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政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莫斯科政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馬丁.西克史密斯寫的 俄羅斯:一千年的狂野紀事(新版) 和(英)馬丁·西克史密斯的 BBC看俄羅斯:鐵血之國千年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俄前官員稱傭兵首腦恐推翻蒲亭政變危險迫在眉睫 - 經濟日報也說明:中央社莫斯科30日綜合外電報導 ... Girkin),俄國傭兵組織「瓦格納集團」首腦普里格津可能會推翻總統蒲亭,而且「政變逼近的危險清晰可見」。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左岸文化 和重慶所出版 。

東吳大學 歷史學系 余敏玲、楊俊峰所指導 石陽的 「南北二赤」的崛起與褪赤色合流:蔣中正、馮玉祥從聯俄到清共之路 (2021),提出莫斯科政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蔣中正、馮玉祥、蘇俄、中國國民黨、國民軍。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 廖敏淑所指導 朱育鑣的 西南兩機關的形成、運作與消亡(1931-1936年) (2020),提出因為有 西南兩機關、胡漢民、陳濟棠、李宗仁、蔣中正的重點而找出了 莫斯科政變的解答。

最後網站不理國際譴責普京為何力挺緬甸獨裁軍頭?則補充:閱兵日當天成為緬甸軍事政變以來鎮壓最血腥的一天,因此招致國際社會和 ... 預計5月份二戰勝利76週年莫斯科紅場閱兵時,在為數不多的外國代表團中,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莫斯科政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俄羅斯:一千年的狂野紀事(新版)

為了解決莫斯科政變的問題,作者馬丁.西克史密斯 這樣論述:

  地球上最大的國家,擁有八分之一以上的陸地面積,西至波羅的海,東至太平洋,南至黑海和裏海,北至北冰洋,橫跨十一個時區,上百個民族,一百五十多種語言。她曾經是歐亞大陸最顯赫的皇族之一,她也曾經是工農兵最驕傲的代表,她的名字叫做「俄羅斯」。     英國首相邱吉爾以一個外國人的眼光看俄羅斯時,他說:「我沒辦法向你預測俄羅斯會怎麼做。她是包裹在謎中之謎裡面的一個謎。」那麼,俄羅斯人又怎麼看待自己的國家呢?哲學家彼得.恰達耶夫這麼說:「我們的歷史開始於野蠻和落後之中,接著是殘暴羞辱的外來壓迫,而其價值觀已被我們的統治者吸收過來。我們異常的命運將我們阻隔在其餘人類之外,導致我們未能汲取諸如責任、正義和

法治等等的普世價值。……在西歐地區蓬勃發展的新理念,於是無法穿透我們受壓迫和被奴役的狀態。」     自從在九世紀迎來第一位王公,十世紀採用西里爾字母與信了東正教之後,俄羅斯一步一步地脫離狂野的東方。然而十三世紀蒙古鐵騎的入侵,帶來了兩百年的破壞、死亡與奴役,也在俄羅斯留下了具有蒙古特色的政治體制。十七世紀展開的羅曼諾夫王朝,試圖透過西化政策打開一扇面向西方的窗戶,但是拿破崙戰爭又把俄羅斯往東方給推回去。三百年的沙皇統治,歷經改革與暴力,鞏固專制與人民反抗,終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中,先是被資產階級的二月革命,接著被布爾什維克的十月革命給終結。     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奪權成功,但俄羅斯

並沒有得到平靜,人民也沒有得到民主參政的權利。列寧用恐怖手段剷除異己,繼承者史達林也不斷清算政治敵人。第二次世界大戰讓俄羅斯有了團結一致對外戰鬥的理由,但戰爭結束後,在冷戰結構中,人民又落入政治鬥爭的危機裡。共產黨從來沒有實現人民專政,在那片土地上的人民,生命如同蚍蜉,不斷被一波又一波的政治勢力掃蕩,直到戈巴契夫的開放政策導致蘇聯的瓦解,俄羅斯人似乎終於得以呼吸自由的空氣了。     然而取代戈巴契夫領導俄羅斯的葉爾欽,並沒有完成讓俄羅斯成為一個西方式民主國家的期待。繼他而起的普京儼然復辟的新沙皇,他大權在握,當完了總統當總理,當完了總理當總統,2020年春天更是提出憲法修正案,要讓他自己可以

再選兩次總統,每任六年,總共十二年的任期。獨裁者的進化:他讓人民可以有選舉,但無論怎麼選,最後的領導人都是他。     俄羅斯將近一千年來都是一個擴張的帝國,起先受到獨裁君主們,然後受到一個獨裁政黨統治。其面積和實力既是對鄰國的挑戰,也是一種警告。其歷代統治者要求並且獲得了百姓的服從,百姓則反過來從自己國家的遼闊土地和豐富文化得到慰藉。然後帝國土崩瓦解,留下了萎縮殘破的俄羅斯。   媒體好評     ‧《俄羅斯:一千年的狂野紀事》含有許多必要成分,使之成為獨領風騷的俄羅斯通俗歷史撰著。本書帶有口語敘述、個人經歷,以及奇聞軼事的風格……研究仔細並且立論紮實。──《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一部生

動活潑的敘事史。──奧蘭多.菲格斯,《星期日泰晤士報》   ‧西克史密斯有辦法用清晰的語言表達出複雜的資料。──《泰晤士報》   ‧西克史密斯既具有批判性又積極深入。──《獨立報》 作者簡介   馬丁.西克史密斯(Martin Sixsmith)     1954年出生於英國柴郡,曾在牛津大學、哈佛大學、巴黎索邦大學,以及列寧格勒大學就讀。1980至1997年間,相繼擔任英國廣播公司(BBC)駐莫斯科、華盛頓、布魯塞爾和華沙特派員;1997至2002年間,先後在英國工黨政府擔任通訊處長和新聞秘書;目前的身分則是作家、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和新聞記者。著有《莫斯科政變:蘇維埃體制的末路》、《自旋》

和《我聽見列寧在笑》兩部政治小說,《利特維年科檔案》和《普京的石油》等政治論述,以及報導文學作品《遲來的守護者》(麥田)。   譯者簡介   周全     民國四十四年出生於台北市,台大歷史系畢業、德國哥丁根(Göttingen)大學西洋史碩士及博士候選人,通六國語言,曾旅居歐美二十年,親身經歷了德國統一與蘇聯解體,先後擔任德國高中及大學教師、俄國高科技公司總經理、美國和巴哈馬高科技公司行銷總經理,現從事撰著與歷史書籍翻譯。在左岸的譯作包括《一個德國人的故事》《破解希特勒》《趣味橫生的時光》《從俾斯麥到希特勒》《不含傳說的普魯士》《蘇聯的最後一天》《德意志》《革命萬歲》等。 序言及致謝詞 導

言   第一部:基輔與原型民主 01. 留里克來到諾夫哥羅德 02. 弗拉基米爾信了東正教 03. 基輔羅斯的原型民主 04. 蒙古人帶來破壞、死亡與奴役 05. 莫斯科成為第三羅馬   第二部:擴張與帝國 06. 伊凡雷帝是偉大睿智的統治者 07. 混亂時期的二十年 08. 西伯利亞是天堂也是地獄 09. 彼得打開一扇面向歐洲的窗戶 10. 凱薩琳和啟蒙運動眉來眼去 11. 拿破崙把俄羅斯推回亞洲   第三部:革命的興起 12. 美麗而憤怒的南方 13. 亞歷山大解放農奴失敗 14. 用暴力寫下革命讚美詩 15. 鞏固獨裁與走向人民的對抗 16. 尼古拉和俄羅斯會怎樣? 17. 最後一次政治

自由化 18. 世界大戰敲響沙皇的喪鐘 19. 二月革命徹底棄絕舊世界 20. 有這樣的黨! 21. 十月革命根本就是神話   第四部 人民專政,還是一黨專政? 22. 列寧悍然解散民選的立憲會議 23. 沙皇全家在俄國內戰時期遇害 24. 戰時共產主義帶來了紅色恐怖 25. 列寧回頭採用資本主義的辦法 26. 被隱瞞的《列寧遺囑》 27. 史達林以集體化向農民宣戰 28. 在四年裡完成五年計畫 29. 蘇聯文藝界被掐住喉嚨 30. 列寧的黨慘遭史達林消滅 31. 史達林和希特勒達成暗盤交易 32. 從「一步也不能撤」到攻占柏林 33. 民族敵人取代了階級敵人 34. 東西方陷入冷戰 35.

如何處理史達林的沉重遺產?   第五部膽怯的民主人士 36. 赫魯雪夫想要趕上和超越美國 37. 布里茲涅夫的停滯時期 38. 戈巴契夫只在西方受崇拜 39. 戈巴契夫變成蘇聯的掘墓人 40. 寡頭竄起的葉爾欽時代 41. 普京重新建立起強力沙皇形象   譯者跋 年表(第九世紀~二十一世紀) 注釋 譯名對照表 導言     就在俄羅斯最激烈的劇變之一──一八二五年的「十二月黨人起義」──餘波盪漾的時候,詩人費奧多爾.丘特切夫寫道:     造訪這個世界的人有福了,   在這命運交關的時刻!   諸神召喚他   來參加饗宴。   讓他見識他們的大戲,   一窺他們的想法,   然後從他們的聖杯

  飲下不朽生命。     一九九一年八月十九日星期一的早晨,我感覺自己知道了他講的是什麼意思。     擔任BBC駐莫斯科電視特派員三年下來的經驗,讓我早已嗅出有某件事情正在醞釀之中。然而當天早上將我驚醒的新聞,還是讓我喘不過氣來。蘇聯國家廣播電台和電視台以僵化過時的共黨宣傳用語(莫斯科已經許多年沒聽到這個東西了),指控蘇聯總統米哈伊爾.戈巴契夫的改革體制破壞了蘇聯,而其施政目的是為了效忠於「敵視蘇聯人民的利益團體」。播音員宣布,現在已來到「重建蘇聯榮耀與力量」的時刻。廣播的結尾則是:「米哈伊爾.戈巴契夫因病無法繼續執行職務……『國家緊急狀態委員會』已經接管政權。」     一場由共黨強硬

派對抗蘇聯改革派總統戈巴契夫的政變爆發了。我還記得自己如何在馬路上疾馳而過,望見一列列坦克車沿著通往克里姆林宮的寬闊街道迤邐而下。派遣坦克過來的人,就是軟禁了戈巴契夫並且正在接管國家的那批人。那是一個令人不安的場景。     然而在接下來的那幾天,俄羅斯平民百姓擋住了坦克的去路;其中有幾人因為他們捍衛民主的決心而被槍殺或輾斃。當俄羅斯總統波里斯.葉爾欽──戈巴契夫遭到軟禁之際最後的自由派領袖──爬上坦克車以戲劇性方式抗拒政變時,我正置身現場。葉爾欽在「俄羅斯白宮」待了兩天兩夜,等待攻擊開始。八月所發生的各種戲劇性事件,決定了蘇聯改革派與強硬專制派之間的角力結果。在一片鼎沸的反對聲中,強硬派失去

了勇氣,政變隨即崩潰而其領導人遭到逮捕。     我曾十分確信,並且在自己的報導中表示,共產主義的恐龍於發動政變之後的垮台,再加上蘇聯共產黨於掌權七十年之後的解散,在在都意味著俄羅斯的專制政體已然死亡,意味著幾個世紀以來的高壓統治即將遭到唾棄,並且被自由和民主加以取代。可是我錯了。儘管俄羅斯在隨後十年間試圖將自己轉換成西方式的市場民主體制,結果反而陷入脫韁的通貨膨脹、種族暴力和混亂狀態。到了二○○○年以後,整個國家發展進程又被大幅扭轉回去。俄羅斯變得既穩定又相對繁榮,可是民主與自由再度應國家的要求退居二線。專制統治的幽靈重新糾纏著俄羅斯。     其實我早在一九九一年的時候,就應該知道得更清楚

才對。然而處於莫斯科的高亢氣氛中,我一時忘記了歷史的教訓:每當俄羅斯做出改革嘗試之後都會重返獨裁,把不受限制的權力集中在一個不向任何人負責的威權手中。那種事情在過去已經發生得如此頻繁,這一次的情況也不可能有所不同。     我搞錯了是一回事,但更嚴重的事實是,歐洲和美國的領導人也都搞錯了。他們從哈佛大學派遣一批聰明的經濟學家來指導俄國過渡到市場經濟、為了共產主義的挫敗而歡欣鼓舞,並且假定問題已獲解決──他們志得意滿地宣布,從今以後俄羅斯將會變得跟我們一樣。但假如西方能夠學到歷史教訓的話,或許可以避免自己正在犯下的某些可怕錯誤,而那些錯誤將給東西方之間的關係蒙上陰影、虛擲數十億美元的金錢,並且間

接促成俄羅斯自由化實驗的失敗。     如果我們想要明白過去二十年來的事態發展,就有必要充分認識俄羅斯的千年歷史。俄羅斯從來沒有真正「跟我們一樣」──如果我們指的是一個自由的、以市場為導向的民主政體,而且當權者有得到民眾的容許、並可透過於法有據的程序加以撤換。然而俄羅斯的模式,除了短暫而反覆出現的激進實驗時期之外,始終反其道而行:專制政體將當權者置於法律之上,而他們施行統治的依據或者是神權,或者是「人民專政」,但幾乎總是憑藉暴力。     那些把俄羅斯看成是原生歐洲國家的人,忽略了這一點。俄羅斯朝著兩個方向望去:一方面是看著西方的民主法治傳統;但由於她的成分中帶著更多遺傳自亞洲的DNA,於是一

方面又看著自已早期歷史中汲取過來的亞洲統治形式,亦即俄國人口中「強有力的手」──權力集中於一人之手的鐵腕統治。     有一個被貼上「路徑決定論」標籤的俄羅斯歷史學派認為,俄國必將永遠受到專制政體的鐵腕統治;她的天性正是如此,西方式的民主在那裡絕對行不通。此為英美保守派人士於冷戰年代所普遍主張的觀點,最近又捲土重來。這種斷言或許過於斬釘截鐵,不禁令人聯想起黑格爾和馬克思早已信譽掃地的「歷史必然性」;但我無法不注意到,俄羅斯歷史的進程是多麼頻繁地把「歷史必然性」這個概念給清楚表達出來。從最早期的統治者留里克和奧列格,直到恐怖的伊凡和彼得大帝,所鼓吹的論點始終是:俄羅斯太大也太亂,不適合把權力下放

;只有中央集權的「獨裁鐵腕」才有辦法維繫對帝國的向心,並且在民情殊異的百姓之間維持秩序。同樣的論調也曾經被十八和十九世紀的沙皇們,以及二十世紀的共黨政權使用過,而且──經過必要修改後──還被二十一世紀的弗拉基米爾.普京加以援用。     溫斯頓.邱吉爾曾在怒火下說出「包裹在謎中之謎裡面的一個謎」那句名言,從此給了某種偷懶取巧的西方論點定下基調,覺得俄羅斯人過於複雜,所以我們甚至不必花心思去瞭解他們。可是我們如果有辦法掌握俄羅斯的歷史,我們就能夠發現她時而令人費解的行為之根源。俄羅斯很不協調地結合了東方與西方,讓許多個世紀以來的俄國藝術家、文學家、政治家和思想家深感困擾。     詩人亞歷山大.

布洛克用一個讓人焦慮不安的問題,「我們是斯基泰人嗎?──我們是亞洲人嗎?」,刻畫出俄羅斯儘管努力捍衛西方的文化價值,卻由於其野蠻的東方本質而遭到西方排斥:     沒錯,我們是斯基泰人!沒錯,我們是亞洲人,   有著斜斜而貪婪的眼睛!   ……我們宛如順從的奴隸一般,   手持盾牌夾在兩個敵對的種族中間   ──蒙古人與歐洲人!   俄羅斯是斯芬克斯,歡欣而又悲傷,   渾身沾滿黑色的血跡,   她注視著、注視著、深深地注視著你,   充滿了仇恨,也充滿了愛意。   我們記得一切──記得巴黎街頭的地獄   和威尼斯的陰涼、   檸檬樹林遙遙傳來的芬芳,   以及科隆煙霧彌漫的巨大建築。   …

…於森林和樹叢之中,   我們將在美麗歐洲的面前閃到一旁,   轉身用我們亞洲人的嘴臉對著你們。     東方和西方交融揉合的歷史,也體現於許多俄羅斯人兼具歐亞風格的臉孔上。(例如觀看弗拉基米爾.列寧的照片時,我們從他狹窄的雙眼瞧得見東方的痕跡。)俄羅斯是否應該屬於「歐洲」,或者她是否應該擁抱其「亞洲」遺產(包括得自蒙古的獨裁政治體制)?這個問題深植人心。於是直到今天都還有人感覺,俄羅斯雖然位於歐洲,卻不是歐洲的一部分。克里姆林宮則來回擺動,一方面以威權鎮壓政治反對派,一方面又不斷渴望讓西方相信它尊重人權。當弗拉基米爾.普京宣布,他將不顧憲法所設定的兩屆任期限制,準備在二○一二年三月回鍋擔任總

統的時候,已經幫未來潛在的獨裁者和終身統治者亮起綠燈。普京規避了憲政精神(法律明文禁止連任兩次以上,於是他乾脆「過水」當了一任總理),如今有可能繼續掌權到二○二四年,直到七十一歲的時候為止。他的做法獲得不止一位前蘇聯中亞共和國獨裁者的熱烈響應。     * * *     本書的宗旨,是要把我在一九九一年親眼目睹的各種事件,放入歷史脈絡當中,藉此突顯之前在俄國歷史上出現的一些轉捩點,亦即當俄羅斯於「命運交關的時刻」面對交叉路口之際──她或者走上改革之路而可能邁向自由民主,或者繼續依循專制的途徑,時而走向極權、高壓和獨裁。     我無意做出價值判斷。我不會自動認定哪一條路徑比較好,或者更適合俄

羅斯的情況。但我想知道為何她會走上這一條路而沒走上另外一條路,到底需要怎麼做才能夠把這個巨大的國家送上一條截然不同的路線,以及她距離走上另外一條路到底有多近。俄羅斯是否有可能避開今日復活的威權主義,而變成我們這種西方式的市場民主體制呢?

莫斯科政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新的軸心國打贏二戰的IF模組
但一堆瘋子硬把HOI拿來做成VN

希姆勒(Himmler)在'50年代因為納粹的快速衰退 (經濟崩盤, 差點被瓦解的俄國反攻進莫斯科)對納粹黨失去希望, 只有他才是真正的納粹信徒,覺得重新振興納粹是他的天擇, 他嘗試政變推翻希特勒但沒有成功

希特勒因為怕處決希姆勒會造成內戰流放希姆勒到新成立的Ordensstaat Burgund, 希望他在鎮壓民族主義強大的法國人和比利時人會忙到沒辦法作亂

但希特勒錯了

「南北二赤」的崛起與褪赤色合流:蔣中正、馮玉祥從聯俄到清共之路

為了解決莫斯科政變的問題,作者石陽 這樣論述:

蘇俄在1920年代對華實行兩面政策,同時推動世界革命,及維護其國家現實利益。蔣中正、馮玉祥以軍人身份分別在聯俄途中壯大為南、北實力領袖。蔣中正對孫中山聯俄、師俄政策各有闡發,他在訪俄時將民生主義詮釋為共產主義第一步,並在黃埔軍校引進黨代表制度來培養聖賢式新黨員。商團事件至廣東底定期間,他愈發激進,高度配合蘇俄行動,甚至煽動階級間仇恨情緒。廣東底定至1926年終,蔣氏作為國民黨新領袖將「修、齊、治、平」儒家學說與革命理論聯結,將世界革命目標與大同社會聯結,發展出自己的革命新詮釋。此時蘇俄已準備將國民革命推進至土地革命,不止於反帝國主義目標,並因蔣氏執意北伐破壞了蘇俄的「喘息政策」而將他視為「中

派」。1927年蔣氏在與蘇俄決裂過程中,對租界收回方式、工農團體評價、黨內派別問題,前後發表不同意見,對中共評價的變動更大,最終以武力清共。馮玉祥於北京政變後,因地理位置與蘇俄親近,成為蘇俄牽制日本棋子。蘇俄對馮氏援助程度視戰爭局勢而定。這代表馮氏對蘇俄態度也會隨物質援助多寡變化。馮氏參加國民革命後,更多的援助來自蔣中正,結果造成馮氏依附於蔣氏的清共決定。蔣中正、馮玉祥的褪赤色合流代表著蘇俄1920年代對華政策的全面失敗。

BBC看俄羅斯:鐵血之國千年史

為了解決莫斯科政變的問題,作者(英)馬丁·西克史密斯 這樣論述:

俄羅斯,一個文化悠久的國度,卻一直處在「鐵腕」統治下。理解俄羅斯歷史,對於我們理解俄羅斯對內對外的行為有很大的幫助。 馬丁·西克史密斯著的《BBC看俄羅斯(鐵血之國千年史)》從表面上看是一部史書,然而讀起來更像一部小說,其中每個人物及故事情節都被描述得細致生動,引人入勝。對俄羅斯這片土地充滿好奇,對俄羅斯民族及歷史人物頗具興趣的讀者,可以通過閱讀此書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英)馬丁·西克史密斯,譯者:張婷婷、王瑋。馬丁·西克史密斯,1954年出生於英國英格蘭西部的柴郡,曾就讀於牛津大學、列寧格勒大學、巴黎大學。1980-1997年作為BBC通訊記者到過莫斯科、華盛頓、布魯

塞爾、日內瓦以及華沙實地采訪。1997-2002年在英國政府部門工作。他寫過的紀實類作品有《普京的石油:尤科斯事務和為俄國而戰》《利特維年科事件:預知死亡的真實故事》《莫斯科政變:蘇聯體制的終結》等。 前言和致謝 / I 引言 / III 第一章 基輔和民主雛形 / 001 第二章 俄羅斯帝國和擴張運動 / 035 第三章 革命的興起 / 097 第四章 狂熱年代 / 171 第五章 戰戰兢兢的民主黨人 / 289 大事年表 / 378 1825年十二月黨人起義後,俄羅斯詩人丘特切夫寫道: 不羈的命運之手, 此時帶您至此, 讓您領略這狂歡一刻

! 讓您見證人類的魄力! 您如置身天堂, 從上帝的聖杯中, 啜飲長生之美酒。   1991年8月19日,星期一的早晨,我突然明白了詩人想表達的感受。   過去三年,我一直做BBC駐莫斯科的通訊記者,我感受到不尋常的事就要發生。但是當消息傳來時,我卻一時心跳停止。那天廣播和電視播放了這樣的新聞:以副總統亞納耶夫為首的十幾位蘇共黨政領導組成的“國家緊急委員會”,發起對戈巴契夫“反黨亡蘇陰謀”的反擊。廣播員說:“蘇聯重整旗鼓,大展雄風的時刻到了,由於戈巴契夫身體狀況不佳,‘國家緊急委員會’將接管他的職務。”   強硬派發起的政變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我記得我沖到街上,看到一隊隊坦克沿著寬闊的大道向克里

姆林宮進發。戈巴契夫被軟禁,政變領導人現在就要接管國家事務。這樣的場景真令人忐忑不安。   但是接下來的幾天,局勢發生了變化。俄國的普通民眾擋在路當中,不讓坦克車過去。因為堅決地捍衛民主,一些人被槍殺,一些人被碾成齏粉。戈巴契夫被軟禁,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從後面爬上坦克車,用實際行動抗議可恥的政變。兩天兩夜,葉利欽堅守“白宮”,靜待政變者的襲擊。8月發生的這一戲劇性事件解決了蘇聯改革派和強硬派的矛盾。在公眾一致譴責的輿論壓力下,強硬派屈服了。政變失敗,其領導人被抓,蘇聯解體。   如果想梳理清俄羅斯過去20年的歷史演變,我們就必須對俄羅斯千年的歷史有個正確的認識。有人認為俄羅斯是歐洲的原始狀態。這

種觀點顛倒了主次。俄羅斯嚮往西方的民主、法制,但同時俄羅斯民族骨子裡有種對無上權力的崇拜,有種與生俱來的佔有欲。   俄羅斯的歷史總逃不開專制鐵腕統治。雖然這樣給俄羅斯的歷史下結論也許有些武斷,但是我不得不說,這樣的結論在俄羅斯歷史上一次又一次地被驗證。從最早的統治者留裡克和奧列格,到伊凡雷帝和彼得大帝,他們一次次地宣稱:俄國地域遼闊,權力下放根本不適合。只有實行中央集權的專制制度才能將俄國人緊緊凝聚在一起,才能維持各民族間的基本秩序。這一論調,從十八九世紀的沙皇到21世紀的普京,都曾說過。   邱吉爾曾經無奈地評說俄國變幻莫測的形勢,就像“包裹在重重迷霧中的一個謎”。這也是不想費腦筋理解這個

複雜大國的西方人普遍的看法。但是一旦我們抓住俄羅斯歷史的規律,我們就能理解它風雲變幻的行為。它是東西方思想不斷衝突的產物,這種碰撞困擾了幾個世紀的藝術家、作家、政治家以及思想家。   亞歷山大.勃洛克曾經痛苦地思考“我們是西塞亞人,還是亞洲人”這個問題。他談到俄羅斯努力地維護西方的文化價值觀,但是西方人卻覺得俄羅斯人骨子裡的野蠻本性,和西方人不符。   是的,我們是西塞亞人! 我們也是亞洲人, 有著斜睨的眼神, 透出貪婪的目光! ……我們也是順從的僕人, 在中西方斡旋, 在蒙古和歐洲間糾結! 時而歡騰如野馬馳騁, 時而憂鬱似酒入愁腸, 俄羅斯就是凝望世界的斯芬克斯, 愛恨交織,難分難解。 巴黎

的林蔭大道, 威尼斯的小橋流水, 檸檬園的果香, 科隆若隱若現的紀念碑。 透過蠻荒的灌木叢, 想著鏡中的東方面孔, 默默在西方的宴會上, 退居一隅,半晌無言。   從許多俄羅斯人臉上,我們可以看到東西方交融的痕跡,如列寧典型的東方細眼睛。到底俄羅斯屬於西方世界,還是東方的成分更多?到底是擁抱西方式的自由民主,還是實行蒙古金帳汗國的專制統治?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個解不開的謎。人們普遍感到:俄羅斯位於歐洲卻不屬於歐洲。   寫作這部書的主要目的就是將我1991年目睹的事件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下分析探討,著重指出俄羅斯歷史上的一個個轉捩點,那些“不羈的命運”將它在東西方世界推來推去的時刻。   我不想做什

麼價值判斷,也不想老套地說,在當時的情況下,這樣的選擇更合適。但是我想知道:為什麼在歷史的轉捩點上,俄羅斯做了這樣的選擇?是什麼原因讓它做了這樣的選擇?有沒有一瞬間它可能就走上了另一條路?暫且拋去當代權威的論斷,俄羅斯可不可能融入西方人的世界?

西南兩機關的形成、運作與消亡(1931-1936年)

為了解決莫斯科政變的問題,作者朱育鑣 這樣論述:

 自秦漢以來,如何處理中央與地方關係,一直是歷朝歷代重要課題。大抵而言,統一被視為治世,分裂則被視為亂世。時序進入晚清以後,中央政府的控制力逐步呈現下降的趨勢。進入民國以後,政局更是紛擾不斷,尤以袁世凱死後,群雄並起,各地方戰亂不止,北京政府控制力衰弱。中國混亂不堪的局面,直至國民政府於1928年北伐成功後,才初步達成形式上的再統一,一度看似有望變亂為治,但不久隨即爆發一系列內戰,使中國再度陷入動盪不安。  北伐成功之基礎,實有賴於1926年兩廣合作。然而,兩廣之間的關係並不完全融洽,廣西最初即不能為國民黨中央與國民政府完全掌握。北伐結束不久後,隨即爆發一系列中央與地方之戰爭,而第一樁中央與

地方的武力衝突,就是最早歸附國民黨的廣西。相較於廣西,作為國民革命策源地的廣東,則在北伐結束後初期,較為支持中央,並協助中央討伐廣西,使廣西問題一度有望徹底解決。然而,1931年2月爆發了「湯山事變」,導致寧粵分裂,兩廣也藉機再度結好,以對抗南京。而1932年成立的西南兩機關(西南執行部、西南政務委員會)則是寧粵分裂的延續,此牽涉到寧粵桂三方複雜關係,也可對我們了解北伐以後的局勢有所幫助。本研究以西南兩機關的政治形態為核心,窺探1930年代中央與兩廣關係,為國民政府統治初期的中央與地方的複雜關係作一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