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ookfield黏度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數字型黏度計DVELV - 啟泰企業有限公司也說明:數字型黏度計DVELV 1 ... LCD 顯示幕可直讀黏度值 (CP、P、mPaS、PaS)、轉針代號、轉速 RPM、百分比扭力值 (%T). ... 廠 牌: BROOKFIELD/U.S.A.. 請選擇檔案. DVELV.

國立臺灣大學 應用力學研究所 李雨所指導 蔡博亦的 磁黏效應的實驗探討 (2020),提出brookfield黏度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磁性奈米流體、磁黏效應、剪切稀化、老化效應、磁化粒徑分析。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應用力學研究所 李雨所指導 呂昆其的 磁性奈米流體中粒徑分佈與磁黏效應的關係 (2019),提出因為有 磁性奈米流體、磁黏效應、四氧化三鐵粒子、磁性粒徑分析、粒徑分佈的重點而找出了 brookfield黏度計的解答。

最後網站和裕科技實驗室儀器-Brookfield-黏度計,流變儀,物性測定儀則補充:世界通行之標準式黏度計。 ... 可直接顯示黏度值cP、扭力值(% scale)、轉速值(rpm)、轉軸編號(spindle No.) 。 ... 2.搭配DV2或DV3黏度計可測量剪切力與剪切率。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brookfield黏度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磁黏效應的實驗探討

為了解決brookfield黏度計的問題,作者蔡博亦 這樣論述:

本研究採用改裝過的布氏(Brookfield)黏度計去研究四氧化三鐵-變壓器油(Fe3O4-transformer oil)奈米流體的磁黏效應。該黏度計的原金屬圓柱狀測試段容器以相同內徑的塑膠容器取代、並在其外以銅線纏繞成線圈,以透過對線圈輸入不同電流來改變對流體所施加磁場的強度,所施加磁場的方向是平行於測試流場的渦度。因通電所引致之焦耳熱效應則經由恆溫水循環系統予以消除;另本文也以COMSOL軟體進行計算,以了解測試段的磁場均勻度。就流體部份,本研究以共沉澱法生成不同粒徑的四氧化三鐵奈米粒子,並將之以油酸或油酸與硬脂酸以4比1組成的混合液包覆,再將包覆後之粒子均勻且穩定地分散到變壓器油中以

合成奈米流體來進行實驗。就奈米粒子粒徑,本文以三種方式進行估算,分別為:粒子在乾燥狀態下以X光繞射法量測其平均值、粒子稀薄懸浮於煤油中以動態光散射法量測其粒徑分佈、及粒子懸浮於變壓器油中(奈米流體狀況)藉量測其磁化強度曲線以計算(magnetogranulometric analysis)其粒徑分佈。就磁場作用下所引致之磁黏效應,本文獲致:(1) 在低或中度磁場作用下,其所引致之黏度增益也是相當明顯的。黏度能瞬時反應磁場的作用,並隨磁場強度(由60 – 140 Gauss)、粒子體積分率(由1 – 4%)、及粒徑的增加而增加。(2)經由對七種不因粒徑分佈的流體進行實驗,其結果顯示黏度增益主受懸

浮於流體中大粒徑粒子影響,此點與文獻所述相符。(3)剪切稀化效應明顯,因此在應用磁性奈米流體時須予注意。(4)以包覆油酸粒子所合成的奈米流體,具輕度老化效應,在合成流體後約一月其黏度增益約有10%的下降;但如改以油酸和硬脂酸的混合液包覆粒子,此一老化效應可獲改善。

磁性奈米流體中粒徑分佈與磁黏效應的關係

為了解決brookfield黏度計的問題,作者呂昆其 這樣論述:

磁性奈米流體為液體中穩定懸浮有磁性奈米粒子的懸浮液,其黏度可因外加磁場而改變、而此一現象被稱為磁黏效應。本文旨在研究懸浮粒子粒徑與磁黏效應的關係,共完成如下三項工作。(i)透過對製程溫度的控制,以化學共沉澱法產生兩種不同粒徑的四氧化三鐵(Fe3O4)粒子:B粒子(溫度25°C,單體粒子平均粒徑Dmo = 6.49 nm,包覆油酸懸浮在煤油中粒子的z平均粒徑Dza ≈ 29 nm)、和C粒子(75°C下,Dmo = 9.44 nm及Dza ≈ 39 nm)。再利用此兩種粒子(均先包覆油酸)按不同比例分散在變壓器油內,以合成五種體積百分率均為2%的磁性奈米流體,粒子比例分別為:100% B粒子、

95% B粒子和5% C粒子、90% B粒子和10% C粒子、80% B粒子和20% C粒子、及100% C粒子。(ii)以磁化儀量測上述五種流體的磁化率、並採用磁性粒徑分析法計算上述五種磁性奈米流體之磁性粒徑分佈。(iii)以改裝式布氏(Brookfield)黏度計,對上述五種流體在20°C及不同強度(60、100及140 Gauss)的週期性磁場下進行磁黏實驗,得到以下結論:(1)磁性奈米流體在磁場作用下之黏度增益值隨添加之大顆粒數量增加而提升。(2)磁性奈米流體之黏度於磁場開啟時快速增加、在磁場關閉時亦可迅速回復原值。(3)添加不同數量之大顆粒子於以小顆粒子為主體之奈米流體中,從黏度實驗

及粒徑分佈結果可判斷其黏度增益值主由較大顆粒之粒子所造成;文獻中(Odenbach, 2002)有提出一項猜測,指因大顆粒子的存在,使粒子間較易形成磁誘導鏈狀結構、而導致黏度增加,本研究對此一猜測提供了實驗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