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市政府 公文 查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監理服務網-首頁也說明:地址:10863臺北市萬華區東園街65號 詳細地圖 | 系統操作服務專線:0800-080-412(代表號) 監理及大客車投訴專線:0800-231035 如有監理業務疑問請向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歷史學研究所 李宗信所指導 廖竟寧的 日治初期桃竹苗地區寺廟分布的時空分析:以《土地申告書》為主的觀察 (2019),提出新竹市政府 公文 查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土地申告書、臺灣堡圖、祠廟、族群分布、三山國王、三官大帝、保生大帝、開漳聖王。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 黃士娟所指導 李芷瑗的 日治時期新竹街市區改正計畫政策與空間發展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日治時期、新竹街、市區改正、都市政策、空間發展的重點而找出了 新竹市政府 公文 查詢的解答。

最後網站訴願查詢 - 新竹市政府行政處則補充:本網站支援IE 9以上、Chrome及Firefox、edge等瀏覽器,建議使用螢幕解析度1024x768可得到最佳瀏覽效果。 您是本站第 24 位訪客.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新竹市政府 公文 查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日治初期桃竹苗地區寺廟分布的時空分析:以《土地申告書》為主的觀察

為了解決新竹市政府 公文 查詢的問題,作者廖竟寧 這樣論述:

近二十多年來,隨著地理資訊系統(GIS)使用門檻降低,社會科學領域與人文歷史研究者亦能靈活運用。然而,現今與宗教相關研究,大多為呈現現代廟宇分布,或進香與遶境路線,對於歷史時期各種寺廟檔案,一直未見有研究者試圖加以整合與繪製,故本文欲使用1901年的《土地申告書》,來完整呈現臺灣土地上最早的廟宇分布。因受限於《土地申告書》的保存範圍,本研究將以桃竹苗地區為主,從文本檔案出發,藉由地理資訊系統,蒐集、建置《土地申告書》「祠廟敷地」的屬性資料庫(database),如廟地所屬的堡名、街庄名、土名、番號與廟地面積等,同時以地理編碼(geocoding)原理,在現代地圖呈現二十世紀初期的廟宇位址,再

透過「固定距離緩衝區」(buffer)與1904年《臺灣堡圖》祠廟圖例進行環域分析,進而考證堡圖祠廟圖例。透過本研究建置的1901年廟宇時空資料庫,進行主題地圖的繪製,針對〈理由書〉分類,繪製出原為平埔族地基、與番害相關、與林本源家族相關、與姜朝鳳家族相關之廟宇分布,又透過主祀神分類王爺廟、三山國王廟、三官大帝廟、保生大帝廟及開漳聖王廟等分布,並對照同時期的1901年「臺灣全島優勢族群分布圖」來探討廟宇與族群之相對關係。本文對於學界貢獻在於:繪製1901年廟宇分布圖,為目前臺灣最早的廟宇分布。透過此資料庫本研究試圖考證《臺灣堡圖》祠廟圖例,使其具有屬性資料,完成考證比率高達65%;本研究建置的

資料庫,每個欄位均是可發展的研究主題,並繪製出主祀神、廟地取得、族群與宗教等廟宇分布圖,進行相關廟宇初步討論。

日治時期新竹街市區改正計畫政策與空間發展之研究

為了解決新竹市政府 公文 查詢的問題,作者李芷瑗 這樣論述:

日本政府接收臺灣初期,便努力勘查臺灣的衛生狀況,首要目標就是改善各都市的上下水設施以及鼠疫問題。1898年,總督府組織「市區改正委員會」,開始了全臺各都市的衛生工事與市區改正計畫;1901年,北門大街金德美商號大火,使得整個北門及周圍建築付之一炬。基於上述兩種原因,新竹廳於1905年,公布〈廳令第八號〉,開始拆除東西城門與城牆,拓寬主要道路以及放射狀街道規劃,自總督府至新竹廳的都市計畫政策,揭開新竹街市區改正計畫的序幕。 本研究企圖從日治時期政策為出發點,透過研究當時都市計畫政策與第一手文獻,了解新竹街市區是如何從傳統城牆都市轉變為現代都市,釐清政策制定原因,透過當時的文獻資料

與市區改正計畫圖等進行比對分析,梳理都市地權改變及新竹街市區改正計畫脈絡。 市街主要機能是政治和商業,改正後的新竹街,因行政機構搬遷以及交通發展,促使政治機能增加而帶動了商業轉移,政經重心從原先北門區域,轉至新興發展而起的東門,也讓新竹街脫離了清代傳統城牆的中心式格局,形成今日所見的現代都市架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