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君琦等12人寫的 文化研究-第20期-2015春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師大林政榮教授錦灰堆2023創作展 - PeoPo 公民新聞也說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學博士林政榮先生是創作理論水墨組的專案助理 ... 2022年9月10日-2022年9月24日/ 首屆篆刻雙年展暨當代名家邀請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曾肅良所指導 蔡佩玲的 1990年代臺灣美術「多元主義」現象研究 (2021),提出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批評意識、多元主義、考古學、系譜學。

而第二篇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建築系建築及都市設計博士班 陳信安、詹玉艷所指導 鐘敻洋的 現象學「存有」觀點探析賽博時間與空間之設定模式 ─以《攻殼機動隊》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攻殼機動隊、賽博時間、賽博空間、現象學、鏡像階段、鍊金術的重點而找出了 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的解答。

最後網站「PhotoVOGUE 影像藝術展」台北華山文創登場LG 結合OLED ...則補充:記者柯宗鑫/台北報導台灣LG電子今(2023)年起陸續攜手PhotoVOGUE 影像藝術展、當代藝術博覽會,將OLED卓越細膩的顯示技術結合藝術,真實還原攝影作品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文化研究-第20期-2015春

為了解決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的問題,作者王君琦等12人 這樣論述:

本刊為TSSCI收錄期刊 並獲101-103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A級期刊   《文化研究》為半年刊,自2005年創刊以來,秉持超越學科界限並且鼓勵批判對話的理念,針對文化議題的不同面向進行探討,期待能夠促成更多不同領域的學術對話,並且呈現具有導引性與當代性的研究成果。   《文化研究》已經被納入TSSCI以及THCI核心期刊。歷年來,《文化研究》吸引的稿件來自台灣、大陸、香港、日本、韓國、新加坡以及歐美地區,成為跨地區之重要國際性華語學術期刊。除了展現了多重地理空間的交錯,本刊亦成為多元學科空間交會的連結點,包括文學、哲學、歷史學、社會學、人

類學、藝術研究、電影研究,而如同串流不同網際空間的「路由器」(Router),讓多重思想網域得以並存。這些學術功力紮實而思想活潑的研究論文挑戰學科界限,面對文化議題,開闢出各自不同的思考道路,更凸顯了Router的古典意義:「路徑拓展者」(route + er)。每一位作者,都是「路徑拓展者」;每一篇文章,在傳遞思考的路徑中,也替《文化研究》這份刊物不斷重新界定自身。   本刊論文與論壇的議題涵蓋面廣泛,包括性/別議題、都更爭議、外勞移工、離散族群、失能者、身心障礙、生命政治、觀看台灣、兩岸關係、東亞現代性、東亞疆界、情感亞洲、國際政治、醫療倫理、國家倫理、公共人類學等等。為了能夠打開更多對

於當代文化議題關注與論辯回應的空間,除了研究論文之外,本刊也持續徵求並且規劃不同形式的專欄,包括思想論壇,思想翻譯,影像書寫,田野筆記,專題訪談,評論(書評、展評、影評、會議報導、政治事件或文化事件評論)等。

1990年代臺灣美術「多元主義」現象研究

為了解決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的問題,作者蔡佩玲 這樣論述:

1990年代的臺灣美術界,普遍存在這是一個「甚麼都可以的年代」想法;允許不同藝術價值存在的默契,亦在90年代後期成為藝壇共識;這藝術態度上的鉅變讓當代藝術更顯自由繁華,欲探究「多元主義」如何可能是本文研究動機的起點。是「話語」在形塑看法,文本取向以藝術評論、藝術教育、創作者創作自述、藝術主題座談會與理論論述等,研究方法上以考古學式「話語」實踐分析,檢視成就某種選擇規律性的「話語」資源;亦結合系譜學研究探求明顯差異的「出現」如何可行。探究臺灣美術理應「多元主義」這「批評意識」如何可成,諸如體現民主、政治解嚴鬆動禁忌,必要條件是尊重與包容差異的共識。論及美術界如何以美術的方式回應「多元主義」,是

足以體現後現代藝術創作的方法學,與創作自由的堅持。「多元主義」體現在藝壇對「他者」的包容,與認識真正臺灣美術需增加異質認同來建構。「多元主義」對準則的背離,造就反對僵化藝術教育體制與反對官展標準的威權。意識到當代藝術是「多元主義」,讓臺灣藝術以開放的主體性(多方共存的本土化)邁向國際藝壇,「多元主義」不停努力拓展未來藝術可能。90年代後期,臺灣美術界對藝術整體意義執著「出現」鬆動,態度上接受藝術擁有不同藝術價值,許多方向的「甚麼都可以」邁向藝術的黃金時代。

現象學「存有」觀點探析賽博時間與空間之設定模式 ─以《攻殼機動隊》為例

為了解決大台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的問題,作者鐘敻洋 這樣論述:

動漫畫之文化系統如同人類語言系統結構,主要是透過故事文本及圖像傳遞訊息,其角色符碼形塑出當代社會寫實樣貌,多數相關研究脈絡等同連結社會、心理、視覺及文化之各面向網絡。現今傳播媒介多元,在動漫畫、電影等載體裡,創作者擬造客體角色、故事時空與背景,並經由賽博時間(Cybertime)與賽博空間(Cyberspace)構建,重現人類基於現實與想像所虛擬而出的「世界」。此時,閱聽眾成為閱讀及感受的「主體」,並將「自我意識」投射於賽博時空之中。研究通過現象學(Phenomenology)、鏡像階段(mirror stage)、榮格與鍊金術(Alchemy)等學理論述相合,並透過日本動漫畫發展及創作特徵

、科幻故事(SF,Science Fiction)、賽博龐克(Cyberpunk)、蒸汽龐克(Steampunk)等相關題材,以及社會學(Sociology)、傳播學(Communication studies)、圖像學(Iconology)、時間、空間等研究面向之文獻進行整合。研究目的在於解析「閱聽主體」之實存時間及實存空間,透過敘事載體及文本應用,如何轉換「客體角色」進入「賽博時間」及「賽博空間」之應用模式;並列舉《攻殼機動隊》(Ghost in the Shell,1989-2020)動漫畫、電影版等系列為主要研究文本,研究嘗試說明動漫畫之「客體角色」與「實存時間」及「實存空間」、「賽博

空間」及「賽博時間」相應之處。最後歸納「實存時間」與「實存空間」、「賽博時間」及「賽博空間」特性,並就網路硬體之物理性質,透過「閱聽主體」參與,建構與「客體角色」對應之情感,如何轉移至心理及意識層次。透過研究發現,閱聽眾經由載體連通,「自我意識」將自「實存時空」之「物理世界」轉向,進入「賽博時空」之「意識維度」或「個人宇宙」。《攻殼機動隊》之賽博時空應用手法特色如後。1、客體角色之「實存時間」特性有三:(1)故事時間背景多設定在尚未到達的近未來;(2)故事背景複製現實或虛擬時空;(3)角色意識可自由存儲於網絡或雲端當中。2、客體角色的「實存空間」特性有三:(1)故事空間參考香港或日本之底層生活

的街道場景;(2)生活及建物空間多呈現高端科技應用、低端生活水平;(3)上下階層對立明顯,低下層級嚮往上流生活或載體虛構的生活模式。3、「客體角色」之「賽博時間」特性有三:(1)「賽博時間」為虛擬時間,是創作者為客體角色量訂作的專屬時空;(2)「賽博時間」由心靈意識感受時間之長短;(3)客體角色的「自我意識」成為「存在」的證明。4、客體角色之「賽博空間」特性有四:(1)人體器官可替換各式生化軀體,轉換承載意識的「空間」─賽博格;(2)「賽博空間」多由概念符號及思維觀念構建,並非真實存在;(3)「賽博空間」透過外在載體或媒介虛擬的擬造循環空間;(4)「賽博空間」複製現實,「客體角色」的行為領域、

空間形態與現實空間相近。研究以後述三個面相進行結論與歸納如下:1、「實存時空」與「賽博時空」為閱聽眾之現實情感與潛藏意識之鏡像對映;2、透過載體切換實存與虛擬空間,閱聽眾主體可自由往返「實存時空」與「賽博時空」;3、「自我意識」的沉浸,使閱聽眾個人意識留滯「賽博時空」。研究認為典型「賽博時空」主要建構於「主體」(閱聽眾)與「載體」(客體角色),以及「實存時空」與「虛擬時空」之上。透過「自我意識」的沉浸,也是造就賽博時空的「實存」的最重要條件;閱聽眾之「自我意識」及「現實經驗」衍生了「世界」,其主體雖未於賽博時空之外消亡,「現象」卻由此界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