耿畫廊預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耿畫廊Tina Keng Gallery - 首頁| Facebook也說明:耿畫廊 Tina Keng Gallery · 1,842 人在這裡打過卡 · http://www.tinakenggallery.com/ · +886 2 2659 0798 · 藝術 · 價格範圍·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藝術史學系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碩士班 蔣伯欣所指導 張揚的 跨界流動: 台灣當代藝術工作者旅居中國的身分認同研究 (2011),提出耿畫廊預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藝術工作者、遷移、跨國主義、彈性身分認同、兩岸關係。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陳瑞文所指導 趙嘉華的 1998-2008台北雙年展策展論述脈絡之研究 (2009),提出因為有 台北雙年展、策展、策展人、論述、謼隙的重點而找出了 耿畫廊預約的解答。

最後網站耿畫廊則補充:耿畫廊 作為台灣現代藝術的開拓者,所秉持的精神是透過藝術反映時代的樣貌,大未來畫廊時期從西方抽象繪畫的歷史切面中,孕育了華人現代藝術的美學思路,並開啟了耿畫廊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耿畫廊預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跨界流動: 台灣當代藝術工作者旅居中國的身分認同研究

為了解決耿畫廊預約的問題,作者張揚 這樣論述:

本文以遷移中國北京的台灣當代藝術工作者為對象,探究流動的遷移經驗和跨界的日常生活,如何影響其身分認同的形塑。透過人類學式的田調方法,跨越國家疆界參與觀察台灣藝術工作者的移居生活,同時進行深入的訪談。本文從跨國主義的角度出發,觀察台灣藝術工作者的遷徙現象,界定台灣藝術工作者是跨境(國)遷徙者和新興的創意階級。從王愛華的「彈性公民身分」和黃宗儀的「彈性身分認同」的概念,解釋台灣藝術工作者的在地化過程,遷移中國即間接成為「中國藝術家」的現狀,類似一種「彈性國籍」的策略。透過分析遷移主體對自我遷移經驗和日常生活行為的詮釋,得出異地的生活經驗使台灣藝術工作者重新認識自己,修正原初的想像世界,更加強對地

方「台灣」和族群「台灣人」的認同,形塑出彈性身分認同的流動意象。而想像世界的主要核心是繼承正統「中華文化」的文化資本和「台灣人」身分的象徵資本。認同是主觀、實用的關係,依據主體在何種社會情境和脈絡下,表現其立場,本質上是選擇性、策略性的。全球化的新自由主義化,使台灣藝術工作者聚集作為全球城市的北京。當代藝術中心和資本匯聚的藝術市場是吸引藝術工作者的主要原因。兩岸交流展覽仍無可避免最低階的日常生活政治,遷移經驗亦部份影響藝術家的創作內容和形式。

1998-2008台北雙年展策展論述脈絡之研究

為了解決耿畫廊預約的問題,作者趙嘉華 這樣論述:

近年來,「策展人」成為藝術界的當紅人物與流行趨勢,眾多策展人策劃的展演之中,就屬「台北雙年展」邀聘的國際策展人最受到藝壇的矚目,每屆雙年展都有十足的話題性。現代社會運用了什麼樣的方法和策略,使得整個社會變成全方位的敞視和規訓系統;各種論述是如何轉化為統治和宰制的實踐?深入了解策展人的發展過程和策展人對展覽的重要性。剖析歷屆台北雙年展的策展概念、藝術家和作品之間的關係;由策展人挑選藝術家跟作品風格類型,來觀察歷屆策展的趨勢和脈絡。從策展論述引申出策展人在知識論述的背後,擁有強大的話語權力,並且掌控著藝術家和展覽的方向與內容。將策展人的論述和雙年展作品來做對照,整理出一個完整的台北雙年展策展脈絡

。十年間台灣與國際在社會、文化和政經方面的變遷,雙年展關注焦點的轉換,以藝術作品內容與手法來說明藝術家和策展人如何觀看這個被權力掌控的真實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