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氣盒子歷史資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空氣盒子歷史資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BrandySchillace寫的 謙卑先生與屠夫醫生:實現首例恆河猴換頭手術,神經外科先驅羅伯.懷特對移植人類大腦的追求,以及靈魂移植的追尋 和齋藤保的 開一間鼓勵交流的社群咖啡館!:Community Cafe經營實戰指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空氣盒子」錯了嗎?數據和環保署的不一樣,立委說要刪預算 ...也說明:根據中研院網站「研之有物」,空氣盒子是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資訊服務處處長陳伶志帶著團隊一手催生的計畫,採用開放資料(Open Data),並且和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時報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半導體工程系 葉旻彥所指導 魏佑任的 架設具記錄空氣品質及查詢歷史資料功能之室內空氣品質監測系統 (2020),提出空氣盒子歷史資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空氣品質監測、空氣盒子、人機介面。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科技與社會研究所 傅大為、陳嘉新所指導 鄭兆庭的 重構飛安:台灣飛航事故調查的科技法律爭議 (2020),提出因為有 飛航事故調查、飛安會、不羈的科技、實驗者的迴圈、科技研究與法律的重點而找出了 空氣盒子歷史資料的解答。

最後網站什麼是空氣盒子呢? - 空氣品質監測網則補充:空氣盒子 是市售的簡易空氣品質感測器,透過通訊模組傳輸,提供即時PM2.5 監測資料、溫度與相對濕度資訊。隨著對於空氣品質的關注程度增加,類似空氣盒子這類低成本微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空氣盒子歷史資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謙卑先生與屠夫醫生:實現首例恆河猴換頭手術,神經外科先驅羅伯.懷特對移植人類大腦的追求,以及靈魂移植的追尋

為了解決空氣盒子歷史資料的問題,作者BrandySchillace 這樣論述:

/人類真有可能換頭嗎?/ /移植整個身體會比移植腎臟或心臟還不道德?/ ◆獲諾貝爾生醫獎提名,現代普羅米修斯──羅伯.懷特超越腦和身體之間的連結, 將科學幻想變成「科學事實」,挑戰人類最深切的恐懼◆   王浩威 精神科醫生/作家 冬 陽 央廣《名偵探科普男》主持人 汪漢澄 新光醫院神經科醫生/台大醫學系副教授/麥田出版《醫療不思議》作者 知 言 台大臨床所博士生/推理作家 喬齊安 台灣犯罪作家聯會成員/百萬部落客 蘇上豪 金鼎獎得主/心臟外科醫生………共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大腦移植」會在幾年後成真? 如果拯救生命的解決方法不在於一次移植單一器官,而是一次全部換掉呢? 它會是造

福人類的手術,它將徹底改變人類歷史。 不過,這也引發眾人的恐慌,一旦人類換頭術成功了, 靈魂是否將能追求永生? ◇◇◇◇◇   2015年,義大利神經外科醫生卡納維羅(Sergio Canavero)表示自己將會是首位做到「大腦移植」的醫生。事實上,他不是第一個有這樣想法並致力落實執行的人,卡納維羅的偶像──羅伯.懷特醫生也說過同樣的話。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傳記和醫學發展史,探究羅伯.懷特(Robert J. White,1926-2010)這位美國最知名、最傑出也是最古怪的外科醫生如何追尋頭顱移植的醫學技術,將一個人的靈魂移植到另一個人的身體。這聽來簡直是天方夜譚,或只會出現在科幻小

說。但在真實世界可以怎麼樣辦到呢?   冷戰初期,科學上的較勁已經成為東西兩大陣營的主導精神。繼太空計劃後,出現另一種「空間」競賽,那就是征服人體內部的空間──器官移植。不論是鐵幕國家、還是西方民主國家的外科醫生,爭先恐後想成為第一位完成器官移植的醫生,像是移植人體的腎臟和心臟等。但是,一名美國年輕的神經外科醫生,抱持巨大野心,提出問題:為什麼不移植大腦?   羅伯.懷特是個備受爭議的外科醫生,也是推動神經外科的先驅,他執行過一萬多次的腦部手術,並發表超過一千篇醫學文章。他是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醫療倫理顧問,被任命為教宗科學院院士,並於1981年成立了梵諦岡生物倫理委員會。在他的領導下,委員

會影響了天主教會對於腦死和體外受精這些議題的立場。而他研發的許多拯救生命的神經外科醫療技術(在體外替腦部冷卻和加溫,為腦部手術爭取更多的時間),仍應用於當今醫術,他也曾兩度被提名諾貝爾生醫獎。   但就像小說《變身怪醫》中的傑奇(Dr. Jekyll)一樣,懷特也有另一個身分。在實驗室裡,他正跟科學和死亡的極限戰鬥,進行一項完美的外科手術:人體死去後,讓靈魂繼續存活。1970年,懷特對猴子進行頭部移植,由於手術包括切斷頸部的脊柱,脊髓沒有與移植的身體連接,導致擁有新頭顱的猴子手術後全身癱瘓,但大腦中的神經和血管毫無受損。除了身體無法行動外,猴子仍擁有正常的知覺,可以看到、聽到、聞到並對周遭移

動的物體有反應。最後因出現免疫排斥反應,猴子手術後只存活了八天。懷特醫生曾經給自己起了個「謙卑先生」的綽號,但善待動物組織(PETA)則控訴他的殘酷動物實驗,「將粗劣的、殘酷的活體切除術變成產業化」,並稱他為「屠夫醫生」!   本書追蹤了懷特十多年的研究,解釋了當中科學問題的糾結、國際政治和信仰,揭示這種複雜、暗黑實驗的醫學倫理以及從中獲得的非凡醫學革新,如何救活無數徘徊於死亡邊緣的病患。無疑地,這是一個令人著迷的故事,從科幻小說到科學事實,帶領讀者進入極大恐懼和極大希望的奇特旅程。 【補充知識】   大腦自身具有免疫性,這意謂著身體不會真正拒絕大腦,就像肝臟和腎臟器官移植一樣,真正的挑戰

不在於移植大腦,而是移除和再連接到頭部。這將產生頭部或者整個身體成功移除和連接的問題,同時,成功的手術必須重新連接脊髓跟神經系統,否則患者將會四肢癱瘓。人類的頸部橫切面相當複雜,就像纖維組成的複雜電纜線,必須正確地調整,保證每一根血管都能連接到正確的位置和正確的方向;而食道跟氣管則像洋蔥一樣,層層疊疊,都需要單獨縫合。而且,當實施頭部移植的時候,還涉及到讓血液冷卻來減緩大腦死亡,最多只有一個小時的時間就要讓血液重新流動,可以想像這樣的過程有多複雜。   至於靈魂會跟著大腦一起移植到新的身體嗎?科學家普遍認為,大腦並不是像裝在一個桶子裡那樣,它與身體的化學反應和神經系統是一體的。大腦會整合來自

一副完全不同的身體的新信號、認知和信息嗎?會不會造成精神錯亂或是嚴重的精神障礙?這也是目前人們無法解開的謎。 【本書特色】 ● 一本出色又古怪的外科醫生的迷人傳記,以及他想要嘗試移植人類靈魂的科學追求。 ● 人類頭部移植一直是人類最好奇的想像與最深沉的恐懼,同時也是醫療科技突飛猛進與醫學倫理嚴重扞格的引爆焦點。 ● 書中提出了重要的問題:「如果讓⼤腦能在體外存活,那麼⾃我會變成什麼?」、「你可以移植人類的靈魂嗎?」 【各界讚譽】 ★一部令人無法抗拒的紛囂故事,有扮演上帝的醫生、與意識形態對立的科學,以及總是在冒險的命運。 ──羅伯.科爾克(Robert Kolker),《紐約時報》暢銷書《

隱谷路》(Hidden Valley Road)作者 ★席萊斯從醫學史中取出最離奇、最具倫理複雜性的一段情節,把它塑造成細膩、考據詳盡、讓人讀到捨不得放下的一部敘事。我向你發誓,如果你的頭殼(或其他部位)裡有腦袋的話,會發現這本書真是好看。──瑪莉・羅曲(Mary Roach),《紐約時報》暢銷書《不過是具屍體》(Stiff)作者 ★令人著迷、誠摯感人、讓人愛不釋手的一本書。席萊斯完全揭露了羅伯.懷特醫生奇特且複雜的天賦:一位虔誠、自負、擁有雄心壯志的創新者,在追求發展一種令人費解卻可能改變世界的嶄新外科手術的過程中,他簡直願意挑戰任何規範,包括生命本身的定義。──盧克.迪特里希(Luke

Dittrich),暢銷書《終身失憶人》(Patient H.M)作者   ★精采出色、令人不安、深具吸引力。這個真人故事甚至比以它為靈感的X檔案事件更加黑暗與曲折。──法蘭克.史巴尼茲(Frank Spotnitz),《X檔案》編劇兼製片人 ★引人入勝。席萊斯是一流的歷史學家,擁有說書人的敏銳眼光。──琳賽.菲茨哈里斯(Lindsey Fitzharris),《李斯特醫生的生死舞台》(The Butchering Art)作者 ★我極力推薦這本書。──艾德.楊(Ed Yong),《紐約時報》暢銷書《我擁群像》(I Contain Multitudes)作者 ★精湛傑作。追根究柢且耐人

尋味的人物傳記。──《科學雜誌》 ★充滿熱情、生動流暢……懷特漫長的事業生涯中,他的非正統追尋曾經數次登上全國新聞,但是布蘭迪.席萊斯終於在《謙卑先生與屠夫醫生》這本書裡,給予這些研究應有的重量級深入探討。──《華盛頓郵報》 ★生動逼真,有時令人膽戰心驚……這是迷人且不安的寫照,讓我們窺見醫學研究的複雜世界,以及其中一位最極端的執業者。──《哥倫布郵訊報》 ★調查詳盡。文筆精采。懸疑動人。最重要的是,這本書好看極了。──《華爾街日報》 ★讓人又愛又怕。──《紐約時報》 

架設具記錄空氣品質及查詢歷史資料功能之室內空氣品質監測系統

為了解決空氣盒子歷史資料的問題,作者魏佑任 這樣論述:

目錄摘 要 IABSTRACT II誌謝 III目錄 IV圖目錄 V表目錄 VII第一章 緒論 11-1 前言 11-2研究動機 21-3 論文架構 2第二章 空氣品質監測裝置及系統規畫之介紹 32-1目前空氣品質之指標 32-2 自動監測站及空氣盒子之概述 42-3 本裝置所使用之感測器 72-3-1 PMS3003懸浮微粒感測器 72-3-2 MQ-7 CO感測器 102-3-3 SHT-30溫溼度感測器 112-4 開發環境介紹 13第三章 系統架構及訊號傳輸 153-1 系統架構 153-2 微控制器介紹 163-3 A/D轉換器 18

3-4 UART序列傳輸 193-5 I2C序列傳輸 233-6 I2C及UART特性比較 26第四章 本系統之開發製作與成果討論 274-1本系統之裝置開發與設計 274-2本系統人機介面之開發與設計 304-3 功能演示 31第五章 結論 355-1 結論 355-2 未來展望 35參考文獻 36附錄一 38附錄二 38附錄三 39附錄四 40附錄五 41附錄六 41附錄七 42附錄八 42附錄九 43圖目錄圖2-1 空氣污染指標(AQI)與健康影響[附錄一] 3圖2-2 各縣市佈建感測器數量情形[附錄三] 5圖2-3 PMS3003流程

圖[4] 7圖2-4 PMS3003懸浮微粒感測器 8圖2-5 MQ-7實體圖 10圖2-6 SHT-30實體圖 11圖2-7 Microsoft Visual Studio開發功能 13圖2-8 程式流程圖 14圖3-1 系統架構圖 15圖3-2 HT66F70A腳位圖[9] 16圖3-3 HT66F70A ADC結構圖[9] 18圖3-4 PMS3003傳出訊號透過邏輯分析儀分析之封包 19圖3-5 SSCOM3.2接收UART RX執行畫面 20圖3-6 SSCOM3.2接收UART RX資料 20圖3-7 TX陣列傳出訊號透過邏輯分析儀分

析之封包 21圖3-8 SSCOM3.2接收UART TX執行畫面 22圖3-9 SSCOM3.2接收UART TX資料 22圖3-10 I2C傳輸結構圖 23圖3-11 SHT-30資料記憶體位址[6] 24圖3-12 SHT-30指令及傳輸封包時序圖[6] 24圖3-13 邏輯分析儀分析SHT-30傳輸封包時序圖 25圖4-1 HT-IDE3000模擬器開發環境 27圖4-2 系統電路設計圖 28圖4-3 系統電路佈局圖 28圖4-4 電路板曝光顯影 29圖4-5 電路板蝕刻成果 29圖4-6 Microsoft Visual Studio視

窗介面開發環境 30圖4-7 選擇COMPORT 31圖4-8 視窗介面測試執行畫面 31圖4-9 資料庫表單顯示 32圖4-10 裝置量測數據趨勢圖 33圖4-11 實作成品圖 34表目錄表2-1 與市售空氣盒子之規格比較表 6表2-2 PMS3003規格[4] 8表2-3 PMS3003資料傳輸格式[4] 9表2-4 MQ-7模組規格[5] 10表2-5 SHT-30規格表[6] 12表3-1 HT66F70A規格表[8] 17表3-2 SHT-30暫存資料陣列 26表3-3 I2C及UART比較表[10] 26表4-1 裝置量測數

據表 33 

開一間鼓勵交流的社群咖啡館!:Community Cafe經營實戰指南

為了解決空氣盒子歷史資料的問題,作者齋藤保 這樣論述:

在地創業、長照關懷、育兒交流、社區再造、地產地銷……可以怎麼開始呢? 答案統統是:「開一間社群咖啡館!」     ◆場域的力量,最高!   「社群咖啡館」一字源於Community Café,是一個由在地居民負責經營的開放式公共空間。所有人都可以來這裡放空或與人相聚,進而創造形形色色的邂逅,為自己的生活場域與地區帶來各式新契機。     不論出發點是長照關懷、育兒交流,亦或推廣在地農特產、活化老舊社區、里山經濟,也不論最後發展得多麼多元,對於凝聚人群與力量、持續且具體推動社區意識或議題,社群咖啡館都是最實際可行、也最貼近日常的方式。     ◆一本具體教導如何經營社群咖啡館的實戰指南   本書

作者創立的「港南台城市咖啡館」如今已邁向第十五年,對於開咖啡館的錢從哪來?養得起多少位正職員工?怎麼找地點?房租的占比如何拿捏?有多少志工可以幫忙?訓練員工和志工的待客小祕訣是什麼?又該怎樣讓人聚集、流動?等問題,他將在書中手把手地大方分享關於社群咖啡館的所有know-how!     ◆日本亞馬遜讀者滿分評價   名人推薦     〜〜重量級專文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序)〜〜   朱明德.中華民國精品咖啡協會創會長   何志偉.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林承毅.林事務所執行長   高耀威.臺東長濱獨立書店「書粥」創辦人   盧秀卿.力麗基金會執行長     〜〜眾聲好評〜〜   Hally Chen

.《喫茶萬歲》作者、日本咖啡文化研究者   方荷生.臺北中正區忠勤里里長、「書屋花甲」創辦人   王琴里.雲林芒果咖啡館老闆、芒果女王   陳鈺萍醫師.助產所裡的belly daily咖啡館老闆 作者簡介   齋藤保     株式會社e-town董事長、橫濱社群咖啡館網絡代表。     一九六八年於富山縣福野町(現為南砺市)出生。於國立富山工業高等專門學校畢業後,遠赴紐西蘭生活兩年,回到富山YMCA擔任青少年教育與在地活動總監,二○○二年於橫濱市創業。     經營地區資訊網路e-town與設計事業的同時,自二○○五年開始提出「從cafe開始的有趣造鎮活動」口號,經營「港南台小鎮咖啡館」。

    為了推動在地團體、市民參加型的造鎮活動而四處奔波之後,從二○○七年開始擔任社群咖啡館社群生意支援事業製作人,於橫濱及全日本四處支援社群咖啡館的經營,也以地域製作人的身分推動「cafe達人」人才發掘與培育事業。     曾獲頒二○○八年「經濟產業省社群生意55選」、二○○九年與二○一三年「橫濱、人、小鎮、設計獎」、二○一○年「造鎮活動功勞者國土交通大臣表彰獎」。     目前擔任總務省地域力創造顧問、社群生意顧問/協調師、造鎮網絡橫濱共同代表、區域管理組織鹿島田DAYS幹事。   譯者簡介   許郁文     輔仁大學影像傳播學系畢業。因對日文有興趣,於東吳日語教育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曾

擔任日商多媒體編輯、雜誌日文採訪記者,現職為專職譯者。     譯作包含《東京歷史不思議》、《至死不渝的高速閱讀法》、《家事的科學》、《三明治研究室》、《三日間的幸福》、《海賊王的時代》。     Facebook:baristahsu   Email:[email protected] 推薦序 一處讓人與人、人與地重新鏈結的魅力之境/林承毅 推薦序 所有的故事,都從社群咖啡館開始/盧秀卿 推薦序 再怎麼說,融入社區最好的方法就是開一間店/高耀威 推薦序 打造一個幸福起點的空間/朱明德 推薦序 透過咖啡體悟深刻的服務哲學/何志偉   前 言 社群咖啡館    第1章社群咖啡館是小鎮的交

流據點:從港南台小鎮咖啡館的實踐開始 1誰都能輕鬆入內  2有場地才誕生的東西 3意想不到的發展讓地區變得更加豐富    第2章 分布於全日本的社群咖啡館:七個個性鮮明的實例 1讓養育小孩這件事為小鎮加分 2銀髮族照護機能與市民參與 3閒置房屋成為小鎮的緣廊 4將古民宅當成官民合力造鎮的據點 5串起整個地區的半開放式住宅咖啡館 6庭院咖啡館是大家的休憩處 7「行政機關×大學×地區」社群據點的實驗場所   第3章 開始社群咖啡館與持續經營的方法:從七個關鍵探索 何謂社群咖啡館的經營? 1設計想法  2款待的真意   3發掘人才與參加企劃的設計   4組織的建置與營運  5試著思考經營之道   6

學會可傳達的意志與力量  7重視共鳴點:合作與協調     解題 社群咖啡館於文明史的意義/名和田是彥  結語  推薦序   Community Cafe,一處讓人與人、人與地重新鏈結的魅力之境 林承毅(林事務所執行長)     無論是已經在日本或臺灣實踐已久的社區總體營造,或是因少子高齡等城鄉差距而從日本吹向臺灣的創生浪潮,也許兩者的實踐方法、策略與模式有那麼一點不同,但可以確定的是,如何讓人與人能夠再度鏈結,破除無緣社會、地方過疏等夢魘,重新讓人地串連,風土滋味、地域魅力的擦亮及找回,行動及實踐的關鍵,確實還是在「人」。     「所以要怎麼開始啊?」在各地演講結束後的交流時間,我經常被

前來聆聽的熱血鄉民這樣問。     我通常會問對方三個問題,第一個是「你有家鄉可回嗎?」如果答案是「有」,就接著問第二個問題「你有家業可接嗎?」如果答案是「沒有」,那就是第三題,通常我也會直接建議,如果沒有什麼想法,那就回鄉去開一家酒Bar!     「林老師你是開玩笑的吧!我們家那種鄉下誰會去啊!」其實我是認真的,走過臺灣與日本,看過那麼多不同案例,老實說許多地方有個共同問題,那就是沒有地方可以有效地讓人聚集在一起,尤其是夜晚,這也是許多想要返鄉的年輕人的顧慮。他們也許過慣了都會生活,帶著決心返回家鄉,卻發現生活是這樣的單一,晚上無處可去,所以改變常常就從夜晚一間營業中的酒Bar開始。  

  不要小看一家酒Bar,在人口不多的地方,旱地拔蔥般的存在也許本身就帶有些許違和感,但當店開起來,持續營運,慢慢地你就會看到一些不認識的人,默默地來喝一杯,這時如果有一個充滿魅力的店主前來招呼,進行人脈串連,熱絡的酒場就將成為在地夜晚的人群聚集點,不只從都會區回來的年輕人找回昔日回憶,當地生活多時的中壯年也從這樣的體驗當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魅力。人群的交流就從這而起,而屬於這樣的真實故事,近年也真的散見於全日本各地,如同本書所提出的コミュニティカフェ(社群咖啡館)般,成為活化街區或地域的一帖經典武器!     而無論是社群咖啡館或地方酒Bar,也許兩者鎖定的目標客群不同,但共同點都是在創造一

種「聚」,讓人與人、讓人與地,可以在此相互交會。唯有鏈結人的關係,當對於地方的真實,依戀及課題日漸深刻,許多的行動才會因此而起。地方報、地方網站,甚至一場又一場的交流會、分享會、小市集、音樂會等,都是在情感交匯下的集體創作,如此以人為本,以在地為歸依的據點(Hub),讓人在此找到舞臺、找到自信、找到同伴,建立跨世代的支持系統。     書中「港南台town café」的真實案例,再度讓我們見識到,改變往往就從一個人開始,十多年前齋藤保先生懷抱著夢想與信念,義無反顧地投入,如今「社群咖啡館」的概念與模式早已擴散到日本許多角落,而這些點,就猶如是隱藏區域之中的關係催化劑,聚集著不同的年齡層,展開多

樣性的活動。     這也讓我想起近幾年青年發展署推動的青據點、國發會推動的青年工作站,以及經濟部推動的在地青年創育坊,當我們先撇開「青年」兩個字,這些計畫背後的目的,不就同樣是「聚」嗎?因此,關鍵還是在於,你可以用什麼樣的模式,營造什麼樣的氣氛,透過什麼樣的活動,還有以怎麼樣的計畫來吸引人。     創生要成功,地區要共榮,城鄉要翻轉,實質的改變,往往就從這樣的行動開始,期待屬於臺灣style的社群咖啡館遍地開花,而在實踐之路上,請別忘了隨手帶上這本祕笈前行!   推薦序   再怎麼說,融入社區最好的方法就是開一間店 高耀威(臺東長濱書店「書粥」老闆)     這幾年,每次參與各地單位討論如

何與地區建立關係時,我都會建議:「何不在裡面開一間店看看?」無論對方是研究單位、地方協力組織、行銷策展公司,我都給予同樣的意見。開一間店代表著某種破釜沉舟的決心,店是必須透過良好的經營才能持續,也因為在最前線與消費市場接觸,能如肌膚接觸空氣一般,實際感受到環境的脈動。     由於我自己本身就是透過開店連結社區,開過的店的類型,無論是服飾店、食堂、書店或複合工作室,都帶著開放成為一個交流基地的想法而經營,所以本書作者齊藤保先生所描述的畫面與他的思維邏輯,讓我非常的感同身受,連突然莫名其妙地幫客人帶小孩的場景,我也同樣經歷過,深深明白那種「把自己的尾巴連結到店,店再連結到鄰里」(電影《阿凡達》裡

納美人藉由尾巴與其他物種連結)的生命共同體狀態。     書中描述關於「超越金錢交流的價值」、「即興的演奏家」、「水到渠成的人才仲介」,以及各種為了促進交流所發展出的基地核心理念「育兒中心」、「銀髮族照護聚會所」,或是為了兼顧生存及而設計出的經營模式「可帶外食,賣門票做為協助基金的咖啡館」、「以看護為主體,自由切換主題的咖啡館」,這些種種帶著想要改變小鎮的社會實踐精神,結合「非得把店好好經營下去」的頑強生存鬥志,實在讓人敬佩又欣賞。     文中有一段,描述某次活動中,高中生直接對商店組織嗆聲「這刊物很無聊」、「沒辦法讓知道這個小鎮的有趣」,最後演變成高中生主導刊物的編輯與設計,還自己騎腳踏車

去發送,讓人感到生猛的民間力量,地方就是該這樣充滿蠻性又幽默的創生才好玩嘛〜     開一間能創造各種連結的店,藉著微小的力量促成陣陣漣漪似的傳遞效益,小小的社群咖啡館幾乎可以說什麼都做得到啊! 前言 某天午後。 三位主婦將布小物攤在桌上,一邊喝著有機紅茶,一邊聊著天。看她們的樣子,孩子應該都已經長大了吧。不時傳出笑聲之餘,她們的雙手也不斷縫著印有花朵的布。 一旁的桌子坐了四名男女,正開著電腦與筆記本討論事情,看起來像是討論活動或講座。從堆積如山的資料以及他們認真的眼神,可以感受到這場討論多麼重要。 沙發區有位戴著耳機,獨自喝著熱可可的高中女生。應該是邊聽音樂邊讀書吧,桌上擺著一些看起來像參

考書的書籍,還有可愛的盒子。 吧檯區的銀髮族女性正與穿著圍裙的工作人員聊著手工藝品的發貨流程,廚房裡的志工與工作人員一邊談笑聊天,一邊用心製作湯品。 這裡是位於橫濱市南部,距離JR京濱東北根岸線港南台站兩分鐘,屋齡高達四十年的大樓。 由四扇高達三˙六公尺門片所組成的大門實在讓人為之震攝。由於大量使用神奈川縣在地杉樹打造,雖然營業了十四年,這裡依舊洋溢著美妙的香氣。深度長達十二公尺的壁面則是展示架,上頭擺著密密麻麻的「小箱商店」。 這間面積僅二十二坪的咖啡館與一般的咖啡館或雜貨店不太一樣。壁面設計成展示架的模樣,架上不只擺放介紹當地資訊的書報雜誌與傳單,也銷售在地麵包店手工烘焙的麵包,以及身障福

利設施製作的甜點,同時還有來自日本各地小鎮或災區的特產。更棒的是,這裡常常舉辦手作工坊、鎮民交流、音樂沙龍、銀髮族照護課程等活動。 位於廚房深處的後院則擺放了電腦、影印機、四臺電話與其他的事務機、書籍,形成一處不可思議的空間。 除了支薪的臨時工作人員,這裡許多工作人員都是志工,而這也是這間咖啡館的特色之一。 港南台小鎮咖啡館(以下簡稱「小鎮咖啡館」)除了是一間咖啡館與手作工坊,更是社區營造與舉辦在地活動的交流園地,所以又被稱為「社群咖啡館」。十四年前開幕之際,社群咖啡館這個名詞根本還沒誕生,最近卻在日本各地迅速普及。十年前,橫濱市內這類咖啡館只有零星幾間,如今已激增至六十五間。

重構飛安:台灣飛航事故調查的科技法律爭議

為了解決空氣盒子歷史資料的問題,作者鄭兆庭 這樣論述:

我國不論是科技與社會研究(STS)有關空難社會成因的研究,或是法學上有關飛航事故調查的比較法研究,均未檢視飛航事故調查本身的社會建構。本論文將飛航事故調查視為法定的知識生產過程,以文獻分析的方法,研究調查權的歷史、飛安會建構調查結果的程序及爭議、法院如何對應飛航事故的證據等三個層面的問題。首先,本論文指出區別原因與責任的調查權限,並非引進外國法所確立,反而是調查單位與檢察官透過一次次事故調查的實作與協商,才形成的劃界。其次,從飛航事故調查的程序、參與的問題以及調查結論的不確定性,指出影響調查的社會因素,並以GE222及GE235為例,討論飛航事故調查所生的有關「規則與實作的差異」(unrul

y technology)以及「實驗者的迴圈」(experimenters’ regress)等爭議及其完結。最後,本論文整理歷來判決及GE222的刑事審判筆錄發現,飛安會調查報告作為重要的證據,不但是法院認定事實的基礎,更成為責任歸屬、證人憑信性及法庭上科技爭議的依據,更強化原因與責任並非二分的結果。基於上述認識,就飛安會的組成與程序、調查報告的撰寫方式、調查報告流用為法庭上證據等三方面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