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r意思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AMR CP (AMR.US)也說明:版權所有嘉實資訊股份有限公司,未經合法授權請勿翻載。與本網站有關一切糾紛與法律問題,均依中華民國相關法令解釋及適用之。 嘉實資訊客服電話:0800- ...

輔仁大學 臨床心理學系碩士班 黃健所指導 温耘婕的 述情障礙與因應策略之關聯:探討調節焦點與自我效能之調節、中介角色 (2021),提出amr意思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述情障礙、因應策略、調節焦點、自我效能。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班 吳毓瑩所指導 劉家瑜的 從氣餒到鼓起勇氣— 從治療性社區生涯團體看見青少年社群情懷的成長 (2021),提出因為有 青少年、社群情懷、質性個案研究、治療性社區的重點而找出了 amr意思的解答。

最後網站AGV與AMR的區別?則補充:而AMR的英文全稱是Automated Mobile Robot的縮寫,翻譯成中文 ... 我這裡要解釋一下,我談到是AMR和AGV車體與系統的關係,並不包含第三方系統。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amr意思,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述情障礙與因應策略之關聯:探討調節焦點與自我效能之調節、中介角色

為了解決amr意思的問題,作者温耘婕 這樣論述:

述情障礙的特質最早在身心症患者中所發現,Sifneos(2000)形容述情障礙之特徵為:「無法使用適當的話語描述情緒感受,並在區辨情緒感受與軀體感受之表現顯著缺陷,缺乏內在幻想及現實刻板的思考模式」,此特質屬於相對穩定的人格特質,而非短暫狀態(Luminet et al., 2001)。述情障礙的特質不只與身心症有關,其傾向使用逃避型因應策略更導致述情障礙為許多生理、精神疾病之危險因子(Taylor et al., 1997; Moriguchi et al., 2007)。過去研究對於述情障礙者使用逃避型因應策略動機的探索多著重在其本身已有的情緒困難,顯示述情障礙與逃避型因應之間為持續不斷

的負向循環,然而因應歷程中個體自我特質及評估歷程亦為重要的一環(Lazarus & Folkman, 1984),因此本研究納入調節焦點與自我效能的觀點,假設自我效能為述情障礙與因應策略間的中介變項,調節焦點為此中介模式之調節變項,以進一步分析述情障礙者在因應策略選擇中自我及認知評估歷程。本研究共收取246位20歲以上社區民眾,採用「多倫多述情量表」、「簡明因應量表」、「調節焦點量表」及「廣泛性自我效能感量表」,以Hayes(2019)之Process 3.3模式15進行調節中介分析及模式4進行簡單中介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在述情障礙預測逃避型因應策略的部分將受到調節焦點所調節;當調節焦點偏向促進

焦點時將降低述情障礙對逃避型因應策略的預測,當調節焦點偏向預防焦點時則將提升,然而當個體高度傾向預防焦點時,調節中介模式成立,述情障礙將透過較低的自我效能而降低逃避型因應策略之使用。在述情障礙預測趨近型因應策略之預測路徑則受到自我效能所中介,自我效能提升將提高述情障礙對趨近型因應策略的預測。本結果意涵藉由調節焦點與自我效能的介入可打破過往對於述情障礙與逃避型因應策略之間的負向循環,可作為未來臨床實務工作者提供述情障礙特質者服務時之參考。

從氣餒到鼓起勇氣— 從治療性社區生涯團體看見青少年社群情懷的成長

為了解決amr意思的問題,作者劉家瑜 這樣論述:

研究者進入物質成癮治療性社區進行阿德勒取向生涯團體,本研究分析團體中兩位青少年的生命故事,藉由青少年與社區成員間的互動,看見社群情懷的成長。研究者採用質性個案研究,以主題分析進行資料整理。資料源自於團體紀錄與質性訪談資料,生涯團體共執行兩個梯次,長度各為十四週和七週。研究者在團體中擔任協同帶領者兼觀察員的角色,分別從兩梯次中邀請一位青少年參與研究,兩位個案在特質與背景上有明顯不同:來自第一梯次的小豪,彷彿一隻張開刺的刺蝟,有衝動控制困難;來自第二梯次的阿平就像一頭有著雙面的獅子,在群體生活中表現隨和,面對外在世界不斷地出現衝突事件。兩人在團體中描述過往的犯罪行為,語氣裡對於自己何以走上

這條路充滿了氣餒。 研究分析與結果書寫上,首先呈現兩人的背景脈絡,以對兩位主角認識的時間序作爲撰寫順序,進行跨個案的整理並給予討論建議。本研究結果如下:1. 由兩位主角成長經驗中看見青少年的社群情懷種子:小豪講義氣的生涯價值與阿平和父親間具支持性的關係,成為兩人往後發展社群情懷的關鍵。2. 生命風格的不同,需以多元策略強化社群情懷發展:小豪因過往的經驗呈現出難以信任他人的狀態,阿平難以拒絕他人,兩人生命風格迥異,在團體中需以不同方式催化其社群情懷之能力。3. 現實生活中脆弱的社群情懷:團體後一年的訪談,研究者發現兩位主角面臨同樣的困難,擔心自己若重新接觸原本的朋友人際圈則會再次陷入令

人氣餒的循環,遊走法律邊界。本研究透過治療性社區中的生涯團體的介入與和兩位不同背景的青少年互動詮釋,提供豐富多元面向的資料,讓未來實務工作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