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自行車路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電動自行車路權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周文生,蔡中志,黃慧娟,許志誠,李銀英,謝顏輿,蔡佩芝,陳俞任,張開國,葉祖宏,周文靜寫的 自行車及類似運具安全管理之研究 和李瑞敏等的 城市道路交通組織方法與實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使用行動輔具之身障者於道路行走視為行人也說明:電動 代步車雖然名稱中有「車」一字,但屬於「醫療器材管理辦法」定義的眾多品項的其中一項;若民眾使用電動代步車或輪椅行駛於道路上,依據交通部相關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和清華大學所出版 。

逢甲大學 運輸與物流學系 葉名山所指導 姜博瀚的 臺北市自行車事故特性之研究 (2020),提出電動自行車路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自行車、交通事故、綠色運輸、台北市。

而第二篇論文靜宜大學 法律學系 林淑雅所指導 吳政融的 機車路權限制的法制分析-一個社會發展的觀點 (2018),提出因為有 機車路權限制、機車安全、禁行機車、兩段式左轉、車種分流的重點而找出了 電動自行車路權的解答。

最後網站[閒聊] 請問電動自行車的路權 - PTT 熱門文章Hito則補充:請問如果自己在路上和電動自行車相撞,交通法會怎麼判?就我個人的初淺認知,電動自行車好像沒啥路權如果我是轉彎車,被直行電自車撞上,是誰比較不對?第二個問題是,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電動自行車路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自行車及類似運具安全管理之研究

為了解決電動自行車路權的問題,作者周文生,蔡中志,黃慧娟,許志誠,李銀英,謝顏輿,蔡佩芝,陳俞任,張開國,葉祖宏,周文靜 這樣論述:

  國人使用自行車的風氣日趨盛行,自行車不僅是休閒工具,也逐漸成為短程使用的運輸工具。同時借由電力或電力輔助操控,類似自行車的移動運具,如電動代步車、電動滑板車、賽格威、平衡車、風火輪等亦有在道路及人行道行駛,然目前尚無具體法規可規範,造成道路及人行道上的秩序及安全問題。本計畫蒐集並比較分析國內外自行車及類似運具法規內容與管理機制,檢討各類慢速運具之重要課題與面臨挑戰,從道路安全系統架構、慢速運具定位與管理構想、通行路權與規範、駕駛人規範、車輛規範等面向,提出慢速運具管理方案,以及後續政策推動之建議,供主管機關施政之參考。 在慢速運具定義與通行定位方面,本計畫建議增訂動力行

動輔具,定位為類行人,以更廣泛照顧年長者與行動不便者生活上的交通需求;以及增訂個人代步載具,定位為類自行車,使其在自行車的基礎上發展與管理。在慢速運具管理構想方面,本計畫提出以車輛速度(車輛最大行駛速率25公里/小時)、道路速限(車道速限為30公里/小時)作為慢速運具分流管理架構,在各類慢速運具之速度風險控制前提下,對人、車可採低度管理。後續地方政府可依循此原則架構,因地制宜納入管理。

電動自行車路權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電動代步車是否有路權?20171012】

電動代步車是否可比照一般車輛爭取路權?立法委員鍾佳濱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質詢強調,既然交通部、衛福部皆認定它是輔具,依道路交通安全規則視同行人,就要加強宣導,避免一再發生與車輛爭道,甚至騎上高速公路等亂象。

鍾佳濱指出,目前的機動載具種類甚多,包括電動代步車、腳踏車、電動輔助自行車、電動自行車、二輪機車、三機車等,其中前四種免牌照、駕照也免稅金,但近來電動代步車騎到快車道、甚至上高速公路時有所聞,而且還要爭取路權,到底電動代步車是否可像一般車輛擁有路權?

交通部長賀陳旦回答,電動代步車不是車輛,是否該有路權有待商榷。

鍾佳濱表示,電動代步車是銀髮族、身障者最常使用的外出工具,在公園、車站、市場等公共場所經常可見,雖然它是行人活動的輔助器材,不過因其製造廠商與販售地點與其他電動車輛相同,許多民眾根本搞不清楚,以致違規受罰。

衛福部表示,電動代步車是屬於輔具的一種醫療器材,性質和電動輪椅相仿,應遵守道路交通安全規則行人相關規定,行走人行道,以免受罰。鍾佳濱指出,既然如此,電動代步車就如同電動輪椅一般,可進入室內,「是椅不是車」,交通部與衛福交通部應加強宣導,讓民眾了解。

臺北市自行車事故特性之研究

為了解決電動自行車路權的問題,作者姜博瀚 這樣論述:

  近年環保意識抬頭,節能減碳、省電省能源已漸漸成為全民共識,政府相關政策亦朝此方向邁進,而不用加油的「自行車」,既可運動亦可達到運輸目的,又符合綠色運輸宗旨,慢慢為國人喜愛,自2009台北市政府設置YouBike站點,使用人逐年上升,足見國人對於短程點對點間,使用自行車的意願頗大。  根據警政署統計,自行車政策推廣以來,自2010年至2014年之間,自行車之事故發生件數逐年增加,死傷人數連年提高,因此,為研究自行車事故特性,俾利自行車事故防制,本文之研究係以台北市為例,就2013到2019年間自行車涉入之交通事故,可用資料共計9387筆,研究自行車事故特性,歸納自行車事故最常見之肇事原因,

參考公用自行車使用率進行研究,並以卡方檢定運算事故因子與自行車駕駛死亡之相關性,研究顯示6年間自行車事故呈線性成長,自行車駕駛是否死亡與對造之車種、發生時段、駕駛年齡、發生地點有顯著相關,冀以本研究提供後續自行車相關政策參考。

城市道路交通組織方法與實踐

為了解決電動自行車路權的問題,作者李瑞敏等 這樣論述:

近年來,我國城市道路壓力不斷增加,各界人士為提高城市道路交通系統運行效率,不斷進行實踐與探索。同時,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推動下,國內外的道路交通組織理念也在不斷發生變化。本書結合了近年來國外一些在道路優化設計方面的動向,對城市道路交通組織的部分典型方法進行了介紹,主要內容包括: 完整街道、道路重塑、潮汐車道、交叉口車道優化、信號協調控制、指路系統設計,以及應對電動自行車的交通組織方法等。本書可為相關課程(如交通管理與控制等)提供學習參考,亦可作為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企業單位中從事交通管理相關工作的各類人員的參考讀本。 第1章 概述1.1城市道路交通系統1.2城市道路交通組織管

理1.2.1概述1.2.2道路交通組織管理的原則1.3道路交通組織管理的分類1.3.1按照范圍分類1.3.2按照措施類型分類參考文獻第2章 完整街道2.1完整街道的概念與發展歷史2.1.1完整街道的概念2.1.2完整街道的歷史2.2完整街道的設計方法2.2.1設計要素2.2.2與傳統設計方法的區別2.3芝加哥完整街道設計方法2.3.1完整街道設計決策樹2.3.2完整街道橫斷面元素2.3.3交叉口和過街設計2.3.4完整街道推薦設計標准2.4完整街道的實施效果2.4.1改善道路安全水平2.4.2改善公眾健康2.4.3促進社區發展2.4.4減少環境污染2.4.5效益成本2.5小結參考文獻第3章 潮

汐車道3.1潮汐車道的發展3.2潮汐車道的適用條件3.3潮汐車道的交通控制系統3.3.1道路設備3.3.2控制中心3.4潮汐車道的交通組織3.4.1路段交通組織方法3.4.2交叉口交通組織方法3.5潮汐車道的優缺點3.5.1優點3.5.2缺點3.6實例分析3.6.1實施背景3.6.2實施前交通狀況3.6.3實施內容3.6.4效果評價3.7未來第4章 交叉口可變車道4.1借道左轉4.1.1基本原理4.1.2交叉口渠化設計4.1.3交叉口信號配時4.1.4特點分析4.1.5適用范圍4.1.6實際效果4.1.7國外的發展4.2可變導向車道4.2.1基本原理4.2.2可變導向車道標志4.2.3可變車道

地面標線4.2.4設置條件4.2.5其他事項參考文獻第5章 干線協調控制5.1基本原理5.1.1基本概念5.1.2控制參數5.1.3時距圖5.1.4控制方式5.1.5基本特點5.2適用條件5.3控制效益5.4實踐案例5.4.1廣州大道北干線信號協調控制案例5.4.2中山大道干線信號協調控制案例5.5經驗總結第6章 城市道路指路標志體系6.1指路標志概述6.1.1指路標志定義6.1.2指路標志信息分類6.1.3指路信息分級6.1.4指路標志版面6.2城市道路指路標志體系6.2.1城市道路指路標志分類6.2.2一般城市道路指路標志系統6.2.3城市快速路指路標志系統6.3指路標志系統設置原則6.3

.1目前指路標志設置存在的問題6.3.2指路標志設置原則6.4城市道路指路標志的設置方法6.4.1一般城市道路指路標志的設置6.4.2城市快速路指路標志的設置6.5實例分析6.5.1義烏市中心城區道路概況6.5.2義烏市中心城區指路標志系統現狀分析6.5.3義烏市中心城區指路標志系統設計與規划第7章 電動自行車交通組織7.1基本概念7.1.1電動自行車的法律地位和管理依據7.1.2電動自行車交通組織的基本原則7.1.3電動自行車交通的基本特點7.1.4南寧市電動自行車發展情況7.1.5南寧市電動自行車交通組織的基本方法7.2設計方法和內容7.2.1南寧市交叉口渠化設計的演變7.2.2明確路權,

划分交叉口進口方向類型7.2.3引導進入停車等待空間7.2.4有渠化安全島的交叉口7.2.5明確不同信號燈狀態下電動自行車通行方案7.3電動自行車候駛區特點分析7.3.1優點與存在的不足7.3.2適用范圍7.3.3方法成本7.3.4交叉口流量7.4實際效果參考文獻第8章 道路瘦身8.1道路瘦身的概念和發展歷史8.1.1概念8.1.2道路瘦身形式8.1.3道路瘦身的發展歷史8.2道路瘦身的實施效果8.2.1交通安全性與系統運行提升8.2.2行人、非機動車出行優化與實例8.2.3協同增效效應與實例8.3道路瘦身可行性影響因素8.3.1安全因素8.3.2交通系統運行因素8.3.3非機動車、行人、公共

交通及貨運因素8.3.4其他影響因素8.3.5道路瘦身可行性一般決定程序8.4道路瘦身改造工程設計8.4.1幾何設計8.4.2運行設計8.5道路瘦身效果評價8.5.1道路瘦身安全評價分析8.5.2運行分析8.6道路瘦身案例介紹8.6.1加拿大道路瘦身改造案例8.6.2日本道路瘦身改造案例8.6.3美國道路瘦身改造案例8.7道路瘦身在我國應用的思考參考文獻

機車路權限制的法制分析-一個社會發展的觀點

為了解決電動自行車路權的問題,作者吳政融 這樣論述:

機車為現今都市交通中,主要的運輸工具。更是目前交通事故傷亡中,最大占比之車種。而研究認為,機車之行駛態樣有別於汽車,更易與其他車輛產生衝突。因此政府提出限制機車路權,並以分流作為提升安全的手段。禁行機車為直線中主要分流的措施,兩段式左轉則為路口之分流措施。希望透過限制機車行駛空間,達到車種分流的目的。然而機車路權限制,目前缺乏設置標準。因此各地方政府在保守的選擇下,多半未妥善評估機車路權限制之手段是否合宜,即為設置。而桃園市塗銷禁行機車之試辦,發現可以降低4成的事故。因此機車路權限制之適當性,更受質疑。而機車路權限制的形成,與機車行駛特性有關外。本文透過歷史發展的角度切入,發現機車的盛行,與

我國經濟、產業發展有密切關係。但追求經濟發展之初,並未給予交通妥善的規劃。且在交通的發展上,選擇了以汽車為主的方向,成為現今交通之樣貌。本文透過分析機車路權限制手段發現,就統計上而言,並無明確減少事故的效果。且在比例原則的檢視上,禁行機車無明確的設置規範,也無研究證明能減少事故發生。再加上有侵害更小的手段存在,因此在違憲審查上,無法通過檢驗。故減少機車行駛空間,可能非減少機車事故的手段。而兩段式左轉,本文分析後認為,仍可作為路口之分流措施,但其設置仍有改進空間。而本文嘗試透過不同面向的分析,提出些許建議,期待能夠建立更安全的交通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