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特佛官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哈特佛官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拜倫.凱蒂史蒂芬.米切爾寫的 轉念,佛心自在: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對話 和拜倫.凱蒂史蒂芬.米切爾的 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當拜倫‧凱蒂遇見《道德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哈佛商業評論・與世界一流管理接軌也說明:許多著名學者和專家常常先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原創性的文章,等待迴響,然後改寫成書,如杜拉克、波特、韓第、蓋瑞‧哈默爾、大前研一的著作。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一中心有限公司 和一中心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清華大學 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王惠珍所指導 張令芸的 論李喬《咒之環》的虛構與紀實 (2021),提出哈特佛官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李喬、咒之環、小說、非虛構寫作理論、虛構、紀實。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吳明德所指導 佘明星的 霹靂布袋戲在中國大陸的發展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臺灣布袋戲、霹靂布袋戲、中國大陸、文化交流、市場開拓的重點而找出了 哈特佛官網的解答。

最後網站關於協鴻則補充:關於協鴻 · 卓越的產品/技術 · Hartford Premium 2021 · TGV-1612高速機 · 協鴻為什麼不一樣? · 協鴻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 哈特佛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哈特佛官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轉念,佛心自在:拜倫.凱蒂與《金剛經》的對話

為了解決哈特佛官網的問題,作者拜倫.凱蒂史蒂芬.米切爾 這樣論述:

生命中的一切難題、一切苦難,都來自於你的心。 當我們不再向外追尋索求,而是向內探究, 真相會解放我們,讓我們從一切執著中解脫。   享譽國際的心靈大師拜倫.凱蒂,自一九八六年覺醒於真相以來,幫助上百萬人與他們的人生難題和解。許多人稱凱蒂是一位真正的開悟者,擁有一顆「佛心」,無論發生什麼都能看見生命的喜悅。但是凱蒂教導我們,她所做的,只是對每一個想法做「覺醒功課」(The Work)。   「透過『覺醒功課』,我們便能在平靜中看見心的本質;一旦了解心的本質,痛苦便無法存在。」凱蒂說,「悲傷、憤怒、怨恨,都是相信我們那些惱人念頭產生的後果。質疑這些想法,它們就會失去控制我們的力量。」。   

「覺醒功課」是凱蒂帶給我們最深刻的禮物,它以單純的四句提問及反轉所組成,只要一張紙、一枝筆和一顆開放的心,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讓自己的心探查到真相;而心的開悟,正是佛陀在《金剛經》中一再訴說的東西。   繼《道德經》之後,凱蒂與知名翻譯家史蒂芬.米切爾拾起智慧的寶典《金剛經》,並藉由佛陀與須菩提的對話,深入談論生命最終極的課題──生與死、得與失、自我與他人、身分認同,以及心的真相。   我們可以從對談間發現,凱蒂的世界不受世俗的定義所束縛,她的生活裡沒有定義,每一刻都充滿寧靜與喜樂,自在地活出她那無所住之心,並持續將這份清明傳遞給所有人。      如何擁有一顆佛之心?如何才能不執著、不迷惘

?   「任何從心中生起的念頭,心都應該與它保持獨立。如果心依賴任何事物,它便無可靠的安居之處了。」   「當你靜坐冥思,看見真正存在的事物,排除每一件記憶中或期望的事物時,佛心將昭然若揭,你也將清醒過來,一如尚未出生的時候。」     讓覺醒功課成為每天早餐的主菜,它會為你帶來完美的一天   「覺醒功課能提供你一個深入智慧的入口,一個挖掘答案的方式,讓你能覺醒而認識自己的真實本性,直到你領悟一切痛苦的原因與終結痛苦的方法。。」   「覺醒功課能讓你接觸到本已存在於你內在的智慧,提供你一個機會去親自了悟真相。真相不來也不去,它總是在此,永遠能為開放的心所得。」 好評推薦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陳樂融/作家、作詞家、主持人   賴佩霞/作家、心靈講師   魏台鳳/愛的序位工作室主持人   羅卓仁謙   Natalie Wen張嘉蘭/拜倫凱蒂覺醒功課國際認證協導師   Sophia Wu吳家芸/拜倫凱蒂覺醒功課國際認證協導師   ◇◇◆◇◇◆◇◇◆◇◇◆◇◇◆◇◇◆◇◇   拜倫.凱蒂的著作為我們這星球帶來極大的祝福。──艾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當下的力量》作者   拜倫.凱蒂比我認識的任何一位靈性老師都還要徹底地震撼了我的世界,撼動、鬆綁了我的心。凱蒂在她這本最新著作裡,給予我們一個珍貴的禮物,讓我們能窺探在世間真正安適自在、放鬆自處之

人的心,也就是她自己的心。我誠摯推薦這本書給任何一位像我一樣的人,換句話說,給任何一位覺得自己的心好似自家附近那塊危險地區的人。本書能幫助你學習如何感覺更安全、更舒服地在夜晚獨自漫步在那個地區,無論心中生起什麼樣的想法都沒有關係。這是我們所有人都能受用的。──伊莉莎白.吉兒伯特(Elizabeth Gilbert),《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作者   古老靈性師父的話語,透過現代靈性師父的話語獲得闡明,告訴我們沒有痛苦的世界是可能的,這些話語能帶領每一位讀者的心回家,回歸至非凡、獨一無二且無限珍貴的真實自我。──瑪莎.貝克(Martha Beck),《找到自己的北極星》(Finding You

r Own North Star)作者   這是一部行文優美的精彩作品,直指我們內在的智慧,亦即那常存於我們開放心靈與寂靜心念之中的究竟寶藏,它精確地告訴我們如何獲取這份智慧。本書字裡行間字字珠璣的智慧洞見閃耀著光芒,卻如一座燈塔般常存不變。──保羅.霍肯(Paul Hawken),《看不見的力量》作者   如果你願意跳脫一己模式,這本書就能成為一道深入你本來面目與無限潛能的大門。深入,再深入,然後常駐。安適自在的感覺是有感染力的。──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正念療癒力》作者   作者簡介 拜倫‧凱蒂(Byron Katie)   心靈工具「覺醒功課」創始人。

四十三歲時「覺醒於真相」,並自一九九二年開始旅行世界各地,在各種場合向廣大群眾傳授「覺醒功課」,包括免費的公開活動、監獄、醫院、教會、企業、受虐婦女輔導機構、大學、中小學、週末密集課程、「覺醒功課九日學校」,以及她的「二十八天反轉之家」(28-day Turnaround House)。   她是《一念之轉》(Loving What Is)、《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I Need Your Love──Is That True?)、《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轉念,佛心自在》四本暢銷書作者。最新著作《沒人喜歡我,這是真的嗎?》(Tiger-Tiger, Is It True?)即將由

一中心出版。官網請見:https://thework.com/ 史蒂芬‧米切爾(Stephen Mitchell)   詩人、翻譯家、學者與文選編者,也是拜倫‧凱蒂的夫婿及凱蒂部分作品的共同作者。編譯作品包括暢銷書《道德經》、《吉爾伽美什史詩》、《伊里亞德》、《奧德賽》、《里爾克詩選》與《道之第二部》(The Second Book of the Tao)。 譯者簡介 蔡孟璇   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加州州立大學語言學碩士,曾任出版社編輯多年,並曾獲兩屆「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評審獎。譯有《能量醫療》、《心靈能量》、《奧修心的十四堂課》、《空性之舞》、《釋放更自在的自己》、《真正的靜心

》、《告別娑婆3》、《你就是世界:克里希那穆提90篇經典對話錄》、《覺醒父母》,以及一中心出版的《天使帶我回家》等二十餘部作品。   探索生命書系總序 各方推薦 序言 關於探究 關於《金剛經》 關於本書的《金剛經》版本 1 宇宙開的玩笑 2 對一粒沙鞠躬 3 光明時刻 4 施即是受 覺醒功課實作:大衛不向我打招呼 5 日常諸佛 6 心是一切,心是善的 7 平凡中自在 8 究竟的慷慨大度 9 愛的自動回歸 10 活在探究中 11 批評的禮物 12 教一隻貓學狗叫 覺醒功課實作:母親攻擊我 13 超越名稱的世界 14 沒有任何東西屬於我們 15 回家     16 每件事都是

為你發生,而不是發生在你身上 17 不分裂的生命 18 自由就是不相信你的想法 覺醒功課實作:蘇菲亞不聽話 19 不可思議的財富 20 完美的身體 21 沒有什麼可以失去 22 撿垃圾 23 感謝沒有原因 24 一切痛苦的根源 覺醒功課實作:丹尼爾沒有信守承諾 25 平等智慧 26 屋子裡的佛 27 想法之間的空隙 28 「去刷牙!」 29 成為透明的 30 完全和善的世界 覺醒功課實作:葛蘭又喝酒了 31 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質 32 愛上這個夢 附錄:如何進行覺醒功課   序   這是一本關於慷慨大度(generosity)的書。我們要怎樣才能不只是偶爾慷慨大度,而是在生命中的每一天

、每一刻都擁有慷慨大度的心境?這聽起來似乎是遙不可及的理想,但若不是呢?本書會告訴你具體做法。我們唯一需要的就是一顆開放的心,一顆願意去質疑心中生起任何惱人想法的心。當我們了解一切煩惱思緒背後那個真正的自己,就會發現一種持續且不費力的慷慨大度,那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權利。   拜倫.凱蒂.米切爾(大家都叫她凱蒂)的話語發自深刻的了悟。她稱為「覺醒功課」(The Work)的自我探究方法,是一種增進版的正念。我們在做覺醒功課時,不只要對自己的惱人想法保持警覺(惱人想法即是造成世上所有憤怒、悲傷與挫折的東西),還要質疑它們,透過質疑的過程讓那些想法失去控制我們的力量。   凱蒂說,「偉大的靈性文獻

描述了『是什麼』──自由的含義是什麼,而覺醒功課談的是『怎麼做』。它精確告訴你如何辨識、質疑任何阻礙你獲得那種自由的想法。它給予你進入覺醒之心的一道直接入口。」這本書能讓你透過一位覺醒於真相者的眼睛來看世界,讓你看見光明的時刻,看見沒有分裂、心靈洋溢著愛的恩寵狀態。   ◇◇◆◇◇◆◇◇◆◇◇◆◇◇◆◇◇◆◇◇   對於尚未聽說過拜倫.凱蒂的讀者,以下是她的背景說明。凱蒂原本過著一個平凡的美式生活,擁有兩段婚姻、三個孩子和一份成功的事業,卻像墜落漩渦似的陷入一段長達十年的憂鬱期,一個懼怕陌生環境、自我憎恨,而且有自殺傾向的絕望境地。她酗酒,她先生還買了幾大桶的冰淇淋和可待因藥丸給她當糖果吃

,結果她的體重飆升至九十公斤。睡覺時,她會在床下放一隻點三五七麥格農左輪手槍,每天她都祈禱自己隔天早上不要醒來;她之所以還沒殺死自己,純粹是仍顧慮到孩子。在這場磨難的最後兩年,她幾乎足不出戶,有時會在自己房間裡一待就是好幾天,甚至無法起身淋浴、刷牙。(「有什麼用呢?」她想,「反正到頭來一切都成空。」)終於,一九八六年的二月,就在她四十三歲那年,她安排自己住進一間專門照顧飲食失調女性的康復之家,也是她的保險公司唯一願意給付的機構。那裡的病患對她心生畏懼,所以工作人員必須將她安置在一間位於閣樓的房間,晚上還在樓梯設置陷阱,因為他們認為她可能會跑下來對他們做出什麼可怕的事。   一天早上,大概在康

復之家住了一個星期後,凱蒂有了一次翻轉人生的體驗。當她躺在地板上時(她覺得自己不夠資格睡在床上),一隻蟑螂爬過她的腳踝,一直爬到了她的腳背上。她睜開眼睛,剎那間所有的憂鬱、恐懼,還有折磨她的種種念頭,竟全部消散一空。「我躺在地板上時,」她說,「我了解到,當我睡著的時候,在蟑螂或腳之前,在任何念頭之前,在任何世界之前,過去存在的,現在存在的是─空無。就在那一瞬間,覺醒功課的那四句提問誕生了。」她沉浸在醉人的喜悅中,那份喜悅持續了數小時,接著又持續了幾天,甚至幾個月、幾年。   回到家之後,總是害怕她突然情緒爆發的孩子們幾乎認不得她了。她的眼神徹底改變。「那藍色變得如此清澈、美麗,」她的女兒羅珊

說,「如果你直視她的眼睛,會看見她像嬰兒一樣純真。她整天都快樂無比,每天都如此,而且似乎洋溢著愛。」她多半時間都安靜無語,會在窗邊的椅子或外面的沙漠裡坐上數小時。她的小兒子羅斯說:「改變發生前,我根本無法直視她的眼睛;改變發生後,則是變成無法不直視她的眼睛。」   凱蒂花了許多年的時間才學會如何談論她的存在狀態。她沒有任何外在的相關情境來對照這份覺知,她從未讀過靈性書籍,也從未聽過靈性修煉的事。她只有切身經驗能做為指引,而她唯一需要的就是活在她內在的探究。   凱蒂重生的徹底程度,比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在《宗教經驗之種種》(The Varieties of Relig

ious Experience)一書中記載的那種轉變經驗更為徹底;事實上,徹底到必須重新學習如何當一個人類:如何在時間與空間中活動、如何將現實區隔為名詞與動詞,才能與他人順利溝通、如何假裝過去與未來是真實的等等。而其影響與常見的轉變經驗結果完全相反,亦即它並未引導她去接受一個宗教信念。她的清明並沒有,也無法允許任何一個信念的存在。它將宗教概念與所有其他思想念頭全部燒得精光了。覺醒之後,她持續感受到,或說她就是一份不間斷的愛的存在,那也是她覺醒後的身分。「我覺得我的喜悅若被述說出來,」她說,「那力道彷彿可以把康復之家的屋頂掀開,把整個地球的屋頂掀開。我現在還是有這種感覺。」   頭一年的時候,

她雖然沉浸在莫大的喜悅裡,各種信念與概念依然會繼續從她心中冒出來,但她會透過探究一一處理。她位於加州巴斯托市住家附近幾個街區的地方,有一片綿延的沙漠,她經常獨自進入沙漠探究這些想法。   「每當一個信念出現在我腦海(最大的一個就是:我母親不愛我),它會像一顆原子彈在我體內爆炸。我注意到自己在發抖、緊縮,寧靜在表面上遭到毀滅。那個想法伴隨而來的可能是淚水和身體的逐漸僵硬。在旁觀者眼裡,我似乎全身從頭到腳都受到沮喪和悲傷的侵襲,但事實上,當我在康復之家的地板上醒來時,我一直持續體驗到同樣的清楚、寧靜和喜悅從心中生起,沒有留下任何的『我』,也沒有世界,歡笑就這麼從我口中傾瀉而出。頭腦裡生起的信念總

是會在真理的光芒下褪去、消散。撼動身體的,只是信念的殘餘能量,藉由一個不舒服的感受表現出來。透過這種不舒服的感受,我自動知道這個信念不真實。沒有什麼是真實的。這份覺知在我的體驗裡變成極其愉快的幽默,一種絕妙的狂喜。」   探究過程持續了數年之久,一直到所有的信念與概念燃燒殆盡為止。這個方法在她的經驗實驗室裡接受檢驗,她對清醒的標準非常嚴苛,嚴苛程度更甚於任何頭腦所能構想的最嚴謹科學家。所有可能讓她失去平衡的念頭或心理事件、所有導致她做出有損一己寧靜和喜悅的事,都必須接受嚴格的探究,直到那些想法獲得了解為止。「我是一個只要如是狀態的人,」凱蒂說,「以朋友的身分面對每一個生起的概念,最後成為我的

自由。覺醒功課的起點與終點,都在我內在。覺醒功課為我們揭示,你可以熱愛這一切,這一切如其所是的樣貌,而且它會確切告訴你怎麼做。」這段過程結束之際,也就是在她醒悟之後的第二年,留下的只有清明。   凱蒂從康復之家回來後不久,有位「發光的女士」(lit lady)的消息在巴斯托市傳開來,有些人發現自己受到她這個人和她的自由特質強烈吸引。前來拜訪她的人與日俱增,於是她漸漸相信,如果他們需要什麼,一定不是需要她本人的在場,而是需要一種方法,能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她領悟到的真相。覺醒功課正是她內在甦醒的無言質疑之具體呈現,她已經實際活出它並測試過它了。現在,為了讓其他人便於應用,她將它公式化,以慢動作播放

的方式呈現這個過程。過去三十一年來,這個方法已經幫助了世界各地數百萬人從焦慮、挫折、憤怒和哀傷中解脫。   ◇◇◆◇◇◆◇◇◆◇◇◆◇◇◆◇◇◆◇◇   本書是圍繞著《金剛經》而作,《金剛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靈性文獻之一。這部經典是對無我的進一步冥思。無我在一般的用法裡就是慷慨大度的同義詞,意思是「出於利他而非利己的動機而行動」。雖然它字面上的意思是「無自我」,既表示「沒有一個自我」,也表示「領悟到沒有自我這種東西的存在」。你可能會認為第二種意思是個靈性概念,因為試圖除去你的自我似乎如同逃離自己的影子般不可能。但是,在你練習探究或靜心冥思一段時間後,你會明白,其實「自我」才是一個概念,而非

「沒一個自我」。無論你多麼努力,都不可能在現實中找到符合那個名詞的東西。對一顆清明的心而言,既無自我也無他者,誠如這部經典所言,一旦你了解這個真相,「自私」心態會迅速消退。你的自我感在覺知之光的照耀下消融得越多,你會越自然而然地變得慷慨大度。這部經典運用種種變化的說法,試圖讓我們覺悟到這個最核心的真理。   ◇◇◆◇◇◆◇◇◆◇◇◆◇◇◆◇◇◆◇◇   我身為本書共同作者的工作之一,就是在凱蒂視為正確的事和廣大聽眾可以明暸的程度中間,找出一個平衡點。這個過程的結果是相對失敗的,不過「失敗」對凱蒂來說是個陌生的詞彙。她在距離我的扶手椅只有一公尺遠的沙發上發電子郵件給我說:「《金剛經》所呼籲的

是一種超越任何可言說之事的覺知。這部經典知道,要呈現這個真理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否定任何可言說之事。這個做法很正確,也是慷慨寬宏的。我會說出或寫下我的評論,你再賦予文章結構並整理,然後盡可能讓它們接近我的生活體驗。雖然如此,這些話語仍是謊言。你的工作很艱難,我最親愛的。我是你必須搞定的難搞對象。」   我很享受搞定艱難任務的過程。我在文字上力有未逮之處,凱蒂的話語似乎能跳出來獨當一面;而我若成功表達,那些文句聽起來就像凱蒂私下會說的:清楚、慈愛、有趣、慷慨、聽起來很時髦、帶著一些警世意味。   我在本書收錄了一些凱蒂覺醒於真相後的第一年到現在的故事。這麼做有個缺點,就是必須指稱凱蒂所謂的「那

個女人」,亦即拜倫.凱蒂這個人,她通常會覺得沒理由這麼做。我必須對她展現出自己為之著迷的誠意,用甜言蜜語引誘她透露這些故事。將這些故事收錄在書中有個好處,就是能讓《金剛經》的真理更加鮮活生動、更貼近個人。這些故事可能會讓一些讀者覺得不安,甚至感到害怕,他們可能會認為凱蒂的經驗是一種精神崩潰,可以不予理會。書中有些故事雖然聽起來很誇張,但本質上它們說的都是一個女人透過狂喜的反覆試驗,讓心安頓下來,進入深刻且平衡之清醒狀態的過程。   從一個人的內在來描述深刻自我了悟經驗的文字一向十分罕見,我們只能從古代大師的金句描繪出粗略概念:「當他看見桃樹開花,」據說是如此,或是「當門一甩,將他的腿撞斷那一

瞬間,」「他突然醒悟了。」而關於這位震驚的求道者,他的世界如何粉碎並徹底改變,則沒有任何說明,而且這些經驗的後續狀況如何,也幾乎沒有任何資料。此外,沒有任何事先準備就突然醒悟的情況相當罕見,據我所知,二十世紀只有一個案例,其深度能與凱蒂的例子相提並論,那就是印度聖者拉瑪那.馬哈希(Ramana Maharshi)的經歷。拉瑪那描述了自己覺醒之後的一些細節,但由於他形同僧人,而且生活在一個肯定且敬重這種經驗的文化內,因此他沒有融合的問題。有人會供應他食物和衣服,其他時間則不去打擾他,這讓他能停留在三摩地(samadhi,或稱禪定、三昧)的狀態。他仍住在自己原住的山區,無需回歸家庭生活或開車,或去

超市購物。(凱蒂說:「『我』也不需要。」)   透過密集靜心或禪修而發生的覺醒經驗通常較為零碎──它是閃現的洞見,能為你帶來莫大鼓舞並清理你的生活到一定程度,之後,當洞見沉澱並轉化你時,你必須再下苦功一段時間。「不是我不喜悅,」成為禪師前的洞山,在內在之眼開竅後對他的師父這麼說,「而是我好像在一堆糞便裡撈到一粒珍珠。」覺醒之後,可能還會有另一個或一連串的洞見閃現,以及更大程度的清明,需要你下更多苦功來清除殘餘的業。這些著實都是非凡的體驗,每一個洞見都是價值不菲的珍珠,你會願意為它拋售一切所有,但這些經驗並非那麼不尋常。如果,發生的是完整的徹悟,會是什麼樣子?透過凱蒂的故事,我們看到了。  

 凱蒂評論此經典的所帶來的利益之一,就是解除了「開悟」這個詞彙的迷思。為何《金剛經》說沒有所謂的「開悟」這件事?為何黃檗禪師說「開悟就是領悟開悟不存在」?透過凱蒂清晰的話語,我們得以發現個中原因。她說:   「最簡單來說,開悟的意思是以更輕鬆愉快的方式去體驗表象世界。舉例來說,如果你相信世界不仁慈,那麼透過探究便可以發現它其實是仁慈的,於是你變得對自己更仁慈、更自由,也不會那麼沮喪跟恐懼了。我在使用『開悟』這個名詞時,不是指一種更崇高的心境,而是一種理解惱人想法的務實可行體驗。例如,我過去曾相信『我母親不愛我』這個想法,質疑它之後,我了解到這是不實的。我追溯相信這個想法的後果(該信念對我的情

緒和行為所造成的影響),看見自己如果沒有這個想法會是什麼樣的人,接著反轉到它的相反面,發現了每一種反轉都成為活生生的真實例證。我對那個想法開悟(有所領悟)了,它從此不再困擾我……了解這一點太重要了。人們以為開悟一定是個神祕的、超驗的經驗,但它不是。它和你自己最苦惱的想法一樣貼近你。若你相信一個和現實爭辯的想法,你會感到困惑。若能質疑它並看見那不是真的,你就對那個想法有所領悟,並從該想法中解脫了。那一刻,你和佛陀一樣自由。接著,下一個惱人的想法來臨,你要不就是相信它,要不就是質疑它。你再次獲得了下一個開悟的機會。生命就是那麼簡單。」   這些故事說的是一個未經準備便體驗到了悟真相的人。她不曾渴

望過,也不曾練習達成過它,她甚至不知道那是什麼。她無法對這種經驗定義、歸類,身邊也沒有人能做到。她唯一知道的,就是她的人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偏執、有廣場恐懼症和自殺傾向的女人,頃刻間變得喜悅而安詳,還得到一個持續根植於該狀態的方法,讓她永遠不會再回到幻相世界。「我發現,當我相信自己的想法,就會受苦,」凱蒂說,「但是若我不相信它們,就不會受苦,這對每個人來說也是千真萬確的。自由就是那麼簡單。我發現受苦只是一種選擇。我發現了自己內在那份永不消失的喜悅,連一秒鐘都不會消失。那份喜悅也永遠存在每個人內在。」   她對自己的前半生沒有任何記憶,卻以令人驚嘆的姿態踏入她的家庭故事。她的先生和子女

突然出現在康復之家的走廊,憑空冒出。「這位高大的陌生人是我先生嗎?這三個年輕人,我不曾謀面的人,是我的孩子?好吧。」前塵往事一筆勾銷,一切重新來過。當時,沒有任何老師或靈性傳統能針對她的經驗提供任何幫助或參考資訊。她必須獨自釐清這一切。她不知道社會規範為何,因此她在街上看見一個陌生人,會走上前去凝視他的眼睛、沉浸在愛裡,或走進別人的屋子,只因她知道萬事萬物都屬於她,而她根本不知道人們會把她當瘋子看。在初次的經驗之後,她從未築起任何防禦的圍牆,但是度過了一段漸進調整的過程,她學會如何調節自己的熱情,她學會如何說「我」和「你」、「桌子」和「椅子」,儘管她知道這些字眼其實是謊言。   這些故事也說

明了《金剛經》是多麼深刻地洞澈真相。當經典作者說「無我亦無他」時,不是在胡扯敷衍。他的意思不是說一切事物都相互連結而已,而是真的沒有一個做為實體的自我─那個「自我」只不過是個心理構想,如同一切存在於我們外在(或以此例子來說,是我們內在)的表象現實。凱蒂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人從一己存在的核心了悟這個真相時,她的所見和感受是什麼樣子。無論這份覺知從外在來看的形相有多麼瘋狂,從內在來看,它的一舉一動卻呈現出完美的和諧。這艘船繼續划呀划,緩緩地順著溪流而下,快活地,快活地,快活地,快活地──沒有作夢者,只有夢(甚至連那個也沒有)。 文/史蒂芬‧米切爾 10活在探究中佛說:「告訴我,須菩提,亙古之前我隨

著燃燈佛修學的時候,我是否達成了任何真理?」須菩提說:「世尊,您隨著燃燈佛修學時,並未達成任何東西。」「我再問你,佛是否創造出一個美好的世界?」「沒有,世尊,他沒有。原因如下:一個美好世界並不是美好的,它只是被稱為『美好的』。」「確實,須菩提。以下是核心要義:所有的菩薩都應該培養一個純淨、清明的心,不依賴視覺、聲音、觸覺、味道、氣味,或心中生起的任何念頭。菩薩應當培養一個不住於任何地方的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金剛經》最深奧的一個章節。它道出了最核心的要義,而且是以無懈可擊的清楚語言表達出來。史蒂芬曾告訴我惠能大師的故事,他就是聽見這個章節的最後一句話,頓時整個心豁然開朗,立刻悟出個中

真諦。我並不訝異,如果你在尋找一句最清楚明白、簡單明瞭的建言來描述如何保持寧靜,這句話很貼切:「培養一個不住於任何地方的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佛陀談到在一個過去世師從一位古佛修學的事。在那遙遠過去的當下,佛陀說,他獲得開悟時,他其實並未獲得任何東西。他在描述自己這一世的時候,也可能會指出同樣的事:「當我坐在菩提樹下,獲得開悟,我並未獲得任何東西。」我不知道這部經典的作者是否真的相信過去世。我認為他甚至不相信過去的「時刻」。他可能是使用過去世的語言在說明無論是三十一年前、十億年前,或是一個片刻前,都同樣地不真實,因為過去只是現在的一個念頭(現在也是)。佛陀在此想要表達的重點是:即使是一個全心

全意修行、致力於開悟的人,一個專心一致、在千百萬個過去世都將自己奉獻於覺知的人,也不曾獲得任何東西。沒有什麼要獲得的東西不是你已經擁有的;沒有什麼東西是全宇宙獲得最高開悟的人擁有,而你自己「現在」沒有的。這太震撼了,不是嗎?!

哈特佛官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很多人問提到黑盒子研究的書,那本是《異數》(https://goo.gl/6IF1iX)
另外一本說到足球選手案例的是《蘋果橘子經濟學》(https://goo.gl/Wf1XLl)
■■■ 訂閱頻道 ■■■ https://goo.gl/ZZNqvj
■■■ 官網介紹 ■■■ http://kyontw.com
■■■ 臉書專頁 ■■■ https://www.facebook.com/shintaroReview

■■■ 囧說書  ■■■ 清單 → https://goo.gl/d0jP02
■■■ 電影點評 ■■■ 清單 → https://goo.gl/IyJAsz

The story of Chesley Sullenberger, who became a hero after gliding his plane along the water in the Hudson River, saving all of the airplane flights 155 crew and passengers.

《薩利機長:哈德遜奇蹟》(英語:Sully)是一部於2016年上映的美國傳記劇情片,由克林·伊斯威特執導和監製。電影改編自切斯利·「薩利」·蘇倫柏格和傑佛瑞·札斯洛所著的2010年傳記《Highest Duty》。由湯姆·漢克、亞倫·艾克哈特、蘿拉·琳妮、安娜·岡恩、沃特姆·里瑟、赫特·麥卡藍、傑米·謝爾丹和傑瑞・費拉拉主演。

[Story]
故事改編自真人真事。敘述美國飛行員切斯利·「薩利」·蘇倫柏格於2009年駕駛著全美航空1549號班機,在爬升過程中,意外地遭到鳥群襲擊而使得飛機的兩具引擎皆熄火,使得薩利必須勇敢地作出判斷;最後迫降於哈德遜河,讓機上的155名乘客全數生還,此事件便被稱作「哈德遜奇蹟」。薩利儘管拯救了大家,但事後的心理壓力和媒體、調查單位的質詢才是他所必須面臨的難題。


---
本頻道只有簡單的聊天規範,犯以下行為者直接封鎖:
1. 打廣告的 2. 來吵架的 3. 侮辱其他觀眾的
4. ……我覺得以你的智商不適合待在這裡。為免你被其他人霸凌,我要保護你,所以你不要再說話了。

就這樣啦

All videos on my channel are only used for commentary.
Copyright Disclaimer Under Section 107 of the Copyright Act 1976, allowance is made for "fair use" for purposes such as criticism, comment, news reporting, teaching, scholarship, and research. Fair use is a use permitted by copyright statute that might otherwise be infringing. Non-profit, educational or personal use tips the balance in favor of fair use.

論李喬《咒之環》的虛構與紀實

為了解決哈特佛官網的問題,作者張令芸 這樣論述:

畢生勤於筆耕的李喬(1934-),著作等身,創作數最豐富的作家之一,同時在台灣文壇亦是一位極具影響的文學實踐者。其創作文類形式多變,以長、短篇小說、文化論述為主,小說之外更涵括散文、評論、雜文、戲劇、詩、資料等。2000年,因兩屆國策顧問的經歷開啟了李喬另一精彩的人生篇章,因此,筆者將針對李喬積極參與政治活動的生命流變、台灣文壇主流發展與台灣政壇發生事件作為對照,探討晚期的李喬是如何有意將歷史的、現實的、恐懼、盼望等等,以有別以往的「虛構」(fiction)之藝術技巧藉由小說形式呈現出來。本文以「論李喬《咒之環》的虛構與紀實」為題,將觀察時間聚焦於2000年至2008年前後,台灣政治歷史上出

現第一次政黨輪替、施明德號召紅衫軍倒扁事件的時間點,以對應李喬《咒之環》的虛構與紀實的選材安排與其目光軌跡的視域與觀點,嘗試以近年在台灣逐漸蔚成風氣的非虛構寫作理論,透過文學性和新聞性的視角,探究在虛構的小說架構下,作者如何以藝術形式將真實的台灣歷史事件於文本故事中開展,並與之大眾讀者對話。藉此釐清其創作歷程與其生命史的關聯性,洞悉其題材選擇的意義,以及作家與台灣政治歷史事件的連結,提供一種解讀、分析文學作品的全新視角。

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當拜倫‧凱蒂遇見《道德經》

為了解決哈特佛官網的問題,作者拜倫.凱蒂史蒂芬.米切爾 這樣論述:

  21世紀美國最具影響力十大心靈導師,繼全球暢銷書《一念之轉》後又一經典作品   《當下的力量》作者艾克哈特‧托勒大讚:   拜倫‧凱蒂的覺醒功課如同一把劃破幻相的利劍,讓你認識你存在的永恆本質。   不分國籍、性別、年齡、社經地位,全球數百萬人齊聲推薦:   「覺醒功課真的很簡單,而且有用,它確實讓我擺脫了煩惱!」   三十年來幫助無數人從人生難題中解脫的拜倫‧凱蒂,被《時代雜誌》譽為21世紀美國最具影響力十大心靈導師,她也是當代實用心靈工具「覺醒功課」(The Work)的創始人。   「人世間所有痛苦,全都來自於我們不斷想掌控一切的想法。」凱蒂教導我們,只要運用四個簡單的問句,

深入探究自己根深蒂固的想法,再將想法反轉過來,就能發現內心真正的答案,從痛苦中解脫。   凱蒂看世界的角度也相當不同,她欣賞、讚嘆一切,她眼裡的世界總是充滿喜悅,她所說的話如古老的哲理般雋永人心,而這或許冥冥中來自聖人之間想法的呼應。   在偶然的機會下,知名翻譯家史蒂芬‧米切爾從古老的《道德經》中挑選出發人深省的章句與凱蒂分享,從而促成凱蒂談論人生最重要的問題,包括:生死、善惡、愛、工作與富足。   我們可以從她溫柔的話語中發現,在任何狀況下,她的心永遠保持輕鬆自在、清明如一。而在這段可謂跨越兩千年的聖人談話中,她不僅描述了覺醒的心靈,也讓你見證及感受它的實際行動。 名人推薦   

12位工作坊主持人/專家學者一致推薦──   Natalie Wen張嘉蘭/拜倫凱蒂覺醒功課國際認證協導師   Sophia Wu吳家芸/拜倫凱蒂覺醒功課國際認證協導師   亞蒂絲/臉書心靈對話版主    周介偉/光中心創辦人    周志建/心理博士、資深諮商師、故事療癒作家   林示慧/宇宙之愛社群創辦人   胡君梅/華人正念減壓中心創辦人   黃素菲/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教授   劉美欽/光的課程帶領者、靈性反應療法執行師   賴佩霞/心靈講師、《魅麗》雜誌創辦人   謝文宜/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教授   魏台鳳/愛的序位工作室主持人 好評推薦   覺醒功課是一套簡單、

有效且威力強大的工具,它幫助我藉由各種人生經歷(病痛、失婚、失去親人)一次次看見事實的真相。也讓我看見,自己始終沒有離開「道」。──Sophia Wu吳家芸/拜倫凱蒂覺醒功課國際認證協導師(摘自專序推薦)   拜倫‧凱蒂以四句話質疑自己的方法,幫助我們得以恢復理性直覺的能力,並在覺知中逐漸放下小我的把戲。而凱蒂諮詢語言中獨到與幽默的引導,更是深深吸引我之處。自古以來多少教典所傳授的無非在喚醒 :一切只是個耽溺的夢,喚醒渴求自夢魘中醒來的我們。在凱蒂信手拈來的生活小事例,卻以一種平淡無奇的轉念,讓我們看到喜悅過生活的夢想並非難事!──魏台鳳/愛的序位工作室主持人(摘自專序推薦)   被譽為開

悟的女人拜倫‧凱蒂,用她深刻的洞見來評述《道德經》,幫助你我放下阻礙自己心靈喜悅信念。──亞蒂絲,臉書心靈對話版主   「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是由兩個希臘字所組成,「心靈」(psyche, soul)和「照護」(therapy, care)。就定義而言,「心理治療」就是照拂心靈。這本書中強調:當發生人際衝突時,停止探究、分析事情的原委,或是辯護、合理化自己的立場,甚至攻擊、批判對方的過失……,因為這些都遠離「照拂心靈」。作者提醒我們要回到自己的故事裡,回來照護自己雜亂、枯萎的心靈,獲得平靜與安詳,臣服於眼前的事實,讓事物自行其道,與現狀和諧相處;放下控制與籌畫,運用恰恰好

發生在生活中的一切,世界會自行治理。《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作者與《道德經》的對話,其實比心理治療更加靠近「照拂心靈」而能安頓身心。  ──黃素菲,陽明大學人文與社會教育中心教授     拜倫‧凱蒂的覺醒功課……如同一把劃破幻相的利劍,讓你認識你存在的永恆本質。──艾克哈特‧托勒,《當下的力量》作者   真實又清新的靈性宣言。──《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拜倫‧凱蒂對《道德經》發人深省的評述,反映出老子看待實相的開放性特質。──《靈性與健康雜誌》(Spirituality & Health)   拜倫‧凱蒂的教導及其日常生活都是純粹的智慧。《轉念瞬間,喜

悅無處不在》為我們指出通往內在平安的道路,凱蒂則以她最大的慷慨,勇敢不懈地指引著我們。很少人(包括那些靈性導師)能像凱蒂那樣展現強大的智慧來熱情擁抱每一個當下。──柏尼‧葛雷斯曼(Roshi Bernie Glassman),《廚師的教戰守則:禪師的生活功課》作者   一位心靈覺者真實生活的禮讚。──《索諾瑪指數論壇報》(Sonoma Index Tribune)   《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對《道德經》提出與眾不同、發人深省的評述,它是實用技巧與悖論的巧妙結合。──《靈性與實修雜誌》(Spirituality & Practice)   拜倫‧凱蒂是我們這個時代真正偉大又啟發人心的導

師,我個人從她那裡獲益匪淺。我愛這位睿智無比的女士,並鼓勵大家專心閱讀這本不同凡響的好書。──偉恩‧戴爾博士(Dr. Wayne Dyer),《靈性啟發》(Inspiration)作者   你所珍惜的信念,也許是那些阻礙你幸福的信念,將受到獨特又真誠的挑戰,並見識到關於生與死、善與惡徹底不同的觀點。──《共同點雜誌》(Common Ground)   對那些希望每天都能獲得啟發的人而言,這是一本最佳的枕邊書。──《SRQ雜誌》   拜倫‧凱蒂的世界既令人驚奇又有一種不尋常的熟悉感。她的新書揭露了我們一直深知的東西:生命可以多麼廣大遼闊、包容一切和幸福快樂。閱讀《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時

,你就沉浸在那樣的世界裡,並很快地優游其中,而看見凱蒂所見到的光輝。──約翰‧塔朗特(John Tarrant),《鹽官犀扇:令人喜悅的禪宗公案》作者   有時候這種喜悅可能令人難以接受,而這也正是凱蒂的探究方法可以翻轉人生的原因。她的方法讓我們直接體驗到,相信那些未經檢視的想法如何使我們不斷受到禁錮和傷害。這也許是最深入且最充滿愛的認知療法。──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正念的感官覺醒》作者 作者簡介     拜倫‧凱蒂(Byron Katie)   心靈工具「覺醒功課」創始人。四十三歲時「覺醒於真相」,並自一九九二年開始旅行世界各地,在各種場合向廣大群眾傳授「

覺醒功課」,包括免費的公開活動、監獄、醫院、教會、企業、受虐婦女輔導機構、大學、中小學、週末密集課程、「覺醒功課九日學校」,以及她的「二十八天反轉之家」(28-day Turnaround House)。   她是《一念之轉》(Loving What Is)、《我需要你的愛。這是真的嗎?》(I Need Your Love──Is That True?)及《轉念瞬間,喜悅無處不在》三本暢銷書作者。最新著作《心的安在(暫譯)(A Mind at Home with Itself)與《虎兒虎兒,這是真的嗎?》(暫譯)(Tiger-Tiger, Is It True?)即將由一中心出版。官網請見:

https://thework.com/ 史蒂芬‧米切爾(Stephen Mitchell)   詩人、翻譯家、學者與文選編者,也是拜倫‧凱蒂的夫婿及凱蒂部分作品的共同作者。編譯作品包括暢銷書《道德經》、《吉爾伽美什史詩》、《伊里亞德》、《奧德賽》、《里爾克詩選》與《道之第二部》(The Second Book of the Tao)。 譯者簡介 謝明憲   臺灣宜蘭人,臺科大應用外語系畢,現旅居中國四川。翻譯作品有《祕密》、《開悟日記》、《米爾達之書》、《活出奇蹟》、《創造生命的奇蹟》、《告別娑婆外傳》等二十餘部心靈勵志書籍。   序言 史蒂芬‧米切爾   本書是拜倫‧凱蒂

這位心靈覺者的真實生活寫照,同時也是她對眾人譽為世上最高智慧的中國典籍《道德經》的一種回應。   《道德經》的作者老子生活於公元前六世紀,但他也可能只是傳說中的人物。我喜歡把他想像成一位身穿舊袍、蓄著一縷鬍鬚、經常處於愉悅的恬靜狀態的長者。他平易近人,人們可以隨時向他請益。對於世人層出不窮的庸人自擾,他總是靜觀以對。在《道德經》的許多篇章中,老子透過所謂的「聖人」來描述自己。聖人是指成熟的人類,他們超越了智慧和神聖性而達到包容世界、拯救世界的清醒狀態。事實上,聖人既不神祕,也不崇高;他們只是清楚地了解到,現實與自己對現實的看法是不同的兩回事。他們可能是技工、小學五年級教師、銀行總裁或街上的流

浪漢,他們跟其他人沒什麼兩樣,唯一的差別只在於,他們不再認為當下的事物應該與它們的現狀有所不同。也因此,不論世上發生什麼事,他們都能保持輕鬆自在,做起事來毫不費力。他們自然而然地善待自己,也善待別人。一旦徹悟而明瞭自心,你也就成為聖人。   在此簡單介紹一下本書的作者拜倫‧凱薩琳‧瑞德(Byron Kathleen Reid),通常大家都叫她凱蒂(Katie)。凱蒂曾經是一位實業家及人母,居住在南加州沙漠高原的小鎮上。三十多歲時,她罹患嚴重的憂鬱症,後來病情每況愈下,有近十年的時間陷入妄想、暴怒、自我憎惡及不斷想尋短的念頭中。尤其是最後的兩年,她甚至無法踏出自己的房門一步。一九八六年二月的某

一天早晨,凱蒂忽然頓悟,從此改變一生。佛教和印度教對這一類的體驗有各種不同的稱呼,而凱蒂稱它為「覺醒於真相」。   「在那沒有時間存在的剎那,」她說。「我忽然發現,當我相信自己的想法時,我就感到痛苦;不相信它們時,我一點痛苦也沒有。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樣的,解脫就是這麼簡單。我領悟到,原來痛苦只是一種選擇罷了。此外,我還發現自己的內在深處,有一種喜悅是任何時刻都不曾消失過的,這種喜悅始終存在於每個人身上。」   不久之後,巴斯托市有位「開悟的女士」消息不脛而走,人們開始登門造訪,紛紛向凱蒂請教她的解脫之道。然而她很確定,如果這些人有什麼需要,絕對不是需要她這個人,而是需要一種方法來發現她所

領悟的真相。凱蒂採用的是反躬自問的方法,她稱之為覺醒功課(The Work),其實就是將二月那天早上她內在出現的「無言的質疑」具體化為文字。這方法雖然簡單到只需要一枝筆、一張紙和一顆開放的心,卻有著無比的威力。隨著人們透過覺醒功課而出現重大轉變的實績越來越多,凱蒂開始受邀到加州以外的地方公開介紹這個方法,她的足跡遍及整個美國,最後推廣至歐洲和全世界。迄今為止,她四處巡迴講授覺醒功課已有十五個年頭,有時候甚至是馬不停蹄地趕場。她在免費的公開講座、監獄、醫院、教會、公司企業、受虐婦女收容中心、各級學校、週末講習班和她的九日覺醒功課學校,孜孜不倦地將覺醒功課傳授給成千上萬的人。   凱蒂對於靈修經

典所知並不多。事實上,在我們相識之前,她連《道德經》都沒聽過,但她知道什麼是喜悅和寧靜,並且對心智瞭若指掌。她明白頭腦如何陷我們於不幸,也知道如何利用它來獲得解脫。因此,儘管老子早已不在人世,但在凱蒂的眼中,老子就像是一位同事。他們做著同樣的工作,並且可以互相對話,而本書就是他們耐人尋味的對話內容。《道德經》的內容圍繞著某個主題而展開,同樣地,本書絕大部分也是以不同的方式來表達同一個根本覺悟。   本書的緣起是這樣的:第一次見到凱蒂時,我就對她內心的開放和智慧印象深刻,她的心似乎是透明的。她是個極其單純的人。她其實什麼都沒讀過,對於佛教、道家或其他靈修法門一無所知。她唯一能夠談的,只有她自己

的親身經驗。然而,她會脫口說出最令人驚嘆的洞見。有時候,那些話竟然跟佛經或《奧義書》一模一樣,而她完全不曉得有人說過同樣的話。我們婚後不久,出於好奇心,我開始讀一些靈性教誨給她聽。這些教誨分別來自於老子、佛陀、禪師或斯賓諾莎之類的偉大靈性導師(凱蒂稱他們為「你那些死掉的朋友」),她會仔細體會他們的言教。有時候她會點頭稱是,或者說「沒錯」、「對,就是那樣!」但我偶爾也會驚訝地聽到她說:「這樣說雖然沒有錯,但是有一點『偏』了。如果是我,我會這樣說……」   最後,我將自己翻譯的八十一章《道德經》全部唸給她聽,並記下她對這些內容的回應,而這些紀錄就成為本書的寫作素材。有時在我的敦促下,她會對每一句

話作出回應,但她通常只會針對某一段或其中幾句話加以闡述。(本書每一章的卷首語,引用的就是《道德經》中與她闡述的內容最為相關的語句。)整個過程中,我會請她改善或擴充原文的某些東西,或者將她引導到較為實用的方向。有時她對某些問題完全沒有概念,我彷彿是在問一隻魚活在水裡是什麼感覺似的。舉例來說,本書的第二章,我針對「美」和「醜」給出非常具體的看法,因為我喜歡莫札特,不喜歡饒舌歌。我這種強烈的好惡分明很管用,可以讓凱蒂對「噪音」之類的概念有所參照,因為她的現實體驗裡完全沒有這些概念。   我們剛開始討論《道德經》時,凱蒂問我「道」是什麼意思。我告訴她,它字面上的意思是「道路」,但它也是指「終極的真相

」,或者用她自己的話來說:眼前的事實。她聽了非常高興。「可是,」她說道。「我不明白『終極』是什麼意思。對我來說,真相非常簡單。沒有什麼東西在它背後,也沒有什麼東西在它之上。它毫無祕密。它就是你眼前的事實,它就是當下發生的一切。若想與之對抗,你必輸無疑。不愛眼前的事實是痛苦的,我再也不想自虐了。」   我是在一九七三年得知《道德經》的。到了一九八六年,我懷著一種特別的親切感,開始撰寫我的譯本。我尊重《道德經》,一如我尊重世上任何一本書,但《道德經》絕不僅是值得我尊重而已,因為我知道它具有強大的力量。(有一位朋友告訴我,他年輕時曾深受情緒之苦。他每天會把我譯的《道德經》從頭到尾讀一遍,連注解也不

放過,就這樣持續一整年來度過那段難熬的時光。)能發現這樣一部智慧、實用、堪稱生活藝術指南的寶典,實在是太棒了。不過話說回來,閱讀「與現狀和諧共處的書」或讀懂它是一回事,在生活中將它付諸實踐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即使是最高智慧的典籍,也無法將它的智慧直接賜給我們。就算我們讀了「別想掌控」、「全然活在當下」、「把世界視為自己」、「放下」、「信任眼前的事實」等深刻的洞見,並且深表認同,但關鍵的問題依然存在:要怎麼做呢?我們要如何學會做到那一點呢?   凱蒂寫了兩本書,教導大家如何藉由質疑那些引發痛苦或與現實爭辯的想法,來終止我們的痛苦。雖然沒人知道如何放下,但每個人都可以學會去質疑那些造成焦慮的想法。

舉例來說,當你心煩意亂到似乎不可能放下這種煩惱的感受時,便可以去質疑諸如「我不安全」、「我不能這麼做」、「她不應該離開我」、「我太胖了」、「我需要更多錢」、「人生太不公平」等等這一類想法。經過這一番質疑後,你就不再是先前的你了。最後,你也許會採取某種行動或什麼都不做,但無論發生什麼,你都能更有自信地平靜以對。一旦你的心變得清明,你便能帶著老子為我們指出的那種喜悅與慈愛,輕輕鬆鬆地活出你的人生。「儘管真相本身無以名之,」凱蒂說。「但喜悅擁有無數的名字,因為沒有什麼是彼此分離的。而在內在深處,喜悅乃是我們所有人的本來面目。」   在接下來的篇章中,當凱蒂使用「探究」(inquiry)這一詞時,即

是指覺醒功課。覺醒功課是由四個提問及她所謂的「反轉」(turn around)組成的,反轉是用來獲得與你的信念截然不同的體驗。這四句提問分別是:   1.這是真的嗎?   2.你能百分之百確定這是真的嗎?   3.當你相信這個想法,你會有什麼反應?   4.如果沒有這個想法,你會是什麼樣子?   這些問題乍看之下好像只是一些理性的提問,唯有親自去運用,才能明白它們是如何發揮作用的;觀察別人運用這四句提問,也可以讓你瞥見,甚至體驗到它們的威力。只要誠實回答這四個問題,它們在我們的人生中就變成像鏡子一樣實用,能把我們看不到的那些真相反映給我們。在後面的章節裡,你會讀到一些延伸的實例。在這些例子

中,你會看見人們如何在凱蒂慈愛又深刻的指引下,將覺醒功課應用在他們焦慮的想法上。(本書的附錄有如何進行覺醒功課的介紹,亦可在凱蒂的網站或她的著作《一念之轉》中找到更詳盡的說明。)   長久以來,覺醒功課一直被看成是一種自我心理調適,但它遠遠不僅是如此。事實上,它還是一種終止痛苦的自我了悟。當我們深入探究自己焦慮的想法,便能親眼看出它的虛妄不實。我們會看清它的因果關係,並清醒地覺察到相信那個想法所帶來的混亂及痛苦模式。接著,我們便可瞥見這一面空鏡子,亦即那超越我們人間故事的世界,並看見如果沒有那個想法,我們的人生將會是什麼樣的光景,從而獲得那與我們深信不疑之物截然不同的體驗。一旦深入質疑某個想

法,它便失去造成我們痛苦的力量,甚至就此消聲匿跡。「我並沒有放下我的想法,」凱蒂說,「我只是用理解來面對它們,於是它們就放下了我。」   質疑那些看似真實、感覺就像是自己的一部分的想法,其實是需要勇氣的。凱蒂在本書中帶給讀者巨大的鼓舞,使他們能清楚看見探究後的解脫自在。也許你早已注意到,本書不僅是《道德經》的評述,它同時也能讓你瞥見存在的深度,以及一位女士的真實人生。二十年來,這位女士一直過著老子所描述的那種生活。書中體現的那種輕鬆又深刻的智慧,全都是貨真價實的體悟,而不是空泛的理論,因此本書讀來既生動又引人入勝。它描寫一位凡事都處之泰然的女士,不論是與年幼的孫女一起跳舞,還是發現家裡遭竊賊偷

盜一空;不論是站在一個想殺害她的人面前,還是走在通往廚房的探險路上;不論是得知自己即將失明、沒通過「你是好情人嗎?」的測驗,還是被診斷出罹患癌症,她都滿心歡喜。本書不僅描述一顆覺醒的心靈,同時也讓你看見及感受它的實際作為。   也許你會認為,儘管數千年前有幾位開悟的大師確實獲得解脫,但這種境界對我們現代人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其中當然也包括你。不過,本書將扭轉你這個看法。   注:《道德經》是我的《新英譯版道德經》一書的縮寫。欣賞本書並不需要事先讀過我翻譯的《道德經》。本書雖然獨立成書,但它每一章節都與我的《道德經》譯本章節相呼應,因此對照閱讀有助於理解本書的內容。 13 愛世界如己,你

便能照顧一切萬物。 ◇◇◆◇◇ 當你是現狀的愛人時,你會清楚地知道,這世界就是你鏡中的面容。然而,你要如何成為現狀的愛人呢?這個「如何」一直是個謎。但是,現在答案已經很清楚,你只要探究自己那些焦慮的想法就行了。覺醒功課的四個提問和反轉,讓你想要多深入就可以有多深入。 人們總覺得,只有「開悟」才能解脫,可是沒人知道開悟是什麼。沒錯,經典說過開悟的事;這個上師或那個喇嘛也宣稱自己已經開悟,但那只是概念;那是過去的故事。事實上,根本沒有開悟這回事。沒有人是永遠開悟,因為那會變成未來的故事。開悟只在當下。你相信你焦慮的想法?那你就困惑了。你知道那想法不是真的?那你就開悟了。事情就這麼簡單。接著,下一個

想法又出現了。這次你或許會開悟,或許不會。 我發現,焦慮的想法都是重複的,它們永遠玩不出新把戲。人們總想「放下」他們的想法,但那就如同是在遺棄自己的孩子。我以前常到沙漠裡遠離世界,但我的腦袋把整個世界──所有曾經有過的概念,全都帶了去。因為我要化解那些普遍存在於每個人頭腦裡的想法。那些想法並沒有比電視節目來得獨特。我發現,全世界不論哪種語言或文化,人們都是因為相信同樣的焦慮想法而感到痛苦:「我媽不愛我」、「我不夠好」、「我太肥了」、「我的錢不夠」、「我老公應該要了解我」、「我老婆不該離開我」、「我們必須拯救這世界」。當然,我從來不會要求人們別去相信他們的想法,那樣做不但不仁慈,要人們別相信他們

所信之物也是不可能的事。除非開始質疑那些想法,否則我們一定會情不自禁地相信它們。事實就是如此。 以前人們經常問我,我是不是開悟了?我總是回答:「我不知道開悟是什麼。我只知道,什麼會帶來痛苦,什麼不會。」我是只要現狀的人。我的解脫之道就是:像對待朋友一樣,迎接心中生起的每一個概念。

霹靂布袋戲在中國大陸的發展研究

為了解決哈特佛官網的問題,作者佘明星 這樣論述:

布袋戲是中國傳統偶戲型態之一,約於清代道光、咸豐年間隨著閩粵移民傳至臺灣,並在臺灣獨特的文化環境與歷史脈絡中發展出了不同於中國大陸偶戲的新型態。其中,「霹靂布袋戲」在傳統布袋戲與金光布袋戲的基礎上,通過全新的內容創作與商業運作,從布袋戲表演藝術蛻變成為文化創意產業,並於一九九〇年代末回到大陸原鄉開拓海外市場。在二十餘年的發展中,霹靂布袋戲在中國大陸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在地化」道路。在內容方面,霹靂布袋戲在嘗試兩岸合製布袋戲後,開始調整劇集配音與文本,使之呈現出不同於布袋戲的「偶動漫」風格。大陸戲迷的審美喜好也對戲劇內容產生影響,國語配樂層出不窮,國語配音更受認可,劇情演進亦體現大陸戲迷的喜

好。在行銷方面,霹靂布袋戲面對中國大陸市場現狀,以「偶動漫」之名吸引年輕族群;當大陸文創產業進入「泛娛樂」階段時,霹靂布袋戲也順勢開展泛娛樂產業佈局,聚集大量戲迷,發展粉絲經濟,帶來顯著的商業效益。霹靂布袋戲還對中國大陸文化場域產生重要影響,從縱向來看,大陸戲迷從劇情出發,衍生出豐富的同人文化,成為中國大陸流行文化的重要組成;從橫向來看,霹靂布袋戲開啟了中國大陸的電視布袋戲市場,吸引其它臺灣布袋戲進軍大陸市場,也引起中國大陸學界的關注,對大陸無形文化資產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經驗借鑑。與此同時,霹靂布袋戲在中國大陸也遭遇諸多挑戰,例如盜版資源與內容抄襲等版權問題、大陸戲迷「泛娛樂化」與「飯圈化」的

不良傾向、兩岸政治形勢的外在干擾等,這些因素合力使得霹靂布袋戲在大陸市場遭遇行銷重挫。在未來發展中,霹靂布袋戲應求同存異、趨利避害,在規避差異分歧的同時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認同優勢,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實現在大陸市場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