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學領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自然科學領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榊原洋一寫的 準備上學嘍!5.有趣圖解自然課 和陳竹亭的 丈量人類世:從宇宙大霹靂到人類文明的科學世界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自然科學領域領綱也說明:自然科學領域 領綱. 字體大小調整 小 中 大. 本功能需使用支援JavaScript之瀏覽器才能正常操作. 自然科學領域領綱.pdf. 瀏覽數:200. 2 3 2 0 9 6 4. ::: 新北市立福和國民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小熊出版 和商周出版所出版 。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 科學教育與應用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許良榮所指導 陳必榮的 以科學玩具設計科學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旋轉管的奧秘」及「靜電動力球」為例 (2021),提出自然科學領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行動研究、科學玩具、科學探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 王嘉瑜所指導 李欣怡的 探討概念、態度與科學解釋能力之關聯:以氣候變遷數位課程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氣候變遷、心智模式、結構方程模式偏最小平方法、科學解釋的重點而找出了 自然科學領域的解答。

最後網站全國自然科學領域輔導團成果發表舉辦研討會則補充:為了增進科學教育交流,教育部國教署中央輔導團自然科學領域每學年度末皆舉辦全國22縣市輔導團成果發表會,包括各縣市自然科學領域輔導團發展的亮點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自然科學領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準備上學嘍!5.有趣圖解自然課

為了解決自然科學領域的問題,作者榊原洋一 這樣論述:

滿足無窮無盡的「為什麼」,開啟科學的探索之門!   親子共學×趣味圖解×多元遊戲×自然探索 =科學知識大提升     ★為學齡前兒童量身打造的「基礎科學指南」,幫助孩子認識自然世界,養成探索習慣,輕鬆迎接校園生活!   ★掌握「玩樂式學習」精神,藉由猜謎、迷宮、找一找、手工勞作等遊戲,培養觀察力、求知欲。   ★融入【108課綱】自然科學領域核心素養與STEAM精神,鼓勵孩子主動探索世界並動手實作,將知識化為體驗。     「蔬果切開後會是什麼樣子?」   「鳥為什麼可以在天上飛?」   「颱風好可怕,究竟為什麼會有颱風?」   「橡皮擦可以把鉛筆字擦得乾乾淨淨,為什麼不能擦掉蠟筆的痕跡?

」     孩子對生活周遭的事物充滿好奇,每天都有數不清的「為什麼?」要問,儘管這些事物對大人來說平凡無奇,對孩子而言卻是不可思議的神祕現象。家長若能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或許就能開啟孩子探索世界的大門,並幫助孩子踏上自主學習的道路。     為了解答孩子對「自然」的各種疑惑,充滿好奇心的學習夥伴「阿奇」再度登場,帶領孩子發掘大自然潛藏的奧祕。《有趣圖解自然課》從生活中孩子經常接觸的四大類別:植物、動物、自然現象、人造器物切入,以趣味的方式提出問題,開啟孩子對科學的興趣。本書一部分透過精美的插圖、清晰的照片與簡短易懂的說明,讓不具基礎科學知識的孩子,能用視覺來進行學習,並培養敏銳的觀察力與好奇心;

一部分則透過紙上遊戲、趣味實驗與動手實作等活動,讓孩子能快樂探索世界,同時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與自信。     家長與孩子共讀後,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安排實際的體驗,如和孩子一同探索「蔬果切開後會是什麼樣子?」先觀察蔬果外型,再切開來觀察剖面,對照書本看看是否相同,更可以透過嗅聞、觸摸、品嘗,來加深孩子對蔬果的印象。或者,當家長和孩子一起製作書中手作教學會彈跳的「青蛙杯子」與會飛的「吸管蜻蜓」時,可以進一步挑戰改良玩具,讓孩子處在不斷嘗試進步的過程,必定能為孩子未來無限的求知欲與實踐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準備上學嘍!」系列全套共5冊:   《準備上學嘍!1.有趣圖解生活課》   《準備上

學嘍!2.有趣圖解健康課》   《準備上學嘍!3.有趣圖解社會課》   《準備上學嘍!4.有趣圖解數學課》   《準備上學嘍!5.有趣圖解自然課》     【生活好好玩】了解自己,建立生活常規!   《1.有趣圖解生活課》帶領孩子發現生活中各個角落隱藏的智慧,並從中理解規範、培養良好習慣、建立生活常規。   《2.有趣圖解健康課》蒐集了各種認識身體的謎題和遊戲,帶領孩子快樂學習關於身體與保健的知識。   《3.有趣圖解社會課》帶領孩子體會順利傳達心情、理解他人想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所帶來的喜悅!   【知識好好玩】激發好奇,奠定學科基礎!   《4.有趣圖解數學課》讓孩子享受解謎的樂趣,並以

視覺、直覺了解算術的概念和公式的意思,培養數學的感知能力。   《5.有趣圖解自然課》以淺顯易懂的圖畫,讓不具基礎科學知識的孩子,也能透過視覺感官理解科學的奧祕。    本書特色     1. 專為學齡前兒童設計的「基礎科學指南」   以貼近孩子生活經驗的自然事物與人造器物為主題,搭配插圖、照片與互動式遊戲,讓學齡前的孩子可以藉由玩樂,廣泛探索科學的不同面向,如動植物的活動、自然現象的成因等,並從中收穫知識與滿滿的成就感。     2. 在遊戲中學習,動手實作培養STEAM精神   心理學研究指出,最有效率的學習法就是「玩樂式學習」。本書設計許多需要放下書本、實際參與的遊戲和勞作,讓孩子不只是

從紙面上認識自然,更能置身其中體驗奧妙的原理。舉凡配對不同像實的帽子、玩手影遊戲、進行丟皮球實驗,再到動手製作會彈跳的「青蛙杯子」等,當孩子動手實際操作,不只可以更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質,更可培養「STEAM」精神。     3. 親子共讀/共學小提示   每個單元結尾都附有「給爸媽」的補充,提供專家的建議,讓家長在陪伴孩子閱讀、遊戲時,除了能適時說明相關的知識或常識,也能以此作為學習的延伸,和孩子一起培養觀察力。當遇到動手實作的單元時,家長也可從中了解實驗的注意事項。   學習好好玩推薦(依首字筆畫排列)     米蘭老師(YouTube網紅自然教師)   何翩翩(牧村親子共學教室負責人)   

林玫伶(前臺北市國語實小校長)   蘇明進(作家、國小教師)   讀者回響     大班的兒子最愛問「為什麼」,透過這本書,我們一起玩了好多遊戲,也解開好多問題!現在兒子變得更愛問為什麼了,有時連媽媽也會被問倒呢!──小晉媽(臺中媽媽)     這本書的用詞簡單,插圖也很可愛,我大女兒本來對自然沒什麼興趣,但在看完這本書後,開始對公園裡的動植物產生好奇了。──常恆(兩個小公主的爸爸)     身為大人的我已經很久沒有思考「為什麼」了,但和孩子一起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因為孩子不斷詢問「為什麼」,我才發現自己還有很多不明白的事。彷彿又重新認識了一次世界。──關爸(工程師)     這是一本能開啟孩子

求知欲的圖畫書,當我讀給4歲的女兒聽時,她總是會不斷提出新的問題,讓我感受到孩子無窮無盡的潛力。──安娜(高雄媽媽)

自然科學領域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記得打開CC字幕 #本名真的是有點難唸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各節重點:

00:14:正名爭議事件到底哪來的
00:47:Maria Curie的生平
01:52:媒體又標題殺人了?
02:15:反對方的3大論點
03:07:支持方的3大論點
03:28:橫掃5座諾貝爾獎的居禮家族
04:10:Maria Curie奪得諾貝爾獎的指標性意義
04:30:正名的指標性意義
05:07:我們的看法
06:04:七味粉開講時間
06:33:掰逼
06:37:??


【 製作團隊 】

|企劃:懷疑真的有家長會跟小孩談論居禮夫人嗎の土龍
|腳本:從小到大常常被唸錯名字の土龍
|剪輯後製:又再一次完成插播任務の Pookie
|演出:覺得名字真的是不太好唸の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十二年國教自然科學領域課綱草案(含國民中小學、普通型、技術型及綜合型高中)及相關意見回應表(送課審會):https://bit.ly/2Dct8Rw

→居禮夫人本名超長 學生:我唸不出來:https://bit.ly/2DcDmS5

→鍾沛君:我們還要忍受多少意識型態作祟衍生的腦殘點子?:https://bit.ly/2QN38Pw

→尊重性別平等⋯「居禮夫人」不再冠夫姓!他:人家不在意:https://bit.ly/2NPHATJ

→居禮夫人稱謂爭議 游梓翔:還有居禮女兒、女婿怎麼辦:https://bit.ly/2NrAky5

→波蘭臺北辦事處 / Biuro Polskie w Tajpej:支持:https://bit.ly/2NYKFRz

→林穎孟:教育需要與時俱進:https://bit.ly/2xxprQn

→為什麼「居禮夫人」該註解全名?:https://bit.ly/2NWJjqf

→居禮夫人當然還是居禮夫人 教育部澄清說明9月16日課審會之討論:https://bit.ly/2NoNThp


【 延伸閱讀 】

→有溫度的科學教育:新課綱為何要重新稱呼「居禮夫人」?:https://bit.ly/2NTkr2t

→性別觀察|還給居禮夫人她的名姓,為何女性們很在意:https://bit.ly/2MKs5aU

→江昺崙 台灣婦女與瑪麗居禮:https://bit.ly/2MLYNJ0

→張君玫教授評論教育部的聲明:https://bit.ly/2OBC1Fw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以科學玩具設計科學探究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旋轉管的奧秘」及「靜電動力球」為例

為了解決自然科學領域的問題,作者陳必榮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為利用「科學玩具」設計「科學探究」之教學,以行動研究探討於教學歷程中高中學生之科學探究能力的學習成效,以及教學時教師所遭遇到的困難與解決方法,並探討教師之專業成長。本研究設計「旋轉管的奧秘」與「靜電動力球」兩個科學玩具單元,每個單元設計三節課程,並進行兩階段的教學循環,每階段選取中部某高中一個班級的學生(約36人)為研究對象。研究透過蒐集與分析教學錄影、教學札記、學習單、學習興趣問卷、科學探究能力評量、協同教師教學觀察紀錄檢核表、訪談紀錄等相關資料,獲得以下結論:(1)「科學探究能力」評量結果(總分21分),第一階段教學之後測平均分數為15.81分(前測為15.64分),第二階段教

學之後測平均分數為17.70分(前測為16.79分),兩階段的平均分數皆為後測高於前測,且第二階段達顯著差異(p < .05);(2)研究者對於探究教學遭遇之困難提出的解決方法包括「給予充足的討論時間並且適時引導各組進行討論」、「隨機抽點學生回答問題、搭配加分獎勵制度以及明訂每項活動進行的時間」與「實驗前說明操作方法並提供更容易操作之器材」等;(3)以科學玩具設計探究教學的歷程中,研究者在「增進教學活動設計能力」、「提升探究教學能力」與「提升教學研究能力」等面向獲得專業成長。本研究最後對「以科學玩具設計科學探究教學」之教學以及未來研究發展提出建議,以提供高中教師及有意從事科學玩具與探究教學之研

究者參考。

丈量人類世:從宇宙大霹靂到人類文明的科學世界觀

為了解決自然科學領域的問題,作者陳竹亭 這樣論述:

第一本講述人類世主題的本土科普創作 認識當代最重要環境議題的最佳入門讀本! 人類世,是地球的危機還是轉機? 立足本土,放眼宇宙 思考人類存亡的終極挑戰     「人類世」是一個地質年代上的時間尺度,最初由諾貝爾獎得主克魯琛提出,地質年代大多是由自然事件所決定,然而近代科技發展卻造成全球暖化、生物滅絕、臭氧破洞等全球性的環境巨變。「人類世」指的就是人類以單一物種之姿,開始有能力來撼動、干擾大自然過程的時期。     本書是提供國內中學及中學程度以上,從自然史觀點介紹「人類世」的本土科普讀本。首先從宇宙、太陽系到地球,宏觀地認識我們的自然環境。接著談生命和人類的演化,回顧人類遍布全球、發

展文明的歷史。也從台灣觀點出發,介紹南島語族的大遷徙,勾勒出台灣在人類發展史上的重要意義。最後詳述人類世概念的來龍去脈,並檢討科學和科技在近代的演化進程。     對於誤用科技縱容物質文明的氾濫,我們必須及時產生自覺,建立合理且良善的世界觀。人類需要認識對周遭環境的影響,節制物質欲望,提升精神文明,設法與自然永續並存,這也是未來教育的關鍵方向。 專文推薦 王寶貫|中研院院士、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學系客座特聘講座教授 「本書的行文流暢,風格平易,涵蓋學門也非常廣,不僅足以作為環境教育的教科書,也很適合高中以上、關懷地球環境的社會大眾閱讀。」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李家維|國立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院侯金堆講座教授 林俊良|前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國立中興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 林士超|國立興大附中教師、2020年全國科展地科及環境科學第一名指導老師 周芳妃|教育部師鐸獎、北一女中化學科教師 孫維新|國立台灣大學物理系及天文所教授 曾耀寰|中研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師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蔣竹山|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 「科學,其實源自人文主義,產生了對世界最無與倫比的理解。只是很可惜地,在我們的社會中,科學似乎只是淪為工具,而非世界觀。這本深具科學世界觀的好書,帶領我們探索在這個人類世中,我們該如何上下而求其索。」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

學系助理教授 「轉變人類文明的四次工業革命首先由水力及蒸汽作為動力源,突破人力與獸力的限制,至第四次工業革命導入智能聯網技術,大幅提升生產效率及智慧。近年商業太空的快速發展即將促成下一波工業革命,人類文明不再侷限於過度開發的地球,邁向浩瀚無垠的宇宙,將解封無可拘泥的夢想。」 ——林俊良|前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國立中興大學電機系講座教授 「你困惑文明證據如何定義人類世嗎?你懷疑科學方法如何丈量人類世嗎?你了解哲學理念如何發展人類世嗎?這本書就如同燈塔指引年輕人思想,讀完這本書,你將深刻省思人生價值,也把握學習機會找出未來你在人類世的定位。」 ——周芳妃|教育部師鐸獎、北一女中化學科教師  

探討概念、態度與科學解釋能力之關聯:以氣候變遷數位課程為例

為了解決自然科學領域的問題,作者李欣怡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氣候變遷的機制與相關之因素為主題,探討融入科學解釋的線上課程對成年人的氣候變遷概念理解、心智模式和與對氣候變遷態度的影響,以及學習者對氣候變遷態度、持有概念多寡與科學解釋品質之關聯。本研究以90名成年人為對象,先進行氣候變遷概念課程後進行氣候變遷為主題的科學解釋課程,並在任務前、後以線上問卷進行氣候變遷概念理解測驗與氣候變遷態度問卷。研究方法以溫室效應概念與態度之前、後測分別進行成對樣本t檢定,以探討氣候變遷課程對學習者的氣候變遷概念理解以及對相關議題態度的影響。其次以PLS-SEM (Partial least squares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

g)分析學習者對氣候變遷態度、先備概念、概念學習成效與科學解釋品質之間的關聯。研究結果發現接受氣候變遷線上課程後,學習者在概念理解表現各構面和總分均有顯著提升。氣候變遷態度方面,相信氣候變遷正在發生、對氣候變遷議題感到擔憂和認為氣候變遷議題非常重要等構面有顯著提升。後測的心智模式分析結果顯示,高階與中階心智模式比例較高,且有大幅度的進步。PLS-SEM分析結果則指出先備概念是科學解釋以及概念後測的主要解釋因素之一,但科學解釋品質與概念後測表現並無關聯。態度前測則會影響態度後測,然而於教學前、後概念與態度並無關聯,且科學解釋品質對態度沒有解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