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外銷統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鳳梨外銷統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焦鈞寫的 走出島國農業困境 和桝潟俊子谷口吉光立川雅司等的 食農社會學:從生命與地方的角度出發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陳吉仲:5000噸台灣鳳梨外銷日本創歷年新高 - Rti 中央廣播電臺也說明:中國3月1日起禁止進口台灣鳳梨,反而激起搶購熱潮,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主委陳吉仲今天(3日)表示,最新統計,將有逾5000公噸台灣鳳梨外銷到日本,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巨流圖書公司 和開學文化所出版 。

環球科技大學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李建宏所指導 吳一平的 從台灣農產合作社角度看政府與農民的互動關係 (2021),提出鳳梨外銷統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農業合作社、農業政策、補貼政策。

而第二篇論文實踐大學 食品營養與保健生技學系碩士班 林昱文所指導 姚岳安的 複頻超音波輔助滲透脫水對鳳梨果乾加工參數的影響 (2021),提出因為有 鳳梨、複頻超音波、音壓、滲透脫水加工、固形物增加率的重點而找出了 鳳梨外銷統計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灣即時新聞 - Vexed.Me則補充:今年中國大陸對台下鳳梨、蓮霧、鳳梨釋迦禁令,農委會認為啟動外銷、內銷、加工, ... 交通部道安會今(12/1)召開一至九月道路交通事故統計分析,數據揭露今年一至九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鳳梨外銷統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走出島國農業困境

為了解決鳳梨外銷統計的問題,作者焦鈞 這樣論述:

  你今天吃「飯」了嗎?   當米飯不再是三餐首選,背後帶來的問題絕不是:今天中午要吃什麼?   而是稻作生產面積逐年遞減,大量依賴進口黃豆、小麥、玉米,   進而引發的糧食自給率偏低的國家安全問題!   農業發展的根本,就是要維護一國的糧食主權,其重要性無可取代。失去了糧食主權,要如何在對外經貿談判上,與其他國家大聲說話?作者從對糧食主權的高度探討開始,一路從自由化、全球化、氣候變遷,到產銷失衡問題、農業政策、食品安全、農業科技等不同範疇與角度為文,以貼近庶民的語言來向社會大眾進行理性的溝通對話,讓讀者對農業課題能有不同的思考角度,也能從中真正關心臺灣農業的未來。   唯有打破框架,才

能真正走出困境,讓臺灣農業看見新希望! 好評推薦   本書著眼於三年來的農業大事,前半站在糧食主權、小農體制的觀點來論述農業政策,點出農民團體合作社化的重要,後半以作者親身經歷的熟稔度,解構三年來農產品國內外運銷迷思,對於農政有期許、有建議,是理解現今農業的不二好書。郭華仁(國立臺灣大學農藝學系暨研究所名譽教授)   「民以食為天」、「臺灣以農立國」、「穀賤傷農」、「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大家都可以講上幾句,農業、農村、農民,離我們很近,但是我們卻很陌生,聽聽焦鈞,從北農、雜糧基金會,深入農村,第一手對農業的調查與看法,或許會有不同的思考!楊儒門(248農學市集召集人)  

作者簡介     焦鈞   出生、求學於高雄市,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畢、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現併入公共事務學系)肄業,現就讀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工作生涯前十年,從記者到政治幕僚,南北二路轉戰基層與高層。十多年前因緣際會接觸農會體系,後任職臺北農產運銷公司、台灣肥料公司、雜糧發展基金會等單位。著有《水果政治學》。   推薦序/胡忠一 推薦序:農業何止二三事/潘靜怡 推薦序:重建全民生存基礎之公共大農業/曹偉豪 自序   引言 從糧食主權談起 稻米生產過剩的迷思 糧食主權、糧食安全與糧食人權 關於農業的二三事   第一部 農業二

三事 全球化 小農體系 農業政策 從川普當選談起 保守主義的蝴蝶效應 兼顧理想與現實的小農主義倡議 農民團體合作社化之探究:生產利益共享化之可行性 小農 青農 農民團體之辯證 將農業的定義與產值做大:農業是核心,不是邊陲 重農主義:兼談農地與農舍問題 看見臺灣|| 看見了臺灣農業什麼問題 活化農村經濟的深層思考 看見臺灣農業新希望   新農業 食品安全 農業科技與未來 農業南向 水果國家隊 他山之石:紐西蘭奇異果模式 農業基本法 農業保險實施迫切與必要 扎扎實實的農業改革第一槍:稻穀保價收購政策可休矣 農業人才的向下培育 深度解讀友善環境耕作之納法輔導管理 深思臺灣農業現況的另一深層結構性問題

:地力的重新恢復 有機、無毒、零殘留!真的安全嗎? 農業大數據是擺脫看天田的一個契機 智慧農業是一條不可逃避的道路   菜價 臺北農產 產銷大問題 菜價飆漲誰之過? 農產品價格的起起伏伏 合作社有兩種:水果「產地價格」崩盤的正確解讀 周期性與結構性的農產品價格波動:從鳳梨價格走跌談起 高麗菜成為期貨概念商品之後……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菜市場經濟學:從農委會對農產品物價的五支箭談起 打破封閉性 以創新重建農產品運銷體系 微觀日本農業:從批發源頭到通路末端 《築地市場的一天》給了我們什麼啟發 豐洲市場啟示錄 建構大批發市場之倡議:藉日本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經驗為師 再論國家級農產品批發市場 看懂臺北農

產公司的獲利 臺北農產公司為何會成為政治角力場   第二部 《水果政治學》續篇 紅藍重新聯手 買辦大戲再登場 西進絕對不是解決臺灣農業問題的良方 從出口統計數字解構中國對臺虱目魚採購「契作合約暫時中止」 兩岸農產品貿易往來的誤會一場 藍八團的水果採購鬧劇 從香蕉出口中國市場掛零談起 芭樂、棗子怎麼外銷 談生鮮農產品市場出口風險分散:九二共識與農產品出口中國 中國宣傳大戲再度上場 貨出去等於農民賺錢嗎? 香蕉柳丁滯銷找中國 淪為政策採購下犧牲品 鳳梨出口超過九成仰賴中國市場,銷量三倍躍升是禍還是福? 釋迦成功模式可以被複製嗎? 除了出口中國還有哪一招 非關政治:香港是個什麼樣的市場?   結 語

 新農業的挑戰 農業路線的理性辯證 優質的農業產業環境 自序   距離二○一五年年底第一本著作《水果政治學:兩岸農業交流十年回顧與展望》問世,轉眼已經三個多年頭過去。這三年從小英政府上臺的意氣風發,到二○一八年年底地方選舉的慘敗,同時颳起「韓流」風,一路迄今不僅影響接下來的總統大選,也直接衝擊了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向。農業這個高敏感領域,一直沒有在兩岸博奕中退場,農業一直是兩岸舞台上的焦點。   從《水果政治學》一書出版後,兩岸買辦不再是晦澀的用詞,水果政治學的高牆被推倒,兩岸農產品貿易一度恢復正常、常態性的往來;如今韓流颳起,政治性採購訂單再起,對臺灣農業會造成何等衝擊,這就不是三言兩語

可以說得清楚的。   本人有幸從二○一六年起在《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網》開設「農業二三事」專欄,針對農業政策、農業時事與農業問題,提出針貶,累積超過十萬字的論述,以對小農體制的關心一以貫之,希望藉由各個專欄拋出的問題,讓更多社會大眾參與對農業的關心與討論。如今,這些評論(包括這段期間見諸其他媒體的評論文章或專題)全數收納在這本《走出島國農業困境》著作之中,雖是野人獻曝,但絕對出自對關心臺灣農業未來發展的一片赤誠。   當前許多農業問題就像溫水煮青蛙,農民並非無感,只是外在大環境的變化太過劇烈。不論是生產端的問題,還是銷售端的狀況,有太多需要重新爬梳整理,也非一篇文章專欄就能解釋與解決。在彙整近

百篇的專欄文章中,刪除了其中三分之一,系統性地保留個人長期關注的幾個農業議題,包括農糧安全、農產運銷、農產品出口,最後,加入了「《水果政治學》的續篇」,為正在持續上演的政治性農產品採購訂單,用統計數據說話,做出定調。   拜臺大農經所碩專班師長、同學的鼓勵與協助,這本書方得以順利出版;友人曹偉豪與中正大學王少君教授,給了我很多跨領域的觀念與想法。二○一八年年底的一場大病,自己從鬼門關走了一回,不僅差一點讓學業的學習中斷,也讓這本評論集差點無法付梓。   最後,感謝巨流圖書的志翰、瑜璇與如芷,您們在最短時間完成這本書的編輯與出版工作。再次謝謝這一路走來幫助我的友人,感謝您們!  

報紙斗大標題寫著:解放軍遼寧號組成的航母艦隊通過宮古海峽,繞行臺灣東部外海,花蓮空軍基地F十六戰機緊急升空戒備。 這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一九九六臺海危機的翻版,是中國軍力已經有能力突破第一島鏈;臺灣,這個號稱西太平洋不沉航空母艦,國家安全正面臨巨大威脅--「糧食安全」一個被兩千三百萬國人長期所忽視的議題。 翻開臺灣的經貿統計數據,遠的不說,這十年的黃豆、小麥、玉米,俗稱﹁黃小玉﹂的雜糧進口量,黃豆約兩百五十萬公噸、小麥約一百二十萬公噸、玉米約五百萬公噸,佔全臺使用量的九成五以上。 同樣的,以熱值換算臺灣的糧食自給率,已經下降到歷史新低的百分之三十一。農委會在二○一六年末,提出了這樣的預警;也

揭露了未來的政策調整方向,要以提高糧食自給率到百分之四十為目標。 這些不是冰冷冷的數據,是確確實實的臺灣國家安全問題。 鄰國菲律賓,遠在南半球的委內瑞拉,都曾因為糧食自給率問題,造成國家動盪。二○○八年,國際稻米價格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從一年前的十點零八美元/每百磅,漲到了二十點一七五美元/每百磅(每百磅約為四十五點三六公斤)。全球糧價飆升,嚴重威脅各國的糧食安全。菲律賓做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之一,全國超過九千萬人每天要消耗三點三萬噸稻米;國際糧價在二○○八年的飆漲,讓菲律賓糧食儲量驟減,形成嚴重的「糧荒」。 糧荒,對臺灣而言,是個多麼遙不可及的話題。 二○○四年,委內瑞拉前總統查維茲將該國

改造成以石油收入補貼一切的社會主義國家。一切物資由國家提供的結果,導致國內生產誘因不足,耕地荒廢、工廠關門,多數民生物資仰賴進口,並祭出﹁糧食等基本物資採固定價格﹂措施。多年之後,按經濟學供需理論,商品售價不能反映成本,物資也就愈來愈短缺。二○一三年接任的總統馬杜羅被迫宣布限購,二○一四年油價下跌為該國財政留下大洞,經濟狀況急轉直下,至二○一八年惡性通膨恐飆升到百分之一百萬。經濟衰退,終於導致委內瑞拉人民吃不飽(饑荒),預估二○一九年超過兩百三十萬人逃離至鄰國,避免饑荒挨餓。

鳳梨外銷統計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中國 #打壓 #台灣鳳梨 #日本 #搶購 #漲價
中國暫停台灣鳳梨進口,日本媒體報導台灣鳳梨事件後,掀起了日本民眾搶購的熱潮,儘管日本超市,台灣鳳梨的價錢比菲律賓鳳梨貴上一倍,不過還是被掃光。農委會表示,光是今年統計到近期,外銷日本的鳳梨數量已經是去年的三倍,創下新高。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16226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從台灣農產合作社角度看政府與農民的互動關係

為了解決鳳梨外銷統計的問題,作者吳一平 這樣論述:

台灣以農立國,農業促使台灣的產業發展,社會成長;但是因為先天環境的劣勢,台灣的農業用地相當狹小,時常遭遇劇烈天氣變化,台灣的農產品時常遭遇產銷失衡的情況,又因許多農資材仰賴進口,生產成本容易受到國際市場的波動,因此時常需要農政單位的輔導及協助。 台灣農業屬於小農經濟,不具有規模經濟,許多個體戶的農民開始組織農民團體,如合作社,藉此增加通路上的談判能力,甚至可以協助農政單位傳達或執行政策,是為農民及農政單位之間的溝通平台。 本研究試圖研究農政單位透過農業合作社執行政策,來了解與農民的互動關係;將政策區分為貨幣性及政策性兩種,先藉由訪問兩位農政單位的政府官員對於政策的看法,發展問卷,而後

對農民發放問卷,藉此認證雙方的想法是否相同。 研究結果發現,農政單位認為應避免使用補貼政策,將預算使用在協助農民找尋銷售通路,打造永續經營的農業環境;而農民則偏好能快速獲得現金的政策,較不偏好要耗費時間的宣導政策。

食農社會學:從生命與地方的角度出發

為了解決鳳梨外銷統計的問題,作者桝潟俊子谷口吉光立川雅司等 這樣論述:

糧食是社會變遷的鏡子   隨著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的興起,公民退位為消費者;生產者與消費者、農村與都市的矛盾逐漸拉大。繼之二戰後由美國主導的發展主義與對環境、生態的不當掠奪,後果就是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糧食問題,甚至危及人類生存尊嚴。   本書集結日本食農專家的十四篇專論,探索食農議題的各個面向以及建構新倫理,讓讀者再度從消費者化身公民,奪回自主權。   食與農從人們對飲食認知出發,藉另類食物選擇(網絡)的呈現,擴及農業生產、品種改良、食品加工、廚藝呈現的統整並觸及各類的矛盾,甚或基因改造對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衝擊;延伸人民生活在鄉村的種種可能,意味著地方社會的再認識,地方並非空間場域而是

歸屬、記憶、認同、味覺、風土與習慣的形塑之處。 ──蔡培慧   台南社區大學與成功大學通識課程規劃選書 名人推薦   王俊秀(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教授)、   李丁讚(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教授)、   周素卿(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陳東升(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郭華仁(台灣大學農藝系暨研究所教授)、   曾旭正(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   蔡培慧(立法委員、台灣農村陣線前秘書長) 作者簡介 本書主要編著者: 桝潟俊子   現任:淑德大学社區發展政策学部教授   主要著作:『有機農業運動と<提携>のネットワーク』、『地域自給のネットワーク』(共編著) 谷口吉

光   現任:秋田県立大学地域連攜・研究推進中心之教授   主要著作:「坂ノ下の桃源郷──持続可能な社会における農業・農村の姿とは」『生活協同組合研究』422:38-48、『戦後日本の食料・農業・農村9──農業と環境』(共著) 立川雅司   現任:茨城大学農学部教授   主要著作:『萌芽的科学技術と市民』(共編著)、『遺伝子組換え作物と穀物フードシステムの新展開』   其他作者包括古沢広祐、久野秀二、須田文明、大塚善樹、水野玲子、大山利男、相川陽一、高橋巌、靏理恵子、青木辰司、秋津元輝、記田路子、小口広太、西川芳昭、江頭宏昌、土居洋平。 譯者簡介 蕭志強   專業日文譯者,譯

有《鴉片戰爭》(遠流)《武士道解題》(前衛)等書共250冊,擔任台南社區大學農耕工作坊教師、奇美農場假日農夫班教師。   鍾怡婷   台灣大學農業推廣所博士,現職為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著有《環境永續之農漁村傳統智慧集錦:稻作文化》,並任《巷仔口的農藝復興》、《藏種於民》之共同撰稿人。   林朝成  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台南社大校長。譯有《佛教與生態學》(法鼓文化),於成功大學開授「農村社會與文化」、「里山里海方案規劃」等課程。   王偉綱   日本立命館亞洲太平洋大學學士,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社會組碩士。學術領域興趣為社會理論、文化研究、次文化。現任職學術出版社編輯。

推薦序 譯序 前言 序章 掌握食農問題核心—農糧社會學及其發展 1 食與農—社會學新課題 2 對鄉村社會學的批判及「農糧社會學」之形成 3 飲食社會學及其鄰近研究領域 4 日本的農糧社會學相關研究 第一部 工業化與全球化 第 1 章 與地球共存的「食農世界」—危機重重的全球社會 1 不斷消失的生物、食與農 2 食農相關的世界與文明發展—兩種世界的接觸與美洲文明 3 巨大食物系統之矛盾 4 恢復「食農之尊嚴」重視自然恩惠的心情 第 2 章 多國籍農業綜合企業—對農業、糧食、種子的支配 1 黑箱化的現代農食系統 2 看不見的巨人—嘉吉(Cargill) 3 世界最大食

品企業—雀巢(Nestle 4 掌控全球種子與基因的人就可以稱霸世界—孟山都(Monsanto) 5 農業與糧食的全球治理—多國籍企業規範與爭取糧食主權 第 3 章 地方品牌—針對兩個本真性 1 需要「貨真價實」的產品 2 地方品牌實績與對生產者的貢獻 3 規格化與可及性 4 食物的文化遺產化與地方振興 第二部 危機、安心、安全 第 4 章 現代科學技術—從科學的生命理解觀點出發 1 有機農業應排除基因改造技術 2 機械論與生機論—生命思想的兩極 3 食農科學技術的機械論與生機論觀點 4 21 世紀生機論所代表的意義 第 5 章 農藥開發—以新菸鹼類農藥為例 1 農藥的歷史—安全神話之

形成與崩潰 2 新農藥「新菸鹼類殺蟲劑」登場 3 農藥對人體的影響及預防原則 第 6 章 畜牧業—從工業化與產業化的角度觀察 1 現代的畜牧業系統 2 動物福利的問題 3 畜牧業經營規模擴大及其影響 4 放牧畜牧業及其可能性 第 7 章 廚餘垃圾與堆肥—地方循環型農業之崩潰與重建 1 廚餘垃圾全部送進焚化爐的不可思議 2 垃圾處理的架構 3 江戶時代的「有機物地方內循環」 4 現代化導致「地方循環型農業」之崩潰 5 重建地方循環型農業 6 物質循環、生命循環與社會連結 第三部 在地的實踐活動 第 8 章 食農在地化 1 食與農如何產生連結 2 美國有機農業的「工業化」 3 重新建構土地

與人的親密關係 4 日本民眾對地方與「在地」的看法 第 9 章 中山間地區—從生活場所的角度進行觀察 1 中山間地區可發展成永續社會 2 日本「中國地方」山區的四季 3 什麼是「中山間地區」? 4 活用地方資源的生活原貌與崩壞 5 撐過「過疏時代」仍留在農山村的居民 6 地方活化之工作 第10 章 農之擔綱者—多樣化的方法 1 「農」與多樣化的擔綱者 2 由國家培育「擔綱者」 3 高齡化下「農之擔綱者」現況 4 新進從農與退休歸農之實況 5 「從農」的相關變化 6 支援中高年齡層從農並培育青年擔綱者的必要性 7 因應擔綱者的「多樣性」給予支援 8 多樣化擔綱者相關政策的強化 第11 章

農村的女性—培力與價值創造 1 農村女性的主要變化狀況 2 農村女性創業的實況及其社會學意義 3 還需努力的課題與今後展望 第12 章 都市與農村交流—以「農村綠色旅遊」為例 1 什麼是「農村綠色旅遊」?—和觀光的差異 2 都市與農村交流的必要性 3 新階段日本所應努力的農村綠色旅遊 4 綠色旅遊可以為農村帶來什麼? 5 將公平旅遊的理念帶進綠色旅遊之中 終章 重新審視食農相關倫理思考 1 晚餐吃什麼? 2 飲食消費實踐的現代特徵 3 自給自足思想的推廣 4 如何建立具有時效性的食農倫理思考 後記 作者簡介 人名索引 事項索引 專欄 1英國料理與法國料理 2 糧食體制(Food Reg

ime) 3 以食農為主題的影像作品 4 種子的「智慧財產權」與「農民的權利」 5 削減農藥使用量與新菸鹼類農藥的諷刺關係 6 聚落全體經營有機農業—琦玉縣比企郡小川町下里一區作法 7 傳承本土作物與種子 8 女性對農業下挑戰書 推薦序 日常生活的實踐 蔡培慧(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副教授)     翻閱《食農社會學》常常讓我想起小時候愛吃的「時計果」,成長於山村的童稚時期,總在下雨過後或傍晚時分走進小丘矮叢中採摘野生的「時計果」啊,喜愛不只在於果子香甘甜,遇到產季還可以多採一些,賣到雜貨店,換回一點點零用錢。早期花卉燦爛、經常結果,而被稱為「時計果」、「四季果」,如今統稱「百香果」,命名的

視角可能從採摘的角度轉化為在果菜市場遠遠聞到特殊香氣的消費角度,食與農的連結轉化有趣的發酵。是的,這是一本從生活中出發的書,也是一本牽動觀察食物視野/視角/遠見的書,更是讓我們找到真正食物的書。     日常生活的實踐彷彿是亙古思維,意味著你我的飲食選擇,意味著你我的消費模式,意味著你我的生活依賴,之所以亙古連結著身土不二、醫食同源、地產地消的農藝文化根基。食與農是人們生活的根本,但是商品化、機械化與高速運轉的生活中,食與農被無限區隔,食物取得脫離與農的連結,成為商品必需,在市場經濟中透過貨幣轉化方能交換;然而何以致此,難道非得依附持續高度生產與持續消費的擴張邏輯?難道台灣今年(2016)極端

氣候所帶來降雪、暴雨、劇颱尚未讓我們意識到現存的「生產擴張」已經耗盡地球資源?此時此刻必需尋求、展開、落實「生產循環」。食與農、消費與生產正是互惠共生、城鄉共好的生產循環之道。     《食農社會學》是一本建基在反思工業化農業與市場化邏輯的生活實踐的另類選擇,也是食農社會學教科書。過去鄉村社會學的研究著重:1. 農村社會文化的轉變;2. 從供需交換的農業貿易到被壟斷資本掌握的國際農糧體系;3. 農業生產型態轉化,第一波綠色革命的品種改良與擴大生產,第二波綠色革命基因改造形成的社會衝擊與健康影響。以外顯的形式縱然足以探究鄉村社會結構議題,卻也讓鄉村存在遠方,成為觀察而非身處其中。唯有理解食與農,

方能重置從土地到餐桌的食物鏈(Food Chain),知悉潛藏在婦女手中的漬、醋、酒等釀造文化、感受到豐收是從土地出發的生命滋潤,感受萬物循環道法自然的思維,細緻地呈現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互惠關係。     當然食與農的連結並不停留在口腹之欲,食與農從人們對飲食認知出發,藉另類食物選擇(網絡)的呈現,擴及農業生產、品種改良、食品加工、廚藝呈現的統整並觸及各類的矛盾,甚或基因改造對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衝擊;延伸人民生活在鄉村的種種可能,意味著地方社會的再認識,地方並非空間場域而是歸屬、記憶、認同、味覺、風土與習慣的形塑之處。     或許找個時間吧!走進田梗觀察農耕,假日時節早上到菜市場走走,帶回你

心中的記憶食材,走進廚房留下簡單悠遠的美味。 第2章多國籍農業綜合企業—對農業、糧食、種子的支配 1 黑箱化的現代農食系統 農產品貿易在統計上反映了國與國的關係,WTO(世界貿易組織)農業協定與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等與農業有關的貿易自由化談判,也是各國你爭我奪的一部分。畢竟農產品是構成國民經濟與國際經濟不可或缺的區塊,然而,只剩下少數國家和農產品項目還是採取由政府統一進行管理的方式,大部分已變成民間企業在承攬經營全球農產品貿易,跨越國境進行交易者也很多,其中,彼此對峙的並非A 國農民與B 國農民與糧食消費者,而是把農產品當作商品處理的多國籍農業綜合企業。只是,香蕉或鳳梨等以都樂(Do

le)、奇基塔(Chiquita)、德爾蒙(Del Mote)等企業品牌行銷生鮮青果之外,大多數農產品在國際貿易過程中並不會出現貿易商名字,因此人們食用進口蔬果之際,不一定聯想到背後控制的那隻多國籍農業綜合企業的手。但事實上如後述,很多穀物與油料作物種子幾乎都由嘉吉(Cargill)這種大企業一手操控。 另一方面,加工食品經過製造與流通過程,誰製造、誰進出口都得標示,消費者一目了然。日本也有許多食品加工企業生產大量外銷產品,例如各種調味料、糕點、餅乾、速食食品、冷凍與半調理食品,都可在世界各國的超市或超商看到。同理,美國可口可樂、百事可樂、雀巢、法國達能(Danone)以及美國卡夫食品(Kra

ft),這類世界級食品大企業產品,也大量銷往日本。各國食品相互進出口本身不是大問題,目前較令人憂慮的是超大型多國籍農業綜合企業在世界各地設立工廠,製造販賣該公司產品,愈來愈明顯地寡佔各國與各商品市場。日本市面上販售的外國品牌加工食品,大多在日本設廠;反之,進口冷凍食品也有一些從日本出口原料到海外工廠生產,做成產品之後再回銷至日本。而且加工食品包裝標示有一項規定,只要部分原料在國內取得,就可標示「日本製造」。因此,只看最終商品有時很難了解其生產過程。然而,若是回溯原料農產品的生產與運送過程,便可發現農與食兩端之間的空間距離十分遙遠—也就是「農食黑箱化」這樣的狀況已十分明顯。針對這樣的困境,我們勢

必得清楚在生產與消費之間,多國籍農業綜合企業所進行的事業全球化過程之實貌。

複頻超音波輔助滲透脫水對鳳梨果乾加工參數的影響

為了解決鳳梨外銷統計的問題,作者姚岳安 這樣論述:

鳳梨為熱帶性水果之一,且含水量較高,易受微生物、溫度影響,產生腐敗,且不耐低溫保存,因此,使用滲透脫水加工增加其保存性。然而滲透脫水加工所需的時間較長,為縮短滲透脫水加工的操作時間,此試驗使用高音壓效能的複頻超音波輔助鳳梨片進行滲透脫水加工,於不同滲透液濃度及輸出功率對音壓值變化進行探討,另以固形物增加率為指標,探討最適的超音波操作條件。試驗結果發現,隨蔗糖滲透液濃度的增加,在不同超音波頻率及輸出功率條件操作時,各處理組的平均音壓值皆顯著性的降低(p<0.05)。在最適的超音波操作條件探討方面,於超音波頻率,複頻40/80 kHz 的固形物增加率顯著(p<0.05)高於控制組及單頻40、80

kHz 超音波處理組;在輸出功率,濃度45oBrix 蔗糖滲透液,450 及600 W 處理組的固形物增加率具有顯著性的差異(p<0.05),而濃度60oBrix 的蔗糖滲透液,450 及600 W 處理組間則無顯著性的差異(p>0.05);另於不同預處理時間,經由25 分鐘超音波處理的固形物增加率,與5、10、15、20 分鐘處理組有顯著的差異(p<0.05),與30 分鐘處理組則無顯著的差異(p>0.05);於濃度30、45 及60oBrix 蔗糖滲透液條件,試驗得知45oBrix 滲透液處理組的固形物增加率有顯著性(p<0.05)的高於30oBrix 滲透液處理組,而與60oBrix

滲透液處理組則無顯著的差異(p>0.05)。綜合以上試驗結果顯示,使用複頻超音波於鳳梨片的滲透脫水試驗,隨滲透液濃度的增加,其平均音壓值也隨著降低,其最適操作條件為頻率40/80 kHz、輸出功率450 W、預處理時間25 分鐘,蔗糖滲透液濃度45oBrix。另使用最適條件進行鳳梨片的滲透脫水加工,與未使用超音波處理的控制組比較,於4-9%固形物增加率範圍,其滲透脫水時間縮短50-60%。因此,複頻超音波導入滲透脫水加工製程,製程應具有高效率的固形物增加率,進而縮短滲透脫水加工的處理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