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碳匯方法學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森林碳匯方法學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立誠寫的 能源與氣候的迷思:2兆元的政策失誤【修訂版】 和蔡博峰的 城市溫室氣體清單核心問題研究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碳匯城鄉2022 專案推動工作也說明:大安區、花蓮縣吉安鄉壽豐鄉潛在公產碳匯效能;預計將以「桃園市」. 與「臺南市」,建立「碳匯導向 ... 預計與環保署合作檢視抵換專案方法學適用範圍. 公有資產活用.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獨立作家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科技管理所 劉華美所指導 葉小楓的 日本能源法之研究 (2014),提出森林碳匯方法學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日本、能源政策、能源法。

最後網站提高碳汇能力,寻求经济转型发展新赛道* - 中国银行則補充:碳汇 主要是指利用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在内的自然系统从大气中吸收 ... 发布的方法学开发碳汇项目,经过审定、核证、签发等流程获得减排信用并进入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森林碳匯方法學,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能源與氣候的迷思:2兆元的政策失誤【修訂版】

為了解決森林碳匯方法學的問題,作者陳立誠 這樣論述:

提供能源、經濟、暖化、減碳的正確知識 「台灣能源」部落格 陳立誠 提供全面的能源解析   當能源需求與全球溫度   同時上升   我們要如何面對?   隨著世界人口及經濟不斷成長,全球能源需求也急遽增加,造成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上升,全球暖化。如何減碳抗暖就成為各國政府能源政策的核心議題。   本書首先解釋電力及交通之碳排及再生能源、核能、碳捕捉、電動車、氫能源等主要減碳途徑。其次由國際條約及經濟分析綜觀全球減碳前景。書中並深入解說暖化的科學基礎,並介紹國內極少報導的懷疑論者的觀點。全書最後並在上述論述基礎上,檢視我國減碳降核能源政策、電力困局並提出建言。   一般書籍多將能源與氣

候議題分開討論,不易掌握問題之全貌。本書為國內唯一將此二重大議題合併討論之書籍,對想深入了解糾葛極深之此二重大議題之讀者,必然極有助益。   本書註釋詳部落格: 台灣能源taiwanenergy.blogspot.com 本書特色   ★ 第一本結合「能源」與「氣候」兩大議題的專書,一次掌握能源政策對台灣未來的重大影響。   ★ 引用聯合國、國科會、台電年度報告等權威數據,讓數字說話,回歸客觀理性。

日本能源法之研究

為了解決森林碳匯方法學的問題,作者葉小楓 這樣論述:

在過去數十年間,日本經歷二戰戰敗後的重建,一躍擠身於強國之列,然而相較於其他先進國家,世界前三大能源消費國的日本,其能源自給率卻堪稱敬陪末座,其中又以對中東石油倚賴最深,70年代發生的兩次石油危機重創了日本經濟,也突顯日本能源安全上的脆弱,。 石油危機的契機讓日本政府有計畫地逐步降低國內對化石能源之需求,開始轉向再生能源方面之政策制訂,除為求積極著手改變日本能源之結構外,而另一方面,由於化石能源所排放二氧化碳及二氧化硫等氣體,會造成溫室效應海平面上升及酸雨之問題。至此,日本的能源政策早已不單著眼於「維持能源穩定供應」之課題,如何與環境永續共存終將是不得不面對的挑戰。 及至福島核電廠事故之

發生,日本的核能遭到質疑及挑戰,其存在已久的電力制度改革也因此浮上檯面。台灣與日本同為能源蘊藏量不豐、能源依存度極高的島國,本論文希望透過對日本能源法制及政策體系的研究,作為進一步研究台灣的能源政策及法律制定的參考。

城市溫室氣體清單核心問題研究

為了解決森林碳匯方法學的問題,作者蔡博峰 這樣論述:

本書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綜述和分析了國際城市溫室氣體排放研究的主要成果,研究了城市碳排放的實質驅動力和重要影響因素,並且借鑒OECD國家的城市界定方法,提出4種中國城市清單地理邊界(即市域、市轄區、建成區和城區);第二部分系統梳理、歸納和比較了國際直接排放法、碳足跡法和直接-間接混合方法三種主要城市清單方法,並且提出中國城市清單的方法體系和框架,探討了重點領域的活動水平獲取途徑和排放因子;第三部分提出利用高空間分辨率的二氧化碳排放網格數據研究中國城市排放的主要方法和過程。通過建立1km二氧化碳排放空間數據,比較深入地研究了天津市二氧化碳排放結構,較為詳盡地比較了不同城市范圍的排放特征,並且針對

城市/郊區排放比較這一國際熱點問題做了討論和分析。本書適合於環境、能源和城市規划等領域的科研人員、政府工作人員,以及涉及城市溫室氣體排放研究和實踐的企業人員和高校學生。蔡博峰,1977年生,博士,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划院,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溫室氣體清單、城市溫室氣體清單方法學、城市低碳發展和森林碳匯等,發表論文20余篇(第一作者),其中SCI 2篇,EI 3篇,核心期刊10余篇。出版《三北防護林工程監測和評價研究》、《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研究》、《低碳城市規划》、《交通二氧化碳排放和低碳發展》、《二氧化碳地質封存和環境監測》、《國際碳基金研究》等專著,翻譯出版OECD專著《城市與氣候變化》。20

12年入選IPCC《2013年京都議定書的補充方法和良好做法指南》主要作者(Lead Authors)。 第一篇 城市與溫室氣體排放第1章 城市發展和溫室氣體排放1.1世界城市化進程1.1.1城市人口1.1.2城市建成區面積1.2世界城市能源消耗1.3城市溫室氣體排放研究1.3.1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核算1.3.2城市排放水平與郊區/全國比較研究1.3.3城市溫室氣體排放監測第2章 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驅動力和影響因素研究2.1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驅動力研究2.1.1城市二氧化碳排放和城市人口增長2.1.2城市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驅動力2.2城市二氧化碳排放主要影響因素2.2.1地理位置2

.2.2空間形態2.2.3低碳政策第3章 城市地理邊界和城市清單邊界3.1OECD國家城市的界定方法3.2美國城市界定方法3.3其它城市界定方法3.4中國城市的界定方法3.5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清單建議地理邊界3.5.1中國城市邊界特征3.5.2中國4個城市邊界第二篇 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第4章 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研究進展4.1學術研究4.2學術研究文獻信息統計分析4.3組織/機構的標准和協議4.3.1WRI/WBCSD4.3.2ICLEI組織4.3.3C404.3.4UNEP&UN—HABITAT&WorldBank4.3.5墨西哥城市協定4.3.6ISO14064國際標准體系4.3.7其它組織或項目

第5章 城市溫室氣體清單方法特點5.1直接排放法5.2碳足跡法5.3直接—間接排放混合法5.4三種方法體系的比較分析5.5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清單的熱點問題5.5.1范圍3問題5.5.2交通問題5.5.3政府部門活動清單5.6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發展討論第6章 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清單方法體系研究6.1中國城市二氧化碳清單面臨的問題6.1.1中國城市邊界和發達國家差異較大6.1.2中國城市清單體系相對不健全6.1.3中國城市能源統計基礎薄弱6.1.4中國城市清單未能建立政府部門清單6.2清單原則6.3清單地理邊界和排放范圍6.4清單包括溫室氣體類型6.5城市溫室氣體清單結構6.6城市溫室氣體清單若干熱

點難點問題6.6.1煤炭分類及排放因子6.6.2鋼鐵工業生產過程排放核算6.6.3城市森林碳匯問題第7章 中國城市溫室氣體清單活動水平和排放因子7.1活動水平7.1.1能源活動7.1.2工業過程7.1.3農業7.1.4森林碳匯7.1.5廢物處理7.1.6城市活動水平數據主要來源7.2范圍1排放因子7.2.1能源活動7.2.2工業過程7.2.3農業7.2.4林業7.2.5廢物處理7.3范圍2排放因子7.4城市溫室氣體清單核查機制7.4.1第三方核查機制7.4.2溫室氣體在線監測系統第8章 中國城市范圍3排放8.1PAS20508.2WRI&WBCSD溫室氣體協議8.3ISO140678.4國際典

型產品碳足跡第三篇 城市碳排放和清單實證研究第9章 中國城市化和城市低碳發展9.1中國城市概況9.2中國城市低碳發展第10章 中國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特征和空間分析10.1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空間化研究概述10.2EDGAR數據及中國城市空間邊界10.3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空間分析方法10.4中國二氧化碳排放空間分布特征10.5中國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統計特征分析10.5.1中國城市二氧化碳排放整體特征10.5.2中國城市二氧化碳排放與社會經濟相關性分析10.6中國城市二氧化碳排放空間聚類分析10.7中國城市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相關性研究10.7.1城市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同時、同源」性10.7.2城市

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協同治理政策建議第11章 天津市二氧化碳排放清單研究11.1天津市概況和四個城市范圍11.2二氧化碳排放范圍11.3排放因子11.4活動水平11.5二氧化碳排放空間網格化方法和過程11.6天津二氧化碳排放1km網格和空間分析11.7天津二氧化碳排放結構分析11.8天津市四個城市范圍的二氧化碳排放11.9四個城市范圍二氧化碳排放與國際比較11.10天津城市二氧化碳清單研究結論附錄一 典型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清單附錄二 名詞解釋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