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 大革命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1927年 大革命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孔恩寫的 科學革命的結構【50週年紀念 修訂版】 和的 挖內蒙古人民革命黨歷史證據和社會動員(上冊)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李碩勛烈士犧牲後,後人過得怎樣?兒子成為總理,孫子官至正 ...也說明:他曾親率兩個團由鄂入豫,與近萬餘眾的奉軍激戰,在豫南地區打開了一道缺口,為國民革命軍主力進軍中原創造了良好時機。1927年,黨中央決定放棄錯誤的路線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遠流 和新銳文創所出版 。

中國文化大學 國家發展與中國大陸研究所博士班 李炳南所指導 邱啟瑗的 宋慶齡與民國政府之政治關係 (2019),提出1927年 大革命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宋慶齡、孫中山、中華民國、國共合作、政治關係。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市立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何淑貞所指導 李麗美的 旁觀眾人之喧囂:楊絳文學作品研究 (2017),提出因為有 楊絳、錢鍾書、文革、幹校六記、洗澡、世情的重點而找出了 1927年 大革命的解答。

最後網站建党初期和大革命时期的国民革命联合战线(1921年7月則補充:终于,到北伐战争胜利进军、蒋介石羽翼已丰之时,反动派直接向革命的盟友、大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共产党人举起了屠刀。1927年,震惊中外的四一二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927年 大革命,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科學革命的結構【50週年紀念 修訂版】

為了解決1927年 大革命的問題,作者孔恩 這樣論述:

  1962年,《科學革命的結構》出版,成為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的里程碑。五十年之後,本書仍有許多發人深省的論點。作者孔恩以本書質疑我們一向居之不疑的線性進步史觀,主張革命性的點子並不出自「常態科學」,即例行性、累進式的研究活動,如做實驗與積累事實。而科學革命——破壞傳統思路、提出新奇點子的突破時刻——發生於常態科學之外。孔恩寫作本書時,科學以物理學唯我獨尊,現在則由生物科技領一時風騷,但是他的點子歷久彌新,例如常態科學製造異例,再由科學革命撥亂反正、消解異例。     這本五十週年紀念版,科學哲學家哈金(Ian Hacking)撰寫的〈導讀〉頗有洞見。他對因孔恩而流行的詞彙做了澄清,包括「典

範」、「不可共量」,也討論了孔恩的理論與當今科學的關係。 本書特色     像所有的巨作一樣,這是一本充滿熱情的作品,亟欲撥亂反正。從它開篇第一句就可以看出:「要是我們不把歷史看成只是軼事或年表的堆棧,歷史便能對我們所深信不疑的科學形象,造成決定性的變化。」孔恩想改變我們對於科學的理解——科學正是令人成為萬物之靈的那些活動,無論是福是禍。他成功了。 好評推薦     孔恩的傑出貢獻,在改變我們對於科學實踐的理解。——劍橋大學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系講座教授李普頓(Peter Lipton)     「典範轉移」這個詞不是孔恩發明的,但是孔恩使它成了流行語彙,給了它流行意義。《科學革命的結構》在1

962年出版,也觸發了一次典範轉移……孔恩之後,我們再也無法忽視這個事實:科學的力量無論有多大,仍有缺陷,與科學家一樣。——郭斯曼(Lev Grossman),《時代雜誌》非文學類百大經典     「思想史的里程碑,引起的注意遠超過本行範圍……要是掀起革命是優越典範的特徵,《科學革命的結構》已經大獲全勝。」——偉德(Nicholas Wade),《科學》     「對科學發現的過程,本書可能是最佳的說明。」——湯普森(William Irwin Thompson),《紐約時報書評》     「偶爾會有一本書,影響遠超過它原先設定的讀者群……孔恩的《科學革命的結構》顯然是這樣的書。」——強士敦(

Ron Johnston),《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增刊》

1927年 大革命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石塘古村是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歷史悠久、古建築規模龐大而且保存最為完好的古村落之一。從明朝洪武年間李可求從福建移居石塘古村到現在,石塘建村已有640多年歷史。2010年12月13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與國家文物局在北京公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的名單,共有99個鎮、村入選,廣東省僅有4個,仁化縣石塘古村名列其中,成為韶關市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石塘古村村總面積15公傾,現有人口3400多人,遺存古宗祠八座、古民居79座,古村的雙峰寨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家公佈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古村中心三角街,古時最繁華的商貿一條街,至今還保留著較為完整的店鋪門面和布架。在清朝,石塘古村達到繁榮的頂峰。石塘古村古建築大多是明清建築遺存。建築風格集客家風情、徽派特色,又受江西古建築風格的影響,形成石塘古村古建築的獨特風格。雙峰寨是鄉紳李自勝為防範土匪搶掠,籌銀三萬,於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動工,用了十六年的時間建成。雙峰寨原名石塘寨,後取寨門前門楣橫匾「雙峰保障」之意,改稱為「雙峰寨」至今,該寨1949年前已崩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重修。雙峰寨外形為長方形,用石灰和青磚砌成,有一座主樓和四座炮樓,主樓與炮樓之間有高9米,寬1.2米的城牆相連。寨外周圍是寬13米,水深1.5米的護城河,是個少有的巨型寨堡。欲進寨門必須先經護城河,周圍護城河的面積為4878平方米,河上有吊橋,吊橋分兩段,中間有一個橋墩,(1976年改為水泥橋)。過了吊橋城堡又被兩重寨門深鎖,第一重兩扇大門用全封樟木製成,厚5寸(15釐米),大門頂有“雙峰保障”四個大字。第二重門與大門結構相同,門頂有“保安門”三個大字。古城堡內攻、防、守相結合的設計環環緊扣。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石塘鄉農會曾在裡面辦公。1927年後,石塘鄉農會領導軍民退居雙峰寨內反抗當時的國民黨右派的鎮壓,前後歷時9個月。雙峰寨現在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宋慶齡與民國政府之政治關係

為了解決1927年 大革命的問題,作者邱啟瑗 這樣論述:

宋慶齡與孫中山皆是近代中國革命運動的重要人物,孫中山創建中華民國,因而被尊稱為中華民國國父。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中華革命黨時,宋慶齡擔任其秘書。1915年,孫宋兩人結婚,宋慶齡成為孫中山的夫人後,其政治角色逐漸由輔佐型的政治角色,朝向領導型的政治角色發展。孫中山與共產國際之間的聯繫,及與俄國的關係,在廖仲愷、宋慶齡的協助下,與共產黨有較多的聯繫,且對共產主義有進一步的了解。1925年,孫中山逝世後,宋慶齡繼承孫中山之遺志,一方面堅持落實孫中山的政治理想,另一方面長期參與中國政治,在複雜的國共關係中扮演著極重要且微妙的政治角色。宋慶齡與蔣中正的夫人宋美齡是姊妹關係,但是基於政治理念與

政治立場的不同,在孫中山過世後,宋慶齡所走的政治路線,是與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路線相近,因而也曾被視為是中國共產黨的「黨外之黨員」。在長期的國共兩黨的政治鬥爭過程中,宋慶齡與蔣中正常因重要的政治事件而有激烈爭論。雖然宋慶齡也在「國共合作」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宋慶齡與蔣中正領導的國民政府長期處於對立和對抗的狀態,因而宋慶齡與「中華民國政府」間的政治關係,常呈現出相衝突的緊張關係,終至斷絕雙方關係。

挖內蒙古人民革命黨歷史證據和社會動員(上冊)

為了解決1927年 大革命的問題,作者 這樣論述:

  「反對大漢族主義、實現少數民族自治自決!」──東蒙古人民臨時代表大會宣言,1946年5月27日   1967-1969年間,150萬的內蒙古人,至少346,000人受捕,27,900人被殺,120,000人致殘。   ★收錄近40萬字中國政府翻譯的內蒙古人民革命黨原始文件及中國人如何整肅打擊蒙古人的詳細資料★   ──內蒙古文革檔案史料,系統性排版整理,重新看見歷史──     1925年10月,意欲推動蒙古人民族自決的內蒙古人民革命黨(簡稱「內人黨」)在張家口成立,活動了短暫的20餘年即在1947年5月被勒令停止活動並強行解散。1949年中共建政後,有關該黨的重要資料和歷史檔案全數被

封存,當事人也無法開口講述蒙古人自己的民族自決歷史。     「內人黨肅清事件」發生在1967-1969年間;1968年,「內人黨」被定性為「民族分裂主義政黨」,當時正值「全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當權的中國共產黨以此為由整肅「內人黨」黨員。為了搜索蒙古人「反黨叛國和民族分裂」的證據,中共重新打開了檔案館,動員人力系統性地翻譯建政以後封存的「內人黨」原始文件和該黨活動情況的詳細資料,包括黨章、黨員宣誓詞、黨組織架構、「內人黨」所計畫之「東蒙人民自治政府」組織名單、「內人黨」青年團相關資料等。這些「供批判用」的歷史檔案,反而將真實的「內人黨」擺在了廣大蒙古人和中國人面前。     本書收錄中國政

府翻譯的「內人黨」原始文件及中國人如何整肅打擊蒙古人的詳細資料,書分二冊,據史料重新繕打排版;上冊內容主要收錄中共翻譯「供批判用」的「內人黨」原始文件;下冊則收錄中共整肅蒙古人的社會動員、宣傳等報章、檔案,以及文革後期回過頭來批評「內人黨」事件的批判材料。     「內蒙古文革檔案」全系列共五書,另有《滕海清將軍有關內蒙古人民革命黨講話集》(三冊)、《有關內蒙古人民革命黨的政府文件和領導講話》(二冊)、《內蒙古土默特右旗被害者報告書》(乙冊)、《內蒙古軍區被害者和加害者紀錄》(乙冊)。   本書特色     ★揭露鮮為人知的蒙古人文革受難,白紙黑字的史料檔案,當局逃無可逃、避無可避!   ★面

對堪比種族屠殺的暴行「內人黨肅清事件」,正視中國少數民族治理問題!   ★收錄「內人黨」原始資料翻譯、中共動員社會「圍殲內人黨」的宣傳,以及文革後期「事件平反」的資料,從對比之中顯示政策的反覆與無常!

旁觀眾人之喧囂:楊絳文學作品研究

為了解決1927年 大革命的問題,作者李麗美 這樣論述:

本論文研究楊絳的文學作品,包含散文、劇本、短篇小說、長篇小說,不包括其文評、翻譯作品。全書特色乃在於為楊絳及其作品重建包括時代、地域、特定社會規範、生活文化、意識型態、世界觀……等多維脈絡,搭配獨出機杼的論述議題,並與同時代或同題材的同類作品對照,讓讀者看見一個立體而非孤立的楊絳及其作品。全書共分七章。第一章「緒論」首先解析楊絳及其作品劃時代的意義,檢討關於楊絳作品研究所累積的成果,並交代本論文研究的原則以及目的,範圍與方法。第二章、三章,則是著眼於楊絳的歷史見證者身分,針對其散文的分析、詮解與評論。第二章「從性別視野論楊絳的抗日戰爭記憶及生活經驗」中,以「女性在戰爭時期的經歷與感受」作為探

究視角,試圖從楊絳的文字中,觀察抗日戰爭如何影響楊絳的日常生活?身為一位女性,她怎樣因應戰爭所帶來的挑戰和考驗?在戰爭這個非常時期,她面對的是什麼樣的特殊景象?對於晦暗不明的未來,又是抱持怎樣的心態?外出求職時,面臨了來自誰的責難?先生失業,別人又是如何的議論?第三章「從楊絳的政治災難書寫論其寫作特色與生存策略」與前一章同樣著眼於楊絳的「見證者」身分,從九個角度解析楊絳散文中論及政治災難、文革經歷的篇章。九個角度既可視為楊絳寫作特色,也可理解為她的生存策略。本章強調楊絳的難得之處乃在於,當多數文革敘事多落於創傷、控訴等性質與風格時,她的回憶裡除了節制的悲痛,還有由衷的快樂經驗。第四章乃是楊絳的

劇本研究,「從楊絳劇本看新時代青年男女的包袱與挑戰」。本章提出其劇本所展現的青年男女在新時代要面對的挑戰,起碼有家族倫理的羈絆、生計自理的壓力、自由婚戀的苦惱、理想抱負的破滅四大層面。而這是在後五四時代、後五四文學中,繼葉聖陶《倪煥之》之後,對青年生存狀態的一次重要表現。第五章討論楊絳的七個短篇小說,「何謂「世情化」?楊絳短篇小說中的算計、出軌與社交」,發現楊絳習慣從密謀算計、喜新厭舊、琵琶別抱、窺人隱私、說人八卦、幸災樂禍這些世俗紅塵裡、日常生活中諸多世故、庸俗之輩常有的行為與心態入手,編織出足以含括並反映出這些世態人情的小說,來傳達她對生活的理解、對人性的觀察。第六章研究楊絳的長篇小說,題

為「論《洗澡》裡的營私、藏私、揭私」。首先針對一個常見的誤解加以釐清,指出楊絳此書並無揭發或控訴中共過去所發動之政治運動之可惡。接著,舉出種種證據,強調要了解《洗澡》的關鍵乃在於一個「私」字,是以本章主要分成「營私」、「藏私」、「揭私」三部分來探究《洗澡》一書。第七章「結論」,總結本論文貢獻、題名「旁觀眾人喧囂」之來由,並提出未來研究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