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螢幕評價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hp螢幕評價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謝平鄒傳偉劉海二寫的 互聯網金融:全球電子商務每年已有三兆四千億美元的產值,互聯網金融何止十倍於此? 和金正男的 賈伯斯如何超越賈伯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全部商品分類 - 順發也說明:hp 惠普23.8 24mq 2K微邊框+可旋轉調高低(VGA.HDMI/IPS) 螢幕-螢幕尺寸: 24型寬(可視範圍:23.8吋)亮度: 300 cd/m2對比率: 1000:1反應時間: 5ms保固期限: 原廠三年(面板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風格司藝術創作坊 和商周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資訊傳播研究所 徐明景所指導 朱昭誠的 視覺反差影響影像複製品質之研究-以調整區域反差特性為例 (2008),提出hp螢幕評價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關鍵字、相關性、銳利度、金字塔、分析法、影像品質、影像視覺反差、配對比較法。、影像品質、影像視覺反差、配對比較法。、影像品質、影像視覺反差、配對比較法。。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EMBA高階經營碩士在職專班 沈大白、柯瓊鳳所指導 張玉奭的 電子產品之吸引力與進步性效能分析-以筆記型電腦為例 (2008),提出因為有 筆記型電腦、吸引力與進步性、資料包絡分析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hp螢幕評價的解答。

最後網站hp螢幕- 優惠推薦- 2022年4月| 蝦皮購物台灣則補充:買hp螢幕立即上蝦皮台灣商品專區享超低折扣優惠與運費補助,搭配賣家評價安心網購超簡單! ... HP 惠普M27fwa 27吋螢幕顯示器薄機身VGA HDMI 含喇叭IPS 白.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hp螢幕評價,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互聯網金融:全球電子商務每年已有三兆四千億美元的產值,互聯網金融何止十倍於此?

為了解決hp螢幕評價的問題,作者謝平鄒傳偉劉海二 這樣論述:

全球電子商務每年已有三兆四千億美元的產值,互聯網金融何止十倍於此?   ♦當互聯網金融的時代來臨。   阿里巴巴應該給中國國有四大銀行治療自己「癌症」的時間嗎?   ♦人類史上第一樁群眾募資登月計畫「月球一號任務」。   只要六十英鎊起跳,就能獲得一個數位記憶盒,儲存自己的數位影音檔案,完成另一種形式的「登月」之旅。   ♦全面解讀互聯網金融   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電子貨幣、基於大數據的徵信和網路貸款、P2P網路貸款、群眾募資、大數據在證券投資及保險精算中的應用。……   第三方支付的始祖—美國Paypal於一九八八年就成立了,全球一百九十多個國家參與,會員人數二億,年交易金額超過

六百億美元;淘寶網的支付寶佔有中國這個龐大市場百分之五十的市佔率,而且開始瞄準世界。餘額寶所帶動的網路理財風潮已成為業界教科書。全球電子商務每年已有三兆四千億美元的產值,互聯網金融何止十倍於此?   本書除了介紹中國本地網路金融的各個面向之外,還介紹相當多世界各地的業者。成功的案例。   1.    美國網路股權交易業者SecondMarket、SharePost;   2.    P2P網路貸款業者Lending Club、Prosper;   3.    網路貸款業者Kabbage;   4.    群眾募資的Kickstarter等。   5.    肯亞的手機銀行業者M-PESA、

  6.    南非行動電信商MTN旗下的Wizzit網路金融服務、   7.    菲律賓的網路銀行業者G-Cash,   這些實例說明了互聯網金融交易所產生的巨大效益。   ※書中除了介紹網路金融的現象外,還伴隨著學術理論的介紹。   ※本書內容涵蓋面廣,除了介紹中國本地網路金融的各個面向之外,還介紹相當多世界各地的成功業者。   ※嘗試描繪出中國式的網路金融藍圖,讓讀者能夠從中想像未來網路還有的可能性。   ※詳細介紹互聯網金融中的六大類型:   1.金融網路化。2.行動支付與第三方支付。3.電子貨幣。4.基於大數據的徵信和網路貸款。5.P2P網路貸款。6.群眾募資。並探討大

數據在證券投資及保險精算中的應用。 作者簡介 謝平   謝平,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歷任中國人民銀行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非銀行金融機構監管司司長、湖南分行行長、研究局局長、金融穩定局局長,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央匯金公司總經理。現任中國投資公司副總經理、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常務理事會副主席。 鄒傳偉   鄒傳偉,北京大學統計學學士、經濟學碩士,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博士,副研究員。先後任職於中央匯金公司、中國投資公司,二〇一三年起同時在特華博士後科研工作站進行博士後研究。 劉海二   劉海二,西華師範大學管理學學士,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碩士、經濟學博士,現任職於廣東

金融學院。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是一家非官方、非營利性的獨立智庫,專注於經濟金融領域的政策研究。論壇由四十位四十歲上下的金融精銳組成,即「40×40俱樂部」。智庫的宗旨是:以前瞻視野和探索精神,致力於夯實中國金融學術基礎,研究金融領域前沿課題,推動中國金融業改革與發展。 導讀 第一章導論 網路金融的定義 網路金融的發展概況 本書結構 第二章網路金融原理 基本框架 支付 資訊處理 資源配置 第三章金融網路化 網路銀行和手機銀行 網路證券公司 網路保險公司 網路金融交易平台 金融產品的網路銷售 第四章行動支付與第三方支付 基本概念與發展概況 基本原理與帳戶體系 金融

商品屬性與貨幣控制 對微信支付的分析 對餘額寶的分析 第五章電子貨幣 電子貨幣的概念 電子貨幣的經濟學 比特幣 第六章對大數據的一般性討論 大數據的概念與主要類型 大數據分析的主要任務 大數據分析與計量經濟學的比較 第七章基於大數據的徵信和網路貸款 基於大數據的徵信 基於大數據的網路貸款 第八章P2P網路貸款 對Lending Club的分析 P2P網路貸款的經濟學 第九章群眾募資 對Kickstarter的分析 群眾募資運作原理與發展概況 群眾募資的經濟學 第十章網路金融監管 網路金融是否需要監管 網路金融的功能監管 網路金融的機構監管 第十一章網路交換經濟 共用經濟 網路交換

經濟的原理 網路交換經濟與網路金融的關係 第十二章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大數據在證券投資中的應用 大數據在保險精算中的應用 後記 導讀   十餘年前筆者剛進入投資研究行業時,負責的是美國科技產業研究。當時中國大陸已有「世界工廠」的稱號,台灣許多科技業也基於產業鏈和成本因素移往中國大陸進行代工生產。科技龍頭像是惠普(HP)、IBM、思科(Cisco)、戴爾(Dell)的執行長定時會造訪中國,鞏固產業鏈並分配代工訂單,費奧莉娜 (Carly Fiorina)、錢伯斯(Tom Chambers)、戴爾(Michael Dell)的名字不時出現在新聞裡。當時中國的市場雖然深具潛力,然而製造出來

的科技產品主要是銷往全世界。   時至今日,中國製造業大國的角色逐漸退去,個人電腦早已不是美國科技產業的代表,微軟(Microsoft)獨霸軟體作業系統的地位岌岌可危。美國科技業的代表已由蘋果(Apple)、谷歌(Google)和臉書(Facebook)取代,新聞裡常出現在中國市場的美國科技企業家,已經換成了庫克 (Tim Cook)、佩吉 (Larry Page) 和查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他們分別代表了「移動」、「網路」和「社群」,所著眼的都是中國十三億人的廣大市場。不過此時中國在這些領域裡,已不需要舶來品,小米、華為、中興的手機佔有中國大部分的市場;百度(Baid

u)的搜尋功力更適合中國人需要;淘寶網佔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網購市場;QQ、微信 (WeChat) 和微博 (Weibo)早就佔有中國即時通訊和社群網站的大部分眼球。   網路早已取代、或是改寫許多產業的定義。網路擴大了零售業的版圖,在實體之外創造了虛擬市集,營業時間成了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網路重新定義了媒體,訊息的傳播不再拘限於固定時間、固定地點、固定人物、固定設備,方式是雙向溝通,速度是瞬間散布;網路讓資料的搜尋成本降到最低,動動手指,看著螢幕,就能找到過去費盡力氣埋首書堆才整理出來的資料。十多年前誰能想到,看影片、聽音樂、等公車、讀報紙、打的(叫計程車)、買門票、訂餐廳、交朋友、出國旅遊

、逛街血拼、視訊開會、查查誰過去說過什麼話、做過什麼事,都可以在同一個平台和界面上一指完成?   中國在網路的建設,不論是硬體或軟體,早已與世界並駕齊驅。不僅如此,中國已經開始定義下一階段網路的視野,把網路的觸角伸向過去神聖不可侵犯的金融領域。這本「互聯網金融手冊」就是嘗試定義未來中國、甚至全世界網路金融的範圍、秩序、以及遊戲規則。   網路金融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在眼下的網路世界中,任何交易和買賣,只要牽扯到支付,都與網路金融有關。從網購一件毛衣,買一張旅遊平安險,到轉帳、匯款、買股票都算。只不過在多數國家中,這些交易的收付,不管是刷卡、匯款、還是帳戶扣款,仍是在既有的銀行體系下進行清算。

換句話說,銀行只是把營業方式「搬」到網路上作生意,一切還是在銀行的體系內運作。由於銀行業是特許行業,在各國都受到法律和政策的保護,也面臨高度的監管。因此在網路金融1.0版的架構下,銀行的角色依舊,網路的存在擴大了銀行的業務範圍,但對銀行業的本質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不過網路對銀行業的角色很早就開始出現顛覆的思考。在美國,一九九八年就出現了網路支付業者Paypal,二〇〇四年十二月月中國的阿里巴巴成立了支付寶,都是為了應付網上買賣雙方的款項收付。目前在台灣只聞樓梯響的第三方支付,美國十六年前,中國在十年前就已出現,並且已經成為業界的圭臬。過去在網路交易的平台下,買賣雙方多半互不認識,存在訊

息不對稱,交易過程具有風險:買家不確定是否如期收到貨,也無法確認商品的品質,事後的網路評價只是聊備一格。支付寶讓買家先把款項匯入專屬的虛擬帳戶,等到收到貨後確認數量和品質,才通知支付寶付款。賣方只要如約定出貨並獲得買方確認,保證能收到貨款,買方也有權利檢視訂購的貨品是否如預期。讓網購的安全性大幅提高,也擴大了網路交易的規模,二〇〇三年淘寶成立時的交易額不過二千萬人民幣,二〇一二年已正式突破一兆人民幣(含天貓),相當於中國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百分之五‧四!甫結束的二〇一四年「雙十一」購物節定為全球購物元年,當天吸引全球二百一十一個國家參與,當天創下五百七十一億人民幣的營業額。   第三方支付的

出現,不但打破了銀行最終清算支付的角色,網購業者更擁有買賣雙方交易和信用記錄,具有徵信的資料庫。這原本專屬於銀行的業務,因為網路而出現了改變。   今日的支付寶,早已超越了在淘寶網上的支付功能。幾乎任何實體或虛擬的交易,買方都能直接在支付寶上的帳戶把款項「打」給賣方。筆者曾至中國自由行,事先在網上預訂旅館,結果旅館人員表示訂金可以從支付寶上「打」給他。這已非常近似銀行帳戶匯款,銀行在支付寶的體系下,只是最初的資金池而已。二〇一四年九月,阿里巴巴的子公司浙江螞蟻小微發起的浙江網商銀行正式成立,成為中國開放民營銀行試點的一步,採用全網路營運模式,提供小額存放款、保險、擔保業務。傳統實體銀行的渠道

優勢可預期將漸漸產生質變。   同樣的情況出現在B2B(企業對企業)與B2C(企業對消費者)的網路世界,阿里巴巴從B2B和B2C起家,二〇〇二年就推出誠信通,對註冊會員的交易誠信記錄作評估並公開,從此開始了大量的資料累積;二〇〇七年,阿里巴巴與中國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合作,由銀行提供資金,阿里巴巴提供渠道與信用記錄,對小微企業提供小額貸款,此時阿里巴巴相當於替銀行進行貸款風險評估;二〇一一年,阿里巴巴中止與建行、工行的合作,自行籌資小額貸款公司—阿里小貸,開始向杭州等部分城市的淘寶電商企業進行放款;不僅如此,阿里小貸分別向嘉實(二〇一二)和萬家(二〇一三)二家基金公司透過募集資產證券化基金

,將貸款予以證券化,擴大其貸款額度及規模。這種等於是準銀行的營運模式,甚至比銀行還先進。一般銀行的放款債權還很少打包成證券化,拿到金融市場來募資。中國在網路金融的腳步,由網路業者帶領,正在一步步產生變化。   網路金融在中國能夠快速興起,筆者認為主要有四點理由:   1.行動通訊、寬頻、3G帶來訊息傳遞方式的改變。許多原本通訊不發達的偏遠地區因為行動通訊和3G能夠接收大量的資訊。中國手機用戶達到十二億七千萬戶,其中3G/4G用戶佔四成 (二〇一四年十月),商業活動和消費行為偋除了地域上的限制,降低了資訊取得和商業發展的成本,經濟活動可以在網路上交易、交換、收付,社群訊息可以在網路上快速傳播

,社會的能量被激發。   2.傳統銀行業資源分配錯置。在過去,銀行業務圍繞著國企和大型企業的放款,享有風險低、利差大的巨大好處。一般民企、中小微型企業、三農的資金需求未能被滿足,社會資源配置嚴重不均,風險定價和管理不具效率,提供網路P2P貸款及眾籌融資業務的發展空間。此外,「餘額寶」的出現更是打中了銀行業長期低成本、高利潤的痛處,將中間的利差釋放出來給一般大眾共享。   3.網路具備了資料記錄和存取的便捷性功能,大數據和雲端計算更加速了資料分析和信息處理,個人消費行為、信用記錄;企業資金水位、營運好壞都可以被分析和預估,商業營運範圍的可能性擴大。從銷售的淡旺季可以預估企業何時需要資金、過去

的記錄可以判斷一個人下午五點是否需要叫車、六點是否需要訂餐廳。目前每個人打開淘寶APP看到的內容是不一樣的,阿里巴巴也能根據大數據分析,預測下一階段的消費熱點,提供給商家銷售活動的準備。網路可以在經濟活動發生前提供相關服務的訊息,這在傳統商業模式下需要極高成本才能達到。   4.政府的態度決定了發展的潛力。中國仍是計劃經濟國家,政策支持的項目有較好的資源分配和市場開放。自「習、李體制」上台後,「開放市場」成為重要的基調,已多次將網路金融列為重點發展項目。二〇一三年八月國務院「關於促住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中,將網路金融第一次正式列入國家層級的文件。二〇一四年開放民營銀行設立,逐步放開利

率管制、開放資本市場,網路對金融業的影響力只會與日俱增。 這本「互聯網金融」嘗試描繪出中國式的網路金融藍圖,讓讀者能夠從中想像未來網路還有的可能性。   本書在架構上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網路金融成形的原理和框架,以及當中的參與者 (第一~三章);第二部分是網路金融的表現型態,包括行動支付、第三方支付、虛擬貨幣、大數據(Big Data)與雲端計算、網路徵信、P2P貸款模式、群眾募資等 (第四~十章);第三部分是網路金融的監管、資源共享,以及其他研究問題 (第十一~十二章)。   在第一部分的理論框架上,本書將網路金融定位在三大支柱上:支付、訊息處理、資源配置。支付功能超越了傳統銀行主導的

清算體系,資金有能力在銀行之外的體系間流動;網路訊息傳播的能力已無庸置疑,社群網站更激化了這個特性,讓資金供需方的訊息傳遞用更低的成本快速擴散,傳統銀行資訊中介者的角色受到挑戰;有了體系外的金流與廉價的訊息傳遞,資金由供給端直接流向需求端成為可能,銀行資金中介者的角色也面臨弱化。網路金融發展的主導者大多是非金融業者,而且以網路業者和移動系統業者居多。網路業的無限想像空間和彈性是優勢,系統業者擁有使用者資訊和通路也是優勢。然而金融業者往往受限於高度監管和法規限制,面對新型態和商機往往擔心對實體業務的影響而猶豫不前,觀望市場發展作跟隨著,或是被動期待法規鬆綁。   本書內容涵蓋面廣,除了介紹中國

本地網路金融的各個面向之外,還介紹相當多世界各地的業者。例如美國網路股權交易業者SecondMarket、SharePost;P2P網路貸款業者Lending Club、Prosper;網路貸款業者Kabbage;群眾募資的Kickstarter等。同時,書中也介紹了許多第三世界比較鮮為人知的例子,例如肯亞的手機銀行業者M-PESA、南非移動運營商MTN旗下的Wizzit網路金融服務、菲律賓的網路銀行業者G-Cash,其中肯亞的M-PESA的手機銀行匯款業務,甚至已超過了傳統金融機構匯款的金額。這些實例說明了網路對第三世界國家來說已經是迎頭趕上西方世界的利器。印度新任總理莫迪 (Narendr

a Modi)  二〇一四年八月計劃推出一項計劃,讓全印度每戶人家都有一個以上銀行帳戶。印度目前仍有七成民眾因為偏遠貧窮,沒有銀行帳戶,這項計劃將創造七千五百萬個新帳戶。試想未來這些銀行帳戶的運作,會經由傳統的銀行廣設新分行,還是憑著印度人手中早已習慣的手機?   本書的作者群均有學術背景,書中除了介紹網路金融的現象外,還伴隨著學術理論的介紹。例如行動支付的網路提到移規模效應,書中引用了尼古拉斯‧伊科諾米季斯 (Nicholas Economides) 和查爾斯‧希默伯格 (Charles Himmerlberg) 的分析方法;網路信用貸款評估介紹了莫頓 (Robert Merton) 模型

、CDS模型、Logit模型和貝氏判別法 (書中稱為貝葉斯判別法);大數據分析採用了計量經濟模型;網路證券投資則提到著名的Black-Letterman模型。這些動輒以向量、機率、公式呈現理論,對於一般讀者而言的確有吸收上的難度。不過換個角度看,面對未來潛力無窮的產業發展,如果只是一味畫大餅,沒有實質的理論基礎,豈不又陷入了另一個空中樓閣?讀者如果對公式模型感到艱澀難懂,大可略過不看,不過仍必須肯定作者群們的用心。   最後,我們花點篇幅談談台灣在網路金融上的發展。   台灣的電子商務起步並不算晚,發展也算快速,二〇一五年預估網購的規模將突破一兆台幣,各式服務幾乎一項不缺。然而,在網路金融

的發展上,卻不成比例地遠遠落後。無論在支付、貸款、籌資、理財的金融業務發展上,幾乎可說是龜速前進。截至本文截稿為止,第三方支付的專法「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在立法院僅完成一讀 (九月二十三日),最快也得到年底才完成立法。這其間光是主管機關屬經濟部還是金管會就耗費多時。開放哪些業務、參與者的資格認定等等又花了大半年時間。這還是在電子商務教父級人物開記者會重炮轟擊後的「高效率」。在此之前,金管會仍堅持「非銀行業的第三方支付業者不得經營多用途支付與儲值業務」,卻核准「銀行與大陸支付業者合作,辦理代國內網路商店收取交易款項的金流服務。」然而,就在教父開完記者會後四天,行政院卻召開會議,定調開放。如此今

是昨非的「高效率」,除了莞爾之外只能苦笑。儘管事隔將近一年半後法案終於一讀,但開放的範圍仍著重在網購及遊戲平台上的「交易支付」而已,包括「線上儲值」、「線下實質交易」、「無實體交易匯款」。對於其他網路金融可能發展的方向,包括純貸款、純匯款、籌資、理財等則完全不在討論之內。甚至金管會表示,第三方支付申購基金「不會開放」,因為「大陸有特殊的利差環境」,該模式搬到台灣「沒有優勢」。   這無異又是一次行政單位以不精確的個人主觀判斷擋住產業發展的例子。回想如果沒有電子商務教父的大聲疾呼加上嚴辭批判,相信台灣的第三方支付仍然是一片沙漠。第三方支付的始祖—美國Paypal於一九八八年就成立了,全球一百九

十多個國家參與,會員人數二億,年交易金額超過六百億美元;淘寶網的支付寶佔有中國這個龐大市場五十的市佔率,而且開始瞄準世界。餘額寶所帶動的網路理財風潮已成為業界教科書。全球電子商務每年已有三兆四千億美元的產值,理財市場何止十倍於此?這麼明顯的全球趨勢都可以被行政部門關起門來不開放,新興的發展趨勢更不可能從這樣的思維中解放出來。   台灣的法令要與時俱進,唯有等到事情一發不可收拾時才會以牛步化動作。食安問題如此、軍事審判如此、年金改革如此、自由貿易如此,金融法規如何能成為例外?我想,只有到未來不知何年,金融業跨不出蕞爾小島,生存出現問題,而全球的網路金融早已揚長而去,台灣才會著手「研擬修法的可能

性」。   台灣的金融業早已被低利率環境僵固的匯率政策壓得喘不過氣,無法打開海外市場更顯得坐困愁城,靠銷售手續費又面臨同業殺價競爭。金融商品同質性太高、市場無法擴張、利潤率被壓低,「亞洲盃」淪為口號、網路金融看來又是一場遙不可及的夢,著實令人為台灣金融業的未來捏把冷汗。 唐祖蔭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 於台北

視覺反差影響影像複製品質之研究-以調整區域反差特性為例

為了解決hp螢幕評價的問題,作者朱昭誠 這樣論述:

目的(含動機)目前影像對比的測量並沒有被確切。在影像複製上的對比和反差定義,到現在並沒有公認為最好的對比或反差定義,雖然目前還是延用Michelson(1927)發表的對比定義,但大部分的學者還是都認為他的定義在視覺上是有很大的問題,而影像複製的目的是為了達到良好的傳播溝通效果,所以必需要達到一定的影像品質,在對比或反差上的要求也相對提高。人對於對比或反差是很敏銳的,因為有關對比或反差的資訊,是關乎人類在先天上對於高頻和低頻訊號刺激視覺直接接收和處理過程,是無法用單一個因素來解釋這個現象,所以本研究利用了區域反差(Peli 1990)模式來探討是否會有某種CV (Contrast Value

) 值是跟某種特徵值有相關性,以便以後對於對比或反差能夠有更佳的調整和控制。大綱(含說明)影像複製品質是從事影像處理相關研究的重點之一,最後的目的是為了要達成較佳的影像複製品質。而其中影響影像複製的因素為色彩、影像階調及對比和銳利度等……。在以往的研究中,多偏重色彩與影像階的控制,但在對比及銳利度上,還未發現有最適當的控制方法及定義,故本研究針對在影像複製品質上如何探討出一個適性的方式來加以控制影像對比的因素,並且運用人眼視覺判定的計量,作為度量影像複製品質上的參考依據。Peli(1990)在對比上的測量是局部的,的機重點使對比可以在自然影像上能夠合的來用。為了何持一個有效的對比測量,這是必需

要接受以下的步驟:用一個金字塔的band-pass濾波器(鏡)(每個頻寬都有八個等分的頻寬)在不同頻率下和每八分之一的距離。影像是有個從金字塔濾鏡產生包含有序列的影像,每個影像再製是一酪 預生處理的頻率下產生的新影像。平均luminance是在每個頻率上被計算出來的。每個影的像素是在每個頻率上有被製的寬下由平均luminance包含在每個層級上的局部對比。擬用資源(資料來源及設備)Eli Peli, Contrast in complex images, J. Opt. Soc. Am. A/Vol. 7, No. 10/October 1990Alessandro Rizzi, Thomas

Algeri, Giuseppe Medeghini, Daniele Marini, A proposal for Contrast Measure in Digital Images, CGIV 2004: The Secondeuropean Conference on Colour Graphics, Imaging and Vision陳永進, 調整影像銳利度對視覺偏好影響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 碩士論文 95年1月許維欽, 數位影像銳利度線性判別模式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 碩士論文 93年6月ISO 12640-1:1997, Graphic tech

nology-Prepress digital data exchange-Part 1:CMYK standard colour image data (CMYK/SCID).ISO 13406-2:2001, Ergonomic requirements for work with visual displays based on flat panels — Part 2:Ergonomic requirements for flat panel displays.ISO 12640-2:2004, Graphic technology-Prepress digital data exch

ange-Part 2:XYZ/sRGB encoded standard colour image data (XYZ/SCID).ISO 12640-3:2007, Graphic technology-Prepress digital data exchange-Part 3:CIELAB standard colour image data (CIELAB/SCID).EYE-ONE PRO EIZO CG21 MONITOR CA-210 CL-200 hp C2Q 4G DDR2 400 RAM MATLAB 7.5.0 (R2007b)研究方法本研究是採用實驗研究法,做為整個研究

的研究方法。實驗方法為Thurstone配對比較法進行主觀評價,用灰階的影像為主要的實驗樣本,改變其影像內容影響影像複製品質之因素(如:調整區域反差特性)來探討影像複製品質中,何種因素是會跟所調整的物理量(影響影像內容之因素)並歸納出某種關聯性。預期結果(含步驟)第一階段為先期實驗,主要目的是藉由操弄不同程度區域反差的影像,求取感知影像對比強弱的評比感覺實驗。由於所操弄得對比設定會直接影響感知判斷的結果,因此需要一種有效的對比設定操弄,假如所操弄得設定落在同一個感覺之內,那麼受測者便不容易將這種影像作區分判斷。所以如何求取適量的反差為本研究最終探討出來的預測結果。第二階段為正式實驗,主要是利用

先期實驗所得到的有效設定參數,為建立預測區別模型,根據區別分析法與先期實驗的影像所建立的區別模式,驗證其預測效果是否與主觀評估效果符合摘 要影像複製品質是從事影像處理相關研究的重點之一,最後的目的是為了要達成較佳的影像複製品質。而其中影響影像複製的因素為色彩、影像階調及反差和銳利度等……。在以往的研究中,影像處理工程多偏重色彩與影像階的控制,但在反差及銳利度上,還未發現有最適當的控制方法及定義,故本研究針對在影像複製品質上如何探討出一個適合的方式來加以控制影像反差的因素,並且運用人眼視覺判定的計量,作為度量影像複製品質上的參考依據。Peli(1990)在影像反差控制上的重點是使反差可以自然地

在影像上能夠調整出最適合的反差。為保持有效地反差測量,是需接受以下的步驟:第一、用一個金字塔的band-pass濾波器(鏡)(每個頻寬都有八個等分的頻寬)測量所有頻率下的能量分布。影像是從金字塔濾鏡產生的空間頻率分布的影像,每個影像再製是在某一個頻率下處理產生的新影像。平均luminance是在每個頻率上被計算出來的。影像反差對於影像品質而言,的確是個相當重要的影響因素, Fairchild(2003)也指出,確實影像反差會依照主觀感受而有所不同。以複製影像角度來看,如果能針對影響影像品質因素加以控制到一定的範圍內,在影像複製過程則能確保複製後影像品質的一致性,也會有較好的影像品質,針對不同影

像內容再加以建立各種適合的預測區別模型,以供使用者在作影像反差(Image Contrast)調整時能有良好參考依據。而要能將影響影像品質的因素加以控制,就必須對這些因素的影像特性客觀量化計算及評估,畢竟最終目的還是要符合人內在的心理感受,才能稱是最佳的影像品質。關鍵字:影像品質、影像視覺反差、配對比較法。

賈伯斯如何超越賈伯斯

為了解決hp螢幕評價的問題,作者金正男 這樣論述:

21世紀的達文西,撼動世界7次的科技怪才!   賈伯斯帶領蘋果開啟個人電腦與數位出版時代,  一次又一次,改寫了遊戲、動畫、音樂、通訊、軟體產業規則。   他不斷自我超越,追逐極限,他說:  「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他一再看見未來、實現未來  一個人想要改變世界談何容易?賈伯斯卻顛覆了世界7次。  我們的世界因為賈伯斯變得更美好!  他從不停止前進,直到他離開為止。   做為一個帶給人們生活更為豐富的創新者,  本書帶你看見賈伯斯的7種決策能力,並效法他──  超越的本事、超越的膽識、超越的眼光、超越的執著,以及超越的熱情!   1發想力 X 決策──賈伯斯的創意激盪發想法  2人才力

X 決策──沒有哪個決策可獨力完成  3開發力 X 決策──劃時代高科技產品怎催生  4說服力 X 決策──賈伯斯式口才魅力動人心  5協商力 X 決策──培養過人協商才能的祕訣  6行銷力 X 決策──產品熱賣關鍵在市場行銷  7洞察力 X 決策──決策與日常生活環環相扣   一個決策養活上萬人,關於偉大的決策者史提夫.賈伯斯的一切   AppleⅡ、Mac、Laser Writer, Pixar, iPod, iPhone, iPad……賈伯斯如何能創造出顛覆全球的產品,關鍵在於他過人的決策能力。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位奇才如何將決策能力展現在創意發想、善用人才、開發能力、說話術、協調能力、行

銷能力,以及他對人生獨到的洞察力之上。   第一本以賈伯斯的策略如何能屢創佳績為探討的重點,引導讀者領會謀畫決策、落實決策的重要著作。   不管是什麼公司在研發新產品的時候最先要做的就是「市場調查」,但是蘋果公司在開發新產品的時候卻從來不做市場調查!因為市場調查在研發革新產品的時候擁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需要市場調查,領導蘋果前進的力量就是賈伯斯的決策能力!他是iPod、iTunes Store、iPhone等知名數位產品的締造者!本書將他這種偉大的決策力,從創意思考方法、人才術、開發能力、說話術、協商能力、行銷能力、對生活的洞察能力等7個方面進行了集中分析!   本書生動地講述賈伯斯的事蹟和軼事

,以及對策略的洞察和教訓。透過有趣生動的故事,我們可以深刻體會到賈伯斯做為一位決策者的力量的同時,也能夠學到像賈伯斯一樣落實策略的方法! 本書特色   人稱21世紀的達文西,顛覆世界七次的科技怪才──賈伯斯   本書讓你看見,賈伯斯如何透過七項偉大的決策,進行產業革命,徹底改變我們身處的世界! 作者簡介 金正男(Kim Jungnam)   擅長以簡潔有力的筆法犀利的分析IT企業與企業體CEO,專門撰寫IT產業的報社專欄名作家。在他的部落格「快樂的撰稿人」專門與網友分享對產業的分析內容並且大方表達自身獨到的見解,因而成為點閱人次居高不下的個人部落格。曾經獲頒韓國著名入口網站Daum「2008年

IT:科技產業部落格記者獎」,並且一度登上由韓國部落格產業協會肯定的「2009年最具影響力部落格Top100」之列。   出版的著作有《IT三國誌》《Apple成為業界傳奇的秘訣》《What’s Next Apple vs. Nintendo 》《全球九大頂尖數位領導人的故事》《決定遊戲軟體命運的發想力與策略》。 譯者簡介 徐若英   筆名兩兩,現為專職韓文譯者。有散文、財經、童書、科普、自我管理等各類譯作出版。譯作種類多元,計有財經企管、兒童品格教養與生活類叢書。 前言  賈伯斯,謀定策略的完美典範 1發想力 X 決策──賈伯斯的創意激盪發想法2人才力 X 決策──沒有哪個決策可獨力完成3

開發力 X 決策──劃時代高科技產品怎催生4說服力 X 決策──賈伯斯式口才魅力動人心5協商力 X 決策──培養過人協商才能的祕訣6行銷力 X 決策──產品熱賣關鍵在市場行銷7洞察力 X 決策──決策與日常生活環環相扣 後記  賈伯斯的決策十戒準則附錄  史提夫.賈伯斯的傳奇一生 前言 賈伯斯,謀畫策略的完美典範   對於決策的誤解與偏見   決策相較於其他事務往往被低估的原因在於,除了扮演的角色不夠明確之外,癥結點是在無法呈現眼見為憑的結果。建築工程師可以拿出平面圖、電腦工程師可以端出軟體程式、服裝設計師可以展現設計圖,有憑有據讓別人看見自己的努力,但是決策工作並非如此。即便是世人眼中的天

才賈伯斯,也曾經遭人批評他不曾自己接過一條線路、交出一張設計圖,或是設計一個軟體程式。而發表這些談話的人,正是最初與賈伯斯合夥創立蘋果公司的另一名創辦人史蒂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為此賈伯斯一度被大家視為是獨占所有成果的機會主義者。   以電影導演為例。導演不需要自己編寫腳本、不參與演出、不用親自操控鏡頭,最後卻總以「影片是導演的傑作」之名坐擁所有榮耀。賈伯斯在蘋果公司的創立史上如同一名導演,而他在創業之初所做的一切,其實遠超過導演的角色。籌措資金、招募研發產品的開發人員、設置辦公室、採購零件並且親自組裝、測試,他甚至還親自送貨、收款。不但參與廣告和產品目錄的製作,從清潔到

採買員工點心,能做的事情他都親力親為。   若從謀畫策略到擬定計畫,進而完成計畫的觀點來定義,賈伯斯一個人就包辦了這一切。以完成一部電影來說,他一個人就充當了製作人、出品人、導演、宣傳、場務、後勤支援。儘管如此,如果還是有人認為賈伯斯搶了合夥人的功勞,這就表示此人看輕策略的重要性。   事實上,在工作的現場有許多人都輕視或貶低策略的重要性。前蘋果公司麥金塔系統設計小組的靈魂人物之一,安迪.賀茲菲德(Andy Hertzfeld),他在蘋果歷史網站「folklore.org」曾經表達過自己的看法:   「誰最有資格說自己是麥金塔的創造者?比爾.阿特金森(Bill Atkinson)是最有力的候選

人。他幾乎獨立完成了使用者界面(User Interface)、繪圖軟體等使麥金塔電腦發揮最佳效能的『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lication,甫上市便造成轟動的應用軟體)。史密斯(Burrell Smith)也是同樣有資格的另一名候選人,他設計極具獨創性的積體電路板,展現了統合其他效能的卓越功能。但是,如果一定要選一個人,我的選擇必定是史提夫.賈伯斯。如果沒有他,絕對不可能有麥金塔系統的誕生。其他人必定也是盡責地在工作上發揮自身的創造力,但賈伯斯的願景、要求盡善盡美的熱誠、單純而堅定的意志,他那無須贅述、驚人且強烈的說服力,讓我們成功達成過去所設定卻困難重重的許多基準,甚至後來更超

越原先目標達到更高的水準。開發麥金塔系統的原動力如史提夫.賈伯斯已經揚名立萬,而我認為這份殊榮他絕對當之無愧。」   仔細琢磨這段話,一個決策高層的角色不言而喻。身為一個決策高層,賈伯斯除了構築願景也適時地刺激了團隊邁向願景的動機。開發麥金塔系統的過程中他擬定計畫也具體勾勒出達成的畫面,更因此贏得了麥金塔之父的榮譽。   在組織裡決策任務難以被認同的原因之一是,這個角色與分量的定義並不明確。如果問一百個人決策的定義是什麼,這一百個人的答案肯定都不一樣。因此,筆者在本書中將盡可能避免使用「決策者」一詞,以免可能讓大家誤以為做決策是決策高層的專利。其實決策能力如同創意或誠實,都是我們必備的重要能力

或人格特質。   決策者一詞在英語中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最常見的「planner」意指擬定計畫的人,而用於指組織團隊並居中協調之意的「coordinator」也是常用辭彙。此外,必須要提出構想做為產品的雛型,並將之具體設計出來,於是決策者又被稱為「designer」。決策者要指導產品的品質水準並且予以督導,所以也有人以「director」稱之。在管理及整合某項專案使之順利成功的意義上,也使用「producer」一詞。   決策並非是決策高層的專利。所有參與專案的成員都有權干預計畫,尤其具備決策能力的人更必須以計畫者、協調者、設計者、督導者、製造者的身分支援整個計畫。事實上,可以說賈伯斯是兼任計畫

者、協調者、設計者、督導者、製造者等多重角色的「多功能播放機」。賈伯斯在研發麥金塔系統的同時,擬定了任何人都能輕易使用的個人電腦生產計畫,並且提出做為麥金塔初步構想的創意。   除了協調團隊成員的意見,從中研擬出完成麥金塔系統的方法,他還評估作業的成果,並予以策勵以求不斷提升產品水準,更進一步整合麥金塔團隊繁瑣的研發業務。   順帶一提。賈伯斯過去曾經在雅達利(Atari)公司任職工程師,同時也是一名遊戲企劃人員,設計了一款打磚塊的遊戲「突圍」(Break out);在皮克斯(Pixar)擔任的工作是技術指導;另外,在動漫卡通《玩具總動員》(Toy Story)中,他則是該片的製作人。從他活躍

於各個領域的足跡來看,賈伯斯同時兼備計畫者、協調者、設計者、督導者、製造者等所有能力。正因為兼有這些能力,他得以躋身頂尖人物的行列。   在蘋果公司的營運史上,賈伯斯的決策能力為自己留下試圖超越加諸在他身上所有的批判,而鍥而不捨努力的痕跡。事實上,創業當時發生在賈伯斯與沃茲尼克之間的事,早已透露賈伯斯過人的決策能力。接下來,讓我們回到事發當時,詳細了解事件的經過。   天生的決策者締造蘋果傳奇   促成沃茲尼克投身個人電腦產業的動機,是一篇關於MITS公司開發的,世上第一部微軟(Microsoft)電腦「Altair 8800」報導所帶來的刺激。在惠普(HP)工作時,沃茲尼克主要負責開發影像設

備,離職後他開始獨立研發電腦,後來加入了由一群電腦科技迷組成的「自製電腦俱樂部」(Homebrew Club),並且公開展示其成果。   志同道合的高中學弟賈伯斯,針對他研發的產品所使用的隨機存取存儲器(RAM,簡稱記憶體)提出一個非常關鍵性的意見。一開始沃茲尼克用在組裝電腦上的記憶體是AMI公司開發的產品,而賈伯斯建議他改用當時英特爾(Intel)半導體公司還沒有公開上市的記憶體。關於是否改用記憶體一事,賈伯斯和沃茲尼克各持己見有過不少爭論,但最後沃茲尼克還是接受了賈伯斯的建議,換掉原先使用的記憶體。關於這件事,沃茲尼克曾經表示,開發電腦的過程中那是他運氣最好的一次選擇。   然而,蘋果電腦

一號(AppleⅠ)未能如期引起自製電腦俱樂部會員們的關注。當時只有賈伯斯肯定蘋果一號的市場潛力,他希望兩個人一起合夥販售蘋果一號。沃茲尼克不認為有人會想買他的電腦,於是拒絕了這項提議;不過,在賈伯斯鍥而不捨的說服下,最終還是點頭答應了。   於是,賈伯斯到車行當銷售員賣車、沃茲尼克賣自己研發的電子計算機,不久之後兩人終於順利籌措到創業需要的資金。賈伯斯在這時期找來了另一名好友加入陣容,是他在研發電玩遊戲的公司任職時結識的同事,當時已經年屆四十歲的韋恩(Ronald Wayne)是商業經驗十分豐富的企業家。他了解兩位年輕人容易各持己見而產生摩擦,所以每當他們發生意見分歧的時候,總是居中扮演協調

者的角色。賈伯斯天生就有一種發掘人才的能力,入主蘋果的韋恩負責編擬合夥協議書,同時他設計了早期公司的商標以及製作產品說明書。   大量生產沃茲尼克研發的電腦,需要為數不少的印刷電路版(Printed Circuit Board, PCB)。這個部分他找來過去在雅達利工作時認識的霍華.肯汀(Howard Cantin)協助。肯汀原本就非常欣賞賈伯斯的才華,於是欣然答應協助才剛成立的蘋果公司。賈伯斯在這段期間促成了非常關鍵性的一次交易,他去拜訪一家電腦零售店Byte Shop的賣場經理人保羅.泰勒(Paul Terrell),希望他能採買蘋果一號,泰勒雖然當時對賈伯斯的產品抱持懷疑的態度,但最後還

是爽快地用現金採購了五十台蘋果一號。這是一場讓沃茲尼克感到不可置信、對蘋果而言深具紀念意義的交易,同時也確立了蘋果電腦的誕生。   賈伯斯的足智多謀持續展現在更多的需求上。生產蘋果一號急需要資金採購需要的零件,而此時賈伯斯和沃茲尼克僅有的創業基金早已經山窮水盡。為此賈伯斯找了幾家銀行,試著說服對方貸款給蘋果公司卻遭到拒絕。後來透過交情甚篤的一位史丹佛大學教授的關係,取得了部分零件,但是其餘不足的零件,他幾乎跑遍整個矽谷,還是沒有任何一家業者願意供應蘋果公司需要的零件。所幸最後終於找到一家名叫基魯夫(Kierulff Electronics)的電子廠商,答應讓蘋果公司□帳先取用零件。若不是賈伯斯

的協商手腕夠厲害,根本不可能達成這項協議。在欠缺營運資金的情況下,還能取得所需要的零組件,這件事若非賈伯斯的能力根本就是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組裝工作需要的場地也是賈伯斯挪出來的。很多人都知道這個故事,草創期的蘋果公司是在賈伯斯家裡的小車庫起家,不過這個車庫可不是閒置的寬敞空間。原本是賈伯斯的父親在這裡經營副業,將修理好的中古車再轉賣出去,但因為賈伯斯的請求,他的父親於是把車庫讓給了兒子。   不僅如此。賈伯斯把自己妹妹結婚前睡的房間充當是公司的零件倉庫,然後把自己的房間挪出來焊接零件、組裝電腦。就在不甚寬敞的小房間裡,賈伯斯和沃茲尼克兩人不分晝夜地工作。   工作台等生產電腦需要的裝備和各

種機具的採購工作,也是由賈伯斯一手包辦。每當需要人手幫忙組裝電腦的時候,賈伯斯總是毫不猶豫將工作交給自己的妹妹,賈伯斯和沃茲尼克兩人則是謹慎地檢查組裝的產品有無瑕疵。確認完成的產品,就由賈伯斯充當送貨員,開車配送到下訂單的賣場,然後當場收取現金。   另一方面,Byte Shop賣場的經理人泰勒在收到蘋果一號的當下大失所望。那不是他期待中的產品,但是礙於和賈伯斯有言在先,也就只好勉為其難收下送來的電腦。泰勒簽收的蘋果一號銷量並不好,成了Byte Shop賣場的燙手山芋。儘管後來的蘋果二號是因為蘋果一號才有機會問世,然而品質粗劣的蘋果一號要不是因為賈伯斯的推銷能力,根本就賣不出去。   賈伯斯為

創業付出的艱辛不只這些。他拜託從事鑽石切割工作的伊莉莎白.荷姆絲(Elizabeth Holmes)幫忙負責帳目的整理;有一次組裝了一百台左右的電腦後,才發現必須追加五千美元來採買零件,賈伯斯便以他精湛的話術順利地向沃茲尼克的同事們湊到了五千美元。除此之外,清潔工作或產品說明書的整理等雜務,賈伯斯也同樣親力親為。   自生產第二代產品蘋果二號開始,賈伯斯的工作變得更加繁重。此時,賈伯斯開始體認到必須要搭配專業的行銷,以及更多的資金才能迎接下一場挑戰。   他說服了當代行銷大師雷齊斯.麥肯納(Regis Mckenna)來負責蘋果電腦的宣傳。起初麥肯納並沒有意願接手這件事,最後卻被賈伯斯鍥而不捨

的精神所動搖。對賈伯斯激賞不已的麥肯納,為他引薦了美國創投界的傳奇人物唐.華倫泰(Don Valentine),華倫泰在初識賈伯斯時,對他的第一印象是,認為他是一個作風特異的人。賈伯斯並沒有因為華倫泰的主觀批評而畏縮行事,他仍然積極地四處尋找下一個可能的金主。有一次,經由介紹結識了持有英特爾公司認股權而致富的百萬富翁麥克.馬庫拉(Mike Markkula)。親自參觀過賈伯斯的車庫工廠之後,馬庫拉同樣也折服於賈伯斯的能力,深信在不久的將來蘋果必定能躋身《財星》雜誌評選的美國五百大企業之列,於是毫不猶豫拿出九萬二千美元入股投資,對於只能算是剛起步的蘋果而言,這是正式成為股份有限公司的歷史性一刻。

  賈伯斯的創業精神如此,我們能批判他是搶功勞的機會主義者嗎?公司,是一個集結眾人力量合力去完成無法獨立達成的工作的場所。蘋果的成功是賈伯斯與沃茲尼克這對夢幻組合一起打拚出來的業界傳奇,只是過程中兩人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賈伯斯主事統籌策畫,而沃茲尼克負責電腦工程,彼此無懈可擊的合作,才能造就蘋果電腦成為今日業界的傳奇。   顛覆世界七次的決策能力   在導入正題開始探討賈伯斯的決策能力以及他的祕訣之前,我們先大略了解他究竟是如何顛覆了世界七次。   一如我們所知,以蘋果二號開啟家庭電腦時代接著以麥金塔系統再次定義個人電腦的賈伯斯,他再次發揮劃時代的決策能力以「Laser Writer」又一

次改變了我們的世界。在這之後,賈伯斯又策畫研發一種不再只是從電腦螢幕看見色彩,而是可以將色彩移到紙張上讓人們取得精美印刷品的裝置。賈伯斯特別赴日本拜訪幾家印表機公司的結果,其中佳能(Canon)公司有意願和蘋果合作共同開發印表機。但是新開發的裝置印出來的列印品質令人不甚滿意,他需要新的對策來解決問題。   多方打探的結果,賈伯斯找到了在一間小車庫甫創業的奧多比(Adobe),正巧奧多比也在開發新型的雷射印表機。賈伯斯對於奧多比正在研發中的電腦硬體興趣不大,卻對於能夠大大提升列印品質的印表機控制語言「PostScript解譯器」軟體的技術十分著迷。賈伯斯在當下便百分之百確定,如果能夠將這項技術運

用於和佳能合作的印表機,並結合麥金塔系統,必定能成功開發可以列印出成品精美又清晰的電腦系統。於是賈伯斯找到奧多比的兩位創辦人查爾斯.杰斯克(Charles Geschke)和約翰.華諾克(John Warnock),建議他們不妨拋開生產電腦硬體設備的念頭,成為一家專業的電腦軟體公司。奧多比原先開發的PostScript解譯器是以每英寸一千二百個網點來進行印製,但是為了蘋果新開發的Laser Writer印表機,賈伯斯進一步說服奧多比改為每英寸三百個網點以便自家的印表機也能套用PostScript技術。   賈伯斯允諾支付豐厚的權利金,並且投資二百五十萬美元認購奧多比一五%的股權。在兩家公司的通

力合作下終於成功打造出,結合奧多比的PostScript、蘋果的麥金塔系統及佳能印表機的Laser Writer Print系統。Laser Writer雖然是售價六千九百九十五美元的高價產品,卻是能輕易完整列印螢幕中圖文的劃時代系統。Laser Writer問世掀起出版業的一大革命,因為任何人只要有一台Laser Writer就能夠輕鬆出版刊物,這是賈伯斯掀起另一次新革命「桌上電腦出版」(Desktop)的時刻。   如果賈伯斯是個什麼都不做,只會搶別人成就,或不過是一個走運的男人,那麼他的成功也只能算是一、兩次的偶然。但事實勝於雄辯,日後他在許多不同領域裡展現了更具深遠影響力的決策能力。長

久以來一直在個人電腦產業貢獻才華的賈伯斯,在電影這一塊全然迥異的不同領域裡,同樣也激起了顛覆傳統的巨浪。認為運用電腦繪圖技術就能製作電影的賈伯斯,毫不猶豫地支付巨額美金接手了皮克斯動畫工作室(Pixar)的前身,喬治.盧卡斯電影公司的電腦動畫部,之後由他更名為現在的皮克斯動畫工作室。早在推出動畫電影《玩具總動員》之前,皮克斯就已經是一家知名公司,以專門研發運用於電影製作技術的各種電腦繪圖軟體著稱,電影《魔鬼終結者2》中呈現的電腦動畫技術亦是皮克斯公司的傑作。   賈伯斯投下五千萬美元的巨額私人資金,在硬體與軟體上全力支援皮克斯策畫並完成高品質的動畫電影。   因此,全球第一部百分之百以電腦繪圖

技術製作的長篇動畫《玩具總動員》,就是在此決策力之下呈現的產物。《玩具總動員》在好萊塢的電腦繪圖技術方面形成莫大的影響,更為「電腦動畫」開啟了新紀元,而賈伯斯也從此成為在矽谷和好萊塢獨一無二的傳奇人物。   賈伯斯的偉大不在於在同一個領域裡常勝不敗,而在於他能在大家完全意想不到的全然不同領域,屢屢創下驚人的成功。邁入二十一世紀之際,在電影界引起衝擊浪潮的賈伯斯,轉而將目光移向音樂領域。一直以來都在個人電腦產業發展的蘋果,大家都很意外這家公司竟然也投身音樂市場。賈伯斯在公司內部僅以兩名成員悄悄組成祕密小組,然後指示小組研發新產品並且做出樣本。八週之後當賈伯斯看到完成的樣品,當下即確定開發攜帶型M

P3隨身聽的可行性,於是隨即展開一連串的策略工作。他參與整個專案的過程,指示團隊要在九個月內完成第一代MP3隨身聽並且嚴密掌控研發進度。   研發過程中的各方面,賈伯斯都親自構思產品架構,並且指示依循方向。從年輕時代就酷愛音樂的他,是搖滾民謠詩人巴布.狄倫(Bob Dylan)的粉絲,還經常拿著吉他親自彈唱來紓解工作壓力。他對音樂的感受力十分敏銳而且要求極高,他的團隊為了滿足老闆的耳朵,並且達成嚴苛的要求,必須不斷改善音質,盡全力做到符合賈伯斯在品質上的要求。觸控板的部分,賈伯斯同樣注重操作性能,他要求團隊想辦法拿掉電源鍵,對於整個界面需要的按鍵數量也要求甚嚴。   新產品「iPod」的誕生,

則如實呈現了賈伯斯過人的生產能力。每天晚上九點到凌晨一點,他都固定參與iPod魔法觸控板的製作過程,一直到自己能夠肯定整個品質之前,他不曾缺席過一天。在行銷方面,他同樣展現了積極的熱誠,由四名成員組成的小型團隊,負責籌畫產品的宣傳及行銷資料,而賈伯斯固定每週兩到三次會跟他們開會。除了賈伯斯以外,這四名成員的活動對外一切保密,而廣告標語中「把一千首歌曲裝進你的口袋」(1000 songs in your pocket),指的就是這幾個人通力開發出來的傑作。命名產品的過程中,團隊提出各式各樣的名稱,而從數十個名單之中賈伯斯選定「iPod」為新產品命名。   在生產iPod的過程中,賈伯斯又意識到除

了賣機器也該賣音樂,於是他開始策畫要開發「線上音樂商店」(iTunes music store)。「線上音樂商店」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所能提供的音樂數量。賈伯斯親自出面與各家唱片公司協商,並且極力說服對方,最後順利和全球五大唱片公司結盟,展開合作關係。將全球五大唱片公司的音樂放在一個「空間」裡販售的驚人之舉,因為是賈伯斯才有了這不可思議的協商結果。   二○○三年音樂商店(iTunes Music Store)正式在線上啟動,然而早已經習慣於非法免費下載音樂的人們,對此付費機制議論紛紛,但直到二○一○年二月二十四日為止,音樂商店一共被下載百億首以上的付費歌曲,更因此顛覆了整個唱片產業。對於長久以來

因非法下載猖獗而苦不堪言的各家唱片公司而言,賈伯斯成了許多人心目中的救世主。就連愛爾蘭搖滾團體U2的鼓手小賴瑞.慕蘭(Larry Mullen Jr.)在二○○四年接受《愛爾蘭時報》(The Irish Times)的訪問時,也表達了激賞之意:   「蘋果和賈伯斯拯救了未來音樂產業。我們從不替人打廣告,但還是忍不住要說我們非常支持蘋果。」   關於賈伯斯的傳奇並未就此打住,這一次他的iPhone撼動了整個手機產業。遠遠超越一般手機,讓任何人都能輕鬆使用的智慧型手機iPhone,在二○○七年被《TIME》雜誌評選為最人性化的科技發明。   上市四年內銷售量突破一億台的iPhone,堪稱偉大之處遠

超越單純只是酷炫手機的登場意義。iPhone只是一個平台。一如iPhone與線上音樂商店的結合重新定義了音樂的交易,iPhone與App Store(線上應用程式商店)兩者的結合是音樂生態嶄新的開始。此舉造就了無數的音樂軟體開發者,藉由將自身研發的軟體放在App Store銷售,而賺取大把的鈔票。好比是美國的西部拓荒時代,App Store開拓出一塊機會的土壤,豐富了世界上無數個人程式開發者的人生。   即便已經顛覆世界六次,賈伯斯的決策能力在他動了胰臟癌手術、健康狀態極度虛弱的情況下,甚至於等著接受肝臟移植手術期間也沒有停擺過。即使是躺在病床上,賈伯斯仍然為了創造人生中最好的作品而努力。於是

,有了iPad的誕生。他不斷修改iPad的設計直到滿意為止,為了做出完美的產品更投注了自己全副的精力。   剛開始推出iPad這項新產品的時候人們嗤之以鼻,但是很快地iPad掀起了旋風式的超高人氣,銷售速度之快甚至登上「金氏世界紀錄」。iPad隨即廣泛被應用於出版界、媒體界、教育界、醫學界、商業界,從此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   世界最大的跨國傳媒集團「新聞集團」主要股東魯伯特.梅鐸(Keith Rupert Murdoch)就曾經讚賞iPad是最好的新聞平台,而德國最大出版集團阿克塞爾-斯普林格集團(Axel Spriner)總裁馬西爾斯.德普夫納(Mathias Dopfner)也曾於二○

一○年在德國的《明鏡周刊》(Der Spiege)寫下以下評論:   「我們應該要向拯救出版產業的賈伯斯每天感謝一次。」   這時候的賈伯斯以iPad第七次征服了全世界。仗著推出短短一年不到就已經銷售一千五百萬台的iPad狂銷買氣,市場上出現了一堆山寨版也跟著沾光,與之同時,一種叫做平板電腦(Tablet PC)的新興產業也開始蓄勢待發。賈伯斯當然又一次創下傲人的戰績,而世界也從一般個人電腦邁入「後PC時代」(Post PC)。另一方面,iPad的一舉成功也順勢拉高蘋果的身價。二○一○年五月蘋果擠下微軟,創下IT產業中市值第一名的紀錄。   從這些舉證歷歷的事跡來看,應該沒有人能否認以計畫者、

協調者、設計者、督導者、製造者等角色,在各方面展現過人才能的賈伯斯,是一個令人折服的偉大決策家。   接下來將導入正題,開始解析賈伯斯決策能力的本質與祕訣,並且徹底了解這為我們帶來了什麼樣的啟示。 作者序 電腦業、好萊塢、音樂、零售事業、手機等,賈伯斯創立了五大企業王國。提供影片剪輯、錄音、相片編輯軟體的蘋果公司執行長──賈伯斯,在所有產業的獨創層面持續發揮無遠弗屆的影響力。 ──布倫特.施倫德(Brent Schlender)摘自二○○七年《財星》(Fortune)雜誌     談論賈伯斯的書刊不勝枚舉,究竟坊間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書刊都在寫賈伯斯?因為,他確實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一個人想要改變

世界談何容易?而史提夫.賈伯斯卻顛覆了世界七次。他的蘋果電腦二號(Apple Ⅱ)開啟個人電腦時代,而麥金塔(Mac)OS X 作業系統的GUI(圖形化使用者介面)更是掀起作業環境與操作介面劃時代的革命。結合麥金塔系統的Laser Writer(蘋果雷射印表機)率先奠定數位出版的時代到來,iPod與iTune則是將整個音樂產業連根拔起。iPhone引領手機市場的潮流,而iPad更是又一次改變這個世界。此外,皮克斯(Pixar)的出現促成了透過電腦剪輯動畫的新紀元。   《財星》雜誌推舉賈伯斯是:「十年來最傑出的執行長(CEO)。」他更是敵對企業Google的創辦人賽吉.布林(Sergey Br

in)和賴利.佩吉(Larry Page)最推崇的英雄人物。日本軟體銀行(SoftBank)執行長孫正義說:「賈伯斯,這個名字將是歷史上永垂不朽的驚嘆號!」並且盛讚賈伯斯是「二十一世紀的現代達文西」;而美國的知名企管顧問詹姆.柯林斯(Jim Collins)則是稱呼他為「商界的蝙蝠俠」。   除了無人能出其左右的輝煌事蹟,賈伯斯的孤兒身世、曾經在車庫創業後來卻為種種因素被迫放棄一手建立的事業,正是他不畏挫敗的堅毅特質,坊間才會有那麼多關於他的書刊。儘管坊間已經有這麼多描寫賈伯斯的著作,筆者之所以毅然決然執筆撰寫這本書的理由是,因為,還沒有一本書是著重在探討賈伯斯的決策能力。   現今我們身在策

略重於一切的時代,藉由賈伯斯這樣的人物建立謀定策略的洞察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九八○年代是一個高速成長的時代,具備能夠大量生產產品的能力最為重要。那是一個供給不足,只要做得出來消費者就會照單全收的時代;那也是一個只要大學學歷就能找到好工作,不僅是對企業,對人們而言更是受上天眷顧的時代。   越來越多的業者投身製造業促成了供過於求的時代,漸漸地市場行銷也開始受到重視。各行各業轉而更加審慎地了解、研究客戶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產品,然後建立自身的產品陣容。   行銷時代重視的是客層區隔,而非大量生產的供給方式,可以說是一個「多品種少量生產」的時代。不過,為客戶量身訂做的製作方式,存在著「缺乏特色的產品」充斥

市場的根本性問題,因為企業體在分析顧客需求時的切入角度都差不多。銷售過度的現象造成功能雷同的產品大量充斥市場,但人們卻也逐漸轉而期待出現更具差異性的創新產品。   創造革新性的產品很難只參考市場調查就能推出,市場上大多是根據調查,並在現有產品上增加某種功能的改良品罷了。蘋果公司在研發新產品的時候根本不做市場調查。賈伯斯的觀點是:「消費者是除非有人把自己的需求直接呈現在他們面前,否則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所以我們從不做市場調查。」先問消費者想要什麼才去製造新商品的做法,在現今製造技術平均化的時代是很難有所突破的。消費者自己能想得到的那種產品,不管是哪一家公司馬上就能輕而易舉做出來。   擁

有比別人更具特色、劃時代的產品,才能支配市場的時代已經來臨。想要推出能讓消費者驚為天人的產品,創造性的決策能力遠比市場調查更為重要。而我們,即將從賈伯斯的身上真切地領會到這個訓示。   一般企業的決策能力普遍弱於技術能力,這是因為他們並不以策略為優先考量。即使是製造、技術、市場調查方面具備完善支援體制的公司,往往不太正視策略的情形,也是屢見不鮮。此外,一般企業不以革新與創造性來一決勝負,而是以其他產品為評價基準的標竿,來開發追加某幾項功能的改良品為主,具備決策能力的人才也因此被剝奪了發揮創意的機會。如今,蘋果公司的大放異彩凸顯創意的重要性,策略的比重勢必也將藉此逐漸展露舉足輕重的地位。   蘋

果沒有自己的工廠,因此我們無法探討這家公司的生產技術,而許多產品的技術水準其實都足以超越iPhone或iPad。但是蘋果仍然以全球最強的企業之姿深受矚目,這全是因為賈伯斯的決策能力。賈伯斯的決策能力之精湛,足以稱其已達神的境界。賈伯斯的活躍表現以及他的決策能力,正是本書要與大家探討的內容。   賈伯斯過人的決策能力之所以能夠立於「決策之神」的地位,主要是鑑於他富有創意的發想能力、善用人才、開發能力、善於說服人的話術、協商能力、行銷能力,以及對人生獨到的洞察力。筆者將針對這七項能力提出精闢的剖析,並且詳盡解析他的決策能力。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藉此有別於其他同類書刊的不同角度,更深入了解賈伯斯這位了

不起的大人物,進而重新審視現下革新時代所需求的決策能力之重要性。   走筆至此,我不免有些擔心這本書或許會被誤認為是屬於決策者的書,而決策能力並不是只有決策高層才需要具備的能力。大家都需要如同賈伯斯過人的話術或是協商能力,而決策能力是身在這個時代的人,都應該具備的必要能力。決策能力是訂定計畫並且將計畫具體落實的能力,即便是非決策者也必須具備的基本條件。這樣的能力不僅是競爭力的根基,更是一家公司的執行長或團隊的專案經理人等領導者,決定公司與團隊興亡盛衰的必備能力。賈伯斯身為一家企業的執行長是如何達到如此令人讚賞的成就?就在於他那過人的決策能力。他的許多能力我們可以視為是決策能力的一部分。如果你想

從賈伯斯的身上學到些什麼,那就培養自己像他一樣的決策能力吧! 前言賈伯斯,謀畫策略的完美典範對於決策的誤解與偏見決策相較於其他事務往往被低估的原因在於,除了扮演的角色不夠明確之外,癥結點是在無法呈現眼見為憑的結果。建築工程師可以拿出平面圖、電腦工程師可以端出軟體程式、服裝設計師可以展現設計圖,有憑有據讓別人看見自己的努力,但是決策工作並非如此。即便是世人眼中的天才賈伯斯,也曾經遭人批評他不曾自己接過一條線路、交出一張設計圖,或是設計一個軟體程式。而發表這些談話的人,正是最初與賈伯斯合夥創立蘋果公司的另一名創辦人史蒂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為此賈伯斯一度被大家視為是獨占所有

成果的機會主義者。以電影導演為例。導演不需要自己編寫腳本、不參與演出、不用親自操控鏡頭,最後卻總以「影片是導演的傑作」之名坐擁所有榮耀。賈伯斯在蘋果公司的創立史上如同一名導演,而他在創業之初所做的一切,其實遠超過導演的角色。籌措資金、招募研發產品的開發人員、設置辦公室、採購零件並且親自組裝、測試,他甚至還親自送貨、收款。不但參與廣告和產品目錄的製作,從清潔到採買員工點心,能做的事情他都親力親為。若從謀畫策略到擬定計畫,進而完成計畫的觀點來定義,賈伯斯一個人就包辦了這一切。以完成一部電影來說,他一個人就充當了製作人、出品人、導演、宣傳、場務、後勤支援。儘管如此,如果還是有人認為賈伯斯搶了合夥人的

功勞,這就表示此人看輕策略的重要性。事實上,在工作的現場有許多人都輕視或貶低策略的重要性。前蘋果公司麥金塔系統設計小組的靈魂人物之一,安迪.賀茲菲德(Andy Hertzfeld),他在蘋果歷史網站「folklore.org」曾經表達過自己的看法:「誰最有資格說自己是麥金塔的創造者?比爾.阿特金森(Bill Atkinson)是最有力的候選人。他幾乎獨立完成了使用者界面(User Interface)、繪圖軟體等使麥金塔電腦發揮最佳效能的『殺手級應用』(Killer Application,甫上市便造成轟動的應用軟體)。史密斯(Burrell Smith)也是同樣有資格的另一名候選人,他設計極

具獨創性的積體電路板,展現了統合其他效能的卓越功能。但是,如果一定要選一個人,我的選擇必定是史提夫.賈伯斯。如果沒有他,絕對不可能有麥金塔系統的誕生。其他人必定也是盡責地在工作上發揮自身的創造力,但賈伯斯的願景、要求盡善盡美的熱誠、單純而堅定的意志,他那無須贅述、驚人且強烈的說服力,讓我們成功達成過去所設定卻困難重重的許多基準,甚至後來更超越原先目標達到更高的水準。開發麥金塔系統的原動力如史提夫.賈伯斯已經揚名立萬,而我認為這份殊榮他絕對當之無愧。」仔細琢磨這段話,一個決策高層的角色不言而喻。身為一個決策高層,賈伯斯除了構築願景也適時地刺激了團隊邁向願景的動機。開發麥金塔系統的過程中他擬定計畫

也具體勾勒出達成的畫面,更因此贏得了麥金塔之父的榮譽。在組織裡決策任務難以被認同的原因之一是,這個角色與分量的定義並不明確。如果問一百個人決策的定義是什麼,這一百個人的答案肯定都不一樣。因此,筆者在本書中將盡可能避免使用「決策者」一詞,以免可能讓大家誤以為做決策是決策高層的專利。其實決策能力如同創意或誠實,都是我們必備的重要能力或人格特質。決策者一詞在英語中有很多不同的說法,最常見的「planner」意指擬定計畫的人,而用於指組織團隊並居中協調之意的「coordinator」也是常用辭彙。此外,必須要提出構想做為產品的雛型,並將之具體設計出來,於是決策者又被稱為「designer」。決策者要指

導產品的品質水準並且予以督導,所以也有人以「director」稱之。在管理及整合某項專案使之順利成功的意義上,也使用「producer」一詞。決策並非是決策高層的專利。所有參與專案的成員都有權干預計畫,尤其具備決策能力的人更必須以計畫者、協調者、設計者、督導者、製造者的身分支援整個計畫。事實上,可以說賈伯斯是兼任計畫者、協調者、設計者、督導者、製造者等多重角色的「多功能播放機」。賈伯斯在研發麥金塔系統的同時,擬定了任何人都能輕易使用的個人電腦生產計畫,並且提出做為麥金塔初步構想的創意。除了協調團隊成員的意見,從中研擬出完成麥金塔系統的方法,他還評估作業的成果,並予以策勵以求不斷提升產品水準,更

進一步整合麥金塔團隊繁瑣的研發業務。順帶一提。賈伯斯過去曾經在雅達利(Atari)公司任職工程師,同時也是一名遊戲企劃人員,設計了一款打磚塊的遊戲「突圍」(Break out);在皮克斯(Pixar)擔任的工作是技術指導;另外,在動漫卡通《玩具總動員》(Toy Story)中,他則是該片的製作人。從他活躍於各個領域的足跡來看,賈伯斯同時兼備計畫者、協調者、設計者、督導者、製造者等所有能力。正因為兼有這些能力,他得以躋身頂尖人物的行列。在蘋果公司的營運史上,賈伯斯的決策能力為自己留下試圖超越加諸在他身上所有的批判,而鍥而不捨努力的痕跡。事實上,創業當時發生在賈伯斯與沃茲尼克之間的事,早已透露賈伯

斯過人的決策能力。接下來,讓我們回到事發當時,詳細了解事件的經過。

電子產品之吸引力與進步性效能分析-以筆記型電腦為例

為了解決hp螢幕評價的問題,作者張玉奭 這樣論述:

市場上預期未來筆記型電腦的出貨規模仍將持續成長,預估至2009年,筆記型電腦的出貨規模將首度超越桌上型電腦,如何從筆記型電腦的各項特點中選定一台適用的筆記型電腦,是多數消費者需要思索的問題。過去大部份的文獻都是以消費者購買行為來分析使用者購買的決策過程,如顏色對消費者在選購筆記型電腦有什麼影響,品牌對消費者在採購筆記型電腦的影響等分析,但鮮少論文是從筆記型電腦相互間吸引力與進步性的效能來分析,亦即以往的分析論證並沒有深入到筆記型電腦的核心性能,而是單純分析消費者購買行為特性。因此,本文期望從筆記型電腦的功能面來探討市售筆記型電腦的差異。本文用資料包絡法將國內市售前三大品牌所主推的52種筆記型

電腦,以筆記型電腦的價格,螢幕尺寸,重量,電池使用小時,中央處理器規格,記憶體規格,硬碟的大小等六個項目做為產品特性分析的項目,將筆記型電腦區分成不同的階層,再從不同階層的筆記型電腦中分析比較相互的吸引力與進步性的強度,並對該款的筆記型電腦提出特性說明以及改善的建議。研究結果發現,現今三大品牌所主推的筆記型電腦,價格跟規格綜合比較排名以功能為主要特性,數量最多的是多媒體影音劇院功能,其次是強調時尚輕巧特性者,第三名強調多工商務,以品牌來分析ACER所生產且主推的筆記型電腦在規格特性上,整體是領先AUSU以及HP其他兩家大廠,建議消費者要選購多媒體影音劇院的筆記型電腦,以ACER為主要選購的品牌

考量,若是消費者在選購筆記型電腦的訴求是多工能商務機種,則建議選用AUSU以及HP兩項品牌較為適用,若是消費者在選購筆記型電腦的訴求是時尚輕巧,那麼建議可以選用AUSU的品牌,相較於其他兩大品牌會是較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