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雲豹復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台灣雲豹復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國立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寫的 中興國文(第五版) 和李賢文的 臺灣雲豹回來了:李賢文彩墨創作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新聞] 當消失蹤影40年的雲豹在阿塱壹森林現身 - PTT Web也說明:拉賓諾維茨博士雖未直接發現台灣雲豹,但認為台東南部山區有低海拔的原始林, ... 126 F 推xxox: 支持雲豹復育,經過與其搏鬥測試的原住民才能考試加分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新文京 和雄獅美術所出版 。

國立東華大學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裴家騏、吳海音所指導 林耕而的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對兩側山脈較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廊道效應之初探 (2020),提出台灣雲豹復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平地森林園區、野生動物生態學、自動相機、物種豐度、空間分布模式。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裴家騏所指導 郭衍秀的 台灣墾丁地區森林型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的活動範圍與鹿群組成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自動照相機、瀕危物種復育、高位珊瑚礁、無線電追蹤、社頂、熱帶季風雨林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雲豹復育的解答。

最後網站狩獵遇台灣雲豹!魯凱族獵人12年後說出真相… - 旅遊日本住宿 ...則補充:台灣雲豹 傳說,大家都在找解答。狩獵遇台灣雲豹!魯凱族獵人12年後 ... 對於台灣雲豹的花紋,原住民的神話相差不大,均與台灣黑熊有關。排灣族與魯凱族的傳說是黑熊與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雲豹復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興國文(第五版)

為了解決台灣雲豹復育的問題,作者國立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 這樣論述:

  本書由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的教師群,依其教學心得及專業素養,以增進學生對中國文學閱讀、欣賞與寫作的能力為目標所編撰而成的。書名訂為「中興國文」,除了表示是由中興大學國文教師所編以外,也寓含將日益受到國人冷落的「中國文學」中興起來的壯志。   新文京非常榮幸獲得中興大學中文系的青睞與信任,2012年出版了「中興國文」的第一版,之後在中文系老師們的努力下,以第一版為基礎,結合教師及學生們上課的反饋,歷經增刪、更新、主題重整、課次順序調整,讓使用本書的師生在國文課中有更好的教學、學習體驗。   第五版將全書調整為四大主題單元:認識及定位自己、善待在地的環境、尊重接觸的生

命、關懷我們的社會,每個主題都包含古典與現代的選文。全書以人文為核心精神,結合新媒材、新知識和語文表達三面向,符合社會既有規定與法律規範,透過理解法律、閱讀科學知識,將知識與人文精神回饋到新形式的敘事方式,提昇讀者的思辨性與面對真實情境問題的能力,化作實際的表述。   每課課文均有「選文理由」、「題解」、「作者簡介」、「本文」、「鑒賞」、「問題討論」、「延伸閱讀」和「作文寫作」等單元。「選文理由」說明選取本文所欲傳達的意義;「題解」說明本文出處及旨趣;「作者簡介」介紹作者生平、作品風格及文學地位;「鑒賞」解析本文思想、情感、章法、藝術特色;「問題討論」使同學對於該文有更深刻的思考方向,提高同

學思考的深度;「延伸閱讀」提供同學相關之文本,提升同學思考的廣度;「作文寫作」引導同學拓展寫作的主題,使其作文素材更加多元。   文後皆有詳盡的鑑賞分析,讓讀者能更深刻體會每篇文章的深意,最後再搭配問題討論、寫作練習,提供讀者在閱讀之餘,也能親自加以反思與討論,促使讀者具備理解與分析資訊的能力,以及對議題的敏銳度,使其整合跨領域知識,提出具體證據及個人見解,並將之化作新形式的敘事方式來表達,實踐讀寫的能力。

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對兩側山脈較大型野生哺乳動物廊道效應之初探

為了解決台灣雲豹復育的問題,作者林耕而 這樣論述:

歷史上,大農大富平地森林園區這片土地有著好幾種不同的文化與使用樣態,最早曾經為阿美族的漁獵場,日治時期日本人大面積的開發平森這塊土地種植甘蔗,並擁有長達80年的製糖歷史,直到2002年林務局向台糖租用土地,並開始造林復育環境,於2011年5月21日正式開園而成為了大農大富平地森林(以下簡稱:平森)延續自今,且平森園區西側緊鄰中央山脈;東側緊鄰海岸山脈,擁有非常特殊的地景,也極有可能成為兩側山脈生物交流的生態廊道。本研究於2017年9月至2019年1月在平森園區旁兩側山脈(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的淺山地帶,以32台自動照相機收集較大型哺乳動物物種的出沒情形。自動相機總工作時間為190,042.3

8小時(平均5,938.83小時、SD= 2,058.89),記錄到的較大型哺乳類野生動物為5目 13種,相對豐度最高為山羌(Muntiacus reevesi micrurus)、第二則是台灣獼猴(Macaca cyclopis),第三鼬獾(Melogale moschata subaurantiaca) ;分布範圍最廣為山羌、第二野豬(Sus scrofa taivanus),第三台灣獼猴與鼬獾並列。研究顯示,目前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 thaiwanensis)、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黃喉貂(Martes flavigula c

hrysospila)、獼猴、長鬃山羊(Capricornis swinhoei),這五種哺乳類動物尚未出現於平森園區,研判目前平森對這些物種的族群具有過濾或抑阻作用(filter) ,甚至可能具有匯(sink)的效果;野兔(Lepus sinensis formosanus)的分布模式與其他物種有明顯的不同,平森園區內有高密度的族群,且在平森內有幼獸的出現紀錄,顯示平森對此物種而言,兼具有棲地(habitat)與源(source)的功能;鼬獾是目前唯一在平森與兩側山脈的淺山環境都有高密度族群的物種,且在平森已經有建立族群也有幼獸的紀錄,研判平森對此物種具有棲地、源與傳輸通道(Conduit)

的功能;白鼻心(Paguma larvata taivana)、麝香貓(Viverricula indica pallida)、食蟹獴(Herpestes urva formosanus)這三種小型食肉目動物,在平森內族群密度僅為低密度,兩側山脈的淺山地帶則有中到高密度的族群存在,平森對於該物種來說,應該仍然是次佳的棲息環境,研判平森對此族群具有棲地與匯的效果;山羌於兩側山脈的淺山地帶有中、高密度的分布,在平森的密度則非常低,不過平森有發現山羌的幼獸出現紀錄,研判平森對此族群具有棲地、傳輸通道與匯的功能;野豬在平森與海岸山脈都呈現低密度的分布,野豬族群數量稀少,因此建議盡早採集遺傳訊息,可以更

準確的判斷個體的交流是否具有方向性,研判平森對於此族群具有棲地功能、傳輸通道與匯的效果。綜合而言,赤腹松鼠、穿山甲、黃喉貂、獼猴、長鬃山羊、山豬,應該盡快研究在本地區的族群遺傳特徵,有助於未來評估平森對兩側山脈物種交流時的方向性與實質效益。而鼬獾、白鼻心、麝香貓和食蟹獴這四種食肉目動物,極有可能是因為平森的出現,才促成了兩側山脈的族群交流,且方向性也較為可能是由海岸山脈側往中央山脈側傳輸。平森這條生態廊道應該持續觀察與監測,並且明確評估長期對物種生態的影響。

臺灣雲豹回來了:李賢文彩墨創作

為了解決台灣雲豹復育的問題,作者李賢文 這樣論述:

牠的美麗,伴隨著傳奇與神話, 將在南臺灣大武山脈,恆久地被傳唱,被複誦, 被一次又一次的復活。 從今時,直到永遠!──李賢文     古往今來,某種帶有神秘色彩的傳說生物總是會刺激藝術家的創作能量。臺灣雲豹,雖非如龍或鳳一般全然是虛構的,但近四十年來臺灣的山林中已經失去了牠們的足跡,從某個層面來說牠們已經彷彿是傳奇,而對魯凱族人而言,臺灣雲豹更是心中永遠的想望。       本書創作者李賢文前半生的頭銜永遠是「雄獅美術發行人」,後半生重拾畫筆後便積極走訪臺灣的各處山林,不但持續以彩墨抒發對臺灣自然風情的讚嘆,更深刻且動人的是其作品所散發的人文關懷。     

2016年起因著好茶部落的吸引,李賢文多次來到北大武山,也因而結識多位熱情的屏東鄉親,其中更包括魯凱族的耆老史官。臺灣雲豹的傳說故事可能也就因此不斷迴盪在他耳邊,牠們的曼妙姿態也成了他想捕捉的題材。臺灣雲豹復育之不易是眾所周知的事,此時畫家可能心想,既然如此,那就在畫作中重現吧。於是,臺灣雲豹的各種姿態便活靈活現地出現在畫家巧心安排的各種場景中,牠們回來了。   學者推薦     當代藝術的議題性創作──環境生態保育與原住民的文化認同   李賢文熱愛大自然,更愛寫生繪畫。他先前創作的紀實風景水墨畫,畫面的構圖相當開闊,展現容納天地萬物的氣魄,他也非常注意細節,具風土意義的景物一

一收進畫中,甚至將自己的形象也置入畫面,共同見證臺灣風景人文的特色。他的作品講究用紙的畫面效果,筆墨皴擦層次豐富,色彩清新淡雅,又充滿豐富的敘述情節,加上紀行詩文的題款,使得繪畫具有濃厚的文學性。反觀臺灣雲豹彩墨畫系列,他開始展開類似當代藝術的議題性創作,以雲豹主題提供視覺上的反思,提出環境生態保育以及原住民的文化認同問題。在表現形式上,他逐漸減少敘述性細節,傾向簡約凝鍊的繪畫語言,融入人生哲學與佛理,更具視覺震撼力與令人回味的餘韻。──黃琪惠(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台灣墾丁地區森林型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的活動範圍與鹿群組成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雲豹復育的問題,作者郭衍秀 這樣論述:

  物種的族群動態對生態的穩定與平衡具有影響力,物種因應棲息環境會改變其行為和生存策略。自1994年為復育梅花鹿(Cervus nippon taiouanus)族群進行野放後,其族群數量和密度持續上升,為避免族群超過環境乘載量的負荷,瞭解其活動範圍與鹿群組成資訊在日後經營管理上相當重要。本研究於2018至2020年間在墾丁社頂地區利用無線電追蹤六隻個體(兩雄、四雌),瞭解不同時間區段的活動範圍。本研究發現其95%最小凸多邊形的平均活動範圍為16.3 ± 5.3(3.1-33.8)公頃,不同時間區段(如:乾濕季、生理季節和日夜)皆無顯著差異。另外,使用2015至2017年間的自動照相機資料,

於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進行性別比、幼/雌鹿比和亞成/雌鹿比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鬱閉度高的森林棲地中,梅花鹿的群體隻數以2-4隻/群為主,其中以雌鹿-小鹿群的觀察紀錄最高。全年族群內性別以雌性個體為主,雄雌比1:2.9;儘管族群密度大,但是性別聚散性指標仍呈現性別隔離的狀況。此外,生育期後期(8-9月)在混合群的性別比大幅增加可能與雌性分娩較為有關。而雄鹿在發情期(10-1月)時,多尖成年雄性會傾向單獨活動,單尖亞成雄性則會有競爭、打鬥、追逐的情況。結果也顯示幼鹿在九月開始出現,而成年雌鹿與幼鹿比在1月後大幅下降,成年雌鹿與亞成鹿比則是全年從1月到12月呈現緩慢下降的趨勢,前述這兩項皆為影響族

群結構的重要因素。同時,在比較森林型與草原型棲地的梅花鹿族群差異時,則發現草原型梅花鹿的群體數較大、差異較高。最後,針對梅花鹿族群變動尚有許多影響因素(如,人為干擾、道路分布和流浪犬隻)於本次研究中尚未釐清,建議未來可作為研究方向,以利日後管理策略擬定與相關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