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正義方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轉型正義方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長谷部恭男寫的 法律是什麼?法哲學的思辨旅程 和的 劉峯松全集 4:大人囝仔來聽古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專文】追悼一個時代,最後見證者與殘喘的轉型正義也說明:2017年7月26日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出版 和拓展文教基金會所出版 。

國立政治大學 亞太研究英語碩士學位學程(IMAS) 魏玫娟所指導 歐嘉仁的 遲來正義不是正義?台韓轉型正義方法的比較 (2016),提出轉型正義方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灣、南韓、轉型正義、民主化、真相委員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班 廖仁義所指導 曹欽榮的 紀念博物館、記憶研究與轉型正義-從國際經驗到綠島人權文化園區 (2010),提出因為有 紀念博物館、記憶研究、政治監獄、轉型正義、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的重點而找出了 轉型正義方法的解答。

最後網站威權統治時期之政治刑法與轉型正義《解答》 - 永無止盡的學習路則補充:Q, e, 舊刑法第100條第1項只規定了四種思想上的主觀不法意圖(意圖破壞國體、竊據國土或以非法之方法變更國憲、顛覆政府);第2項則是預備犯與陰謀犯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轉型正義方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法律是什麼?法哲學的思辨旅程

為了解決轉型正義方法的問題,作者長谷部恭男 這樣論述:

如果法律是社會正義和道德的底線, 我們更該想想,法律究竟是什麼! 審訂、導讀  吳豪人  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專文推薦  周伯峰  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推薦 王鵬翔  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繼文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研究員 莊世同  台灣大學法律學院教授 黃舒芃  法律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日本憲法學權威以日常生活的例子,從「人應如何生存」的角度出發,探究「國家」與「法律」的意義與價值   東京大學法學部教授長谷部恭南爬梳霍布斯、洛克、盧梭、康德的社會契約論傳統,闡釋人類成立國家的目的,包括維繫和平的社會生活、保障個人的權利與財產、重拾個人的自由,以及建立客觀的

法秩序。 以社會契約論導出的憲政主義為基礎,他接著介紹凱爾森、哈特、德沃金的學說,探討法律究竟是什麼,法律與強制力和道德之間的關係,法治的意義及其極限,並說明國家藉以存在的憲法與國民之間的關係。 最後,他解釋為了制定法律,大多數國家所採行的民主政治的運作原理,以及該如何防範多數決的錯誤。以蘇格拉底接受民主雅典的死刑判決為例,他以思考「人民是否有遵從法律的義務」作結。 思考「法律是什麼?」這個問題是一種培養公民力量的過程,而透過思考批判的能力培養過程,公民才不會淪為國家機關以「法律」為名進行奴役的對象,才夠格當一個國家主人。 ─—周伯峰  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長谷部教授的公民社會論,無論

在日本或台灣,都有很重要的當代意義。原因之一,是因為如今的公民社會所面臨的敵人,並不只是戰前般無所不至的國家權力。冷戰結束之後的新秩序,使得現代國家,幾乎毫無例外地必須在帝國主義與跨國資本的雙重箝制之下,放棄相當部分的主權。愈缺乏政治文本、公民社會愈不發達的國家,讓渡給帝國與跨國資本的主權愈多─—此處所謂的主權讓渡,說穿了就是讓渡公民的各種權利。 ─—吳豪人  輔仁大學法律學系教授

轉型正義方法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活動資訊
台中場 2021/1/31(日)地點:臺中社會創新實驗基地 地址:台中市北區精武路291之3號7樓

高雄場 2021/2/7 (日)地點:TCCC台灣文創訓練中心-高雄信義館 地址:高雄市苓雅區中正二路175號13樓之3

台北場 2021/2/27(六)地點:社會創新實驗基地 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三段99號(暫定)

👉 立即報名:https://bit.ly/3bNz2rW

-

根據促轉條例,促轉會的法定任務,是去釐清威權統治時期壓迫體制及加害者、參與者之責任、落實轉型正義政策以強化民主正當性。

在促轉會成立後,也致力於釐清壓迫體制、描繪體制加害者與參與者面貌,兩年多以來試圖重構威權統治時期的情治、偵查、審判架構及流程。第一步,先從整理歷史出發,例如建置臺灣轉型正義資料庫,呈現政治案件受裁判人資料,並將軍事審判體系指揮鏈與裁判內容公布於網站上。也藉由在平復司法不法決定書中揭露起訴者、審判者、呈核者與核定者之姓名與職銜,讓社會得以窺見壓迫體制、加害行為及參與的一角。

但如同政治受難者面貌多元,壓迫體制中的加害者及參與者亦複雜多重,除了不同角色對加害行為有不同程度的決策權;即使是同一個角色,亦有不同作為的可能性。

過往各界對加害體制及加害者各有不同的想像以及評價。
因此,促轉會也希望與社會大眾更務實地討論——所謂「壓迫體制」中,那些人是加害人?那些人是參與者?
什麼樣的行為應該被究責?究責的內容與方法又是如何?

促轉會委託話鹿學人有限公司辦理討論會議,希望透過社會對話,使過往威權體制中加害者與參與者的面貌從迷霧中浮現;並共同交流討論,究竟什麼樣的行為,是否應負擔何種程度的責任。藉由一次次釐清作為與聚焦討論處置方式,期待我們能凝聚現今社會中對於真相、正義與究責的想像,進而從中學習反省,展望共同的民主未來。

👉 立即報名:https://bit.ly/3bNz2rW

遲來正義不是正義?台韓轉型正義方法的比較

為了解決轉型正義方法的問題,作者歐嘉仁 這樣論述:

由於台灣與南韓近期的政權與溝通的更迭,兩國國內的政治焦點又再次轉向正義,尤其是針對在獨裁政權統治下,受到迫害的人民而言的歷史正義。雖然台灣與南韓在二十世紀時,都經歷了相似的政治進程,但兩國在處理政治轉型前的人權迫害問題,即所謂的轉型正義的方法卻不盡相同。在南韓,轉型後的政府開始推行一系列的政策,包括成立真相委員會、審判兩名前任總統、為國家暴力的受害者建立多重補償法案。相對的,台灣政府的作法則較為零碎,使用相對消極的方法尋找真相、提供戒嚴時期的受害者賠償、目前則處理長久以來具有爭議性的國民黨黨產問題。本論文將檢視此兩個東亞「第三波」民主國家,在處理轉型正義的問題上(亦即尋求真相與責任歸屬)為何

會採用兩種徹底不同的解決之道,並對不同解決方式背後的環境、歷史、制度下的原因提出疑問;接著探討南韓政府這看似合理的做法為何僅是紙上談兵,究竟有何欠缺。針對兩國的轉型正義議題,本論文試著提出一項溫和的轉型正義推動政策,以滿足受害者對於真相、對於平復的渴望,以促進兩國內部對立團體的和解。

劉峯松全集 4:大人囝仔來聽古

為了解決轉型正義方法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作者於政治冤獄期間結識李敖,在他的鼓勵下開始寫作,大部分稿件由其「特殊管道」送出牢外,大多以「金套房居士」為筆名,發表於他的《萬歲評論叢書》。   移監龜山後,雖然沒有李敖「特殊管道」的方便,還是持續寫作。這時寫的文稿都得考慮能不能通過獄方審查,沒辦法隨興發揮,大致就寫了幾類無傷大雅的,一類是台灣童話,一類是改寫的台灣民間故事,一類是同房難友告知的故事,一類是自己的故事。計算下來,總共159篇,幾經考慮排除一些,餘136篇都收入本書中。  

紀念博物館、記憶研究與轉型正義-從國際經驗到綠島人權文化園區

為了解決轉型正義方法的問題,作者曹欽榮 這樣論述:

二次戰後,228事件、白色恐怖影響台灣深遠。1980年代中期,社會運動風起雲湧、民主化運動激烈衝撞舊有體制,平反歷史、設立紀念館成為運動的議題之一。紀念228、白色恐怖的紀念碑、紀念地、紀念館(政治監獄)陸續成立,公開的紀念化(memorialization)現象,所代表的紀念文化、文化記憶的意義,成為當代社會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反映在博物館世界的全球「紀念館熱」現象,突顯紀念館在全球思潮、國際政治、經濟環境的趨勢下的特殊性。全球多數紀念館在二次戰後設立,1980年代快速增加,發展時間不長,它涉及當代民主轉型正義的議題,紀念館和1990年代全球記憶研究熱潮,連結為研究文化記憶的新課題。本研究

借助紀念館文獻、記憶研究、轉型正義研究、規劃設計實務的考察,說明紀念館相關國際組織和案例,與政治、美學的對話,探索紀念館文化的現象。紀念館訴說的是歷史、還是記憶,產生了博物館、歷史、記憶的交互多重課題,有別於傳統歷史博物館。本研究以228紀念館、綠島人權園區為例,探討記憶在我國紀念館展示規劃及紀念館文化中所呈現的記憶、文化遺產議題,吸取博物館研究相關新興領域,探索學科邊界的文化新現象或知識挑戰,突顯紀念館研究中人權、公共領域的課題,激發我國設立國家人權博物館的想像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