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鄭氏族譜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灣鄭氏族譜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尹章義,林滿紅,林翠鳳,武之璋,孟祥瀚,洪健榮,張崑振,張勝彥,戚嘉林,許世融,連心豪,葉乃齊,趙祐志,賴志彰,闞正宗寫的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和尹章義的 臺灣客家與六堆史研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鄭氏族譜溯源(波波) - 個人新聞台也說明:鄭氏 家族的歷代傳承,可從族譜中尋到記載。 1於周代始封滎陽桓公是鄭姓始祖,名友,為周厲王幼子,黃帝第二十九世孫,也是周文王的第十一世孫。周宣王二十二年(西元前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蘭臺網路 和蘭臺網路所出版 。

國立交通大學 客家文化學院客家社會與文化學程 黃紹恆所指導 劉名揚的 「崇文尚武」北部客莊的研究 —以九芎林地區為例(1775~1895) (2020),提出台灣鄭氏族譜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九芎林、墾隘制度、武學、文昌信仰、客家、防番信仰。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漢學應用研究所 柯榮三所指導 陳俊霖的 林謙光及其《臺灣府紀略》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林謙光、《臺灣府紀略》、《臺灣紀略》、華鄂堂集、臺灣古典文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鄭氏族譜的解答。

最後網站二手書博民逛書店罕見帶外堂城山鄭氏族譜【鄭成功 ...則補充:二手書博民逛書店罕見帶外堂城山鄭氏族譜【鄭成功族譜】Y13351 鄭氏族譜編輯委哪裡買?LINE購物幫你貨比800家,提供Yahoo奇摩超級商城惠價格、歷史低價、LINE POINTS點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鄭氏族譜,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三編)》,(共十五冊)

為了解決台灣鄭氏族譜的問題,作者尹章義,林滿紅,林翠鳳,武之璋,孟祥瀚,洪健榮,張崑振,張勝彥,戚嘉林,許世融,連心豪,葉乃齊,趙祐志,賴志彰,闞正宗 這樣論述:

  本叢書收錄當代兩岸三地一流臺灣史權威歷史學家:尹章義、林滿紅、林翠鳳、武之璋、孟祥瀚、洪健榮、張崑振、張勝彥、戚嘉林、許世融、連心豪、葉乃齊、趙祐志、賴志彰、闞正宗共十五位名家著作精華出版,由卓克華教授任本叢書的總編輯。     蘭臺出版社以服務學術為出版宗旨,2016年推出《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初編)》、2018年推出《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二編)》,兩套書自上市以來,深獲兩岸的學術界好評,因而再度懇請十五位兩岸名家,貢獻出版其在臺灣史研究上最經典的論文。這三次編著叢書的出書作者,都是臺灣史各領域的研究權威,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為目標,教授們窮其一身學術研究之力,落

實在臺灣史方面的研究。期望本叢書的出版能夠開啟兩岸學子研究臺灣史更上一層樓,並為臺灣史研究創新的研究思潮。     1.《尹章義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2.《林滿紅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3.《林翠鳳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4.《武之璋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5.《孟祥瀚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6.《洪健榮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7.《張崑振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8.《張勝彥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9.《戚嘉林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10.《許世融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11.《連心豪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12.《葉乃齊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13.《趙祐志臺灣史研

究名家論集》   14.《賴志彰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15.《闞正宗臺灣史研究名家論集》

「崇文尚武」北部客莊的研究 —以九芎林地區為例(1775~1895)

為了解決台灣鄭氏族譜的問題,作者劉名揚 這樣論述:

在清領時期的臺灣歷史裡,有許多臺灣漢人家族都會以參與平亂或科舉途徑取得功名,使該家族在地方上晉身領導地位,擁有與政府溝通的渠道,並藉以保護自身財產及提升區域的話語權。九芎林地區自清領時期的拓墾到日治初期,各主要拓墾家族如劉承豪家族、林先坤家族、姜勝智與姜秀鑾家族、劉朝珍家族和潘文起家族(道卡斯族)等,如何由私人武力進墾建立自衛組織開始,到墾隘制度的社會制度形成,分工扮演角色,同時利用科舉和捐納取得「功名」,來提升自身家族的權力,組織完整的隘防制度,並透過地方武力協助政府平亂取得領導士紳地位,即如何「武」、「學」兩用,藉以「武」、「學」在社會關係所代表的「防番信仰」、「文昌信仰」祭祀圈發展,建

立地區的相互關係。從目前學術研究對清領時期各地重要家族的研究,都是以單一家族的探討為主,鮮少針對一個地區數個家族同時就拓墾成功前後,由佃戶晉身土豪或士紳所面對政府功能不彰、拓墾、隘防等問題,彼此互相競爭與合作,進行整合性研究。

臺灣客家與六堆史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鄭氏族譜的問題,作者尹章義 這樣論述:

  客家和六堆史是台灣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部份,卻也是文獻難徵、前賢忽略的部份。   鄭氏東渡至乾隆初(1661-1736),漢移民來台者,福、客參半,與原住民雜居共墾。此後,民變、械鬥、外來侵擾頻仍,加上隔者流寓的限制,客系移民驟減。乾隆末,福客比降至七三。社會杌隉不安,島民趨吉避凶,遷往同語群聚居之處,以求自保,各分畛域、相互對峙。留居原地之客民其勢更弱,不得不順應環境而福佬化。1927年調查客系人口僅佔15%~18%(含閩籍客系人口)。   1980年,作者修志新莊,目睹乾隆初年客系移民捐建之明志書院、大士觀、關帝廟、三山國王廟皆巍然聳立;碑碣尚存、檔案可稽;日據時期

的調查報告燦然可觀;客民關鑿的萬安大圳仍然通流灌溉。伊能嘉矩《台灣文化誌》謂:泉人先至据黃海;漳人後至据平野,粵人最後至,居丘陵山區。可是,新莊正台北平原之中,是古代著名的大海港,何以古蹟實存而客蹤杳然?詣諸耆老,皆謂:新莊只有泉州人,沒有客家人!   尋覓隱沒、遷徙的客家人是艱鉅的任務,也充滿學術的興味和使命感。   作者利用了實際調查、回溯追蹤、資料分析、歸納演繹等方法,以古蹟實體與內涵訊息索引,蒐集相關人物、家族的神主牌,墓群碑銘,族譜,日據時代戶籍謄本,古契文書,私家檔案和著述,來往書信,分家鬮書和地籍資料,以新方法及新史料從千絲萬縷中找出隱沒的客家人,寫出可歌可泣他們的移民開拓史

和發展史。   此後,作者撰寫十七種地方志和區域發展史,也以此為職志,收穫頗豐。   「六堆」,乃台灣南部以鄉園組織為名的客家區。水田、溝洫是生產也是防衛體系,鄉團是自治也是自衛團體,數百年來抗拒叛亂、械鬥於境外英雄輩出,是古人稱頌的世外桃源。曾中立領導六堆參與平定林爽文之亂,貢獻卓著,該文是作者新力作。   希望本書成為有志從事台灣客家與六堆史者的墊腳石。  

林謙光及其《臺灣府紀略》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鄭氏族譜的問題,作者陳俊霖 這樣論述:

康熙廿六年(1687)臺灣正式設學,林謙光為清治時期首位臺灣府儒學教授,期間著作《臺灣府紀略》並完成於康熙廿九年(1690),係清治初期重要的臺灣文獻之一。 由上海圖書館所藏康熙年間的「華鄂堂集」刻本,是當前發現的最早版本,然目前最通行版本,乃是經後人刪改過後的「臺灣文獻叢刊」本,全貌已不復見。由於《臺灣府紀略》成書時間甚早,其文獻價值應不亞於《臺灣府志》。 是故,針對「華鄂堂集」本(目前所知版本最早者)與「臺灣文獻叢刊」本(目前最通行版本)的內容進行比較,釐清其間的異同,並探討、詮釋「華鄂堂集」本之內容。以期深化《臺灣府紀略》既有的研究基礎並廓清其版本的文獻價值與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