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一崇德簡介ppt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發一崇德簡介ppt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廖亮羽寫的 風球詩社十週年詩選集:自由時代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發一崇德簡介ppt2023-精選在臉書/Facebook/Dcard上的焦點 ...也說明:道場各項活動所需PPt,與影片的... ,一貫道發一崇德源於大陸天津同興佛堂,當初大陸來台開荒之組線很多,約有十三... ,有著海洋薰息的豪邁,熱情陽光般的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經學研究所 鄭卜五所指導 趙美玲的 臺灣私辦書院兒童經典教育實務研究 (2018),提出發一崇德簡介ppt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經典教育、兒童讀經、博雅教育、私辦書院、宏遠經典書院。

而第二篇論文東吳大學 音樂學系 鄭榮興、江玉玲所指導 洪采陽的 由《二黃名曲》與《扮仙》探討北管音樂在國樂中之應用 (2018),提出因為有 國樂、北管、《二黃名曲》、《扮仙》的重點而找出了 發一崇德簡介ppt的解答。

最後網站發一崇德高雄道場全球資訊網則補充:一貫道發一崇德源於大陸天津同興佛堂,當初大陸來台開荒之組線很多,約有十三組十八支線,追根朔源大都以原佛堂之名稱為其組線名,如基礎組、寶光組、興毅組…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發一崇德簡介ppt,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風球詩社十週年詩選集:自由時代

為了解決發一崇德簡介ppt的問題,作者廖亮羽 這樣論述:

  漫漫十年,自由時代早已展開,一個詩社的熱帶氣旋訊號,宣告仍然生效。風球詩社十週年詩選集輯錄北、中、南和東部社員,合共一百二十首作品,涵融不同主題和風格之創造,無有標幟特定的美學典範。   如詩人瘂弦所言:「不管你寫什麼,點的或面的,局部的或全體的,個人的或民族的,只要寫得好,都有社會意義。」這也許正是風球詩社的社會意義,推行著面貌多元的書寫、讀詩會、詩展、文藝營,甚或跨領域藝術結合的試驗。願風球持續懸掛,那股柔和卻勢猛的力量,尚且旋轉迴環。與詩素昧平生的人,與孤獨的詩人,我們或終將在風中謀面。 本書特色   ★風球詩社集合了眾多十六、七歲到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牢牢

掌握住詩之純粹力。   ★他/她們是一群把詩當作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和感情的黏著劑在生活的愛詩人。   ★這本詩選不過是他/她們偶然興起留下的一本遊俠手冊而已。當這些網路遊俠向更熟成的青壯年邁進時,當今詩壇的眾將官們、守城人等,可都要當心了! 名人推薦   |詩壇名家.專序推薦|   白靈(詩人、台北科技大學及東吳大學兼任副教授)   楊宗翰(淡江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陳政彥(嘉義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一本詩社詩選的出版豈是易事?風球以「自由時代」標稱此選集,說明了台灣是處在言論自由、行動自由的年代,在詩的書寫領域裡是絕對的百無禁忌。」──詩人 白靈   「因為校園詩社無論再怎麼

跨校,畢竟多屬情感集合體,是友誼團、舒適圈兼青春園。而強者在創作上是不必圍爐取暖的──因為他們自己就能生火,自己便在發光。」──教授 楊宗翰   「除了能讀到個人詩藝的光彩,也清楚看到台灣詩壇的未來。風球正默默捏塑未來台灣現代詩的臉龐,相信此一難得的努力將會給未來台灣現代詩帶來一副亮麗的模樣。」──教授 陳政彥  

臺灣私辦書院兒童經典教育實務研究

為了解決發一崇德簡介ppt的問題,作者趙美玲 這樣論述: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透過經典研讀,不僅可吸收並內化古人智慧,更可在古今文化的對話中凝聚對國家的認同感,進而陶塑全球化時代對全人類的使命感。揆諸當代兒童讀經教育的發展,讀經正依靠著中華文化厚實的底蘊,以如火如荼之勢影響著華人社會。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博雅式經典教育之實務與發展現況,包括經典師資培訓、經典課程規劃、經典教育實施方式、經典學習評量與成效等四個面向的討論,最後提出研究者研究結論,以及對經典教育未來發展願景之看法。由於研究者本身服務於高雄市宏遠經典書院,對於兒童讀經教學有豐富的實務經驗,並對推廣兒童讀經運動有高度的熱忱,所以本研究亦加入宏遠經典書院之個案討論。經由各章節內容的討論,本研

究分別探究宏遠經典教育師資培訓之情形、研析宏遠經典教育課程規劃之方向、瞭解宏遠經典教育教學實施之現況、檢視宏遠經典教育學習評量與成效等,藉此總結出推廣讀經教育以及永續經營之方法。

由《二黃名曲》與《扮仙》探討北管音樂在國樂中之應用

為了解決發一崇德簡介ppt的問題,作者洪采陽 這樣論述:

  國樂為 1949 年後出現於臺灣的新樂種,在經過半個世紀多的發展以後,成為臺灣最重要的樂種型式之一。 在國樂發展的過程當中,吸收了許多漢人移民由中國各地帶來臺灣的戲曲與民間歌謠; 18 世紀以後傳來臺灣的北管音樂,也是國樂創作重要的素材之一。北管音樂曾經是臺灣最風行的樂種,在 1960 年代之後逐漸沒落。;臺灣的國樂則在 1970 年代之後,由於教育體系培養的大量專業人才參與, 1980 年代後逐漸興盛。在 1960 年代北管沒落之後,到 1980 年後國樂逐漸興盛的此一期間,最早將北管音樂材料吸收至國樂編制創作中的作品,即為 1976 年代時鄭榮興所創作之《二黃名曲》。在《二黃名曲》中

,將北管的〈二黃〉板腔作為素材,擴充為一部嗩吶協奏曲。 1990 年代後,由於政治及兩岸政策上的解禁,大量中國創作之國樂曲進入臺灣市場,引起了一些本土作曲家的關注。1991 年陳中申的《扮仙》,就是在本土意識抬頭之下所創作的笛子或嗩吶協奏曲。本研究通過對此二作品的影響,來探討時空環境對作曲家的創作策略影響。《二黃名曲》以當時受歡迎的北管音樂和嶄新的樂團編制,來獲得聽眾的喜愛;而《扮仙》則通過組裝舊文化中的音樂素材,來吸引聽眾對本土文化的想像與認同。兩者都是將北管音樂吸收至國樂創作中,成功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