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風長板凳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工業風長板凳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瀅巧寫的 圖解文化研究(更新版) 和YoshiharuTsukamoto的 窗,手作與自然的物語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工業風長凳椅 - IS Chair 桌椅王也說明:工業風長凳 椅. 型號: AL-51; 庫存狀態: 有現貨. NT$ 1,800. 數量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易博士出版社 和臉譜所出版 。

朝陽科技大學 工業設計系 諸葛正所指導 鄔琦琪的 美軍家具對台灣木製家具產業之影響 (2015),提出工業風長板凳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家具、美軍家具、木製家具、台灣家具。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建築與室內設計系碩士班 邱上嘉所指導 張康萍的 雲林故事館使用者空間行為之研究 (2010),提出因為有 日式住宅、雲林故事館、歷史建築再利用、環境行為的重點而找出了 工業風長板凳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科院大连化物所耕耘二十余载把冷板凳焐热解密催化“黑匣子”則補充:在现代化学工业中,大多数产品生产都与催化过程息息相关。但长期以来,催化过程被视为科研领域的“黑匣子”,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过程究竟发生了什么。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工業風長板凳,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文化研究(更新版)

為了解決工業風長板凳的問題,作者陳瀅巧 這樣論述:

對習以為常的日常提出質疑吧!在被知識綁架的速食社會裡,從檢視身邊的文化開始,打破世界的不合理!文化研究是什麼呢?簡單來說,文化研究就是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視為社會的症狀或徵兆,冷靜檢視、提出質疑,並且注意背後的成因、影響以及權力關係等問題,還原文化社會的真實面目並加以反省的一門學科。馬克思說:「哲學家應該用哲學改變這個世界。」文化研究不只是一門學術理論,更重視與世界的互動與理論的實踐。本書以簡明清晰的概念、深入淺出的圖解,將文化研究的主要研究議題、社會文化現象的理論詮釋,從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學派、結構與後結構主義、女性主義等一一介紹,帶領讀者了解文化研究的發展脈絡與對社會的批判反動,看清

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連結關係,不再全盤接受既定的主流價值,能以更多元開放的思考方式認識世界! 作者簡介陳瀅巧陳瀅巧,一九七六年生於台北。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社會學博士肄業,英美研究(主修二十世紀文化批評)與社會學雙碩士。二〇〇四年起於聯副、講義雜誌、幼獅文藝、中華日報等發表散文。二〇〇七年起定居歐洲,二〇一一年至二〇一四年間旅居美國。二〇一五年於『短篇小說』月刊發表短篇小說後,專事文學寫作。 以思考的力量滅殺知識的細菌 陳瀅巧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活力的新興學科 方孝謙第一章 文化研究是什麼?文化是什麼?「文化」與「文明」的區別為什麼要研究「文化」?文化研究的起源與發展歷程文化研究的

學科特徵文化研究方法有哪些?第二章 文化研究的主要議題「他者」如何被再現?「知識」與「權力」的關係意識形態如何支配大眾霸權與媒體研究消費主義的興起從「○○主義」到「後○○主義」狂潮第三章 西方文化理論(一)啟蒙的創見活水源頭:馬克思主義佛洛伊德的「文明與其不滿」文化研究的先驅: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的文化工業論紀德堡與國際情境主義文化的現在進行式:霍加爾和威廉斯恩茲伯格的媒體文化觀紐約菁英文化的反省第四章 西方文化理論(二)當代重要文化理論符號構成世界:結構主義結構的「解構」:後結構主義精神分析與語言學的親密關係改變的力量:新左派女人,妳不再是弱者!世紀末的雜耍:後現代主義歷史的再思考:新歷史主義

「他者」出頭天:後殖民主義第五章 東方主義的興起薩伊德之東方主義史碧娃克的反詰侯米巴巴的混種說第六章 地域性文化研究黑色的憂鬱:非洲文化研究被併吞的國度:加拿大文化研究明日之星:東亞的日本、中國、台灣英語霸權:「你Google了沒?」第七章 文化研究往何處去?酷兒理論:造反有理!後現代馬克思:詹明信的文化邏輯全球化:銳不可擋的衝擊文化和科技:《駭客任務》的預言文化研究的順境與窘境索引 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活力的新興學科文◎方孝謙(政治大學新聞系專任教授)◆回顧文化研究兩大典範英國文化研究的巨匠霍爾,在一九八○年於《媒體、文化與社會》期刊中發表〈文化研究:兩大典範〉論文,文中回

顧了影響文化研究的兩個學術典範。他認為英國本土的「新左派」—從霍加爾、威廉斯、到湯普森,提供了文化研究的奠基典範。以威廉斯的理念來說,他把文化視為人類實踐—包括想法與做法—的總和;而研究文化就是要理出實踐總和中各種典型的人群互動關係,以闡明人如何具體地生活在這些關係之中,形成他或她的「感覺結構」。奠基典範之外,法國的結構主義則是推進文化研究從事具體調查的另一典範。從李維史陀到阿圖塞,結構主義者把文化看成由人類的心靈範疇與架構所投射出來的社會狀況,所以研究的重點就放在解析心靈範疇如何運作。而為了達成這項工作,他們先了解人類的語言如何運作,因為他們認為語言與心靈的運作有一種相似的關係存在。在說明了

兩種文化研究已經使用的典範之後,霍爾檢討了它們各自的優缺點,並指出文化研究未來的新發展,是在法國哲學家傅柯所帶領的「主體」與「論述」研究,及重回文化的馬克思式政治經濟學研究等方面。◆盡覽文化研究重要議題在霍爾寫作後四分之一個世紀我們重看此文,愈能從中體會《圖解文化研究》的優點。本書在圖文並茂的基礎上,當然帶給了社會大眾想要了解這一學門的基本知識;尤其有些圖表的整理,我認為就是對教授文化研究的老師,也會有提綱挈領的作用。並且,對照霍爾的前文,我們更會發現本書大幅擴張了霍爾的行文重點:霍爾論「新左派」與結構主義兩種典範,非常注意兩派對文化的定義與他們如何研究文化。對這兩個問題的重視,也充分反映在本

書的各篇當中。舉凡文化定義的演變、文化與文明的差別這些定義性的問題,不但早早出現在第一篇,同一篇中也涵蓋了如何研究的部分課題,如文化研究之前各學門對文化現象的研究、為什麼要研究文化、西方的文化研究重鎮、文化研究的方法等等。如何研究文化的問題,除了上述誰(哪一機構)用什麼方法去研究的層面以外,更重要的還包括現今哪些文化現象值得研究,它們具有什麼理論上的意義與價值這些重要問題,而回答它們就構成本書二到六篇的主要內容。二到六篇當中,不但提到了霍爾文中所討論的「新左派」—從霍加爾到威廉斯,及屬於結構主義一派的李維史陀與阿圖塞,更重要的是補充了一般英國文化研究者幾乎是嗤之以鼻的德國法蘭克福學派,以及該派

很重視的「意識型態支配大眾」、「消費社會」等研究議題。簡單地說,二次戰前的法蘭克福學派,固然是偏執於資本主義的既成制度方面,而認為這一制度不斷刺激大眾不必要的消費慾望,使得他們無法辨清盲目消費的社會並不可取;也就是說該派小覷了消費大眾的反抗力量。這一立場後來遭到文化研究者的批判與輕視。但是隨著法蘭克福學派核心成員阿多諾與班雅明的德文著作,大量迻譯為英文,我們知道文化研究者的輕視恐怕是出自無知者居多。可以說,如果沒有阿多諾與霍克海默在一九四○年代就質疑歐洲十八世紀以來的啟蒙運動,戰後歐美學術界的後現代主義,也就是反啟蒙主義,難以想像會有今日的昌盛。另外本書第五篇對「東方主義」的討論,也同樣補充了

霍爾所謂文化研究的新發展之一,是延續傅柯的「主體」與「論述」研究。《東方主義》是一手撐起「後殖民主義」研究的大將—薩伊德的成名作。在書中薩伊德就是根據傅柯的理論,構思「策略性位置」與「策略性形構」的概念,以分析「個別作者和三大(殖民)帝國—英、法、美—之政治企圖的動態交換所產生的著作」,也就是研究上述著作中別具影響力的「文本權威」。所謂「策略性位置」,是文本中的作者面對他或她的東方資料所採取的立場;而「策略性形構」,則指這類歷史文本間的關係,也就是「文本類型之間獲得其重量、密度、及指涉力量(的過程)。」在他的分析中,薩伊德把文本中的白紙黑字視為「再現」,也就是「經過對『東方的』任何真實面加以刪

除、置換、彌縫補缺後呈現給讀者」的東西。透過他的兩個概念,薩伊德讓我們明瞭西方殖民者對其殖民地所泡製出來的「知識」,正是扭曲真實而令被殖民者自我矮化的所謂「東方主義」。另外,第五篇對後殖民主義研究的另外兩位名家,史碧娃克與巴巴,也做了初步的介紹。本書的最後一篇,也如同霍爾的文章一樣,檢討了文化研究發展至今的優缺點,甚至也指出文化研究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在同志理論、後現代主義、全球化與科技等方面。至此,本書可以說擷取了霍爾名作的精髓並加以發揚光大,同時適度補充了時過多年,霍爾之後文化研究各方面甚至各地域(第六篇)的發展現狀。◆重返馬克思➊:生產方式影響倫理關係不過我們注意到,霍爾當年提出文化研究的

另一新發展,是重回文化的馬克思式政治經濟學研究。他在文中並沒有以具體事例說明這一研究為何,經過了二十多年,本書限於篇幅也沒有對文化的政治經濟學提出進一步說明。在本文的剩下篇幅中,就讓我們以「弱者的武器」及「文化的空間分析」兩個事例,填補文化研究發展中的空隙,並說明如何運用馬克思的上下層社會結構理論。《弱者的武器》是政治學者史考脫一九八五年的名著。他指出第三世界居大多數的鄉民,不常以叛亂或革命來反抗地主資本家的壓迫,反而是在日常偽裝下施展抗拒的行為。在本書中史考脫採用馬克思之生產模式的生產力(下層結構)及生產關係(上層結構)模式,來組織他在馬來西亞的村莊—西達卡(化名)—田野調查的資料,但是強調

上下二層結構都必須透過當事人的意識與理解才能運作。資本主義與西達卡發生關係,是透過馬國政府為增產而在當地投資的兩項建設:耕種的機械化與擴大灌溉區使得該地稻米可以一年兩熟。這種生產力的改善帶來貧富農戶關係的轉變:從租佃權、租金、打工給付、禮物饋贈等行為都可看出。而階級關係的矛盾都反映在日常生活的「文化產品」中,亦即人前人後的私語、謠言、笑話、成語及民謠等等。史考脫從上述文化產品中讀出了西達卡鄉民在生產模式未改變前的兩大道德理念:所有鄉民在神明面前都是平等的;富人有義務幫助窮人。隨著國家建設的介入,鄉民的所得差距逐步擴大,但是鄉民的道德理念卻尚未改變。所以不管富農或貧農,都只能以他們現有的、舊的文

化資源來論述所得兩極化的現象。儘管貧農的絕對所得在增產之後有長足的改善,然而,他們擅長誇張自己的貧窮程度而歸咎於田租上漲或耕地減少;最終他們歸咎於富人為富不仁,擅改了租佃的規定。另一方面,富農既然還沒有資本主義的經濟人語彙,他們同樣訴諸傳統文化來維護權益。他們強調窮鄰居物質生活的實質改善,並掩飾自己新得的財富以證明他們還是遵守神前平等的古訓。所以新生產模式中的貧富階級,各取傳統道德中有利於正當化己身的部分,以保護自己的利益。所謂「弱者的武器」當然是指著西達卡的貧農如何以與富農共享的道德理念,注入於日常生活的私語、謠言、笑話、成語及民謠之中,以達到宣洩不滿的作用。史考脫預測隨著機械化、商品化的資

本主義腳步加緊踐踏西達卡,弱者的武器只會愈顯無力,因為過去共享的道德理念只會加速消逝,而被一套適合資本主義生活方式的倫理,如個人主義所取代。本書的最大優點,是把貧農富農兩個階級在文化上的活動—說笑話、唱民謠—牢牢維繫在變動的物質生活環境(耕種的機械化與灌溉區的擴大)之中,因此體現了文化的政治(指兩個階級的權力關係)經濟學分析。唯一的缺點則在輕忽回教眾生平等及窮富相助教義的耐久性;試觀今日回教基本教義派對抗美國所形成的恐怖主義,就可知道傳統文化有其自主性,不是全然隨著物質生活環境的變化而跟著轉移。◆重返馬克思➋:現代主義+時空壓縮=後現代主義最後以「文化的空間分析」為例,是取材二○○六年六月到過

台北演講的地理學者大衛哈維的研究。哈維一九八九年出版的《後現代性的條件》主張,在一九七二年國際能源危機前後,我們看到資本主義中的現代主義文化逐漸蛻變為後現代主義文化。但其實這個文化蛻變,最終原因出在資本主義的下層結構也在一九七○年代初期從「一條龍」生產線的「福特主義」逐漸向委外經營、產品代工的「彈性積累」模式過渡。而下層結構的轉變則是透過「時空壓縮」的過程影響到文化的遷移。詳細地說,生產線似的大量生產會週期性的發生過度生產、利潤降低、資金與勞力閒置(合稱為「過度積累」)的困境。戰後主張「福特主義」的人面對這個困境,除了訴諸凱因斯理論的貨幣貶值與宏觀調控之外,只能操縱時間(如增加勞工,緊縮從生產

到上市的時間)與空間(如透過世界貿易組織WTO而擴張貿易市場)來化解。正是「福特主義」操縱時間與空間以解決「過度積累」的手段,急遽貫注了一般大眾「時空壓縮」的經驗。因為大幅度地將設備、幹部外移到譬如說中國大陸(這也正是「彈性積累」模式的一大特徵),再要求政府小三通、大三通,又加上電子、平面媒體的報導,我們會感覺到空間的隔閡已被資金的流動和空運的便捷所克服:現在真的是「天涯若比鄰」了。隨著「福特主義」大量採用委外經營、產品代工方式而向「彈性積累」生產方式邁進,人們的「時空壓縮」經驗愈發豐富,也就愈會在文化上層表現新的時空經驗。以後現代的建築為例,建築師可以把歷史上的金字塔、雕樑畫棟、梵塔造型同時

並用;也可以把地理上的斜屋頂、和室、長板凳共融家中。這種但求華飾、「好玩」的風格,與現代主義的建築強調「外型極簡、功能至上」迥然不同。但是哈維主張,所謂後現代文化只是現代文化的延伸,而延伸的動力來自「時空壓縮」的經驗;最終不管是文化還是時空經驗,都只是反映「福特主義」為了解決「過度積累」而向「彈性積累」模式的延伸。後現代主義只是晚期資本主義的危機象徵。

美軍家具對台灣木製家具產業之影響

為了解決工業風長板凳的問題,作者鄔琦琪 這樣論述:

1950~1970年代美援時期乃為台灣與美軍家具的媒介,除了是展現在美援時期美軍在台使用或購買的家具外,同時也反映了台灣當時產業的生態與變遷;何謂「美軍家具」?又有「什麼形式」可以代表美軍家具?其答案耐人尋味。從美援與台灣的關係,來解讀美軍家具的起源與發展,其之間確實潛藏許多的訊息。 本研究從韓戰與越戰開始後,以口述歷史訪談調查,針對二次戰後美援對台灣木製家具產業的影響;主要在探討美軍家具對台灣木製家具、產業、技術、材料、教育、經濟、觀光間的關係,以曾經做美軍家具的鹿港木作師傅,以及台北、台中、台南地區曾經做過或經營過美軍家具生產的工廠與店家為訪談對象,及收集彙整相關文獻資料,做整理探討

與研究分析。 經研究發現,從韓戰開始後,時為台灣剛光復沒幾年,處於戰亂的時代,當時台灣人民的經濟並不富裕。生活困苦為了改善家庭環境,因而離鄉背井到外地賺錢;時至1959年隨越南與美國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因而揭開美軍家具產業在台灣的發展;以地區而言因美軍大量進駐台灣北、中、南之主要空軍基地,帶動基地附近的經濟繁榮,影響初期的觀光及特殊性質的娛樂事業,穩定台灣經濟發展及原有木製家具產業發展,以技職教育而言提升師傅的養成,以產業而言從技術的改良、操作的新觀念及材料的使用,至木製家具樣貌的演化及匠師的轉型等。因此,美軍家具是一個時代演化的代表,造就了木製家具產業的發展。雖然,隨著越戰結束美援離開而

消失,對於當時曾經做過美軍家具的匠師而言,那段黃金時期可能是他的一生。

窗,手作與自然的物語

為了解決工業風長板凳的問題,作者YoshiharuTsukamoto 這樣論述:

從北海道到沖繩,深入日本手工製造的現場串連物、人、自然、街道的79扇窗景,一覽窗最詩意的存在★好評著作《窗,光與風與人的對話》、《窗,時間與街景的合奏》系列最新力作★走訪日本全境82個地區,第一手記錄「工作的人」vs.「做工的窗」★數百張窗景實照全彩精印,精細繪製窗戶解剖圖★完整呈現日本手作文化精髓,一窺全新角度的工匠設計哲學★圖文並陳精采揭露:百年窯廠作業工序、友禪染染布技藝、養蠶製絲流程、和紙抄紙作業、柿乾豐美之祕、天然製鹽程序、鹽漬鮭魚名店生產過程、京都腐皮老店製程、和式品茶觀葉之道、三百年藥房問診奧祕、祭典獨特觀賞門道……窗的周邊聚集了光、風等自然的作用,還有倚靠窗

邊的人們的各種行為。照射室內之物的光、使之乾燥的風、加工產生的熱、燻製形成的煙、蒸騰的水氣,窗將這些自然元素引入室內,或者排除多餘分量,是每日工作不可或缺的夥伴。自然元素穿梭在製作過程中串連彼此,其作用透過窗介入物與人之間,進而改變物的性質,這一切其實無比生動豐富。為陶瓷器上彩時,由北側引入均勻的漫射光;為了乾燥布料,匯聚從南側照入的日光轉換為熱能。以大型天窗聚集日光,使鹽水的水分蒸發來製鹽;或反過來遮蔽日照以陰乾物品。又像是那些經營已久的小商店,透過窗口交易,或在窗邊的展示櫃陳列商品,或在靠近窗的工作台上烹調。物與人、自然元素、街道,彼此的關係如此層層疊加,催生出獨特的窗戶形式。█ 工作的人

vs.做工的窗本書由東京工業大學塚本由晴研究室編著,從日本各地製作物品的現場,蒐集那些與人們一起「做工的窗」,並針對個別案例的實際狀況,研究其中物、城鎮、自然、人等事物的相互關聯,找到窗在其中的定位。為了確保研究案例的多樣化,研究室成員在日本各地進行田野調查,前往32個都道府縣的82個城鎮,造訪製作物品的作坊、商店、祭典,從235棟建物中蒐集到278件「做工的窗」案例,並擷取其中79件案例收錄於本書。各案例的調查內容,包括觀察窗周邊的主要產業或形成的背景、訪談營運管理者或使用者、實際測量窗並留下影像。根據測量結果繪製等角圖,以線段連結人、物與光、風、熱、煙、水氣等要素,製作「相互關聯圖」,疊加

在等角圖上。█ 照物的光 × 乾燥的風 × 加工的熱 × 燻製的煙 × 蒸騰的水氣※造物之窗――手作:陶藝、漆器、染布、和紙日本各地的傳統產業或手工製造業中,許多資源不可或缺,包括製作陶瓷器的優質土、洗滌絲線或布帛的水等地區自然資源,以及技藝高超的人力資源。很多工業化的作坊依賴換氣設備、空調、乾燥機等機械,從事手工製造的作坊卻非如此,窗在製作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從窗引入光和風,再從窗排出作業過程中產生的熱、煙或水氣。「造物之窗」讓工匠的手、腳、眼,與光或風等自然元素、土或木、布或紙等彼此串連。每天身處同樣的工作環境、審慎面對相同物資的工匠,能夠分辨物的厚度、重量、觸感、顏色等細微差異。這是在既

定事物的相互關聯中,磨礪人的知覺變得敏銳的生態學。此外,材料遇熱變化或利用水的物態變化作業時,要排放製程中產生的煙、熱、水蒸氣,窗戶不可或缺。將作業環境的混亂控制在一定程度,這是人們能夠持續進行工作的生態學。※食品加工之窗――製造:柿乾、製鹽、腐皮、釀酒日本的農漁村以源自富饒自然的農作物和水產為原料,利用地區的氣候,藉由熟成和保存等加工方式製作特產。為了加工食品,匯聚太陽的熱以高溫加熱、藉風吹去除原料水分、在瀰漫著煙的空間中燻製,或在室內創造特殊的微氣候環境。「食品加工之窗」充分運用光或風、熱或煙的作用,創造極端的室內氣候,乾燥或燻製水果、蔬菜、穀類、海鮮。雖然是人類無法長時間處於其中的作業環

境,卻是垂吊食品、點火、關閉窗戶,控制室內維持穩定微氣候的生態學。※買賣之窗――人與物:舊書、竹簾、烤鰻、配菜京都或江戶的驛站城鎮,沿街建築的町家,在面向道路側設有稱為「店」的買賣用空間。時至今日,仍有店舖沿用當時的支摘窗、格子窗、收闔式長板凳。昭和時代,建於下町的商店,將買賣櫃台、展示櫃、烹調工作台結合窗戶。這些窗藉由在窗邊工作的人們的姿態、陳列的各種物品,帶給街巷生氣。「買賣之窗」將人們勞動的姿態透過窗戶傳達到街道上,這樣的窗沿著街道連綿,創造出城鎮的集體熱鬧氛圍,那份熱鬧是能成為買賣潛在資源的創造性生態學。※越境之窗――複合:祭典、弓道、畜產、太鼓祭典時可用來眺望街道上遊行的藝閣(山車)

或舞蹈、為祭典而加以裝飾或改造的窗;從建於海邊的眺望台確認船的航行、下貨或魚群狀況的窗;畜產設施中用以保持動物健康、聯繫人與動物的窗。向諸神、鄰居、旅人開放的「祭典之窗」,既是讓人走入迥異於日常情境的窗,也是暫時對大眾全面開放的生態學。考量動物健康、使照料方式變得簡單的「動物用之窗」,代表的是人與動物共生的生態學。「眺望台之窗」是在身邊事物的相關聯當中,加入船隻卸貨、魚群等遠方事物的生態學。█ 系列著作延伸閱讀※《窗,光與風與人的對話》我們的生活裡,都少不了一扇「窗」。東京工業大學塚本由晴研究室成員造訪28個國家,足跡遍及76座城市,查訪並調查記錄135扇窗,整理歸納充滿生命感和文化力道的窗景

,思考窗與光、風、人的關聯。書中收錄的窗景,範疇涵蓋市井生活的窗到大師之作的窗,地域跨五大洲,宗教含括基督教、伊斯蘭教到自然崇拜,氣候別從熱帶到凍土。這遠不止是一本旅行記述,也非窗的設計或建築考察,完成這趟窗之旅時,成果是一部訴說窗的故事和人的故事的精采之作。※《窗,時間與街景的合奏》窗,一個日常的小小存在。窗,一幅幅街景的故事,時間留下的記憶。東京工業大學塚本由晴研究室窗學力作,收錄11個國家31座城鎮的35幅窗景,近百張全彩精印街景連續照片、精繪建物連續立面圖。領略窗的「系譜」,就知道如何在時間的變化過程中,定位今日的窗與街景。認識窗的「制度」,就知道窗如何成為具機能標準和文化規範的事物。

了解窗的「生產」,就知道窗如何跨越個別建物的藩籬,成為具共同特徵。從日本、亞洲到歐洲,窗複雜反復的韻律和樣式,勾勒我們所生活的街區的發展軌跡。

雲林故事館使用者空間行為之研究

為了解決工業風長板凳的問題,作者張康萍 這樣論述:

歷史建築再利用雖有助於歷史建築的再生,但再利用的建築仍會受限於舊有的空間型式,進而影響新用途的使用效益。以往公有歷史建築經常依據公部門或規劃者所預設之定位來進行再利用,然而在檢視再利用的成效時,必須進一步了解使用者實際的使用情形,才能得知歷史建築是否具有良好的使用機能並符合新的定位。故探討再利用環境中使用者行為,將有助於規劃設計者於歷史建築的環境改善時,進行更符合使用者層面的考量。本研究以雲林故事館為對象,藉由文獻回顧、訪談、現況調查等方式,以了解故事館再利用相關背景的形成與經營者所欲呈現的館舍環境。再透過現地環境觀察與使用者行為記錄,了解使用者於環境中所從事的活動,以探討使用者的空間行為。

最後藉由使用者之問卷調查,了解使用者於參訪後對於環境所得到之感知與體驗,進一步探知使用者對於環境的接受度。研究結果發現其使用者包含館員、參與活動使用者與一般參訪使用者,而三者對於環境主要的使用需求分別為工作需求、活動空間舒適需求、觀賞視聽需求。對於空間的使用,在室內以舖有榻榻米的空間為活動進行的場地,利用大方桌及長板凳,排列出所需的活動空間模式;在戶外則利用木平台及廣場作為活動場地,並運用不同型式的家具排列出高低層次的觀賞座次。訪客的使用時間則呈現上午時段大多從事室內活動,下午時段戶外活動較頻繁。在參訪者環境體驗可知,來館者目的多數是對建築物之特色及歷史意義有興趣,且參訪後對建築特色也具有較深

刻的印象,對於故事館的主題性則無明顯的感知,此外,對戶外庭院環境也擁有高度的認同感,整體而言,參訪者對故事館的環境具有正面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