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v檢驗目的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看懂寵物體檢報告—血液學檢查篇 - 愛米可緹也說明:〔三〕血小板系列: PLT, MPV. 血液學檢查的臨床意義 血液學檢查簡單來說就是「了解各種血液細胞的數量」. 〔一〕紅血球系列檢查:判斷有無貧血及其 ...

中華醫事科技大學 醫學檢驗生物技術系碩士班 姜泰安所指導 葉文淑的 血液學參數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的相關性分析與診斷和預後價值 (2019),提出mpv檢驗目的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動脈粥樣硬化、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血液學參數、嗜中性球與淋巴球比值、紅血球分佈寬度、白血球與淋巴球比值。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微生物免疫與生物藥學系研究所 金立德所指導 邱毓婷的 血液腫瘤科化療病人使用 Heparin產生 Anti-PF4/heparin antibody比例探討 (2018),提出因為有 血小板、肝素誘導血小板減少症、抗血小板第4因子/肝素複合物抗體的重點而找出了 mpv檢驗目的的解答。

最後網站【看懂血液檢查報告】則補充:1.血液的成份. 白血球為已成熟的細胞,有動力及吞噬細菌的作用;而紅血球之成熟者為無. 核細胞,其功用為攜於氧氣及. 二氧化碳;血小板主要之作用與血凝固有關。 2.血液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mpv檢驗目的,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血液學參數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的相關性分析與診斷和預後價值

為了解決mpv檢驗目的的問題,作者葉文淑 這樣論述:

背景:根據2017年全球死亡人數和死因統計結果,缺血性心臟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是造成國人心臟病死亡之首,最近研究指出血液學參數,可以有效預測ACS患者的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其在支架內血栓形成及再梗塞率方面,具有效的預後價值,可提供額外的預後訊息,有助於臨床診斷和危險分層,是ACS不容忽視的重要參考指標。研究目的:探討血液學指標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患者的相關

性分析及臨床診斷和預後價值。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間, 516例ACS病患資料為研究組,選取同期300例NON-ACS組為對照組,並同時對兩組進行回顧性對比分析,分析項目包括CREA、ALT、CHOL、TRIG、HDL-C、LDL-C、hsTnT、HbA1c、Complete blood count (CBC)、Differential Count (DC)、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 (PLR)、White blood cell count to mean plate

let volume ratio (WMR)、Monocyte to lymphocyte ratio (MLR)、White blood cell to lymphocyte ratio (WLR)等項目。統計分析是以SPSS 18.0統計軟體進行,相關性分析所採用的統計量為Spearman等級相關係數(spearman's rho)表示,統計值以p < 0.05 視為有意義之差異。ACS診斷的準確性是以ROC曲線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分析,ACS獨立預測因子是以二元邏輯迴歸(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進行,存活分析以Kaplan-Meier method及Cox迴歸模型(Cox regression model)分析,生化項目以Roche Cobas 8000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液學項目以Beckman Coulter LH 750偵測,心臟酵素利用Roche cobas e 411 Analyzer定量分析。結果:ACS病患組的CREA、ALT、TRIG、HbA1c、hsTnT、WBCs、RDW、MPV、Neutrophils、Monocytes、Lymphocytes、NLR、PLR、WMR、MLR、WLR、CHOL、HDL-C、LDL-C、Hb、Hct、MCV和PLT等項目的勝算比值(

odds ratio,OR)明顯高於對照組,結果表示, ACS病患組與NON-ACS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 hsTnT與WBCs、Neutrophils、NLR、PLR、WMR、WLR、MLR呈顯著正相關(p

血液腫瘤科化療病人使用 Heparin產生 Anti-PF4/heparin antibody比例探討

為了解決mpv檢驗目的的問題,作者邱毓婷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既有文獻指出:抗血小板第4因子/肝素複合物抗體(抗PF4 /肝素抗體)會引發肝素誘導的血小板減少症(HIT),HIT是臨床上重要的藥物反應,其表現為血小板數減少、血小板活化和血栓形成。血液腫瘤科患者利用植入式靜脈導管(即人工血管;Port-A)做為化療的輔助工具時,需要定期給予肝素作為抗凝血劑以預防人工血管管路阻塞及血液凝固。然而,抗PF4 /肝素抗體可能在使用肝素治療的時期發生、使血小板減少,可能導致影響化療期間患者的臨床結果及預後。在本研究中,我們檢體收集來自血液腫瘤科78位患者以及50位健康族群捐血者共128例。將收集的檢體以酵素免疫分析法(ELISA)檢測抗PF4 /肝素抗體

的存在,並偵測受試者檢體血小板計數(PLT)、血小板平均體積(MPV)、血栓指標(D-Dimer)分析,探討與肝素誘導血小板減少症的相關性。在128位受試者中男性占53位女性為75位,平均年齡為47±17歲。血小板計數平均為239±86×103∕µl,MPV平均值為10±1.0fl,D-Dimer平均為776±1225ng/ml。其中具有血小板減少症的有18位。我們的研究發現有7位(5.5%)PF4 /肝素抗體呈現陽性反應,其中5位(6.4%)是屬於第二型免疫性肝素誘導血小板減少症(Type II HIT)。本研究結論發現具有PF4 /肝素抗體的存在與否並不會造成血小板減少症及增加血栓的發生率

,但會影響MPV、D-Dimer的表現。HIT的診斷和治療還需要考慮臨床病徵的表現程度,接受肝素治療的患者應特別注意血小板計數及血栓實驗室指標。未來需要更進一步深入研究HIT在化學治療患者臨床意義,幫助臨床診斷。關鍵字:血小板、肝素誘導血小板減少症、抗血小板第4因子/肝素複合物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