憂鬱症診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憂鬱症診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unknow寫的 鬱兒年代:跟父母聊鬱,幫孩子療鬱,7~15歲兒童憂鬱症的理解與陪伴 和姜賢植(Nudasim) 崔恩惠的 我已經忍你很久了!:學會剛剛好的生氣!八個真實故事讓你找回自我,不爆雷也不再忍氣吞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何謂憂鬱症也說明:所謂的憂鬱症,通常也被稱為「心的感冒」,是常見的疾病。但往 ... 以上心情都沒有好轉),你就有可能得到「憂鬱症」,需找專家診斷及. 治療。 為什麼會得到憂鬱症?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意識文化 和方言文化所出版 。

臺北市立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陳淑琦所指導 林佳叡的 回首向來蕭瑟處-一位特殊需求學前特教教師的自我敘說 (2021),提出憂鬱症診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我敘說、學前特教教師。

而第二篇論文國防醫學院 生命科學研究所 簡戊鑑所指導 林敬恩的 抗憂鬱劑併用安眠藥物治療及失智症風險關聯性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抗憂鬱劑、失智症、憂鬱、安眠藥、失眠的重點而找出了 憂鬱症診斷的解答。

最後網站我得了憂鬱症? - 身心專科- Phoenix Clinic則補充:憂鬱症 的確定診斷,是讓罹病者適時得到治療的關鍵點。在還沒來到​醫院、診所找醫師之前,往往生病時間長度早已拖延超過診斷憂鬱症​所須的兩週時間。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憂鬱症診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鬱兒年代:跟父母聊鬱,幫孩子療鬱,7~15歲兒童憂鬱症的理解與陪伴

為了解決憂鬱症診斷的問題,作者unknow 這樣論述:

疫情時代,在家防疫是常態, 父母小孩一起關在家, 不只家長崩潰,小孩更充滿壓力! 不能在公園奔跑、不能外出享受陽光、不能盡情玩樂…… 不能去學校上課、不能和朋友玩耍…… 就算復課了,生活也已變得不同, 不安與恐懼仍深植孩子的內心。   疫情時代下的心理健康問題!   根據美國凱薩家庭基金會調查,   成人因為疫情對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的比例,在短短四個月增加53%;   根據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公布的調查報告,   疫情期間,憂鬱症與焦慮症的發病率比之前同期增長許多,   甚至有13.3%的人因疫情造成的壓力、情緒而開始濫用藥物;   10.7%的人曾考慮自殺……   大人都這樣了

,更何況是抗壓性、自主性更低的小孩呢?!   純真可愛的兒童也有憂鬱症?   根據衛福部統計,   臺灣每年有約6千名的孩童因憂鬱症住院治療;   另一份全國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中發現,   近三分之一的兒童有精神疾患需要專業評估;   自殺是12-17歲青少年第三大死因,也是18-24歲青年第二大死因。     這些驚人的數據,讓我們不得不正視:   我們正處於「鬱兒年代」。   本該是孩子最燦爛的年華,卻讓父母遭受最心痛的損失,   而這份遺憾,絕對可以透過早期發現來避免。   身為父母的你,如何及早發現孩子的憂鬱,陪伴他一起快樂成長?   ▍不友善的環境,加速兒童憂鬱症

蔓延   憂鬱症的病因在於「身心」與「環境」兩大因素,而現下我們身處的環境,對於情緒並不友善:變化快速、不停地在適應環境、網路霸凌、販賣恐懼……,讓人們隨時處於被威脅的狀態,數據告訴我們,在這樣的環境下愈來愈多大人已被影響,導致憂鬱症患者數量逐年提高。然而,被影響的何止大人,「鬱兒年代」的來臨,更是我們該關心的一塊。   ▍努力的乖孩子也容易憂鬱   有學說認為,先天的氣質和個性是造成憂鬱症的一個原因。「認真、有強烈責任心和正義感、完美主義」,以及「認真、守秩序、喜歡與他人維持良好關係」是憂鬱症好發的性格。愈是努力的孩子(也就是所謂的乖寶寶),就愈容易得憂鬱症!這種認真努力的孩子大都不太會轉

換心情,且會為了與人保持良好關係而勉強自己,會在不知不覺中累積壓力,消耗身心的能量,導致他們為了一點小事就會陷入憂鬱情緒中。   ▍從小就發現,憂鬱會不見   根據下山教授多年的臨床經驗與研究,許多大齡孩童或成人的憂鬱症,在幼兒時期已有輕度傾向,若能在憂鬱傾向出現時,及時給予適當的引導,是可以改變某些因天生氣質、或思考習慣而導致的憂鬱症,在未來成長與成年後,復發機率大為下降,但可惜的是,大多父母沒有及時發現孩兒的憂鬱傾向,因為幼兒的憂鬱徵兆與大人極為不同,容易誤以為在鬧脾氣,但孩子只是不懂如何用言語表達情緒。   ▍寶寶心裡苦,寶寶不知道怎麼說……   各國研究顯示,某些青少年的「叛逆」行

為,其實是憂鬱症狀的展現,他們「找不到人可以說」,於是用激烈的行為表達,那更低幼年齡的兒童呢?他們的憂鬱是「不知如何說」,因為他們的言語表達能力尚不成熟,而更難以判斷是否為憂鬱症,往往透過身體不適的症狀來展現。   如果國小的孩子有以下情況,並持續兩週以上,需要加以觀察是否疑有憂鬱症:   □ 常常喊肚子痛、嘔吐,或其他的生理不適狀況,但醫生檢查後找不到病因   □ 脾氣暴躁,動不動就生氣、有攻擊性   □ 沒有食慾,而且持續了兩週以上   □ 突然哭泣,或嬰兒化   □ 晚上睡不著,或早上起不來,且容易疲倦   □ 對事物興趣減退、無精打采   □ 不想上學、只想待在家   □ 突然的學業

退步,可能是因注意力無法集中、健忘   國中生(國一到國三)的憂鬱症,「拒絕上學」會演變成「繭居族」,「有攻擊性」則會變成「有暴力傾向」,最糟的情況,有的孩子甚至會想不開,採取「自傷」和「自殺」等極端行為。   ▍十歲後,確診憂鬱症的案例急速增加   台大高淑芬教授曾針對臺灣國中生隨機抽樣調查,發現憂鬱症比例在國一到國三分別是0.7%、2.6%、4.8%。作者也認為,因此時孩子的自我意識萌芽、逐步邁入青春期、加上某些未被治療的發展遲緩個案,若大人沒發現孩子在幼年時期就有的憂鬱和發展遲緩,使得症狀惡化、複雜化的機率就大為提高!   ▍適當陪伴是康復的基礎,父母不要過於自責   孩子罹患憂鬱

症的原因,除了天生的特質以外,有不少跟父母相關的因素,例如家族成員間的不睦、搬家、被責備等等,有些父母在得知原因後,會因自責而陷入憂鬱情緒中。當然,反省後調整做法是需要的,像是平時夫妻會吵架,或是對孩子過度責備的家長,但不要過於自責,讓孩子每天看見父母苦惱的模樣,覺得是自己的錯,可能反而使得憂鬱症狀惡化。     這本《鬱兒年代》,   由日本東京大學臨床心理學教授下山晴彥編著,   集結多年的臨床資訊,分析並歸結應對方式,   希望讓父母正視「孩童也可能罹患憂鬱症」,   並傳達正確的憂鬱症知識,進而及早發現積極面對。 好評推薦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知名企業講師 洪震宇   諮商心

理師/暢銷作家 陳志恆   知名醫師/身心靈暢銷書作家 許瑞云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蘇予昕   (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受憂鬱症所苦的青少年,真的不少!他們亟需被正確理解。而身旁的師長,也需要充足的知識,以陪伴和支持這些受苦的靈魂。這本書淺顯易讀、資訊充分,極力推薦!____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陳志恆   當「憂鬱」被了解了之後,反而能成為親子間的一扇窗,讓愛個溝通更順暢。____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蘇予昕  

憂鬱症診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阿滴的影片:在憂鬱症中掙扎了一年,我學到的事:
https://youtu.be/vJanWrA_ZQM

#阿滴 #憂鬱症陪伴

- -

另感謝「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提供下列資訊,以協助精神疾病照顧者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 服務對象:疑似或已診斷有精神疾病者(失智、自閉、智能障礙除外)的照顧者或陪伴者
- 電話:02-2230-8830,因應疫情增開二線 02-2230-7730
- 時間:週一到週五 13:30 - 20:30
- 通話費:須支付市話費用,無通話時數限制
- 服務內容:從醫院到社區之精神健康照護及社會福利補助相關資訊與資源連結、照顧技巧、情緒抒發等等
- 專線特色:以家人陪伴家人、由照顧者接聽照顧者,培力具照顧者或陪伴者身分的志工成為接線者,分享經驗,形成同儕支持;然近日因三級警戒尚未解除,基於安全考量,目前皆暫由工作者接線
- 粉絲專頁:瘋靡 https://www.facebook.com/popularcrazy/
- 部落格: dep110.pixnet.net/blog

- -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1:07 停止反芻思考1:陪他跳脫思考漩渦
02:17 停止反芻思考2:幫他看到其他面向
03:16 停止反芻思考3:試試平常不會做的活動
04:29 協助建立成就感1:嘗試多種事物
05:57 協助建立成就感2:記錄自己的成長
07:04 透過別人的經驗,重建自信
08:17 把他們當作一般人互動
08:50 最後的雜談


【 製作團隊 】

|企劃:志祺
|腳本:志祺、宇軒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歆雅/珊珊
|演出:志祺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引用本頻道影片與相關品牌識別素材,請遵循此規範:http://bit.ly/shasha77_authorization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email protected]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email protected]

回首向來蕭瑟處-一位特殊需求學前特教教師的自我敘說

為了解決憂鬱症診斷的問題,作者林佳叡 這樣論述:

本論文採用自我敘說的方式進行,透過生命經驗的回顧,探究一位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和憂鬱症的學前特教教師,如何藉由對特教的認識與執教過程,重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改變自己。在撰寫的過程中,除了透過記憶回溯之外,也蒐集了過去的紀錄來回憶,如:網誌、手札、通訊軟體訊息等,並以斜體字與自我的敘說內容相對應。在敘說之前,從最初的宏願回頭看見自己而準備敘說,到為了敘說而開啟和爸媽談話,最後決定開始敘說。首先,回到高三那個生病了的自己,直到考上大學仍對自己不夠認清,最終以休學收場,也因此一腳踏進特教的領域,開啟了對自己的認識。第二次念大學,進入了幼教系,因為這裡的同儕、教師支持、相關課程等,讓我勇敢挑戰了社交

活動、考試、接受自己、介紹自己的不一樣,雖然在這些過程中仍帶有逃避的心態,但最終也都勇敢面對。經歷了念書的痛苦、準備複試時的畏懼等風波後,總算考上正式教師,初任教師便擔任巡迴輔導的工作,面臨許多挑戰,試著整理過去經驗,想辦法一一突破不敢打電話、報告寫不出來等困境,之後回到班級擔任導師,原本滿心期待的工作,沒想到與搭檔的互動卻讓我吃盡苦頭,但也在這麼多年後的現在,悟出了一些面對之道。在教職生涯中,除了與搭檔的相處外,很重要一塊是與家長的互動,在與家長的相處過程中,我透過各式的自我揭露,給予家長合適的支持,也在過程中重新認識了自己。就在論文接近尾聲,再次重新認識自己的同時,憂鬱症又復發了,迫使我得

重新接納自己必須與憂鬱症共存的事實,透過這樣的過程,我也好好思考了如何調整自己,故事暫告一個段落,但我已面對了自己,將會不斷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改變自己。

我已經忍你很久了!:學會剛剛好的生氣!八個真實故事讓你找回自我,不爆雷也不再忍氣吞聲

為了解決憂鬱症診斷的問題,作者姜賢植(Nudasim) 崔恩惠 這樣論述:

不敢生氣,身心會嚴重受傷,更是可怕的未爆彈! 做自己的「私密心理師」,找出情緒問題,也找回快樂   —不懂生氣,你怎麼做自己?!— 情緒無分好壞,更是「自我防衛武器」,關鍵在怎麼正確表達 懂「理解自我內心」心理技術,不僅建立自信,更擁有人際優勢     ◎憂鬱是「對自己的憤怒」,你知道嗎?   ◎家庭暴力是會繼承的,別懷疑!   ◎你很可能變成自己討厭的人,要小心!     ★無人可以逃避的負面情緒問題   「你怎麼回事會搞成這樣?」「這世界原本就讓人如此疲憊嗎?」   面對他人與自我的情緒,究竟該如何應對,才能不傷己傷人?每個人都希望他人能對自己的情緒產生共鳴,希望對方能理解自己的想法,並且

得到認同。情緒就好比是自我內在的小孩,擁有最原始的渴求,希望被重視以及呵護。   對此我們必須聆聽對方的想法,同時也要適當地對他人表達自我情緒,要認知到表現情緒沒關係,並理解所有情緒都是對的,只要學會調整負面情緒以及傾聽他人聲音,人生就能因此而變得更加快樂。     ★不敢生氣?!你將付出更大的代價   「你可以生氣,沒有關係。」   許多人都認為,生氣就是不對,一生起氣來就會破壞關係,讓人受傷。但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反而可能會出現令人擔憂的一次性大爆發,嚴重時將造成憂鬱等精神問題。   這時需要做的是「認同」自己的情緒,憤怒需要調整,也必須適當的表現出來,才能讓別人願意聆聽與顧慮自己的情緒。

因為世上沒有不能生氣的人,也沒有不會生氣的人。   學會適當生氣,不再怨恨他人或責備自己,能得到情緒轉化成力量的經驗,是成功人際關係的根基。     ★八個真實故事,找到你自己的身影與問題   .不敢生氣   擔心被人指責、被人討厭,於是不斷的忍耐,好像自己的人生目標就是「不給別人造成麻煩」……。   .夫妻衝突   新婚變怨偶,在外過度隱藏自己情緒,將所承受的一切都帶回家裡,無處發洩的怒火就此燒向枕邊人……。   .壓抑情緒   努力讓自己感受不到,並隱藏負面情緒,想極力避免與人發生衝突,卻反而造成人際關係上的不足,當無可避免的衝突來臨時,只能選擇逃避……。   .說不出口   沉默是一種被

動攻擊武器,對人生氣只會默默隱忍,自認為自己是被害者,將永遠跳脫不出情緒的漩渦,認為所有的事都是別人的錯,覺得自己委屈、不被理解,這時不斷的沉默只會讓自己陷入更壞的境界。   .厭世憂鬱   厭惡自己、覺得世界都仇視自己、對自己的未來充滿悲觀、沒有幹勁、好想死……。   憂鬱是「對自己的憤怒」,人生不如意時,傷心與生氣是正常反應,顯露適當情緒之時,也需要努力學會把情緒轉化成力量,重要的是要對自己多出一點自信。   .情緒勒索   對人際關係的執著,產生了焦慮、不安全感、擔心被拋棄。因為恐懼對方離開,開始以恐嚇、自殘來威脅,企圖讓對方擔心、不敢離開自己……。自殘與自殺是對自己憤恨的表現,是為了不

想受傷所以傷害自己,然而這種作法卻給了對方莫大的壓力。   .童年創傷   幼年時父母的衝突,向自己投射而來的情緒,在內心形成了一股壓力。害怕人與人之間的衝突、難以承擔負面情緒的交流,這種預期性的不安若不及時得到緩解,將會對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影響。   .想被重視   一直覺得自己被排在第二順位,想被愛卻不被愛。想成為能討父母歡心的孩子,希望他人多重視自己的情緒。這時沉默只會帶來誤解,如何正確表達及自我調節,是通往自由人際的關鍵。     ★你也是心理師,「六項情緒檢測」自己就能做   所有情緒問題都有其心理機制,如何正確判別,並接納自我,將會是人生的一大課題。   本書特別收錄兩大心理單元,

藉由「心理小學堂」了解情緒的原因,以及大腦與情緒間的作用機制;另外「做自己的心理師」能幫助你了解目前的情緒問題,並根據結果進行探討及解決目前所面臨的困境,讓你在學會如何認同他人之時更懂得接納自己。     六項情緒檢測,自己做   .迴避型人格障礙   .被動攻擊人格   .憂鬱症自我查驗   .侵擾性情緒失調   .邊緣型人格障礙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本書特色     1. 八篇故事,依題而解,教你如何正確理解自己的情緒。   2. 六項情緒測驗,做自己的心理師。   3. 六堂心理學小教室,認識情緒與大腦間的作用機制。   專業推薦     許嬰寧|諮商心理師   洪仲清|臨床心理

師   諮商師好評不斷     社會總提醒人們「忍耐是美德」,但作者引證真實故事告訴你,「隱忍生氣」將會造成哪些心理疾病。這本書能帶給讀者勇氣,是重新理解與表達憤怒情緒的最佳獻禮。──樹林心理諮商中心主任 許又京     強烈推薦!不敢生氣,認為「憤怒」是負面的人一定得讀!你將目睹不顯露負面情緒而痛苦的故事,理解如何適當表達更有好人際。作者藉由傳遞情感共鳴,引導你理解自己、愛自己,並找出改變自己的線索。──諮商心理師 金智英     一本讓我感受到真誠內心指導的書。從溫暖視線看待來談者,時而點頭同理、時而有技巧地面質,每一篇故事都將完全溫暖你的心。──心理諮商中心喘息小院院長 崔京淑 作者簡

介   姜賢植(筆名Nudasim)     Nudasim心理學學院與心理諮商中心代表,早期以「Nudasim心理部落格」倡導心理學大眾化,是韓國暢銷作家、心理學專欄作家及超人氣演說家,活躍於電視、廣播、報紙、雜誌等大眾傳媒,並於政府機關、企業、大學等進行演講活動。筆名「Nudasim」意指「誰都能接觸的心理學」,藉由寫作和演講,以簡單有趣的方式介紹真正的心理學給大眾。著有《第一次學心理學》、《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讀過一次就絕對不會忘記的心理學》、《從心理學角度觀看朝鮮王朝實錄》、《一定要知道的心理學》等。部落格:blog.naver.com/nudasim IG:@nudasim.

center   崔恩惠     在韓國諮商研究大學修讀完成諮商心理學碩士課程,曾任職於大學生諮商,現任「Nudasim心理諮商中心」諮商師,與各行各業的職人交心,並將感受想法與情緒以文字、繪圖等方式分享在社群網絡上多所好評,期望藉此讓大眾更靠近心理學。部落格:blog.naver.com/scstoosos IG:@graceu29r   譯者簡介   陳聖薇     旅居韓國近十年,現為自由譯者。喜歡透過文字翻譯傳遞韓國的日常、韓國的生活、韓國的各種不同能量。譯作有《音樂家被告中》、《讓自己好過的關係心理學》、《少數意見》、《網軍部隊》、《為愛重生:找尋希望的翅膀》、《為了好好活著,我們最

終走向更壞》等書。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前言 強忍負面情緒,後果難以想像 第一章 「我真的受夠了!」化解心中怒火 四處延燒的無名火──佳妍的故事 躲進廁所的不乖小孩 改變想法,讓情緒產生變化 比「事件」更重要的是「思考」 理性信念帶來安全感 可以哭、可以生氣,沒關係 第二章 婚前婚後兩面人的宿命,可以改變 新婚變怨偶的情緒風暴──南日的故事 只敢在家發火的男人 繼承父親的暴力男 被害人變身加害者 劇烈衝突帶來正面效果 第三章 卸下情緒隔離的防衛心,找回自我 喪失情緒的「酷女」──熙善的故事 扮演諮商師的受害者 情感離婚的和睦家庭 迴避型人格特質的挫

折 把自己情緒投射他人身上 說出不開心,才有機會開心 第四章 放掉被動攻擊武器,不再傷己傷人 生悶氣,幾乎搞砸人生──勝鍾的故事 被動攻擊更令人難受 難以抹去的記憶糾纏 自我中心的盲點 說不出口的誤會更深 第五章 厭世的無助感,徹底解脫不再憂鬱 活不下去的孤獨寂寞──勝元的故事 自己、世界與未來的「認知三角」 憂鬱是對自己的憤怒 霸凌後的無助感 反覆的受挫與習得無助 世界沒你想像的壞 第六章 癒合情緒勒索的傷痕,告別自殘 被佔有欲拋棄的女子──秀妍的故事 自我破壞的執著與挫折 帶著傷長成大人 誰能阻止自殘 理想化對象的艱難 第七章 撫平童年創傷,找回真愛的定義 容不下負面情緒的戀情──

敏京的故事 越親密就越害怕 用媽媽的眼光看世界 家庭中的三角關係 重回現場找出癥結 從自已觀點看到真相 第八章 打開嫉恨心的枷鎖,讓人際自由 總遭背叛的「嫉妒女王」──恩希的故事 誰願意當人生的配角? 不夠幸福的遺傳 有條件的「假愛」 沉默只會帶來誤解 心理小學堂 「認知錯誤」的種類 人類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 「防衛機制」的類別 何謂「知識的降頭」 「習得無助」的科學實驗 「情緒智力」的四要素 做自己的心理師 「迴避型人格障礙」自我檢測 「被動攻擊人格障礙」研究診斷基準 「重度憂鬱症」診斷基準 「侵擾性情緒失調」診斷基準 「邊緣型人格障礙」診斷基準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診斷基準 前言

  強忍負面情緒,後果難以想像     最近社群網絡常見「逼車」的影片,相當吸引人們的目光。某輛車從第二線道突然變換車道到第三線道,完全不顧及原本行駛在第三車道的車輛,幾乎處於相撞的危險狀態。     原本行駛第三車道的車輛,因為對方的危險駕駛而滿肚子火,於是也變換車道強行超車到前面,再以突然急踩方式進行報復。若這還無法發洩怒氣,更會多次急停刻意阻擋後方車輛,影片光看就令人倍感驚悚。     突然變換車道而導致危險,瞬間真會令人發怒,但因此故意做出可能產生意外的行為也不應該。在氣憤的情況下,不見得能夠像影片中的駕駛那樣,僅僅擋住後車而沒有釀成車禍。     近年來有許多類似這種因憤怒無法調節

而產生的案件,動不動就為了瑣碎小事起口角,進而演變成重大犯罪事件。從影片看來,因為小事而發脾氣,或是因無法調整憤怒情緒化,最壞的情況可能會威脅到他人的生命。     「生氣」是一種情緒,如火一般,若好好使用將對人們有益,但要是不知如何運用,不論是對自己或他人都將造成危害。在突如其來的憤怒之後,多數人多感到後悔,因為忍不住怒火做出攻擊性言語與行為導致失去工作、難以適應學校生活、夫妻離異等人際關係問題,甚至是面臨法律的訴訟。     那麼,生氣就一定不好嗎?不!極端地表現出憤怒雖是問題,但抑制怒火也同樣是個問題。長期以來到諮商所的來談者,多數是無法正確表現「生氣」這種情緒而讓自己承擔了許多痛苦。

    他們多半是忍了又忍,明明在生氣卻又不發作,把忍耐視為理所當然,猶如一種毫無情緒的人那樣地生活著。     基本上,整個社會對於情緒表達這件事並不重視,以至於人們在這方面的技巧是生疏的,尤其是憤怒情緒更被擺放在禁忌的角度。諸如個性不好、無情、火爆等生氣行為,都會連結到「負面情緒就是不好」的這種根深蒂固想法,也在不知不覺中透過家庭、學校與宗教深入人心,特別是國內社會氣氛相較於個人更重視團體文化與共同組織之下,因憤怒會打破和諧必須積極控制的傾向又更形嚴重了。     人不可能完全沒有負面情緒,然而許多人面對負面情緒的錯誤觀念,反而造就了否定與抑制個人相當程度的情緒表現,當不平衡的情緒持續累積

壓抑,極可能造成身體出現如胸悶或胸痛等各種狀況,而最具代表性的也就是「火病」 *譯註:「화병」直譯為火病,準確來說是「抑鬱症」。     不久前諮商室來了一位身心都出現狀況的病患,由於長期抑制個人怒火而導致影響了人際關係,他可說是長期將生氣誤解為負面情緒的代表,認為生氣是一種錯誤行為,不僅會讓關係變差還會損害自身形象,所以擅長忍耐。     不過他在諮商過程中逐漸有所改變,認知並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也首度體認到表現情緒沒關係,理解所有情緒都是對的這一事實,於是開始學會了適當調整自己的情緒。     本書收錄不知如何正確生氣而生病的案例,他們有的因瞬間憤怒而爆炸,有的則過度壓抑而憂鬱,你可以藉由

這些故事,看到他們如何透過心理諮詢而能適當表現憤怒,學會調整負面情緒的變化與成長。若這能讓有著相似問題,也就是不斷忍耐、不斷自責的人獲得具體協助,那將令我們無比歡喜。   姜賢植(Nudasim)、崔恩惠

抗憂鬱劑併用安眠藥物治療及失智症風險關聯性研究

為了解決憂鬱症診斷的問題,作者林敬恩 這樣論述: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較同時接受抗憂鬱劑與安眠藥治療、單獨使用抗憂鬱劑及單獨使用安眠藥患者往後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方法:本研究採用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庫作為研究材料,作一回溯性縱向研究,探討2000-15年台灣50歲以上,使用抗憂鬱藥物或安眠藥物患者(分為僅用抗憂鬱藥物治療、僅用安眠藥物治療、合併抗憂鬱及安眠藥物治療3組)及無抗憂鬱及安眠藥物治療患者(參考組),在經過傾向分數配對後,比較4組各項流行病學特性(包含社會人口學變項、內科共病及藥物控制變項)及往後(研究追蹤至2015年12 月31日)發生失智症的風險,研究統計採用多因素Cox比例風險回歸模型,在校正潛在干擾因子後,藉以確定不同種類及不同劑量

抗憂鬱劑及安眠藥對失智症風險的影響,另外再進行次族群(針對有憂鬱症、焦慮症及睡眠障礙者)及敏感性分析(在排除事件發生後一年內、三年內及五年內的觀察值),以觀察研究結果是否一致。結果:同時接受抗憂鬱劑及安眠藥治療的精神疾病患者往後發生失智症的風險最高(aHR:2.390,95%CI:2.224–2.53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