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提琴構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中提琴構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園田信博寫的 弦樂器養護調修:弦樂器最高規格待琴之道!從演奏家的日常保養到工藝大師的調修技術 和林慧珍的 音樂賞析:燦爛鋼琴篇【附示範彈奏光碟】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对16至18世纪意大利小提琴设计中使用长度单位的批判性研究 ...也說明:因此,现在可以很容易地检测出构造和轮廓半径的所有必要标记。该构造也可能适用于中提琴,violoncellos甚至较小的小提琴。还成功地分析了小提琴卷轴。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易博士出版社 和新文京所出版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音樂學系碩(博)士班 顏綠芬所指導 楊秀瑩的 武滿徹音樂美學面向之探討-以自然、庭園、沉默為議題 (2017),提出中提琴構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音樂美學、怪談、切腹、沉默。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音樂學系 郭宗恆所指導 侯宛吟的 韋伯《行板與匈牙利輪旋曲》作品三十五之作品研究與詮釋探討 (2014),提出因為有 韋伯、低音管、輪旋曲的重點而找出了 中提琴構造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提琴-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則補充:作為西方弓弦樂器的一種,中提琴和小提琴構造相似但稍大,古代琴的尺寸各有不同,而在現今琴身平均為41cm,比全尺寸小提琴大25至100mm。弦線分別為C、G、D、A,比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中提琴構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弦樂器養護調修:弦樂器最高規格待琴之道!從演奏家的日常保養到工藝大師的調修技術

為了解決中提琴構造的問題,作者園田信博 這樣論述:

 樂器就是演奏家的化身! 只有保持在最佳狀態,發揮極限優美音色時, 才能讓演奏者酣暢淋漓地展現出不間斷練習的成果與天分。   *義大利史特拉底瓦里國際製琴大賽41年間唯一亞洲人金獎得主 *德國國家資格製琴師(Geigenbaumeister) *現任日本弦樂器製作者協會會長   提琴能發出動人的音色,具有令人沈醉的魅力,實際拆解提琴構造,會發現提琴可說是融合了多樣製造工序和力學的精密科學產物。除了每日濕度高低變化,不當收放的碰撞或摔落意外、日常演奏造成的零件耗損、各部位組合精密至1公釐的位置偏移,都會影響樂器的發聲狀態。演奏家在磨練精進自己的琴藝外,如何將這樣的精密樂器隨時調整好、保持

在容易彈奏、能夠發揮最佳音色的狀態,是一項不亞於琴藝的必備能力。 本書作者擁有「提琴界的奧斯卡獎」之稱的克雷莫納(Cremona)史特拉底瓦里國際小提琴製作大賽(CONCORSO  TRIENNALE)金獎的實力認證,憑藉著超過40年的專業製琴實務經驗和傑出技術,歸納出一套科學化檢證養護法則,針對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及低音大提琴,從弦軸、指板、琴頸、音柱、琴橋、拉弦板、尾紐、面板、背板、側板、弓,逐一拆解各部位,從入門知識至進階要項,引領讀者判斷並解決各式各樣狀態不佳問題。  本書特色: ‧掌握全面保養基礎知識:透過長年累積的技術和經驗累積,建立所謂園田式方法論,以「將樂器保持在最佳狀況」的

概念為主軸,延伸何謂修理、調整等基礎保養觀念。 ‧日常養護程序,容易上手:季節演變、汗水體溫、灰塵污漬、意外等,改變樂器狀態因素無處不在,列舉11項日常隨手可處理的樂器保養法。 ‧大師級調修手法最專業:琴橋等零件篇╱面板背板側板篇╱弓篇,從材質、設計構造的實務知識,透過百張圖例說明,提供數十種狀態不佳案例解決對應。 ‧常見問題QA解答:16題弦樂器最相關、最直接的疑問,提供專家級最完整解釋。 ‧製作及維修工具,圖解最完整:刨刀、刮片、夾具、拉毛器、測量器等。 ‧實用書末附錄:樂器、琴弓各部位標準尺寸一覽表。 ※專業推薦 陳國華╱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    提琴製作專任教授 義大利

製琴協會(台灣)  

武滿徹音樂美學面向之探討-以自然、庭園、沉默為議題

為了解決中提琴構造的問題,作者楊秀瑩 這樣論述:

武滿徹 (Tóru Takemitsu, 1930-1996)是一位名揚國際的現代日本作曲家,出生和逝世於日本東京。他11歲的時候因為戰亂從軍,而有機會從收音機裡大量聆聽許多西方古典音樂,尤其對德布西的作品產生極大的共鳴,並立志要成為一位作曲家。武滿徹在1951年加入「實驗工坊」(Experimental Workshop),結識到許多藝術家、作曲家和導演,有機會發表許多音樂作品並擔任電影配樂。隨後他受到美國作曲家John Cage的影響,開始思考什麼是自己的文化。1967年他完成了《十一月的步履》,用了日本薩摩琵琶(Biwa)和尺八(Shakuhachi),以雙重協奏方式來演出,成功結合東

西方的樂器特色。武滿徹熱愛大自然,將大自然的循環狀態當成美學思維,運用在作品中。例如管絃樂作品《航道》(1978)中,將樂器配置成水的支流,旋律線條有如水的波浪,最後匯流到一個中心音,暗喻回歸大海。他受到好友文學家大江健三郎和谷川俊太郎的「沉默」美學影響,注意到日本傳統音樂中「靜」和「留白」的特性,並以「沉默」美學思維來創作。例如1961年合唱曲《風之馬》有無聲音唱法,電影 《切腹》(1962) 和《怪談》(1964) 的配樂中運用了「沉默」的美學思維,武滿徹試著在電影裡捨去聲響,而非創作更多聲響。他在管絃樂作品《弧》(1976)中,將岩、草、樹、沙的特性用各種樂器來呈現;他創作海動機Es-E

-A(Sea),使用在《朝向海》系列中,推動海洋環保。武滿徹也受到夢窗禪師(1275-1351)在京都的庭園設計影響,創作了交響曲《夢窗》(1983),認為庭園中空間與時間同時存在,與音樂藝術是相似的。 本論文探討武滿徹的音樂美學面相,以「自然」、「庭園」與「沉默」為議題作深入研究,並從中了解到武滿徹的每部作品幾乎都經過深思熟慮,賦予作品獨特的美學意義與生命力。武滿徹最終要強調世界是一個宇宙之卵,卵雖然脆弱,但可以給我們生命和能量。他強調太陽之下萬物循環,音樂是時間也是空間藝術,他認為世界交流如此發達,已經沒有東西方之分別。

音樂賞析:燦爛鋼琴篇【附示範彈奏光碟】

為了解決中提琴構造的問題,作者林慧珍 這樣論述:

  本書從鍵盤音樂的歷史沿革開始,循序介紹鋼琴的構造、基礎鋼琴鍵盤位置與彈奏法、鋼琴音樂演奏形式及樂曲種類,帶領讀者進入燦爛的鋼琴音樂世界。並以鋼琴在西洋藝術史的源流與重要發展過程為主軸,概述各時期著名的鋼琴音樂作曲家,並整理介紹他們作品的音樂風格與特性。   透過研讀本書,讀者可對鍵盤記譜與彈奏法有基礎的認知,並能增益對鋼琴音樂的欣賞能力,提升藝術涵養與美感經驗。   本書特點及編排格式運用說明:   1.基本概念:   關於鍵盤樂器的發展簡史、不同類別的鍵盤樂器專有名詞與特色介紹、鋼琴演進發展史、鋼琴基本構造與保養常識、鋼琴音樂演奏形式及樂曲種類專有名稱、橫跨十八

至二十世紀鋼琴音樂作曲大師及其代表作品介紹,並佐以圖片或表格使說明具體化。   2.鋼琴鍵盤實際彈奏方法:   鋼琴是最普及化的西方樂器,若能認識基礎鋼琴鍵盤位置與親自在鍵盤上彈出簡單的樂音、去體會鋼琴美妙的音色,相信在欣賞鋼琴音樂作品時會縮短不少抽象的距離。   3.隨書附贈作者親自彈奏之鋼琴CD光碟:   精選巴洛克、古典、浪漫、印象到現代各樂派之經典代表共十首鋼琴小品供讀者聆賞,在本書裡對這些樂曲的背景與風格皆有詳細的解析,以利欣賞時對曲趣的掌握。   4. 名琴介紹:   分別簡述全球音樂表演廳最常採用的史坦威(Steinway)及貝森朵芙(Bosendorfer)鋼琴之歷史發展

與音色特質。  

韋伯《行板與匈牙利輪旋曲》作品三十五之作品研究與詮釋探討

為了解決中提琴構造的問題,作者侯宛吟 這樣論述: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為浪漫樂派初期中之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他同時為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以及評論家。韋伯的作品豐富,無論是在協奏曲、室內樂、鋼琴曲,或是歌劇等方面皆有涉獵,並有著相當不凡的表現。尤其在歌劇方面,其代表作品《魔彈射手》,更是奠定了他浪漫樂派歌劇代表作曲家之地位。韋伯寫給低音管的獨奏作品僅有兩首,但是皆在低音管的演奏曲目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一首為《F大調低音管協奏曲,Op. 75》,另一首便是本研究所要探討的《行板與匈牙利輪旋曲,Op. 35》。本研究《行板與匈牙利輪旋曲,Op. 35》,原是寫給中提琴的作品,

但因其旋律優美,韋伯便將此曲改編給低音管演奏。本研究《行板與匈牙利輪旋曲,Op. 35》之樂曲分析與詮釋探討,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闡述研究之動機、目的、範圍以及方法;第二章為韋伯的生平及創作風格,敘述韋伯的生平、作曲風格;第三章探討樂曲的創作背景,瞭解樂曲的背景,以及19世紀的低音管演變對其之影響;第四章就樂曲本身進行詳盡的分析,包含曲式、和聲、作曲手法等,以瞭解其音樂結構,並與中提琴之原版作版本比較;第五章著重於此曲之力度、速度、風格及詮釋方式的部分來解說,並比較此曲現有之錄音版本;第六章則為結論,對本文作總結,並提出自身的看法,期許能更加貼近作曲家的創作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