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的危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酸雨的危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展樹中,李朴(主編)寫的 無機化學(第二版) 和(美)FREDERICK K.LUTGENS,EDWARD J.TARBUCK的 氣象學與生活(原書第12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冷言酸雨| 提報內容| 夥伴特區 - 綠色學校也說明:3.酸雨對地球的影響。 4.酸雨的防治方法。 教材分析:酸雨的污染來源大致分為兩類,其一為自然物質的破壞,例如火山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電子工業所出版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環境資訊系 魏志強所指導 黃蓉的 以機器學習模型推估濕沉降酸鹼值之研究:臺北和桃園地區為個案 (2021),提出酸雨的危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雨水酸鹼值、濕沉降、預測、神經網路、氣團軌跡回推模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環境工程研究所 林居慶所指導 陳盈秀的 以序列萃取評估埔心溪流域農地潛在環境風險 (2018),提出因為有 土壤重金屬、總量萃取、序列萃取、生物有效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酸雨的危害的解答。

最後網站全台最酸城市基隆蟬聯20年「酸雨王」 - 生活- 中時則補充:謝立功表示,酸雨的危害不容忽視,諸多研究顯示,酸雨對自然生態、建築物及人體健康都具有危害性,甚至會引發呼吸系統等問題,例如哮喘、乾咳、頭痛、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酸雨的危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無機化學(第二版)

為了解決酸雨的危害的問題,作者展樹中,李朴(主編) 這樣論述:

本書根據大學本科無機化學教學的基本要求編寫,全書共13章,包括化學結構的基本原理(原子結構、分子結構、晶體結構)、化學反應與化學平衡(電離平衡、沉澱溶解平衡、氧化還原平衡和配位元平衡)及元素化學的基本知識。在充分體現無機化學課程的系統性、基礎性的同時,也注重對無機化學的應用和發展加以適當介紹。   本書以60學時的理論教學為基點,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做相應的調整,既能適應短學時無機化學教學的要求,又能滿足較長學時教學的需要。 本書可供高等學校化學化工類、材料類、食品類、輕工類、冶金類、生物工程等專業作為教材使用,亦可作為相關專業的教學參考書。 緒論1 0.1化學的發展和

展望1 0.1.1化學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1 0.1.2無機化學的發展和展望2 0.2化學的計量4 0.2.1物質的量4 0.2.2濃度5 0.2.3理想氣體狀態方程、分壓和分壓定律6 思考題8 習題8 1原子結構與元素週期系10 1.1原子結構的認識歷程10 1.1.1經典的原子核模型10 1.1.2氫原子光譜的玻爾模型10 1.2量子力學模型對核外電子運動狀態的描述12 1.2.1核外電子運動的波粒二象性12 1.2.2核外電子運動狀態的近代描述13 1.3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16 1.3.1多電子原子的能級16 1.3.2核外電子排布規律18 1.4原子的電子層結構和元素週期系22

1.4.1原子的電子層結構與週期的劃分22 1.4.2原子的電子層結構與族的劃分23 1.4.3原子的電子層結構與元素的分區24 1.5元素通論24 1.5.1元素性質與元素的原子結構24 1.5.2元素的存在及形式29 思考題30 習題32 2分子結構35 2.1化學鍵的發展史35 2.2價鍵理論36 2.2.1共價鍵的形成36 2.2.2價鍵理論的要點36 2.2.3共價鍵的特徵36 2.2.4共價鍵的類型36 2.2.5鍵參數37 2.3雜化軌道理論與分子的幾何構型39 2.3.1雜化軌道理論的要點39 2.3.2s和p原子軌道的雜化40 2.4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43 2.4.1價層電

子對互斥理論的要點43 2.4.2預言分子的幾何構型43 2.5分子軌道理論46 2.5.1分子軌道理論的要點47 2.5.2分子軌道的形成47 2.5.3分子軌道的能級48 2.5.4分子軌道理論的應用實例49 2.6分子間力50 2.6.1分子的極性50 2.6.2分子的極化和變形性51 2.6.3分子間力52 2.7氫鍵及其現代意義54 思考題56 習題57 3晶體結構與性質59 3.1晶體的形成59 3.1.1密堆積形成晶體59 3.1.2鍵連形成晶體62 3.2晶體、晶格與晶胞63 3.3晶胞、粒子與晶體類型64 3.3.1晶胞中的粒子數與晶體化學式64 3.3.2粒子的種類與晶體

的類型65 3.4金屬晶體66 3.4.1金屬晶體的結構66 3.4.2金屬鍵66 3.5離子晶體、離子鍵68 3.5.1離子晶體的結構特徵68 3.5.2離子半徑69 3.5.3離子鍵和離子晶體的性質70 3.6離子的極化71 3.6.1離子的極化作用和變形性71 3.6.2離子極化對物質結構和性質的影響73 3.7晶體結構與性能73 3.7.1晶體的宏觀特性73 3.7.2單晶體和多晶體74 3.8晶體結構的轉化與晶體的缺陷74 3.8.1晶體結構的轉化74 3.8.2晶體的缺陷75 3.9准晶體75 思考題76 習題77 4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79 4.1化學熱力學初步79 4.1.

1熱力學的基本概念和術語79 4.1.2熱力學第一定律81 4.1.3熱化學81 4.1.4化學反應的方向85 4.2化學反應速率87 4.2.1化學反應速率的概念和表示方法88 4.2.2反應速率理論89 4.2.3影響反應速率的因素90 4.3化學平衡94 4.3.1可逆反應與化學平衡94 4.3.2平衡常數94 4.3.3多重平衡規則96 4.3.4有關化學平衡的計算96 4.3.5標準平衡常數與摩爾反應吉布斯函數變的關係97 4.3.6化學平衡移動99 4.4化學反應速率和化學平衡在工業生產中綜合應用的示例102 思考題103 習題105 5酸堿和離子平衡109 5.1酸堿理論109

5.1.1酸堿的電離理論109 5.1.2酸堿的質子理論109 5.1.3酸堿的電子理論112 5.2電解質簡介113 5.2.1電解質的分類113 5.2.2強電解質的電離113 5.3弱電解質的電離114 5.3.1水的電離和溶液的酸鹼性114 5.3.2一元弱酸、一元弱鹼的電離115 5.3.3同離子效應和鹽效應118 5.3.4多元弱酸的電離118 5.4緩衝溶液120 5.4.1緩衝作用原理120 5.4.2緩衝溶液的pH120 5.4.3緩衝容量和緩衝範圍122 5.4.4緩衝溶液的配製和應用122 5.5鹽類的水解123 5.5.1弱酸強鹼鹽的水解123 5.5.2弱鹼強酸鹽的

水解124 5.5.3弱酸弱鹼鹽的水解125 5.5.4多元弱酸鹽的水解126 5.5.5影響鹽類水解的因素126 5.5.6鹽類水解的抑制與應用127 5.6沉澱-溶解平衡127 5.6.1溶度積原理127 5.6.2難溶電解質沉澱的生成與溶解129 5.6.3分步沉澱133 5.6.4沉澱的轉化134 思考題134 習題135 6氧化還原反應電化學基礎137 6.1氧化還原反應137 6.1.1氧化態137 6.1.2氧化和還原137 6.1.3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138 6.2原電池140 6.2.1原電池的概念140 6.2.2原電池的表示方法141 6.2.3原電池的電動勢14

1 6.3電極電勢141 6.3.1金屬電極電勢的產生141 6.3.2電極電勢的確定142 6.3.3能斯特方程143 6.4電極電勢的應用146 6.4.1判斷氧化劑和還原劑的相對強弱146 6.4.2預測氧化還原反應的方向146 6.4.3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的限度147 6.5元素電勢圖149 6.5.1元素電勢圖的表示方法149 6.5.2利用元素電勢圖判斷歧化反應150 6.5.3應用元素電勢圖計算電極電勢150 6.6電化學的應用151 6.6.1電解151 6.6.2化學電源152 6.6.3金屬的腐蝕與防護156 思考題158 習題158 7配位化合物162 7.1配合物的基本

概念162 7.1.1配合物的定義162 7.1.2配合物的組成162 7.1.3配合物的化學式和命名163 7.2配合物中的化學鍵模型164 7.2.1價鍵理論164 7.2.2晶體場理論169 7.3配位平衡175 7.3.1配合物的不穩定常數和穩定常數175 7.3.2應用不穩定常數的計算176 7.4配合物的應用179 7.4.1在化學分析中的應用179 7.4.2在冶金工業中的應用179 7.4.3在元素分離中的應用180 7.4.4配位催化180 7.4.5在生物和醫藥方面的應用180 7.5配位元化學的發展現狀181 思考題182 習題182 8s區元素185 8.1氫185

8.1.1氫氣的製備185 8.1.2氫氣的性質185 8.1.3氫化物186 8.1.4氫能源187 8.2金屬概論188 8.2.1金屬的分類188 8.2.2金屬的自然存在188 8.2.3金屬的冶煉188 8.2.4合金189 8.3鹼金屬和鹼土金屬190 8.3.1概述190 8.3.2鹼金屬和鹼土金屬元素的單質191 8.4鹼金屬和鹼土金屬的化合物192 8.4.1氧化物192 8.4.2氫氧化物194 8.4.3鹽類195 8.4.4配合物196 8.4.5生命中的鹼金屬與鹼土金屬197 思考題197 習題198 9p區元素(1)200 9.1硼族元素200 9.1.1硼族元素

通性200 9.1.2硼及其化合物200 9.1.3鋁及其化合物203 9.2碳族元素205 9.2.1碳族元素通性205 9.2.2碳及其化合物206 9.2.3矽及其化合物209 9.2.4錫、鉛及其化合物211 9.3氮族元素214 9.3.1氮族元素通性214 9.3.2氮及其化合物215 9.3.3磷及其化合物221 9.3.4砷及其化合物223 思考題224 習題225 10p區元素(2)228 10.1氧族元素228 10.1.1氧族元素通性228 10.1.2氧及其化合物228 10.1.3硫及其化合物231 10.1.4酸雨的危害與治理239 10.2鹵族元素240 10.

2.1鹵族元素通性240 10.2.2鹵素的單質241 10.2.3鹵化氫、鹵化物和鹵離子的鍵合方式243 10.2.4鹵素含氧酸245 10.3擬鹵素247 10.3.1擬鹵素的通性247 10.3.2氰及其化合物247 10.3.3CN-的配位元方式248 10.4稀有氣體248 10.4.1稀有氣體的存在和分離248 10.4.2稀有氣體的性質和用途248 10.4.3稀有氣體化合物249 思考題250 習題250 11d區元素(1)253 11.1過渡元素的基本性質253 11.1.1過渡元素的電子層結構與性質253 11.1.2氧化態253 11.1.3氧化物及其水合物的酸鹼性25

5 11.1.4配位性255 11.1.5水合離子的顏色255 11.1.6磁性255 11.1.7催化性256 11.1.8過渡金屬的存在形式與製備方式256 11.2鈦釩257 11.2.1鈦及其化合物257 11.2.2釩及其化合物259 11.3鉻260 11.3.1鉻金屬260 11.3.2鉻(Ⅲ)化合物260 11.3.3鉻(Ⅵ)化合物261 11.3.4鉻的配合物262 11.3.5鉻廢水的處理262 11.4錳263 11.4.1錳金屬263 11.4.2錳(Ⅱ)化合物263 11.4.3錳(Ⅳ)化合物264 11.4.4錳(Ⅵ)和錳(Ⅶ)化合物264 11.4.5錳的配合物2

65 11.5鐵鈷鎳265 11.5.1鐵系元素的單質265 11.5.2鐵的重要化合物266 11.5.3鈷和鎳的重要化合物268 11.6鉑系元素271 11.6.1鉑系元素的單質272 11.6.2鉑、鈀的重要化合物272 思考題273 習題274 12d區元素(2)277 12.1銅族元素277 12.1.1銅族元素的單質277 12.1.2銅的重要化合物278 12.1.3銀的重要化合物281 12.1.4金的重要化合物282 12.2鋅族元素282 12.2.1鋅族元素的單質282 12.2.2鋅的主要化合物283 12.2.3汞的重要化合物284 12.2.4含鎘、汞廢水的處理

286 思考題287 習題288 13f區元素290 13.1鑭系元素290 13.2稀土元素292 13.2.1稀土元素的存在及分組292 13.2.2稀土元素的提取和分離293 13.2.3稀土金屬294 13.2.4稀土元素的重要化合物294 13.2.5稀土元素的應用296 13.3錒系元素297 13.3.1錒系元素的通性297 13.3.2單質298 13.3.3釷和鈾的化合物299 13.4放射性同位素299 13.5原子核反應300 13.5.1放射性蛻變301 13.5.2粒子轟擊原子核301 13.5.3核裂變反應301 13.5.4熱核反應301 思考題302 習題30

2 附錄303 附錄Ⅰ有關計量單位303 附錄Ⅱ一些物質的熱力學資料(25℃,100kPa)305 附錄Ⅲ弱酸、弱鹼在水中的電離常數(25℃)311 附錄Ⅳ難溶電解質的溶度積(18~25℃)312 附錄Ⅴ標準電極電勢(25℃)312 附錄Ⅵ一些配離子的不穩定常數(25℃)316 附錄Ⅶ一些無機化合物的商品名或俗名316 附錄Ⅷ本書使用的符號意義318 部分習題參考答案321 索引326 參考文獻334 元素週期表 本教材是為了滿足少學時機化學教學的需求而編寫。第一版(2010年)教材使用以來,受到學生和同行的好評,同時也提出了有益的見解。根據各方面的回饋意見,機化學教研室

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在原來教材的基礎上,做了適當的修改和補充,具體內容包括: (1)基本保持第一版的框架和特色,在內容上進行了適當的調整、補充和完善。 (2)為滿足讀者獲取機化學學科發展新資訊的需求,又增加了一些新興研究領域的介紹,並提供了相關的參考文獻。例如在第3章中,增加了准晶體的內容,在第8章中,補充一些超分子方面的內容和應用,在第9章中,對石墨烯加以介紹,在第11章中,修正和補充了一些有關有機金屬化學方面的內容和知識。 (3)在各章之後適當增加了一些思考題和習題。 本書以60學時的理論教學為基點,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做相應的調整,既能適應短學時機化學教學的要求,又能滿足較長學時教

學的需要。書中標有“”號的為選學內容。 再版教材由展樹中和李朴主編。全書的策劃、審定由展樹中負責,統稿、覆核由李樸完成。參加編寫的人員有,李樸(緒論,第1、第2章)、魏小蘭(第3章)、李白滔(第4章)、鄒智毅(第5、第6、第7章)、展樹中(第8、第11、第12、第13章)、章浩和王湘利(第9、第10章)。本書也參考了一些院校教材和公開發表的材料內容,在此對相關人員和單位深表感謝。化學工業出版社為本書的編輯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謹向他們致以誠摯的謝意。 限於編寫水準,本書難免有不妥之處,敬請同行和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于華南理工大學 2018年3月 第一版前言 時代在前進,科學在迅猛發

展。如何更好地反映化學學科發展的新成就,使化學的教學更能適應化學可學性和新世紀人才培養的需要,是高等學校的使命和目標。隨著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專業培養計畫總學時的減少,化學學科課程的學時數減少勢不可擋,對老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帶來很大的衝擊,機化學教學面臨的問題更為嚴重。機化學是化學化工類和一些非化學化工專業(環境、生物、材料、輕工、食品等)學生入校後的第一門化學基礎課,《機化學》教材的品質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同時機化學課的教學還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一方面承擔和啟發學生從中學到大學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的過渡,另一方面好的機化學教材是學生學好大學化學課程的重要保證。 現今

機化學教材種類繁多,但存在的不足是教材內容與講課學時不匹配,造成學生負擔過重。為了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要,全面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為社會培養有用人才,我們特編寫了本教材。 本書編寫人員都來自機化學教學第一線,多年來他們一直承擔機化學教學工作,同時又都工作在科研第一線,使新編《機化學》既注重經典化學理論的教學,又能使基礎化學知識與現代科研成果緊密地結合起來。本書在汲取國內外同類教材優點的同時還具有以下特點。 1.注重教材的可讀性和可講授性。教材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讓學生能讀懂,便於自學。例如,在原子結構一章中,內容編寫以史話方式,遵循從德謨克裡特的原子概念、道爾頓的原子論、

湯姆遜的均勻模型、盧瑟福的行星模型、玻爾的原子理論到現代量子力學模型的原子結構認識過程。同時引入有關原子結構的相關概念和理論,使枯燥的內容具有可讀性和可講授性。 2.一條主線貫穿教材始終。長期以來人們總認為機化學的內容比較分散,不易系統掌握。本書把結構因素(原子結構、分子結構、晶體結構)—化學平衡(電離平衡、沉澱平衡、氧化還原平衡和配位元平衡)—元素部分連成一線,圍繞主線精編各章內容,闡述物質的性能與其結構之間的關係。從而使學生能以一個整體思想來學習機化學,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3.適應學科發展,適當更新教材內容。教材給人們的印象如果是一成不變,也就法調動教師和學生的教學積極性。為適應時代發

展的需要,本書在重視基礎教學內容的同時,還特別注意機化學中不斷出現的新理論、新反應和新方法,及時反映機化學前沿領域的新成果。例如,在晶體結構一章,比較詳細地介紹晶體的生長、結構、晶體性能與其結構的關係以及實際中的應用。 4.密切聯繫生產生活實際,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引入周圍的實際事例到新編教材,有助於學生建立應用的概念,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元素部分列舉了一些實例,使理論知識和現實問題的解決相結合。 5.學科前沿內容的引入。學生最感興趣的是新東西,新編教材本著這一思路引入學科前沿內容。配位元化學是機化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元素部分把配位元化學理論貫穿始終。 6.本書以60學時的理論教學為基點,

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做相應的調整,既能適應短學時機化學教學的要求,又能滿足較長學時(例如70學時)教學的需要。書中標有“”號的為選學內容。 本教材由古國榜、展樹中、李朴主編。全書的策劃、審定由古國榜負責,具體內容的選定、定稿由展樹中負責,統稿、覆核由李樸完成。參加編寫的人員有,李樸(緒論,第1、2章)、魏小蘭(第3章)、李白滔(第4章)、鄒智毅(第5、6、7章)、展樹中(第8、11、12、13章)、章浩和王湘利(第9、10章)。本書編寫也參考了兄弟院校教材和公開發表的有關內容,在此對有關的作者和出版社深表感謝。 限於時間短,書中難免存在不妥之處,敬請同行和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0

年5月

以機器學習模型推估濕沉降酸鹼值之研究:臺北和桃園地區為個案

為了解決酸雨的危害的問題,作者黃蓉 這樣論述:

由環保署近年酸雨監測調查報告,臺灣北部之有效雨水化學分析結果顯示雨水 ph值長 期於5.6以下,而形成酸雨機率則提高至八成左右,因此雨水酸鹼值之推估極其重要。本文以 推估濕沉降酸鹼度值為目標,透過高效能模式以推斷環境雨水酸化程度,使民眾能提早預防 暴露在高酸性之環境,以做出應對防範,及維護建築物、自然環境因酸雨腐蝕之狀況。本研究建立四種推估雨水酸鹼值之模式,分別為「年度監測站單站模式」、「年度監測 站多站模式」、「監測站分季模式」、「污染物軌跡模式」,並以兩種神經網路,即「多層 感知器(MLP)」、「長短期記憶神經網路(LSTM)」之機器學習模型進行推估研究,比 較各模式下之分析結果以評估最

佳模式,並以當地環境狀況提出「酸雨篩選模式」,提出一 有效推估酸性濕沈降酸性濃度之系統,進而瞭解與水酸化情形。其中「氣團氣候特徵模式」 使用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開發之混合單顆粒拉格朗日綜合軌跡模型(HY- SPLIT)用以識別污染物源區。 本研究之研究測站為臺灣山區之陽明測站及桃園沿海之觀音測站。蒐集行政院環保署開放平台之酸雨監測及空氣品質監測資料,其資料包含雨水酸鹼值、氣象資料及污染物資料,作為模式之輸入資料。研究結果顯示,對應不同時間點的模擬情境下,本系統多元的模式組合能夠有效評估雨水酸鹼值之變化範圍,且發現雨水資料對於長短期記憶神經網路之模型適應性高於深度學習網路;研究

中對於各站雨水平均酸鹼值最低之季節進行模擬,並發現需因應各站的地方差異性研發不同的補強方式,而目標測站在五種策略下的交替比對下各有優劣,故建立了混合型推估系統,有效推估未知雨水之酸鹼值。

氣象學與生活(原書第12版)

為了解決酸雨的危害的問題,作者(美)FREDERICK K.LUTGENS,EDWARD J.TARBUCK 這樣論述:

本書從科學探索的角度和物理學原理出發,詳細介紹了氣象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地球主要組成圈層、大氣組成、物理性質、空間結構、要素變化;大氣運動各種過程的物理原因;地球上各種天氣和氣候現象、形形色色的雲和降水的形成原因;氣壓和風、氣團、氣旋和鋒面天氣的形成;強對流、雷暴、龍卷風和颶風(台風)等災害性天氣;人工影響天氣的各種途徑、天氣分析和預報的方法、衛星在天氣預報中的應用;空氣污染及其原因;氣候變化與氣候系統、人類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全球變暖的可能后果、世界氣候和氣候分類及大氣中各種奇特的光學現象和形成的原理等。本書內容豐富、概念清楚、深入淺出、圖文並茂。可以作為對氣象學感興趣的人們學習了解大氣

變化奧秘的入門讀物,也可作為高等院校非大氣科學專業學生的通識課程參考教材,並可供氣象學相關專業人員作為參考書和工具書。陳星,博士,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於南京大學,主要從事氣候學和氣候變化相關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第1章大氣概述1.1大氣——天氣和氣候1.1.1美國的天氣1.1.2氣象學、天氣和氣候1.2大氣災害:來自自然的襲擊1.3科學探索的本質知識窗1.1從外空看地球1.3.1假設1.3.2理論1.3.3科學方法1.4地球圈1.4.1地質圈1.4.2大氣圈1.4.3水圈1.4.4生物圈1.5地球是一個復雜系統1.5.1地球系統科學1.5.2地球系統知識

窗1.2地球的子系統之一的碳循環1.6大氣的組成1.6.1大氣的主要成分知識窗1.3地球大氣的形成與演變1.6.2二氧化碳1.6.3變化的大氣成分1.7臭氧減少——一個全球性問題1.7.1南極臭氧洞1.7.2臭氧減少的效應1.7.3蒙特利爾議定書1.8大氣層的垂直結構1.8.1氣壓變化1.8.2溫度變化1.9大氣成分的垂直變化1.9.1電離層1.9.2極光第2章地球表面和大氣加熱過程2.1日地關系2.1.1地球的運動2.1.2季節是怎樣形成的2.1.3地球的朝向2.1.4兩至點和兩分點知識窗2.1季節變化2.2能量、溫度和熱量2.2.1能量的形式2.2.2溫度2.2.3熱量2.3熱量傳輸機制2

.3.1傳導2.3.2對流2.3.3輻射2.3.4輻射定律知識窗2.2輻射定律極端災害性天氣2.1紫外線指數2.4太陽入射輻射2.4.1反射與散射2.4.2太陽輻射的吸收2.5大氣圈中各種氣體的作用2.5.1加熱大氣2.5.2溫室效應2.6地球的熱量收支2.6.1年能量平衡知識窗2.3太陽能2.6.2熱量平衡的緯度分布第3章溫度3.1氣溫記錄資料3.1.1基本計算方法3.1.2等溫線3.2影響氣溫的因素3.2.1海陸分布知識窗3.1北美最熱和最冷的地方3.2.2洋流3.2.3海拔高度3.2.4地理位置3.2.5雲量和反照率極端災害性天氣3.1熱浪3.3溫度的全球分布知識窗3.2緯度與溫度較差3

.4氣溫變化的周期3.4.1氣溫日變化知識窗3.3城市熱島效應:城市是如何影響溫度的?3.4.2溫度日變化幅度3.4.3溫度的年變化3.5氣溫的測量3.5.1機械式溫度計3.5.2電子溫度計3.5.3百葉箱3.6溫標知識窗3.4氣溫資料的用途3.7炎熱和風寒:人體不舒適指數3.7.1炎熱——高溫高濕3.7.2風寒——大風降溫作用第4章水分和大氣穩定度4.1大氣中水的運動4.2水:獨特的物質4.3水的相變4.3.1冰、液態水和水汽4.3.2潛熱4.3.3蒸發和凝結4.4濕度:空氣中的水汽4.5水汽壓與飽和4.6相對濕度知識窗4.1干空氣的相對濕度是100%嗎?4.6.1相對濕度如何變化?知識窗4

.2增濕器和除濕器4.6.2相對濕度的自然變化4.7露點溫度4.8如何測量濕度?4.9絕熱溫度變化4.9.1絕熱冷卻和凝結4.10空氣抬升過程4.10.1地形抬升知識窗4.3降水記錄和山地地形知識窗4.4山地效應:迎風坡降水和背風坡無雨帶4.10.2鋒面楔入4.10.3輻合4.10.4局地對流抬升4.11惡劣天氣的起因:大氣穩定度4.11.1穩定度類型4.11.2穩定度和每日天氣4.11.3穩定度如何變化?4.11.4溫度變化和穩定度4.11.5空氣垂直運動和穩定度第5章凝結和降水類型5.1雲的形成5.1.1高空凝結5.1.2雲滴的增長5.2雲的分類5.2.1高雲5.2.2中雲5.2.3低雲5

.2.4垂直發展型雲(直展雲)5.2.5雲的形態變化知識窗5.1飛機航跡和雲量5.3霧的類型5.3.1冷卻霧5.3.2蒸發霧5.4降水的形成知識窗5.2科學與意外發現5.4.1冷雲降水:伯傑龍過程5.4.2暖雲降水:碰並過程5.5降水的類型5.5.1雨5.5.2雪5.5.3雨夾雪和凍雨5.5.4冰雹5.5.5霧凇極端災害性天氣5.1最糟糕的冬天5.6降水的觀測5.6.1標准雨量計5.6.2降雪測量5.6.3天氣雷達測量降水5.7人工影響天氣5.7.1人工增雨(雪)5.7.2人工驅雲消霧5.7.3人工消雹5.7.4預防霜凍第6章氣壓和風6.1風和氣壓6.2氣壓的測量6.3氣壓隨海拔高度變化6.4

氣壓變化的原因6.4.1溫度對氣壓的影響知識窗6.1氣壓與航空6.4.2水汽對氣壓的影響6.4.3氣流和壓力6.5影響風的因素6.5.1氣壓梯度力6.5.2科里奧利力(地球自轉偏向力、科氏力)6.5.3摩擦力6.6高空風6.6.1地轉流6.6.2曲線流和梯度風知識窗6.2棒球在丹佛的庫爾斯球場真的會飛得更遠嗎?6.7地面風6.8風與空氣的垂直運動6.8.1氣旋和反氣旋的垂直氣流6.8.2影響垂直氣流的因子6.9風的觀測知識窗6.3風能:一種潛在的替代能源第7章大氣環流7.1大氣運動的尺度7.1.1小尺度環流和大尺度環流知識窗7.1塵卷風7.1.2風場結構7.2局地風7.2.1海陸風7.2.2山

谷風7.2.3欽諾克風(焚風)7.2.4下坡風(下降風)7.2.5鄉村風7.3全球環流7.3.1單圈環流模型極端災害性天氣7.1聖安娜風(干熱風)與山火7.3.2三圈環流模型7.4氣壓帶與風7.4.1理想的緯向氣壓帶7.4.2半永久性氣壓系統:真實大氣7.5季風7.5.1亞洲季風7.5.2北美季風7.6西風帶7.6.1為什麼存在西風帶?7.6.2西風帶的波動7.7急流7.7.1極地急流7.7.2副熱帶急流7.7.3急流和地球熱量收支7.8全球風場和洋流7.8.1洋流的重要性7.8.2洋流和涌升流7.9厄爾尼諾、拉尼娜和南方濤動7.9.1厄爾尼諾的影響7.9.2拉尼娜的影響7.9.3南方濤動7.

10全球降水分布7.10.1降水的緯向分布7.10.2陸地上的降水分布知識窗7.2假想大陸上的降水季節特征第8章氣團8.1什麼是氣團8.1.1氣團的源地8.1.2氣團的分類8.1.3氣團的變性8.2北美氣團的特征8.2.1極地大陸(cP)氣團和北極大陸(cA)氣團8.2.2湖泊效應降雪:暖水上的冷空氣極端災害性天氣8.1西伯利亞寒流8.2.3極地海洋(mP)氣團8.2.4熱帶海洋(mT)氣團極端災害性天氣8.2湖泊效應產生的暴風雪極端災害性天氣8.32011年1月12日,一次典型的東北風暴8.2.5熱帶大陸(cT)氣團第9章中緯度氣旋9.1鋒面天氣9.1.1暖鋒9.1.2冷鋒9.1.3靜止鋒9

.1.4錮囚鋒9.1.5干線9.2中緯度氣旋與極鋒理論9.3中緯度氣旋的生命周期9.3.1形成:兩個氣團的碰撞9.3.2氣旋流的發展9.3.3中緯度氣旋的成熟階段9.3.4錮囚:消亡的開始(消亡階段)9.4理想的中緯度氣旋天氣知識窗9.1預報的工具——風9.5高空氣流與氣旋形成9.5.1氣旋性和反氣旋性環流9.5.2高空輻散與輻合9.6中緯度氣旋的形成區域9.6.1氣旋移動類型9.6.2高空氣流與氣旋移動9.7反氣旋天氣與大氣阻塞9.8中緯度氣旋個例研究極端災害性天氣9.12008年和1993年美國中西部大洪澇9.9現代觀點:傳送帶模型第10章雷暴與龍卷風10.1名稱的含意10.2雷暴10.3

氣團雷暴10.3.1發展階段10.3.2發生區域10.4強雷暴10.5超級單體雷暴10.5.1颮線10.5.2中尺度對流復合體極端災害性天氣10.1突發洪水——雷暴雨的頭號殺手10.6閃電和雷聲極端災害性天氣10.2下擊暴流10.6.1閃電發生的原因10.6.2雷擊10.6.3雷聲10.7龍卷風10.7.1龍卷風的發生與形成10.7.2龍卷風氣候學極端災害性天氣10.3強龍卷風后的幸存10.7.3龍卷風的特征10.8龍卷風的破壞性10.8.1龍卷風強度10.8.2死亡率10.9龍卷風預報10.9.1龍卷風監視和警報10.9.2多普勒雷達第11章颶風11.1颶風概況知識窗11.1角動量守恆11.

2颶風的形成與消亡11.2.1颶風的形成11.2.2颶風消亡11.3颶風的破壞性11.3.1薩菲爾—辛普森分級11.3.2風暴潮11.3.3大風災害11.3.4強降雨和內陸洪水極端災害性天氣11.1氣旋納吉斯11.3.5颶風強度評估11.4颶風的探測、跟蹤和監控11.4.1衛星監測11.4.2飛機勘測11.4.3雷達和數據浮標11.4.4颶風監視和警報11.4.5颶風預報第12章天氣分析和預報12.1氣象業務概述12.2天氣分析12.2.1獲取數據12.2.2繪制天氣圖知識窗12.1制作天氣圖12.3計算機在天氣預報中的應用12.3.1數值天氣預報知識窗12.2數值天氣預報12.3.2集成預報

12.3.3預報員的作用12.4其他預報方法12.4.1持續性預報12.4.2氣候學預報12.4.3類比法12.4.4趨勢預報12.5高空環流和天氣預報12.5.1高空圖12.5.2高空氣流與地面天氣預報12.6長期天氣預報12.7預報准確率12.8衛星在天氣預報中的應用12.8.1氣象衛星圖像12.8.2衛星探測的其他內容第13章空氣污染13.1空氣污染的危害13.2空氣污染源和類型13.2.1一次污染物極端災害性天氣13.11952年倫敦大煙霧知識窗13.1污染正在改變氣候13.2.2二次污染物13.3空氣質量的變化趨勢13.3.1質量標准的建立13.3.2空氣質量指數13.4影響空氣污染

的氣象因素13.4.1風極端災害性天氣13.2從空中看空氣污染過程13.4.2大氣穩定度13.5酸雨13.5.1酸雨的范圍和強度13.5.2酸雨的危害第14章變化的氣候14.1氣候系統14.2氣候變化的檢測14.2.1海底沉積物——氣候資料的倉庫14.2.2氧同位素分析14.2.3冰川中的氣候變化記錄14.2.4樹輪——環境歷史檔案14.2.5其他類型的代用資料14.3氣候變化的自然原因14.3.1板塊構造與氣候變化14.3.2火山活動與氣候變化知識窗14.1地質時期的火山活動與氣候變化14.3.3地球軌道變化14.3.4太陽活動與氣候14.4人類對全球氣候的影響14.4.1二氧化碳、微量氣體

和氣候變化14.4.2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14.4.3大氣響應14.4.4微量氣體的作用14.5氣候反饋機制14.5.1氣候反饋機制的種類14.5.2氣候模式:重要但尚不完善的工具14.6氣溶膠對氣候的影響14.7全球變暖的可能后果14.7.1海平面上升14.7.2變化的北極14.7.3增大的海水酸性14.7.4意想不到的后果第15章世界氣候15.1氣候的分類知識窗15.1氣候圖15.2氣候控制因素:概述15.2.1緯度15.2.2海陸分布15.2.3地理位置與盛行風向15.2.4山脈高原15.2.5洋流15.2.6氣壓和風15.3世界氣候綜述15.4潮濕的熱帶氣候(Af,Am)知識窗15.

2熱帶雨林砍伐對土壤的影響15.4.1溫度特征15.4.2降水特征15.5熱帶干濕季氣候(Aw)15.5.1溫度特征15.5.2降水特征15.5.3季風15.5.4氣候類型的變型Cw15.6干旱氣候(B)15.6.1「干旱」意味着什麼?15.6.2副熱帶沙漠氣候(BWh)和草原氣候(BSh)15.6.3西海岸副熱帶沙漠氣候15.6.4中緯度沙漠(BWk)和草原氣候(BSk)15.7冬季溫和濕潤的中緯度氣候帶(C)15.7.1副熱帶濕潤氣候(Cfa)15.7.2西海岸海洋性氣候(Cfb)15.7.3副熱帶夏干(地中海)氣候(Csa,Csb)15.8冬季寒冷的濕潤大陸氣候(D)15.8.1濕潤的大

陸性氣候(Dfa)15.8.2副極地氣候(Dfc,Dfd)15.9極地氣候(E)15.9.1苔原氣候(ET)15.9.2冰原氣候(EF)15.10高原氣候極端災害性天氣15.1干旱——代價巨大的大氣災害第16章大氣的光學現象16.1光和物質的相互作用16.1.1反射16.1.2折射16.2海市蜃樓知識窗16.1高速公路海市蜃樓是真的嗎?16.3彩虹16.4光暈、幻日和日柱16.5光環16.6其他光學現象16.6.1華16.6.2彩虹雲 剛拿到「The Atmosphere:An Introduction to Meteorology」的第12版原版書,就急切地瀏覽了書的目錄

和全書各章內容。雖然這只是一本普通的、幾乎沒有任何數學公式的有關氣象學的概論性教材,卻一下就讓我愛不釋手。我從事氣象學相關教學30多年,見過國內外許多類似教科書,我自己也編寫過教材,然而這一本現譯名為《氣象學與生活》的書卻讓我耳目一新!

以序列萃取評估埔心溪流域農地潛在環境風險

為了解決酸雨的危害的問題,作者陳盈秀 這樣論述:

臺灣因工業發展需求日漸增長,政府雖然分別設立工業區以利管控事業單位之廢水處理與排放,但仍有事業單位於郊區設廠,並將未經處理之廢水直接排放至渠道,使農民直接引用廢水灌溉而污染農地。廢水中所含之重金屬由於無法被降解,具有累積性,因此除了可能造成農地土壤受重金屬長久污染而影響植作的生長與收成外,也可能間接透過植作進入食物鏈而危害人體及生態健康。這當中,以銅污染最多,其次為鋅與鎳污染。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目前所訂定的土壤管制標準皆以單位土壤質量的「金屬總濃度」來規範重金屬的污染程度,雖然重金屬對環境所造成的衝擊的確與其在環境介質中的總濃度有關,但金屬總濃度的規範已知無法明確且精準的評估其對人體健康所造

成的危害程度,更關鍵的應是這些重金屬在特定環境條件下所呈現出來的生物有效性(bioavailability),因濃度總量不代表生物可接觸與可吸收的量,亦不等同對人體所產生的毒性效應。有鑑於此,本研究選擇曾受重金屬污染的埔心溪流域周遭之農地為試驗場址,採其表土樣品後利用序列萃取的手段(但在最後殘留態的消化步驟改以鹽酸取代氫氟酸),針對重金屬在土壤的相態分佈進行分析探討,希望藉此評估潛在的環境風險。首先,以鹽酸取代氫氟酸搭配硝酸進行消化,其結果由相對差異百分比(RPD)得知兩種不同消化液萃取相當,均落在20%以內,驗證本實驗使用微波輔助王水消化法之鹽酸搭配硝酸取代微波消化原子光譜法之氫氟酸搭配硝酸

進行消化時,亦能有效進行此實驗土壤中重金屬濃度萃取。Tessier序列萃取結果得知:(1)鉻之組態分布均以殘留態存在;(2)鉛、鋅、鎳之組態分布以鐵錳氧化態及殘留態存在;(3)銅之組態分布以鐵錳氧化態、有機態、殘留態存在;(4)鎘之組態分布以可交換態及殘留態存在。針對上述部分金屬分別落在不同組態間檢視可能之原因,發現污染濃度高低為可能影響存在之組態分布比例,其中萃取濃度越高,鎘之組態分布均以可交換態存在,對生物有效性有直接影響,而銅、鋅、鎳、鉛等重金屬之組態分布大部分均依鐵錳氧化態存在,對生物有效性則有潛在影響。上述資料利用Spearman等級相關係數評估結果得知,重金屬總量濃度與鐵錳氧化態及

有機態濃度分別呈現強烈至非常強烈等顯著正相關,代表重金屬總量濃度越高,鐵錳氧化態與有機態所分配的濃度亦隨之增加,其對潛在環境風險影響越大,可能透過食物鏈影響人體健康危害機率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