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岳兵寫的 日本近現代思想史 和GavanMcCormack的 附庸國︰美國懷抱中的日本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極權主義領袖及所屬國家Flashcards - Quizlet也說明:Match ; 希特拉. 納粹黨領袖 ; 墨索里尼. 法西斯黨領袖 ; 天皇. 軍國主義者領袖 ; 德國. 納粹主義 ; 意大利. 法西斯主義.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世界知識出版社 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台灣史研究所 陳翠蓮所指導 彭琳淞的 日治時期台灣人兵役制度與戰爭動員 (2020),提出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日治、兵役、軍事動員、台灣人日本兵、戰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歷史學系所 李君山所指導 陳弘逸的 中國對日本「1935、1936年危機論」的報導與反應 (2018),提出因為有 1935、1936年危機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戰爭、抗戰宣傳、大戰預言的重點而找出了 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的解答。

最後網站军国主义(思想和政治制度) - 搜狗百科則補充:军国主义(Militarism),即指崇尚武力和军事扩张,将穷兵黩武和侵略扩张作为立国之本,将国家完全置于军事控制之下,使政治、经济、文教等各个方面均服务于扩军备战及对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日本近現代思想史

為了解決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的問題,作者劉岳兵 這樣論述:

日本近現代歷史中,明治維新、大正維新、昭和維新的呼聲不絕于耳,其社會、政治一直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這種復雜的社會變革表現在思想領域,主要是圍繞著如何處理好傳統與現代、日本與世界、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問題而展開的。日本固有的傳統思想與信仰以及被日本化了的儒學、佛教與大量涌入的近現代西方各種思想之間的沖突與融合;日本這個國家由東亞一隅的島國通過所謂“脫亞入歐”而膨脹為“大日本帝國”,再到力圖在國際社會中尋求一“普通國家”的歷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國體” 意識與國家戰略以及在上述歷史狀況下,“日本人”作為“臣民”、 “國民”,或作為生命的個體應該如何生存、如何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這三個方面的問題是本書著力疏理日本近現代思想史的主要線索。 劉岳兵,1968年生于湖南省衡南縣,2001年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副教授,兼任中華日本哲學會理事、中國日本史學會理事。曾留學于日本立教大學、東京大學。2005年至2007年任日本學術振興會外國人特別研究員、大東文化大學文學部客座研究員。主要著作有《真情與真理之間——二十世紀中國藝術文化史論略》(當代中國出版社,2002年)、《日本近代儒學研究》(商務印書館,2003年)、《中日近現代思想與儒學》(北京三聯書店,2007年),主編《明治儒學與近代日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

5年),譯著《近代中國的知識分子與文明》(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日本的思想》(合譯,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等。

日治時期台灣人兵役制度與戰爭動員

為了解決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的問題,作者彭琳淞 這樣論述:

摘要「十五年戰爭」(1931-1945),是日本明治維新以來對外軍事擴張的極致,台灣人亦捲入其中,人員之多,傷亡之大,前所未有。走上戰場的這些台灣人又被稱為「台灣人日本兵」。做為一個殖民地人民,台灣人究竟如何捲入這場戰爭?台灣人日本兵又是如何經歷戰火下的生與死?本論文試圖從「兵役制度」與「戰爭動員」兩大主題,來掌握台灣人日本兵是如何捲入「十五年戰爭」。在既有研究基礎上,做為2021年完成的論文,本論文致力於解析「兵役」制度下的統治者思維,及其如何隨著外在環境因素,也就是戰爭的推展而有所調整,進而解釋日治台灣人治兵役制度的展開;同時,本文論也致力於解析,戰爭動員表象下交織綿密的動員系統及其運作

機制,進而掌握這大規模軍事動員的發展。「民度論」的提出,「多重交織複式動員機制」的解析,正是本文在既有研究基礎上,擺脫「浮面」討論,將既有研究所做的分析重整成一個較大且完整的論述架構,並指出過去研究未被論及的面向。其次,兵役制度與戰爭動員的實際運作,就是走上征途的實際境遇。因此,本論文接著也運用大量台灣人日本兵的口述與傳記資料,結合史料,充分掌握不同類型台灣人日本兵從踏上征途至復員返鄉的真實又差異的際遇。由於這場戰爭,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戰場延伸甚廣,因而出現了不同的征途經驗或戰火考驗。「時間」與「空間」的指出,正是本文在觀察實際戰爭動員與戰爭發展而提出的討論視角;不只在「走上征途」,而且

在「復員返鄉」上,「時間」與「空間」視角都可解釋台灣人日本兵不同戰場處境與生命際遇。一位行動者,其行動意義必須放置於時空脈絡下來掌握;同時,行動者一方面會被動受到外在環境的制約,行動者另一方面也存在主觀詮釋與行動自主的可能性;歷史的發展便是在行動者與外在環境的互動過程中前進。正因如此,本論文在進入相關討論前,都先致力於將歷史脈絡,尤其是國際情勢發展,做適度的釐清,以利後續論述的深化。

附庸國︰美國懷抱中的日本

為了解決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的問題,作者GavanMcCormack 這樣論述: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GDP比英國和法國的總和還多,幾乎是中國的兩倍。對美國而言,日本是追隨最久、出手最大方、最忠心不二的盟國,總是將與華盛頓的關系置于最優先考慮的地位。 本書向我們展現了當前日本的轉變.即日本要成為“遠東的大不列顛”,處處滿足華盛頓的要求。通過對戰後日美關系的條分縷析,作者認為,美國所施加的壓力已經使日本逐漸按新自由主義的原則行事。美國政府要日本完全屈從美國,這是符合美國的而不是日本的國家利益的議事日程。 作者的結論是,日本必須進行全面的制度改革,日本與美國的安全和防衛關系必須徹底改弦更張,停止追求自己的核武器的可怕念頭。

該書作者自稱是對2000年度普利策獎得主之一約翰?道爾(John Dower)1999年的著作《擁抱戰敗》(Embracing Defeat)一書的回應。說是回應,其實是與道爾大唱反調。 道爾認為,即使是在美國對日本的佔領時期,日本實際上在積極主動地制訂自己的議事日程,佔領期間的主角應是日本而非美國;麥考馬克則認為,戰後六十多年來,美國仍對日本施加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影響,美國的懷抱越來越讓人感到沉悶窒息,而日本則心甘情願地投入到美國的懷抱之中,甘心當美國的“屬國”。 加文‧麥考馬克(Gavan McCormack),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研究中心教授。近

著有《虛幻的樂園》(The Emptiness of Japanese Affluence)、《日本的憲法之爭》(Japan﹀s Contested Constitution)、《目標︰朝鮮——把朝鮮推向核災難的邊緣》(Target North Korea︰Pushing North Korea to the Brink of Nuclear Catastrophe)等。他還是網絡雜志《日本熱點》(Japan Focus)的創辦者之一。

中國對日本「1935、1936年危機論」的報導與反應

為了解決軍國主義法西斯主義的問題,作者陳弘逸 這樣論述:

  1935、1936年危機論的核心為軍備議題與殖民地糾紛,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預言,而大戰預言,則須追溯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美、日於遠東的紛爭,此情勢的發展,使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爆發的傳聞開始被報刊廣泛討論。隨著穩定世界和平的體系建立,暫緩了世界對戰爭的恐懼。然而,列強之間矛盾的累積,從1918年到1930年代演變成難分難解的局面,再加上經濟恐慌爆發,日本侵華行動升級,衍生出一系列的國際問題,讓當時的輿論趨勢偏向列強勢必在1935、1936年間爆發戰爭,使大眾再度興起對大戰預言的談論,與此同時,危機論也成為大戰預言中最有力的論據。  除此之外,危機論也是1930年代日本陸海軍競合關係之

下,用以反抗政黨政治所形成的輿論,同時也是中國報刊作為觀察日本政情以及探討藉由大戰解決中國問題的開端,儘管到了1937年所謂的1935、1936年危機論正式失效,但世人對於世界大戰的恐懼並未因此減少,反而更強化大戰爆發的必然性,此時報刊隨著輿論的發展,也開始談論「持久戰」與「苦撐待變」的戰略構想。  然而,1935、1936年危機論為目前學界鮮少被提及的議題,但該危機論卻在1930年代被報刊廣泛宣傳,並且在大戰預言流傳期間,使危機論從不具權威且發散的傳聞,透過不同事件與各時期的局勢變化,不斷結合時事,累積、重整、重述,最終演變成具體的理論,因此,本文主旨為探討1935、1936年危機論的發展過

程,以及危機論宣傳期間中國報刊輿論的轉變,主要藉由報紙、雜誌、時人著作與日記,來釐清何謂1935、1936年危機論,以及危機論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預言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