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的分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黑色素瘤的分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進寫的 腫瘤內科診治策略(第4版) 和李國生的 腫瘤分子診斷病理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黑色素瘤係一發生於皮膚內或身體其他部位的黑色素細胞的一種 ...也說明:表淺散播型黑色素瘤(superficial spreading melanoma), 3. ... 病人的治療及預後與疾病的期別有關, 臨床上的分期, 若依國際抗癌聯盟, 可分三期:.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科學 和人民衛生所出版 。

高雄醫學大學 臨床醫學研究所碩士班 藍政哲所指導 陳泱伊的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中第二型人類白血球抗原表現量與疾病預後相關:以生物資訊方法系統性分析微陣列和核醣核酸序列資料庫 (2019),提出黑色素瘤的分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第二型人類白血球抗原、第二型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生物資訊學。

而第二篇論文高雄醫學大學 醫學研究所碩士班 張基隆所指導 洪明杰的 探討薑黃素與精胺對人類黑色素瘤細胞株A375和角質細胞株HaCaT之影響 (2017),提出因為有 薑黃素、精胺的重點而找出了 黑色素瘤的分期的解答。

最後網站泌尿系原发性黑色素瘤五例临床分析則補充:目前泌尿系黑色素瘤并无统一分期,可参考皮肤黑色素瘤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第7版分期。由于黑色素瘤的临床表现及转移途径与该部位其他泌尿系恶性肿瘤类似,也有学者认为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黑色素瘤的分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腫瘤內科診治策略(第4版)

為了解決黑色素瘤的分期的問題,作者李進 這樣論述:

《腫瘤內科診治策略(第4版)》主要介紹了常見惡性腫瘤的基本處理原則,特別是對診斷要點、疾病分期、治療策略進行了規範而詳細的闡述,對臨床醫師的醫療實踐具有指導意義。第4版在秉承以往風格的基礎上,以短小的篇幅提供了盡可能詳盡的臨床用藥方案資訊(採用標準化療處方的書寫格式),並對方案的來源和重要注意事項進行解釋說明,便於讀者理解。 第一章 頭頸部鱗癌 1 第二章 鼻咽癌 16 第三章 甲狀腺癌 22 第四章 乳腺癌 29 第五章 食管癌 44 第六章 肺癌 56 第一節 非小細胞肺癌 56 第二節 小細胞肺癌 67 第七章 胸膜間皮瘤 71 第八章 縱隔腫瘤 75 第一節 胸腺瘤

75 第二節 縱隔生殖細胞瘤 78 第九章 胃癌 81 第十章 小腸腫瘤 96 第十一章 大腸癌 105 第十二章 原發性肝癌 118 第十三章 膽道系統癌 129 第一節 膽管癌 129 第二節 膽囊癌 134 第十四章 胰腺癌 141 第十五章 泌尿及男性生殖系統腫瘤 151 第一節 腎癌 151 第二節 膀胱癌 158 第三節 前列腺癌 166 第四節 睾丸腫瘤 177 第十六章 婦科腫瘤 185 第一節 卵巢癌 185 第二節 卵巢生殖細胞腫瘤 191 第三節 宮頸癌 192 第四節 子宮內膜癌 198 第五節 妊娠滋養細胞腫瘤 206 第六節 陰道癌 211 第十七章 淋巴瘤 21

2 第十八章 胃腸間質瘤 223 第十九章 神經內分泌腫瘤 229 第二十章 惡性黑色素瘤 237 第二十一章 軟組織肉瘤 247 第二十二章 癌性疼痛 261 第二十三章 抗腫瘤藥物的毒副反應及防治 268 第二十四章 惡性體腔積液 291 第一節 惡性胸腔積液 291 第二節 惡性腹水 295 第三節 惡性心包積液 298 附錄 301 附錄一 腫瘤藥物中英文名稱及縮寫對照表 303 附錄二 患者體能狀況評分標準 307 附錄三 實體瘤療效評價標準 308 附錄四 循證腫瘤學的證據水準和推薦等級 310 附錄五 常用縮略語中文對照表 311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中第二型人類白血球抗原表現量與疾病預後相關:以生物資訊方法系統性分析微陣列和核醣核酸序列資料庫

為了解決黑色素瘤的分期的問題,作者陳泱伊 這樣論述: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是一種源於黑色素細胞的惡性腫瘤,具有高度的侵襲性與轉移能力,為皮膚癌當中造成患者死亡的最大宗。人類第二型白血球抗原(HLA)蛋白,又稱第二型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物(MHC)分子,在抗原呈遞和免疫反應的起始有重要作用。然而,目前第二型HLA基因表達情形與皮膚惡性黑色素瘤患者存活率和疾病進展之間的相關性資料有限且結果不一致。在本研究中,我們運用多種生物信息學工具,分析來自癌症基因組圖譜(TCGA)的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微陣列和RNA定序數據資料。生存分析顯示皮膚惡性黑色素瘤中第二型HLA 基因的表現量較高之患者有較好的總體存活率,尤其是HLA-DP和-DR基因;與其他癌症相比,第二型

HLA基因的表達情形與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存活率最密切相關。此外,與第二型HLA共同表達之基因,包括APOL3、CD74、CTSS、CXCR3、C1QA、C1QB、ITGB2、LAPTM5、NCF1C、SLAMF8和TNFRSF1B,被發現與抗原加工、免疫反應和發炎反應相關,各基因的表現量也與皮膚惡性黑色素瘤的總體存活率成正相關。因此,研究結果提示增加第二型HLA基因的表達可促進腫瘤抗原被呈遞給免疫系統,而有助於增強對抗腫瘤的免疫反應和相關發炎反應。總結以上,我們推測第二型HLA基因的表達情形有機會作為皮膚惡性黑色素瘤預後的生物標誌和免疫療法的標的。

腫瘤分子診斷病理學

為了解決黑色素瘤的分期的問題,作者李國生 這樣論述:

本書包括在診斷技術領域的最新進展如,螢光原位雜交(FISH),基因晶片,蛋白質組學,突變分析等。本書以器官部位(腦,甲狀腺和甲狀旁腺,乳腺,肺,食道-胃,肝臟,胰腺,胃腸-胰腺/神經內分泌,前列腺,腎臟,膀胱,男性生殖,婦科和卵巢,軟組織,皮膚,淋巴造血腫瘤)為結構,詳細闡述相關的腫瘤分子病理學改變,分子改變對藥物反應的影響及對預後的預測價值等的新進展。本書適用於臨床病理科醫師,腫瘤科醫師,腫瘤學和分子遺傳學研究者及相關學生,並為其提供最新知識,有助於疑難病例的診斷,治療和預後的評價及個體化靶向治療。本書內容豐富,易於臨床病理科醫師在臨床實踐和學術研究方面獲得各種腫瘤資訊。

第一章 膠質瘤的分子病理學與診斷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遺傳基因譜系 第三節 蛋白質組學 第四節 miRNA 第二章 甲狀腺和甲狀旁腺惡性腫瘤的分子病理學和診斷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甲狀腺癌的流行病學和危險因素 第三節 甲狀腺癌的分子遺傳學檢測 第四節 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突變和分子檢測 第五節 間變性/未分化甲狀腺癌 第六節 甲狀腺濾泡癌的突變與分子檢測 第七節 Hfirthle細胞腫瘤 第八節 甲狀腺髓樣癌的突變與分子檢測 第九節 遺傳性甲狀腺癌綜合征 第十節 甲狀旁腺癌:突變與分子檢測 第三章 乳腺癌的分子病理學與診斷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乳腺發育 第三節 雌激素受體、孕激素受體、

人表皮生長因數受體2、BRCA1/2基因、分級、分期和淋巴結狀態 第四節 基因表達陣列 第五節 MicroRNAs 第四章 非小細胞肺癌的分子病理學與診斷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肺癌的基礎知識 第三節 分子預測標記背後的理論 第四節 表皮生長因數受體 第五節 表皮生長因數受體基因拷貝數 第六節 表皮生長因數受體蛋白表達水準 第七節 表皮生長因數受體的總結 第八節 酪氨酸激酶抑制劑 第九節 切除一修復交叉互補組1基因 第十節 核糖核苷酸還原酶 第十一節 K-RAS基因 第十二節 間變性淋巴瘤激酶基因重排 第十三節 多藥耐藥蛋白 第十四節 BRCA1基因 第十五節 p53基因 第十六節 基因表達

譜 第五章 大腸癌的分子病理學與診斷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環境與遺傳因素在大腸癌風險中的關係 第三節 大腸癌的分子遺傳檢測 第四節 EGFR基因、K-RAS基因和原發大腸癌 第五節 原發大腸癌中K-RAS基因突變檢測 第六節 原發大腸癌中的其他突變 第七節 遺傳性大腸癌綜合征與分子遺傳學檢測 第八節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第九節 腺瘤性息肉病的分子檢測方法 第十節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治療 第十一節 衰減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第十二節 Turcot和Gardner綜合征 第十三節 在德系猶太人I1307K腺瘤性息肉病基因突變 第十四節 MYH基因相關性息肉病 第十五節 遺傳性非息肉性結腸癌 第

十六節 遺傳性非息肉性結腸癌的診斷 第十七節 錯構瘤性息肉病綜合征 第十八節 大腸癌化療檢測 第六章 食管一胃癌的分子病理學和診斷 第一節 食管癌 第二節 食管癌類型 第三節 食管癌的環境風險與保護因素 第四節 食管癌的遺傳危險因素與分子遺傳檢測 第五節 Barrett食管炎中CDX2蛋白的表達 第六節 胼胝症 第七節 胃癌 第八節 胃癌的環境因素與遺傳因素 第九節 胃癌的遺傳危險因素與分子遺傳檢測 第十節 胃腸道間質瘤 第七章 原發性肝細胞癌及其癌前狀態的分子遺傳學檢測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環境保護和肝癌 第三節 肝癌風險的遺傳因素 第四節 肝癌的發生 第五節 肝癌的分子遺傳學檢測 第

六節 遺傳性血色素沉著病 第七節 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分子診斷檢測 第八節 直接的肝癌分子檢測 第八章 胰腺癌的分子病理學與診斷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胰腺的癌前病變 第三節 胰腺癌的分子發病機制 第四節 胰腺腫瘤標誌物 第五節 胰腺癌的分子診斷進展 第九章 前列腺癌的分子病理學與診斷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前列腺癌風險的環境與遺傳因素 第三節 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的檢測 第四節 前列腺癌的分子遺傳學檢測 第五節 特異性TMPRSS2:ETS基因融合檢測技術 第六節 前列腺癌中體細胞線粒體DNA突變 第十章 膀胱癌與腎癌的分子病理學與診斷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尿路上皮癌螢光原位雜交檢測 第

三節 尿路上皮癌的其他檢測 第四節 腎臟腫瘤的分子診斷 第十一章 陰莖、陰囊和睾丸癌的分子病理學與診斷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人乳頭狀瘤病毒和陰莖癌 第三節 陰囊/睾丸旁癌 第四節 罕見的陰囊腫瘤 第五節 睾丸生殖細胞腫瘤 第六節 睾丸性索腫瘤 第十二章 婦科惡性腫瘤的分子病理學與診斷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宮頸癌 第三節 惡性腺瘤、卵巢環狀小管性索腫瘤和Peutz-Jeghers綜合征 第四節 卵巢癌 第五節 子宮內膜癌 第六節 Lynch綜合征或遺傳性非息肉病性結直腸癌 第七節 外陰癌 第八節 陰道癌 第九節 輸卵管癌 第十節 葡萄胎 第十三章 骨與軟組織腫瘤的分子病理學與診斷 第一

節 概述 第二節 軟組織腫瘤特異性遺傳和分子異常 第三節 骨腫瘤特異性遺傳和分子異常 第四節 軟組織腫瘤的治療 第五節 骨腫瘤的治療 第六節 骨和軟組織腫瘤的靶向治療 第十四章 胰腺內分泌腫瘤的分子病理學與診斷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胰腺內分泌腫瘤的功能和病理分類 第三節 與胰腺內分泌腫瘤相關的遺傳綜合征 第四節 散發胰腺內分泌腫瘤的分子遺傳學分析 第五節 胰腺內分泌腫瘤的比較基因組雜交研究 第六節 胰腺內分泌腫瘤的雜合性缺失研究 第七節 散發胰腺內分泌腫瘤的細胞週期調節 第八節 散發胰腺內分泌腫瘤的其他分子遺傳學異常 第九節 胰腺內分泌腫瘤的分子生物學 第十節 胰腺內分泌腫瘤的基因表達譜研

究 第十五章 皮膚惡性腫瘤的分子病理學與診斷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家族性黑色素瘤 第三節 散發性黑色素瘤 第四節 分子診斷檢測 第五節 基底細胞癌 第六節 鱗狀細胞癌 第七節 默克爾細胞癌 第十六章 淋巴腫瘤的分子病理學與診斷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診斷程式 第三節 前驅淋巴細胞腫瘤 第四節 成熟淋巴細胞腫瘤 第十七章 髓系腫瘤的分子病理學與診斷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診斷程式 第三節 髓系增生性腫瘤(MPN) 第四節 具有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和異常PDGFEA、PDCFB或FGFR1表達的髓系和淋巴組織腫瘤 第五節 骨髓異常增生/髓系增生性腫瘤 第六節 骨髓異常增生綜合征 第七節 急性髓

系白血病 索引

探討薑黃素與精胺對人類黑色素瘤細胞株A375和角質細胞株HaCaT之影響

為了解決黑色素瘤的分期的問題,作者洪明杰 這樣論述:

薑黃在過去已經有上千年以上的歷史,當中的薑黃素在醫學上更有許多療效,包含抗發炎、抗氧化、抗癌、傷口癒合效果,但缺點在於生物利用度差,容易被生物體代謝排除。多胺的代謝為人體重要的代謝路徑之一,已在許多文獻指出具有參與細胞代謝過程,如基因轉錄和轉譯、信號轉導、細胞生長和增殖的功能。由於薑黃素和精胺無論是在皮膚或是癌症中都有不錯的功效,而在薑黃素與精胺的結合對皮膚細胞的影響並沒有明確的探討。因此本篇研究進一步針對薑黃素與精胺的結合對黑色素瘤細胞株A375和角質細胞株HaCaT的影響。本論文使用角質細胞株HaCaT和黑色素瘤細胞株A375單獨和同時合併薑黃素和精胺,在合併的組別會增加細胞死亡率。同時

給予薑黃素與精胺,發現角質細胞株HaCaT相較黑色素瘤細胞株A375之細胞型態明顯改變、DNA片斷化、ROS增加和膜電位下降。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同時給予薑黃素與精胺,發現角質細胞株HaCaT相較黑色素瘤株A375,會使促細胞凋亡蛋白Bax、Cytochrome c增加,抗細胞凋亡Bcl-xl減少,並活化Pro-caspase 3和Pro-caspase 9,最終導致細胞走向凋亡。進一步分析給予薑黃素與精胺對於黑色素瘤細胞株A375和角質細胞株HaCaT能量代謝之影響,探討促進細胞凋亡的原因。發現給予薑黃素與精胺,發現角質細株胞HaCaT相較黑色素瘤細株胞A375,會使醣解相關酵素( Hexo

kinase ) 和ATP受到抑制,同時上調醣解作用的相關基因( LDHA、PDHA、PDK1-4 ),最終減少ATP生成,並促使角質細胞株HaCaT相比黑色素瘤細胞株A375對藥物敏感性的不同。綜合上述結果,薑黃素與精胺結合可以促使黑色素瘤細胞株A375和角質細胞株HaCaT之毒殺能力差異,並導向細胞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