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減資原因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長榮減資原因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華驎,孔繁華寫的 公司的品格2:從本地個案看懂台灣公司治理,拆解上市櫃公司地雷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長榮現金減資19日再啟航參考價出爐 - 財訊也說明:今年台股重量級現金減資案-長榮(2603)在7日暫停交易,19日新股重新上市,6日投信選在最後一天交易日進場回補6732張,是近期最大的單日買超, ...

銘傳大學 會計學系碩士班 李娟菁所指導 宮韻宜的 減資與企業長短期財務績效之關聯性 (2018),提出長榮減資原因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現金減資、庫藏股減資、彌補虧損減資、財務績效。

而第二篇論文銘傳大學 企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汪志勇所指導 林佳臻的 現金減資及現金股利之制度比較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現金減資、現金股利的重點而找出了 長榮減資原因的解答。

最後網站減資非蜜糖!長榮股東數降至1年低點零股人次1原因暴增逾2倍則補充:長榮 (2603)減資6成在19日恢復交易,新股上市遇到國際運價回落,單周股價下跌約15%,整體股東人數下滑至41萬人,創下1年低點,顯見在產業基本面出現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長榮減資原因,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公司的品格2:從本地個案看懂台灣公司治理,拆解上市櫃公司地雷

為了解決長榮減資原因的問題,作者李華驎,孔繁華 這樣論述:

博客來商業榜 No.1《公司的品格》第二集 「鄉民提問」進階版,借鏡美國實務經驗 不只「點出問題」,更從制度面解決問題   股市騙局層出不窮,卻無人負責,   台灣公司治理破了大洞,有解嗎?   投資人一定要知道的上市櫃公司怪現象!   看懂財經媒體的關鍵字、揭露上市櫃公司的黑洞、破解現行制度的盲點   財經部落格「RusRule」格主李華驎,以台灣上市櫃公司個案,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剖析漏洞百出的制度,並且援引美國的實務經驗,探討台灣該如何建立安全遊戲規則,讓投資者安心,進而吸引國際長期投資資金,以尋求穩健發展。   ◎ 你不知道的控股神器──財團法人面面觀   ◎ 怎麼了?你變了

!說好的接班呢?──不同的家族控股模式   ◎ Treat or Trick?──不給糖就搗蛋的股東會   ◎ 我就是不專業,不然要怎樣?──談威強電財報疑雲   ◎ 有關係就沒關係?──萬泰銀行掏空案   ◎ 可以讓人剛減資完又私募的嗎?──企業常見的美化財報手法   ◎ 進軍國際的黃粱一夢──歌林啟示錄   ◎ 你好胖,我好怕──基因國際的現代金錢啟示錄 各界推薦   ◎作者頗具巴菲特的視野,能將繁複的公司治理觀念化為常識性的論述,對於想一窺治理堂奧的讀者,大有助益。──陳冲(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前行政院院長)   ◎投資人可藉由本書趨吉避凶、汰蕪存菁,發現真正有價值的標的公司。這

是一本培育投資人及上市櫃公司「對的基因」的好書。──唐樹萬(中華策略管理會計學會理事長)   ◎本書不僅讓讀者看清公司會做出那些沒品的行為,而且更明白指出改變的契機。健全的制度,才是市場與經濟發展的良方。──綠角(財經作家)   ◎總幹事黃國華(作家)  

減資與企業長短期財務績效之關聯性

為了解決長榮減資原因的問題,作者宮韻宜 這樣論述:

我國上市櫃公司減資主要可分三種型態,一是嚴重虧損公司藉減資打掉累積虧損;其次是買回庫藏股,再註銷股本;再者是公司將資本以現金方式退還給股東。過去文獻上關於企業減資的研究,多數以事件研究法探討減資宣告的相關議題為主,對於企業減資後財務績效表現,特別是長短期績效之差異,並無完整比較,亦未考量總體經濟條件,以致無法捕捉減資實際成效及可能原因。本研究就三項減資型態,考量公司治理、企業特性與總體經濟等因素,同時將彌補虧損減資公司再細分為只進行彌補虧損之公司以及彌補虧損減資後再增資之公司,分別探討其對公司長短期財務績效的影響。本研究樣本期間選取2002至2018年,共17年,以公司規模(Size)為基準

,採配對方式篩選同年同產業規模接近之對照的「完全未辦理各種形態減資之公司」,進行OLS迴歸分析。實證結果顯示,現金減資應是短期的特效藥,確實可以改善企業短期財務績效,但對長期財務績效並無效果。彌補虧損減資無法在短期間內實際改善公司財務狀況,對長期績效也沒有影響;進一步將彌補虧損公司再細分為單純彌補虧損與減資再增資兩組次樣本分析,其結果並無不同,證明彌補虧損減資無論對是否再辦理增資的公司,其財務績效的影響並無差異;但是若比較是否於彌補虧損減資後再增資則發現,辦理減資再增資的公司,其長期財務績效表現較佳。至於註銷庫藏股對短期及長期財務績效皆沒有正面的效果。

現金減資及現金股利之制度比較研究

為了解決長榮減資原因的問題,作者林佳臻 這樣論述:

近幾年來,越來越多財務穩定之公司將現金減資做為操作財報的方式,從現金流量角度來看,現金減資與現金股利同為現金流出,且對股東而言,都是拿回現金,但現金減資屬股款退回,並不計所得稅,兩者無論從會計處理、法制程序及稅務面等都大不相同。比較分析後,本研究發現企業實施現金減資不單只因公司帳上有閒置資金或無其他投資機會,其稅務考量及因股本減少產生的財務比率變化,也可能是企業實施此政策的原因,但現金減資影響債權人及股東甚巨,為保障其權益,在法制程序上有諸多限制與程序。現金減資後,縱然股本減少有帶動每股盈餘(EPS)之誘因,但以長期角度來看,投資人應從企業產業趨勢、市場競爭力、未來獲利能力及公司基本面等多方

考量,來評估企業現金減資後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