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國主義再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日本軍國主義再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吉田茂寫的 日本前首相和你談歷史:明治維新×軍備改良×戰後困難×經濟崛起,從民族性看日本現代化的進程 和民聲的 民聲【全三十三期合刊本】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All About Macau - 【教科書爭議再起】小編:日本軍國主義的 ...也說明:【教科書爭議再起】小編:日本軍國主義的歷史,並不只傷害中國人的感情…… 針對日本修改教科書,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表示,歷史就是歷史,不能也不容竄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崧燁文化 和秀威資訊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政治學研究所 陳鵬仁所指導 張廣量的 「美日安保防衛合作指針再定義」對台海安全影響之研究 (2002),提出日本軍國主義再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美日、聯盟、美日安保條約、美日安保防衛合作指針。

最後網站靖國神社陰影再起,石之瑜:修憲不會讓日本變「正常」 - 方格子則補充:二戰前的日本並不是個正常國家,而是由軍國主義者把持,宣稱要把白種人趕出亞洲的大東亞共榮圈「圈主」。直到今日,某些日本右翼政客仍然篤信,當年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日本軍國主義再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日本前首相和你談歷史:明治維新×軍備改良×戰後困難×經濟崛起,從民族性看日本現代化的進程

為了解決日本軍國主義再起的問題,作者吉田茂 這樣論述:

曾經只是太平洋上的一個小島國, 面對列強紛擾,日本從最初的鎖國被迫打開港口, 該堅持武士道精神,還是學習西方文化?   歷經數次口水戰,天皇終於決定引進西式教育,走向經濟現代化, 然而,改革的道路永遠不會暢通無阻…… 二戰後,面對巨額賠款,日本如何振興財政,再一次創造經濟奇蹟?     ◤從鎖國到開放:日本如何改變自身處境?◢     ▎廢藩置縣,中央政府委任縣知事   中央集權制度形成,德川時代那些控制大量土地的藩主實質性地失去了自己的權利。承認土地自由買賣,並廢除了農民和土地的隸屬關係。     ▎廢除身分等級制度   停止武士的俸祿,人們必須依靠職業,例如教師、官吏或企業家等來保障自

己的生活,並讓國民擁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機會。     ▎現代化軍備   學習西方各國軍備制度的知識,吸取德川末期軍備改革的經驗,激勵全國民眾保衛國家的決心,以全新的思想創建了現代式的軍隊。     ◤現代化進行式:轉型陣痛期與面臨的挫折◢     ▎改革的代價   政黨的出現打破了政治家之間的統一,天皇和元老組成的最高領導階層被取代,但是繼任的第二代領導者們卻無法透過共同的經驗和思想基礎統一論調。不成熟的政黨政治容易產生腐敗,官僚文化使那些積極擁護民主主義的日本人逐漸對現實政治產生了抗拒情緒,而鄉下人民則擔心國家的優良傳統被丟棄。      ▎軍國主義失策   領導日本軍權政治的人們只把眼光局限

於亞洲,無法正確理解美國的想法和歐洲的政治走向,一味認為締結三國同盟就能改善日本地位,在中日問題上獲利。儘管國內包括天皇在內,有不少人都反對戰爭,1941年12月,日本還是毅然發動了與美、英的戰爭,導致了後面的一系列悲劇。     ◤二戰之後:暫時的困難與重振經濟體系◢     ▎主要城市成為廢墟,人民夾縫中求生存   首都東京是日本境內最大的城市,從1940年到1945年,東京人口從670萬銳減至280萬人。大多數人只能在臨時搭起的小屋裡避風防寒,交通也在猛烈的轟炸中也被破壞殆盡。日本的商船隊完全消失了,就算能夠從國外買到原料,也沒有運輸條件。就是在這樣重重的惡劣條件下,日本的工業生產能力大

幅度下降。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為了抑制戰後的通貨膨脹,新政派人物提出了一種理想化的政策:以新的體系平衡薪資水準與物價。然而,黑市的出現打破了物價標準,勞工也因無法領到生存所需的薪資展開罷工,日本開始了物價與薪資的惡性循環。     ◤經濟奇蹟:日本何以從戰敗國躋身世界強國?◢     ▎道奇的政策   1949年初,底特律銀行董事長道奇提議在日本制定嚴格的平衡預算,結束日本的通貨膨脹,控制用在資助出口和進口的補助金,將日本經濟穩步地置身於商業的基礎之上。     ▎韓戰爆發,刺激日本經濟   當日本正處於一個不依靠補助金資助、努力奠定進出口基礎的時候,韓戰爆發了。軍需物資在日本訂

貨,海外市場也開始全面繁榮,日本的商品輸出有了突飛猛進的成長,整體經濟有了明顯的好轉。     ▎農業技術成長,促進國家生產力   政府實行土地改革,將土地分給了佃農,提高了佃農們的生產熱情。戰後糧食困難,農民高價出售糧食,累積了大量資本,並研發農業技術。戰後20年,農民的數量減少了,農業生產卻足足成長了一倍。    本書特色     本書共有五章,其中前四章按照時間先後,將近代日本的百年史劃為四個階段:明治維新、走向現代化、戰後的困難時期以及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的時期,並逐一對其做出具體論述,在最後一章中,吉田茂做了一個簡短的總結,並滿懷希望地提出了日本未來的計畫和構想。

日本軍國主義再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查良鏞、羅孚,百樂與千里馬。香港大學法律學系。習近平遇到了垓下之圍。貿易戰,美國加收懲罰性關稅,退出萬國郵政聯盟抵制中國。安倍訪華破冰,日本公布停止向中國提供「發展援助計劃」。中共的困境,日本的機遇。
#貿易戰 #安倍訪華 #習近平 #雙查方案
==========
如若你喜歡「易經講堂」節目,覺得內容有益世道人心,希望你能繼續收看、讚好、「訂閱及推介」易經講堂YouTube頻道,集腋可以成裘,謝謝支持與鼓勵。

易經講堂有限公司
香港上環郵政局郵政信箱33249號

I Ching Consultancy Limited
Sheung Wan Post Office P.O. Box 33249, 1/F West Exchange Tower, 322-324 Des Voeux Road Central, Sheung Wan, Hong Kong

網頁 Website: https://wmwong730.wordpress.com/gift
電郵 Gmail: IChingConsultancyLtd
==========
Wong Wai Man 2018年10月30日星期二下午5:00

日本國旗在天安門廣場飄揚,「打倒小日本,還我釣魚島」的口號,不合時宜了。

習近平遇到了垓下之圍。

美國對大陸的懲罰性關稅在不斷加強,歐洲、加拿大等國一呼百應。非洲那些窮黑小的國家,都表態北京在搵他們笨,幾十年老兄弟巴基斯坦都唔聽佢支笛。

為了打擊大陸的翻版廉價網購工業,美國不惜退出萬國郵政聯盟;
美國的戰艦在台海穿梭,等待解放軍發第一炮;
組織國際聯軍,在南海演習;
兩架B52重型轟炸機,在中共人造島上飛翔,表示有能力將中共人造島軍事基地炸毀……

特朗普明言:
一百八十萬中共官員子女,就是北京政權的癌細胞群。

楚歌唱,四方八面同。

習近平舉頭四顧,心中茫然,擺得平中共體制內的各路山頭,放眼世界,原來是舉目無親。

這時候,安倍訪華。

他應李克強的邀請,訪問大陸。

時隔七年,在中日冰冷的兩國關係中,日本領導人再臨大陸。

安倍訪華前,先做兩大不尋常動作。

日本公布停止向中國提供「發展援助計劃」。

自七九年開始,日本向華發放天文數字的金錢援助。

北京的地鐵,首都的國際機場,都是在日本的特惠貸款下興建。日本的援助,佔中國大陸所有外來援助的66.9%。

日本經濟衰退四十年,中日關係因釣魚台鬧僵,發動大陸民眾火燒本田汽車時,這個發展援助,都沒有停止。

今日,由於李克強的邀請,再臨北京前,安倍先公布了終止這項近四十年的援助計劃,向日本國民交待。

日本外務大臣河野太郎說:
考慮到中國當前的經濟水平,這種援助不再有必要。

跟著接受印度總理莫迪來訪,在安倍訪華回國後立即接見莫迪,商討日本印度的聯手,抗衡中共在印太地區的強勢擴張。

安倍訪華,是破冰,在東海南海、尖閣列島等領土領海主權爭議上希望能緩和兩國矛盾,但他也需要表明立場,向國民交待,向世界交待。

安倍的政治總目標,在於日本修憲,建軍,重現大和民族的聲威。

日本現今的憲法,是二次大戰後,基於戰敗國,由美軍佔領,憲法是由美國統帥麥克阿瑟將軍撰寫的。最關鍵的一項,是不能擁有軍隊,以防軍國主義復辟。

但此一時彼一時,美軍世界警察的戰線太長,各地火頭也多,中共在亞洲又以強秦之姿崛起。亞洲不寧,美國希望日本能分擔亞洲防務責任。

日本方面,國民開始覺得戰敗屈辱半世紀,對區域有責無權,應該修改戰後憲法,重建軍隊,回復一個正常國家。

日本人對台灣有特別感情,除了曾統治五十年,近年兩地的天災禍患,兩地人民的關切援手,都看得見血濃於水;但對於中國大陸,無論官方或民間,都透出輕視憎厭。

安倍訪華,純是尋找機遇。習近平墮水而四周冷笑,無人援手,這是談判的最好時候。如果能解習困,叫他租借東三省殖民一百年,可能他都願意。

明治維新之後,百年來日本人對中國人都充滿疑惑。

芥川龍之介熟讀唐詩宋詞,抱著幻想遊訪神州大地,懷著尋找李白、杜甫、蘇東坡的人物,誰知碰到的,盡是西門慶之流。

日本人多年來都無法明白,為什麼這麼豐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不能變作成就這個民族偉大的資產,卻成為壓斷中國人的負擔。

近一百年,保護、珍惜、承傳中華文化的,是日本人,不是中國人。

壯麗的山河大地,住著一群奇怪的大陸人,破壞、污染,毫不留戀的離開。偏偏優秀的大和民族,卻只能生活在四個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小島上,飽受地震、海嘯、颱風等摧殘,生命脆弱如櫻花。

所以,明治維新後,整個民族的焦點都放在中華大地上。甲午一役,確定以侵華為基本國策,九一八、一二八、逐步實踐他們的理念,七七正式侵華。不是擴大戰線到太平洋珍珠港,招來美國兩枚原子彈,歷史未必如此發展。所以,到今日,日本人都不承認戰敗給中國。

安倍是愛國主義者,要復興大和民族,修憲建軍,眼睛又盯在中華大地上。

習近平的困境,就是安倍的機遇。一雙冷手訪華,能否執到熱煎堆?

中共是實用主義者,只重權力和事功,沒有原則和高尚價值追求。愚弄群眾,鼓吹愛國主義時就借釣魚台來「打倒小日本」,今日舉目無親,安倍肯來就百年中日友誼。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政治領袖的價值取向,就影響一個時代的興衰。歷史上,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為政,是道德教化,所以有三王之治。秦漢之後,五霸之志旨在事功。當人人重視的,只在權力鬥爭,社會秩序必然混亂,文化必然衰敗。

孔子說:

為政的關鍵,在於領袖的內心。內心有道,以身作則,表現出來的一切行為,就無懈可擊了。

好像天上星系的北斗星,有了中心思想,以道德感化,天下為公,社會上,國際間,自會圍著你的信念旋轉。

管治就易如反掌了。

#貿易戰 #安倍訪華 #習近平 #雙查方案

2018年10月30日星期二下午5:00
你的收看、訂閱、讚好便是對「易經講堂」的支持,謝謝。

「美日安保防衛合作指針再定義」對台海安全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日本軍國主義再起的問題,作者張廣量 這樣論述:

十九世紀中葉,美國在亞洲的外交政策,基於國家利益考量,一改早期孤立主義轉變為干預政策,並在東北亞區域與日本,各自劃分勢力範圍,或敵或友,競逐於中國大陸。二次大戰期間,美國被迫參戰,並與中國合作共禦日本侵略行為。戰後,美蘇正式揭開「冷戰」序幕,美國為遏止蘇聯軍事擴張決定採行圍堵戰略,並寄望在亞洲的中共政權能發生「狄托效應」,加入西方國家共同對抗蘇聯共產陣營;同時決定保障日本安全,以避免其安全受到蘇聯軍事侵犯。美國為免激怒中共,甚至排除台灣納入西太平洋之防衛線。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盱衡國際情勢轉變,決定改造日本成為美國的盟邦,同時派出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執行「阻共防台」政策。鑒於「中」蘇

簽署結盟,對美國在太平洋的戰略平衡造成莫大影響,美國不得不加快與日本簽訂和約,並要求日本同意與美國簽訂一項安全條約;此外,在美國亞太戰略考量的要求下,日本並與中華民國完成簽署《中日和平條約》。從而,《美日安保條約》與「兩岸關係」之間,不論其內涵或本質上的形成,實已互為關聯。冷戰期間,「美日安保體制」經過二次大幅修訂,其變遷明顯與美國、日本、蘇聯和中共等四國的互動息息相關,而台灣以位居遠東樞紐,與安保戰略防線環環相扣更不待言。 冷戰終結後,傳統強國如日本、中共,以及新興勢力如台灣和東協國家都紛紛發展經濟、整軍經武,加上亞太地區沒有一個有強制力的安全機制,導致亞太國家積極從事國

防軍事,並開啟亞太地區的軍備競賽。1995、96年發生的台海飛彈試射危機,雖然在美國艦隊巡戈台灣海峽下平息,不過潛藏的衝突依然存在。因此,美日兩國在1996年於東京簽署《美日共同安全宣言》,並在1997年9月24日修訂《美日安保防衛合作指針》,取代了1978年冷戰時期議定的舊指針,以面對亞太安全新形勢。由於新指針重心從「日本有事」擴展到「日本周邊有事」,並將台灣隱含在「美日安保體制」之內,所以引發中共強烈的不滿。中共認為日、美兩國在干預「中國」內政,更助長台獨思維的發展,並破壞亞太原有的軍事平衡,使原有穩定的三邊戰略格局轉為二對一的對抗態勢,導致區域的安全趨向複雜化。為此,美、日兩國乃在新條款

公佈後,隨即與中共展開了一連串的高峰會談行動,以化解中共對安保條約擴大所造成的疑慮,除展開一連串的元首高峰會議,並極力推動兩岸對談,以交流取代對抗,俾符合大國間的國家戰略利益。 《美日新安保防衛合作指針》在這種各方利益交錯之下,所衍生的「台灣問題」難免夾雜著濃厚的戰略因素,無論美國、日本、中共、台灣四方都面臨新的局勢與邏輯。從台灣「三不」問題、美國對台軍售,到台灣納入TMD等情事,都隱含著某種程度的政治作用與美、日、「中」大國間更深層的戰略目的。1999年7月9日,李登輝總統提出「兩國論」便印證了這種矛盾所產生的新危機。2000年3月,具有台獨背景的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第十屆

總統,所引發的緊張局面,又再次印證華盛頓-北京-台北之間潛在的不對稱關係。2001年1月,小布希總統上台並表示,「竭盡所能協防台灣」,同時敲定大批對台軍售,其規模之大實為近年罕見。但是,在面對長遠的國家利益來看,美國與中共畢竟仍有很多領域有共同利益存在,因此未來美「中」雙邊關係終將趨向於「建設性關係」。儘管美國仍須以「美日安保體制」來降低次區域衝突的發生,然而「中」美關係的正面發展對美國戰略佈局依然相當重要。所以,美日延續《美日安保條約》的目的,或許不是在於「圍堵」中共,但卻形同監控中共,以及監督防止中共有任何不軌行為出現。此外,日本雖然是美國的盟邦,也是安保條約的締約國,但是為預防日本「軍國

主義」再起,所以美國與日本再延續安保條約的用意,無寧亦有預防與防衛的旨趣在其中。 此次東亞戰略生態再調整的過程中,台灣的戰略地位重新被凸顯出來,成為美日聯防中共潛在威脅的重要一環,這有利於台灣的安全環境,並具有正面意義。然而,在國際政治環境,朋友與敵人沒有絕對的,只有永遠的國家利益,所以台灣絕不可因此依賴這個保護傘。因為促使美日同盟的是,兩國在亞太地區的利益使然,而非理想主義的國際正義。台灣為長遠國家發展考量,應該從經濟、政治、文化及軍事上加強本身實力,同時取得兩岸同胞相互諒解與信賴,以期降低兩岸間的衝突,並延續此區域對美日聯防的誘因,繼續吸引美日兩國將利益的焦點,放置於

亞太地區,再共同維護此區域的和平穩定。此外,台灣應積極協助「中國」推動希望工程,化對抗為合作,既合乎台灣人民的整體利益,也符合中華民族及世界長遠利益。

民聲【全三十三期合刊本】

為了解決日本軍國主義再起的問題,作者民聲 這樣論述:

  劉師復所辦的《民聲》雜誌,前身為《晦鳴錄》,是民國初年中國無政府主義的機關報,於一九一三年八月創刊,至一九二一年七月停刊,共出版三十三期,是一九二○年代批評馬克思主義的主要陣地。《民聲》的編務由劉師復一人獨挑大樑,他除了大量撰寫無政府主義的文章外,亦兼顧以通信的方式與讀者互動。至於譯介外國無政府主義的著作或各國革命風潮,則大部分由新加坡的梁冰弦和在廣州的黃尊生供稿,其中「世界語專欄」則委由許論博、盛國成先後負責。《民聲》最後四期由林君復主編,因刊載區聲白與陳獨秀的論爭,兩人以六封信一來一往的激烈辯駁,將無政府主義者與馬克思主義者的論戰帶到最高潮。   劉師復的無政府主

義思想是以互助和勞動為基礎,以絕對自由為核心理念,在政治、經濟、道德、教育全面鋪開,設計了無政府主義的理想烏托邦,並指出通向這一理想的步驟和方法。這是探索中國社會現代化出路的一次積極嘗試,亦是中國近代社會主義傳播的一個重要階段和流派。對辛亥革命前後的反封建專制有著啟蒙的作用,也為早期共產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做了鋪墊。   劉師復的《民聲》和後來所形成的「師復派」、「師復主義」,在民初政壇有重要的象徵意義,他不但提出了社會革命作為民主政治的思想、概念延展及實踐的可能性,更提供一種用「平民革命作為政治革命之超越與再造」來思考中國革命發展不可或缺的視角。誠如日本研究者的評價,狹間直樹說他是民初最高水平

的社會主義理論家。丸山松幸認為其對進步青年的影響力與陳獨秀不相上下。思想巨人不寂寞,劉師復的無政府主義雖抵擋不了現實政治和社會需求而淡出歷史舞台,但其所辦的《民聲》雜誌仍具重要的史料價值,提供學界研究參考。 本書特色   1.《民聲》共三十三期,本書係依香港龍門書店於一九六七年十二月發行之《民聲》(雜誌)第一期至三十三期合訂本進行全套復刻,穿線精裝,絕版五十年後重新集結出版。另附三十三期總目錄,當中有刊登的期數與文章名稱,檢索極為省時便利。   2.《民聲》是民國初年中國無政府主義的機關報,收錄大量思想巨人劉師復所寫的文章。劉師復的無政府主義是對民初社會現狀的一種疏解,是對辛亥革命後現實

政治的一種反動,是在救亡與啟蒙的雙重變奏中對政治制度和文化價值的一種選擇,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提供學界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