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龍頭馬士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海運龍頭馬士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梁二平寫的 風帆五千年 歷史圖像中的世界帆船史 和威廉.伯恩斯坦的 貿易大歷史:貿易如何形塑世界,從石器時代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五千年的貿易之旅【經典紀念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馬士基砸36億美元收購香港利豐物流公司也說明:全球貨櫃航運龍頭「馬士基」22日宣布,將以36億美元收購香港利豐物流公司的全數股權,預計2022年可以完成交易。這說明馬士基不只把業務拓展到內陸物流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三聯 和大牌所出版 。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政策碩士學位學程(研究所) 謝立功所指導 盧俊惠的 基隆市海洋產業發展策略 (2021),提出海運龍頭馬士基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基隆、海洋產業、海洋政策、觀光產業、海洋事務。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航運管理學系 張志清所指導 林婷如的 全球定期航運之未來發展及因應策略 (2020),提出因為有 定期航運、資訊通訊科技、航運市場發展、國際貨櫃運輸、航運經營、港埠經營的重點而找出了 海運龍頭馬士基的解答。

最後網站AP 穆勒-马士基集团B (MAERSKb)則補充:今日马士基股票(MAERSKb)行情,实时最新价格,走势图表,及马士基(MAERSKb)股票的专业技术分析,历史数据, ... 马士基警告全球海运集装箱需求疲软、仓库爆满.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海運龍頭馬士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風帆五千年 歷史圖像中的世界帆船史

為了解決海運龍頭馬士基的問題,作者梁二平 這樣論述:

  《風帆五千年——歷史圖像中的世界帆船史》以時間為軸,藉助歷史圖像這一綫索,致力於講述一個連貫而又完整的帆船故事,同時儘可能地橫向展開各大海區分頭發展的重要帆船類型,以及它們在不同時空中扮演的不同角色。比如:地中海三千多年歷久不衰的加萊船,至今仍航行於太平洋的邊架艇獨木舟,為地理發現立了頭功的卡拉維拉船和克拉克船,大航海時代跨大洋運送珍寶的蓋倫船,以及中國明代之後常說的沙、浙、福、廣“四大海船”⋯⋯ 在縱橫交錯的帆船發展歷史進程中,帆船不僅突破了大海的屏障,也突破了國家的壁壘,在看似關聯不大的海洋事件中,慢慢演繹出某種歷史發展的規律與秩序。

基隆市海洋產業發展策略

為了解決海運龍頭馬士基的問題,作者盧俊惠 這樣論述:

地球表面積為五億一千萬平方公里,陸地表面積為一億四千七百萬平方公里,僅占了地球面積不到三成。若再扣除不宜居住的地形,如高聳山地、冰天雪地、大汗沙漠等,想當然可以使我們利用的土地就更少了。 這時海洋的重要性不可言喻。海洋龐大的量體,擁有許多各式各樣生物及非生物的資源,也提供了不同海洋產業發展的機會,依賴海洋的經濟活動及產業包羅萬象,對於國家的經濟發展相當重要,在環保觀念日益高漲的現代,要如何在兼顧經濟及環境永續發展的情況之下,來推動海洋產業,是各個國家及海洋城市所面臨到的問題。近年來,依賴港埠維持城市運作的基隆市遇到了發展瓶頸。身為基隆發展核心的基隆港,90年代後因為腹地過小等因素,敵不過鄰近

地區港口的大型化競爭而逐漸衰退,連帶使得基隆的都市建設發展開始遲緩,並嚴重影響了基隆的城市競爭力。而隨著民國97年台北港的啟用,更將使基隆港未來營運發展的情勢更加嚴峻。但是另一方面,因為與台北的交通便捷,近年來外地人口大量移入,使基隆市成為了台北都會區重要的衛星都市之一,而位處台灣北部海岸風景帶的中心優勢,也促使基隆市的觀光產業開始蓬勃發展。

貿易大歷史:貿易如何形塑世界,從石器時代到數位時代,跨越人類五千年的貿易之旅【經典紀念版】

為了解決海運龍頭馬士基的問題,作者威廉.伯恩斯坦 這樣論述:

政經局勢、科技進展、疾病災難、飲食文化…… 貿易如何牽動世人命運,改變人類的未來? 重量級金融經濟史作家精湛解析, 翻轉世界樣貌的貿易史圖景   ● 黑死病是貿易病?伊斯蘭教的大分裂,或許也能歸咎黑死病?   ● 第一場反全球化的抗爭竟出現在十七世紀的倫敦?   ● 波士頓傾茶事件其實是種商業競爭手段?   ● 引爆美國南北戰爭爆發的真相,竟涉及貿易政策的分歧?   ● 穆斯林國度曾為世界商業霸主,為何新近復興的西方能迅速崛起,翻轉全球局勢?   ● 中美貿易關係緊繃的根源為何?   世界漸形依賴不停流動的貿易,讓人類既繁榮又脆弱──   為何十九世紀各國,能奉行保護主義的貿易政策而沒什

麼損傷;但在全球經濟整合的二十一世紀,自給自足卻變成極冒險的事?而貿易又如何插足全球政治、經濟與文化,使某些國家趁勢崛起,有的國家卻一蹶不振?     貿易不僅影響了世界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的命運,   更預告了國際政經局勢的開端──   作者綜觀全局,視野恢弘地解讀貿易的歷史,其以精湛的手法把精選故事與史料分析交織在一起,給讀者清晰完整、綜觀古今的貿易史輪廓。書中從貿易源始談起,再論及世界各國爭奪貿易霸主地位的榮耀與挫敗,並涉及咖啡、紡織品、茶葉、香料、糖、石油等重要物資的文化史;其中新技術的發明與改良,更改變了全球政經進程。   本書帶領讀者巡禮人類五千多年來的貿易征程,見證全球整合的過

程,理解貿易如何形塑世界,又如何為人類帶來顛覆性的變革。貿易的欲望不僅只是人類最古老的天性,也是今日許多重要事件發展的根基。在面臨因全球化而生的巨大政治抗爭與分歧時,我們能更洞悉其中關鍵,排除思考陷阱,增長知識、膽識與見識。 得獎紀錄   英國《金融時報》-高盛年度商業圖書獎   《經濟學人》年度選書   《金融時報》年度選書   800-CEO-Read商業書籍獎   財經作家綠角專文推薦 名人.媒體讚譽   貿易不僅形塑了今日世界,在未來它仍然會是各國經濟、政策與個人生活中的重要因子。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貿易」,其中有許多細微奧妙之處。《貿易大歷史》不僅讓讀者了解貿易的歷史,也更能

了解貿易未來可能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綠角,知名財經作家   了不起的作品!《貿易大歷史》是伯恩斯坦對人類世界的重要貢獻。《貿易大歷史》中的歷史幅員之廣博,令人驚嘆……這是一本亞當斯密與馬克斯韋伯都會讚賞不已的書……讓伯恩斯坦最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對世界貿易發展脈絡有著深刻理解,及他精闢的闡述能力。──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外交雜誌》   在《貿易大歷史》中,伯恩斯坦再度證明他是個優秀的經濟史學家及才華洋溢的作家。他提供了令人眼界大開的豐富史料、有趣的奇聞軼事及讓人不忍釋卷的全球貿易故事。讀者不僅能有知識上的收穫,還能深深浸淫在故事中、享受閱讀的樂趣,而更能迎上

今日全球化帶來的挑戰。──約翰.柏格(John C. Bogle),「領航投資」創辦人   伯恩斯坦梳理了浩瀚的世界貿易史,闡明了現代人的爭論緣由。他有技巧地將喧鬧的冒險故事與嚴謹的學術知識交織。伯恩斯坦告訴我們,從古至今的貿易故事就是一則人類無法壓抑交易渴望的故事,而這渴望又加強了藝術、科技發展與思想的交流。貿易的故事就是人類的故事,也是令人開心的故事。──皮翠拉.瑞沃莉(Pietra Rivoli),《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作者   伯恩斯坦這部發人深省的作品展現了人類歷史中貿易的普及和它的魅力,而貿易也常是決定事態走向的關鍵要素。伯恩斯坦提供了數世紀以來不同國家的經典故事。內容廣泛

,包含:經濟學、社會學、軍事戰略甚至健康照護,而當中都穿插著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寫。《貿易大歷史》不只是一本必讀經典,更是充滿閱讀樂趣的必讀經典。──彼得.伯恩斯坦(Peter L. Bernstein),《與天為敵──人類戰勝風險的傳奇故事》作者     認為關於全球化利弊的辯論是近代才有的事嗎?再想想吧。伯恩斯坦對貿易史有著嫻熟的理解與掌握,他以生動的敘述闡釋貿易對人類的影響。伯恩斯坦帶我們踏上「幽靈船」及危機四伏的冒險旅程,讓我們理解,貿易贏家與輸家的交鋒由來已久,而那更形塑了今日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兩大對立陣營。在《貿易大歷史》中,伯恩斯坦也揭示中-美貿易關係緊繃的根源,並解釋「自由貿易」是

如何被抵制長達一世紀之久──在國與國因商業行為而益發緊密的世代,這更加發人深省。伯恩斯坦讓我們用專業視角,回顧來時路,而得以理解今日世界存在的種種分歧與對立。──莎拉.邦喬妮(Sara Bongiorni),《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作者   一本有趣、開啟人類新視野的書。伯恩斯坦是位優秀的寫作者,他非常清楚如何講述一則好故事。《貿易大歷史》是本傑出之作。──《紐約時報》   令人眼睛一亮、迷人的作品……帶你暢遊一道又一道的歷史迴廊……《貿易大歷史》絕不會讓你感到厭煩無聊,因為書中充滿許多顛覆想像的論述、豐富的史料及鮮明活潑的人物。──《商業週刊》   非常有趣!在一個想到「貿易」,就會想到

「世界貿易組織無止盡的對話」、「貨櫃船緩緩駛入單調港口」的時代。威廉.伯恩斯坦的作品就像觀賞一部電影──看著強尼.戴普在船索間擺盪。──《金融時報》   活潑有趣……伯恩斯坦引領讀者來一趟喧譁熱鬧的冒險之旅……《貿易大歷史》是及時且易讀的提醒──貿易的欲望不僅只是人類最古老的天性,也是今日許多重要事件發展的根基。對於那些想要不痛苦地理解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或是更現代的經濟學者保羅.薩繆森學說的人,讀《貿易大歷史》就對了。──《經濟學人》   作者簡介 威廉.伯恩斯坦   財經及貿易史作家、理財顧問。擁有醫學博士學位,鑽研投資多年,被各地投資散戶讚譽為投資界的「草莽英雄」。他為獵戶

座電影公司及知名投資網站EfficientFrontier.com創辦人及效率前緣顧問公司(Efficient Frontier Advisors)董事長。他的文章遍及許多重要平面媒體,如《華爾街日報》、《霸榮周刊》、《Money》及《富比士》。著作包含:《投資金律》、《投資人宣言》等。 譯者簡介 潘勛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肄業、彰化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研究生。現任《世界日報》編譯,獨、合譯書籍四十餘本。 推薦序 貿易的深遠影響 導論 全球貿易的壯麗史詩 1蘇美人 2貿易之海峽 3駱駝、香水及先知 4巴格達-廣州特快車 5滋味的貿易與俘虜

的貿易 6貿易之病 7達伽馬的突進 8全球都在其中 9大企業的降臨 10咖啡、棉、茶和糖 11自由貿易的勝利與悲劇 12世界匆匆變平了 13崩潰 14西雅圖戰役   推薦序 貿易的深遠影響 知名財經作家 綠角   《貿易大歷史》是一本討論「貿易」的專書。   貿易,不就是一個簡單的概念嗎?貿易就是船隻與貨車,載著各國的貨品到處交換嘛。   這個我們當代人習以為常的商業行為,其實經歷千年的演化,克服多重障礙才達到今天的境界。   這本書在時間上橫跨千年,從肥沃月灣的史前文明,到今天的文明世界。在地理上囊括全球,從地中海區域貿易網路,再來是哥倫布到達北美,達伽馬繞行好望角的航海成就

,到今天的全球貿易網。以宏觀視野,讓讀者看到今日貿易的形成軌跡。   交換的本能,豐厚利潤的誘惑,讓人類從數千年前就不辭辛苦,驅趕駱駝跨越枯乾沙漠,或揚帆茫茫大海,跨越戰爭衝突地區,冒著被強盜殺害打劫的風險,把貨物送到遙遠的地方。   二千年前,只有最值錢的貨物,譬如絲綢、黃金、香料,值得遠距貿易的風險。今天,大幅下降的運送成本,和相對安全的環境,讓最基本的大宗物資,如煤礦、鐵砂、石油在海上以巨型貨輪不斷運送著。高價貨品,則在飛機上以次音速傳送。一個前人無法想像,真正互通有無的時代已經來臨。   貿易,不僅讓羅馬人享受絲綢的觸感,讓英國人享受茶葉的香氣,它不僅僅是物資上的交換。貿易也讓比

較優勢利益法則得以實現。每個國家或地區,只要專心生產其擅長的產品,然後以貿易進行交換。這樣比起每個國家都要自行生產全部日常所需,會更有效率。貿易,提升了全人類的生活水準。   但貿易,不僅是經濟層面的影響。   貿易塑造歷史   大航海時代,歐洲各國的擴張,就是在海洋上不斷找尋與擴張貿易對象與產品的過程。   十六世紀來自歐洲的船,不僅帶著貨物與人員,也把歐洲的疫病傳到美洲,大量原住民染病身亡。比起征服者的鐵騎,更多美洲原住民死於歐洲的病菌。   貿易影響政治觀念   西方文明的發源,從希臘、羅馬、威尼斯到荷蘭與英國,都非常仰賴海上貿易供給國內所需。狹隘的地中海,容易被阻斷的海峽航

線,讓這些文明從很早就知道保護海上通道的重要。它們注重海權,發展海軍,探索海洋。東方的中國與印度,面對寬闊的太平洋與印度洋,從沒學會這個概念。直到十七世紀,西方勢力透過海權到達東方,開始發生衝突。   貿易影響科技進展   為了貿易航海的需求,出現了更能利用風力的阿拉伯三角帆船;為了在海上定位,對於精密計時的需求,引導高準確度機械鐘錶的發展;為了跨海運送肉品,促進了冷凍技術的發展;為了克服長途航海的壞血病,醫師首次以對照組與實驗組的臨床試驗方式,驗證了柑橘類水果的療效。光是為了追求貿易的順暢發展,就帶來了許多科技成就。   貿易帶來贏家與輸家   雖說貿易整體來說,提升了人類生活水準,

但重點是「整體」。貿易也會帶來受害者。   基本原則是,當A、B兩國之間進行貿易。假如同一種資源或產品,A國比B國多,或是A國可以比B國更有效的生產,那麼A國會得利,B國會受害。   譬如英國與美國之間的貿易,具有廣大農地,可以便宜生產農作物的美國農民,可以在市場上輕鬆擊敗英國農民。   就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來看,已開發國家擁有較多的高技術人才,較少的低技術人力。新興市場剛好相反。貿易的結果,就是已開發國家中的高技術人才受益,低技術人才受害。開發中國家由農村進入都市的大量勞動人口取代了原本已開發國家低階勞動者。   這會造成已開發國家內部,高技術人才收入更高,低技術人才收入降低或甚

至失業,也就是貧富差距的擴大。   假如對於這些貿易所產生的「輸家」,無法妥善照顧與處理,將形成內部社會壓力。甚至輸家在政治上反撲,形成反貿易、保護主義的社會氛圍與政策。   貿易影響個人職業生涯   對個人來說,貿易也代表一個更不穩定的工作環境。工作者無法確定自己從事的產業是否可以持續存在。假如其他國家發展出更好的技術,可以更有效率得生產這個產品,這就可能造成國內的公司倒閉,自己失業。全球貿易,代表個人職業生涯暴露在全球競爭對手的壓力之下。   貿易不僅形塑了今日世界,在未來它仍然會是各國經濟、政策與個人生活中的重要因子。   我們認為理所當然的「貿易」,其中有許多細微奧妙之處。《

貿易大歷史》不僅讓讀者了解貿易的歷史,也更能了解貿易未來可能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的發展。 導論 全球貿易的壯麗史詩(摘錄)   貿易史的啟示   現在,試想貿易對地球農產的貢獻。假如義大利菜沒有番茄;大吉嶺周遭高地沒茶樹;美國人餐桌上沒有小麥麵包或啤酒;咖啡原產地葉門以外的世界各地沒有咖啡店;德國人做菜沒馬鈴薯。上述狀況,你能想像嗎?那可是「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之前,世界耕作範圍受限的光景。一四九二年之後的幾十年內,來自遙遠大陸的新物種入侵數十億畝耕地。這是怎麼又為什麼發生,而我們又能從中學到有關貿易本質的哪些東西呢?   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死後到文藝復

興那七百年間,歐亞非三大洲的穆斯林國度光彩奪目,傲視西邊的基督教國家。穆罕默德的信徒主宰世界長程商業的管道印度洋,過程中傳達先知的旨意,範圍始自西非到南海。接下來,新近復興的西方以奪人心魄的速度,在迪亞士(Bartholomew Diaz)、達伽馬首度繞過好望角之後的幾十年內,控制了世界貿易航線。我們能在貿易史的大旗幟之下,了解這些事件嗎?   大型國立貿易組織,尤其是英國及荷蘭兩東印度公司,是歐洲宰制商業的先驅,並把世界貿易變成大型企業體近乎專擅的領域,而來到二十世紀它們則演變成跨國大公司。這些組織是西方(尤其美國)文化、經濟龍頭地位的泉源,今天經常成為惡毒憎恨、敵視的目標。現代國貿巨頭的

根苗是什麼?而今天與貿易相關的文化衝突,其反美國色彩濃厚,是嶄新現象嗎?   世界漸形依賴不停流動的貿易,讓人類既繁榮又脆弱。網際網路一次大中斷,就會造成國際經濟的浩劫—想想它廣獲使用才僅十年,這種狀況真是不可思議。已開發世界對產自世上最不穩定國度的石化燃料上癮,而最大一部分石油,由單單一道鎮守波斯灣入口的窄窄海峽流出。世界貿易史能提供任何重大教訓,導引我們穿越這些惡水激流嗎?   今日的普遍看法認為:二十世紀末期的通訊、運輸革命,首次讓全球各國直接進行經濟競爭。然而,由本書接下來的內容,我們可以得知,這實在不是新鮮事。過去幾百年間,世界「扁平化」的現象造就贏家及輸家,而他們各自傾向支持及

反對這個過程,實不足為奇。以往的貿易革命史,對今天我們因全球化而面臨的巨大政治抗爭,有沒有能教我們的東西?   古代絲綢貿易、格尼札文書的世界裡,商販工作是如此孤獨、代價高昂、宛如英雄,只有最珍貴的貨物才值得上路;現代企業世界裡,酒來自智利,韓國造車,蘋果來自紐西蘭。那麼,我們能由古代學到什麼,俾益今日? 咖啡:做生意的飲料(節錄) 多國、大眾市場商品興起的故事,始於另種飲料作物:咖啡。五百多年來,它不止被當成飲料。肉豆蔻、丁香、肉桂及胡椒一度叫達官顯要沉醉沒錯,但後來,它們褪流行。相形之下,由咖啡樹叢取出豆子烘焙,調製成烏黑汁液,博得大集團主席、總理,以及世上愈來愈多人的青睞。這種溫熱

芳香的飲料被引入伊斯蘭世界的五百年來,刺激著社會交際、金融交易,有時還引發革命。 傳說大約七○○年,有個衣索比亞牧人注意到,抵達某片高地草場後,他的駱駝、山羊一直歇不下來,整晚活蹦亂跳。他仔細觀察後發現,自己的牲口吃了一種灌木叢上的紅色漿果。牧人嚼了一些漿果後,發現自己也興奮異常。雖說這則故事幾乎肯定是假的,但大多數權威人士都同意,一○○○年過後不久,咖啡首先耕種於衣索比亞,接下來跨越紅海,來到阿拉伯樂土(今日葉門),當地伊斯蘭祕宗的蘇菲派成員開始定期飲用。 蘇菲教派很少有全職教士,跟大多數信眾一樣,他們白天都有工作。在全世界信教人士當中,蘇菲派獨一無二之處,在舉行儀式來解決問題。儀式中,他們

奮力追求一種忘我、宛如催眠、非此人世的狀態,直到夜深。大約在十五世紀中葉,蘇菲派開始飲咖啡保持清醒,取代葉門傳統刺激品:卡特葉。 蘇菲派不是修院隱士,而是有俗務的人,這件事加速咖啡由宗教領域散布到世俗領域。有個來自亞丁的穆夫提(mufti),他不是蘇菲派教徒但注意到咖啡有治療效果。生病的他: 喝了些(咖啡),希望能有益處。結果,穆夫提的病不僅因服用咖啡而好了,他還很快感受到咖啡的其他特質,尤其在它可以驅頭痛、提神,阻擋睡意而不會叫人不舒服。 十五世紀末,咖啡便已擔起其現代雙重角色:社交潤滑劑、幫忙人執行每日單調又疲累的工作。歐洲有位觀察人士很早便對咖啡印象深刻,認為它讓人類更真誠地互動及改善經

商關係: 比起其他東西,(咖啡)更能提升人的品質到能締結社會契約及做嚴格保證……人們做嚴正聲明時變得更誠摯,因他們有清明的心智,沒那麼容易遺忘。人在喝醉後,經常記不得自己說了什麼。

全球定期航運之未來發展及因應策略

為了解決海運龍頭馬士基的問題,作者林婷如 這樣論述:

定期航運之經營環境,因船舶大型化、船噸供過於求、運能集中形成寡占、全球經濟版塊移動及區域貿易協定、貨物精緻化、國際公約對綠色航運之要求等外在商業環境因素的改變,而有不同程度的衝擊;資訊通訊、造船技術及自動控制等科技的發展,若能夠被整合而應用於航運及港埠,可實現更高的營運成效,對海上生命安全、環保及營運產生亦有正面影響。但各航商及港埠業者仍以營利為目的,故其應用創新科技發展條件及情況各不相同,而有必要基於政治、經濟、社會及技術構面之考量,探討業者如何應用此等科技對定期航運營運之影響及因應對策。本研究經由資料分析及研究訪談,探討定期航運產業發展、全球航運市場及商業模式的改變、產業分工之趨勢、國際

公約對航運環保及安全要求及因應對策、創新科技在定期航運上之應用,並且探討資訊通訊等科技,包括區塊鏈、大數據、數位平臺、無人船,人工智慧、自動控制等,在航運與港埠經營、航海、物流上之應用方式,定期航商如何因應全球政治、經濟、環保及商業環境之變化。關鍵詞:定期航運、資訊通訊科技、航運市場發展、國際貨櫃運輸、航運經營、港埠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