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導火線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甲午戰爭導火線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郭豫斌寫的 圖解世界史:近代卷(下)【彩圖解說版】 和莎拉・羅斯的 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改變中英帝國財富版圖的茶葉貿易史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駱芬美:甲午戰敗和台灣割讓給日本中的美國因素--評論--海外網也說明:駱芬美說,嚴格說來,牡丹社事件開始啟動日本對台灣的覬覦,甲午戰爭只是理由, ... 說到這段歷史,駱芬美認為,還要看甲午戰爭的導火線,也就是朝鮮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好讀 和麥田所出版 。

慈濟大學 東方語文學系碩士班 黃麗修所指導 廖素蟾的 運用臺灣烏龍茶創造花蓮蜜香紅茶之研究 (2021),提出甲午戰爭導火線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小綠葉蟬、茶菁、蜜香紅茶、烏龍茶、ITQI評鑑。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魏艾所指導 盧永榮的 中、美石油戰略競合之研究-兼論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 (2012),提出因為有 石油安全、能源外交、軍事戰略、國家安全戰略、經濟發展的重點而找出了 甲午戰爭導火線的解答。

最後網站甲午战争- 中文维基百科【维基百科中文版网站】則補充:甲午 战争 · 签订《马关条约》 · 北洋艦隊覆滅 · 洋務改革徹底失敗 · 清朝正式撤出朝鮮半島,並喪失澎湖列島,遼東半島和台灣領土主權 · 清朝國威銳減,列強加強瓜分中國勢力範圍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甲午戰爭導火線,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世界史:近代卷(下)【彩圖解說版】

為了解決甲午戰爭導火線的問題,作者郭豫斌 這樣論述:

  【圖解世界史系列】──放眼全球歷史的浪漫人文之旅!!   全系列五冊:古代卷/中古卷/近代卷(上)/近代卷(下)/現代卷   用500個精采故事,以及3000幅彩圖講述世界歷史     以生動文筆敘述,搭配精美圖片,再現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   一部貫穿人類社會的世界史簡明百科,串聯起人類文化的瑰寶,留傳恆久的魅力。     圖解世界史:近代卷(下)──民主與統一,西元1794年至1889年   收錄94個經典故事+600幅彩圖,精彩呈現拿破崙叱吒歐洲到電氣時代來臨的世界故事,   盡覽今日世界版圖整合、民主世紀推演的年代,一次收錄十九世紀風雲驟變的歷史巨獻!     ●從法蘭西第一帝

國到拉丁美洲的獨立戰爭   ●從變革中的歐洲到1848年的歐洲革命   ●從義大利和德意志的統一到美國內戰   ●從俄國1861年改革和巴黎公社到日本明治維新   ●從十九世紀中晚期的亞非諸國直至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所有精采的故事,都在這趟歷史的浪漫之旅中,等待好奇的你來深入探索!

運用臺灣烏龍茶創造花蓮蜜香紅茶之研究

為了解決甲午戰爭導火線的問題,作者廖素蟾 這樣論述:

一般傳統紅茶重滋味,並不注重香氣,茶業改良場臺東分場針對紅茶的缺失,利用小綠葉蟬吸食的茶菁原料,研製而成「蜜香紅茶」,除了注重紅茶滋味外,更提昇其優雅之香味品質。歷史上,很少有農作物在遭受病蟲害感染後,附加價值反而比之前還要高,但茶葉的蜜香茶系列產品是一特殊例子。目前在科學上已證實,惟有經小綠葉蟬吸食過後的茶菁原料經加工後才能產生似天然蜂蜜之香味。目前蜜香紅茶已成為花東地區的特色茶類,尤其是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所產的蜜香紅茶品質極為優異,已成為花蓮縣的代表茶類。作者將就所研究的臺日歷史,應證自身經歷,內文中囊括:作者所曾經參予之花蓮烏龍茶蛻轉變為蜜香紅茶歷程,以及作者所親見蜜香紅茶,以及紅烏龍

於2011年得到世界紅茶比賽冠軍殊榮及三星米其林ITQI評鑑之最高榮譽的過程,作者將以自身經驗進行見證紀錄,且進一步延伸,加以探討臺日等茶文化之異同,及各種茶的特性的比較。

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改變中英帝國財富版圖的茶葉貿易史

為了解決甲午戰爭導火線的問題,作者莎拉・羅斯 這樣論述:

  歷史學家史景遷、《書目書評》、《圖書館期刊》重點推薦 史上最大規模跨國企業竊取商業機密,世界地圖因茶葉而重繪! 從山上茶園到英國家庭,茶葉重新安排了供應鏈上的權力軸線。茶如此單純的飲品,改變英國的資本與銀行體系,推動遠東貿易網絡的快速成長,進而改變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在福鈞竊取了中國商業機密後的二十年內,茶葉貿易重鎮就從中國轉移到英國屬地。當某種植物移植到故鄉之外,世界就會是另一種樣貌! 英國東印度公司曾壟斷與中國的茶葉貿易,賺進令人咋舌的龐大利潤。然而到了一八四八年,兩百年來的壟斷局面即將打破。為了因應這項危機,公司決定在印度喜馬拉雅山脈的地盤上自行種茶,甚至派出植物獵人福鈞

深入中國,執行竊取茶樹的危險任務。本書以絕世美景為背景,訴說身為植物學家的福鈞擔任企業間諜的故事,福鈞得面臨海盜、不懷好意的當地人、險惡的環境,及不值得信賴的旅伴等種種挑戰。這一切,只為了那將改變世界的不起眼茶葉。   【各界讚譽】 植物獵人福鈞大膽竊取中國茶苗移植到英屬印度,過程中的冒險犯難,在本書中活靈活現。莎拉.羅斯以動人心弦的細膩描述,說明植物學如何與帝國攜手共創霸業。——史景遷(Jonathan Spence) 這本書是為好萊塢驚悚片量身打造,若讀者想穿越時空,來一趟懸疑、科學與冒險的歷史之旅,必定深受吸引。——美聯社 本書是精彩的維多利亞時期冒險故事,將植物竊賊

福鈞隻手為英國在印度打造茶葉霸業的過程,依時間順序娓娓道來。莎拉.羅斯精準描繪出探險的懸疑過程、武夷山的壯麗景緻及千鈞一髮的遭遇。愛茶者、歷史書迷或任何想讀好書的人,別錯過本書。——馬克.藩德葛拉斯(Mark Pendergrast),《咖啡萬歲:小咖啡如何改變大世界》作者 身為愛茶人與歷史系學生的我非常喜歡本書。莎拉.羅斯構思出另一個時代的精彩故事,說明名聞遐邇的英國茶來歷,而我們也得以天天品嚐福鈞的冒險成果。——麥克.哈尼(Michael Harney),哈尼茶公司鑑茶師 莎拉.羅斯發揮追根究底的精神與精湛的文筆,栩栩如生地訴說十九世紀中國的鄉間生活,及福鈞命中注定的旅程……什麼書

最適合搭配一杯好茶?非這本莫屬。——《華盛頓郵報書評》   請暫停腳步,想像一下你享用的這杯茶是非法的,引來的爭議有「遭竊!」、「搶劫!」、「詐騙!」、「國際商業間諜之最!」——《芝加哥週日時報》 莎拉.羅斯訴說茶葉如何移出中國栽植的歷史,讀起來像是冒險奇談……更厲害的是,羅斯在書中採用的手法非常適切,彷彿福鈞親自訴說這段成就。——《夏洛特郵報》 精彩描繪在訊息快速傳播的年代尚未來臨之前,一則商品全球化的故事,也讓一個出身卑微的蘇格蘭植物學家化身為資本主義者,膽大包天地行竊,並意外改變我們吃早餐的方式。這是有趣且令人玩味再三的故事。——《蘇格蘭週日報》 若非在維多利亞時代有

個光靠著生鏽手槍、留著假髮辮的奇人,悄悄從中國各地梟雄身邊竊取茶的祕密,我們現在根本喝不到茶。——倫敦《每日郵報》 老茶館除了掛那些令他們自鳴得意的女王和邱吉爾肖像,也該該掛一張茶葉救星的照片吧?——倫敦《週日快報》 這本書最精彩的地方不是福鈞所面臨的危險,而是羅斯以明快的文筆描寫茶的製作。讀者能像福鈞一樣,來一趟探險之旅。——倫敦《週日郵報》 福鈞的故事很值得訴說,即使福鈞留下來的個人文件甚少,但羅斯仍發揮高明的技巧,突破局限。——倫敦《文學評論》 一同進入福鈞這位奇特植物學家與植物獵人的世界。他勤勉、勇敢、有企圖心,是典型的維多利亞時代英雄。莎拉.羅斯描繪出一名勇者改變國家

命運的動人故事。——布蘭特福《書籍季刊》 不知為何,這種故事往往隨著記憶消逝。福鈞的冒險跋涉原本已遭隱沒,直到莎拉.羅斯撢去他日誌上的灰塵,讓他恢復生氣。——《薩凡納週報》 莎拉.羅斯將晚清情景、全球經濟、植物學發展、茶產業、維多利亞衛生狀況與其他奇聞異事,融入這本大眾歷史著作。——《亞洲書評》 作者簡介 莎拉・羅斯Sarah Rose 莎拉・羅斯(Sarah Rose)著有《植物獵人的茶盜之旅》、《D-DAY女孩》,並為《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戶外雜誌》(Outside)、《星期六晚郵報》(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與

《男士雜誌》(Men's Journal)撰文。二○一四年獲頒洛威・湯瑪斯(Lowell Thomas Prize)旅遊文學獎。 相關著作:《D-Day女孩:以柔克剛的間諜故事,二戰中擊敗納粹的祕密武器》 譯者簡介 呂奕欣 師大翻譯所筆譯組畢業,曾任職於出版公司與金融業,現專事翻譯。   第一部 第一章    請老天幫忙 第二章    不屬於紳士的戰爭 第三章    第一流的間諜 第四章    組織的女王 第五章    混蛋東西! 第六章    直到最後一人 第二部 第七章    無止盡的險境 第八章    黑暗的碎碎 第九章    隻身一人

第十章    羅伯來了 第十一章        撒哈拉的巴黎 第十二章        我們的可能 第十三章        破壞絕不可失敗 第十四章        堅毅的女子 第十五章        永無止境的難題 第十六章        交換 第十七章        狗在窗簾打噴嚏 第十八章        遭逮捕 第十九章        行動時刻 第三部 第二十章        吻 第二十一章    愛國的職業 第二十二章    勇敢一點 第二十三章    嘆息 第二十四章    生死一線間 第二十五章    靠著想像度日  尾聲    有用的人生

作者的話 謝詞 附註 參考書目 前言     世界地圖曾因植物而重繪。中英兩大帝國掀起戰爭,致使版圖巨變,導火線不過是兩種植物:罌粟與茶。     罌粟(Papaver somniferum)為鴉片原料,十八、十九世紀,東方國家常以鴉片作為鎮定劑。鴉片的種植與生產地,是一七五七年納入大英帝國版圖的土邦:印度次大陸。在帝國勢力的撐腰下,東印度公司(Honourable East India Company)獨霸了印度鴉片的販售。     茶樹為(Camellia sinensis)山茶屬。中國曾幾乎壟斷茶葉。茶有「液玉」的美名,世界上只有一個國家栽茶、採茶,運用

炒青等各種工序製茶,並批發出口,那就是中國。     東印度公司將鴉片賣到中國,收入用來買茶。中國則將茶賺取的白銀,向印度來的英國商人買鴉片。這貿易關係持續了近兩百年。     以鴉片換茶不僅讓英國大賺一筆,更是英國經濟的命脈。英國政府每十英鎊的收入,有近一英鎊是來自茶的進口關稅與販售稅,總金額之龐大,相當於每人每年付出一英鎊。這個新興工業國家,就是靠著茶葉稅來支應各種必須支出,如造橋鋪鐵路,給付公務員薪資。鴉片對於英國經濟來說也同樣重要。印度是維多利亞女王皇冠上的閃亮寶石,而統治印度的經費就是靠販售鴉片。雖然英國冀望印度經濟自給自足,但是十九世紀中期,英國為擴張印度西北邊疆領

域,發動了一連串戰事,因此耗費巨資;無論這塊肥沃廣大的次大陸創造多少獲利,皆快速消耗殆盡。     這些植物產品的三邊貿易,推動了一種世界性的經濟結構,而英國也促成這些植物的種植、加工與販售:無論是印度罌粟或中國茶,英國都要拿到好處。     十九世紀中期,中英關係降到冰點。北京皇帝早在一七二九年「正式」禁止鴉片販售,然而接下來上百年,鴉片仍可走私進入中國(值得注意的是,維多利亞女王也禁止鴉片在英倫諸島販售,此諭令大致獲得遵守)。鴉片銷售量穩定攀升,光是一八二二年至三七年,銷售量就成長五倍。中國朝廷已有人不滿外邦人行為乖張,不忍國人鴉片癮如瘟疫擴散,因此欽差大臣林則徐奉命前往廣

東通商港口,在一八三九年封鎖廣州十三行,要求三百名英人交出價值達六百萬美元的鴉片(相當於今日幣值的一億四千五百萬美元)。待鴉片交出,封鎖解除,林則徐令五百名工人在近三百萬磅的鴉片中加鹽與石灰攪拌,傾入珠江。年輕的維多利亞女王為保住鴉片換茶的大生意,遂派軍宣戰。     這場戰爭中,配備現代化汽船的英軍,重創僅以木製帆船應戰的中國。中國慘敗後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新增五個通商口岸。英國人一個世紀以來透過低姿態的外交,卻無法獲得任何成果,更凸顯和約的退讓程度超乎任何人料想。     自馬可波羅(Marco Polo,約1254-1324,威尼斯商人)之後,鮮少有西方人深入中

國。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前的兩百年,英船僅能停在中國南方珠江口的通商口岸廣州,英人不得離開倉庫,許多人甚至未曾見過近在一百八十公尺外,六公尺厚七.五公尺高的廣東城牆。英國贏得鴉片戰,等於打開中國內陸的通商之門,雖然只是一道門縫。     在增設五口通商後,英國商人夢想將中國內陸的華美絲綢、精緻瓷器與芬芳茶葉,賣到世界更多角落。商人們開始構思是否能直接與中國生產者交易,不再透過難以相處的仲介,亦即掌控廣東倉庫的行商。銀行家想像中國有眾多富人、豐富礦藏、作物、植物與花朵,彷彿到處是待價而估的商品。     然而第一次鴉片戰爭建立的秩序並不穩固。曾經驕傲自大的中國不敵英國的船堅炮利,被迫

簽訂不平等條約,遭到徹底羞辱,理當嚥不下這口氣。英國政商界擔心,中國皇帝失了面子,恐將准許國內合法生產鴉片,破壞和約締造出的脆弱平衡,更打破印度(與英國)壟斷罌粟的局面。     倫敦市遂出現新的聲音:英國有能力確保茶源,也必須這麼做。鴉片戰爭時,拿破崙戰爭早已結束,然而曾參與過特拉法加(Trafalgar)與滑鐵盧(Waterloo)戰爭的勇者,對外交政策仍大有影響,意見舉足輕重。亨利.哈定(Henry Hardinge, 1785-1856)是曾隨納爾遜勛爵(Lord Nelson, 1758-1805)與威靈頓公爵(Duke of Wellington, 1769-1852)打敗

拿破崙的大將,在擔任印度總督期間,曾警告英國須防中國挑釁:     中國土壤實與印度同樣適合種鴉片。我認為不出幾年,北京政府的確可能允許鴉片種植合法化,威脅我國政府目前一大收入來源。因此我國應竭力促成印度種植茶葉,長期之後,此舉將與壟斷鴉片一樣能創造收入,且更安全。     若中國將鴉片合法化,會使原本的經濟三角關係出現嚴重缺口:英國不再有錢買茶、金援印度戰事,或支持國內公共建設。中英兩國互依的經濟關係並不光彩,彷彿只靠交換兩種花朵便結下的不幸婚姻。若中國若自行栽種鴉片,將終結這段關係,但英國承擔不起分道揚鑣的後果。     印度喜馬拉雅山區與中國頂級茶區不無相似。喜馬

拉雅山海拔高,土壤肥沃,終年雲霧繚繞,茶樹不僅可獲水氣滋潤,也能避免驕陽炙曬。常結霜的氣候能使茶湯清甜芬芳,增添更多層次,甘美飽滿。     英國與東方國家的貿易,是仰賴植物產品挹注大筆收益,因此植物研究者的地位跟著水漲船高。原本只被視為園丁者,終於名正言順恢復「植物學家」的身分。十九世紀中期,植物學家不再是頭戴帽子、腳蹬釘鞋,只管照料球莖、花朵與灌木叢的鄉巴佬,反而躍身為改變世界的勇者。他們採集的外國植物,可能在英國本土及整個大英帝國發揮科學、經濟與農業價值。隨著活體植物的移植技術日臻成熟,職業植物獵人可採集與運送的異國植物標本也日益增多。     現在,英人活動範圍不再局限

於中國最南岸,而是能深入產茶與製茶區。若想在印度製茶,英國必須取得頂級茶樹的健康標本、數以千計的種子,及中國知名茶廠流傳數千年的知識。這項任務得交給植物獵人、園藝家、竊賊、間諜。     英國需要的人,名為羅伯.福鈞(Robert Fortune)。   第一章 一八四五年,中國閩江 一八四五年的某個秋日午後,福鈞尚未成為舉世聞名的植物獵人,且差點客死異鄉,魂斷中國。兩週以來,他受困於福州閩江口一艘凌亂的中國帆船上,身體不見平日硬朗,反而奄奄一息,發著高燒,躺在要出海的貨船舖位。船底污水與魚類的腐臭,薰得他頭暈目眩。甲板上堆滿從鄉間砍伐的木材與福鈞的貨物,包括如巨大行李箱般的玻璃

箱,裡頭裝滿花朵、灌木、草、蔬果等五花八門的異國植物。這些玻璃箱稱為「華德箱」(Wardian或Ward Case),將隨福鈞一同返回倫敦,只是他能否撐回祖國仍是未定之數。年僅三十三歲的福鈞,修長的腿垂到為矮小中國人設計的舖位下,心想穿髒睡衣的自己即將死於船艙,隨後會被拖出來,草草扔下船,葬身茫茫大海。 他在中國待了三年,眼看就要完成任務。福鈞當初奉倫敦皇家園藝學會(Royal Horticultural Society)之命,到中國尋找東方的珍奇植物,收集樣本。他的使命包括採集「御花園重達兩磅的北京桃」,及其他傳說中的美味農作。他除了將帶回活體植物之外,還有壓製好的植物標本,及中國一流畫師所

繪製的精密園藝圖。福鈞攜回的每一種種子、植物、嫁接株與插枝,皆能促進西方世界對東方及植物學的知識。 他所記錄的每一種新植物不光是新奇,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對大英帝國來說可能帶來什麼新用途。十九世紀世界出現的重大變革,是靠機械將自然產物變成精緻商品:以自動紡織機將棉花變成布匹、鐵礦化身為火車鐵軌與汽船船體、黏土成為精美瓷器。中國這遙遠的國度似乎充滿農業與工業的發展機會。 然而病得氣若游絲的福鈞,不認為自己或植物能安然返回英國庭園。儘管他已在中國度過三年外邦人的生活,面臨過重重危機,但此時他毫無把握能度過一生最大的難關。 他日後回憶這段經歷時寫道:「面對死亡是那麼痛苦……沒有朋友或同胞為我闔上眼,或

伴我到長眠之地;家鄉、親友、國家,此刻令我倍感思念!」

中、美石油戰略競合之研究-兼論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

為了解決甲午戰爭導火線的問題,作者盧永榮 這樣論述:

冷戰結束後,以往來自敵國或他國以軍事、政治和外交等面向,對國家安全(national security)及人類生存構成影響的「傳統安全」(Traditional Security)威脅因素,已隨著全球化帶來的效應產生轉變,全球面臨非傳統安全(Non-Traditional Security)的挑戰,包括經濟安全、金融安全、環境安全、能源安全、文化安全等威脅均大幅上升,其中能源是工業建設、經濟活動與國家發展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是國家發展環節中最要要的關鍵,而石油即將耗竭也是全球將面臨的嚴重課題,近百年來因爭奪石油引發多次的區域衝突,並擴散成為全球的能源危機,石油已成為影響國家安全的最直接戰略威

脅。1970年代的能源危機使美國警覺石油的重要戰略地位,長期以來透過其國際強權的地位,積極對全球主要的石油生產區採取戰略佈局;1970年代後期起,中國的改革獲得耀眼的成效,經濟的成長帶動能源的龐大需求,1993年中國更成為石油淨進口國。中國逐漸正視到石油將是關係未來經濟持續成長的關鍵,於是挾以經濟、外交、政治等手段向中東、中亞、拉丁美洲乃至於非洲積極佈局展開油源開發觸角,引發西方國家對「中國能源威脅論」之隱憂。石油已經成為維繫國家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石油安全既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國家安全的核心。因此,爭奪石油成為地區衝突的導火線,隨著中國經濟崛起後政經力量的茁壯,中國透過各種手段在主要產

油國甚至美國國內相關企業著力日深,已對美國的利益產生嚴重威脅,中、美都在極力的爭取石油主導權,希望透過石油的控制力量,從而獲得對全球經濟的操控能力。石油安全往往牽動國際政治問題,愈發凸顯石油在國家安全戰略地位的重要性。長期仰賴石油進口,對我國國家安全容易受國際局勢影響,中美雙方在各種國際活動中,因石油產生的競合關係,恐令我國隨中美的互動關係產生轉變,因此對中美在石油安全競合的過程中,其雙方的發展與效應及對我國國家安全的影響,值得我們加以觀察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