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題目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題目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GaryGroth-Marnat,A.JordanWright寫的 心理衡鑑大全(三版)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忧郁量表第二版(BDI-II) - 康复医疗器械也說明:贝克忧郁量表第二版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II,BDI–II),是一份简短的自我报告量表,旨在测量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贝克抑郁量表(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

中原大學 心理學研究所 梁記雯所指導 高敏嘉的 非臨床憂鬱者的注意力控制缺損:誘發反芻狀態的效果 (2020),提出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題目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憂鬱、反芻狀態、反芻誘發、注意力控制、眼球追蹤。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心理學系臨床心理學研究所 徐晏萱所指導 陳亭蓉的 主觀認知衰退評估方法之追蹤探討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主觀認知衰退、台灣版主觀認知功能退化量表、認知功能、不同分類、追蹤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題目的解答。

最後網站貝克憂鬱量表題目. 贝克抑郁自评量表(BDI) - AquaFish則補充:「貝克憂鬱量表」(Beck's Depression Inventory) 通過21個小問題, ... 我常常覺得想哭2008)、柯氏憂鬱量表(柯慧貞,1989)、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題目,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心理衡鑑大全(三版)

為了解決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題目的問題,作者GaryGroth-Marnat,A.JordanWright 這樣論述:

  本書針對最常使用的心理測驗及衡鑑工具,提供了最新的測驗版本、研究資訊、計分及解釋系統。本書亦創造了一個豐富且全面性的心理衡鑑資源庫,雖然以實務為主軸,但也適時地將科學融入其中,目標是從澄清轉介問題到撰寫對轉介者、案主有用的心理衡鑑報告過程中所遇問題,都能提供解答。   ●教你如何將評量分數及資料轉化成轉介問題的資訊及建議。   ●教你如何將心理衡鑑與治療、安置等建議緊密結合。 Ÿ  ●教你如何用轉介者能看得懂的方式寫出專業的心理衡鑑報告。 Ÿ  ●教你如何用美國心理學會心理衡鑑報告檢核表的五個面向(全面性、整合性、效度、以案主為中心、整體撰寫)修正報告。  

非臨床憂鬱者的注意力控制缺損:誘發反芻狀態的效果

為了解決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題目的問題,作者高敏嘉 這樣論述:

摘要背景:憂鬱個體時常沉浸在負向情緒中,並不斷的思考引起負向情緒的原因、後果,甚至負向的解釋過去及預測未來,這種自我批評式的思考歷程稱之為反芻。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反芻與憂鬱症之間有顯著的相關,反芻可能預測、惡化及持續憂鬱症狀的發生。Koster等人(2011)認為導致個體持續反芻行為的原因與注意力控制缺損有關,尤其抑制功能及轉換功能。當個體遇到負向情緒事件時會陷入反芻狀態中,若個體具有負向的自我概念與反芻的負向思考具有較低的衝突時便無法重新評估環境、改善情緒、解決問題;而憂鬱情緒會導致個體出現注意力窄化的現象,個體會將注意力聚焦在負向情緒事件及細節上而無法抑制或轉換,此注意力控制的缺損會導致

個體難以從反芻狀態中逃脫,使得個體憂鬱情緒惡化、持續或復發。因此探討憂鬱程度、反芻狀態與注意力抑制及轉換功能的關係具有臨床價值,然而目前針對反芻狀態對於注意力控制缺損影響的研究結果並不一致,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探討憂鬱與狀態反芻對注意力控制的影響。方法:本研究邀請中原大學學生作為參與者,透過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進行篩選分成高憂鬱組(N=38)及低憂鬱組(N=40),並填寫中文版反應風格量表短版、情境-特質焦慮及注意力控制等量表。參與者首先被要求回想並寫下過去最難過的事情以誘發參與者的負向情緒,接著兩組參與者會被隨機再分派到憂鬱反芻誘發組或分心轉移誘發組,參與者被要求跟著電腦上的指導語進行反芻思考或

分心轉移的因應策略。最後參與者完成混合反跳視作業。結果:本研究的結果顯示憂鬱程度及反芻狀態對於參與者的注意力控制有顯著的交互作用影響。低憂鬱組的參與者較不會受到分心或反芻狀態的影響,無論是採取分心或是反芻反應的參與者,在注意力控制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高憂鬱組的注意力控制表現則會受到反應方式的影響而有所不同。高憂鬱組中接受分心誘發的參與者,在混合區組中的反跳視錯誤率顯著較在單一區組中高,但在正跳視錯誤率上,混合區組與單一區組的錯誤率則無顯著差異;高憂鬱組中接受反芻誘發的參與者,無論在反跳視或正跳視錯誤率上,混合區組都顯著高於單一區組。結論:本研究結果顯示低憂鬱者較不會受到情緒反應策略的影響,因此

採取分心反應與反芻反應的參與者在注意力控制表現上沒有明顯差異。然而,高憂鬱者的注意力控制表現會受到反應方式的影響,採取分心反應的參與者比採取反芻反應的參與者表現出較佳的注意力轉換功能。推測可能是因為分心因應策略並非高憂鬱者慣用的情緒因應策略,使得高憂鬱者較難進入分心狀態,故不會佔據認知資源,因此導致採取分心反應的高憂鬱者有較佳的注意力控制表現。

主觀認知衰退評估方法之追蹤探討研究

為了解決貝克憂鬱量表第二版題目的問題,作者陳亭蓉 這樣論述:

主觀認知衰退 (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SCD) 可能是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 的臨床前階段,在認知衰退的早期偵測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不同研究中所選用的SCD篩選方式尚無公認標準,以至於結果難以形成跨研究的比較。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分類方法下的SCD族群是否具有特徵的差異性及其追蹤後的認知退步情形,並檢視國內新發展之台灣版主觀認知功能退化量表 (Taiwan 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Questionnaire, TSCDQ) 對於認知與功能退化的預測力。本研究樣本為來自社區的中老年人,

共招募287人,納入分析118人。本研究以TSCDQ的總分及數個常用於定義SCD的單一題項作為SCD分類依據,於七種分類方式下各分為控制組 (cognitively normal control, CN)、SCD組及輕度認知障礙組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每位參與者均進行認知功能、情緒及日常生活表現評估並追蹤。結果顯示相對於其他分類的SCD組,以個體內參照題目所篩選出的SCD族群與其所屬分類之CN組相比,有較高的憂鬱分數 (p = .035) 和焦慮分數 (p = .021)。在平均追蹤約兩年半後,以「量化分數」切截點或「求助意願」題篩選出的SCD組,

相對於其他SCD分類,對於偵測退步分別具最佳及次佳表現。雖然基準期TSCDQ分數無法預測未來認知表現及衰退與否,但在控制人口學變項與情緒變項後,仍可預測未來日常生活表現 (ΔR2 = .06、p = .005) 及行動能力 (ΔR2 = .04、p = .022)。本研究結果顯示不同定義下區辨的SCD組可能具差異性,提供未來研究選擇SCD判斷方式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