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王暗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青山王暗訪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謝宗榮寫的 圖解台灣廟會文化事典:廟會實境╳角色轉換╳進香遶境╳祈福拜拜 和邱坤良的 寶島大劇場:目睹之現狀與怪現狀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臺北三大祭典之一- 艋舺青山宮青山王祭 - 有保庇也說明:艋舺青山宮主祀青山靈安尊王,臺北一年共有三大宗教盛事,其中之一就是艋舺青山宮青山王祭,每年在臺北都會有許多信眾參與這次一年一度的艋舺宗教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晨星 和九歌所出版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吳明德所指導 林佩蓉的 邱坤良及其散文書寫 (2013),提出青山王暗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南方澳大戲院、邱坤良、散文。

而第二篇論文真理大學 宗教文化與組織管理學系碩士班 張家麟所指導 蘇倍民的 宗教政策與政教分立:臺北市政府宗教案例之比較研究 (2013),提出因為有 政教分立、宗教自由、政教關係、宗教政策、政教分立之牆的重點而找出了 青山王暗訪的解答。

最後網站【圖輯】艋舺小過年青山王祭暗訪搶先登場 - 上報Up Media則補充:每年農曆10月23為青山王聖誕日,是艋舺當地大型宗教盛事。而農曆10月22、23日為暗訪,暗訪是青山王率領各部...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青山王暗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圖解台灣廟會文化事典:廟會實境╳角色轉換╳進香遶境╳祈福拜拜

為了解決青山王暗訪的問題,作者謝宗榮 這樣論述:

  以廟宇為中心進行的廟會,堪稱另類的「台味嘉年華會」,舉凡廟會期間舉行的宗教儀式及遶境出巡活動,各社區都會組成或聘請藝陣遊行,如同與神明一起巡邏,除有消災祈福的意旨外,亦有除煞鎮定、安撫人心、藝文娛樂功能的作用,同時也是台灣庶民文化的精彩縮影。   本書針對台灣廟會實境中光彩奪目且變化萬千的內容,以圖解紀錄常民參與的祭拜、迎神、儀式等廟會儀式與活動,彷彿跟著廟會去巡遊,提供讀者進一步理解廟會文化的脈絡,且一次看懂廟會大拜拜、逗熱鬧的超強文化特色,及其獨特的台灣生命力。 本書特色   1.過去台灣常民的表演藝術多在廟口進行,如傳統戲曲南北管、民俗藝陣或民俗曲藝唸歌、講古、雜耍等,相當於現

代的街頭藝人,廟口也成了實實在在的地方演藝中心。又因為人口聚集帶動經濟,自然也使附近成為商業黃金地段。 台灣民間一般慣俗在神誕、廟會時期都會舉行宗教儀式以及遶境出巡儀式,這些活動並與消災祈福的民間習俗融合在一起,堪稱為傳統村落的「嘉年華會」,更衍伸為吸引眾多觀光客的著名民俗活動。因此,觀察傳統的神誕、廟會、陣頭、習俗等廟會活動,當可瞭解傳統民間社會的宗教信仰意涵與民俗文化中豐沛的生命力。   2.以廟宇為中心所進行的廟會,更是一種常民參與的公共性民間信仰的活動,各社區廟宇、行業都會組成或聘請藝陣遊行,如同與神明一起巡邏,有除煞鎮定、安撫人心的作用,除了具有藝術、娛樂功能之外,也是台灣文化的精

彩縮影之一。   3.台灣廟會的文化十足的奪目且變化萬千,以圖解紀錄動態的祭拜、迎神、儀式等廟會儀式與活動就越顯重要,除了可深入理解廟會文化的脈絡,並可彰顯獨特的台灣生命力文化特色。 作者簡介 謝宗榮   ◆出生於南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助理、私立大葉大學兼任講師、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傳統工藝系、輔仁大學進修部宗教系兼任講師。   ◆現職:耕研居宗教民俗研究室主持人,新北市、桃園縣、雲林縣文化資產審議委員,從事臺灣漢人民俗藝術、民間信仰、道教文化研究多年。   ◆著有《神像與信仰》(臺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2003)、《臺灣傳統

宗教文化》(晨星出版,2003)、《臺灣傳統宗教藝術》(晨星出版,2003)、《臺灣的信仰文化與裝飾藝術》(博揚文化,2003)、《臺灣的王爺廟》(遠足文化,2005)、《臺灣的廟會文化與信仰變遷》(博揚文化,2005)、《土城祀義塚・擺接慶中元—土城大墓公沿革與2012中元祭典》(新北市政府,2013)、《臺灣的道教文化與祭典儀式》(博揚文化,2014)、《臺灣的民俗信仰與文化資產》(博揚文化,2015)、《圖解台灣民俗工藝》(晨星出版,2016)、新版《圖解台灣傳統宗教文化》(晨星出版,2018)等書。   自序:台味嘉年華會 緒論:台灣廟會活動的文化脈絡 ■廟會的起源:祭祀天神、人

鬼、地祇、物魅等活動 ■台灣民間信仰發展與廟會型態的變遷 台灣廟會的類型、結構與功能 ■台灣廟會的類型: ‧以舉行的時間區分:定期性與不定期性。 ‧以舉行的性質區分:神誕、節慶、祭典。 ‧以舉行的形式區分:祭拜、迎神、儀式。 ‧以廟會的名稱區分:神明生、進香、繞境、出巡、暗訪、獻禮、法會、醮典等。 ■廟會的結構:從核心的神祇、祭儀,到外圍的演藝、廟市活動。 ■廟會的功能:信仰的、族群的、社會的、經濟的、娛樂的。 廟會祭典儀式中的人物 ■道士:多由世代相惜或拜師學藝,從事道教儀式活動,如醮典儀式、神誕祭禮、安太歲誦經祭拜等。 ‧台灣道士的主要派別與分布 ■法師:對佛教出家僧眾的尊稱,也見於道

士的法職稱呼,台灣民間信仰中也稱呼為信眾進行「制改」、「收驚」的法派神職人員為法師或法官。 ‧說法的法師與行法的法師 ■乩身:台灣又稱「童乩」、「乩士」,可分文乩與武乩,藉由降筆或開口方式,以作為神明或鬼魂跟人之間的媒介,藉以傳達神鬼旨意而解決個人難題。 仙姑(通靈人)與乩童、桌頭 ■禮生:儒教祭儀的司儀角色,其工作從準備祭品、唱儀節、讀祝文等之執行。 ‧祝官與祭司 廟會祭典儀式中的法器與服飾 ■道教法器:常見如令牌、帝鐘、法印、淨水缽、龍角、七星劍、師刀、法尺、法索等。 ■佛教法器:木魚、銅磬、法鈴、鐃鈸、鐺子、引磬、淨水缽、金剛杵、念珠等。 ■乩童法器:刺球、釘棍、鯊魚劍、月斧等。 ■宗

教服飾:道教服飾、佛教服飾、乩童服飾、禮生(鸞生)服飾。 廟會祭典儀式中的祭具與供品 ■祀具:主要有供具、卜具與出巡用具等三大類。 ■卜具:筊筶、籤筒等。 ■出巡用具:神轎、儀仗、法船等。 ■供品:香、燈、茶、酒、果、飯等,是民間祀神祈福的重要供品。 ■紙錢:是台灣民間信仰習俗中非常重要的祈具,具有通行買路及支付基本生活費用等功能。 跟著神明去巡遊 ■進香:信眾跟隨神明到祖廟或大廟乞求香火的活動,藉以獲得更多的靈力。進香的行列主要以神明鑾駕和護衛香火的各式隊伍為主,如儀仗隊、繡旗隊、前鋒隊、報馬仔等。 媽祖進香觀察:台灣三大媽祖盛會 ■遶境、出巡:指神明外出巡遶「轄境」的行為,是民間所稱的

迎神賽會。在廟會活動中,常有許多迎神遶境與陣頭、演戲等表演活動,以達到娛神、娛人的目的。 ‧跟著城隍爺去遶境 ■暗訪:暗訪又稱夜巡,是指神明的夜間出巡的民俗活動,如新莊大眾爺暗訪等。 ‧跟著艋舺青山王暗訪 ■過爐:主要由送爐、迎爐、安座等儀式為核心。 ■過火: 台灣民間十分普遍的潔淨除穢儀式。 ■安營、調營、犒軍:安營即「安五營」,是安奉一種具有辟邪與守護廟境信仰功能的「外五營」儀式活動。 敬天祭神來祈福 ■醮典:為傳統道教的主要儀式祭典,是指民間為了許願祈神或還願酬神,設置道場並聘請道士所主持的一種道教儀式。 ‧台灣常見的醮典類型與規格 ■法會:目的可區分為祈福、超度、禳災等,名稱主要有祝

壽法會、禮斗法會、超度法會、水陸法會等,皆台灣常見法會。 ‧禮斗「斗燈」的內容與意義 ■三獻禮:禮儀中主要以奉獻供品為表徵,民間稱為「獻禮」,其中以三獻禮最為常見。 ‧祭、奠與釋奠 救濟施食「好兄弟」 ■中元信仰與普度習俗的起源:鬼魂信仰與儒家祭厲傳統、道教三元信仰與齋儀傳統、佛教盂蘭盆信仰與超薦傳統。 ■台灣的普度習俗與類型:公普和私普。 ■台灣的普渡祭典行事:豎燈篙、放水燈、敬謝三界、誦經拜懺、牽[車藏]、普施化食等。 ‧為什麼要搶孤? 送瘟出境求平安 ■台灣的王爺信仰:民間神話傳說中的王爺公,人們或尊稱為千歲爺,是具有驅除瘟疫、保境安民職能的守護神。 ■台灣的王船文化:在台灣眾多祭祀王

爺的廟會祭典當中,「送王船」儀式者最受矚目,一般民間多通稱為「王船祭典」或「燒王船」。 ■東港迎王與西港香:在盛行「送王船」地區的王船祭典中,一般公認較為著名而具有代表性者,以屏東東港的「迎王平安祭典」與台南西港的「王醮刈香祭典」。 ‧東港平安祭典VS西港王醮刈香 ■台灣其他各地的迎王與送王 常民小人物的真心願 ■安太歲:道壇或寺廟每年年初多有為善信「安太歲」之俗,在新供奉的值年太歲的牌位前誦經懺以為信眾消災解厄。 ‧太歲哪裡來? ■乞龜:龜是長壽的象徵之一,民間在敬神、婚禮、祝壽等喜慶時都喜歡用龜做造型,經常成為向神明乞願、還願的重要表徵。 乞龜是就信徒供奉或還願的龜食,向神明許願乞求並加

倍還願的過程。 ‧壽龜、平安龜、金錢龜 ■點光明燈:個人性的祈福行為,多配合年節舉行,點光明燈集中於新年期間。 ‧民俗信仰中的燈 ■制解、補運:改運的一種方式,為民間盛行的把霉運不順、家運不濟解除改變運勢的一種術法。 ‧十二生肖流年關煞 ■扶鸞、降乩:民間巫術信仰之一種, 特別是存在於私廟、私壇等供人求神問卜、求符作法的非公眾性祭祀場所。 ■補財庫、求姻緣、祈考運 廟會演藝、陣頭活動 ■戲曲:戲劇與曲藝兩種表演藝術的合稱。 ■文陣(小戲、音樂陣頭): 一般有音樂性陣頭與戲劇性陣頭兩類。 ■武陣: 常見有舞獅、舞龍與宋江陣等三大類型。 ■趣味性陣頭、歌舞:有逗趣性質的表演團體。 ■宗教性陣頭:

要有官將團與神將(偶)團兩大類型。 ‧家將、官將首與八將 ■藝閣: 通常由人裝扮作成組的故事人物等,呈現裝置於車上參加綵街行列。 ‧曾文溪與百足真人 ■香陣、還願:參加進香隊伍陣頭的通稱。 ‧香燈腳、服勞役、扮犯 ■當代新興陣頭:主要有電子琴花車、鋼管吉普車、辣妹熱舞、民族舞蹈、國樂團、特技雜耍等。 結語:一心誠敬的社會活動 參考書目 作者序 台味嘉年華會   台灣人愛熱鬧,湊熱鬧、看熱鬧經常是大多數人的生活重心之一,而以迎奉神明為主的迎熱鬧,也就是通稱的廟會,也成為相當普遍的集體人群信仰活動。以迎神為主的廟會活動,除了表現民間信仰的重要精神之外,所呈現出的熱鬧氣氛更是台灣十分特殊的

社會現象。廟會、夜市與選舉也並列成為台灣晚近三大熱鬧現象。台灣的廟會活動蓬勃興盛,內容豐富,類型多元,除了是台灣人的傳統休閒活動以及文化學者研究、觀察的對象之外,許多深具地方特色的廟會活動,也被中央文化部或各縣市文化局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由於這些廟會具有豐厚的文化價值,因此坊間也不乏以廟會為主題的出版品,只是這些出版品不論是影像的或是書面的, 大多數都是以單一的廟會活動(如某某祭典)或是特定主題(如中元祭典)居多,少數則有含括一個地區內的數項廟會活動者,或是列舉各類型祭典儀式者,但是以廟會為主題而就各個面向做整體性介紹者,迄今仍是十分罕見。   筆者過去也曾經撰擬多篇以廟會文化為內容的文稿,

也曾出版與廟會文化相關的專著,但大都是以論文或專題報導的方式寫就, 或發表於研討會,或刊載於期刊。而這冊《圖解台灣廟會文化事典》的內容,則是在信仰文化的架構下,就廟會各個主要面向,逐一編撰而成,不同於以往將數篇論文集結而成的型態。首先,筆者在第一章〈緒論〉中概略說明台灣廟會的文化脈絡,第二章則解析台灣廟會的類型與功能。其次在第三章與第四、五章中,分別介紹廟會中所見的人與物。接下來的第六章到第十一章,筆者用了超過半數的篇幅,分別介紹台灣常見的廟會類型,包括人們較為熟悉的進香、遶境、法會、醮典等,與深具台灣本土特色的普度賑濟、送瘟禳災, 還有就是一些習俗性法事如安太歲、乞龜、制解、扶乩、求財、求姻

緣與祈考運等,以及一般人對於廟會最主要的印象—戲曲與陣頭。最後在〈結語〉一章中,簡略說明舉行廟會的主要精神與內涵。   筆者深知台灣的廟會其內容相當豐富而多元,光是某一項大型廟會活動,如東港平安祭典、西港刈香醮典等,就足以編撰成一部十分具「份量」的專著,而想要在二、三百頁的篇幅中囊括如此多樣化的內容,其結果是所有的項目都難免落入抓襟見肘的狀況。如何能精要的說明廟會文化的各個面向?又必須全面性關照到廟會的各項內容,這正是本書在撰寫時最大的挑戰。作為一冊廟會文化的「入門」讀本,筆者想要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不僅是「看熱鬧」式的印象,也希望能在這不算大的篇幅中,讓讀者也能有「看門道」的收穫。   人類

學者有一個十分重要的理論—「文化變遷」,意思是說所有人類的文化現象都是會隨著時間、環境的不同而產生變化,這種變遷若非來自外力的強力干預,如1950 年代官方推行的「改善民俗、統一祭典」,都是應該被尊重的自然變化,生活、民俗與宗教都是如此,廟會文化自然也不例外,因此當代我們在廟會活動中所見所聞或許已和二、三十年前有很大的變化,尤其是形之於外的各種供品、祀具,甚至是祭祀進行的方式。文化變遷既然是無可避免的趨勢,當我們在觀察當代廟會文化時,也就無須過度執著於一些外在現象或行為的改變,而是應該省察廟會內在的精神與義理是否能一本初衷?台灣北部地區拜三界的紙糊燈座中印有一句話— 「一心誠敬」,這應該才是我

們在敬神、祭祖或觀察廟會活動時所要秉持的心態!   台灣的廟會文化豐富多元,除了因應節令、神明聖誕而舉行的信仰活動之外,又有許多不定時舉行的祭祀活動,再加上同一主題的廟會活動在不同的區域也都有其各自的特色,即便是個人窮其一生也無法全部加以「閱覽」一遍,更何況是生命中短短的三十年? 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想要用人生有限的精力來追尋浩瀚無限的文化內涵,這不正是莊子所說的「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就一個已進入耳順之齡的人來說,髮蒼蒼、視茫茫、齒牙動搖已經是既成的現實,今後恐怕也難以再效法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了。   感謝晨星出版公司執行主編文青兄的敦促並參與本書的企劃, 第

六章到第十章的標題其實是出自他的手筆。而這本「為成書而撰稿」的著作,其實在一年前就應該準備付梓了,只是一年多來筆者因突遭家庭變故而無法專心寫作,甚至曾幾度想要放棄。所幸內子李秀娥女士在這段時間幫忙擔起較多無法避免的生活雜務,讓筆者在奔波之餘還能勉力完成書稿。   在邁入生命中第二個「甲子輪」之後,筆者即便對於探索傳統宗教、民俗文化的熱情仍不減,但體力與精神已無法像一、二十年前那般的「馳騁」了,因此以這本書作為筆者人生中第二個本命年的紀念也別具意義。而這一冊作為企圖囊括所有台灣廟會文化各個面向內容的「通識」讀本,在個人有限的時間、精力之下,難免會有許多遺珠之憾,這一點還是希望讀者能夠體諒。

  最後,筆者還是要一貫性的在序文中許願:祈願慈悲的眾神庇佑居住在這個美麗寶島上的萬千良善子民! 2020年歲次庚子立夏 常民小人物的真心願以寺廟為主的相關活動中,除了前述的神明生、進香、遶境、出巡、暗訪,以及典型的宗教儀式如醮典、法會之外,也常有許多規模較小、形式不一的習俗活動,常與民間習俗融合在一起。這些習俗常見的有安太歲、點光明燈、乞龜、制解補運、扶鸞,甚至是晚近十分熱門的補財庫、求姻緣、祈考運等,也在大型的慶典活動之外,更為貼近與滿足一般人消災祈福的心願。■安太歲寺廟或神壇每年年初多有為善信「安太歲」之俗,在新供奉的值年太歲的牌位前誦經懺以為信眾消災解厄。近年有些廟則仿照北京白雲觀

而建有「太歲殿」,供奉斗姆及六十甲子太歲星君。古代中國使用干(十干)支(十二支)紀年法,從甲子到癸亥,六十年為一周,即所謂「六十甲子」。每人出生時即以所屬干支為本命年, 漢代以來又有十二生肖的屬相配合,六十年剛好有五組。如果該年值年太歲與自己所屬的干支相同,或是相隔六年者,通稱為「犯太歲」。前者為「坐太歲」,或稱「年沖」,後者為「沖太歲」或稱「正沖」。俗諺有「太歲當頭座,無喜必有禍」之說,為了避免沖犯而招致不利,年初時就要在所沖犯的值年太歲前,請道士代為誦經祭拜,以求消災祈福。每一位太歲星君都有其名諱、形象及服色,在年初逛廟會時, 民眾縱使不安太歲,也會到本命所屬的太歲前祭拜,故「安太歲」成為

民間的新春習俗。信眾若是未到寺廟安奉太歲者,也可在住家公媽廳的左側神案上每年固定安奉,一般在陰曆正月初九天公生或正月十五上元節時安奉太歲,而在陰曆十二月廿四日送神時恭送當年太歲。 ‧太歲哪裡來?在傳統漢人社會的星辰信仰中,除了日、月之外,就是與生命最貼近的木、火、土、金、水等五星,其中以木星的體積最大,古人認為它對命運的影響也最大,後來也用木星來紀年,稱為「歲星」。由於木星約十二年繞太陽運行一週,古人就依照木星每年在黃道的角度不同,將週天劃分為十二段,每段以一地支加以對應,形成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漢代以後又以十二種動物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

與之相應,稱為十二生肖。

青山王暗訪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s://bit.ly/3eYdLKp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青山宮 #遶境 #噪音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1:36 青山宮遶境是什麼活動?
02:51 失控的遶境引起哪些不滿?
04:28 風向幾乎一面倒
05:34 遶境失控的原因?
07:26 後續發展
08:38 我們的觀點
10:57 提問
11:13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宇軒
|腳本:宇軒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歆雅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2020青山王祭相關活動:https://bit.ly/341UF33
→青山宮遶境鞭炮擾民 聲量看政治:林昶佐44.67%衰坦最大砲火 - 新頭殼:https://bit.ly/3n4mqQ3
→2020萬華大鬧熱|艋舺大拜拜、廟會、音樂祭接力登場:https://bit.ly/33ZlNQq
→影/艋舺大拜拜!夜訪台北舊城區 跟著百年祭典逛萬華:https://bit.ly/3m5CiQQ
→艋舺青山王暗訪夜巡!萬華大鬧熱音樂祭市集登場:https://bit.ly/3qKIKjJ
→青山宮湧10萬人失控 警舉發千件違規、告誡陣頭312次:https://bit.ly/3n69Orw
→青山宮遶境香客圍觀活春宮 搶拍飯店窗台「意外插曲」警將法辦當事人:https://bit.ly/3gvonmb
→「報復性」廟會吸8千多陣頭衝場失控! 廟方遭千通電話狂轟 - 蘋果日報:https://bit.ly/3n4bkL1
→青山宮遶境介紹:(裡面提及「紅壇」與「贊境」文化):https://bit.ly/3a41WmZ
→青山宮遶境鞭炮為何放到早上?廟方爆「超瞎」實情 - 中時新聞網:https://bit.ly/39Zjctd
→青山宮遶境香客圍觀活春宮 搶拍飯店窗台「意外插曲」警將法辦當事人:https://bit.ly/2JUsHPP
→青山宮遶境擾民 林昶佐:文化資產如何更獲支持要靠大家努力:https://bit.ly/37PkSD3
→認為宮廟都是「黑道洗錢嗑藥」的人,究竟多無知?他舉9大事實,狠狠打臉酸民:https://bit.ly/2IzBYfH
→台灣的宮廟文化真的那麼有害嗎?:https://bit.ly/3m1PrKY
→艋舺有大事──青山王祭 即將登場 - 微笑台灣:https://bit.ly/37R7YEz

【 延伸閱讀 】

→用搖滾樂酬神:解讀「青山祭」的街庄神祕力量:https://bit.ly/37NFqfj
→靈安尊王顯神威的背面,看見失卻信仰傳統的廟會:https://bit.ly/37SY59h
→文化銀行-臺北三大祭典之一——#艋岬青山王祭!:https://bit.ly/3gwPFZi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email protected]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email protected]

邱坤良及其散文書寫

為了解決青山王暗訪的問題,作者林佩蓉 這樣論述:

邱坤良從年輕走訪田野,並將其田調的成果,寫作出一篇篇關於台灣傳統藝術的關懷,對台灣戲劇的研究與貢獻在學術界相當受到重視。除此之外,他自1978年以〈西皮福路的故事-近代台灣東北部民間的戲曲分類對抗〉,獲第一屆時報文學獎報導文學類首獎以來,至今(2014年)已逾三十年的寫作,無論是學術性的專書、戲劇的編導、散文的書寫,都有相當傲人的成就,在當代臺灣的作家暨文學研究中,邱坤良實為不可忽略的要角之一。本論文以邱坤良散文為研究主體,試圖呈現邱坤良散文的諸多面向,以明其大概。本論文共計六章。第一章〈緒論〉,首先說明研究緣起、研究動機和目的,其次對於研究範圍的界定與研究方法及文獻上所提供的資料,分別加以

整理書寫,以為研究者參考。第二章〈邱坤良的生命歷程與作品〉,將其生命歷程分為三個階段進行論述:第一階段故鄉成長時期(1949-1967)。第二階段台北求學教書時期。第二階段台北求學教書時期。第二階段台北求學教書時期(1967-1983)。第三階段留學暨歸國後時期(1983-2013)。以這三個階段,介紹其生平。再將其作品分成「論著」、「編傳記戲劇導散文五大類來介紹論著」、「編傳記戲劇導散文五大類來介紹論著」、「編傳記戲劇導散文五大類來介紹論著」、「編傳記戲劇導散文五大類來介紹論著」、「編傳記戲劇導散文五大類來介紹論著」、「編傳記戲劇導散文五大類來介紹論著」、「編傳記戲劇導散文五大類來介紹論著」

、「編傳記戲劇導散文五大類來介紹論著」、「編傳記戲劇導散文五大類來介紹。期能呈現作家生命歷程及其作品內涵及旨趣。第三章〈邱坤良散文的題材內容〉,本章將其散文作品以「原鄉重構」、散文作品以「原鄉重構」、散文作品以「原鄉重構」、生活書寫」、「曲藝論評等三節來探討其作品內容所涵括的面向。書寫」、「曲藝論評等三節來探討其作品內容所涵括的面向。書寫」、「曲藝論評等三節來探討其作品內容所涵括的面向。第四章〈邱坤良散文中的人物臉譜〉,在其作品中人物的佔了相當重要的篇幅。本章茲就「故鄉人物」、藝師群像本章茲就「故鄉人物」、藝師群像本章茲就「故鄉人物」、藝師群像本章茲就「故鄉人物」、藝師群像本章茲就「故鄉人物」

、藝師群像良師益友」三個面向,來敘寫其生命裡出現的重要人物。第五章〈邱坤良散文的藝術風格〉,本章擬從「犀利敏銳多層次觀點」、「知性感性趣味性兼具」、「莊言方言俗語的巧用」三節來析論邱坤良書寫的藝術風格。第六章〈結論〉,希冀透過本論文之研究,對邱坤良生平及其作品爬梳,盼能拋磚引玉,引起大家的迴響,能夠進一步讓更多人認識他這麼一位已屆退休之齡,仍懷抱著創作熱情,用心耕耘文學園地的學者作家,然後更加關注他的作品,並給他一個客觀且適當的文學定位。

寶島大劇場:目睹之現狀與怪現狀

為了解決青山王暗訪的問題,作者邱坤良 這樣論述:

  「如果把台灣視為一座劇場,它所表演的內容,五彩繽紛,少有大型管弦樂團的演出,舉目所見,多屬流動戲班、賣藥團的落地掃,不論舞台型式、前場後場,因陋就簡,有時甚至就地作場,舞台配備不足,但窮則變,變則通,導演舞台調度活潑,演員腳步手路伶俐,這個劇場處處充滿傳奇與驚奇。」──〈毒素與元素〉   「湘琪的得獎,不是因為她的品格、美德,而是表演專業上的成就。然而,觀眾觀察湘琪走過歲月的深沉,卻未隨歲月流動而懈怠,把「美」這個抽象概念,落實在人格特質與生活、藝術實踐之中。品格高尚、永保純真的人獲得電影最佳女主角的大獎,格外令人敬重。」──〈不一樣的最佳女主角〉   曾任藝術大學

校長、文建會主委的邱坤良,不僅是優秀的本土戲劇家、散文家,更長年以犀利之筆撰寫社會、文化評論。本書以「人間無條件」一輯開卷,誠懇妙筆寫盡多少風流英雄人物,從影后陳湘琪,舞者貞葳、聾啞劇場耕耘者汪其楣,到一生為臺灣奉獻的外籍人士,那些努力而充滿魅力的身影令人感動;輯二「政治與空間」,從影視裡的三國故事、劇場上的羅馬悲喜劇,甚至文創、藝文空間的消長等不同領域,處處皆可看出政治與人文角力的弔詭和機鋒。何謂「國民演藝」?看最親民的前文化主官笑談日本寶塚、臺灣藝霞,甚至文夏、豬哥亮,以及他眼中熱門國片背後值得思索的問題。翻開「天機可洩」一輯,琳瑯滿目的民俗宗教信仰,有聲有色,從中元普渡,到迎聖母、放天燈

,看熱鬧,也看出值得深思的門道。「跨越M型文化」一輯更是深入淺出,侃侃而談最具國際觀的藝文現象,以及文化政策。   邱坤良秉持著深厚的文化藝術學養,並延續多年來擔任行政工作的文化觀察,自社會現象與藝文舞台切入,抒發他獨到的文化省思,從國家藝文展演的廳堂,到市井小民的娛樂與創意,都能看出人生百態的真意。篇篇擲地有聲,不容錯過。 本書特色       ★本書收錄邱坤良歷年評論文章精華,多數刊載在《中國時報》、《聯合報》專欄,嚴謹又深入淺出,提供藝文工作者與關心文化政策者許多寶貴的觀點。

宗教政策與政教分立:臺北市政府宗教案例之比較研究

為了解決青山王暗訪的問題,作者蘇倍民 這樣論述:

為了理解民主化後臺灣政府對宗教團體活動的管理或輔導的「界限」,本研究以「青山王暗訪、遶境案」、「集中焚燒紙錢案」與「正覺教育基金會宣教案」為研究對象,探討臺北市政府對這三個案例的處理態度,釐清合理的政教關係原則,本研究以下列研究問題為主軸﹕ (一)政教分立之牆有那些原則? (二)以「青山王暗訪、遶境案」、「集中焚燒紙錢案」與「正覺教育基金會宣教案」等三個案例,理解實際運作情況,及其與政教分立之牆關係? (三)以實證調查產、官、學三類人,建立的政教分立之牆原則為何? 研究結果發現,市府尊重青山王的宗教科儀,不為其背書,但必須遵守〈噪音管制法〉的規範,否則依法開罰,屬於中

度的政教分立之牆;市府主動推行「集中焚燒紙錢政策」,屬於低度的政教分立之牆;而「正覺教育基金會宣教案」,市府與教育部發文勸導正覺教育基金會的宗教宣傳,但不介入正覺教育基金會與藏傳佛教團體的紛爭,司法體系則是針對正覺教育基金會作出違反事實的宣教判定誹謗罪,屬於高度的政教分立之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