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_21 DESIGN SIGHT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21_21 DESIGN SIGHT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佐藤卓寫的 塑思考 和佐藤卓的 塑思考【獨家限量作者親簽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Chocolate - Naoto Fukasawa Design也說明:Organized by 21_21 DESIGN SIGHT, THE ISSEY MIYAKE FOUNDATION Exhibition Directors: Naoto Fukasawa. Link, www.2121designsight.jp. Photo.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臉譜 和臉譜所出版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設計系 李根在所指導 周璐的 策展設計應用於筷子文化創作 (2020),提出21_21 DESIGN SIGHT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策展設計、筷子文化、展覽。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設計系 林廷宜所指導 陳巧育的 由策展活動推廣字體設計理念與教育實踐: 以「島:字型提案概念展」經驗談起 (2019),提出因為有 字體、字型、展覽策劃、字體教育推廣的重點而找出了 21_21 DESIGN SIGHT的解答。

最後網站"Yokoo Tadanori: The Artists" 21_21 DESIGN SIGHT Gallery 3則補充:"Yokoo Tadanori: The Artists" Exhibition period: Wed. 21 July - Sun. 17 October, 2021. Venue: 21_21 DESIGN SIGHT Gallery 3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1_21 DESIGN SIGHT,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塑思考

為了解決21_21 DESIGN SIGHT的問題,作者佐藤卓 這樣論述:

做設計/不做設計 透過設計了解人類的行為 日本平面設計大師佐藤卓的四十年私筆記   NIKKA威士忌的成功,與收藏骨董及實驗室的藥瓶有關? 思考設計時,為什麼「塑性」比「彈性」重要? 樂天木醣醇口香糖為什麼不是一隻、三隻或六隻,而是五隻企鵝? 明治好喝牛乳深植人心在於「保持原貌」?如何做到的? 「設計的解剖」發想原點來自何處?策展的方方面面該怎樣思考與呈現? 「21_21 DESIGN SIGHT」如何誕生的?為什麼標誌設計選擇方形?   成功打造NIKKA、PURE MALT、明治好喝牛乳、樂天木醣醇口香糖等品牌;策畫大開日本人眼界的「設計的解剖」系列展覽;受三宅一生邀請,與深澤直人、安

藤忠雄共同建構舉世聞名的「21_21 DESIGN SIGHT」;製作深入日本家庭、培育兒童設計精神的NHK教育台「啊!設計(DESIGN A)」節目,活躍於設計最前線,熱愛衝浪、喜歡在老街舊巷散步、下廚料理、收藏骨董怪東西的佐藤卓,在歷經四十年設計生涯,出版創銷書《鯨魚在噴水》之後,藉著設計,覺察自我,檢證人類的生活行為。 在本中書他娓娓道出自己走上設計之路的因緣與養成,無私分享職涯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以及種種跌撞。他在二十二篇塑思考的私筆記中提到:   ●萬事始於「不懂」,「不懂」比「懂」更重要。 ●「自我」帶有毒性,保持塑性思考才不致迷思自己。 ●設計不是設計師自我表現的場域,而是

「身在其間,設法串聯」。 ●「邊際」有「中心」的存在,才能「突出顯眼」,突出顯眼的平面設計不易誕生的理由,在於缺乏中心。 ●價值不是經過附加的,原本就存在,只需認真發現。 ●「不做設計」或「不改設計」被剝奪時,保留原貌的傑出設計,也逐漸從我們眼前一一消失。 ●設計要能適可而止,「空白」是為了促進不同價值觀交流。 ●以往一直被忽視、遭到排擠、完全反義的詞彙──     毫不洗練、不漂亮、複雜、功能不健全、效率不佳、不方便等,其實潛藏著近代人類不願面對、不斷逃避的重要事項。 ●公開徵稿是「扭曲式民主主義」的產物,使國力衰退的病毒。   設計是一種國力的展現,生活無處不設計,但是做全新設計才是設計,

改設計是為了追求更好的設計?佐藤卓除了藉由設計工作,表達自己對於人類行為的想法,也為設計奧義精淬出特有的佐藤式醍醐味。   「任何技術或資訊想要傳遞給大眾,一定都需要經過某種程度的設計,無關個人的想法或喜好,為了協助人類能夠正常生活,不失人類尊嚴,絕對不能輕忽看待設計。   設計如果只是朝著『做設計』的方向,就會以『做』為最大前提,將導致設計的正當方向──『不做』的選項,從此消失。可是,世界上有些物品,保持原貌就是理想狀態,也有些物品不需要過度地『做設計」。其實,大多數的物品雖然經過設計,卻不突出顯眼。可是,設計朝著『做設計』的方向,造成委託人或受託人,都被迫認為設計是必須『做的」。如此一來,

只需維持原樣、無需做全新設計的設計,就再也不見;最後,連那些應該保留原貌的傑出設計,也逐漸從我們眼前一一消失。」

21_21 DESIGN SIGHT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你的IG版面乾枯了吧?😨
#2021 全新打卡點就在 #華山 #聲音建築展 #台北 站
這是我看過最屌的展覽!😎
#J哥不錯
#小山田圭吾
#INCEPTION啟藝
#21_21DESIGNSIGHT

21_21 DESIGN SIGHT 企劃展「AUDIO ARCHITECTURE:聲音的建築展」
展覽地點:華山 1914 文創園區 東 2AB 館
展覽期間:2020年12月25日(五)至2021年4月6日(二) 10 : 00 - 18 : 00
主辦單位:INCEPTION 啟藝
企劃單位:21_21 DESIGN SIGHT

售票資訊
全票:350 元(一般民眾)
學生票:320 元(大專以下學生,憑證)
愛心票:175 元(65 歲以上長者憑證,身障者本人憑證及一名必要陪同者)
免票與陪同:未滿 3 歲(憑證)或 90 cm(含)以下之幼童免票,但需有一位大人購票陪同入場
獨家預售:
博客來「獨家黑膠套組」https://reurl.cc/pyvygx
全家「聯名款鋼珠筆套組」https://reurl.cc/Oqrq03
Taketla「官方海報限定套組」https://reurl.cc/odydgv
-
影片合作邀約:[email protected]

點擊訂閱『J哥不錯』https://reurl.cc/0OK5rY

J哥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fujintreejaywu/

J哥 富錦樹集團 Fujin Tree Group
https://fujintreegroup.com/

策展設計應用於筷子文化創作

為了解決21_21 DESIGN SIGHT的問題,作者周璐 這樣論述:

近些年,展覽不再是藝術愛好者的專利,越來越多的民眾將觀展當做生活的休閒娛樂活動之一。在看展活動越來越普及的時代,展覽不僅僅是受眾獲取資訊的管道之一,同時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發聲管道,人們可以利用策展的方式向大家傳達自己的想法和理念。這種方式更可以給大家帶來全方位的資訊沉浸,並有所感悟。筷子起源於古代中國。作為我們每天都要使用的餐具,筷子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研究者發現大眾對於每日陪伴在身邊的筷子並沒有很熟悉,因此研究者希望可以用策展設計的方式讓民眾對筷子背後的文化有所瞭解。本研究創作將策展設計相關的文獻進行收集與整理,通過對優秀案例進行分析確認策展的手法。同時收集大量筷子文化相

關資料,將其進行整理和歸納。通過觀察法對筷子文化進行梳理,確定最終的展示內容。研究者從「筷子的本身特質」、「筷子的文化特質」、「筷子的隱喻特質」三個角度出發進行設計創作。在策展設計中以視覺傳達的方式為基礎,運用平面設計和數位設計等手法引導參觀者瞭解筷子相關知識,以達到借展覽向大眾普及筷子文化的同時,增強民族自信的目的。最後對展覽結果進行反省與總結,為日後的相關研究內容及方向提供了參考和建議。

塑思考【獨家限量作者親簽版】

為了解決21_21 DESIGN SIGHT的問題,作者佐藤卓 這樣論述:

做設計/不做設計 透過設計了解人類的行為 日本平面設計大師佐藤卓的四十年私筆記   NIKKA威士忌的成功,與收藏骨董及實驗室的藥瓶有關? 思考設計時,為什麼「塑性」比「彈性」重要? 樂天木醣醇口香糖為什麼不是一隻、三隻或六隻,而是五隻企鵝? 明治好喝牛乳深植人心在於「保持原貌」?如何做到的? 「設計的解剖」發想原點來自何處?策展的方方面面該怎樣思考與呈現? 「21_21 DESIGN SIGHT」如何誕生的?為什麼標誌設計選擇方形?   成功打造NIKKA、PURE MALT、明治好喝牛乳、樂天木醣醇口香糖等品牌;策畫大開日本人眼界的「設計的解剖」系列展覽;受三宅一生邀請,與深澤直人、安藤忠

雄共同建構舉世聞名的「21_21 DESIGN SIGHT」;製作深入日本家庭、培育兒童設計精神的NHK教育台「啊!設計(DESIGN A)」節目,活躍於設計最前線,熱愛衝浪、喜歡在老街舊巷散步、下廚料理、收藏骨董怪東西的佐藤卓,在歷經四十年設計生涯,出版創銷書《鯨魚在噴水》之後,藉著設計,覺察自我,檢證人類的生活行為。   在本中書他娓娓道出自己走上設計之路的因緣與養成,無私分享職涯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以及種種跌撞。他在二十二篇塑思考的私筆記中提到:   ●萬事始於「不懂」,「不懂」比「懂」更重要。 ●「自我」帶有毒性,保持塑性思考才不致迷思自己。 ●設計不是設計師自我表現的場域,而是「

身在其間,設法串聯」。 ●「邊際」有「中心」的存在,才能「突出顯眼」,突出顯眼的平面設計不易誕生的理由,在於缺乏中心。 ●價值不是經過附加的,原本就存在,只需認真發現。 ●「不做設計」或「不改設計」被剝奪時,保留原貌的傑出設計,也逐漸從我們眼前一一消失。 ●設計要能適可而止,「空白」是為了促進不同價值觀交流。 ●以往一直被忽視、遭到排擠、完全反義的詞彙──    毫不洗練、不漂亮、複雜、功能不健全、效率不佳、不方便等,實潛藏著近代人類不願面對、不斷逃避的重要事項。 ●公開徵稿是「扭曲式民主主義」的產物,使國力衰退的病毒。   設計是一種國力的展現,生活無處不設計,但是做全新設計才是設計,改設計

是為了追求更好的設計?佐藤卓除了藉由設計工作,表達自己對於人類行為的想法,也為設計奧義精淬出特有的佐藤式醍醐味。   「任何技術或資訊想要傳遞給大眾,一定都需要經過某種程度的設計,無關個人的想法或喜好,為了協助人類能夠正常生活,不失人類尊嚴,絕對不能輕忽看待設計。   設計如果只是朝著『做設計』的方向,就會以『做』為最大前提,將導致設計的正當方向──『不做』的選項,從此消失。可是,世界上有些物品,保持原貌就是理想狀態,也有些物品不需要過度地『做設計」。其實,大多數的物品雖然經過設計,卻不突出顯眼。可是,設計朝著『做設計』的方向,造成委託人或受託人,都被迫認為設計是必須『做的」。如此一來,只需維

持原樣、無需做全新設計的設計,就再也不見;最後,連那些應該保留原貌的傑出設計,也逐漸從我們眼前一一消失。」   作者簡介佐藤卓日本平面設計大師。一九五五年生於東京。一九七九年,東京藝術大學設計科畢業,一九八一年,東京藝術大學研究所課程修畢。曾任職電通株式會社,一九八四年成立佐藤卓設計事務所。他是日本中生代最具分量的設計師之一,跨足各種設計形態,從企業識別到產品設計,累積為數甚多的優秀作品。他的設計生涯是從「NIKKA PURE MALT」的商品開發起步,接連設計「樂天薄荷口香糖系列」、「樂天木醣醇口香糖」、「明治好喝牛乳」、「NTT DoCoMo P701iD」等商品,並且為「金澤21世紀美

術館」、「三宅一生設計文化基金會」等進行識別設計,擔任N H K教育台「日本語遊戲」的企畫與藝術總監,此外,參與以設計觀點解剖量產品的「設計的解剖」企畫等。 在深澤直人的邀約下,佐藤卓為其自創品牌「± 0」跨刀整體識別設計,從名片、包裝、網站、型錄到展示空間的平面設計。二○○七年開幕、吸引全球目光的21_21 DESIGN SIGHT,是建築大師安藤忠雄運用三宅一生「一塊布」的概念設計而成的,而牆面上那塊標示著21_21白色字樣、如門牌般的水藍色鐵板則是出自佐藤之手。 佐藤卓可說是當今日本最受業界推崇的設計大師,以他作品為主的展覽有「Neo-Ornamentalism」(AXIS設計畫廊,一九

九○年)、「設計的解剖」(松屋設計畫廊,二○○一年)、「潛藏在都市的LUMEN」(巷房畫廊,二○○二年)、「設計的原形」企畫參展(松屋銀座八樓大展場,二○○二年)、「INVISIBLEDESIGNER 佐藤卓」(多倫多日本文化中心,二○○二年)、「ANATOMIADODESIGN a obra de Taku Satoh 佐藤卓」(聖保羅日本文化中心,二○○二年)、「紙的化石」(H B畫廊,二○○四年),以及二○○六年在水戶藝術館展出、以設計的觀點探究日常樣貌的「日常的設計」。 佐藤卓獲獎無數,主要項目有:每日設計獎、東京A D C獎、JAGDA新人獎、東京T D C獎、紐約A D C獎、日本

包裝設計大賞金獎、日本G MARK大獎、設計論壇金獎、原弘獎等。設計之餘另著有《設計的解剖》(デザインの解剖,二○○一~二○○三年)系列、《設計的原形》(デザインの原形,二○○四年)、《設計師與道具》(デザイナーと道具,二○○六年)、《鯨魚在噴水。》(クジラは潮を吹いていた。,二○○六年)等書。他同時也是東京A D C、東京T D C、JAGDA、日本設計協會、A G I會員,並擔任21_21 DESIGN SIGHT董事。現任JAGDA協會會長。相關著作:《塑思考》《鯨魚在噴水》譯者簡介蔡青雯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美學美術史系學士。目前專職口譯與筆譯。 前言 如果設計得不外顯、不惹人注目

,還能協助觀者看出潛藏於內的事物本質,就能打造出任何人都能理解的表現方式。   就這樣,我成了設計師 萬事始於「不懂」,「不懂」比「懂」更重要。深入了解對象的方法,在於能否不斷地提出疑問。 塑思考 設計不是設計師自我表現的場域。「自我」是帶有毒性的。保持塑性思考才不致迷思自己。「身在其間,設法串聯」。在表現個人之前,需先找出社會課題,才是設計的本質。   設計是感性的工作嗎? 設計師是一種貼近日常感受的工作,要能夠靈活運用感性的技術,包括聆聽、說話、表現的溝通能力,發想的能力,以及化無形為有形的能力。   「設計」的分類 設計似水,時而可見,時而不可見;設計像是橫向伸展的濾網或濾層,為人類串

聯起各個領域。正視這個觀點才能修正分類,探討設計教育的方向。   中心和邊際 「邊際」有「中心」的存在,才能「突出顯眼」。平面設計師必須同時意識到中心和邊際,才能根據狀況,進行中心或邊際或介於兩者之間的設計。   做設計,不做設計 世界上有些物品,保持原貌就是理想狀態,也有些物品不需要過度地「做設計」。當心中浮現「做設計」或「必須設計」的想法時,很容易做出矯揉造作、過度匠氣的物件。   「附加價值」撲滅運動 價值不是經過附加的,而是原本就存在環境或對象當中,只需認真發現。透過設計觀點解剖事物,各種價值就能自然浮現,再以適當方法具體可視化,和人類產生連結。   企鵝君,珍重再見 商品包裝就像是記

號般深印在愛用者的記憶當中。這次需要一種矛盾的設計,既要有新鮮感,卻又必須維持原貌,是一項需要慢工細活、將人類記憶連結到未來的作業。   適可而止的設計 設計的價值不在於設計本身,而是經過設計之後的物品,在提供人使用時發揮效力。設計應該適可而止,在適當的時機點停手,產生「空白」,才能連接每個人不同的價值觀,產生交流。   對症療法和體質改善 對症療法不能解決身體本質問題。設計的危險性在於能夠美化表面,能夠做為對症療法的設計處方越來越少,只是一再披上「應急」的美麗外衣,矇騙所有人以為有所改進。   我愛怪東西 醜陋、不均衡、做工不精緻、奇形怪狀、顏色怪異……,我愛的怪東西通常和設計追求的目標背道

而馳,近似人類的意識和本能之間的關係。例如不具意義卻能誘發口水直流的食品設計。   唾液和設計 食物或飲料的包裝設計,關鍵在於能否引誘觀者分泌唾液。能勾起美味體驗的記憶,才是包裝設計的醍醐味。   包裝設計的現場 「保持原貌」意謂沒有多餘的人工作為,包裝設計是為了表現內容物,如果內容物已具備清楚概念,外包裝遵循即可。盡量不設計的設計,反而更醒目。   用心留意 「人類行為」都需要設計,已有的設計,為了未來,仍要質疑其可行性;而將要進行設計的物品,則必須先想像再行事。「用心留意」是最基本的要求。   了解、不了解、容易了解 想要讓人對商品產生興趣,必須具備引人注意的「未知魅力」,也就是「違和感」

。有實力的商品無需矯飾設計,直接呈現內容原貌,就能打造出前所未有的存在感,創造違和感。   設計的公開徵稿 公開徵稿是一種「扭曲式民主主義」的產物。任何人都能參與、無責任的評選制度,像病毒般擴散感染全國,社會氾濫這種風氣,國家將會明顯衰退。   從「設計的解剖」到「啊!設計」 設計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將人及被設計事物所潛藏的真正價值,加以串聯的媒介。人類在無數小小驚嘆聲「啊!」之下,延伸出無數化想像為現實的大發現或大發明。   衝浪 人類無法推動海浪,只能耐心等待好浪到來。事事不以自我優先,掌握環境、鍛鍊自己,隨時做出反應,是從事設計所需的心理準備狀態。   結構和意匠 透過結構和意匠兩個層面,

思考平面設計的方法,不僅能用在商品設計,也有助於打造品牌,更能活用這個方法,將日本推銷到全世界。   「便利」病毒 不只危害身體,也將日本文化破壞殆盡。仔細觀察自然進化的人體,必能發現設計的未來提示。勇於選擇不便,才能找到人類行為的所有線索。   食、身體、設計 和生命息息相關的食材、生產機器的形成和架構,世間萬物仍有許多未解之謎,如何循循善誘指引人類了解自己的無知,設計想必能派上用場。 秩序、無秩序與設計 所有規則以調整為目的,避免社會失序、擴散,正是人類打造社會所進行的設計。從秩序減少、無秩序增加的觀點來思考設計,也能發現不少趣味。   後記 「佐藤啊,你應該出書啦」,「你不出書不行啦」!

初次巧遇裝幀師蘆澤先生拋出這句話,於是,我試著在旅行、或是早晨抵達公司時,一字一格地慢慢撰寫。

由策展活動推廣字體設計理念與教育實踐: 以「島:字型提案概念展」經驗談起

為了解決21_21 DESIGN SIGHT的問題,作者陳巧育 這樣論述:

台灣是現今全球少數使用傳統中文字(traditional Chinese)的國家。中文字型產業發展主要兩個關鍵問題,第一是中文字型前期開發成本高,第二則是字型盜版問題。由於大眾版權意識不足,形成長期的字型盜版問題,使中文字型廠商無法回收利潤,字型產業發展受到限制。回顧產業發展,在1995年到千禧年之間,個人電腦逐漸普及,當時大眾普遍的版權意識尚未健全,字型盜版問題日益嚴重,讓台灣字型公司紛紛倒閉,還存留的公司則選擇將市場外移到日本,盜版問題影響台灣近二十年的字型產業發展。近十年來大眾對於字體議題相較於過去重視,若能藉由新字型的創作展覽來推廣字體設計,加強大眾對於字體設計的認識與了解,未來則更

有機會強化版權意識,改善字型產業的困境。本論文紀錄展覽活動推廣字體教育,達到幾個目的:(1)推廣中文字體設計的專業知識、(2)展示字體設計的專業,展現文字美學價值、(3)鼓勵更多年輕創作者加入字體設計活動。論文包含策展前期籌備、策展論述、策展方式、策展內容、展覽視覺設計、策展成果經驗分享。從這次策展成果中發現字體設計專業對於一般大眾為較陌生的議題,展出的資訊內容需要有導覽人員輔助解說,才更能理解資訊。因此未來在規劃資訊內容時,需要再補充更基本設計原理,幫助觀展者的理解。此外值得思考的是本次展出概念字型,藉由實體的印刷品和包裝設計物件,展示字型應用在生活中的情境,所呈現效果引發大眾對於字型的高度

的興趣。未來進行策展活動時,關於大眾較生疏的議題時,則需要考量知識專業性和通俗性之間的平衡為關鍵的策略。如何從生活中找出大眾有共鳴性的事物與議題結合,引發觀展者興趣和思考,並透過漸進的方式讓大眾理解字體設計專業為重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