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峰農場花季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清境農場花季的推薦與評價,YOUTUBE、FACEBOOK、PTT也說明:清境農場花季的推薦與評價,在YOUTUBE、FACEBOOK、PTT、MOBILE01和九里Jolie這樣 ... 廣義的清境,包含退輔會清境農場及周邊地區,南起霧社,北至梅峰,省道台14甲線 ...

國立臺灣大學 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 邱祈榮、林博雄所指導 林芳聿的 平戶杜鵑開花物候研究—以臺大校園、金山、梅峰為例 (2021),提出梅峰農場花季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BBCH量表、物候生長階段、溫時模式、上限溫度、盛花日。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 林明瑞所指導 梁玉燕的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之服務成效影響因子關聯性模式之發展研究 (2009),提出因為有 社區資源、環境學習中心、服務成效模式、戶外教學、休閒旅遊的重點而找出了 梅峰農場花季的解答。

最後網站梅峰農場花季Archives - 拉拉隨性隨意走走看看-則補充:梅峰農場花季. 南投景點臺灣科學節科普基地臺大山地實驗農場-梅峰走入森林親近自然親子行程推薦(需預約入園) · 南投臺灣大學山地實驗農場-梅峰。臺灣科學節.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梅峰農場花季,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平戶杜鵑開花物候研究—以臺大校園、金山、梅峰為例

為了解決梅峰農場花季的問題,作者林芳聿 這樣論述:

植物物候如展葉或開花等生命週期性律動事件發生時間受環境相互影響的變化,是植物反應氣候變化最明顯的方式。平戶杜鵑為北臺灣公園綠地廣泛栽植之杜鵑品種,每年隨著杜鵑花季的到來,活動慶典爭相於盛花期舉辦,而近年隨著極端氣候及全球暖化的發生,是否會造成開花物候的改變值得進一步探討。目前國內物候研究面臨的挑戰之一為少有長期穩定且標準相同的物候觀測資料,取得相同標的在不同地區或長期累積之資料實屬不易。本研究目的為參考國際標準建立適用平戶杜鵑的物候生長階段量表及其觀測標準,做為物候觀察長期監測的依據並透過不同實驗地點的設計,配適物候溫時模式掌握平戶杜鵑開花物候配適情形及其配適條件,探討不同氣候條件對於物候溫

時模式影響。試驗中選定同品系同一批扦插生產之四年生盆植平戶杜鵑‘大紫’(Rhododendron ×pulchrum ‘Oomurasaki’ )植栽,於2020年9月頂芽轉變為花芽後,分別放置於三個試驗地:A臺灣大學校園(臺北市)、B金山杜鵑花苗圃(新北市)以及C臺灣大學梅峰農場(南投山區),進行不同氣候條件地區開花特性之觀察。平戶杜鵑花芽發育與前一年秋冬季及當年春季溫度有關,於2021年春季主要花期之始花日以金山苗圃最早(2月23日),其次是臺大校園(2月26日)而梅峰農場最晚(3月23日)。本研究中詳述了平戶杜鵑花芽發育外觀特徵並對照不同階段花芽內部花器發育情形。參考BBCH基本生長階段

為架構,建立「平戶杜鵑物候生長階段BBCH量表」,以提供平戶杜鵑物候階段更統一及標準化的比較方法。另以溫時模式增加設定不同的生長適溫閾值上限,進一步討論北臺灣兩試驗地花芽發育至開花所需要的生長度日積溫(Growing Degree Days, GDD)。結果以起始日期11月1日(自Stage 51可見花芽階段)累加日平均溫度(Tavg),設定基本溫度(Tbase)12.1℃及上限溫度(Tupper) 20℃之模式,計算2021年臺大校園及金山苗圃開花所需生長度日積溫(GDD)數值最接近且與花芽生長趨勢較相近,累加至始花日(Stage 61)約需352.22~365.56℃d,達盛花日(Stag

e 65)約需402.89~412.83℃d。以相同的模式方法回溯較早形成的花芽於臺大校園2020年12月提早開花日期以及金山苗圃前次花期2020年1月底始花日期之計算,也得到與實際開花相近日期區間,並得以推測2020年金山地區可能因1月上旬溫度較暖且日平均溫度多位在12.1~20℃有效區間而有較早開花之狀況。由於本研究中調查期間及樣本數有限,在開花模式選用及相關參數設定,尚須累積更長期物候觀測記錄,以確認模式的適用性再行調整修正,「平戶杜鵑物候生長階段BBCH量表」將有助於以標準化方式,提供未來物候觀察長期監測的依據。

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之服務成效影響因子關聯性模式之發展研究

為了解決梅峰農場花季的問題,作者梁玉燕 這樣論述:

社區附近原就擁有或多或少的自然資源、環境設施、歷史文化及產業資源設施,若未善加利用就可能成為閒置空間,甚至對社區造成危害。透過社區資源整合計畫,可將社區中閒置的場域、設施建置成「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作為學校師生戶外教學及民眾休閒的場域。本研究為能了解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服務成效,乃依文獻回顧及相關領域專長的學者專家訪談結果,分別設計「教師/遊客對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服務成效滿意度」兩份問卷,對前往之學校教師、遊客進行問卷調查,以檢視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服務成效,並建立服務成效影響模式。教師問卷部分,針對中心附近學校且曾帶隊至環境學習中心之教師進行抽樣,共發出500份,回收有效樣本273份,有效問

卷回收率為54.6%;Cronbach 為0.963。遊客問卷部份,採系統抽樣,共發出660份,回收有效樣本56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5.6%;Cronbach 為0.971。將專家訪談與問卷調查結果綜合整理,重要結果如下:受訪教師對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提供讓學生親身體驗的機會、自然資源豐富、解說人員素養等項目最感到滿意;認為中心的營運設施、餐飲服務、諮詢服務等項目最待改善。戶外教學服務成效因子可分為:資源及設施、課程規劃設計、解說教學活動、環境學習成效、周邊服務及價格、師生需求;戶外教學服務成效因子間的主要關係模式中,除「資源及設施」外,各戶外教學服務成效因子皆正向相關且對「戶外教學服務

成效」有顯著影響,解釋力為57.8%。受訪遊客肯定中心之自然資源,認為能提供其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並願意推薦其他親友前往,對中心之交通便利程度、營運設施,以及活動時間長短的掌控情形較不滿意。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之休閒旅遊服務成效因子分為:資源及設施、活動內容規劃、解說教學活動、周邊服務及價格、遊客需求。休閒旅遊服務成效因子間之主要關係模式中,各休閒旅遊服務成效因子皆正向相關,且對「休閒旅遊服務成效」有顯著的影響,解釋力達67.1%。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無論提供戶外教學或休閒旅遊服務成效之次要關係模式中,社區現存「資源及設施」好壞情形均將影響「課程/活動規劃設計」之良窳,與「解說教學/導覽解說活動」

之執行狀況,間接影響教師、遊客之整體滿意度。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提出對臺灣地區欲朝向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發展之ㄧ般社區之建議,作為政府各相關單位未來輔導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發展工作之參考,並對後續研究提出相關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