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研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生態學研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戴夫.古爾森寫的 寂靜的地球:工業化、人口爆炸與氣候變遷,昆蟲消失如何瓦解人類社會? 和馬來記,楊素珍,賈慶文的 皮膚微生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都會生態學研究與延伸 - 在地實驗也說明:都市是人類創造的新型態生態系,都市生態學為綜合政治、經濟、社會、文化、 ... 都市回復、都市再生等多種研究方向,介紹與討論都市生態系與延伸。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臺灣商務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國立嘉義大學 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研究所 劉建男所指導 葉俊佑的 墾丁國家公園三種共域食蟲性蝙蝠的資源利用 (2021),提出生態學研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活動模式、洞穴型蝙蝠、食性、資源區隔、共域。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嘉義大學 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研究所 張坤城所指導 蘇漢霖的 阿里山公路沿線蜜源植物與蝶類資源之調查分析 (2021),提出因為有 海拔、歸群分析、棲地類型、相對重要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生態學研究的解答。

最後網站生态学研究中常见的统计学问题分析則補充:在当代生态学研究中统计学方法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于生态科学的发...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生態學研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寂靜的地球:工業化、人口爆炸與氣候變遷,昆蟲消失如何瓦解人類社會?

為了解決生態學研究的問題,作者戴夫.古爾森 這樣論述:

榮獲《泰晤士報》和《每日電訊報》二○二一年精選讀物 敲響氣候變遷與環境議題的響亮警鐘   「人類正走向一場環保的末日決戰,如果昆蟲滅絕,一切都將土崩瓦解。」──戴夫.古爾森     六十年前,《寂靜的春天》出版,成為促成全球禁用DDT的曠日鉅作,這場人類環保史上最大的一場勝利,卻帶來往後長年的悲劇──當科學家們認為勝利已定,誰能想像接下來幾十年新問世的殺蟲劑帶來的問題,又有多麼龐大?     一九八八年,由一群昆蟲學家組成的德國克里菲德業餘昆蟲學會(Krefeld Society),不斷監視著六十三個自然保留區中的昆蟲體重,並在二○一五年將資料委由戴夫.古爾森分析。結果,戴夫.古爾森非常驚

恐的發現,在這二十七年中,昆蟲數量減少了76%──在二○一五年的夏天甚至高達82%,而這僅僅限於昆蟲學會監視的自然保護區。     昆蟲的消逝,勢必帶來人類的滅絕   人類社會,比你我想像的還更依賴昆蟲     昆蟲雖然在人類社會時常引發厭惡或排斥的聲浪,但實際上人類社會處處都需要仰賴昆蟲:在人類栽種馴化的一百一十三種作物中,有高達八十三種必須仰賴昆蟲授粉,昆蟲成為延續人類糧食生產的重要命脈;昆蟲作為食物鏈最底層,成為維持生態多樣性的最基礎群體;在防治害蟲上,昆蟲作為天生的競爭者,可以免去殺蟲劑帶來的無差別傷害;而在生態分解上,儘管化學藥劑占了重要角色,但人類社會至今仍仰賴昆蟲在土壤、廚餘、糞

便中發揮其用。     然而,當昆蟲生態豐富的野生動物棲息地,如乾草場、沼澤地、石楠地和熱帶雨林,已經遭推土機剷平、焚燒,或因犁地而被大規模破壞;當無差別使用殺蟲劑成為了常態,昆蟲減少所帶來的影響將會愈來愈明顯──在某些果園,昆蟲消失,農民被迫以人工授粉,導致了糧食生產量大幅減少;蜂巢崩潰綜合症造成蜜蜂數量銳減,造成果園農園的歉收。當昆蟲消失的未來近在眼前,誰能想像當昆蟲紛紛消失後,地球生態將快速瓦解、氣候變遷與土壤侵蝕將更為嚴重?當雨林與森林缺乏昆蟲授粉、缺乏營養的土壤,使得凝聚森林的輕薄土層破碎瓦解,溫室氣體從土壤湧出的未來將勢不可擋──而這一切,都將使地球能養活的人口數量急劇下降。  

  二○三○年,氣候難民將擠滿世界各大城鎮   二○四○年,世界主要糧食供應將快速瓦解   拯救昆蟲,是挽回這一切的關鍵!     儘管昆蟲消失已成定局,但至今地球上仍有不少昆蟲與物種並未瓦解,起而行動,永遠不會嫌時間太晚!戴夫.古爾森從挽救昆蟲的角度切入,結合了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減少之間的聯繫,揭露了昆蟲數量下跌帶來的災難,並分析對地球與人類的有害影響。對戴夫.古爾森而言,挽回這一切並沒有人類想像的困難──一切只在於人類在不在意,因為拯救昆蟲的一切行動,都是為了拯救人類。   聯名推薦(依來函順序刊登)     黃仕傑/科普作家、節目主持人   黃一峯/金鼎獎科普作家、生態教育工作者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番紅花/作家   柯心平/臺灣昆蟲館館長     這是一本關於「好事」的書:昆蟲默默地為生態系做的「好事」、人類肆無忌憚地對地球幹的「好事」、科學家如何「好(ㄏㄠˋ)事」地研究這些「好事」,以及每個人為了自己和子孫都該盡力達成的「好事」。──鄭明倫/審定者、美國堪薩斯大學生態暨演化生物學系博士     「昆蟲需要你的幫助?」這句話聽起來似乎有點矛盾,甚至許多人可能覺得討人厭的昆蟲消失最好。但你可能沒有意識到昆蟲消失後的問題,單就人們喜愛的水果來說,如果昆蟲消失了,沒有牠們幫忙,果樹也無法結果,這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這本書從昆蟲的世界出發,以各種故事闡述牠們的

重要性以及面臨的威脅,希望在未來,我們還能和昆蟲和平共處,並攜手合作打造一個舒適而豐美的生活圈。──黃一峯/金鼎獎科普作家、生態教育工作者     六十年前瑞秋卡森的《寂靜的春天》開啟了人們重視化學殺蟲劑對生態的危害,希望這本《寂靜的地球》能讓人們擔負起對未來所有生命該有的責任。在自然活動中常玩的生態遊戲有一種相當受歡迎的「生命之網」,織起生命之網的,並不是人類,我們只是網上一股絲線,但由於我們濫伐雨林或滅絕了物種,而讓這張網產生破洞,我們也身受其害,因為各種生命之間是環環相扣的。──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生態學研究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全球海洋生態面臨每年64萬噸廢棄漁具的威脅,其中廢棄的漁網,又被稱為鬼網,它們不只會纏繞著海洋生物,也會挾帶許多垃圾,嚴重的話,還會影響船隻航行安全。夏威夷科學家就針對鬼網展開研究,試圖從漁網的構造和材質,找出蛛絲馬跡,進而揪出棄置漁網的船隻。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29607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墾丁國家公園三種共域食蟲性蝙蝠的資源利用

為了解決生態學研究的問題,作者葉俊佑 這樣論述:

一個物種的分布及族群數量會受到環境中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的影響。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共域物種具有相似棲位時,物種之間便會產生競爭,為了共存,可能會透過資源區隔來降低競爭的強度。透過共域物種的資源利用研究,有助於了解個別物種在生態系扮演的角色及物種間如何共存。本研究以墾丁國家公園三種共域食蟲性蝙蝠:臺灣葉鼻蝠(Hipposideros armiger terasensis)、臺灣無尾葉鼻蝠(Coelops frithii formosanus)以及臺灣小蹄鼻蝠(Rhinolophus monoceros)為對象,探討這三個物種在棲息及覓食空間、活動時間及食性上的資源利用情形。自2020年5月到20

21年4月,於墾丁國家公園範圍內選擇森林、林緣及空曠地等三種棲地類型各16個樣點,架設Anabat蝙蝠超音波偵測器進行整夜的音頻側錄,每個樣點於濕季(5月到10月)及乾季(11月到隔年4月)各錄1夜,並進行三個物種在三種不同棲地的利用(覓食空間)及整夜活動模式(覓食時間)的分析。此外,每季至少1天,於日落前進入墾丁大圓山坑道,觀察三個物種在棲所內空間分布的季節性變化,並蒐集三個物種的排遺進行不同季節的食性分析。同時每季3天,於大圓山坑道出口處,以蝙蝠超音波偵測器側錄音頻方式,以了解三種蝙蝠傍晚離巢的活動模式。結果顯示:三種物種的食性具有差異,臺灣小蹄鼻蝠主要捕食鱗翅目、臺灣葉鼻蝠以鞘翅目為主要

捕食對象、臺灣無尾葉鼻蝠則是多以蛛形綱為食。三種蝙蝠在不同季節的食性組成會有比例上的改變,臺灣小蹄鼻蝠在春季及冬季時捕食鞘翅目的比例增加,春季時鞘翅目的比例甚至會高於鱗翅目;臺灣葉鼻蝠雖然整年都是以鞘翅目為主要食物資源,但在夏、秋季時鱗翅目及半翅目等昆蟲的攝食比例有增加;臺灣無尾葉鼻蝠在春季時捕食蛛形綱的比例最高。覓食空間及覓食時間部分,臺灣小蹄鼻蝠全年都偏好在森林中活動,且整夜都有活動紀錄;臺灣葉鼻蝠於乾季時偏好在森林活動,活動集中在入夜後的數個小時內,濕季時雖各種棲地類型的利用沒有顯著差異,但在林緣有錄到較多的音頻;臺灣無尾葉鼻蝠濕季時偏好在森林活動,乾季時只在森林中有活動紀錄。在洞穴裡,

臺灣小蹄鼻蝠與臺灣無尾葉鼻蝠的棲息空間不重疊,雖然臺灣葉鼻蝠的棲息空間會與其他兩物種重疊,但物種之間可以共享棲息空間。傍晚時,臺灣小蹄鼻蝠比臺灣葉鼻蝠早離巢活動,兩物種的離巢高峰時間分開不重疊。本研究結果顯示,墾丁地區三種食蟲性蝙蝠在食性、覓食空間、活動時間及棲息空間的利用上,有不同程度的區隔。

皮膚微生態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file_put_contents(/var/www/html/prints/public/images/books_new/CN1/173/38/CN11738006.jpg):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140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0
Function: file_put_contents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248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getimagesize(/var/www/html/prints/public/images/books_new/CN1/173/38/CN11738006.jpg):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62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62
Function: getimagesiz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2
Function: coverWebp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248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64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64
Function: _error_handler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2
Function: coverWebp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248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66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66
Function: _error_handler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2
Function: coverWebp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248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68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68
Function: _error_handler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2
Function: coverWebp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248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為了解決生態學研究的問題,作者馬來記,楊素珍,賈慶文 這樣論述:

為了便於讀者對皮膚微生態的理解,《皮膚微生態》首先概述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在此基礎上介紹了微生物菌群的結構和功能及其與宿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本書著重介紹了皮膚微生態與健康,皮膚組織結構和功能,皮膚微生物的構成及其影響因素,皮膚微生態與皮膚、機體健康的關係,以及皮膚微生態失衡帶來的皮膚問題和疾病。之後,系統地介紹了皮膚微生態與人體生態系統之間的關係,包括皮膚-大腦軸、腸道-大腦軸、腸道-皮膚軸、腸道-皮膚-大腦軸等的關係。此外,還介紹了益生菌、益生元和後生元以及在維護皮膚健康和干預皮膚疾病中的作用。最後,對皮膚微生態的研究進行了展望,主要包括皮膚微生物菌群結構特徵對問題皮膚的早期診斷

,基於皮膚微生態的科學護膚等。 本書系統介紹了微生態與皮膚健康的關係,總結歸納了益生菌、益生元和後生元平衡皮膚、腸道微生態的途徑和方法,可為“口服-外用”維護皮膚健康提供科學依據。本書可供化妝品、護膚美容研發人員參考閱讀,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學參考書。 第一章皮膚微生態基礎001 第一節皮膚生態系統001 一、生態系統001 二、地球生態系統和人體生態系統002 三、皮膚生態系統003 第二節生態系統基礎004 一、生態系統的組成與功能004 二、生態平衡005 三、生態學研究內容006 第三節微生態學基礎007 一、微生物學007 二、微生態學015 三、微生態

學研究方法022 第二章皮膚微生物031 第一節皮膚結構031 一、皮膚的表面032 二、皮膚組織結構032 三、皮膚功能037 第二節皮膚微生物菌群概述048 一、認識皮膚微生物菌群的里程碑048 二、皮膚微生物菌群049 第三節微生物菌群之間的相互關係062 一、微生物菌群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類型062 二、細菌-細菌相互作用063 三、病毒-細菌相互作用064 四、細菌-真菌相互作用064 五、皮膚微生物菌群之間的相互作用065 第四節影響皮膚微生物菌群的因素066 一、氣候(溫度和濕度)066 二、種族和地理區域067 三、年齡067 四、性別070 五、部位071 六、皮脂和汗液07

2 七、皮膚pH值073 八、氧和二氧化碳074 九、紫外線074 十、護膚和個人衛生074 第三章皮膚微生態與健康076 第一節皮膚與微生物菌群的相互關係076 一、皮膚對微生物菌群的影響076 二、微生物菌群對皮膚的影響078 第二節皮膚微生態與皮膚疾病081 一、痤瘡082 二、銀屑病085 三、特應性皮炎086 四、尿布疹088 五、頭皮屑090 六、腳氣091 七、體味092 八、敏感皮膚093 第四章皮膚生態系統與機體生態系統096 第一節皮膚-大腦軸097 一、人體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097 二、皮膚-大腦腺軸100 三、皮膚微生物菌群與神經調節103 四、皮膚瘙癢的皮膚-

大腦軸例證104 第二節腸道-大腦軸106 一、腸神經系統107 二、腸道-大腦軸107 三、腸道-大腦軸與機體健康例證109 第三節腸道-皮膚軸111 一、腸道微生態與銀屑病111 二、腸道微生態與特應性皮炎111 三、腸道微生態與白塞氏綜合征112 四、腸道微生態與過敏112 第四節腸道-皮膚-大腦軸113 一、腸道-皮膚-大腦軸113 二、影響腸道-皮膚-大腦軸的因素115 第五章益生菌和益生元與人體生態系統119 第一節益生菌119 一、益生菌與健康119 二、益生菌作用機制121 三、益生菌安全性130 四、益生菌與皮膚健康131 第二節益生元134 一、益生元的概念134 二、益

生元與健康138 三、益生元配方奶142 四、益生元與皮膚護理142 第三節合生元143 第四節後生元144 一、後生元概念144 二、後生元的種類145 三、後生元的作用機制146 四、後生元的應用147 第五節益生菌、益生元與發酵工程149 一、發酵149 二、發酵技術與發展150 三、益生菌、益生元與發酵153 第六章皮膚健康與微生態護膚156 第一節皮膚健康與衰老156 一、皮膚類型157 二、皮膚衰老157 第二節化妝品與皮膚微生態163 一、生物技術與化妝品163 二、微生態技術與化妝品166 三、維護皮膚微生態167 第七章皮膚微生態研究展望169 第一節對皮膚微生態的認識,

使皮膚問題複雜化169 一、大體微生態將改變對健康的認識169 二、微生態與皮膚健康171 第二節皮膚微生物菌群與皮膚健康診斷172 一、皮膚微生物菌群作為“菌群指紋”172 二、皮膚微生物菌群在疾病預防中的應用172 三、皮膚微生物組學在皮膚病預防中的應用174 四、皮膚微生物組學指紋預測模型的機遇和挑戰175 第三節皮膚微生態與科學護膚175 一、皮膚微生態化妝品概念176 二、皮膚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認識176 三、皮膚-腸道-大腦軸為內服外用提供理論依據177 參考文獻178 地球,非常神奇,居住萬物,彼此之間和諧相處,不斷繁衍、進化、發展。處在不同生態位的、形態各異的

生物,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相對穩定的生態體系。 現代生態學概念的發展,始於16世紀。1866年海克爾(EmstHaeckel)首次提出生態學的定義,闡述了有機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標誌著生態學作為一門生物學分支學科的誕生。生態學在初期建立和發展階段,只在個體、種群、群落的水準上闡述生物變化與環境的關係。1935年,英國植物學家坦斯利(A.G.Tansley)首次提出“生態系統”(ecosystem)的概念,認為生物與環境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的整體。 “生態學”一詞,在當今社會已經是一個眾人皆知的科學術語。人們認識到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穩態性,是保障人類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基

礎。 相對於“生態學”,“微生態”一詞稍顯陌生。1664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RobertHooke)曾用原始的顯微鏡對生長在皮革表面及薔薇枯葉上的黴菌進行觀察。德國科學家羅伯特·科赫(RobertKoch),在實驗室實現了微生物的培養、分離鑒定、滅活、檢測等,被稱為細菌學之父。20世紀40年代以後,隨著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如遺傳物質發現和認識、基因組學技術的出現等,微生物學與生物學發展的主流融合、交叉,使人們充分認識了微生物生命現象的特性和共性。微生物在生產者(植物)與消費者(動物)之間起著轉化者的作用,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皮膚是機體內環境與外環境分割的介面,是保護機體免受

外界有害因素入侵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微生物在皮膚上定植、生存,起到了一定的協助機體代謝、營養、免疫的作用。皮膚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對機體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皮膚直接與外界接觸,皮膚微生態遭受外環境的影響較大,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和某些群落的豐度容易發生改變,從而導致皮膚可能出現可感知或不可感知的病理變化。 化妝品是指以塗擦、噴灑或其它類似的方法,施於人體表面(皮膚、毛髮、指甲、口唇等),以達到清潔、消除不良氣味、護膚、美容和修飾等目的的日用化學工業產品。從傳統護膚理念出發的護膚品對皮膚是友好的,對皮膚微生態也是友好的。 微生態與皮膚健康的關係,不僅僅是生命科學界的研究熱點,近年來也成

為臨床皮膚醫學和化妝品業界研究的核心點,為此,我們特撰寫《皮膚微生態》一書,以介紹與微生態相關的基本概念,微生態與皮膚健康的關係,為化妝品皮膚科學研究提供參考。本書包括七章:第一章介紹了皮膚微生態及生態學的基本概念,以助讀者瞭解生態的完整性、穩定性以及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第二章、第三章,分別介紹了微生物菌群與皮膚健康、微生物菌群與皮膚組織結構之間的關係,即它們之間是如何建立共生、共存、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的生態關係的;第四章,介紹了皮膚微生態與人體系統的關係,對皮膚健康的日常護理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第五章,介紹了益生菌、益生元等,以及當前益生菌發酵工程技術,以瞭解化妝品微生物來源原料的研究和製造。第

六章和第七章,介紹了當前微生態製劑在化妝品中應用的現狀,及未來皮膚微生態的發展前景。 微生態與皮膚健康是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科學報導相對較少,微生物製劑在化妝品中應用並不廣泛,當然還有許多沒有進入作者視野的資料,因此用於本書撰寫可參考的素材有限,書中可能出現疏漏、用詞不當等,敬請指正。 本書由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馬來記和山東福瑞達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楊素珍、賈慶文編著。李燕、韓婷婷、邵麗、王偉、姜姍姍、劉三嶺等進行了文獻收集和整理,劉玉亮對文稿進行審閱並提出了寶貴建議,特此致謝。 編著者 2021年10月

阿里山公路沿線蜜源植物與蝶類資源之調查分析

為了解決生態學研究的問題,作者蘇漢霖 這樣論述:

阿里山公路海拔高度由最低32 m至最高2,607 m,落差近2,575 m,其兩側植群與環境相當豐富多樣,蝶類資源亦是如此,本研究依據植物資源與全年蝶類資源調查結果,利用Jaccard公式計算兩兩穿越線之間相似性後進行歸群分析,公路沿線可區分成3大棲地類型,分別為低海拔草木灌叢、中海拔次生林林緣與中高海拔針闊混生林,蝶類群聚相則可以分成4個,分別為32 m - 200 m、400 m - 1,600 m、1,800 m與2,000 m - 2,600m。針對四季蝶類資源結果,進行歸群及非計量多元尺度(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nMDS )分析,

瞭解季節間不同生物組成差異,並以斯皮爾曼相關係數(spearman’s rank correlation)進行主座標典型相關分析(Canonical analysis of principal coordinates, CAP),以展現各季節出現之蝶種。資源普查方面,維管束植物共調查到135科437屬686種,屬於蜜源植物有23科36屬38種;蝶類與蜜源植物調查中,共記錄到5科73屬122種、2,278隻次蝴蝶,便涵蓋臺灣約30 %蝶類資源種數,經歧異度指數及多樣性指數計算,顯示出阿里山公路沿線以中海拔次生林林緣棲地類型有較高的蝶種多樣性。蜜源植物中,低海拔及中海拔以大花咸豐草(Bidens

pilosa var. radiata)有較高的相對重要性指數,高海拔則以臺灣澤蘭(Eupatorium formosanum)為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