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出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釋迦牟尼出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薀寫的 楞嚴經蠡測【第貳冊】 和傅佩榮的 論語三百講(全三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佛祖釋迦牟尼 - 延慶寺也說明:佛教傳說,釋迦牟尼降生前,出現了八種祥瑞之相,其中之一是池沼突然長滿大如車蓋的蓮花。八瑞相過後,繁花盛開,四方無霞。後來佛陀從舌根生萬道光明,每道光明都化作千葉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善聞文化創意有限公司 和北京聯合所出版 。

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釋仁朗所指導 張巧欣的 敦煌莫高窟第290窟佛傳壁畫圖像研究 (2007),提出釋迦牟尼出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敦煌、莫高窟、第290窟、佛傳、壁畫、石窟形制、變相、鉤勒、飛天。

最後網站尼泊爾世界遺產(Ⅰ)佛祖誕生地藍毘尼 - 巨匠旅遊則補充:此地目前已發展成佛教朝拜中心,由於此地是佛祖出生地,形成了宗教遺跡考古中心。一九九七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藍毘尼釋迦牟尼誕生地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釋迦牟尼出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楞嚴經蠡測【第貳冊】

為了解決釋迦牟尼出生的問題,作者王薀 這樣論述:

  「青燈一點映窗紗,好讀《楞嚴》莫憶家。能了諸緣如幻夢,世間唯有妙蓮花」——王安石   自唐宋的佛教盛世以來,在官場的跌宕起伏中,多少錦袍玉帶之輩,幾乎一半以上都和佛教有著頗深的因緣。蘇東坡一生與佛道有緣,無論得失意,皆有善宿接引,使其在裘耗金散時,仍然可以灑然自若;王安石半世榮衰,特別在他變法之後極不如意的大段歲月裡,影響和改變他的,有極大原因是來自於佛教;歐陽修、乾隆皇帝到近代的弘一大師莫不如是……。   這些公侯將相的心頭書中,《楞嚴經》都占了一席之地。《楞嚴經》的緣起是因為阿難示現了落入摩登伽女的淫窟,佛在危急時從頂上放光救度阿難,而開始演說妙法。在末法時期,

修行人的途徑多半離真趨妄,難以成就無上大道,聲聞、緣覺乘者也常得少便足,或因習氣和慾望無法消除,於是成為修行中之過患。《楞嚴經》專門指出所有一切眾生的生死根本,其實就在淫念上,而破除魔敵最好的工具就是楞嚴大定!佛陀更在經中用盡了一切方法——從七處去找尋真心所在、屈指飛光到最後的無是無非,使個人印證到如如不變的本體,悟到淨圓真心的本質,到最後知道一切皆是空,一切皆是見聞覺知而已,漸漸地體悟到一切都是妄心所造作。   雖未能親聞佛陀的教誨,但如能依循《楞嚴》的要旨,逐一檢點,去妄返真、遠離能所對立,自為當代眾生修學佛法最佳的圭臬南針!   ◎陪伴東坡居士化解心中塊壘的寶筏!   這段時間蘇東坡

幾乎二六時中唸佛不輟,胸前經常佩戴的也是阿彌陀佛聖像,一有機緣便勸人唸佛,往生西方。至於他失意於杭州那段時日裡,幾乎一有空閒,或心中每每憶及塊壘不快往事,唯一的去處便是走訪杭州周圍大大小小清淨蘭若,這段時間他參禪唸佛都有小悟,閒來無事皆以讀誦《法華》及《楞嚴》為揀擇心性之參究。因為參禪的因緣,他也和廬山常總禪師往來甚密,著名的無情說法公案便是兩人精究之話頭,這段時期所作禪詩傳誦至今,著名的便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對天縱英才的王安石影響最大的一本書!   若非王安石過

了中年有幸值遇到佛法,相信他的心情是極度抑鬱而又不平衡。在接近十年的黨派之爭,他所承受的是不斷地被排擠和誤解,生活上只能說用艱難、困蹶來描述,立場卻又顛仆板蕩,在這樣子的境界裡,對生命之流來說,就如同無法找出源頭的漩渦,最後也只能識相地脫離政治生涯,所幸有佛法可以做依怙。在那段潛修日子裡,他最鍾愛的便是《楞嚴經》,他幾乎讀破、翻透,並非只是遮眼皮的假道學。   ◎點破歐陽修謗佛執著的偉大經典!   當時的歐陽修自覺是繼韓愈之後,有責任匡扶人心、以批判佛教為己任的中心人物,但後來因為碰到了居訥禪師,居訥用其如簧之舌,導正過往歐陽修對佛教的不解……沒想到歐陽修聽了居訥禪師一席話之後,大為慚羞,冒

出一身冷汗,當場頂禮謝罪,並且很誠懇地請示他應如何懺悔,居訥禪師便對歐陽修提出了禪學的一些建言,使得歐陽修心悅誠服地留在東林寺參禪。因為這個緣故,歐陽修此後潛心皈依佛教,更不敢倡導任何和謗佛、毀佛相關的活動或文字,熟讀了和禪相關的重要經典——《楞嚴經》、《金剛經》等經文之後,更是捨卻了滿身的習氣,自此滴酒不沾,也屏棄了他一向很難改戒的女色,為了罪以功除,他更發心用他的專長——文字,讚揚稱頌諸佛菩薩功德,以及佛經殊勝難倫之處,還出了《居士集》倡印流通。   ◎摘錄《楞嚴經》中的無上妙意!   《楞嚴經》中佛總共有五次放光,而每一次的放光都有不同的意思和加持,除了從頂門放光之外,有的是從臉部,有

的是從心中的卍字,有的是從十方一切佛的佛頂,有的是從五體上面放光。例如從臉上放光,意義上來說是表示佛智將開的意思;如果是從心輪上的卍字放光,它所表示的意思則是從心顯現;從一切諸佛的頭頂顯現光明,從《華嚴》的義理上來說明,則是表示一多無礙……其他在不同的卷分上,也都由不同的地方放光,這又有不同的意思,這就是佛陀無上智慧之處,這也是佛陀在不同的演會上面,善巧度化不同種姓的眾生所使用的權宜之法。 本書特色   ◎王薀老師關於《楞嚴經》的二部曲,曾讀過第一集而意猶未盡的您,絕對不容錯過!   ◎唐宋以來,幾乎所有的禪師、文人騷客引為南針,反覆參研的一本心頭書!   ◎直指《楞嚴經》的精髓,披露書中

多處心法,正是禪宗參悟,破除一切身見最重要的法器!   ◎帶您了解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和大政治家王安石,兩人一生的大起大落中,是如何運用《楞嚴經》來調節內心的波濤起伏!   ◎為您揭露身世離奇,以帝王之身出家為僧的清朝順治皇帝,他與鶼鰈情深的董鄂妃,兩人亦夫亦妻、亦師亦友共讀《楞嚴經》的生活!

釋迦牟尼出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金庸小說 #倚天屠龍記 #神鵰俠侶

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真實歷史人物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上一集講了射雕英雄傳,今天我們來說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由於神鵰俠侶和射雕英雄傳裡面很多人物都重疊了,所以今天加進倚天屠龍記一起說。
在神鵰俠侶裡面,有提到個古墓派。其實歷史裡面的確實有活死人墓,但是就不是林朝英(chao2ying1)創立的。我們上次也有說到王重陽,他的確是全真教道教的創始人,在1160年,他自稱喝醉酒後遇到得道者‘兩人’,給了他真言五篇,所謂的兩人並不是兩個人,其實是暗指‘兩口’人,兩個口加起來就是一個呂字,也就是呂洞賓。
哦~原來是飲大左~
他過後就出家修道,隱居在終南山,他在終南山自鑿(zao2)一墓,號稱活死人墓,更燒香供奉自己的靈位。
過後他就開始傳教,更收了七個人當他的徒弟,也就是全真七子了。
那麼誰是尹(yin3)志平呢?現實中的確實有這個人,他是全真七子丘處機的第二弟子,在神鵰俠侶裡面,他就是侮辱了小龍女的那個人,馬的!小龍女是我的!
當大家看到這一段的時候,真的不明白為何金庸那麼狠心的玷污(dian4wu1)純潔的小龍女,是否需要在小說中產生一些缺陷,才貼近真實的人生呢?這樣才能顯示出楊過的堅持嗎?應該有不少人在心中罵過尹志平這個敗類,但是大家都誤會了。。。
歷史中的確實有尹志平,他在道教修行上有著很高的成就,而且更是醫術高明,在災難中救濟貧民百姓,得到大眾的擁戴,所以金庸過後覺得不該污衊(wu1mie4)這個真實的歷史人物,於是在新版的神鵰俠侶裡面把尹志平改成凱志丙。
那麼突必烈(hu1bi4lie4)也是真實歷史人物,他是拖雷的第四兒子,在1246年攻陷了宋朝,創立了元朝,而全真教並沒有像小說一樣抵抗蒙古,在元朝時代全真教是受到重視的,只是在忽必烈信佛過後就開始沒落了。
現在說到了倚天屠龍記,時代背景是在元朝的末期,先說朱元璋,他就是推翻元朝而創立明朝的人,大家聽過月餅的傳說吧!就是把紙條塞進月餅裡面,通知大家月圓當天起義,講的就是朱元璋。但是他一做了皇帝過後,就把所以建國大臣和大將都殺了。是個非常心狠手辣的人。
在小說裡面,他是靠明教才推翻了元朝,所以為了紀念,所以才把明字放在朝代裡面,稱之為明朝。所謂的明教,其實就是日月神教,日加月,就是一個明字。
在歷史裡面這個宗教是源自於波斯,叫做摩尼教。是一個混進回教,基督教和佛教的綜合宗教,而來到了中原,更是加進佛教裡面的釋迦牟尼,所以叫做摩尼教。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這是魔教。
裡面的人都是異端。
但是在元末時代,由於當時元朝禁止白蓮教,彌勒(mi2le4)教等,這就是起義的源頭,韓山童等人以紅巾裹(guo3)頭,以白蓮教和彌勒教為旗幟(qi2zhi4),起義造反,自稱為紅巾軍,而朱元璋曾經加入名叫‘小明王’的韓林兒的旗下。聽說這韓林兒就是張無忌的原型,而朱元璋就是韓林兒離奇溺死後就替代了他,傳說中是朱元璋下的毒手。
那麼武當派裡面的張三豐,也是真實歷史人物,創立了武當山派的道教,他是南宋末期到明初的道士,在【明史方伎傳】裡面更記載,他在武當山結廬而居,還在寶雞市死而復活,也是太極拳的創辦人。傳說中他出生的年份是1247年,去世時的年份是1464年,哇!不就是217歲嗎?有沒有那麼誇張哦!
至於明教的五散人,就是彭瑩玉,張中,說不得,周顛和冷謙都是真實人物來的,尤其是彭瑩玉,他就是剛才我們說的彌勒教的師祖,而其他幾人都是道教裡面的人物。
那麼倚天屠龍記裡面的九陽真經是真的嗎?答案是沒有的,不過在故事裡面,寫這本書的就是達摩,他是南天竺或者是波斯人,是中國的禪宗創始人,也是少林寺的鼻祖,所有的少林武功都是源自於達摩。例如:易筋經,洗髓經還有少林七十二絕技。
在故事裡面,除了達摩本人練成九陽神功,還有一個人就是覺遠和尚,覺遠是歷史裡面也是有的,他是少林寺的僧人,把蔡,李,劉,莫的民間拳法加以吸收和整理,並制定習武的戒律,是南少林拳法的中興之祖。更是對以後的廣東洪拳有著很大的影響。
好啦~大概說到這裡,如果有那個人物漏掉的,歡迎大家留言告訴我。下一集我們來說鹿鼎記吧!這個是金庸最後一本小說,也是最崩壞的一本,所以我最喜歡就是這一本,裡面的韋小寶不是什麼正義人物,也不會武功,但是裡面的情節就是讓人沉迷下去,我那時好像是用了一個禮拜來看完整本書。
好啦!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敦煌莫高窟第290窟佛傳壁畫圖像研究

為了解決釋迦牟尼出生的問題,作者張巧欣 這樣論述:

摘要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歷經十幾個朝代的陸續開鑿,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莫高窟石窟藝術集建築、彩塑、壁畫於一身,而以壁畫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其中佛傳壁畫是石窟壁畫裡的重要內容。佛傳壁畫,有取片斷代表性概括釋迦牟尼一生,也有長篇大幅詳細闡述。開鑿於北周時期的第290窟的佛傳壁畫,以單純的色彩、簡練的線條表現人物、場景形象,連續不斷的畫面詳盡的述說:釋迦牟尼從出生、學書、習藝、出家、正覺、轉法輪等真實的生命歷程,長達87個畫面情節,這樣構圖形式過去少有。 北周時期以儒教治國,加上武宗的滅佛事件影響,第290窟的佛傳壁畫,仍能從莫高窟早期佛傳壁

畫少數片斷情節,演變成一連串眾多情節,當然有其特殊因素。釋迦牟尼出生於印度,佛教藝術亦根源於印度,在莫高窟石窟裡,敦煌藝術工匠們將這些源自印度的佛傳圖像轉換成讓一般大眾能接受與信服的圖像,而達到信仰佛教的目的。 本論文主要在探析莫高窟北周時期第290窟的佛傳壁畫的藝術和圖像表現風格。研究主軸有:一、 探究莫高窟的佛傳壁畫的內容,並分析其圖像特色和表現方式。二、 探究北周第290窟的佛傳壁畫產生的歷史背景和因素。三、 比較北周時期的第290窟的佛傳壁畫形式與莫高窟的佛傳壁畫和其他地區佛傳壁畫的形式,找出異同。四、 將北周時期的第290窟的佛傳壁畫圖像作一分類,從圖像中探討其表達的內

涵。 本論文共分四大部分:一、 對敦煌莫高窟地理環境、石窟開鑿緣由、佛教藝術內容作一探源。二、對莫高窟第290窟洞窟形制、佛傳壁畫的內容、表現形式、經典依據作一分析。三、將北周時期的第290窟的佛傳壁畫圖像作一分析,探討圖像表達的內涵。四、總結第290窟的佛傳壁畫的論點,和反省與前瞻。 祈願透過資料的找尋、參考、及個人的努力,能在浩瀚的敦煌學中找到一絲線頭,回溯這偉大的佛教藝術殿堂。

論語三百講(全三冊)

為了解決釋迦牟尼出生的問題,作者傅佩榮 這樣論述:

我們目前所能找到的、最集中展示孔子思想的一部作品,由孔子親傳弟子有子和曾子的弟子們編撰而成,是我們了解孔子及先秦儒家最為可信的材料。   如果經典不能夠被閱讀和理解,那麼是沒有意義的。   孔子,被後世推為“至聖先師”。如果只仰望他的“聖”,只能讓他的思想寶藏束之高閣,離我們越來越遠。唯有了解他“超凡入聖”的過程,才能使他成為自己真正的老師,也是對他真正的尊重。   本書是傅佩榮教授關於《論語》最為詳盡、不吝筆墨的作品。緊貼文本,先錄述《論語》每一章經過傅教授考證的原文,再把意思用白話文說清楚,然後再用一篇百餘字的文章解釋其中的重點,看它跟我們現在的人生有什麼關係,可以

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這樣的行文彷彿涓流成河,積土成山,非常適合父母與小朋友日日共讀,也適合青少年朋友和初學者含英咀華,品《論語》真味。 傅佩榮,1950年生人,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歷任台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早年師從方東美先生,後於耶魯大學深造,受教於余英時先生,繼而執教歐洲。他在宗教哲學、中國哲學(孔孟老莊思想),以及譯解傳統經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周易》《大學》《中庸》方面造詣頗深。   傅教授兼具中西文化之深厚學養,集四十年潛心研學之心得,以哲學建構和邏輯分析的眼光,搭建起東西方思想的橋樑,堪稱中西文化之擺渡者。他

治學態度嚴謹,理論創見迭出,在當今學術界享有盛名。 引言 學而第一 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長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鄉黨第十 先進第十一 顏淵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憲問第十四 衛靈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陽貨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張第十九 堯曰第二十 總結 我們都知道,孔子的思想與言行在《論語》裡面記載得最完整。如果想學習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思想的精華,我們首先要讀的一本書就是《論語》。 在正式討論《論語》的內容之前,我們先把孔子的生平跟他的地位做個大概的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孔子前面都有誰呢?首先有三皇五帝,五帝中最後的兩位是堯和舜;然後是夏、商、週三代,夏朝大約四百 多年,商朝大約六百年,周朝大約八百多年。周朝分為兩個事情: 西周與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與戰國。孔子生活在春秋代末期, 那是一個亂世。但是,人無法選擇所生活的時代,也很難選擇所 處的社會。所以,面對亂世、面對挑戰,你就要設法激發人的各種能力,包括用所學的知識、自己的心得來應對各種挑戰。孔子就是在中國歷史上應對亂世最有成就的代表。   孔子生於公元前 551 年,卒於公元前 479 年。那個年代有什 麼特色呢?如果你以宏觀視野來看整個人類的歷史,就會發現, 在孔子誕生之前大約十年,

在印度,釋迦牟尼出生了,他是佛教的創始人;而在孔子去世後大約十年,在希臘雅典,蘇格拉底誕生了。可見,全世界各個不同的地區,都在非常接近的時期出現 了各自的偉人。那個時代,被稱作做人類文化上的軸心時代。經 過軸心時代,人類的理性、人類的人文思想全面展開。具體到我 們中國,根據司馬遷的說法,老子,這位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比孔子大約大了三十歲;而孔子所創建的學派被稱為儒家。這兩個學派,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和中國人的心靈塑造方面,更是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國人。 《史記 • 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生 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他本來是宋國的王室,後來逃到了 魯國。按照古代禮制,宋

國的王室的成員,經過五代之後就要獨 立出來,而獨立出來那個公族正好是孔父嘉,所以孔子後來姓孔。孔子的父親年紀很大才與他母親結婚,所以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 過世,母親把他帶回娘家撫養成人。孔子年輕的時候,家裡貧困,在社會上也沒有什麼地位,所以,他確實是一個從平凡走向偉大的人。   孔子是怎麼樣磨煉、造就自己的呢?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重點。孔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好學。他知道,在當時的情況下,自己是沒有資格念大學的。他跟其他鄉下小孩一樣,只能唸書到 15 歲,也就是完成做鄉村教育而已。所學的只有兩個重點:一 個是文化常識,另一個是基本武藝。什麼是文化常識?舉個例子。比如你是魯國人,就要知道魯國人的

祖先是周公的後代;還要知道,在魯國旁邊有個齊國,齊國人的祖先是姜太公的後代。簡單 說,文化常識包括自己的國家的背景和傳統。那麼基本武藝呢?古時候男孩子到15歲以後就需要服兵役了,以便將來就要保家衛國,所以他要學會像騎馬、射箭這些基本武藝。到了15歲以後, 鄉下的孩子就沒有地方唸書了。所以,孔子特別好學,到處請教 各方面的專家,並且能夠集各家之大成,將所學知識精益求精地 實踐、發展,所以,他成為當時有名的博學之人。   我們都知道,孔子的思想與言行在《論語》裡面記載得最完整。如果想學習中國文化,了解中國思想的精華,我們首先要讀的一本書就是《論語》。 在正式討論《論語》的內容之前,我們

先把孔子的生平跟他的地位做個大概的介紹。 在中國歷史上,孔子前面都有誰呢?首先有三皇五帝,五帝中最後的兩位是堯和舜;然後是夏、商、週三代,夏朝大約四百 多年,商朝大約六百年,周朝大約八百多年。周朝分為兩個事情: 西周與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與戰國。孔子生活在春秋代末期, 那是一個亂世。但是,人無法選擇所生活的時代,也很難選擇所 處的社會。所以,面對亂世、面對挑戰,你就要設法激發人的各種能力,包括用所學的知識、自己的心得來應對各種挑戰。孔子就是在中國歷史上應對亂世最有成就的代表。 孔子生於公元前 551 年,卒於公元前 479 年。那個年代有什 麼特色呢?如果你以宏觀視野來看整個人類的歷史

,就會發現, 在孔子誕生之前大約十年,在印度,釋迦牟尼出生了,他是佛教的創始人;而在孔子去世後大約十年,在希臘雅典,蘇格拉底誕生了。可見,全世界各個不同的地區,都在非常接近的時期出現 了各自的偉人。那個時代,被稱作做人類文化上的軸心時代。經 過軸心時代,人類的理性、人類的人文思想全面展開。具體到我 們中國,根據司馬遷的說法,老子,這位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比孔子大約大了三十歲;而孔子所創建的學派被稱為儒家。這兩個學派,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和中國人的心靈塑造方面,更是扮演了關鍵的角色。 孔子他的祖先是宋國人。 《史記 • 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生 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他本來是宋國的王室,後來

逃到了 魯國。按照古代禮制,宋國的王室的成員,經過五代之後就要獨 立出來,而獨立出來那個公族正好是孔父嘉,所以孔子後來姓孔。孔子的父親年紀很大才與他母親結婚,所以孔子三歲的時候父親 過世,母親把他帶回娘家撫養成人。孔子年輕的時候,家裡貧困,在社會上也沒有什麼地位,所以,他確實是一個從平凡走向偉大的人。 孔子是怎麼樣磨煉、造就自己的呢?這正是我們要學習的重點。孔子最大的特點,就是好學。他知道,在當時的情況下,自己是沒有資格念大學的。他跟其他鄉下小孩一樣,只能唸書到 15 歲,也就是完成做鄉村教育而已。所學的只有兩個重點:一 個是文化常識,另一個是基本武藝。什麼是文化常識?舉個例子。比如你是魯

國人,就要知道魯國人的祖先是周公的後代;還要知道,在魯國旁邊有個齊國,齊國人的祖先是姜太公的後代。簡單 說,文化常識包括自己的國家的背景和傳統。那麼基本武藝呢?古時候男孩子到15歲以後就需要服兵役了,以便將來就要保家衛國,所以他要學會像騎馬、射箭這些基本武藝。到了15歲以後, 鄉下的孩子就沒有地方唸書了。所以,孔子特別好學,到處請教 各方面的專家,並且能夠集各家之大成,將所學知識精益求精地 實踐、發展,所以,他成為當時有名的博學之人。 當時,魯國有三家貴族勢力特別大,分別是孟孫、叔孫、季孫。其中,孟孫氏在參加當時的國際活動時,行為失禮。他說, 我堂堂貴族怎麼能不懂禮呢!太可惜了。他聽說孔子

懂得禮儀,就讓他的孩子向孔子學習。所以,孔子 30 歲的時候,因精通禮制,便可以在社會上可以立足了。在此之前,孔子還做過倉庫管 理員和牧場管理員。 孔子不但為貴族子弟教授禮儀,同時也教鄰居和一些年輕人,逐漸在民間辦起學校來,教書便成為他的工作之一。但是, 他主要的收入,還是靠他精通禮儀的專長,譬如替別人辦喪事。古代的喪禮要極其複雜,只有專家才能操辦。孔子就是當時這方 面最好的專家。根據司馬遷的記載,他曾經向老子請教禮儀,又向很多人學習各種方面的知識,比如音樂,最後融會貫通,集各家之所長。 更重要的是,孔子掌握了中國文化發展的關鍵所在——從夏 到商、商到週,一個國家到底怎麼樣才能夠興盛?

又是什麼因素 導致衰亡?孔子了解了這其中的緣由,便產生一個偉大的抱負, 也即他所謂的“五十而知天命”,知道自己有一種特別的使命, 要讓整個社會走向正路。當時的亂世被描述為“禮壞樂崩”,也就是人間的規範、秩序瓦解了,所以孔子非常憂慮,他希望重新建立價值觀的基礎,那就是讓每一個人都接受教育,使得內在真誠的心意獲得啟發。任何一種行為,一定要由內而發,它才有道德價值;否則只是外在的,應付別人而已,不管你做多少都改變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貴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自己個人的成就跟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所以儒家的思想非常重視人 的社會責任,因為沒有人可以離開社會而成就自己。 今天我們為什麼還要學孔子

呢?因為他的思想有幾個特色, 歷久彌新:第一,溫和的理性主義。他非常強調人的理性,人可 以學習,可以通過學習不斷增長見識,知道人生應該何去何從。 第二,深刻的人道情懷。我在年輕的時候念《論語》,受到感動 是為什麼,因為在《論語 • 鄉黨》裡面有一段話:厩焚,子退朝, 曰 :“傷人乎?”不問馬。 ”那時候孔子在魯國做官,有一天下朝回家,家人跑來報告說馬厩失火燒了,孔子的第一反應是,有人受傷嗎?他完全沒有問有沒有馬受傷。要知道,馬在古代很貴重啊,有時候看一個人有多少家產就看他有幾匹馬,而對孔子而言, 財產是不能跟人相提並論的。古代社會是有階級的,是封建社會,如果馬厩失火,受傷的是誰?馬車夫、工

人、傭人,這些人在社會上沒有什麼地位,不受重視,人權也沒有保障,往往被草菅人命。 但是,在孔子心中,人與人是平等的,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君子,再往上成為賢者,成為聖人。第三,樂觀的人生理想。學習孔子,最好是在年輕的時候。這樣,你就會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充滿希望。所謂的樂觀,是說一個人只要願意,他就可以通過真誠使人由內而外地產生力量,要求自己行善避惡,在德行上日益精進止於至善。這是非常樂觀的態度,而且我們可以從中可以得 到快樂。 所以,我們了學習儒家的思想就會發現,人的價值在內不在 外;而當人的內在價值展現出來,就一定會對社會產生正面的影響。了解孔子,不但是認識傳統的開始,同時也能讓人學會把握

人生的方向,進而邁出實現人生理想正確的第一步。 《論語》這本書是我們目前所能找到的、最集中展示孔子思 想的一部作品,由孔子親傳弟子的弟子編撰而成。後面我們會聊 到,因為是有子、曾子的學生負責編輯《論語》,所以這兩位子的學生在書中也被稱作“子”,“子”即是老師的意思。 “論語”這兩個字,有些人念成“論(四聲)語”,也有念成“論(二聲)語”。不同的音,代表意思不太一樣。念四聲的話, “論”代表討論,“語”代表對話,就好像我把我們討論對話的材料整合起來;念二聲的話呢,“論”代表編輯,“語”就是對話, 就把許多對話編輯起來。所以大家一听就知道了,兩者皆可解釋 得通。不過我倒認為,念二聲比較自然,發

聲比較容易。 《論語》總共二十篇,每一篇有若干章,總共有五百多章。每一篇的篇名來源於每章文本最開始的兩個字,或者是這一篇核 心內容的概括。 《論語》的材料凌亂簡短,往往容易背誦,但是 卻不容易理解這樣說的原因。所以,在《論語三百講》中,我們 回歸文本,選擇其中最能傳達孔子核心思想的三百多章來學習。 我在介紹的時候會先請大家看一下這每一章的原文,再把它的意思用白話文說清楚,然後再來解釋裡面的重點,看它跟我們現在的人生有什麼關係,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這樣的行文非常適合父母與小朋友共讀,也適合青少年朋友和初學者入門。 當時,魯國有三家貴族勢力特別大,分別是孟孫、叔孫、季孫。其中,孟孫

氏在參加當時的國際活動時,行為失禮。他說, 我堂堂貴族怎麼能不懂禮呢!太可惜了。他聽說孔子懂得禮儀,就讓他的孩子向孔子學習。所以,孔子 30 歲的時候,因精通禮制,便可以在社會上可以立足了。在此之前,孔子還做過倉庫管 理員和牧場管理員。 孔子不但為貴族子弟教授禮儀,同時也教鄰居和一些年輕人,逐漸在民間辦起學校來,教書便成為他的工作之一。但是, 他主要的收入,還是靠他精通禮儀的專長,譬如替別人辦喪事。古代的喪禮要極其複雜,只有專家才能操辦。孔子就是當時這方 面最好的專家。根據司馬遷的記載,他曾經向老子請教禮儀,又向很多人學習各種方面的知識,比如音樂,最後融會貫通,集各家之所長。 更重要的

是,孔子掌握了中國文化發展的關鍵所在——從夏 到商、商到週,一個國家到底怎麼樣才能夠興盛?又是什麼因素 導致衰亡?孔子了解了這其中的緣由,便產生一個偉大的抱負, 也即他所謂的“五十而知天命”,知道自己有一種特別的使命, 要讓整個社會走向正路。當時的亂世被描述為“禮壞樂崩”,也就是人間的規範、秩序瓦解了,所以孔子非常憂慮,他希望重新建立價值觀的基礎,那就是讓每一個人都接受教育,使得內在真誠的心意獲得啟發。任何一種行為,一定要由內而發,它才有道德價值;否則只是外在的,應付別人而已,不管你做多少都改變不了自己,而人生最可貴的就是要改造自己,改善自己,把自己個人的成就跟社會的發展結合起來。所以儒家的思

想非常重視人 的社會責任,因為沒有人可以離開社會而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