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萬 公里保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11 萬 公里保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梁恆彰寫的 身心壓力多大,聽心跳頻率就知道:梁恆彰醫師四招處理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身心症狀 和長谷川嘉哉的 30%的人將來會失智,我該怎麼辦?:人會老化,但腦部可以不退化。兩分鐘單腳站立、系列減七法、健腦踏板,能讓你的腦越用越靈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11萬公里的凱越保養變速箱,車主第一次見交換機換自動 ... - 壹讀也說明:前段時間,一輛行駛里程超過11萬公里的別克凱越來到了汽修廠,主要是進行一次全車保養,也就是更換全車的油液,比如機油、助力油、剎車油以及自動變速箱油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自然主義 和大是文化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車輛科技研究所 曾文功所指導 林建良的 汽車行駛里程於剎車油濁度之影響 (2021),提出11 萬 公里保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剎車油、油泥、濁度、里程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觀光管理系 李明聰所指導 劉祐君的 政府建設委託民間經營農產品行銷營運館可行性分析—以屏東農業物產館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OT(Operation營運Transfer移轉)、物產館、農產品行銷、行銷活動、農業永續的重點而找出了 11 萬 公里保養的解答。

最後網站八年凌渡11万公里保养分享 - 懂车帝則補充:记述辣馒头11万公里常规保养作业. 1、9500公里更换全合成机油、机滤、空气滤芯、空调滤芯。 2、6万公里更换火花塞(由于粗心大意忘记了,每次都是3万一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1 萬 公里保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身心壓力多大,聽心跳頻率就知道:梁恆彰醫師四招處理自律神經失調造成的身心症狀

為了解決11 萬 公里保養的問題,作者梁恆彰 這樣論述:

  用智慧型手機或手錶的監測心率功能,測量睡覺前後、上班前後、 休息前後、壓力前後的心率,掌握身心壓力的平衡點!   第一本關於身心壓力的新觀念、新技巧,以臨床醫療實證直指:   心病從心藥治不好或更糟時,就更要從治癒身體病痛做起,    因為,你我熟知的心理或情緒問題,絕大多是生理因素造成!     行醫三十年之久的梁恆彰醫師醫治過無數病患:   成天唉聲嘆氣的長者、足不出戶的青壯年、抗癌成功卻憂鬱者,親友認為只是無病呻吟;   課業求好心切的好學生、愛運動陽光型男美女、事業有成創業者,竟轉瞬間身心崩潰了;   不由自主頻頻洗手、或摳指甲、或抓頭髮、或

割腕等身心失控者,自殘到令人心疼……。     然而,當梁恆彰醫師聽聞與觀察他們的身心苦楚之後,   以厚實的醫學觀點與豐富的醫治經驗發現,   當他先調理好病患的身體疼痛與生理缺口之後,   幾乎所有人整個外觀煥然一新,心理狀態也都大大改觀!     ⊙打破身心科治療盲點,為心病找解藥!   尋求解藥是人類本能,端看是否能對症下藥!面對壓力與情緒困擾時,人們會產生尋找解藥的慾望與行為,但是當遇到壓力嚴重的情形又無法自己解決時,許多人就會求助於心理諮詢或藥物的協助,然而這兩種方法都有著無法根治的盲點。     盲點1:心理治療多糾結於過去與現在的情境找元兇

  盲點2:精神科治療常陷入藥物的副作用與戒斷症狀     站在醫療現場第一線的作者梁恆彰醫師,有著他人少見的婦科與麻醉科兩項專科。他以婦產科醫師問診時,對許多前來求診的女性病友坦言心理壓力很大,甚至嚴重到有自殘行為或有自殺念頭;同時,他也是麻醉專科醫師,基於對神經與生理學的運用,在面對手術前焦慮不安或身體疼痛問題的患者,在臨床上有他獨到的心得與見解。     梁恆彰醫師懂得傾聽患者身心痛楚的仁心仁術特質,始終想為病患解身體的痛,也解心理的苦。在行醫多年之後,感悟並觀察到:心理問題絕大多數根源於生理現象。     →原來身體笑了,心花也跟著開!     來自病

友的真實故事分享,都實實在在印證了:心裡的痛,身體會知道。既然如此,梁恆彰醫師下定決心要先調理病友的身體,而他們也以健康好轉做為回饋:果真,當身體笑了,心花也會跟著開!     案例→壓力源不是憂鬱,竟是身體疼痛,根除下半身痠麻痛後,人生重獲光彩!   案例→吃藥治療情緒失調,始終不見好轉,調節神經改善身心症狀,跟藥物說bye-bye!   案例→過動煩躁、課業不佳,原來是長期鼻塞導致,讓鼻子暢通,睡飽、功課也變得好!   案例→資優生竟功課一落千丈,變得退縮、易怒,適時調節神經後,精神好、身體強!   案例→情場失利導致憂鬱纏身,戒藥物與轉移重心同步,結婚生子,很美滿

!   案例→離婚後人生被掏空、自信心喪失,禪修、打太極拳轉移,也戒除抗憂鬱藥物了   案例→出社會適應不良,求助於身心科,改善交感神經惡性循環,神清氣爽進入職場了!     ⊙壓力是本能反射,紓壓就要順勢而為!   ●創見1:心理或情緒壓力是針對生理反應的解釋;也就是說,心理問題,當然可以用非心理方式醫治。     梁恆彰醫師在醫術學問上的日日精研,更誠心誠意關照病友健康,尤其不忍心看到有壓力或情緒問題的病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經過多年的嘗試與摸索之後,他確信很多人的心理問題雖然有心理因素,但是,一定有長期被忽視的自律神經失調情形。     之後在梁恆彰醫師的眼

中,心理困擾不再只是單純心理問題,而且他更驚喜的發現:病患的心理壓力或情緒問題,常隨著病痛的改善而緩解,他們口中的種種心理事件變得不再重要,而且外表與想法也轉變,讓他們好像變成另一個人。     梁恆彰醫師大膽指出:當我們遭遇到心理事件、內外在環境感受等身心壓力時,都會啟動本能的神經反射,而尋求解決身壓力的一切行為也都出於自本能。也就是說,不論身心事件的結果如何,都跟自律神經之中的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是否能順利轉換自如關係密切,因此,當交感神經不罷休,身心症狀跟著來。     ●創見2:將看不見的壓力、情緒、能力三者錯綜複雜的互動消長關係,以及自律神經的交感和副交感的兩條神經反

射,多達五種變動因素,建構出邏輯清楚的身心壓力模型。     身心壓力模型將看不見的壓力、情緒、能力,以及自律神經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經等這五個變因錯綜複雜的關係,予以具象化,可說是一種創新挑戰,因為必須建立在已知的醫學知識之上,再用他所知道的許多案例與文獻資料來驗證。果真,他經過諸多臨床實證的結果都指出,只是先從調整身體痛楚下手(調節神經與生理支持的治療方式),原先主訴的壓力或情緒問題都煙消雲散了。     創新的身心壓力模型,能夠非常清楚地解釋心理問題根源於生理問題,也直指身心崩壞是因為壓力負荷和生理缺口持續擴大所造成。因為,壓力負荷是平靜休息時交感神經興奮度高出應有的狀態,如此一

來,身體就會產生代謝需求,這就形成了生理缺口,一旦始終沒有獲得改善,身體不適情況會從小毛病,一路變演變成形形色色的自律神經失調等病痛。     ●創見3:壓力是萬惡病源,也是能力的啟動引擎,身心壓力模型教你規劃出不可思議的穩健超能力!     壓力,可說是萬病之源!許多身心病症都因它而起,但也有許多卓越成就也都因它才有。作者梁恆彰醫師在書中教你我去除身心壓力之惡,更建議從善如流接受壓力之好。     從身心壓力模型得知,能力表現是自律神經作用的低點到高點,並且和交感神經興奮、熱量消耗息息相關,但是當交感神經興奮過度,能力波動振幅會愈來愈小,導致身體不適的生理缺口會直線上升,

不但超過壓力界線、也越過的情緒門檻,機器使用過度都會壞,何況是肉體之軀,最後只有情緒失控一途了。     究竟要如何達到一個壓力與能力的平衡點,梁恆彰醫師提出理想教育訓練模型,當人愈冷靜所表現的能力愈強,這對於需要處理壓力與情緒的個人或團體是很重要的觀念,不但可以提升處理壓力與催生穩健能力的效果,並有助於回復且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況或生產力。      ●創見4:當理解交感神經的作用機制,就會破除迷思:誤以為逃避問題很輕鬆,原來就跟面對問題一樣,都會讓身體疲累不堪。     當身心壓力出現時,都會啟動交感神經反射,如果採取面對迎戰,情緒上會表現激動,會有多話或焦躁的情形;如果

選擇退縮逃避,情緒上會表現憂鬱或沉默的現象。兩種情況都是因為交感神經的作用無法順利切換為副交感神經主導的休息狀態。     最大的迷思就是,誤以為選擇逃避很輕鬆,或者沉默是沒問題的,但其實身體一樣都很累。因為以生理的角度來看,選擇逃避或應戰的生理反應是相似的,也就是前面提到是交感神經不停歇地作用著,當然就會消耗很多熱量,對身體負擔是一樣沉重。也因此,在課堂或訓練過程中,不是只有情緒爆發的學生值得我們關心,在一旁靜默的學生或許已經壓力超載,出現了身體不適的生理缺口。     ⊙處理壓力技巧:轉移或取代、稀釋、竭盡、中斷四大策略   梁恆彰醫師在書中分享處理壓力的技巧,包括轉移或

取代策略、稀釋策略、竭盡策略、中斷策略,並詳細說明其的效用與注意要點。這些紓壓技巧都是人們既有的本能,有的你會覺得似曾相識,有的你讀了之後會恍然大悟。不論如何,希望大家可以了解後選擇適合自己的紓壓方式來使用,如果覺得成效不錯,請持之以恆。     多讀幾次處理壓力的技巧,熟悉且運用它們,讓壓力不再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反而進步向前的動力支柱。更棒的是,這四大項處理壓力技巧,不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幫助你自己,也可以幫助身陷壓力風暴的親友。最後,提醒選擇做任何紓壓方式時,過與不及都不好,尤其要避免產生負面作用。      ●處理壓力的技巧1:轉移或取代策略   處理壓力技巧的

轉移或取代策略是一種本能,很容易被接受與認同,因為心理壓力來源絕大多數都是可以或必須放下的事物或環境,可以優先考慮用別的標的來轉移或取代原來滋生心理壓力的事物。但要注意:在轉移或取代的作法上,動機很重要。正面的求新改變需要計畫與經營,而負面的憤怒很容易操作為負面的動機,進而激起負面行為,在日後很可能衍生出其他問題。     案例→孤獨感不是主因,腰痛才是問題根源,疼痛治癒後,積極交友聯誼、出外旅遊!     ●處理壓力技巧2:稀釋策略   對於無法逃避或短期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採取稀釋策略,淡化問題所帶來的壓力。因為有時候問題或壓力的消除不是自己可以操控的,無法逃避、也無法

馬上解決,需要時間與時機。稀釋的作法是,利用各種可以完成的活動,製造交感神經活動完成的紓解效應;同時,避免執著於原來的問題,使神經反射不斷。所以,請找出自己有興趣、有成就感等紓壓方式,讓自己變得多才多藝、懂得拚命開心玩……,這些都有助於稀釋壓力。     案例→好學生考不好,身心壓力更大,下課後跑步、做手藝,體力強、心情好又有元氣     ●處理壓力技巧3:竭盡策略   當動物精疲力竭時,會有放下交感神經刺激,轉而進入副交感神經主導的休養狀態,人也是一樣可以藉著本能來紓解身心狀態。因此,與其減少對交感神經的刺激,反而要增加交感神經的輸出到接近精力耗盡,才會逼出身體本能的反應

,啟動休養機制,這就是竭盡策略。最常見到是採用泡熱水澡或運動等方式,泡澡不但可以紓解壓力、放鬆身體,而運動可以增強體魄;不過,運動不能過度、泡澡不能太久,小心過勞、疼痛、身心症狀找上門。      案例→為了紓壓跑步,竟跑出自律神經失調,心悸、胸悶、失眠改善後,隨時監控心跳!     ●處理壓力技巧4:中斷策略   狗急跳牆或假死昏厥是動物遭遇生存壓力時的本能反應,而人類的許多行為也是基於這種本能。中斷策略在心理諮商過程比較少採用,但是作者發現有些患者基於以本能早就這麼做了。無論是看恐怖片、參加密室逃脫、坐雲霄飛車、叢林遊戲等讓自己處於安全的危機或刺激的情境,可說是中斷過高交

感神經反射的一種方法。中斷策略在行為上會比較偏激、甚至危險,最好了解不同中斷作法的特性,以層層的保護網,幫助自己紓解心理壓力。     案例→享受刺激遊樂設施,一路尖叫釋放壓力,這麼做沒什不妥,但切記適量就好!     ⊙心率是身心壓力警報器,把脈便知曉   梁恆彰醫師大力推廣以心率研判身心承受壓力的程度,根據他的臨床經驗,實用性高達八、九成以上,在追蹤治療上更好用,具有二大優點:一是容易檢測且不用當事人的配合;二是許多外表看請來毫無異狀的人,其實飽受身心壓力之苦。例如很多年輕人表面上並沒有做什麼事,卻老是喊累或鬧情緒,令家長很不諒解,認為是在裝病;也有中老年人雖然外表健壯

、生活正常,卻感覺心力交瘁、來日不多,甚至開始交代後事。     現在,就學會身心壓力讀心術吧!測量心率的方式,可以用智慧型手機或手錶的監測心率功能,建議在四種情況下監測自己的心率,包括:正常的情形下睡醒(包括午睡)未起身的心率、上班前後、休息前後、壓力前後,多測量幾組做為比較的基準,並計算平均值。     一般人的休息狀態心率約每分鐘70~80下,這個範圍為綠燈區;80~90下之間,為黃燈區;90~100下為紅燈區;如果100下以上為紫燈區,除了情緒失調外,甚至會有失控的傾向。建議將心率監控作為情緒狀態的篩檢與追蹤指標,隨時量測自己的心跳,掌握身心壓力的平衡點。   本書

特色     (一)新觀念!破解身心問題完全歸因於心理因素   (二)好真實!超過三十個身心壓見證者例,都說身體好了,心情也跟著好   (三)新突破!用大量圖解呈現過去無法具象的壓力、情緒、能力、自律神經等樣貌   (四)方便用!處理身痛心亂要用對重點,紓壓四大策略指引實用方針   (五)好神奇!壓力讀心術簡單又好用,甚至能揪出連無病呻吟的病因  

11 萬 公里保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你的訂閱就是給我們最大的動力!謝謝你😍
歡迎加入「睏足爸FB粉絲團」。https://lihi1.cc/sSyhg/factive

感謝贊助商【裕融車貸就是要款貸您】
💰裕融融資為股票上市公司(股票代號9941)
專案~免保人好過件‼️
☎️申貸專線 0800216888
1.🚗汽車貸款最高200萬
2.🚗老車不限車齡最高30萬
3.🛵機車不限車齡最高20萬
💰免費試算可貸額度(https://lihi1.cc/we8g2/ftive)
裕融車貸Line (https://lihi1.cc/ltwFT/ftive)
--------------------------------------------------------------------------
強力徵求車主愛車使用優缺點心得分享
報名表單 https://lihi1.cc/8pRto/ftive

車馬費:1000元 或 影片中可分享你的行業或事業

📩任何合作邀約請洽📩
[email protected]
--------------------------------------------------------------------------
系列主題影片:
新車開箱系列 https://lihi1.cc/MT9VR
車主分享系列 https://lihi1.cc/wunbF
新車試駕系列 https://lihi1.cc/fxuky
愛車值多少系列 https://lihi1.cc/pKrX1
睏足爸開箱系列 https://lihi1.cc/UVZt1
睏足爸去旅行 https://lihi1.cc/RPHOz
--------------------------------------------------------------------------
00:00 開始
02:00 購車過程
04:05 Focus Active優點
07:16 Focus Active缺點
11:08 真心推薦?
13:05 購入車價
13:48 試駕花絮
14:49 1000公里保養工單

#FocusActive
#FocusActive車主
#Active分享
#福特Active
#試駕
#車主分享

汽車行駛里程於剎車油濁度之影響

為了解決11 萬 公里保養的問題,作者林建良 這樣論述:

剎車油是剎車系統中不可缺少的“血液”,其剎車油是一種水溶性液體,容易吸附水分,當溶液中水分的比例過高,就容易造成剎車油沸點降低而產生汽化,造成剎車系統反應遲緩甚至失效,故現行研究都專注於剎車油的含水量或提高剎車油的沸點,而忽略了剎車油在使用時,因氧化、剎車系統作用時的高溫或摩擦造成磨損所產生的細小顆粒,我們稱之為“油泥”,當油泥過多會使得剎車油顏色變得混濁,嚴重時會造成剎車系統油道阻塞,而使剎車系統部分或全部失效。本研究將利用紅外線濁度感知器來觀察剎車油內的混濁度,藉由觀察不同行駛里程數(0、3萬、6萬、9萬、12萬)及不同車系之剎車油的混濁度,來觀察里程數與剎車油混濁度之間的關聯,發現在行

駛超過3萬公里時,行駛里程每增加3萬公里其剎車油的濁度會成倍數增長,當溫度升高,每增加10℃,濁度感知器所量測出的電壓就會下降0.06V~0.12V。

30%的人將來會失智,我該怎麼辦?:人會老化,但腦部可以不退化。兩分鐘單腳站立、系列減七法、健腦踏板,能讓你的腦越用越靈活!

為了解決11 萬 公里保養的問題,作者長谷川嘉哉 這樣論述:

  ◎最近你常把「那個叫什麼來著」掛嘴邊嗎?   ◎腦中一直想著晚餐要吃啥,卻想不起來三天前的晚餐內容。   ◎和父母通電話時,發現他們會同一件事不斷重複講。這跟失智有關嗎?   ◎你知道人的大腦最多可以同時處理幾件事情嗎?超過了怎麼辦?   目前40歲到50歲的人,即將迎來人類有史以來最長壽的「百歲時代」,   在日本,每一百個老人有十五個確診出不同程度失智,   另有將近十五名老人出現輕度知能障礙──醫師稱為失智預備軍。   高齡的結果,就是罹患失智或知能障礙的機率將大為提高。     台灣呢?目前失智症患者已逾28萬人,65歲以上的盛行率是8.04%,   也就是每100位老人就有8位

確診為失智。   國際失智症協會更推估,全球失智症患者數正以平均每3秒一人的速度增加。   這代表,有30%的人將來會失智(包括輕度知能障礙)。你該怎麼辦?   作者長谷川嘉哉在日本經營失智症診所已經18年,   每月診察超過1000名以上失智症患者,他的祖父也曾罹患失智症。   在28年的行醫生涯中,他發現有些年長者充滿活力,有些人卻精力逐漸衰退。   而同樣是失智症發作,有些人惡化速度快,有些人卻比較慢,為什麼?   ◎頭腦真的能一輩子管用嗎?   那些伴隨著情緒的事件,為什麼會讓你特別容易記住?   很多事情不是你記不住,而是對方的問話方式讓你不容易想起來,   只要改變問法,就能喚

醒記憶。本書有示範。   頭腦一輩子都很靈活的人,都在實踐三個法則,快看看你有沒有。   怎麼知道你目前的工作記憶功能管不管用?   試試看失智診療室最常用的「系列減七法」就知道。   ◎腦不堪使用的前兆,你有嗎?   總是吃太飽,或愛吃重口味、辛辣的食物?代表平常壓力太大囉!   被人指正就勃然大怒?容易因小事情緒激動?這很可能是輕度失智的徵兆!   本書提供四種健康習慣,用來檢視你的腦袋是否年輕?   本書內附簡易心智狀態問卷調查表,每年至少進行一次,   提早發現,盡可能延長大腦使用期限。     ◎這些生活習慣,提升你腦部工作記憶的效率!   記憶不光是「記得」,而是如何回想起來,

  所以你得利用「失憶筆記本」,整理所有一時想不起來的事。   還有,腦會不斷學習、進化,直到死亡為止,   因此你不能只是閱讀,要多思考、多分享,適當刺激大腦。   有件事,對身體好對腦也很好,你一定要試試(詳見本書第三章)。   ◎打造強健身體,讓頭腦一輩子管用!   雞蛋的膽固醇含量高,一天只能吃一顆?這觀念已經落伍囉!   三餐中只要一餐限醣即可,但萬一你醣上加醣,這樣吃就大不妙。   把做菜、調味時用的鹽換成帶有鹽滷的天然鹽,   吃東西時也要充分咀嚼,   作者大力推廣的兩分鐘「單腳站立」訓練、健腦踏板,都非常有效。   飲食、運動、營養品,幫你遠離失智、記憶力退化的威脅。

名人推薦   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理事長/白明奇   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伊佳奇   作者簡介 長谷川嘉哉   1966年生於日本名古屋市。名古屋市立大學醫學院畢業。醫學博士、日本神經學會專科醫生、日本內科學會專科醫生、日本老年病學會專科醫生。      每個月診察1000名失智症患者,是日本屈指可數的神經內科與失智症專科醫生。受到祖父罹患失智症影響,於2000年在岐阜縣土岐市開辦失智症專科門診,以及提供居家醫療的診所。   方圓一百公里內許多患者不惜遠道而來求醫。自開業以來,已累計超過五萬件的居家醫療診察,實踐五百件以上的居家照護服務。   主要著作有暢銷書

《刺激大拇指,讓腦變年輕》等。 譯者簡介 鄭舜瓏   輔仁大學日文系、臺灣大學日文所畢。曾任博達版權代理公司日文版權業務,現為專職譯者。譯作有《主管該有的錢意識》、《麥肯錫寫作技術與邏輯思考》、《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世界遺產的歷史真相》、《飆股的長相》、《做個一直被需要的人》、《世界紛爭現代史》(以上皆為大是文化出版)等三十餘本。 推薦序一 防治失智,人人有責/白明奇 推薦序二 一本遠離認知症的教戰手冊/伊佳奇 前言 最近你常把「那個叫什麼來著」掛嘴邊嗎?   第一章 頭腦真的能一輩子管用嗎? 1.頭腦一輩子管用的人,都在實踐這三個法則 2.改變問法,就能喚

醒記憶 3.工作記憶:知識生產的關鍵 4.為什麼越來越常把「那個叫什麼來著」掛在嘴邊? 5.為什麼釋放工作記憶如此重要? 6.聯絡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的橋梁──工作記憶 7.伴隨著情緒的事件,為什麼特別容易記得? 8.觸動情緒──刺激杏仁核,就會留住記憶 9.用系列減七法,檢視工作記憶效能 10.一樣都是五十歲,為什麼有些人的記憶機能不會衰退? 11.三、四十歲時怎麼度過,將會決定腦部未來好不好用 12.要記得經常輸出,同時也要減少輸入 13.用「記憶鉤爪」——編成故事,輕鬆抓出知識與回憶 14.不想罹患腦梗塞、腦出血,先遠離糖尿病 15.無論到幾歲,和社會保持連結,使你更有魅力 重點整理  頭

腦真的能一輩子管用嗎? 專欄① 簡易心智狀態問卷調查表(SPMSQ)   第二章頭腦不堪使用的前兆,你有嗎? 1.暴飲暴食讓頭腦提早當機 2.遠離生活習慣病,可同時預防兩種失智症 3.總是吃太飽,或愛吃重口味、辛辣的食物?代表平常壓力太大囉! 4.抽菸只會讓頭腦越來越不靈光 5.用四種健康習慣,檢視你的身體是否還年輕? 6.活動身體時,也是頭腦最活躍的時候 7.有人說你說錯話時,你會勃然大怒嗎?要注意! 8.中年時打造良好外在環境,老年後就能遠離失智症 重點整理 頭腦不堪使用的前兆,你有嗎? 專欄② 讓頭腦不堪使用的危險健康習慣檢查表   第三章 這些生活習慣,提升你腦部工作記憶的效率 1.腦

會不斷學習、進化,直到死亡為止 2.別只是閱讀,多思考、多分享,就是對腦部的適當刺激 3.三個方法養成健腦好習慣,釋放工作記憶容量 4.為什麼工作記憶的作業量有極限? 5.化為影像來記憶,不造成工作記憶的負擔 6.記憶不光是「記得」,而是如何回想得起來 7.利用「失憶筆記本」,整理所有一時想不起來的事 8.寫日記做「回想療法」,提高記憶力 9.對身體好的對腦也好,特別是運動 10.運動搭配動腦的「雙重任務訓練」,能提升腦功能 11.腦一次只能處理一件事 重點整理 這些生活習慣,提升你腦部工作記憶的效率 專欄③  經研究實證的祕招1     第四章 打造強健身體,讓頭腦一輩子管用 1.吃愛吃的,

適度運動不勉強,逐步打造健康身體 2.雞蛋的膽固醇含量高,一天只能吃一顆?落伍囉! 3.三餐中只要一餐限醣即可 4.醣上加醣,這樣吃大不妙 5.攝取過多鹽分,其實不是高血壓的主因 6.把做菜、調味時用的鹽換成帶有鹽滷的天然鹽 7.以遺傳為主因的高血壓患者應積極服藥 8.為什麼有牙周病的人,容易得糖尿病? 9.充分咀嚼也可讓頭腦一生管用 10.唾液不僅可以修復牙齒,還能讓食物更美味 11.四個運動習慣,能幫你延緩老化 12.有氧運動可以遠離老化的導火線──氧化與糖化 13.兩分鐘的「單腳站立」訓練,簡單又能消耗熱量 14.想預防運動傷害與消除疲勞,伸展運動不可少 重點整理 打造強健身體,讓頭腦一

輩子管用 專欄④ 經研究實證的祕招2   第五章  頭腦一生好用,整備環境也很重要 1.四十多歲開始規劃退休後「職涯」,不讓退休生活侵蝕頭腦 2.想做什麼就去做,才能打造出壓力較少的環境 3.用三個重點檢視,看看是否建構豐富的人際網絡 4.家人的關心是最好的良藥 5.善用智慧型手機,關鍵字串聯搜尋,找回記憶 6.手機是外部腦,不是代替大腦 7.消除腦部疲累的最好方法,睡個好覺 8.想睡得好,就得懂得怎麼與光線相處 9.利用泡澡調節體溫,讓你睡得更好 10.眼睛疲勞也會直接引發腦部疲勞 重點整理 要讓頭腦一生好用,整備環境也很重要 專欄⑤ 經研究實證的祕招3   結語……讓頭腦一生好用,也會增加

人生可用的時間 給爺爺的一封信   前言 最近你常把「那個叫什麼來著」掛嘴邊嗎?   你是否覺得,最近脫口而出「那個叫什麼來著」的次數增加了?   在職場上和同事討論事情時,是否常因為無法立刻想起一些專有名詞,對話的過程中不時夾雜「就是那個」、「就是這個」這幾句話。   「那個誰現在還好嗎?」腦中明明浮現對方的臉龐和特徵,但一時想不起來他叫什麼名字。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太忙碌了,腦中想著「今晚要吃什麼」,卻想不起來三天前的晚餐內容。   或者,有些人發現自己有下列狀況,卻不敢思考為什麼,便選擇置之不理或視而不見。   例如:和二、三十歲時不同,即使睡得飽飽的,隔天早上醒來,

腦袋還是昏昏沉沉。   結束工作回到家後,腦袋無法思考,覺得身體很沉重。   雖然心想,應該是年紀越大越容易疲累,這也沒辦法,但仍希望盡可能改變生活習慣,每天精神飽滿的過生活。   除了煩惱自己的變化,對於年事已高、邁入高齡的父母,仍免不了操心。最近發現和父母通電話時,他們每次都講一樣的事,雖然目前還看不出異狀,但要是得了失智症,該怎麼辦?   無論是常把「那個叫什麼來著」掛嘴邊,還是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膨脹的莫名不安,只要腦部保持健康,都可以消除這些狀況。      腦如果健康,就可以消除心中莫名的不安   我當醫師已有28個年頭,開設專門治療失智症並提供居家醫療的診所也已18年。在

這段期間,作為神經內科、失智症專科醫師,我每個月要診療將近一千名的失智症患者,從失智症的預防階段,初期、中期、末期,一直到照護,我都是親臨醫療第一線,針對各種症狀思考對策。   身為醫療法人的經營者,我常接觸到各式各樣的人,有時也透過演講、媒體受訪等機會,認識各界人士。即便他們和我在診間看到的病患年紀差不多,但他們大多數人都擁有清晰的頭腦,擁有豐沛精力,享受人生。   為什麼即便年紀增長,人們在記憶力方面的高低落差如此之大?   有些人年紀雖大,但卻充滿活力,展現連年輕人也訝異的行動力。相對的,有些人卻精力衰退,漸漸失去原有的魅力,為什麼?   不僅如此,身為專科醫師,我也不斷思考一個

問題──即使失智症發作,有些人惡化的速度比較快,有些人卻比較慢,這又是為什麼?   為了找出答案,我在每天例行的診察之外,同時研究「腦部運作」,著重於大拇指的動作,並出版拙作《刺激大拇指,讓腦變年輕》。我發明的一天1分鐘、讓腦恢復元氣的大拇指健康法,有幸得到六十多歲、七十多歲、八十多歲,甚至是九十多歲讀者的歡迎及熱烈回響。   但之後,我追蹤關於腦部運作的最新腦科學研究成果。結果發現,如果一個人可以盡早意識到「頭腦、身體、外在環境」並改變生活習慣,就可以培養出一生好用的頭腦。   現在四、五十多歲的人,將迎接人生一百歲時代   四、五十多歲的年紀正是第一次察覺,自己越來越常說「那個叫什

麼來著」的時候。無論是身體上的變化,例如覺得越來越難消除疲憊;或是生活環境僵化,比如說越來越少有初次嘗試的體驗。四、五十歲的人通常會開始發現,自己頭腦的表現變得比年輕時還差。   但不是說如果這樣演變下去,以後就會罹患失智症;而是如果置之不理,腦部就會提早老化,在十年、二十年後的人生中出現負面影響。   如果你平常就被工作追著跑,常感到疲憊,又發現自己常把「那個叫什麼來著」掛嘴邊,這就是一個很明顯的危險訊號。正因為處於需要辛勤工作的世代,更要開始設法保養,避免腦袋的運作能力衰退。   為什麼?因為現今四、五十歲世代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未來。人們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2107年時,主要先進國家的

半數以上人口會活到超過一百歲……。   65歲以上,每7人就將有2人失智或知能障礙   根據2012年厚生勞動省的調查,日本65歲以上的高齡者,人數達到前所未有的紀錄,來到3079萬人,其中被診斷為失智症的人約有462萬人(占一五%)。但這個數字不過是冰山一角,根據同一份調查報告指出,疑似患有可能演變為失智症的輕度知能障礙(MCI,常被診斷為失智症預備軍)的高齡者,將占約400萬人(約一三%)。   兩者合計約900萬人。換句話說,65歲以上的年長者中,每7人就有2人是失智症發病者或其「預備軍」。但就我在臨床現場的實際感受來說,輕度知能障礙的統計不過是估計值,往後隨著更深入調查,患者人數

勢必會再往上攀升。   輕度知能障礙,將成為人們是否能保持頭腦一生好用的命運分歧點。那麼,放任不管就會演變成失智症嗎?還是若能早日因應,就能遠離癡呆?輕度知能障礙是患者的思考力或判斷力尚未衰退的狀態,不一定會演變成失智症。但若能在這個時間點接受診治、自動自發的鍛鍊頭腦,確實可以提高避免罹患失智症的機率。   過去的腦科學領域認為,人的腦細胞數量在出生時達到顛峰,之後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減少,而且無法回復。   「人終其一生,腦細胞只會持續減少」,相信很多人都曾聽過這樣的說法。   但這個在25年前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常識,現在已確定是錯誤觀念了。根據最新的腦科學研究,我們已得知,適切的刺激

腦部以及改善生活習慣,不管是幾歲的人,都可以提升頭腦的表現。   現在的腦科學研究,雖然是用白老鼠做實驗,但已證明即使腦部老化,還是可以製造新的腦細胞。而且,透過磁振造影(MRI)影像診斷技術的進步,也已確認人腦也有「腦容量增加」的現象。   只要持續用腦,即使腦部萎縮,功能也不衰退   的確,隨著年齡增長,腦部的功能表現也會跟著下降,但那只會發生在平常不注意好好利用頭腦並養成習慣的人身上。看年長者的腦部影像就知道,隨著年齡增長,人類的腦也會逐漸萎縮。但如果是持續用腦的人,即使年齡增加,就算腦部萎縮,腦部的功能也不見衰退。   只要謹記善用頭腦並養成習慣,不管到幾歲,都能提升腦部的表現

。   我身為神經內科、失智症專科醫生,希望可以把經由臨床現場所得的智慧,配合長年的腦科學研究所累積的證據,透過本書告訴大家如何保持「一生好用的頭腦」。   最重要的是,四、五十多歲的人,要提早開始建構好的環境,包括使用頭腦的方式、生活習慣、工作方式等。如何度過這兩個世代的五年、十年的時間,將會為六十歲之後的人生帶來劇烈影響。 推薦序一 防治失智,人人有責 成大老年學研究所所長、熱蘭遮失智症協會理事長/白明奇   面對與日俱增的失智症人口,人人莫不自危。尤其幾乎所有原發性退化性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路易體症、額顳葉失智症等),目前尚無可以根治或者有效控制惡化的藥物,一開始充滿企盼的

臨床試驗,到頭來都是失望收尾。   但我們就如此頹喪、悲觀以待嗎?當然不行。   本書作者長谷川嘉哉醫師,藉由過去28年豐富的失智症診療經驗,加上具有學術根據的研究報告與科學原理,提出許多有意思的建議,這些都是很好的生活習慣與健康良方,例如記筆記、鼓勵社交、健走運動、訓練平衡感、保持身體柔軟度、學習新事物、控制糖分等,都是可以辦得到的,很值得推薦給讀者。   長谷川醫師建議從40歲起就開始執行這幾項任務,真是用心良苦。   理由之一是,在一個病人被醫師診斷為退化性失智症之前,這位病人的大腦可能已經默默的遭到破壞達20年或更久了,即使衛生福利部明天核准一個可以根治失智症的藥物或方法,但這

可能只對更年輕的人有效。因此,提早養成並執行好的健康行為與習慣,可以保護腦細胞與血管,對失智症的高危險族群或預備軍,料想有延後發病的效用。   其次,長谷川醫師在書中提及的許多概念,與我多年來診療失智病人的心得不謀而合,尤其是「三動兩高」(頭腦要動、休閒活動、有氧運動、高度學習、高抗氧化食物),全方位預防失智的健康行為模式的理念,彷彿也為全書精華做了總結。細細讀來,這真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好書。   本書結尾更收錄作者寫給祖父的一篇令人感動的短文,不僅真情流露,也道出過去數十年來,失智症在日本社會大眾心中的印象轉變,更散發出長年從事失智症診療的資深醫師身上才有的人文精神。   最後,也是

最重要的,如果這一切只是止於閱讀與空想,那等於徒勞。各位讀者們,有了動機,今天就開始執行吧! 推薦序二 一本遠離認知症的教戰手冊 認知症整合照護專家/伊佳奇   日本長谷川嘉哉醫師的大作《30%的人將來會失智,我該怎麼辦?》,與其說是一本介紹認知(失智)症(Dementia Disease)的書,不如說是一本教導我們如何遠離認知症的教戰手冊,從生活面告訴我們如何「善用腦」,落實「用進廢退」的理論,建立規律健康生活,運用環境來支持我們不得不面對的老化或退化。   「用進廢退」的理論,是源自於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於1809年發表的《動物學哲學》(Philosophie zoologique

),他首先提出兩項重要的理論基礎,也是被稱為「拉馬克主義」(Lamarckism)的理論,分別是獲得性遺傳(Inheritance of acquired traits)和用進廢退說(use and disuse)。拉馬克認為,這兩者既是生物產生變異的原因,又是適應環境的過程。   20世紀以來,受到公共衛生、醫療科技、教育水準、經濟條件等提升的影響,人類平均餘命不斷提高,從60歲提高到80歲以上。過去少見的疾病,也因高齡化社會急遽發展,逐漸在人類生活中發生,認知症為其中之一。   長谷川醫師從小在生活中看到罹患認知症的祖父,行醫生涯長期接觸認知症患者與家屬,他能以醫學基礎,活化知識於生活

當中,教導民眾如何從三個面向來遠離認知症:善用腦、健康的身體、外在環境。   英國著名的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於2017年曾提出有35%的機會可在生活中預防認知症,九大危險因子包括聽力受損、未受中學以上教育、抽菸、憂鬱症未進行治療、不運動、離群索居、高血壓、肥胖、糖尿病(來源:The Lancet Commission on Dementia Prevention, Intervention and Care)。   雖然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教授利文斯頓(Gill Livingston)在《刺胳針》提出生活中該注意什麼,但

並未教導該如何做,長谷川醫師的大作清楚提出如何善用腦,如何將工作記憶運用記憶鉤爪、筆記本等備忘錄化為故事,能夠輸出成為生活中的資訊,落實了「用進廢退」的理論,讓腦即使萎縮,但仍然持續發揮功能。   他同時強調規律健康生活的重要,一一說明認知症的危險因子: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生活習慣病、甚至抽菸等,更列舉國際上許多實證研究,來強化運動的重要。還以系統理論說明腦部的活化,將資訊輸入後,成為工作記憶,再以「立刻做、做備忘、寫出來」,隨時釋放工作記憶,無論是說出、寫出等資訊輸出方式,達到提升腦部的活躍。   老是一種文化,也是一種生活,社會如果欠缺這種文化,人們將不知如何面對老年人生,讓孤獨成

為老人最大敵人,這也是憂鬱症、認知症形成的溫床,長谷川醫師強調社會連結,維持人際網絡,正是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讓自己能維持與社會的互動。   日本在認知症領域的著作早已跳脫出說教的方式,醫師不再以醫學教科書,拿出磁振造影(MRI)說明阿茲海默症,而是已進入到生活的實際運用面向,值得臺灣多加思考與學習。   為什麼越來越常把「那個叫什麼來著」掛在嘴邊? 假如工作記憶運作不順暢,腦部功能下降,別人問你:「週末過得怎樣?」你可能會回答:「欸、我想想看做了什麼啊?」或者人家問你:「上次拜託的那件事,辦得怎樣?」你卻回答:「咦,你說哪件事?」 這就代表你的工作記憶已經滿載,呈現無法運作的狀態了

。 其實,工作記憶可以同時處理的資訊數量意外的少,最多5到7個左右。而且它的處理能力會隨著年紀增長而衰退。步入50歲後,工作記憶的處理能力,會比最盛時期下降30%左右。 正因如此,學會如何有效率的使用工作記憶便很重要。 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的生活體驗不斷增加,腦中的資訊量也會越來越龐大。更別提這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網路普及化,人們接觸的資訊量更是急速增加。 一口氣學習、體驗這麼多事物,並累積於腦中,工作記憶運作的效率自然會下滑,慢慢的就無法在必要的時候,順利提取出必須的資訊。 「那個叫什麼來著?」這種反應並不是失智症的前兆,而是你的腦通知你,你的思考力、創造力、知識生產能力開始下降的訊號。 很多

人會認為「年紀越大記憶力越差」,但作為一位專科醫生,加上我在第一線的臨床現場,以及持續從事腦部研究的立場來說,我認為「無法順利提取記得的東西」是比較貼切的說法。也就是說,這是一種因為工作記憶運作不順,無法流暢輸出腦中記憶的狀態。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懂得如何流暢的輸出自己長年的經驗、知識、記憶的話,我們就可以說他擁有一生管用的頭腦。 有人說你說錯話時,你會勃然大怒嗎?要注意! 每個人都有說錯話或會錯意的時候。我在播客(Podcast)上有個節目,會定期發布醫療、健康相關的資訊。某天錄節目的時候,我被工作人員指出一個錯誤。 「老師,你把○○講成✕✕了。只有這個部分,我們要重錄。」 我完全沒有發現

自己說錯,但兩位工作人員和錄下的聲音,都證明我真的說錯了。 還有一次是最近發生的事。我去某個演講會場時,和我差不多年紀的活動主辦人正在和現場工作人員爭執有說過,還是沒說過某件事,只見那位主辦人歪著頭說:「奇怪了。」

政府建設委託民間經營農產品行銷營運館可行性分析—以屏東農業物產館為例

為了解決11 萬 公里保養的問題,作者劉祐君 這樣論述:

屏東縣政府持續以各種行銷通路與方式,提升轄內生產的農林漁牧產業銷售,同時能夠結合觀光遊憩辦理活動。隨著國民生活素質提升,從以前的夜市文化逐漸升級演變成以質感取勝的市集,使民眾在體驗美食的同時,能獲得美食相關知識兼具遊憩放鬆身心,故屏東縣政府於2016至2021年辦理「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於農曆春節期間博覽會現場提供優質的銷售環境與促銷活動,使遊客體驗及認識屏東縣農產品、雜糧作物的特性及各種新研發的花卉、農產蔬果產品等,期展現屏東農業軟實力。原「屏東熱帶農業博覽會」以每年定期約一個月活動期間行銷農產品成果有限;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屏東縣政府在屏東熱帶博覽會園區即將完工的「屏東農業物產館」以長

期營運規劃行銷農產品,其館內可辦理的行銷方式,結合勞工局的職業訓練或證照考試等提供優質的教室及場所;在武漢肺炎疫情影響的市場,兼具衛生與安全前提下,以現代科技系統輔助銷售的便利方式在地食材販售給遊客生鮮或熟食外帶,探討不受疫情影響的促銷與販售模式。本研究參考「高雄農業物產館」及其他縣市政府投資興建館場與設備完成後,委由民間機構營運,營運期滿,營運權回歸政府(OT)相關案進行評估,其現況經營及蒐集資料後,訪問相關專業學者為參考依據,提出對於「屏東農業物產館」未來有效的建議與執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