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課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課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台中市愛彌兒幼兒園寫的 幼兒學習,關鍵問!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全方位視覺藝術教學 - 博客來也說明:書名:全方位視覺藝術教學,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4741212,頁數:192,出版社:雄獅美術,作者:李曉寧、 ... 文/林清平(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教授)

中華大學 科技管理學系 謝玲芬所指導 王秀梅的 硬筆書法教學現況調查 - 以新北市國小為例 (2016),提出台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課表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硬筆書法、國民小學、認知、期望、現況。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東華大學 藝術創意產業學系 徐秀菊所指導 陳奕澄的 中小學綠活藝術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綠活藝術教育、綠色生活地圖、教學理念、課程實施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課表的解答。

最後網站李家羽則補充:李欣恩生於1997,喜愛觀察,嘗試新事物,勇於挑戰,保持衝勁。 Taipei,[email protected] 簡介我讀的科系是台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屬於純美術及美感學類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課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幼兒學習,關鍵問!

為了解決台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課表的問題,作者台中市愛彌兒幼兒園 這樣論述:

44道關鍵QA,12個親子遊戲,7則完整教學紀實。 幼兒學前教育,最FUN(放)心!   日本知名繪本作家誠摯推薦,20位國內幼教學者專業分享。   35年的幼教經驗分享,提供第一線幼教工作者最專業權威的教學紀實。   從語文、數學、音樂、美感、遊戲、幼小銜接等不同面向,提供家長正確的幼兒學習觀念。   學前教育普及化,家長對幼兒園的功能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既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又害怕揠苗助長斷了孩子學習的興致。到底,學前教育應該賦予孩子哪些能力?   關心、在乎孩子成長的您,在孩子要上幼兒園前,腦海中是否曾經浮現過這些問題?   【語文類】先學注音符號才能學好國字嗎?   【數學類】

什麼玩具能幫助孩子學習抽象的數學?   【音樂類】孩子音樂鑑賞能力的培養,一定要送到才藝教室?   【美感類】我的孩子只會鬼畫符,他的繪畫能力是不是很差?   【遊戲類】辦家家酒的遊戲,是否會太過以自我為中心?   【幼小銜接類】要上小學了,我的孩子還不太會生活自理,上小學後會適應不良嗎?   別擔心,孩子若有上述的現象,不是他們學習力遲緩或異常。   幼教專家說這些都是正常的現象,只要有好的引導,孩子的表現與進步,會超出你的想像。   台中市愛彌兒幼教團隊的專家與現場老師用QA問答方式,為您細細解說學前家長絕對關注的44個教育問題。搭配設計在家即可執行的遊戲,邀你一起與孩子玩中學。  

    除此之外,也提供完整的教學紀實,分享更多教學經驗與孩子學習成果,請您親眼感受孩子的潛力。   讓幼教專家設計的「真遊戲」,成為父母陪伴孩子在家遊玩的極佳親子共學題材。   【語文力】繪本共讀、創作塗鴉,close文字符號無負擔   【數學力】整理家務、手作烘焙,touch算數與邏輯   【音樂力】身體律動、歌謠念唱,enjoy音樂情境樂開懷   【美感力】手繪拼貼、立體捏塑,play藝術展創意   【遊戲力】肢體伸展、創意故事,happy發揮想像力   【幼小銜接】生活自理、化解衝突,fun心進入小學堂   讓幼兒園的教學紀實及課程目的分析,幫助讀者深切掌握與幼兒互動時的關鍵要領

,寓教於樂。   【語文力】關於「天氣」的詩、怎麼又是「林真美」?   【數學力】菜圃、沙坑旁的工具屋   【音樂力】以音樂伴隨孩子一天的學習生活   【美感力】我的畫像與陶偶   【遊戲力】可以乘坐的大飛機   【幼小銜接】國小搜查隊 本書特色   ☑ 彙整44道幼兒學習的關鍵問題,幼教專家、老師一次清楚解說!   ☑ 家長關鍵問題:關於語文、數學、音樂、美感、生活作息的親子共學練習題,在家也能跟孩子邊玩邊學。   ☑ 幼教老師關鍵教:累積35年經驗的教學紀實,透過資深幼兒教師的引導步驟,你會發現原來我們的孩子這麼優秀! 幼教專家好評推薦   跟著愛彌兒,讓幼兒玩、玩、玩,給玩、陪

玩、共玩、順水推舟的玩,幼兒自然就能玩出素養與能力!---林佩蓉 台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主任   這是一本學前父母想認識自身孩童該學習什麼,以及如何學習必讀的書。讓愛彌兒教育專業社群共同攜手,為學前父母解開長期存在心中的教養疑惑。---倪鳴香 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所長   全書結合理論與實務、深入淺出、容易閱讀,適合所有關心孩子學習與成長的家長及樂於專業成長的教保服務人員閱讀參考。---陳淑琴 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副教授   愛彌兒以30餘年豐富的幼兒教育經驗,輔以學者專家精闢見解的引領,這本書的出版真是育有學前幼兒家長的福音,也是幼兒老師教學的寶典。---涂妙如 輔仁大學兒童與

家庭學系副教授   這是一本融合幼教觀點實務與家庭親子實作的好書,值得幼教老師與家長深究品味,因為,學前教育不只在幼兒園中,家長的幼教觀念才是關鍵。---李淑惠 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服務系主任 作者簡介 │台中市愛彌兒幼兒園│   「愛彌兒幼兒園」創辦人高琇嬅,1981年在台中市創立了第一所愛彌兒幼稚園,目前共有四所愛彌兒分校。35年來,課程發展由「貼近幼兒需求的團體教學」至現今的彈性「有機課程」,視課程為一種有機發展的個體,為師生共同創塑的成果。   在課程運作的過程中,幼兒、教師與環境緊密互動,相互激盪成長。 在「沒有課本、沒有課表、沒有分數排名、沒有回家功課、沒有全美語、沒

有紙筆評量」等主張下,培育孩子們具備「生活自理、創造性思考、問題解決、環境關懷」等能力。   │團隊成員│   鄭舒丹/美國芝加哥羅耀拉大學課程與教學博士、樹德科技大學兒童與家庭系助理教授   張斯寧/美國北德州大學教育學博士、弘光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劉嘉淑/奧地利莫札特音樂學院、台中市愛彌兒幼兒園及慎齋小學音樂總監   徐德成/彰化師範大教育研究所博士班、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碩士、東海大學美術系   劉仲倫/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博士班、美國紐約大學戲劇教育所碩士、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助理教授、台中大開劇團團長   鄭青青/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博士、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系副教授兼

系主任   劉曉晴/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靜宜大學幼教學程、朝陽科技大學所長班   楊蕙鍈/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系幼教組碩士   林偉婷/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班、朝陽科技大學幼教學程、東海大學所長班   林尚瑩/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台中教育大學園長班   何玲慈/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東海大學所長班   施淑雯/美國印第安那大學幼兒教育碩士   賴郁茹/台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   楊舜雯/慈濟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教育學系   邱美嫚/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幼教組碩士   詹惠雯/嘉義大學幼教研究所碩士班、朝陽科技大學所長班   杜凌慧/台中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系碩士班、台中教育大學幼教學程、朝陽科技大學所長班 編者序 看懂孩子的發展需要比ㄅㄆㄇ重要 高琇嬅 推薦序 充滿創造力的幸福園地 伊勢英子 閃亮的愛彌兒幼兒園 柳田邦男 跟著愛彌兒,讓幼兒玩、玩、玩,玩出素養與能力! 林佩蓉 為學前父母解開教養疑惑 倪鳴香 在這裡,孩子才是主角台灣繪本閱讀重量級推手 林真美 第一本為幼兒家長編撰的學習指南 陳淑琴 種下一顆顆學習種子 涂妙如 學前教育,不只在幼兒園中 李淑惠 PART 1 語文力 Q1:語文是什麼? Q2:幼兒如何學習語文? Q3:幼兒是否要先學注音符號,才看得懂國字? Q4:沒有先學注音符號,進入小一會跟不上? Q5:幼兒寫字

像鬼畫符一樣,沒關係嗎? Q6:幼兒沒照筆順亂畫字,會影響以後寫字嗎? Q7:幼兒飽讀古詩經典,可以增強孩子的語文發展與文學造詣嗎? PART 2 數學力 Q1:數學是什麼? Q2:幼兒學習數學的目的是什麼? Q3:如何讓幼兒在生活中與數學相遇? Q4:幼兒數學只有數數、加法與減法嗎? Q5:引導幼兒學習數學,應注意哪些原理? Q6:生活中,可幫助親子共同探究數學意義及樂趣的活動有哪些? Q7:有哪些玩具,可幫助幼兒學習數學? Q8:有哪些繪本,可幫助幼兒學習數學? Q9:需送幼兒到數學補習班嗎? Q10:誰是幼兒最佳的數學學習夥伴? PART 3 音樂力 Q1:生活中,什麼是具有美感的幼

兒音樂? Q2:幼兒學習音樂,應該怎麼開始? Q3:幼兒是否參加音樂才藝班? Q4:如何陪伴幼兒學習音樂? Q5:如何帶領幼兒欣賞音樂? PART 4 美感力 Q1:如何在生活中培養幼兒美感? Q2:生活中有哪些是降低美感的幼兒美術,成人應避免提供給幼兒? Q3:1歲半至3歲半幼兒的繪畫,有哪些特徵? Q4:3歲半至5歲幼兒的繪畫,有哪些特徵? Q5:5歲至7歲幼兒的繪畫有哪些特徵? Q6:塗鴉對幼兒有意義嗎? Q7:幼兒為何只使用單一顏色? Q8:幼兒的繪畫作品一定要塗色嗎? Q9:幼兒的繪畫一定要畫得像嗎? Q10:父母不會畫畫,該如何指導幼兒創作? Q11:什麼類型的美術活動適合幼兒?

  Q12:父母如何幫助幼兒學習美術? PART 5 遊戲力 Q1:真病?假病?還是在「演」? Q2:孩子玩家家酒,玩出什麼? Q3:孩子玩家家酒,爸爸媽媽可以怎麼幫? Q4:孩子遊於「戲」,如何讓他們更延伸? PART 6 幼小銜接 Q1:幼小銜接對小孩有什麼重要性?    Q2:幼兒園跟小學有什麼差異? Q3:需要送小孩上正音班或數學加強班嗎? Q4: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幼兒園如何協助孩子? Q5: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小學如何協助孩子? Q6: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家長有哪些任務? 推薦序 充滿創造力的幸福園地 伊勢英子   一個遊戲的世界完完全全展現在這現實的空間。愛彌兒幼兒園充滿

了創造的幸福,由孩子們畫的圖所建造成的菜園工具室,尤其讓人印象深刻。讀過我的繪本的孩子們,為我創造了續篇、用木頭做了一把大提琴、還為我縫製了一個特大號的布娃娃⋯⋯,他們豐富的感性與知性,讓我好驚豔。還有,我真想一直待在那滿是勞作和畫材的教室裡啊! (本文作者為繪本作家) 閃亮的愛彌兒幼兒園 柳田邦男   最近我走訪愛彌兒幼兒園,留下了三個非常深刻的印象。第一,貼在教室的那些兒童畫,全都是洋溢著生命、充滿力道的作品。第二,孩子們送給我們的手作繪本、木造的大提琴模型,都非常獨特,讓人感受到孩子們溫柔的心。第三,不論是佈滿了豐富畫材的美術教室,或是庭院那間浪漫的農具小屋,都顯現這裡是個充實飽滿

的實踐教育基地。這三點,明白顯示出愛彌兒幼兒教育正朝向形塑知性人格的目標前進。 (本文作者為繪本閱讀推廣作家) 跟著愛彌兒,讓幼兒玩、玩、玩,玩出素養與能力! 林佩蓉   這本書以Q&A的方式編輯,十分友善讀者,且內容專業、豐富、扎實,有理論根據,有研究支持,有案例佐證,不只適合關心幼兒教育的家長閱讀,也適合幼教實務工作者閱讀,甚至適合幼教學界人士閱讀,尤其是師資培育工作者,因為這本書也可以清楚看到以下影響幼教重大的理論理念如何在愛彌兒的教學實務中實踐出來。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與「教育即經驗的重組與改造」是美國教育哲學家杜威的名言。杜威倡導經驗學習是動態的歷程,認為在教

育過程中,人都會遭遇各種大大小小的問題,必須藉由直接或間接的經驗設法解決,而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人會不斷累積、修正、重組、改造自身經驗,擴充知識與技能,發展出適應環境的能力,進而促進個人的生長。愛彌兒希望提供幼兒在生活中深刻有意義、連貫且統整經驗的學習歷程,走的就是落實杜威教育哲學的路。   「知識是個體與環境互動產生交互作用的結果」、「智力是一種生物適應環境的結果」這是瑞士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的名言。知識怎麼來的?學習怎麼發生的?皮亞傑認為「認識」(知識)並不是一種既存的狀態,而是一種「發生」的動態過程。知識不存在於主體心中,也不存在於客體之中,而是發生於主體與客體間之互動所形成的知覺建構,

所以「兒童的認知思考是在活動中、操作中形成和發展的」、「兒童的認知思考是在與環境互動中發展出來的」,大人要尊重、看重兒童的探索探究的知識建構歷程。愛彌兒規畫合宜豐富有美感的遊戲空間,提供幼兒大量時間自主探究、問題解決、發現學習,走的就是落實皮亞傑建構心理學的路。   另外,遊戲是學前幼兒最適合的學習媒介,也是愛彌兒團隊深以為傲的特色。愛彌兒教育的核心價值是「自主學習」與「全人發展」,而遊戲就是幼兒自主學習的最佳寫照,也是促進幼兒全人發展的最佳捷徑。跟著愛彌兒,讓幼兒玩、玩、玩,給玩、陪玩、共玩、順水推舟的玩,幼兒自然就能玩出素養與能力,玩出語文力、數學力、音樂力、美感力、創造力、適應力!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主任) 在這裡,孩子才是主角 林真美   愛彌兒的孩子們,好似跟我很熟。他們每天聽老師唸繪本,一不小心就會聽到「翻譯,林真美」。   耳熟能詳之後,他們有人自覺認識我已經很久了,但有一天,當一個孩子大聲問道:「怎麼又是林真美?」時,他們才意識到,他們並不認識那個名字底下的「內容物」。   於是,我接到了來自高琇嬅老師的徵詢,說孩子們想要「研究」我⋯⋯對於如此有趣的提議,我當下慨然附議。   不久,我就收到一封沈甸甸的信函,裡面裝滿了孩子們以圖代字的提問。他們問:為什麼妳要翻譯這麼多本書?妳現在在工作還是在休息?⋯⋯就這樣,一讀完信,我也就莫名的被捲

入了孩子們所發起的「林真美炫風」,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的跟著玩了下去。   首先,他們無預警的來參加我的《繪本之眼》新書發表會,我則用彩虹筆認真老實的回信給他們,然後,孩子們再度發動「攻勢」,寫信邀請我去拜訪他們的班級─小榕樹。於是,就在某個春日的午後,「林真美」那三個印刷字體終於以「真人」之姿,出現在孩子們的面前。   那一天,孩子們用心擺設和林真美有關的事事物物,有繪本、研究報告,以及他們寫寫畫畫的海報。而我,被這群小粉絲簇擁著,他們提問,我作答,一大抵數小,卻也都忘情的讓教室充滿著一陣又一陣的笑聲。接著,在靜靜的聆聽我朗讀完一本繪本之後,孩子們帶我到他們的菜圃,介紹他們親自栽種的蔬果

。在陽光下,我們交談,說聽著他們的「小秘密」,然後,自然的手牽手、自然的輪流抱抱,直到依依不捨的在校門口說再見⋯⋯。   如今,那些孩子都離開愛彌兒了。但他們所留下的課程發展紀錄,卻成了我繪本翻譯生涯中的彪炳殊榮。我常常想念那群孩子,也因為他們,讓我和愛彌兒結下了日後之緣。幾次帶著日本繪本作家參訪,都讓我對愛彌兒在幼教現場的努力與成就,有了更多的讚賞與佩服。   我清晰的看到他們用心的在成就每一個孩子。而最難能可貴的是,不論是有形無形的學習,你都看不到成人在過程中所留下的鑿痕。在這裡,孩子才是主角。大人們只負責創造一個以孩子為主的天地,不論是硬體或軟體,裡面都滿載著他們對孩子的貼心對待。除

此之外,大人們總是等著、等著、等著。他們等待新的想法萌發,並盡可能的依循孩子的腳步,為他們加油添柴,或是藉由豐厚的周邊素材,去喚起他們的創造本質與豐富的感受力,讓他們可以自由的打造出自己的世界。      想到孩子們進到愛彌兒,可以時時刻刻和同為夥伴的大人小孩一起體驗、一起工作、一起認識世界,就不禁羨慕起他們所擁有的「幸福童年」。   想想,這是小孩之福;當然,也是世界之福。 (本文作者為台灣繪本閱讀重量級推手) 編者序   看懂孩子的發展需要,比ㄅㄆㄇ重要 愛彌兒幼兒園創辦人高琇嬅口述   「我的孩子念中班了,數學的加減法不好怎麼辦?」「如果大班還沒學過ㄅㄆㄇ,上小一跟得上同學嗎

?」「我家孩子好愛掰,有沒有問題?」「孩子常亂畫,真的可以嗎?」「何時開始讓孩子學鋼琴比較好呢?」兩岸三地華人地區的家長對於孩子在幼兒園階段的學習有著共同的焦慮,「___跟不上怎麼辦?」「___需不需要提早學呢?」......站在幼教現場第一線超過三十五年,深深感受到這些殷切期盼背後,往往凸顯的是「家長的想要」,而非「幼兒的需要」。   事實上,家長的焦慮多半源自於對幼兒身心發展的認識不足,因此幼教工作者的專業及職責就是要帶領家長看懂孩子的發展進程,從旁給予適當的提醒與鼓勵,一起幫助孩子達到適齡所應擁有的能力,並能更有信心地往下一階段邁進。也唯有如此,家長「怕孩子輸在起跑點」的焦慮才可能降低

。   以華人家長們最在意的幼兒讀寫能力為例。「早期讀寫」(Early Literacy)是一種以大腦為核心,需要與認知系統、聽覺、視覺、手部動作與發音一起發展的綜合能力,也是奠定未來閱讀理解的重要基礎。但學習前必須先釐清的是,所謂的學習讀與寫,絕非一直讓孩子孤立練習認字和寫字,但也不是完全都不接觸,而是需要漸進式的、有意義的佈局與策略。   書中幼兒園課程實例,有些是愛彌兒過去式的主題教學。有些則產生於愛彌兒的一日作息(如「音樂伴隨孩子一天的學習生活」、「菜圃旁的工具屋」、「繪本時間的林真美」),有些產生在教室的學習區(如積木區),或為幼小銜接做的鋪陳。   愛彌兒的教室,從物理環境開

始,提供豐富且吸引孩子的資源。每間教室裡除固定有積木、語文、益智、藝術創作、扮演(娃娃家)及科學等學習區,大班另有木工區。每天上午固定一小時的自由遊戲學習區時間,每天下午一小時戶外自由或建構遊戲時間,讓孩子依照個人的想法探索,每班兩位老師協同教學,從旁觀察、記錄、評量、適時提供孩子需要的協助,或幫助孩子進一步發展的策略。就這樣在孩子各玩各的探索遊戲中,其實已經蘊含著台灣幼兒新課綱中六大能力指標的學習。   愛彌兒幼兒園自1981年創辦至今,已有35年歷史,始終維持著「沒有課表」、「沒有分數排名」、「沒有回家作業」、「沒有全美語」、「沒有紙筆評量練習本」的「五不」,揚棄傳統教育中單向傳遞灌輸,

而以「自主學習」與「全人發展」為核心價值,透過每日生活中的潛在教育、學習情境的營造、自由探索、專業引導,讓孩子以遊戲為主體所開展出的有機課程,帶出充滿自信、熱愛學習的小孩。   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就如同花園裡的園丁,先要了解不同植物的品種與生長特性,在適當的季節提供適宜的養分,然後,共同等待美好種子的開花結果! (親子天下記者邱紹雯採訪整理)

硬筆書法教學現況調查 - 以新北市國小為例

為了解決台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課表的問題,作者王秀梅 這樣論述:

漢字具有藝術性和實用性。自古以來毛筆書法一直是書寫系統的主流,但隨著時代的進步,硬筆的便利性逐漸取代毛筆,而將毛筆書法的藝術形式表現在硬筆字的書寫上稱之為「硬筆書法」。許多研究指出,學習硬筆書法對學童具有陶冶性情、增進書寫技巧、培養審美能力等優點。然而,各小學實行硬筆書法教學並不普及,或因實施遇到困難而中斷,因此,本研究希望籍由教學現況調查瞭解其原因。 本研究除了瞭解新北市國小教師實施硬筆書法教學的現況、困境以及因應之道外,並探討不同變項如性別、年資、職務、學校規模等背景對硬筆書法教學「認知」與「期望」之差異情形與相關性。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103、104學年度參與新

北市政府辦理之硬筆書法研習的公立國民小學教師,問卷共發出330份,計有151所學校,回收271份,剔除無效問卷13份,有效問卷為258份,資料分析採用百分比(次數分配)、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等方法,研究結果如下:一、實施硬筆書法教學的比例約六成,大部分利用國語文課堂節數,並且每周花一堂課時間教學,教材以「生字語詞簿」使用最多,「教學法」主要為親自示範、口述、練習本臨摹,「教學重點」強調認識字形結構、熟悉筆畫筆順及執筆姿勢正確。二、教師沒有實施硬筆書法教學的原因主要為「時間不足」、「資源不足」、「缺乏專長」、 「課表沒安排」與「增加教學負擔」。三、教師在硬筆書法教學「認知」整體屬中

上程度。四、教師在硬筆書法教學「期望」整體屬中上程度。年資久的教師實行「教學法」的期望程度均優於其他年資教師。人數多的班級之教師對「教材」與「教學法」的期望程度大於人數少的班級教師。人口稠密地區學校之教師對「師資」方面的期望大於偏遠地區教師。五、新北市國小教師硬筆書法教學「認知」與「期望」屬正相關。六、建議當局編制專用硬筆書法教材,納入課綱,編入正課,調整彈性學習節數,實施硬筆研習分級,設立學生考級制度,改良教學法,發展學校特色等。 根據本研究結果提供教育機關、培訓機構、學校及教師未來在推動硬筆書法時之參考。關鍵字: 硬筆書法、國民小學、認知、期望、現況

中小學綠活藝術課程實施之個案研究

為了解決台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課表的問題,作者陳奕澄 這樣論述: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為探討將綠活概念運用在視覺藝術課程內,將實施在花蓮的國風國中與中正國小實施課程內容與成效之差異比較,瞭解在藝術與人文領域教學深耕實施推廣的計畫下,中小學教師對綠活藝術課程的理念與實施如何銜接及成效為何。該計畫是由國立東華大學徐秀菊教授提出一套注重在地性的藝術課程─「綠活藝術課程」,綠活藝術課程希望透過專業老師的引領教學,結合生命教育與環境教育,讓學生對本身的周遭環境產生更多的注意和關懷,並且能夠愛護及保護生態環境,學習到更多綠色生活的概念。 所要探討的目的與問題包括:1.探究個案國中、小教師校園綠活課程設計的理念為何? 2.瞭解個案國中、小學實施綠活藝術課程如何

實施? 3.探究個案國中、小學綠活藝術課程實施的成果為何? 本研究獲得結論如下:兩校老師綠活藝術課程的理念之異同的方面:兩校老師皆把「活到老、學到老」、「綠活藝術融入生活,生活即藝術」兩個觀念當作重要的教學理念。但國風湯老師教學理念以自身心理層面為出發點;中正周老師之教學理念以學生的行為目標為出發點。在兩校綠活藝術課程實施的內容與方法之方面:兩校老師都設計了攝影課程,希望以此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國風國中的課程設計學生多為獨立創作,而國小多為小組合作方式創作。在兩校綠活藝術課程實施的成果皆獲得兩次公開展出的機會,展覽也大受好評。兩校綠活藝術課程實施影響之異同的方面:從學習單的資料皆可看到學

生的改變,上完課程後皆表示學生們對環境的更加重視,觀察力也有所提升,從重新認識校園以及自身周遭環境的資源,能夠保護以及善待周遭的綠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