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潤a18樂居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宏普光年實價登錄也說明:樂居 提供:宏普光年no1世界館總戶數120戶,屋齡6年,共有143筆成交資料,20戶 ... 機場捷運a18站周邊行情: 新潤a18屋齡一年,近一年成交價為32.49萬。

慈濟大學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林建德所指導 張印的 唯識「二諦義」之解脫原理及其止觀運用 ——以法相宗「四重二諦」為中心 (2018),提出新潤a18樂居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法相宗四重二諦、止觀運用、解脫原理、修行實踐、唯識二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哲學研究所 李瑞全所指導 吳子正的 宋代天台山家山外第二次論諍─以智者大師的原始思想決疑 (2014),提出因為有 智者大師、天台宗、大乘起信論、真妄心觀、別理隨緣、色心雙具三千、無情有性、知禮大師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潤a18樂居的解答。

最後網站實價登錄 - 樂居則補充:樂居 提供:新潤A18總戶數398戶,屋齡2年,共有438筆成交資料,14戶在二手市場銷售中。歡迎諮詢達人黃偉誠、林美華.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潤a18樂居,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唯識「二諦義」之解脫原理及其止觀運用 ——以法相宗「四重二諦」為中心

為了解決新潤a18樂居的問題,作者張印 這樣論述:

目次謝 辭 II摘要 IIIAbstract IV凡例 VI本文中所引的主要幾部註釋書略稱表: VII目次 IV图表目次 IX第一章 緒論 1第一節:研究主題說明 1一、什麼是唯識二諦義? 1二、什麼是解脫原理及運用? 2三、為何以《成唯識論》及窺基所著相關注疏為典籍依據? 4第二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的形成 5 5一、研究動機 5(一)、唯識二諦義之重要性及價值 51、唯識二諦義對修行上有重要意義 52、研究唯識學派二諦義之價值 6(二)、唯識與修行解脫的關係 7(三)、唯識二諦義顯發及對照「空」、「有」論爭之諍點 8二、問題意識之形成 9第三

節、現代研究成果述要及文獻回顧 10一、關於唯識學的研究,學術界較為多見的有以下四大類討論主軸 10二、關於二諦義的研究 12三、關於《成唯識論》的相關研究 14第四節、研究之範圍及方法 15一、研究範圍 15二、研究方法 15第五節、全文結構大要 18第二章、二諦義之思想系譜 20第一節、二諦義之定義及緣起 20一、諦與二諦之定義 20(一)、何為「諦」? 20(二)、何為「二諦」? 22二、「二諦」義之緣起 23第二節、二諦義之發展 25一、根本佛教中的二諦著重展現在於緣起言說、施教的義涵 25二、部派時代二諦著重於對「存有」的分析和解構及以二諦判四聖諦

27(一)、略談有部和經部思想以建立施教所應緣境 28(二)、《大毗婆沙論》中的二諦 311、《大毗婆沙論》中意義與內涵 312、二諦依「差別緣」的安立有三家不同觀點 323、《大毗婆沙論》之四家二諦說略述如下: 35三、《般若經》與龍樹中觀學派之二諦義 38(一)、《般若經》之二諦義 38(二)、龍樹中觀學派之二諦義 39(三)、二諦作為教法方面的意義 39第三節:瑜伽行派之二諦義 42一、《解深密經》之二諦說強調識現及三性 43二、《瑜伽師地論》之二諦說安立四種世俗 46三、《顯揚論》之二諦說以二諦攝四聖諦 47四、《辯中邊論》之二諦說以三性為用闡二諦之理顯中道空

義 50(一)、詮法相以顯宗 51(二)、以粗細真實辯世俗諦與勝義諦 57第四節:小結 58第三章:法相宗唯識二諦義分位抉擇及解脫原理 61第一節、法相宗四重二諦之思想依據及內涵 61一、「四重二諦」的思想依據 62二、四重二諦之內涵: 63(一)、《瑜伽師地論》之「四俗一真」 63(二)、《成唯識論》之「四種勝義」 68(三)、小結: 76第二節、唯識「四重二諦」分位抉擇及解脫原理 77一、「四俗一真」與「四種勝義」之「五段論」四重二諦內涵及層次架構 78(一)、真俗四重二諦「五段論」內涵及範圍界定 801、以「緣起差別」解構執著「心外實有我法」 802、破執顯

空之漸漸順向與轉識成智 833、知我法二空之不廢緣起妙用諸差別 844、「真俗不二」本智所證之「唯一實相」義 85(二)、「五段論」四重二諦架構特色及意義 861、以「亦俗亦真」遮部執歸大乘 87(1)、施教善巧:二諦相待且互攝之「亦俗亦真」是其主要特色 87(2)、施教目的:以對部派共許建立大乘不共義為特色 872、開「縱橫二諦」顯解脫於次第(1)、開縱橫二諦顯不二思想之詮解法旨是其層次特色 88(2)、依五段真俗顯修行次第以彰解脫原理 893、重「以俗顯真」彰菩薩之教行依據 89(1)、重「依緣起俗諦」以顯「勝義」是其施教之原則依據 89(2)、不壞緣起俗諦妙有以顯大

乘菩薩之精神意義。 90第三節、從《樞要》依「四重二諦」辨「唯識性」解析其教理的安立及實踐特色 91一、唯識二諦施設安立之總別相對顯解脫原理之運用 93(一)、以「俗」「別」對「真」「總」 931、依修行實踐之多樣性開演更為圓融的二諦之運用 932、依據四種世俗諦之煩惱屬性施設四種功用性:依煩惱屬性之功用性指向 95(二)、以「俗」別對「真」別 971、從「能緣」、「所緣」的角度判定唯識性 992、依橫向二諦之八項四對界說唯識性之內涵並豐富其實用性 1003、以縱向二諦入唯識性的修行次第及解脫原理的展現 102二、唯識二諦施設安立之別餘相對表實踐特色在於重視緣起俗諦 10

2(一)、依煩惱性望真如施設四如 103(二)、單類煩惱性別別望四勝義相對開演十類 104三、唯識二諦施設安立之總餘相對詮實踐修行意義 105(一)、多類煩惱對別別勝義法 106(二)、前後二俗以事理分類解析 107(三)、一法遣多類煩惱 107(四)、前不能遣後,後可盡遣前。 107四、略比唯識和中觀的四重二諦以彰其特色 110(一)、中觀學的吉藏大師的四重二諦 110(二)、唯識學窺基大師的四重二諦 111(三)、天台智者大師七重二諦 114第四章:唯識二諦的止觀運用及二諦與止觀實踐的關係 116第一節 :依唯識「二諦」義入「止觀」(依俗入真的止觀運用過程) 11

7一、依覺照俗諦悟入真諦(觀察緣起助止) 118(一)、唯識止觀目的是入「唯識性」(依二諦入「圓成實」) 119(二)、「四種清淨」詮「圓成實自性」以彰顯「止觀之唯識性」 1201、四種對「圓成實自性」的詮釋 1222、略訴「四清淨法」與「二諦」的對應性 1233、以「法體」角度總說為「自性清淨」 1234、以次第修行角度分說「離垢清淨」強調對覺照緣起俗諦之重視 1245、以修證果得「道諦」詮解「得此道清淨」以彰顯悟入「境清淨」之修行價值 1256、「四種清淨」「圓成實自性」對應「四重二諦」之「四種勝義」 1267、覺照雜染依他轉清淨真如本性 128二、止觀之目的、過程、正

果與「四重二諦」的關聯 129(一)、止觀之目的與「二諦」解脫原理密切相關 129(二)、止觀三性與「四重二諦」之關聯 1291、「二諦」解脫原理總則所詮之「境」是「止觀之唯識性」的核心依據 1302、二諦「理」在止觀脈絡下所釋之「行」是「止觀遣相證性」過程中的重要「正所緣」 1303、「二諦」分判五位「分位」抉擇之「果」是「止觀斷障證果性」之必要途徑 131第二節:唯識「二諦理」與止觀的關係與實踐 132一、「二諦理」在止觀實踐上的意涵與功用 133(一)、止觀的分位界說及唯識「二諦理」入止觀 133(二)、止觀的具體修學方式 1351、三種「毗缽舍那」之分別界說 13

52、止觀所對應之各階位修學要項及條件 136(1)、唯識學中之修行階位 136(2)、「五階位」之對應的「所觀境」內涵 1373、「五階位」與五段式「四重二諦」層次之對應 139(1)、「資糧位」到「加行位」對應第二重「二諦」 139(2)、「加行位」到「見道為」對應第三重「二諦」 140(3)、「見道位」到「修道位」乃至到「究竟位」對應第四重「二諦」 140(4)、「凡夫位」到「資糧位」對應第一重「二諦」 1414、 四重「二諦」在「五階位」為「所觀境」之「止觀」功用屬性 141(1)、第一重「二諦」約前凡夫到「資糧位」為「隨順止觀」約後至「加行位」屬「散心位」為「順解脫

分」功用 141(2)、第二重「二諦」約「資糧位」到「加行位」為「正修止觀」,屬「定心位」與第三重同為「順抉擇分」功用。 142(3)、第三重「二諦」約「加行位」到「見道位」為「正修止觀」,屬「定心位」為「順抉擇分」功用 142二、「二諦」入止觀之施設「所觀境」內涵及法相差別 144(一)、「四重二諦」與所觀境「四種隨緣境事」之內涵對應關係 1441、四重「二諦」入「所觀境」之「四種隨緣境事」 1442、「遍滿所緣」之四種所緣對應的「境地」及與「四重二諦」的關係。 148(1)、圓測解「遍滿所緣」各「境地」中內容差異之梳理 148(2)、「遍滿所緣」內涵與四重二諦之對應關係

151(二)、「四重二諦」入唯識性之止觀實踐 1561、觀「四尋思」引生「四如實智」助益於解脫實踐, 156(1)、觀「四尋思」引生「四如實智」入唯識性。 156(2)「四尋思」觀法之核心內容及觀修方法 158(三) 「第四重二諦」所觀境之「三事觀」、「四行觀」和「六事差別觀」以及三者之結構關係 1611、 三種觀之安立角度 1612、「三事四行」與「六事差別」之結構關係 162(四) 為「奢摩他」所緣之「相分」達到「心一境性」之功用 163第五章、結論 166一、研究成果概述 166二、 研究成果之自我評估 172三、 未來研究之展望 173參考書目 173一、佛教

經典: 173二、中文部份研究著作 176(一)研究專書 176(二)、日文翻譯著作 178三、期刊論文 179四、外文部份研究著作 182(一)、英文翻译著作 182(二)、日文專書著作(未譯成中文) 182(三)、日文期刊 183五、博碩士論文 184六、工具書 184七、電子數位及網絡資源 185 185附錄1:關於唯識學的研究,學術界較為多見的有以下四大類 185附表2:關於《成唯識論》的相關研究 187

宋代天台山家山外第二次論諍─以智者大師的原始思想決疑

為了解決新潤a18樂居的問題,作者吳子正 這樣論述:

中文摘要 本論文探討宋代天台宗山家山外派第二次論諍的始末,並以智者大師的思想來做一個決疑標準。 宋代天台宗,產生了將近四十年的論諍,有其遠因與近因。遠因在於:連年的戰亂與法難,導致天台教典的散失。近因在於:《大乘起信論》中的思想滲入華嚴宗;在此之後,唐代的湛然大師,引用了《大乘起信論》中的文句,使得後人對原本的天台教義產生混淆,於是在宋代,產生了天台宗內的山家派與山外派的論諍。吾人面對龐大而繁雜的天台諸部教典,作思想義理分析和文獻整理的工作,所以採用了文獻分析和義理分析的方法,試圖解決宋代天台宗的論諍。 而宋代天台宗的第二次論諍,包含了四大主題:真妄心觀、別理隨緣、色心雙具

三千、無情有性等四大主題。在四次論諍中,此第二次論諍,在議題和份量上都最重要,具有研究的價值與承先啟後的代表性,經過吾人的考察,對於「真妄心觀」來說,知禮大師遵從了智者大師的思想,以觀妄心為主。而山外派諸師則以觀真心為主要;在「別理隨緣」這方面,知禮大師對華嚴宗的判教,做了判別:《大乘起信論》為「大乘終教」、唯識宗屬於「大乘始教」,此二者在天台宗,均屬於「別教」而非「圓教」,而且知禮大師批評華嚴宗之「真如隨緣」之說,提出天台宗之本義是「別理隨緣」,即「別教」可以隨緣,具足一切法;在「色心雙具三千」之諍議上,知禮大師依「色心不二」的觀點,成功的詮釋了「色心雙具三千」,而山外派諸師,則是以「心」為

主體,只認可「心具三千」,「色不具三千」。在「無情有性」方面,知禮大師在「色心雙具三千」的基礎上,論述「無情有性」,山外諸師則以為:「無情無性」。 就宋代天台山家派與山外派第二次的論諍來說,山家派的代表知禮大師,嚴守著從智者大師、湛然大師的教義與修行基礎,意圖在宋代重振天台宗;而山外派諸師的思想,由於對自宗教典的不熟稔,並且思想上向華嚴宗靠攏,無法嚴守天台宗的根本教義與精神。關鍵詞:智者大師、天台宗、大乘起信論、真妄心觀、別理隨緣、色心雙具三千、無情有性、知禮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