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監測定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監測定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蘇麗智寫的 基本護理學(下冊) 和蘇麗智等26人的 基本護理學(上冊)(4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醫院品質績效量測指標系統與落實改善試辦計畫」也說明:醫療照護相關感染. 感染管理中心. 13-QI-P3-031. 住院病人壓瘡. 護理部. 3000-P1-QP-008. 出院14天內因相同或相關病情非計畫性再住院率. 品質管理中心.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華杏 和華杏所出版 。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醫學檢驗生物技術系碩士班 姜泰安所指導 吳詩婷的 某區域醫院血液培養汙染率之根本原因分析與改善對策 (2021),提出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監測定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血液培養、汙染率、陽性率、品質指標、根本原因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嘉南藥理大學 醫務管理系 陳俞成所指導 蘇亭錦的 影響大腸手術病患體溫之因素及對術後恢復之探討 (2021),提出因為有 大腸手術、體溫、術後的重點而找出了 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監測定義的解答。

最後網站美国NHSN 2010年版与2017年版外科部位感染监测定义比较則補充:目前国内各家医院在收集医疗照护相关感染所使用的版本是来自美国疾病管制局(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CDC) 2004 年之新定义及2008、2009 年之少许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監測定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基本護理學(下冊)

為了解決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監測定義的問題,作者蘇麗智 這樣論述:

  本書介紹   1.圖表化、條列式:將較為複雜的內容整理為圖表或列點,加上各章穿插「概念圖」貫穿說明;配合醫護背景知名插畫家的活潑繪圖,加深學習印象。     2.國考重點醒目標示:粗黑字體就是考題重點,迅速掌握內容精要。     3.多元專欄內容:即時練習、Tips、護理記錄示範。     4.護理情境模擬:每章末皆有一則與該章相關的案例研討,提供病人的基本資料和描述,供讀者進行「問題與討論」,轉換學理對應於護理實務情境。     改版更新   1.依最新公布及考題趨勢修訂,包括──新版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監測定義、傳染病統計暨監視年報、每日飲食指南、國人膳食營養素(DRIs)、溫和飲食的

不同階段、營養不良通用篩檢工具(MUST)、影響靜脈輸液的吸收因素、輸血Tips、安寧的照護模式、傷口癒合的營養建議等,與時俱進的臨床內容,讓學理專業接軌實務的護理情境。     2.各技術附示範影片QR code:收錄16項最常應用的基本護理技術示範影片,目的在於協助護生了解該技術的情境與步驟,並可隨時掃描觀看影片以熟習實作內容。配合書中的圖文說明,綜合強化護理技術之知能。

某區域醫院血液培養汙染率之根本原因分析與改善對策

為了解決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監測定義的問題,作者吳詩婷 這樣論述:

血液培養為臨床微生物檢驗中最直接最重要的檢驗,可立即偵測病人血液中有無嚴重或危害生命的病原菌,反應出病人感染的程度,即建議執行血液培養時應採集足夠血液量,亦能提高陽性率,其陽性的報告結果可提供醫師臨床治療的依據。若血液培養檢體發生汙染,將影響到血流感染、菌血症或敗血症的診斷,會造成許多後續的問題,如誤用抗生素,使得抗藥性增加,醫療費用及住院天數增加,故快速且精確的血液培養報告可提供臨床醫師有效的抗生素治療參考依據。因此,醫學檢驗科微生物室統計血液培養汙染率及血液採檢量,作為監控採血時消毒的有效性及血液培養陽性率有其必要性。依據社團法人台灣醫事檢驗學會TLIS指標管理系統(Taiwan Lab

oratory Indicator Series,TLIS)血液培養檢體汙染率107、108、109年之同儕醫院分別為2.03%、1.89%、1.88%,而本院明顯高於其他同儕醫院。藉由TLIS指標及每月品質指標持續監控,在不增加人力及成本之下,以RCA方法找出根本原因,並分析出改善重點:採用傳統酒精碘酊消毒法、醫護人員未曾上過血液培養採檢教育訓練課程、採檢前未洗手、病患因急救或躁動而無法落實消毒步驟、醫護端無法得知血液培養汙染率。針對實施的措施有:1.簡化採檢流程,消毒劑改為使用2% chlorhexidinegluconate(CHG) 。2.定期進行血液培養檢體採集與品質相關課程教育訓練

課程。3.採檢時使用回縮式翼型之安全針具,避免穿刺皮膚之針頭再穿刺入血瓶,亦可降低針扎風險保護採檢人員的安全及避免採血量不足之問題。4.採血前於血液培養瓶身標示採集量。5.每周及每月回饋血液培養汙染率及血液培養檢體採血量給護理單位。藉由實驗室人員每周及每月汙染率及採血量回饋及導入多方面的改善方案,血液培養汙染率降至小於3.00%、陽性率提升至13.67~15.12%與採檢血量上升至5.3至6.3mL,再次可知血液培養正確採檢步驟已逐月落實。正確採檢與採取足夠的血量對於血液培養陽性率和汙染率息息相關性,提供菌血症之病人獲得快速且準確的血液培養陽性報告結果,以利達成更優質的醫療照護品質與抗生素管理

的目標,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醫療浪費以及錯失治療黃金時機,共同打造工作安全、病人安全,也營造更好的工作環境。

基本護理學(上冊)(4版)

為了解決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監測定義的問題,作者蘇麗智等26人 這樣論述:

  1.圖表化、條列式:將較為複雜的內容整理為圖表或列點,加上各章穿插「概念圖」貫穿說明;配合醫護背景知名插畫家的活潑繪圖,加深學習印象。   2.國考重點醒目標示:粗黑字體就是考題重點,迅速掌握內容精要。   3.多元專欄內容:即時練習、Tips、護理記錄示範。   4.護理情境模擬:每章末皆有一則與該章相關的案例研討,提供病人的基本資料和描述,供讀者進行「問題與討論」,轉換學理對應於護理實務情境。 改版更新   1.依最新公布及考題趨勢修訂,包括──新版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監測定義、傳染病統計暨監視年報、每日飲食指南、國人膳食營養素(DRIs)、溫和飲食的不同階段

、營養不良通用篩檢工具(MUST)、影響靜脈輸液的吸收因素、輸血Tips、安寧的照護模式、傷口癒合的營養建議等,與時俱進的臨床內容,讓學理專業接軌實務的護理情境。   2.各技術附示範影片QRcode:收錄16項最常應用的基本護理技術示範影片,目的在於協助護生了解該技術的情境與步驟,並可隨時掃描觀看影片以熟習實作內容。配合書中的圖文說明,綜合強化護理技術之知能。  

影響大腸手術病患體溫之因素及對術後恢復之探討

為了解決醫療照護相關感染監測定義的問題,作者蘇亭錦 這樣論述:

背景:手術病患發生非預期性低體溫,會使病患產生病態心臟事件、凝血功能障礙、麻醉甦醒緩慢、增加手術傷口感染、延遲恢復室滯留時間、增加住院天數及術後寒顫發抖等不良併發症,且增加麻醉手術的風險,也使得患者在甦醒恢復過程中因寒顫發抖感到不舒服,增加耗氧量,影響整個治療結果及醫療成本的支出。目的:探討術中及恢復室體溫變化的影響因素及對術後恢復室滯留時間、傷口恢復情形及住院天數的影響。方法:本研究以南部某醫學中心大腸手術病患為研究對象,非實驗性病歷回溯方式,立意取樣選取2020年7月1日至2021年8月31日,電子病歷收集相關資料,以Excel 2016建檔、IBM SPSS Statistic 28版

進行統計分析,包括:描述性統計分析、卡方檢定、單一樣本K-S檢定、Mann-Whitney U Test、K-W檢定、邏輯斯迴歸分析,探討背景變項是否對於非預期性低體溫、術後恢復產生顯著影響。結果:研究發現術中體溫的高低受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的影響,恢復室體溫受手術時間長短的影響。術後恢復也會因病患的基本屬性及臨床數據之影響因素,而導致滯留恢復室時間延長、影響術後傷口恢復的情形及住院天數的增加。恢復室體溫對於恢復室滯留時間有顯著影響,但分析顯示低體溫者反而不會延長恢復室滯留時間。恢復室體溫在其手術時間與恢復室滯留時間不具有中介效果。結論:手術期間維持體溫的恆

定是重要且環環相扣,醫護人員除了應於術中及術後積極預防手術所引起的低體溫,也應對於影響術後恢復的影響因素有所了解,進而提供相關防禦措施,提升麻醉手術安全,改善病患術後恢復舒適度,減少相關併發症的發生,減少醫療花費的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