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羅爾斯差異原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約翰羅爾斯差異原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法)讓•梯若爾寫的 共同利益經濟學 和周家瑜的 平等(聯經Wings:Monograph 5)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泛哲學】公共理性應否排除全面性學說?也說明:瓦爾準批判的羅爾斯式答覆:在一個現在多元價值的民主社會中,我們作為公民難以避免宗教信仰或傳承而來的個人價值觀於公共議題思辨與討論之中,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務印書館 和聯經出版公司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洪福財所指導 劉海的 中國大陸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發展之研究:以浙江省寧波市為例 (2021),提出約翰羅爾斯差異原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普惠性幼兒園、普惠性學前教育、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普惠性民辦幼兒園。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哲學系 周明泉所指導 薛彥桂的 哈伯瑪斯自主性觀點的研究與批判 (2021),提出因為有 哈伯瑪斯、法律、自主性、私人自主、公共自主、民主的重點而找出了 約翰羅爾斯差異原則的解答。

最後網站羅爾斯與自由主義傳統則補充:義不能停止在自由主義的平等,而應該進一步要求「民主的平等」(democratic equality),也就是羅爾斯最有名的「差異原則」(difference principle)。 差異原則的涵意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約翰羅爾斯差異原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共同利益經濟學

為了解決約翰羅爾斯差異原則的問題,作者(法)讓•梯若爾 這樣論述: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享譽國際的經濟學大師讓·梯若爾教授的著作。該書回應時代關切議題,解析諸多重大挑戰,力倡經濟學社會責任,旨在促進人類共同利益。自出版以來,該書已榮獲多個獎項,包括2016年法國經濟圖書獎評委會特別獎、2017年杜爾哥經濟金融書籍獎、2017年法國經濟科學學會經濟學圖書獎、2018年進步學會獎等。目前已以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英語、葡萄牙語、日語等多個語種出版。 讓·梯若爾教授是法國讓-雅克·拉豐基金會/圖盧茲經濟學院(TSE)董事會名譽主席、圖盧茲高等研究院(IAST)主席、產業經濟研究所(IDEI)科研主任、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聯合研

究主任、法蘭西學院(Institutde France)院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訪問教授等。梯若爾教授的研究範圍涵蓋產業組織、監管、金融、宏觀經濟和銀行業,以及心理經濟學等諸多領域。   他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了200多篇高水準論文,出版了12部學術專著,榮獲了多個國際獎項,包括2007年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金獎和201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中文版自序… …………………………………………………………… i 致 謝… ………………………………………………………………… v   前言 共同利益出了什麼問題? 本書的安排… ………………………………………………

…………… 5 社會與經濟學的關係… ………………………………………………… 6 經濟學家職業… ………………………………………………………… 8 制度… ………………………………………………………………… 10 觀望世界的視窗… …………………………………………………… 11 本書的主線… ………………………………………………………… 12   第一部分 經濟學與社會   第一章 您喜歡經濟學嗎? 是什麼在妨礙我們理解經濟學?… …………………………………… 15 市場以及管理稀缺性的其他方法… ………………………………… 22 如何更好地理解經濟學?… ……………………………………………

27   第二章 市場的道德界限 市場的道德界限還是市場失靈?… ………………………………… 35 非商業和宗教領域… ………………………………………………… 39 市場是社會凝聚力的威脅嗎?… …………………………………… 45 不平等… ……………………………………………………………… 49   第二部分 經濟學家職業   第三章 公民社會中的經濟學家 作為公共知識份子的經濟學家… …………………………………… 64 參與社會活動的陷阱… ……………………………………………… 68 關於必要合作關係的一些保障措施… ……………………………… 74 從理論到經濟政策… ……………………………

…………………… 77   第四章 研究人員的日常工作 理論分析與經驗證據的相互作用… ………………………………… 79 學術經濟學的微觀世界… …………………………………………… 89 經濟學家究竟是“狐狸”還是“刺蝟”… ………………………… 98 數學的作用… ………………………………………………………… 101 博弈論與資訊經濟學… ……………………………………………… 106 工作中的經濟學家:方法論的貢獻… ……………………………… 115   第五章 拓展中的經濟學 經濟人並非一直理性:心理人(Homo Psychologicus)假設……… 120 社會人(Homo Socia

lis)… ………………………………………… 133 激勵人(Homo Incitatus):獎勵帶來的負面效應… ……………… 137 法律人(Homo Juridicus):法律和社會準則… …………………… 142 更多新奇的探索… …………………………………………………… 144   第三部分 經濟制度框架   第六章 走向現代政府 市場有很多必須矯正的缺陷… ……………………………………… 153 市場與政府的互補性及自由主義的基礎… ………………………… 156 政治家還是技術官僚?… …………………………………………… 159 政府改革:以法國為例… ……………………………………

……… 165   第七章 企業治理及其社會責任 社會上有諸多可能的組織形式,但只有極少數被選用… ………… 171 什麼是企業的社會責任?… ………………………………………… 181   第四部分 巨大的巨集觀經濟挑戰   第八章 氣候挑戰 什麼與氣候變化利益攸關?… ……………………………………… 191 停滯不前的原因… …………………………………………………… 195 有負眾望的談判… …………………………………………………… 202 溫室氣體減排人人有責… …………………………………………… 208 不平等與碳定價… …………………………………………………… 216 國際協定的可信度

… ………………………………………………… 220 總結:讓談判重回正軌… …………………………………………… 222   第九章 勞動力市場的挑戰 法國勞動力市場… …………………………………………………… 227 勞動合同的經濟學分析 … …………………………………………… 235 不當的制度性激勵… ………………………………………………… 238 改革能達到何目標及如何成功實施?… …………………………… 244 關於就業的其他重大爭論… ………………………………………… 248 緊迫性… ……………………………………………………………… 254   第十章 十字路口的歐洲 歐洲一體化:

從希望到質疑… ……………………………………… 258 歐元危機的緣起… …………………………………………………… 260 希臘:兩頭受苦… …………………………………………………… 275 歐盟和歐元區當下有什麼選擇?… ………………………………… 282   第十一章 金融有何用? 金融何用之有?… …………………………………………………… 289 有用產品何以變成有害產品?… …………………………………… 291 衍生產品的危險… …………………………………………………… 291 市場是有效的嗎?… ………………………………………………… 299 為何監管?… …………………………………

……………………… 313   第十二章 2008 年金融危機 金融危機… …………………………………………………………… 319 後危機時代的新環境… ……………………………………………… 327 誰應擔罪?經濟學家與危機防範… ………………………………… 342   第五部分 產業挑戰   第十三章 競爭政策與產業政策 競爭的目的何在?… ………………………………………………… 349 產業政策適用於何處?… …………………………………………… 357   第十四章 數位化如何改變一切 平臺:數字經濟守護者… …………………………………………… 370 雙邊市場… ………………………………

…………………………… 374 一個不同的商業模式:平臺作為監管者… ………………………… 380 雙邊市場對競爭政策帶來的挑戰… ………………………………… 383   第十五章 數字經濟:社會面臨的挑戰 信任… ………………………………………………………………… 393 誰擁有資料?… ……………………………………………………… 396 醫療保健與風險… …………………………………………………… 399 21世紀的新型就業形式… …………………………………………… 405 數字經濟與就業… …………………………………………………… 414 稅收系統… …………………………………………………

………… 418   第十六章 創新與智慧財產權 創新勢在必行… ……………………………………………………… 421 智慧財產權… …………………………………………………………… 422 專利費堆疊的管理… ………………………………………………… 427 創新的制度… ………………………………………………………… 434 合作開發與開源軟體… ……………………………………………… 438 還有很多其他爭論… ………………………………………………… 444   第十七章 產業監管 利益攸關… …………………………………………………………… 446 改革四重奏及依據… ……………………………………

…………… 447 激勵性監管… ………………………………………………………… 451 受監管企業的價格… ………………………………………………… 457 網路接入監管… ……………………………………………………… 462   後記… ………………………………………………………………… 471 注釋… ………………………………………………………………… 474 索引… ………………………………………………………………… 542 譯者說明… …………………………………………………………… 576   自柏林牆倒塌與中國經濟轉型以來,市場經濟已變成當今社會即便不是唯一,也是具有

主導地位的組織模式。縱然在所謂的“自由世界”,市場及其新參與者的影響亦是日趨增強,政治權力的影響則日漸式微。私有化、全球化和日趨強調的競爭,以及系統地使用拍賣機制來授予公共合同等,都限制了民選官員的權力,餘下的公共決策日益依靠獨立監管機構、中央銀行及法律體系來制定,而這些機構皆不直接受政治力量左右。 縱然如此,我們也只能說市場經濟僅取得了局部勝利,因為它尚未從心靈與思想上讓人們折服。對很多人而言,追求共同利益本應成為市場中重要公共干預背後的指導原則,卻變成了新經濟秩序下的犧牲品。在世界範圍內,市場的優越性遭到了廣泛質疑,公眾憤憤不平地勉強接受市場的宿命。碎片化的反對聲音哀歎,經濟學讓人類價值

潰敗,這個世界毫無憐憫和同情可言,一切都被個人私利左右。這些批評者警告我們,社會契約行將瓦解,人類尊嚴業已喪失,政治和公共服務正走向衰亡,生態環境在現有經濟模式下將不可持續。一個國際上頗能打動人心的流行口號警示我們:“世界並非用來買賣。”這些問題與當下特定境況產生了共鳴,包括金融危機、失業和不平等加劇、各國領導人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失策、歐洲計畫遭受挫敗、地緣政治不穩定以及由此帶來的移民危機、世界各地民粹主義崛起,等等。 難道我們已然忘記了共同利益?如果是這樣,經濟學如何幫助我們重回追求共同利益的正軌? 對共同利益(即我們對社會的集體願望)進行定義,從某種程度上講,需要基於價值判斷。我們每個

人的價值判斷反映了我們的個人偏好、我們可獲取的資訊,以及我們的社會地位。即使我們認同某些目標的基本合意性,也可能對公平、購買力、環境或工作與私人生活的相對重要性做出不同評價,更不用說在道德價值觀、宗教或精神生活等其他個人層面,人們的觀點會有天壤之別。 然而,在定義共同利益時,設法消除一些內在的主觀臆斷是有可能的。下面的思想實驗不失為解決這個問題的一種好方法。假如你尚未出生,你當然不會知道自己將來的社會地位如何,基因或家庭將會怎樣,出生以後的社會、種族、宗教或國家環境等也都無從知曉。現在你可以自問這樣一個問題:“假如我不知道自己是男是女,身體狀況好或壞,家庭富裕或貧窮,受過良好教育還是目不識丁

,篤信宗教或者為無神論者,生活在大城市還是在農村,追求工作滿足感或享受另一種生活方式,等等,那麼我會選擇在什麼樣的社會裡生活呢?”這種提問方式需要我們把自己從自身屬性和已有社會地位中抽象出來,置自己於“無知之幕”(theveil of ignorance)之下。這種思維具有悠久的知識傳統,肇始於17世紀英國的湯瑪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和約翰·洛克(John Locke),被18世紀歐洲大陸的伊曼努爾·康得(Immanuel Kant)和讓—雅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社會契約論”提出者)所推行,至近代因美國哲學家約翰·羅爾斯(John Rawls

)的《正義論》(1971)以及經濟學家約翰·海薩尼(John Harsanyi)的不同個體福利比較理論(1955)而得到復興。 為了縮小你的選擇範圍(且避免給出一個臆想的答案),我將重新表述這個問題:“你希望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社會體系中呢?”在此,關鍵的問題並非你想生活在哪種理想社會,比如市民、工人、商業領袖、政治官員和國家自發將共同利益置於個體利益之上的社會。儘管人類並非總是追求自身物質利益,但他們在共同利益面前常常優先考慮個人利益,不考慮個人利益及由此可預見的行為已經在歷史上導致了極權主義和日益貧困化的社會組織(蘇聯“新人”[newman]2神話的破滅可資為證)。 因此,本書將以如下原則

為出發點:無論是政治家、企業高管還是普通雇員,遑論失業者、獨立承包商、高官、農民還是研究人員,不管其社會地位如何,他們都會對其面臨的激勵做出反應。這些物質或社會激勵,加上他們的個人偏好,決定了他們將要選擇的行為,而這種行為有可能或者不可能與共同利益相衝突。因此,追求共同利益涉及相關制度的構建,以便盡可能地協調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從這個角度講,市場經濟絕非一個目標,它充其量只是一種工具,而且,在考慮如何協調個人、社會群體和國家的私人利益與共同利益時,還是一種並不完美的工具。 我們既然在社會中佔據了某個特定位置,也就很難再說置身於“無知之幕”之下,但這種思想實驗可以將我們引導至達成共識的基礎之上

。也許我造成了污染,或者消耗了太多的水資源,這並非因為這樣做能使我愉悅,而是因為如此行事滿足了我的經濟利益。我可以生產更多的蔬菜,或者為了降低成本而減少隔熱材料的安裝,或者為了省錢而購買污染更嚴重的汽車,其他人將因我的行為受到損害,所以不贊成我的所作所為。但是,如果我們從社會組織著眼,就可以從其他人的角度,對我的行為是否可取這一問題達成共識,而這些人並不知道自己是受益者還是受害者,換句話說,不知道其作為受害者的成本是否超過作為受益者的收益。一旦我的自由意志與你的利益相衝突,個體利益與共同利益就會分化,但二者在“無知之幕”之下會部分地趨於一致。 在“無知之幕”之下推理的另一個好處是權利被賦予了

超越口號的理由:獲取醫療保健的權利為人們提供了保障,以防止不良基因帶來的不幸;公平的教育機會讓我們得以消除出生與成長環境差異的影響;人權和自由則保護人們免遭政府的任意專行,等等。從這個視角看,權利不再是社會可以隨意承認或否定的抽象概念。在實踐中,權利可以在不同的層次上授予,也可能相互衝突(例如,某個人自由的終點恰好是其他人自由的起點);這樣的視角也使權利更具操作性。 追尋共同利益的出發點是將我們的利益置於“無知之幕”之下,唯其如此,才能做到不對解決方案預設立場,並使集體利益成為利益標準的必然選擇。私人使用資源謀取個人福利是可行的,以他人利益為代價的資源濫用則不行。以共同利益概念為例,在“無知

之幕”之下,為了保證公平公正,下列資源應隸屬所有人:水、空氣、生物多樣性、文化遺產、地球、美景,等等。這些資源為全人類共同所有,但最終由個人消費。我們都可以享用這些資源,但要以我的使用不影響你的使用為度(知識、公共街道照明、國防也如此)。與此相對,如果資源數量有限,或者集體選擇限制其使用,比如有些地方限制碳排放,就需要以某種方式對其使用私有化。對水、碳或頻譜等公共產品設定某個價格,只要經濟人支付相應的價格,就可以授予其排他性使用權,從而將這些資源的使用私有化。實際上,正是人們對共同利益的需求催生了這樣的私有化,其目的就在於防止人們浪費水資源,讓經濟人對碳排放造成的危害擔責,將稀缺資源如通信頻譜

分配給那些能充分利用的運營商,等等。 這些案例預見了前面提出的第二個問題的答案,也就是經濟學如何為追求共同利益做出貢獻。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一樣,經濟學並不想篡奪社會在界定共同利益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但它可以在兩個方面做出貢獻:首先,通過區別目標和實現目標的手段,讓公共討論聚焦在體現共同利益概念的目標上。我們將會看到,在很多時候,手段或工具往往備受矚目,不管是某種制度(如市場),還是某種權利,抑或是某項經濟政策,但人們最後往往忘記了真正的目的,最終導致手段與共同利益相悖,儘管其初衷是為了共同利益。其次,同時也是更重要的,一旦人們對共同利益達成共識,經濟學就能夠幫助開發促進實現共同利益的工具。 經

濟學並非為私有財產和個人利益服務,也不是為那些想利用政府權力強推其價值觀或保證其個人利益的人服務。它既不支持完全基於市場的經濟,也不為全部由國家掌控的經濟背書。經濟學致力於實現共同利益,其最終目標是讓世界變得更美好。為此,經濟學的終極任務是找到促進共同利益的制度和政策。在追求社會利益時,要同時涵蓋個人和集體兩個維度,既要分析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兼容的情形,也要分析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悖的場景。  

中國大陸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發展之研究:以浙江省寧波市為例

為了解決約翰羅爾斯差異原則的問題,作者劉海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中國大陸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之發展狀況,分析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發展之背景與相關內容,並以浙江省寧波市為例,探討地方政府回應中央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發展的情形。本研究採用文件分析法、焦點團體座談以及半結構訪談等方法;在文件分析方面,通過文件梳理,分析從政策形成的影響因素說明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的緣起、變革與發展;在焦點團體座談以及半結構訪談部分,以地方教育行政人員、普惠性幼兒園園長、教師以及幼兒家長等17人為訪談對象,針對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執行情形進行分析。本研究所獲致之結論主要有十五點,分述如下:一、基於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與學前教育發展基礎,2010年浙江省寧波市入選「強化政府發展學前

教育」的教育改革試點城市,推進學前教育體制改革。二、根據中央政策要求,制訂市級學前教育三年提升行動計劃,下轄各縣(市)區結合自身制訂各區域三年行動計劃,自上而下推進三輪行動計劃。三、《寧波市學前教育促進條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管理辦法》、《學前教育專項資金使用管理辦法》等法規與政策文件,為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發展提供依據。四、對公辦園、民辦園及普惠性民辦園實行分類治理,城市地區通過小區配套幼兒園建設,農村地區通過標準化中心幼兒園建設,擴增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五、藉由優化財政分配措施,學前教育財政投入聚焦教師待遇保障、民辦園獎補及幼兒經費補助。六、實施教師聘任「雙軌制」、強化教師培訓、公辦園骨幹

教師定點幫扶等措施,加強師資管理並提升師資素質。七、建立「政府督政」「政府督園」「社會督園」等三督導體系,強化學前教育質量督導。八、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實施十年,普惠性學前教育覆蓋率提升明顯,省一級幼兒園數量成長,教師持證率與評定職稱人數等皆有所提升,有引導學前教育品質正向發展之效。九、「入園難」與「入園貴」等問題雖得到緩解,但「入好園難」卻成為逐步凸顯的新問題。十、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使家長獲得感明顯,對普惠性幼兒園就近易得、收費平價具有較高滿意度,同時對優質學前教育資源的獲得提出更高要求。十一、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雖有增加,公辦學前教育資源總量依舊不足,幼兒園集團化運營帶來優質學前教育資

源「被均衡」的隱憂。十二、城鄉教育投入分配失衡的現象明顯,公辦愈強、民辦愈弱的差距更加顯現,應予正視。十三、民辦幼兒園「轉普」動機不一,享受政策紅利的同時面臨可持續發展困境,普惠性民辦學前教育質量層次不齊。十四、地方政府承辦人員對政策理解與中央發布的內涵有所差異,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呈現推進異化的情形值得關注。十五、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推動未同時訂有完善的師資素質配套機制,師資隊伍的穩定性與質量仍有待提升。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具體建議,俾供行政單位、幼兒園及未來普惠性學前教育政策發展之參考。

平等(聯經Wings:Monograph 5)

為了解決約翰羅爾斯差異原則的問題,作者周家瑜 這樣論述:

含著金湯匙出身、坐擁D寶金山、不知平民疾苦,錯了嗎? 別人擁有的一定比我多,你說,這世界怎麼可能會平等? 貧富差距、居住正義、資本落差、階級問題、性別不平等…… 社會這柄天平兩端垂掛著極端立場,你我都必須選擇。 但要怎樣才能找到居中支點,真正走向平等、邁向共善呢?   盧梭:人(曾)生而平等,但如今卻皆在枷鎖之中。   平等是現代社會制度的首要德行,但平等是什麼?人們追求平等的一路上,為何荊棘遍布、步履蹣跚?   為什麼「平等」必然比「不平等」來得更好?平等和自由竟然是無法兼顧的嗎?   平等可以保障所有人的權利,人人得以自平等受惠,是基礎而又普世、建構現代社會的必備條件,但

為什麼我們總是在爭取、訴求平等?我們所處的社會,真的有迎來一切平等的可能嗎?   平等並非簡易的口號,而是廣博、深邃的事理基礎,是平衡諸多相衝突條件達致的最佳結果,是協調各種勢力與盤根錯節歷史積累以求得的最佳安排。本書從平等的最根本定義開始,深入淺出地以平易近人的論述,分析平等的歷史脈絡、社會議題,和其中相互矛盾的特性。在有人高舉「人生而平等」旗幟的同時,柏拉圖認為人天生資質不同,不該一視同仁;康德認為,每個人都有無可取代、替換的「人性尊嚴」,然而在現代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卻很難避免一個人將另一個人視作工具。時常與平等並列,為人們廣為追求的「自由」,則實際上與平等衝突,訴求平等過了頭會抑制自由

發展的空間,但過度自由發展又會扼殺平等,而在人人皆能認同平等價值的現在,企圖實踐這個價值的舉措和政策,卻往往不受歡迎?在優勢與劣勢、強權與弱者、富與貧、聰明與平庸之間,又真的可能找到一條讓所有人認同的界線嗎?   在分配、經濟、資源、種族、性別平等的議題上,我們已經走了好長一段路,揭示出了一些始終存在,或未來必須面對的難題。未來我們對平等價值的認同與追求會如何演進,迄今尚不可知,但可以確信的是,我們想參與的,是人人有權利選擇同或不同,能夠平等生活的社會。   ‧「政治與思想」出版計畫編輯委員會(依姓名筆畫排序)   吳豐維   陳宜中   曾國祥   葉浩 本書特色   1、輕──開本

尺寸精小,便於攜帶閱讀。   2、不沉重──分量適中,適合社會大眾、高中生、大學生閱讀。   3、重要作者──由海內外專家學者費時數年撰寫,並通過嚴謹審查。   4、便於理解──以簡單易懂的文字,深入淺出介紹當代重要的政治哲學家理論與重要觀念。   5、切合時事──內容貼近當代社會,以展望未來之姿回顧經典人物與議題,提供反思與對話。   6、展望──期待這系列書能作為橋梁,串連深刻思想、觀念與普羅大眾。  

哈伯瑪斯自主性觀點的研究與批判

為了解決約翰羅爾斯差異原則的問題,作者薛彥桂 這樣論述:

自盧梭以降私人自主(private autonomy)與公共自主(public autonomy)的關係問題已經成為現代政治、社會理論的基本問題。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認為不管是在個人生活還是在公共生活中,人們都應該按照理性的法則行事,康德為理性提供一種形式性的標準,即可普遍化的原則。黑格爾(Georg Hegel, 1770-1831)認為康德的自主性是以其空洞性為代價的,雖然純粹形式性的標準,意味我們的生活可以不受限於傳統的規範和外在的經驗,保證了人們的自主性,但是一種純形式的原則,事實並沒有規定任何東西,因為僅僅從純形式的原則出發,並不會產生任何矛盾,

沒有什麼行為是被禁止的。人類真正的自主性的實現,必須依賴於倫理實體,也就是只有在國家生活中才能實現個人意志與公共意志的統一,而這種體現與國家實體中意志又是與普遍的宇宙精神相聯繫的,人和人類歷史都是精神自我實現的工具。黑格爾的這種觀念論的結論,引起了馬克思(Karl Marx,1818-1883)的不滿,馬克思批評其為頭腳倒置的辯證法,這種思辨的辯證法必須在客觀經驗的層面上予以重建。馬克思看到了在黑格爾的理論中國家與市民社會的分裂,在這兩個領域中人們過著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在政治領域是自由、平等的生活,同時在經濟領域被宰治、被工具化的生活。這種分裂使得馬克思認為,人類要想實現真正的自由解放,必須

從經濟關係中入手,馬克思將經濟關係和經濟衝突理解為人們生活最核心的關係與衝突,這種衝突又表現為一種階級關係的衝突,這種階級衝突的解決必須通過一種全面的社會改造,使得人們的經濟生活中能像政治生活中一樣,達到一種自由與平等的關係,這導致馬克思得出一種暴力革命的結論。哈伯瑪斯認為馬克思之所以得出這種結論,在於其將策略性的目的性行動(典型為生產活動)作為社會生活的基本行動,而沒有看到以相互理解為導向的溝通行動的意義。雖然,在哈伯瑪斯(Jürgen Habermas, born1929)在後期著作《在事實與規範之間》中將私人自主與公共自主的關係問題作為自主性問題的核心來處理,但從哈伯瑪斯的總體的思想發展

歷程來看,對自主性問題的處理,以及自主性概念的理解為是持續變化的。在其早期的,《認識與旨趣》中,哈伯瑪斯將自主性問題理解為個體層面的問題,即去理解什麼是個體真正想要的(真正的旨趣),以及相關的社會壓力、意識形態等如何扭曲、威脅個體。在哈伯瑪斯看來,各種社會症狀的產生,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人們的真正的旨趣,即一種解放的旨趣,被遮蔽和扭曲。哈伯瑪斯區分了人類的三種基本實踐活動,生產實踐的活動、溝通活動、以及自我反思的活動,自我反思的活動是人類建立起自我身份的核心活動,這三種活動又是受到三種旨趣的引導,即技術的旨趣、實踐的旨趣和解放的旨趣,由於解放的旨趣被遮蔽,人們無法真正的建立其自身。這就需要一種批

判的知識,解除意識形態對人的扭曲,推動人們的自我反思,真正的建立其自身。在後來的其他學者論辯與反思中,哈伯瑪斯意識到《認識與旨趣》中的這種觀點,將整個社會的意識理解為一個統一式的主體意識,這是與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不符的,同時人作為「存在於世」的個體,人的自我反思必然也是在社會溝通中實現的,所以自我反思的活動與溝通實踐的活動,事實上是同一個活動。所以對於實現人的自主性來說,重要的就不是通過批判,解除意識形態的扭曲,推動人們的自我反思,而是保障溝通活動的有效進行。在《溝通行動理論》中哈伯瑪斯區分了,策略性的目的性行動和以相互理解為導向的溝通行動,這兩種活動又對應於兩種社會整合的模型,即系統整合的模式

和溝通整合的模式,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在於:理應是通過溝通整合的領域被系統整合的模式給取代,哈伯瑪斯將其稱之為系統對生活世界的殖民或入侵。在這種殖民現象中,人們無法通過溝通去建立自身的身份,人類理性中的道德和審美需要被壓抑,造成一種理性意義的喪失,人成為一種單向度的,被抽象化的存在。經濟和政治系統對於生活世界的殖民,是以法律為媒介進行的,所以他在《溝通行動理論》的最後指出,我們需要將法律從系統導向轉向溝通導向。到了《事實與規範之間》中,哈伯瑪斯看到法律對於自主性問題更深層的意義。在前面的論述中,筆者指出康德希望通過形式性的理性標準來統合私人自主和公共自主,而黑格爾則認為人的自主性必然只能在

倫理實體(國家)中實現。哈伯瑪斯看到了,康德和黑格爾的這兩個方面可以統合於一個程序性的法律典範之中,一方面,這種程序性的法律典範是以形式性的程序條件為中心,另一方面這種法律典範又要求公民的立法參與。哈伯瑪斯說在這種法律典範中私人自主與公共自主在這種循環關係中得到實現。在程序主義法律典範中一個正當的法律只有通過公民的普遍參與才有可能,所以,這種法律典範必然一個徹底的民主模式為條件。哈伯瑪斯提出一種審議式的民主模式,在其中公共論域被理解為一種與正式的政治系統相對「弱公共」。公共論域作為這個模式中的核心成分,是作為連接市民社會和政治系統的媒介,它既是收集生活世界中的意見、意志的蓄水池,也是各路政治菁

英、專家展開辯論的競技場,還是市民的意見、意志趨於一致化的共振板。最後,筆者想指出的是,雖然,哈伯瑪斯對於私人自主與公共自主的關係問題上,提出了一套包含哲學、法律、民主的完整理論,但是對於馬克思所提出的,人們在經濟生活中自主性的喪失問題,卻沒有給與足夠的關注,哈伯瑪斯希望通過法律的間接影響,如經濟補貼、工資和工作時長的限制等,來緩解經濟生活的不平等、被宰治的現象,但是,經濟生活於民主生活在內在邏輯上有著更深的衝突,這需要法律對經濟系統有著更緊密的結合與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