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義公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公平正義公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雅克·蒂洛寫的 倫理學與生活 和焦鈞的 水果政治學:兩岸農業交流十年回顧與展望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東大技高公民與社會- 各課重點彙整 - Google Sites也說明:第一課公民身分認同及社群 · 第二課政治參與 · 第三課公共意見 · 第四課親密關係你我他 · 第五課公平正義與社會安全 · 第六課正義之劍 · 第七課生活中的刑法 · 第八課那些不可不知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四川人民出版社 和巨流圖書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洪福財所指導 劉海的 中國大陸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發展之研究:以浙江省寧波市為例 (2021),提出公平正義公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普惠性幼兒園、普惠性學前教育、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普惠性民辦幼兒園。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清華大學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教育心理與諮商碩士在職專班 張婉菁所指導 林政諺的 職業重建人員工作不安全感對工作滿意的影響:以專業承諾作為調節變項 (2021),提出因為有 職業重建、工作不安全感、工作滿意、專業承諾、工作要求-資源模式的重點而找出了 公平正義公民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社會發展的目標則補充:落實公平正義,可扭轉社會過度偏重財富累積與經濟發展的傾向;社會的發展必須以 ... 人民在實際參與中能體驗公民社會的意涵,建立公民社會意識,積極參與民主政治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公平正義公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倫理學與生活

為了解決公平正義公民的問題,作者(美)雅克·蒂洛 這樣論述:

作者直面當今社會深刻的道德危機,將倫理學理論應用於日常生活的闡釋,鼓勵道德主體的反思、批判和創新精神。這是本書的最大特色。本書對描述的、規範的和分析的倫理學進行了科學綜合,汲取東方倫理學的精華,構建了“人道主義倫理學”體系;力倡生命價值、善良、公正、誠實和個人自由等五條道德原則,為生命(醫學)倫理、企業倫理、媒體倫理、環境倫理、性倫理等廣泛的社會倫理問題提供了應對之道。本書自面世四十餘年來,在世界範圍內擁有持續增長的讀者群。本書不僅為哲學與倫理學專業師生所喜愛,也廣受非專業讀者的歡迎。正如中國倫理學大家周輔成先生所言,本書體現的“知行合一”的為學為人之道,必將在廣大中國讀者

當中引起靈魂深處的共鳴。

公平正義公民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灣在土耳其南疆哈泰省(Hatay)雷伊漢勒巿(Reyhanli)興建台灣「藍眼喵喵」-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Taiwan-Reyhanli Centre for World Citizens,簡稱台灣中心),建築主體10月完工後,現正如火如荼進行營運籌備,未來將長期服務土耳其居民和敘利亞難民!
台灣一直都很重視公平正義,非常感動裘教授為難民的付出,也歡迎大家一起跟裘教授來幫助難民度過寒冬!
我想要參加募捐↓
台灣 - 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https://www.taiwanreyhanlicentre.com/

►►訂閱Youtube頻道 ➳ https://goo.gl/KBzQKj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bestoftaiwan/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bestoftaiwan1/
Twitter ➳ https://twitter.com/bestoftaiwan

中國大陸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發展之研究:以浙江省寧波市為例

為了解決公平正義公民的問題,作者劉海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國大陸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之發展狀況,分析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發展之背景與相關內容,並以浙江省寧波市為例,探討地方政府回應中央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發展的情形。本研究採用文件分析法、焦點團體座談以及半結構訪談等方法;在文件分析方面,通過文件梳理,分析從政策形成的影響因素說明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的緣起、變革與發展;在焦點團體座談以及半結構訪談部分,以地方教育行政人員、普惠性幼兒園園長、教師以及幼兒家長等17人為訪談對象,針對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執行情形進行分析。本研究所獲致之結論主要有十五點,分述如下:一、基於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與學前教育發展基礎,2010年浙江省寧波市入選「強化政府發展學前

教育」的教育改革試點城市,推進學前教育體制改革。二、根據中央政策要求,制訂市級學前教育三年提升行動計劃,下轄各縣(市)區結合自身制訂各區域三年行動計劃,自上而下推進三輪行動計劃。三、《寧波市學前教育促進條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管理辦法》、《學前教育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等法規與政策文件,為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發展提供依據。四、對公辦園、民辦園及普惠性民辦園實行分類治理,城市地區通過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農村地區通過標準化中心幼兒園建設,擴增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五、藉由優化財政分配措施,學前教育財政投入聚焦教師待遇保障、民辦園獎補及幼兒經費補助。六、實施教師聘任「雙軌制」、強化教師培訓、公辦園骨幹

教師定點幫扶等措施,加強師資管理並提升師資素質。七、建立「政府督政」「政府督園」「社會督園」等三督導體系,強化學前教育質量督導。八、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實施十年,普惠性學前教育覆蓋率提升明顯,省一級幼兒園數量成長,教師持證率與評定職稱人數等皆有所提升,有引導學前教育品質正向發展之效。九、「入園難」與「入園貴」等問題雖得到緩解,但「入好園難」卻成為逐步凸顯的新問題。十、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使家長獲得感明顯,對普惠性幼兒園就近易得、收費平價具有較高滿意度,同時對優質學前教育資源的獲得提出更高要求。十一、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雖有增加,公辦學前教育資源總量依舊不足,幼兒園集團化運營帶來優質學前教育資

源「被均衡」的隱憂。十二、城鄉教育投入分配失衡的現象明顯,公辦愈強、民辦愈弱的差距更加顯現,應予正視。十三、民辦幼兒園「轉普」動機不一,享受政策紅利的同時面臨可持續發展困境,普惠性民辦學前教育質量層次不齊。十四、地方政府承辦人員對政策理解與中央發布的內涵有所差異,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呈現推進異化的情形值得關注。十五、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推動未同時訂有完善的師資素質配套機制,師資隊伍的穩定性與質量仍有待提升。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俾供行政單位、幼兒園及未來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發展之參考。

水果政治學:兩岸農業交流十年回顧與展望

為了解決公平正義公民的問題,作者焦鈞 這樣論述:

身處在水果王國的臺灣,你嚐過水果的「真滋味」, 卻不一定嚐過水果的「政治味」!     買賣水果很單純,但臺灣水果想進中國市場,情況就不同。除了兩岸市場運作的差異,政治關係上的曖昧更是眾所皆知。臺灣農民想要固定的銷量和穩定的收益,卻無奈官商從中上下其手,造成紅利分配不均;中國則有以農業統戰臺灣的政治目的,透過政策採購以拉攏民心,雖然解決部分生產問題,但在中國市場要怎麼賣?能不能賣得動?又是另一回事。這些盤根錯節的政治角力與利益分配,就此形成了一門「水果政治學」。     作者記錄這十年來的兩岸農業交流後,利用基本的經濟原則提出建言,希望回歸市場機制、尊重消費者導向,期待臺灣能發展一套模式,將優

良農特產品順利銷往中國,進而站穩腳步,面對更開放的全球市場。   各界推薦     二○一四年三月發生太陽花學運,讓臺灣各界覺醒,進而全面檢視和追究二○○八年以來兩岸交流互動的真相,政府斥資不斐的政策宣傳,已無法讓民眾信服。與此同時,「買辦」成為兩岸之間最熱門的話題,到底誰是「買辦」?誰用權勢劫取了兩岸交流的好處?事實上,農業是「買辦」們所染指的其中一個行業,本書揭露真相,帶領我們認識「買辦」,不僅值得臺灣各界閱覽,更是北京官員要總結過去七年的經驗與教訓,必須掌握的素材。──詹志宏(前陸委會主任秘書、前海基會副秘書長)   焦鈞曾擔任記者與立委助理,人脈見聞廣闊,也曾進入兩岸蔬果銷售的協商過

程,貼身觀察農會系統、地方派系、政黨幕後和果農心情,形成珍貴的第一手描寫,刻畫當事者栩栩如生,令讀者可以從書中挖掘鮮為人知的情節。本書將是研究兩岸關係與中國對臺統戰不可或缺的參考材料,也是處理對中事務的官員與政治人物必讀的書。──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副研究員)     「國民黨不倒,臺灣不會好」,在年輕世代中不斷發酵,成了國民黨敗選的關鍵。究其實質,則和國民黨忽視「公平正義」、「公民參與」密不可分;再加上敏感的兩岸關係,問題更加複雜。國民黨要再生、革新,必須面對「兩岸紅利公平分配」,「兩岸交流公開透明」的課題,並且掌握兩岸交流的深層結構。焦鈞兄的力作,從最具庶民性、本土性和時代性的農業領域出發

,深入探討兩岸買辦的形成、紅利分配的扭曲和農民主體的橫遭漠視。政黨和政治人物要避免重蹈覆轍,產官學界要研究反思,絕對不能錯過這本大作!──楊偉中(國民黨發言人,曾為記者、社運工作者)     焦鈞是我的輔大學弟,我們在輔大青年社期間相依為命,在解嚴狂飆的年代,我們做過許多事情。我跑兩岸新聞多年,深知在二○○四年期間兩岸關係詭譎,還好有連胡會、宋胡會穩住陣腳,這話看在逢中必反的人士眼中,當然可以用「今是昨非」來說嘴。與此同時,許多期望用農業穩住兩岸情勢的有識之士,希望兩岸交流「不怕慢、只怕斷」;也有許多穿梭兩岸的農業買辦上下其手,令人不忍卒睹。焦鈞用如喙之筆,完成兩岸水果政治學的最後拼圖,就像我

們輔大青年社永遠換不掉的對聯:「執春秋之筆,明善惡之辨」。焦鈞筆力千鈞,樂以為文推薦!──杜聖聰(玄奘大學廣播與電視新聞學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焦鈞   出生、求學於高雄市,畢業於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現併入公共事務學系)。     工作生涯前十年,從記者到政治幕僚,南北二路轉戰基層與高層。十年前因緣際會接觸農會體系,後轉戰臺北農產運銷公司任職,先參與兩岸農業交流談判,後執行臺灣水果出口貿易。     對臺灣農業的認識不是學理上的研究,而是從實務面的親身參與、觀察,並以記者之眼記錄,將兩岸農業交流放入歷史長河中,詳實報導、檢視並剖析。     重

要經歷:   自立晚報、民生報、東森電視台、公共電視台、中天電視台記者;立法院助理;選舉幕僚;臺北農產公司秘書、貿易課長、企劃課長。 差異化策略 開創外銷新藍海|蔡復進 臺灣水果不要政治味|樊中原 對兩岸交流要多包容|陳先才 變臉‧變心‧轉向|吳鯤魯 臺灣農民要的是真心|蘇偉碩 自序 第一章 局外人 1.兩顆子彈 2.北藍南綠 3.換軌 4.亂局 第二章 升溫 1.探底 2.先行者 3.階級 4.連胡會:農業成為重中之重 5.終結 第三章 參與 1.過招 2.農會 3.北京行 4.誤解 5.代言人 第四章 政治VS市場 1.政策採購 2.誰跟著大人走 3.吃相難看

4.中間商 5.鳳梨釋迦 第五章 農業戰場 1.嘗試失敗 2.龍頭在哪裡? 3.過度生產、過度消費! 4.安全與認證 5.借鏡 第六章 終曲:剪不斷、理還亂 1.小農心聲 2.水果政治學 3.反思:回歸市場機制、尊重消費者導向 後記 附錄 自序   臺灣這個水果王國,從屏東的最南端恆春開始算起,每年落山風一過芒果樹開始開花,伴隨著種植面積相對較少的荔枝園,一片黃綠夾雜,甚是壯觀。再往北過了枋山這個愛文芒果大產區,沿著屏鵝公路往北來到了臺一號省道與臺十七號省道分叉的佳冬鄉,看到路旁盡是經過矮化,種在鹽分地的蓮霧樹。包含北邊的南州、枋寮等鄉鎮,這裡就是屏東黑珍珠蓮霧的最大產區。   

  跨越高屏溪,順著國道三號進入高雄,從田寮月世界交流道出來,往北旗山、美濃,過去是香蕉、菸葉的重鎮,如今轉型種小番茄、白玉蘿蔔等,香蕉不再是唯一特色。沿著荖濃溪來到六龜,這裡的「黑鑽石蓮霧」名號不輸屏東的黑珍珠蓮霧,口感風味各有擁護者。      從國道十道往西,從燕巢出口下,就是聞名全省的珍珠芭樂集散地;周邊鄉鎮的珍珠芭樂,在某個年代之前都運到燕巢打上「燕之巢」的品牌記號,表明自己是正宗燕巢產的珍珠芭樂。 當然,現在周邊的阿蓮、岡山、大社,甚至田寮都有芭樂產銷班,農會也特別重視自己的品牌經營,擴大了珍珠芭樂在高雄的群聚效益,南邊的屏東、北邊的臺南,兩邊的農民都不會輕易嘗試種植芭樂,避開高雄

這個「芭樂集團軍」。      在高雄的芭樂產區,也和每年產在冬天的棗子,產區相重疊;芭樂是全年生,棗子剛好應付每年春節龐大的水果送禮潮,許多知名連鎖系統或網路購物,都知道過年期間高雄的棗子禮盒,是水果禮盒送禮的上選。      順著臺三線,穿越南化水庫,來到臺南南化區,這個全臺最重要的芒果大產區,每年都與屏東枋山,在愛文芒果輸日這檔事,產生微妙的競合關係。日本,因為每年七月十五日的盂蘭盆節(お盆、おぼん),是日本人相互送禮的一個最重要節日,臺灣的愛文芒果剛好盛產期就落在這個季節的前後;如果風調雨順,屏東產區的中、末期結束,剛好遇上臺南產區的初、中期的採收,大家都可以趕上這波龐大商機。   

  但如果屏東愛文芒果生產期拖延,與臺南產區愛文芒果重疊期太長,或是受節氣影響芒果樹開花延後,臺南產區的愛文芒果趕不上七月十五日這個時間點,或是被屏東搶去太多訂單,也是時有所聞。老天爺是公平的,給了高雄芭樂和棗子,讓屏東和臺南專注在芒果上。      續走國道三號,嘉義也一直是很重要的外銷日本鳳梨產區,而近幾年中國大陸對臺灣鳳梨採購需求暢旺,屏東地區的鳳梨已不足以應付,嘉義地區鳳梨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也因此產生了很特殊的產銷生態,特別是在這種單一水果種植很突出的縣市地區,「盤商」(俗稱臺阿場,塑膠籮筐的臺語)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他們一次收購整片農地的鳳梨,然後再以塑膠籮筐分裝到下游中小盤商手上。農

民有現金收,又不用花錢買紙箱,何樂不為!      嘉義還是夏季蓮霧的重要產區,往阿里山方向的梅山鄉,因海拔地勢之便,當屏東、高雄的蓮霧約在清明節前後結束,就是嘉義梅山蓮霧的登場。這幾年銷到中國大陸上海的蓮霧,幾乎都是從這裡出貨;當然,貿易商可能會在紙箱上打著「黑珍珠蓮霧」。反正,水果不會講話,也沒有多少中國大陸消費者有那樣的專業可以用嘴分辨出,這是屏東、高雄還是 嘉義產的蓮霧!      離開嘉義前,這裡有一種臺灣賣的價格很差,但也是被上海人搶購的水果:葡萄柚。當地人有另一種稱呼,沒有套袋、表皮橘紅的稱之「紅寶石」;有套袋,口感微酸,表皮近似淡黃色稱之為「二紅」。不過,上海人多半搞不清楚,紅

寶石價格比二紅高出約一半,但上海商人常常付了紅寶石的價錢,卻買到了二紅而不知。   過北港溪來到雲林,這裡過去出名的是柳丁,但這幾年已經被茂谷柑取代。當然,雲林更是北臺灣重要的蔬菜供應基地,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與氣候條件,讓雲林不僅僅有濁水溪米這樣高知名度的農產品,大蒜、西瓜、哈密瓜、結球萵苣⋯⋯都極具特色,且是重要生產基地所在。      整個雲嘉平原是臺灣重要的米倉,這幾年卻興起一棟又一棟的網室,種植了市場上銷售十分搶手的「聖女小番茄」,後來又更新品種,名為「玉女小番茄」;皮越來越薄,汁越來越甜,這些都是年輕農民返鄉之後,才出現的新形態。只能說,臺北人真好命,但也確實只有臺北這個大市場,才

能消費得起一公斤可以賣到五、六百元的盒裝小番茄。      彰化最出名的農產品非花卉莫屬,但離開田尾花園公路往溪湖、大村走,網室、室外交錯種植的巨峰葡萄,則成為彰化的另一個亮點。來到彰化,當然可以順道來溪湖市區,一家接著一家的羊肉爐,也是此地一大特色。穿越溪湖鎮的熱鬧街道,往二林方向,在中科園區的周邊,盡是臺糖土地;這裡,已被農民整片承租,嘗試種植有機、經認證的蔬菜,與全臺最大的超市通路達成供銷契約。      臺中的山城幾個鄉鎮農會,在臺中農業局官員的認真輔導下,成功打響米酒品牌,外銷東京、上海、廣州等大都會區;柑橘類當然也是這邊的主力農產品,椪柑、茂谷柑更是質優。唯一不靠海的南投,香蕉依舊

占了很重要的地位,但一路從彰化八卦山系連接而來的集集區,也群聚大片的鳳梨產業,品質水準都上的了檯面。而高海拔的信義鄉,或低一點的水里鄉,則是冬季巨峰葡萄的重要產區,在臺北消費者心目中,地位不輸彰化溪湖巨峰葡萄。      當然,南投最重要的還是鹿谷的茶葉,因為中國大陸觀光客的大舉採購,臺中和平鄉梨山產區、阿里山產區,加上傳統的鹿谷產區,每年冬、春兩季茶葉開盤價格,節節高升,甚至整片茶山的產量被香港、中國大陸買家鎖死,也都不是祕密。      跨過大安溪,苗栗、新竹、桃園的丘陵地形,基本上就不是農產品生產的適合條件;但基本上仍有苗栗大湖、獅潭的草莓,卓蘭的楊桃、葡萄,新竹的桶柑,這些在市場上都有

固定的愛好者。中部山區到苗栗、新竹,整個一路從梨山跨到東勢摩天嶺,是日本品種「富有、次郎」甜柿的產區,品質已超越日本本地;往北一路順著臺三線,苗栗卓蘭、三灣到新竹,沿著丘陵稜線則是滿山遍野的高接梨,帶給當地農民豐厚的收入。      當你這樣走一圈回到臺北,才發現活在臺灣,真的很幸福;不用半天的時間就能南北走一回,所以臺北人才可以每天早上吃到最新鮮的蔬菜、水果,道理就在這兒。      當然,不能忘了美麗的臺灣東部!從臺北,不論走國道五號或搭乘臺鐵前往宜蘭,再一路往南奔向花蓮,這裡就是臺灣無毒農推廣最成功的地方;東部,這塊臺灣最後的淨土,就在原鄉年輕子弟陸續返鄉守護下,開花結果。跨過著名的富里

、關山、池上這個臺灣稻米最出名的產地,吃著同一條水脈,連日本人都想來這裡種植他們引以為傲的越光米,然後再回銷日本。來到臺東,到處可見釋迦園,這個幾乎成為臺東水果的代名詞,同時也是臺灣最具特色的水果,如今更是「反攻大陸」最成功的臺灣水果。      這幅「臺灣水果地理圖像」是筆者這十年工作的縮影,也是從事本書寫作前,必須先自我要求做好的基本功。   ⋯⋯⋯⋯⋯⋯⋯⋯⋯⋯⋯⋯⋯⋯⋯⋯⋯⋯      我們市井小民每天的生活必需品─水果、蔬菜,為何會沾染上政治,進而成為一門「水果政治學」?      話說從頭,一切都是兩岸交流開放後的產物,也是因為政黨選舉、藍綠對立、兩岸關係的不透明,所造成的扭曲變

形所致。      農民成為中共對臺統戰的對象,也是藍、綠、紅三方爭奪討好的對象;農產品,特別是水果,也就這樣被搬上舞臺,變成政治操作的籌碼。      本書《水果政治學:兩岸農業交流十年回顧與展望》,從筆者這十年工作的兩個軸線談起;一條是筆者的工作親身經歷、內幕與自我反思,一條是平行於這條軸線的兩岸政治環境變化、脈絡與個人觀察。      第一條軸線從連戰、胡錦濤兩人首次面談後確立的兩岸農業交流框架開始,描寫筆者在立法院工作期間因緣際會接觸到臺灣農會系統在這個場域中所扮演的角色,然後直接涉入其中;接下來,一路往下延伸到筆者轉戰到臺北農產運銷股份有限公司,此次轉換跑道與角色後,仍持續在兩岸農業

交流這條道路,甚至進一步跨越到執行臺灣水果外銷中國大陸的政策採購,以及農產品外銷的實務經驗談。      本書另一條脈絡是做為前一條軸線的時空參照軸。從三一九槍擊案的兩顆子彈談起,點出兩岸進入一個混沌不明、難以捉摸的危險期,中共對臺系統如何拉高對臺統戰,藉此爬梳農業成為重中之重的整個歷史脈絡;接著一路進展到對臺政策因為執行兩岸農業讓利所面臨的挑戰,以致到後來戰線全面失守潰敗的原因,回歸到前一條筆者親身參與的故事文本軸線上。      本書企圖談論兩岸農業交流這十年的一個具體而微的縮影,透過這兩條軸線,有第一人稱的現場紀實,也有從工作經驗中彙整對兩岸時局變化的分析觀察,回到兩岸農業交流這個核心議

題上,希望藉由筆者參與其中一小部分的所見、所聞、所得,得出下一個兩岸農業交流的十年,臺灣、中國大陸分別可以再做些什麼、或是該如何避免重蹈覆轍。當然,內心希望這本小小的文字記錄能達拋磚引玉之效,讓更多曾經在這十年穿梭於兩岸農業交流的有志之士,能提出更深入精闢的見解。      在此,感謝高雄市農業局局長蔡復進、研究所所長樊中原、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所副所長陳先才、研究所老師吳鯤魯、反美牛戰將也是精神科醫師蘇偉碩等師長、同學,費心為本書不吝指正並為之作序。      十年過了,最後只想說一句:「臺灣水果若沒沾惹到政治,那該多好!」   二○一五年八月秋 筆於臺北 第四章 政策VS市場  國

共平臺建立後,認真地執行連胡會的結論共識,特別針對臺灣水果過產滯銷進行「緊急採購」。於國民黨在野期,中共對臺系統總共發動了三次的對臺水果緊急採購;此舉引來了民進黨政府的反制,但也凸顯了制度建立的重要,當然也引發了農產品生產過剩,到底是要自救還是依賴外援的爭辯。  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執行政策採購也就不再隱晦,大喇喇地浮上檯面執行。成效看似達到穩定價格,但卻也讓臺灣水果在中國大陸市場通路,全面潰敗。期間,多少兩岸政商人物穿梭在此之中,想要分食兩岸農業紅利,其結果就是臺灣基層農民成為配角,最大的政治獲益者其實是政治人物。 1.政策採購  談起政策採購,還是要回到連戰二○○五年北京和平之旅後,對當時在

野國民黨而言,解決臺灣農產品在中國大陸銷售問題是「能做不能說」,以免遭惹民進黨的抵制,更可避免其他勢力介入分食。但有另一項工作,卻是「又能做又能說」的,那就是政策採購。  臺灣有幾樣水果或是一年四季都有生產,或是農民搶種,也因此特別容易出現價格暴起暴跌,導致農民損失;原因很簡單,就是生產過剩。特別是柳丁、香蕉,前者集中在臺南、嘉義、雲林與臺中一帶,後者幾乎在大安溪以南都有種植,其中又以南投、屏東兩地為最。  故事的起點是二○○六年四月舉辦的首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又稱國共論壇),其中有一項結論是,為了穩定臺灣農產品市場價格,保障農民收益,如果發生臺灣農產品過產滯銷的情況,由中國大陸啟動緊急採購機

制。  首屆國共論壇舉辦後不久,香蕉即出現盛產,當時預估比前一年增加百分之三十二,國民黨內的「兩岸農產貿易及合作小組」,即向國臺辦聯繫啟動「採購臺灣過剩蔬果機制」。  因為民進黨主政,國民黨系統只好依賴農民團體,也就是「台灣省青果運銷合作社」,以及「台灣省蔬果運銷合作社聯合社」,這兩大農民團體協助,在二○○六年六月十二日啟動首次的香蕉政策採購。  當時中國大陸同意這項緊急採購的數量為兩百公噸,產地採購價格為每公斤十一點一元。一個四十呎標準冷藏貨櫃,可以裝一千三百五十箱、每箱十二公斤重的香蕉;也就是說,大約採購十二個四十呎貨櫃。這對於常態性貿易來說,是一個很小的數字,但對於兩黨之間卻是個大突破。

職業重建人員工作不安全感對工作滿意的影響:以專業承諾作為調節變項

為了解決公平正義公民的問題,作者林政諺 這樣論述:

近年來由於身心障礙者之就業權益逐漸受到重視,用以協助身心障礙者就業之職業重建專業人員也因應而生。由於政府標案制度的限制,標案期間許多專業人員也正面臨著職務存續的不確定性,並間接影響服務品質。本研究為探究職業重建人員之專業承諾是否能夠影響工作不安全感與工作滿意的關係,以任職於政府部門、財團法人/基金會與社團法人/協會之職業重建人員作為研究對象,透過問券調查法,以”工作不安全感量表”,”工作滿意指數量表”及”專業承諾量表”為研究工具,共收集200份有效問券,回收率50%。後續依據多元迴歸分析方式進行驗證假設。研究結果顯示:(一)質的不安全感顯著負向影響工作滿意;量的不安全感則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

。(二)量與質的工作不安全感在調節工作不安全感與工作滿意間的效果未達統計上的顯著意義。於補充分析中,任職於財團法人/基金會之職業重建人員,其專業承諾能夠調節質的工作不安全感與工作滿意間的關係。依據研究結果,建議主管機關能夠增加薪資補助,使職業重建專業人員的職涯發展需求獲得保障。也建議後續研究者能夠進一步探討有效調節工作不安全感與工作滿意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