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GA no signal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Solved - B560M Vga led on - No signal | Tech Support Guy也說明:I turn on the PC I get no signal on the screen and mobos VGA light is on. However gpu fans are spinning and gpu power leds are green too.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 電子研究所 劉建男所指導 郭東杰的 以機器學習輔助之進化演算法 實現考量參數變異的快速類比電路尺寸調整方法 (2021),提出VGA no signal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製程變異、類比電路尺寸調整、進化演算法、機器學習。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電機工程學系 蔡政翰所指導 何泰廷的 毫米波寬頻鏡像訊號抑制接收機設計 (2021),提出因為有 互補式金氧半導體製程、可變增益放大器、電流控制架構、鏡像訊號抑制混頻器、鏡像拒斥比、電壓緩衝放大器、共源級組態的重點而找出了 VGA no signal的解答。

最後網站All - Amazon.com: Customer Questions & Answers則補充:Plugged in, powered up, no signal on hdmi or vga. any troubleshooting tips? asked on September 5, 2020. Add a video answer.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VGA no signal,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機器學習輔助之進化演算法 實現考量參數變異的快速類比電路尺寸調整方法

為了解決VGA no signal的問題,作者郭東杰 這樣論述:

進化演算法被廣泛應用於各種優化問題,因其高準確度和對不同電路的強適應性,相當適合被應用在類比電路尺寸設計上。然而,若在電路尺寸設計中考慮製程變異的影響,將會大量增加電路模擬次數,使其無法被應用於大規模電路上。儘管最近的一些相關研究採用了機器學習技術來加速優化過程,但很少有人在他們的方法中考慮製程變異的影響。在本篇論文中,我們提出了一種應用於類比電路尺寸設計的進化演算法,可以快速地考慮製程變異對良率影響。透過機器學習模型,我們能夠在進行模擬前初步預測新電路樣本的效能好壞,並過濾掉表現可能較差的新電路樣本,節省許多不必要的模擬時間,加快收斂的速度。此外,我們也提出了一種新的類力學模型來引導演算法

優化良率。基於先前過程中的電路樣本,所提出的類力學模型可以預測設計是否具有更好的良率,而無需執行耗時的蒙特卡羅分析。與先前的研究相比,我們所提出的方法顯著減少了進化演算法過程的模擬次數,有助於產生具有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實用設計。相同的概念也可以用在類比電路遷移,大幅縮短改變製程時的尺寸再優化時間。從幾個類比電路的實驗來看,我們的方法確實非常有效率。

毫米波寬頻鏡像訊號抑制接收機設計

為了解決VGA no signal的問題,作者何泰廷 這樣論述:

隨著毫米波頻段的發展,在相位陣列(Phase Array)架構的射頻接收機中,混頻器(Mixer)和可變增益放大器(Variable Gain Amplifier)為重要的元件。由於互補式金氧半導體製程(CMOS)的進步,使得CMOS具有低功率消耗、低成本及高整合度的優勢。本論文將使用標準65-nm 1P9M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製程(Standard 65-nm 1P9M CMOS process),實現28 GHz鏡像訊號抑制降頻器與2-6 GHz可變增益放大器,最後整合兩電路,實現寬頻鏡像訊號抑制接收機。第一個電路為28 GHz鏡像訊號抑制混頻器,為一種降頻器。將RF訊號和LO訊號混和

成IF訊號,使用的技術為I/Q訊號調變(I/Q Modulator)。RF訊號使用威爾京生功率分配器(Wilkinson Power Divider)將訊號分配到I 路徑和Q 路徑降頻器,並且藉由給予兩顆混頻器LO正交訊號和RF訊號,將兩個訊號透過馬相巴倫轉成四相位訊號合成。輸出IF端使用多相位濾波器(Poly Phase Filter)將四相位輸出訊號合成差動訊號。當電晶體閘極偏壓為0.3 V,LO驅動功率為3 dBm時,頻帶為24 ~ 27 GHz,轉換增益(Conversion Gain)範圍為-24 ± 0.3 dB,鏡像拒斥比(Image Rejection Ratio)皆小於-30

dBc。1-dB增益壓縮點之輸入功率〖IP〗_1dB約為-2 dBm。整體功率消耗約為0 mW。整體晶片佈局面積為745μm×770μm(含PAD)和620μm×660μm(不含PAD)。第二個電路為2-6 GHz可變增益放大器,第一級為電壓緩衝放大器(Voltage Buffer),電路核心使用Inverter Buffer,第二級使用共源級組態(Common Source Mode)。可變方式採用電流控制架構(Current Steering),透過類比控制技術,使放大器增益可變。當供應電壓V_DD為1.2 V且V_C= 0 V時,增益約為5.29 dB ~ 20.82 dB,可變增益範

圍約有15.53 dB。1-dB增益壓縮點之輸出功率〖OP〗_1dB約為3.8 dBm。整體功率消耗約為43.2 mW。整體晶片面積為665μm×770μm(含PAD)和545μm×595μm(不含PAD)。第三個電路為毫米波寬頻鏡像訊號抑制接收機,由上述兩電路整合實現鏡像訊號抑制接收機。將混頻器混頻後的結果透過可變增益放大器放大,並透過可變技術配合系統產生不同轉換增益,讓此系統有足夠的轉換增益(Conversion Gain)。當電晶體閘極偏壓為0.3 V,LO驅動功率為3 dBm,供應電壓V_DD為1.2 V且V_C= 0 V時,頻帶為23 ~ 29 GHz,轉換增益(Conversion

Gain)範圍為-0.5± 0.5 dB,鏡像拒斥比(Image Rejection Ratio)在此頻段皆小於-30 dBc。1-dB增益壓縮點之輸入功率〖IP〗_1dB約為-1 dBm。整體功率消耗約為43.2 mW。整體晶片面積為1405μm×770μ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