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地 景 藝術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2020 地 景 藝術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懿文寫的 不舞之舞:論當代藝術中的舞蹈 和FredaFiala,NicoleHaitzinger,RosemaryHinde,DanielleKhleang,HellyM的 身體網絡:當代表演的文化與生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大溪登場!橫跨5大展區 - 500輯- 聯合報也說明:邁入第10年的「2022桃園地景藝術節」以「川行脈動」為主題,自9月8日至9月25日在桃園大溪展開,展區橫跨大漢溪兩岸,包括:大溪河濱公園、中庄調整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和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所出版 。

醒吾科技大學 觀光休閒系所 陳治宇所指導 邱創毅的 旅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北港形象商圈為例 (2021),提出2020 地 景 藝術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形象商圈、滿意度、重遊意願、北港。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客家文化研究所 洪馨蘭所指導 賴彥君的 屬於我這客家世代的「民歌」(民聲)採集與創作——從臺灣雲林詔安客來的田野訊息與歌曲製作 (2021),提出因為有 客家、雲林詔安客、客家歌曲、詞曲創作、民族誌的重點而找出了 2020 地 景 藝術節的解答。

最後網站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以竹構築未來城市想像 - 大媒體新聞網則補充:邁入第七屆的2020桃園地景藝術節,9月18日至10月4日在中壢大崙、平鎮雙連坡舉辦17天,來自國內外51位藝術家,以「構築城市」為主題,從城市未來、自然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020 地 景 藝術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舞之舞:論當代藝術中的舞蹈

為了解決2020 地 景 藝術節的問題,作者張懿文 這樣論述:

  本書集結了表演與文化研究學者張懿文過去十多年的觀舞紀錄及舞蹈評論,介紹了在多樣化場域及展演形式的跨域舞蹈,並探討在當代視覺藝術中的跨界「編舞」,以及現代科技如何解構並重塑了編舞美學。     作者從編舞理論出發,考察了過去被「正統」舞蹈論述所忽視的跨界表演,如在美術館或替代空間中的行為表演、科技藝術中的身體裝置,甚至是面向普羅大眾的社交舞蹈和世界舞蹈,並進一步從舞蹈和表演理論的觀點,提供視覺藝術跨域身體展演的分析和討論。     本書上篇「論舞」,以「舞蹈展演空間——跨場域實驗」、「表演科技實踐——跨進人類世」、「當代舞蹈反思——跨文化對話」三個角度切入,探討表演的

美學演變、身體展演。下篇「話舞」是賞析二十多場舞蹈,以「論舞」的三個角度深入評析,並論證台灣當代編舞與歐陸「非舞蹈」實驗的交互影響,展望國際,同時關照在地的文化視野。   鑑賞推薦     陳雅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副教授/台灣舞蹈研究學會理事長   邱誌勇 國立清華大學藝術學院學士班主任/科技藝術研究所所長  

2020 地 景 藝術節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2020國慶煙火將於台南舉辦後,台南市政府提出「漁光島、觀夕平台、安平港區」、「將軍漁港及七股鹽山」、「大港觀海橋及鹽水溪邊高灘地」、「台南大學七股校區」及「曾文溪南岸(曾文溪橋預定地)」等5個具有在地特色地點。而漁光島因舉辦過藝術節、能觀賞夕陽海景而勝出。


Licence:

You’re free to use this song in any of your videos, but you must include the following in your video description (Copy & Paste):

Song: Atch - Time Out
Music provided by Vlog No Copyright Music.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3.0 Unported
Video Link: https://youtu.be/7dpvd2lno9o

旅客滿意度與重遊意願之研究-以北港形象商圈為例

為了解決2020 地 景 藝術節的問題,作者邱創毅 這樣論述:

隨著台灣經濟的快速成長,國內旅遊人數也逐年攀升,而獲取旅遊資訊的管道也從早期的收聽廣播、收看電視、電影,演變到近幾年來網路資訊的興起,因此休閒旅遊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也帶動了國人從事觀光休閒活動。老街商圈結合當地傳統習俗、地理景觀、人文特色及當地建築特色來吸引外地遊客。當各地遊客重複造訪的次數增加,將逐漸失去吸引遊客的特色,各個形象商圈的特色差異性已逐漸相同。本研究主要探討北港形象商圈遊客滿意度與重遊關係之關聯性。透過網路發放問卷,正式問卷於2021年2月11日至2021年2月20日進行施測,共發放400份問卷,扣除無效問卷52份,有效問卷348份,有效問卷比例87%。透過SPSS(2

0)for windows 套裝軟體進行分析。分析方法包括描述統計分析、信度分析、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及雪費事後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年齡、職業、平均月收入會顯著性影響旅遊滿意度;另外年齡、婚姻、職業會顯著性影響重遊意願;此外,研究結果中發現滿意度會顯著性影響遊客重遊意願。因此建議北港形象商圈相關單位在周邊環境、古蹟維護及人員態度能維持一定水準,藉此維持北港形象商圈的遊客數量。關鍵詞:形象商圈、滿意度、重遊意願、北港

身體網絡:當代表演的文化與生態

為了解決2020 地 景 藝術節的問題,作者FredaFiala,NicoleHaitzinger,RosemaryHinde,DanielleKhleang,HellyM 這樣論述:

21世紀亞洲當代表演於跨文化及跨領域實踐的新視野讀本   「這本關於『亞洲當代表演藝術』的實踐與論述集結,無疑宣告了『我即世界』、『世界即我』的當下與未來,及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連結世界的途徑。」──臺北表演藝術中心董事長  劉若瑀     「儘管編舞家在展覽配置中工作或視覺藝術家在舞台上表演已比比皆是,但能像亞當計畫那樣,讓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家一起工作實則十分罕見。」──亞洲藝術文獻庫研究總監  譚鴻鈞   「這一本收納各種不同認識、擅長於各種領域、敏感於生命歷程與跨國表現的閱讀,不是集結而成的宣言、也不是和諧與同質(integrated)的標誌;相反地,這本書本身就是世界歷史與當代物質

網絡的化身(incarnations)與軌跡(trajectories)。」──藝評人  汪俊彥   亞當計畫──亞洲當代表演網絡集會(Asia Discovers Asia Meeting for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ADAM)是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於2017年創辦,攜手旅法臺灣藝術家及策展人林人中共同構想、策劃及打造一個位於亞太地區的跨文化與跨領域藝術表演的研究及交流平台。有別於其他類同網絡與著重在節目交易的藝術市場集會,亞當計畫強調「藝術家主領」的觀念與實踐,邀請藝術家從創意發想、研究發展到作品生產的生態鏈來擾動機構與藝術家社群間的關係與對話,並孵育、陪伴他

們的創作研究與合創過程。   本書奠基在「亞當計畫」於2017至2021年間,呈現亞太及各地藝術家透過表演作為媒介、型態與方法所進行的交流、研究與實踐上,試圖在當代表演的全球在地語境裡提出或提問一種「仍處於過程中」的知識生產。它記錄了這個計畫平台的生成與運動軌跡,更並進一步延展與地緣政治、社群與社會參與、跨文化研究及跨域藝術等相關問題意識的交往。   亞當計畫的起心動念為要搭建一個開放且異質性的基礎設置,並藉由藝術家的研究與實踐,去尋找去中心且非二元對立式的當代表演文化論述。這本將工作現場的實況、幕後及反響轉化為意義生產的讀本,也回應了新冠疫情對社會及藝術生態系統造成的衝擊與改變。2022

年,隨著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開幕,亞當計畫以此書繼續提問,在亞洲與全球當代藝術裡擾動那不穩定的網絡與身體。

屬於我這客家世代的「民歌」(民聲)採集與創作——從臺灣雲林詔安客來的田野訊息與歌曲製作

為了解決2020 地 景 藝術節的問題,作者賴彥君 這樣論述:

        當客家族群在臺灣這片土地,一面辨識自身的族群樣貌、一面建構屬於臺灣的在地認同,擁有臺灣客家意識的各類型創作成了作為描繪當代客家族群的另一種可能。屬於臺灣客家的音樂創作,已然自許多當代客家流行音樂的討論中得以窺見與聆聽。但回顧過去,屬於臺灣客家亞族群的雲林詔安客歌謠、歌曲的發展情形,卻顯得少數又隱形。        筆者藉由製作六首新創客家歌曲的過程認識當代雲林詔安客家族群,使用民族誌田野的方式進行音樂創作,並藉由本文將實踐過程與成果記錄下來。        藉由這項實踐探討何謂使用民族誌田野的方式進行音樂創作?如何從雲林詔安客來的田野訊息完成歌曲創作?採用民族誌田野創作的思索

與建議為何?        2000年起,有關臺灣詔安客的學術研究持續增加,主題不外乎關於詔安客語、臺灣詔安客認同等研究,在這些研究當中也能了解臺灣詔安客面臨了幾項困境:詔安客語嚴重流失、世代間嚴重的文化斷層、族群認同危機等,因此透過客家歌曲的創作實踐,希冀能增進大眾對臺灣客家亞族群議題的重視與行動。        雲林詔安客目前較多居住於雲林縣二崙、崙背一帶,本文以民族誌研究與田野調查的視野進行原始資料的採集,以參與觀察作為研究策略。本文透過在2020年夏季於二崙、崙背的實際田野,以及2021年離開田野後進行的創作歷程,彙整後完成本文的基本架構內容。        本文研究發現:1.    

    使用民族誌田野的方式進行音樂創作是進入田野對當地文化與民聲進行採集,並透過田野訊息分析進行音樂創作的方法。這個創作方式能夠瞭解族群樣貌、記錄族群聲響,也能使創作者貼近相對陌生的亞族群議題。2.        由雲林詔安客來的田野訊息創作,描繪當代雲林詔安客家元素的存在場景,是以歌曲再現當代雲林詔安客真實的樣貌與記憶,建構具有在地性、異質化客家表徵的雲林詔安客家新創歌曲。也藉由這樣的歌曲創作歷程「將個人置身於當地,書寫歌謠民族誌的方式」視為當代客家文化的一種社會實踐。3.        民族誌田野創作歷程是研究者透過「看見族群差異、與族群差異對話」來參與「雲林詔安客找尋自身當代意義」的現

場,進行「突顯差異的傳統—歌謠民族誌創作」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