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港通行證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高雄港與安平港區當次通行證臺灣港務公司試辦線上申請也說明:臺灣港務公司持續推動國際商港通行證E化作業,規劃於轄管各國際商港增設電子紀錄設備,確保港區人、車通行均能留下電子紀錄,自111年5月起於高雄港及 ...

國立宜蘭大學 人文及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林豐政所指導 黃湘貽的 國際商港港區自動化門哨系統重要因素之研究—以蘇澳港為例 (2019),提出高雄港通行證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門禁管理、國際商港、港口安全、無線射頻辨識、智慧化。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國際企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蔡政言、孫嘉祈所指導 湯東樺的 WCO SAFE架構下跨境貨物的監控與追蹤管理 (2012),提出因為有 安全、便捷、供應鏈透明度、單一窗口、資料蒐集、優質經貿網絡的重點而找出了 高雄港通行證的解答。

最後網站港區通行證通用管理系統則補充:港區通行證通用管理系統查詢; 最新消息- 豆丁网; 如何办理港澳通行证- ... 第五條海港自由港區通行證申請核發單位為基隆港、臺中港、高雄港之港務警察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高雄港通行證,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雄港通行證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高雄市議員陳麗娜新聞稿 5.14(二)
金福路禁止大型車標誌變裝置藝術?

翠亨南路是前鎮連接小港的重要道路,市府在金福路到小港路沿線設置禁止通行大型車標誌,卻又廣發臨時通行証,極為矛盾。陳麗娜要求工務局馬上辦理公設保留地徵收、開闢為公園,這樣才能將沿線大型車停車場取消,終結這種「表面禁止,實際開放」亂象。

翠亨南路因鄰近高雄港以及附近工業區、國道等,大貨車、聯結車等大型車輛每天在附近魚貫出入,成為居民心中的大石頭。經查詢高雄交通事故斑點圖網站,翠亨南路金福路到小港路沿線,去年一整年就發生了A1=1件、A2=39件、A3=30件共計70件車禍,平均5.2天發生一件車禍,平均九天就有1人在此車禍身亡。

翠亨南路連結金福路至小港路這一段,因緊鄰住宅區,早已設立「禁止聯結車進入」的禁止標誌,但每天卻都有聯結車穿梭其中,有法等於無法、標誌形同虛設,如同把市民安全當兒戲。

據了解,該路段是公園預定地,現在還未徵收,土地所有權除市有地及國有地外,多數是私有地。在未徵收前,民眾依法可以申請設立停車場及交通服務設施。其中,台糖是交通局核可合法停車場,其他6間私人停車場歸公路總局管,若有申請,也是合法的。既是合法停車場,聯結車就有合法進出的權力,於是只好發一年為限的臨時通行證給他們,就形成「聯結車在禁行聯結車路段暢通無阻」的怪象。

陳麗娜指出,要徹底終結亂象,號誌改善、交警指揮只能治標,她要求工務局應直接徵收,把公園建起來,可解決交通亂象、又能提高生活品質。在徵收以前,市府局處應整合不出有效改善方案、全面禁止聯結車通行。

國際商港港區自動化門哨系統重要因素之研究—以蘇澳港為例

為了解決高雄港通行證的問題,作者黃湘貽 這樣論述:

國際商港是每個國家的重要門戶,進出貨物與船舶均需要兼具效率與安全,缺一不可。臺灣的國際商港在面對全球海運競爭上,為了滿足顧客在國際貿易運輸過程中貨品即時資訊且高效率的需求,均期望利用科技化及智慧化管理方式,以大幅提升門禁安全管理及運輸效率,並可防範非法人士進出與避免走私等不法情事發生,因而在2013年開始興建「自動化門哨系統」,以系統化方式管理各港口進出之人員、車輛及貨物。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探討「自動化門哨系統」於國際商港運作中的現狀,並以蘇澳港為例,參考回顧的文獻與研究者本身實務經驗,搜集前端與後端作業管理相關因素,並依現場情況整理歸納,將其分門別類與建立層級,產生3個主構面與10細項因素

,進而設計成專家問卷以蒐集相關資料。再經由層級分析程序法的權重進行分析與比較,以探討「自動化門哨系統」對於港口安全管制及通關效率的重要因素。研究結果發現,蘇澳港的「自動化門哨系統」以「前端作業」最被重視,「後端作業」次之,「包裝方式」第三。其次,整體而言,「前端作業」中的「RFID與OCR成功率之比較」,「後端作業」中的「系統與設備更新執行情形」,則是相對最為重要的細項因素。同時,專家們因其所擔任的角色、職務及負責業務不同,會導致其相對重視的因素有所差異。此外,由於「自動化門哨系統」於貨物通關時,雖使業者能更便捷的讓貨物進出港區,惟於查驗端可能會產生人員RFID通行證有冒用之疑慮、載運之貨物與

申報內容不符,且系統尚未具備人臉辨識等生物特徵、紅外線驗證以及辨別、追蹤貨物(種)等功能,將可能產生港區安全的漏洞,因而研究中提供建議予港口管理單位,使之可以對系統產生更佳成效。

WCO SAFE架構下跨境貨物的監控與追蹤管理

為了解決高雄港通行證的問題,作者湯東樺 這樣論述:

過去,國際間各項貿易與關務合作,都以致力於促進國際貿易通關便捷、提高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效率、降低成本為目標,然自2001年美國發生911恐怖攻擊事件後,貨物保安及供應鏈安全的議題就開始受到重視。世界關務組織(WCO)乃針對國際物流供應鏈之作業特性,於2005年提出WCO SAFE架構,透過關與關、關與業者之合作,確保貿易安全的前提下,逐步達成無縫隙之供應鏈管理;並藉由資料在各活動之間交換的透通性下,促成跨境貿易之便捷的需求。2012年WCO更提出「供應鏈連結」(Supply-chain Connectivity)的年度主題,WCO強調海關應於境內、區域乃至全球等各個層次領域,強化與其他政府機關

(OGAs)與相關業界之協調、合作與交流,藉由供應鏈與邊境管理相關公、私部門關係夥伴間之協同合作,改善供應鏈管理、加強邊境安全、並得以達成貿易便捷之目標。根據2012年WTO的最新統計,2011年我國商品貿易之出、進口排名分別為全球第17及第18名,出、進口金額分別占全世界比重1.7%與1.5%。可見我國經貿與進出口貿易之密切關係,更不能自外於國際社會發展。本研究即從WCO SAFE架構下,就跨國供應鏈透明度,與供應鏈資訊的應用,探討如何藉資通訊技術(ICT)在管理機制與管理技術上的應用,實現WCO SAFE架構下的貿易便捷與安全外,並試以前瞻角度探索透明供應鏈的建立方法。為能強化我國競爭優勢

,本文於進行美國、歐盟推動經驗比較後,於第5章提出:1. 採用CBRDM為基礎資料模型,提高跨境貿易資料在商業、運輸與跨境管理各面向之可用性;2. 運用現代化科技方法,建立無縫蒐集資料程序,提升供應鏈透明度;3. 積極運用中央資料庫內容,建立服務型單一窗口,推動運籌服務業發展。等數項應有助於安全與便捷供應鏈建構方法的建議,或可作為我國相關機關推動跨境貨物之監控與追蹤管理之參考;並得以逐步達成「發展台灣為東亞海空運樞紐」之長期政策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