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市立美術館近期活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高雄市立美術館近期活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頌恩,袁緒文,陳彥亘,蘇慶元,鄭邦彥,辛治寧,羅欣怡,趙欣怡,陳詩翰,廖福源,吳家琪寫的 當我們同在一起:博物館友善平權實踐心法 和蘇瑤華,呂佩怡,鄭邦彥,謝景岳,余青勳,張婉真,施承毅,方鈞瑋,黎世輝的 意義創造的載體:探索博物館策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高雄市立美術館1/22重新開館! 5檔展覽齊開、國際經典展間也說明:1月22日晚間高美館重新開館,邀請Go Go Machine Orchestra樂團帶來精彩的館體光雕音樂會,和大家一同歡慶。圖/高雄市立美術館提供 在閉館近八個月的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藝術家 和藝術家所出版 。

國立臺南大學 視覺藝術與設計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潘青林所指導 沈士慈的 臺南新藝獎十年(2013-2022)觀察之探討 (2021),提出高雄市立美術館近期活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南新藝獎、美術獎項、城市美術館、城市行銷、藝術博覽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 孫松榮所指導 陳思宇的 廢墟迴聲‧幽靈復返 ——論姚瑞中與高俊宏的廢墟影像行動 (2020),提出因為有 廢墟影像行動、姚瑞中、高俊宏、身體、檔案、抵抗性、困難電影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雄市立美術館近期活動的解答。

最後網站2021下半年必看8大展覽總整理:奈良美智高雄場、塩田千春展覽則補充:2021展覽活動超級精彩! ... 展覽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105展覽室 ... 主辦單位:中華文化總會、高雄市立美術館、Yoshitomo Nara Foundation ( Japan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市立美術館近期活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當我們同在一起:博物館友善平權實踐心法

為了解決高雄市立美術館近期活動的問題,作者林頌恩,袁緒文,陳彥亘,蘇慶元,鄭邦彥,辛治寧,羅欣怡,趙欣怡,陳詩翰,廖福源,吳家琪 這樣論述:

  「何謂友善平權?」當我們提及博物館如何推動友善平權時,經常聯想到提供給身心障礙朋友們的各項服務。然而,本書從更寬廣的角度,以「多元文化與博物館」及「無障礙博物館」兩大主題,共十篇的主題論文,關懷各種處於弱勢與不利處境的朋友們所遭遇的歧視與不平等,包含:原住民社群、 新住民、矯正機關青少年,並關注多元性別議題及高齡課題;另外,除了邀請博物館分享如何藉由諮 詢身心障礙代表來貼近他們的需求,本書特別邀請聽障導覽員及社工人員,分享他們參與導覽與策展 的經歷,希望帶給讀者反思博物館友善平權實踐的不同角度與新視野。   商品特色     我國博物館界泰斗——黃光男教授,集藝術家、

教育家及博物館工作者於一身,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開創臺灣的博物館特展風潮並作育英才無數。為祝賀黃光男教授八十歲大壽,表達對教授深厚貢獻之敬意,由主編們邀請博物館領域的專家、學者,撰寫學術研究及個案實踐的精彩文章,並彙整成六個主題成冊出版,延續教授致力推廣藝術人文教育的理想與精神。

臺南新藝獎十年(2013-2022)觀察之探討

為了解決高雄市立美術館近期活動的問題,作者沈士慈 這樣論述:

臺南新藝獎是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在100年縣市合併以後由官方辦理的視覺藝術獎項,宗旨在於扶植青年藝術創作、建立藝企媒合平臺及促進當代藝術發展。以「發掘下一個藝術新星」為目標,2013年首屆辦理迄今2022年,十年來共培育了140名40歲以下(獲獎時)的新銳藝術家。跳脫過去官辦獎項以高額獎金作為獎勵、單一展覽場地的思維,臺南新藝獎結合藝術博覽會、臺南特有的巷弄文化、展覽空間及畫廊的藝文產業生態,以城市作為思考,將「獎項機制」與「策展機制」結合,由官方邀請產、官、學界評審及策展人共同評選出獲獎藝術家,透過專業策展人媒合獲獎藝術家到城市中的展覽空間及畫廊;串聯城市多點式的展覽模式,並在展覽時邀請與主題

相關聯之其他藝術家,或與獲獎藝術家的作品可以對話者共同參展,獎項形式別具創意。而臺南新藝獎展覽作為每年三月至四月的城市行銷,已成為臺灣藝術圈日趨重視並關注的活動。本研究透過歷年畫冊文獻研究、相關雜誌評論及深度訪談,爬梳10年來(2013-2022)臺南新藝獎的獎項機制的運作、轉型過程、評審制度、展覽歷程及行銷推廣活動…等,並透過深度訪談在展覽及作品銷售中扮演重要角色的臺南畫廊負責人或經理,分析臺南新藝獎辦理藝企媒合、協助新銳藝術家進入市場、作為公眾展覽的實際成效。研究者除了紀錄臺南新藝獎十年的發展歷程之外,並積極彙整進一步提出未來臺南新藝獎可突破的實際執行相關建議,作為獎項與展覽後續之參考。

意義創造的載體:探索博物館策展

為了解決高雄市立美術館近期活動的問題,作者蘇瑤華,呂佩怡,鄭邦彥,謝景岳,余青勳,張婉真,施承毅,方鈞瑋,黎世輝 這樣論述:

  本書集結關注博物館策展議題的實務工作者、專家,與學者,探索當代博物館策展的視角,試圖理解 策展中的意義創造,與策展意圖、機構定位與策略,和觀眾社群溝通之間的多方關聯。全書分成兩大 部分,第一部分聚焦「博物館機構」本身,做為展覽的發起者,如何定位自身,擬定展覽策劃與製作 策略,使展覽成為實踐城市外交、永續發展、創造新意義與關注當代文化議題的媒介;第二部分圍繞「策展與觀眾、社群的對話」,探索策展促進在地文化、科學知識的溝通、當代原民文化發展,與地方知識的梳理與傳承等層面,深度探討策展如何成為意義創造的載體。   商品特色     我國博物館界泰斗——黃光男教授,集藝術家、教育家及博物館工作

者於一身,曾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開創臺灣的博物館特展風潮並作育英才無數。為祝賀黃光男教授八十歲大壽,表達對教授深厚貢獻之敬意,由主編們邀請博物館領域的專家、學者,撰寫學術研究及個案實踐的精彩文章,並彙整成六個主題成冊出版,延續教授致力推廣藝術人文教育的理想與精神。

廢墟迴聲‧幽靈復返 ——論姚瑞中與高俊宏的廢墟影像行動

為了解決高雄市立美術館近期活動的問題,作者陳思宇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姚瑞中與高俊宏的廢墟影像為例,提問廢墟影像如何展開具有抵抗性的「行動」力度與能量?揭示臺灣空間異變的暴力。首先第一部分是以八〇年代的藉由身體前往非主流展演空間而產生抵抗性的藝術活動為例,描繪出「行動」的藝術史脈絡。再來進入姚瑞中與高俊宏早期的作品,挖掘其中身體性與後續廢墟行動的關聯性,分別建構出各自身體-行動的精神美學。第二部分則開始對廢墟影像進行探勘與分析,將「行動」一詞從身體性運動質地轉向本文所欲闡述的影像運動質地。以臺灣「無檔案化社會」背後所隱藏的帝國意識與歷史批判,分析他們藉由廢墟影像另闢的檔案書寫路徑。再利用身體與廢墟的辯證性關係,將姚瑞中「萬歲」系列的「身體操演」視為主體

性的積極製造過程;高俊宏《博愛》的「肖像影像」則交叉折射出更巨大的諸眾身影。最後以廢墟影像所呈現的鬼魅氣息,討論「鬧鬼」所啟動的能動性,分析廢墟影像作為影像行動所發動的一系列異議事件。第三部分的「行動」是探討影像遷徙如何實踐與展示空間產生相互對話關係的(無)景框影像,強化影像與場所的抵抗性能量。另一方面以「謠言電影」的範式來分析《博愛》的政治異議與動員觀眾的舉措之外,更試圖從「困難電影」的概念切入,將高俊宏創作脈絡中不停逆反新自由主義邏輯的「勞動」美學,作為重新思考《博愛》影像遷徙的其他可能性論述。最後,將姚瑞中與高俊宏的廢墟-影像-行動三者之間的連動性,建構為「廢墟影像行動」的理論基礎,廢墟

影像不僅是具有基進抵抗性的影像行動,也將後解嚴廢墟視為一處結合了政治、經濟的歷史暴力與現今資本空間權力的多重思辨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