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德國中行事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民德國中行事曆完整相關資訊 - 小文青生活也說明:台南市立民德國民中學- 您好臺南市立民德國民中學(http://www.mtjh.tn.edu.tw) ... 國小英數競賽實施計畫, 327 . 教務處· 家長宣導臺南市109學年度十二年課綱-北極星 ...

大葉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李俊憲所指導 林艷真的 中高年級學童參與環境體驗教育之學習動機、自我效能、學習態度對其學習成效之影響-以荒野保護協會炫蜂團為例 (2014),提出崇德國中行事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環境體驗教育、學習動機、自我效能、學習態度、學習成效。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教育研究所 賈馥茗、簡茂發所指導 萬家春的 以認定同體為核心的人格教育研究 (1998),提出因為有 認定同體、人格、人格教育的重點而找出了 崇德國中行事曆的解答。

最後網站崇德國中電話 - 台灣工商黃頁則補充:總機電話, (04)22454081, 傳真電話, (04)22451387. 英文名稱, Chongde Junior High School, 郵遞區號, 40674. 學校地址, 臺中市北屯區崇德路二段227號. 學校網址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崇德國中行事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高年級學童參與環境體驗教育之學習動機、自我效能、學習態度對其學習成效之影響-以荒野保護協會炫蜂團為例

為了解決崇德國中行事曆的問題,作者林艷真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荒野親子團炫蜂團參與學童之學習動機、自我效能、學習態度對學習成效之影響,範圍以全國荒野親子團炫蜂團20團,共計720位學童,為母體樣本進行量化研究,正式問卷合計發放625份,回收495份問卷,扣除無效問卷222份,共得有效問卷273份,有效率55.15%,並以SPSS18.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資料分析與研究假設驗證,獲得以下研究結果:一、學童參與環境體驗教育活動之不同背景變項在其學習動機各子構面上無顯著差異。二、學童參與環境體驗教育活動,不同性別在其自我效能之時間管理構面、技能參與構面及團體服從構面均達顯著差異,女生在自我效能顯著優於男生;未參與荒野親子團小蟻團經驗之學童在其自我

效能之時間管理達顯著差異。三、學童參與環境體驗教育活動,不同性別在其學習態度之積極學習及合作學習達顯著差異,且女生明顯優於男生。四、學童在環境體驗教育之學習動機、自我效能及學習態度在學習成效有顯著預測力。最後,根據研究結果進行綜合討論,提供予家長、相關機構、政府及後續研究者推行環境教育及親子共同參與活動之參考。

以認定同體為核心的人格教育研究

為了解決崇德國中行事曆的問題,作者萬家春 這樣論述:

摘 要 論文名稱:以認定同體為核心的人格教育研究 研 究 者:萬家春 指導教授:賈馥茗博士、簡茂發博士 所屬學校: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畢業年度:民國八十八年六月 面對紛然雜陳的社會現象,教育改革的呼聲甚囂塵上。在眾說紛紜中,筆者認為欲藉由教育改革促使社會變遷,必須掌握教育的本質,以「人」為思考的起點,方可為教育尋繹出適切和可行的改革途徑。 由於人是群居的動物,理想的人生,必須在群體生活中,向外宏觀廣大宇宙,視四海之內的人皆為兄弟

;向內微觀巨細靡遺,不愧暗室屋漏。因此,教育應由協助每個人「做自己的主人」為起點,時時真誠面對自我,處處設身處地為人著想,事事確實行所當行,從人人克己的基礎,收到群體安定的結果,並因群體安定的結果,而有人人自我實現的可能。 本研究以探討個人認定同體(identity)為出發點,確定其和人格的關係,擬定「以認定同體為核心的人格教育」實施要領,並將酌定人格教育辦學策略,實際在國民中學驗証,依據所得,提出適用於國民教育階段的「以認定同體為核心的人格教育」推展途徑。為達成四個具有層次性和順序性的目的,本研究以文獻探討和試驗研究(experimental study)為主要的研究方法

。 在歷經二年有餘的資料蒐集和文獻探討,四年多的試驗準備和試驗實施,針對研究目的,本研究之重要發現如下: 一、認定同體的理論 認定同體是個人認定自己就是自己這個人,包含三重意義:一是一種心理社會的建構,具有內涵和組織,名之為「同體」;二是一種作用,具有功能,動詞的意義為「認定」;三是一種歷程,內涵、組織及功能互動,動名詞的意義以「認定同體」或「同體認定」名之。 由於人具有記憶和認識的能力,得以發現自己及他人的相似性和持續性,萌生自我感,使自我確認「我就是我」,並據以詮釋經驗,統整能力,區分人我,確立分際。因此,凡有

助個人產生自我相似性和持續性的事物或活動,均是形成同體的要素。同體認定因而成為終生的歷程,植基於幼兒時期和教養者(尤其是母親)的互動,擴展於兒童時期對重要他人的嚮往和模仿,定型於青少年時期探索和抉擇的經驗,更新於成人階段的成家立業和安度老年。在此歷程中,個人的認知發展程度、性別、種族、家庭、以及心理治療等因素,均對同體狀態造成影響。必須兼由個人和環境著力,善用適當的時機和策略,並重視整體因素的配合,方可促使影響因素發揮擴展同體的功能。 本世紀八十年代以後,美國教育界紛紛主張藉由建構推展認定同體的學校,從事教育改革。建構的策略包括明確的學校目標、合宜的學校規模、良好的師生關係

、適當的課程規畫、有效的教學設計、和諧的同儕互動、以及支援的發展服務等。 通觀相關研究,認定同體的研究架構不脫由歷程角度的發展取向、內涵角度的人際平衡取向、以及結合歷程與內涵的人我互動取向等。由於同體是綜合性的整體,並無任何單獨的工具,足以完整檢測,且因人類的發展歷程未必均可測量,對同一對象來說,不同的研究方法,可能會產生不同邏輯結構的結果。因此,欲深入探討認定同體,需要由多套、多源、多工具的方式,形成各種探討的主題。除橫斷取向外,並應增加縱向的研究,輔以廣泛而深刻的訪談和直接觀察。 二、認定同體是人格教育的核心 人格指個人因先天稟賦

和後天學習所形成之心理、態度、以及行為表現的系統,包含社會文化所需的群性和個人獨立生存的個性,結合二者成為整體性和一致性的特質。「人格」在群體中含有人所以為人的法式和標準之意。凡是合於法式和標準的人,便是「人而有格」;欲期「人而有格」,則須「以格(法式)格(規範)人」。由此可見同體和人格均須在群體中發展,在人我互動的情境中完成。認定「人而有格」的條件,即是認定人格的核心原則。 人類為了積極的開創自我和群體的福祉,開始出現教育。用教育率性修道,以求全人類共同的幸福。教育的本質,在於建立人格,因此所謂人格教育即是「在成長和進步的歷程中,因量度和糾正的工夫,使人到達合乎標準和格式

的境地,表現出人之所以為人的形式。」其實施的要領有五:目標在協助青少年逐步建立積極正向的身體外表、性別意象、價值信念、自我評價、家庭關係、學校關係、友伴關係、以及生涯發展等同體認定。方向為培育正確的知識、良好的能力、適當的情感、堅定的意志及實踐的力量,知、能、情、意、行並重。法則為引導學生適應團體生活、熟練基本能力、學習自律自制,在師生交互作用的過程中,和經驗相結合,以有助於實際生活所需的內容為教材,藉反省思考、討論、角色扮演及各種會議,形成民主的同體。內涵包括致誠自知、修仁知人、守經達變及恆心毅力,以協助學生真誠面對自我,隨時自我反省;處處設身處地,遵守群體規範;不斷自我釐清,勇於知過改過;

肯定自我價值,堅持實踐力行。就學校教育而論,雖以學校為主體,但家庭和社會更有影響力,教師不過是施教者中的一種人員。在推展之初,以國民教育階段的學校教育為起點,應為可行的策略。 三、以認定同體為核心的人格教育試驗結果 在將前述發現予以彙整研議,歷經搜集同仁、家長及學生的意見,溝通觀念,形成共識等步驟後,本研究建構出以「致誠」、「修仁」、「行義」、以及「實踐」為核心的辦學理念,並據以發展十二項推展策略:在各種時機和場合中,介紹學生的發展需求;在法定首長制和民主精神下,力求校務的擴大參與;在尊重親師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民主精神;隨時利用適當的時機,加強師生的學

校認定;在協調合作的氣氛中,支援同仁的專業組織;在法治和人情兼顧下,實行合理的輪調考核;在各種類型的活動中,提供學生表現的機會;在日常學習的設計中,結合家長的各種資源;在銜接教育的安排下,協助學生適應新環境;在課餘以及假日期間,開放學校的各種場地;在既有條件的基礎上,擴充學校的環境設施;在隨時更新的機制下,提供自我提昇的示範。 自八十五至八十八學年實際推動,而以筆者自編的「同體發展狀況量表」為工具,檢測試驗組和參照組學生,計五所國民中學1776人的同體發展,並作差異考驗;再以試驗組學生在試驗期間的家庭聯絡簿、寫給筆者的信函和卡片、以及督學視導和來賓訪問的資料等為分析學生同體

發展內涵、學校整體狀況等的依據,結果發現: (一)大多數的試驗組學生,在三年期間的同體發展,均趨於積極正向,且以三年級時最為明顯。其一、三年級間的差異程度,達到極顯著水準,可見兩年培育的效果。尤其是在性別意象、價值信念、學校關係、生涯發展、以及總體認定等方面。 (二)試驗組學生三年級時的同體發展程度,確實較參照組學生傾向於積極正向。在同校學生的比較方面,差異達到顯著水準的項目,包括身體外表、價值信念、自我評價、學校關係、友伴關係、生涯發展、以及總體認定,且除自我評價外,餘皆達極顯著水準。而校際間雖各校大部分學生的同體發展,亦均趨向於積極正向,但在價值信念

、自我評價、家庭關係、學校關係、以及總體認定等方面的同體發展上,試驗組的得分均較參照組為高,且其差異達到顯著水準,足以證實試驗策略之有效。 (三)在試驗期間,試驗學校的整體狀況確實會趨向於有益學生同體發展的方向。由督學的視導記錄顯示,因同仁對校務運作較大的共識,學生對自我、學校及同儕較佳的評價,家長對教育活動較多的參與,使學校較易呈現溫馨和諧與互助合作的氣氛。而由國中校長、主任儲訓班學員的參觀實習心得,亦可見試驗策略會形成不同的辦學風格,具體呈現出追求理想、信任體諒、參與合作、生機蓬勃、以及運作順暢等特色。至於透過學生的信函和卡片,則益見本試驗有助於學生產生愛己愛校、自重自

律的情懷。因此推展人格教育確可協助學校發展回歸本質的教育情境。 綜合試驗的結果可知,以認定同體為核心的人格教育確有成效,值得進一步推展。唯基於試驗經驗,筆者建議推展時應同時注意五項要務:其一是推展者自身應建立「以認定同體為核心的人格教育」專業同體。其二是為建立「以認定同體為核心的人格教育」專業同體,推展者宜藉撰寫教學日誌或日記的方式,自省得失。其三是在推展的歷程中,欲藉各類集會網路,形成相關成員的共識,須縝密規畫相關策略。其四是在藉各類集會,建立相關人員的民主同體時,推展者須有接受不當批評的心理準備。其五是推展者對「以認定同體為核心的人格教育」推展成效,應有適當的期待和足夠

的等候。 四、以認定同體為核心的人格教育之推展途徑 本研究之最終目的,在基於前述發現,具體提出毋須改變當前學校架構的人力和物力編制,推展以認定同體為核心的人格教育策略。筆者在融貫本研究知各項發現後,所提出之結論和建議如下: (一)為順利推展人格教育,首須認識同體認定和肯定人格教育。確認同體和人格均是複合性的概念,認清「人之所以為人」、「我之所以為我」的關鍵,而建立自己為人的方向。 (二)由於青少年時期是發展同體認定的重要階段,故在推展人格教育之初,應以國民教育階段的學校為主。向下延伸至幼兒園和家庭,向上推展至高等教

育和成人教育,以健全的教育體制,結合家長和社會大眾,形成適當的社會風氣。 (三)學校實施人格教育的途徑,包括確立正確的辦學理念、發展周全的校務計畫及採用適當的運作策略。三者一脈相承,依辦學理念產生校務計畫,照運作策略執行計畫,以自省自律隨時修正或調整策略和計畫。 (四)推展人格教育的學校應在全校師生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下,創造一個「致誠」、「修仁」、「行義」及「力行」的教學園地。園地中人人是教育者,人人也是受教者,時時是教育的時間,處處是教育的場所。 (五)推展人格教育的學校應基於辦學理念,結合同仁、家長及學生研訂出五年的中程校務發展計畫

。並據以訂定具體的年度行事曆或教學、輔導、以及個別學生的學習計畫;在計畫執行中,適時修定既有的計畫,再逐年增訂後繼的計畫,形成周行不怠的長遠計畫。 (六)依據辦學理念和校務計畫,所形成的運作策略,可自七方面設計。即: 1.創造符合人性需求的校園文化。 2.規畫配合課程綱要的多樣課程。 3.設計兼顧個性群性的教學輔導。 4.提昇具備專業認定的教師同體。 5.提供促進有效教學的支援服務。 6.充實因應時代發展的教學設備。 7.發展不斷自強更

新的學習組織。 (七)在推展人格教育初期,教師是最重要的施教者,因而必須協助教師由職前教育奠基,藉在職進修成長,發展專業同體。其內涵包括認識教育的本質、具備明確的自知、掌握學生的特性、建立適當的期待、發展有效的策略、以及提供身教的示範。即協助教師不斷真誠的釐清「我是誰?」「教育是什麼?」「我要成為怎樣的教育者?」「我的所作所為實踐了我的教育者藍圖嗎?」等項,並不斷就不足處努力充實自己。 (八)為開創認定同體、人格教育、或「以認定同體為核心的人格教育」等主題之理論建構和實踐應用的研究結果,應設法結合人力物力,以研究團隊從事針對不同領域,運用不同方法的廣泛而

深刻之研究。 綜觀本研究之四大發現,可謂達成了預期的目標,由認定同體的學理探討,發現其為人格的核心,因而提出以建立認定同體為起點的人格教育要領,並實際應用在國民中學的辦學上,藉試驗驗證的結果,確立可行的人格教育途徑。倘再經多次驗證並改進,相信教育改革會步入正確而有效的途徑,是為受教者的福祉,也是人類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