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界上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租界上海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顏濱寫的 1942-1945:我的上海淪陷生活 和馬學強 宋鑽友的 上海史話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近代上海租界的公園(1868-1940)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也說明:近代上海租界分公共租界及法租界,分別由工部局、公董局管理市政,西人仿歐洲. 城市規劃建設租界。公園在近代西方城市被視為市民生活的重要公共空間之一,故公共. 租界四區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人民出版社 和社會科學文獻所出版 。

中原大學 設計學博士學位學程 魏主榮所指導 陳逸聰的 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住宅建築之研究—從視域融合及文化創意觀點 (2021),提出租界上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視域融合、文化創意、鼓浪嶼歷史風貌建築、外廊、華僑華人、住宅。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所 羅秀美所指導 張雅棋的 身分・行旅・消費──《婦女時報》(1911-1917)的女性群象及經驗轉變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婦女時報》、包天笑、女性文學、近代文學、近代女性期刊的重點而找出了 租界上海的解答。

最後網站<台中食堂> 上海灘租界地,懷舊復古風的簡餐店,豬小排則補充:每次行走在大業路上經過「上海灘租界地」時都不免感到好奇,因為用餐時間都高朋滿座,最近還有認識的朋友力推店內的麻油雞鍋,剛好最近天氣涼涼的,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租界上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1942-1945:我的上海淪陷生活

為了解決租界上海的問題,作者顏濱 這樣論述:

本書稿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而組稿。日偽統治時期的上海社會市民生活方面的資料能完全保存下來的不多,特別是關於基層社會生活狀況的書寫尤為缺乏,這給當代歷史學者研究上海淪陷時期社會生活情況帶來了難題。本日記作者出身於淪陷區社會基層家庭,日記記載的既是作者個人在日偽統治時期上海那段歷史的寫真,也是上海市民日常生活最生動最翔實的材料,可為歷史學家、社會學家、民俗學家研究上海提供真切的第一手資料,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1942年、1944年兩年日記基本全,43年缺,45年不完整,但從現有資料已能比較全面反映了上海淪陷時期市井社會的狀況,老百姓、普通市民,特別是青年一代的生活、工作、學習

、交往、戀愛等情況,這些第一手資料是相當珍貴的。1946年后的日記還有一些,整理者摘其要者作為附錄附於書后。因1946年后不是淪陷生活了,不能作為書的正文,但為了讓讀者了解日記作者以后的命運,特別是與幾個戀愛對象的糾葛結果,因而加了個附錄。日記時間跨度正好從1942年到1945年,作者與上海普通民眾一起,飽償了日寇侵華、社會動亂給中國人帶來的苦難,這些都通過他身邊的日常生活瑣事得以全面真實地反映出來。日記通過作者上學時期在學校的學習,

租界上海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上海有名的網美餐廳很多,好吃的卻不多,影片中都是真情推薦。

追蹤我們的
Instagram 帳號 : https://www.instagram.com/face_weiwei/
Facebook 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FaceAndWeiwei

想看更多影片請按訂閱和小鈴鐺,就能即時收到新片通知囉!
喜歡這支影片可以按LIKE和分享哦

店家資訊:
◆ 小楊生煎
◆ 莉蓮蛋塔
◆ Little Catch
◆ Shanghai Brewery

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住宅建築之研究—從視域融合及文化創意觀點

為了解決租界上海的問題,作者陳逸聰 這樣論述:

歷史選擇融合現代的視域,在其朝向開放與孕育未來之時,便產生了文化創意。研究住居是解釋者應用其成見,改變其成見的理解活動。本研究從視域融合及文化創意觀點,探討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的住宅建築,主要研究目的如下:(1)解讀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住宅建築的形成原因與空間特徵。(2)探討近代歷史過程對研究對象空間的形式發展與文化影響。(3)說明鼓浪嶼近代歷史風貌住宅建築的量體與室內規模。(4)由視域融合觀點分析獨棟與群樓、主樓與陪樓、廳堂與房間組成、走廊內外配置、角樓及廊深尺度,提出平面佈局融合理路。(5)由文化創意觀點探討住宅的門樓、立面的屋頂、山頭與檐線飾帶、外廊形式的組合、廊柱與拱形裝飾,呈現立面風貌

時尚創意。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透過歷史文獻、田野調查、專家訪談,對鼓浪嶼110棟近代歷史風貌的住宅建築進行研究與分析,結果發現:(1)鼓浪嶼的住宅建築歷經晚清、租界與抗日三階段。租界時期為鼓浪嶼文化視域融合過程的高峰,形成極具文化創意的華僑別墅住宅。(2)租界時期的華僑別墅住宅,在傳統閩南與外來的多元文化影響,發展出兼融當地傳統的平面佈局,另外也展現時尚摩登的立面表情。(3)住宅建築特徵是獨棟、高2-3層、座南朝北為原則。規模300至600平方公尺、室內總面積300至500平方公尺為主。形式有獨棟、群棟、主樓與陪樓。(4)平面佈局反映視域融合意義。包含獨棟群樓的宗族關係、主樓陪樓的位序情形、

廳房組合的中西合璧、內外廊道的因地制宜及尊重外來文化的角樓配置。(5)立面風貌顯示文化創造創意。涵括門樓形式的微觀揣全、山頭檐線與獨特屋頂、外廊組合的形式演繹、廊柱配置的視覺感受與文化折衷裝飾的時尚意義。最後,本研究依據研究成果提出視域融合產生文化創意及住宅空間學術研究之建議。期望本研究有助於空間領域於相關主題的瞭解、累積相關研究成果、助益近代歷史住宅建築對文化創意觀點研究之不足。

上海史話

為了解決租界上海的問題,作者馬學強 宋鑽友 這樣論述:

上海,作為四個中央直轄市之一,是中國大陸的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數百年前,它不過是汪洋大海中的一個靠近陸地的小港,然而近代以來,尤其是1845年,在英國和清政府經過約兩年的談判之後,《上海土地章程》讓英國在這個小港上開闢了近代中國大陸的第一個租界——上海英租界。之後法、美陸續在上海開闢租界,英、法、美三國租界的開闢,一方面是近代中國百年來屈辱史的開端,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上海城市化的形成和發展,使近代上海發展成近代中國最具特色的城市。《上海史話》一書簡述了上海的歷史以及上海的發展,內容豐富,語言生動有趣,是了解上海發展概況的一本不錯的普及讀物。 馬學強,畢業于華東師範大學,獲歷史

學博士。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近年來,先後主持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與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項目。在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專業論文70余篇,陸續出版的學術專著有《上海通史》第2卷、《從傳統到近代︰江南城鎮土地產權制度研究》、《江南席家︰中國一個經商大族的變遷》等,合著或參與主編的有《出入于中西之間︰近代上海買辦社會生活》、《西學東漸第一校︰從徐匯公學到徐匯中學》等。 宋鑽友,畢業于上海大學歷史系,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1843年以來中國社會變遷研究,對上海的廣東人、會館公所以及移民群體做過較深入的研究。發表專業論文數十篇,主要著作有《廣東人在上海(1843~194

9年)》、《同鄉組織與上海都市生活的適應》,譯著有《家鄉、城市和國家——上海的地緣網絡與認同(1853~1937)》。 一 開埠︰千年未遇之變局 1.從貿易市鎮到東南名縣 2.御倭斗爭與上海築城 3.“江海通津,東南都會” 4.上海開埠與《土地章程》 二 租界︰“國中之國” 1.英、法、美三國租界的開闢 2.租界的管理機構 3.租界的擴張與合並 4.“納稅人會議”與會審公廨 三 屈辱中的抗爭 1.小刀會起義 2.四明公所血案 3.拒俄運動,抵制美貨風潮 4.大鬧會審公廨案 四 近代工業搖籃維新宣傳中心 1.洋行 2.江

南制造局與洋務企業 3.孕育改良思想的溫床 4.宣傳維新的中心 五 辛亥革命在上海 1.蘇報案 2.“山雨欲來風滿樓” 3.上海光復 4.滬軍都督府 六 曙光,紅星,洪流 1.民族經濟發展的黃金時代 2.新文化運動 3.上海工人階級狀況 4.五四運動在上海 5.中國共產黨誕生 6.五卅運動 7.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 8.“四一二”政變 七 三十年代——發展與戰爭的劫難 1.反抗白色恐怖的革命斗爭 2.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3.特別市和大上海計劃 4.官僚資本的膨脹和民族資本的萎縮 5.色彩斑斕的海派文化 6.魯迅和左翼

文化運動 7.“一‧二八”淞滬抗戰 8.“八一三”抗戰 9.抗日救亡運動 八 不沉的孤島——淪陷時期 1.上海淪陷 2.日本的租界政策 3.瘋狂的劫掠 4.共產黨領導的各界反對日偽斗爭 九 從反內戰到求解放 1.希望破滅 2.第二條戰線 3.幣制改革與金圓券風潮 4.破曉前的戰斗 5.上海解放 參考書目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老國度,從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從來都沒有停止過探尋、創造的腳步。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輕若煙霧、薄如蟬翼的素紗衣向世人昭示著古人在絲綢紡織、制作方面所達

到的高度;敦煌莫高窟近五百個洞窟中的兩千多尊彩塑雕像和大量的彩繪壁畫又向世人顯示了古人在雕塑和繪畫方面所取得的成績;還有青銅器、唐三彩、園林建築、宮殿建築,以及書法、詩歌、茶道、中醫等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無不向世人展示f中華五千年文化的燦爛與輝煌,展,下了中國這一古老國度的魅力與絢爛。這是一份寶貴的遺產,值得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珍視。 歷史不會永遠眷顧任何一個民族或一個國家,當世界進入近代之時,曾經一千多年雄踞世界發展高峰的古老中國,從巔峰跌落。1840年鴉片戰爭的炮聲打破了清帝國“天朝上國”的迷夢,從此中國淪為被列強宰割的羔羊。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不僅使中國大量的白銀外流,

更使中國的領土一步步被列強侵佔,國庫虧空,民不聊生。東方佔國曾經擁有的輝煌,也隨著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而煙消雲散,中國一步步墮入了半殖民地的深淵。不甘屈服的中國人民也由此開始了救國救民、富國圖強的抗爭之路。從洋務運動到維新變法,從太平天國到辛亥革命,從五四運動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人民屢敗屢戰,終于認識到了“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這一道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倒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從此飽受廁辱與蹂躪的中國人民站起來r。古老的中國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擺脫了任人宰割與欺侮的歷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位中華兒女應當了解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明史

,也應當牢記鴉片戰爭以來一百多年民族屈辱的歷史。 當我們步人全球化大潮的21世紀,信息技術革命迅猛發展,地區之間的交流壁壘被互聯網之類的新興交流工具所打破,世界的多元性展示在世人面前。世界上任何一個區域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兩種以上文化的交匯與踫撞,但不可否認的是,近些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大潮,西方文化撲面而來.有些人唯西方為時尚,把民族的傳統丟在一邊。大批年輕人甚至比西方人還熱衷于聖誕節、情人節與洋快餐,對我國各民族的重大節日以及中國歷史的基本知識卻茫然無知,這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大業中的重大憂患。 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中華民族之所以歷數千年而不分離,根基就在于五千年來一脈相傳的

中華文明。如果丟棄了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文化,任憑外來文化隨意浸染,很難設想13億中國人到哪里去尋找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大力弘揚優秀的中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弘揚中華文化的愛國主義傳統和民族自尊意識,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中,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體系,光大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業。 當前,我國進入了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的歷史時期。面對新的歷史任務和來自各方的新挑戰,全黨和全國人民都需要學習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

範,打牢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形成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這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保證。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國家社會科學研究的機構,有責任為此作出貢獻。我們在編寫出版《中華文明史話》與《百年中國史話》的基礎上,組織院內外各研究領域的專家,融合近年來的最新研究,編輯出版大型歷史知識系列叢書——《中國史話》,其目的就在于為廣大人民群眾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套較為完整、準確地介紹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普及類系列叢書,從而使生活在信息時代的人們尤其是青少年能夠了解自己祖先的歷史,在東兩南北文化的交流中由知己到知彼,善于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在中國與世界各國愈來愈深的文化交融中,保持自

己的本色與特色,將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永遠發揚下去。 《中國史話》系列叢書首批計200種,每種10萬字左右,主要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哲學、藝術、科技、飲食、服飾、交通、建築等各個方面介紹了從古至今數千年來中華文明發展和變遷的歷史。這些歷史不僅展現了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輝煌,展現了先民的智慧與創造精神,而且展現了中國人民的不屈與抗爭精神。我們衷心地希望這套普及歷史知識的叢書對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r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發揮應有的作用,鼓舞廣大人民群眾特別是新一代的勞動者和建設者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不斷闊步前進,為我們祖國美好的未來貢獻更大的

力量。 陳奎元 2011年4月

身分・行旅・消費──《婦女時報》(1911-1917)的女性群象及經驗轉變之研究

為了解決租界上海的問題,作者張雅棋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包天笑主編的《婦女時報》(1911-1917)共計21期作為研究主題。《婦女時報》作為商辦報刊,受到《時報》報館創辦人狄葆賢金援。《婦女時報》發行時間處於歷史變革的時間點,跨越清末到民國,經歷過專制、共和與袁世凱復辟帝制,曾短暫的重回專制時期,直到1916年袁世凱病逝後一年《婦女時報》乍然停辦。從私領域跨越到公領域中,婦女走進公眾的視野,鬆動既有「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秩序架構。當時,男性文人議論女性該以什麼方式加入改革行列的同時,女性也試圖加入其中,經歷教育的啟蒙與知識的洗禮,不再拘泥單一身分與家庭空間的她們,擁有更多不同的生活體驗,將私人的經驗公諸於世,以圖像或以書寫投稿至《婦女

時報》。本論文探究「女性的新身分」、「行旅中的女性」與「廣告與消費文化」三部分,首先,「女性的新身分」探討女性擁有女兒、妻子、母親的家庭內的身分外,在公領域她們從事的職業與身分的改變。其次,以「旅遊中的女性」為主角,聚焦於女性遊觀時眼中的人、物與景,透過旅行家的雙眼與腳步,探悉女性如何書寫遊記。最後,「廣告與消費文化」女性長期處於父權體制的社會中,在城市空間中時常受到男性的品頭論足,但在從事消費行為她們卻得以在公共空間展示權力,進入家庭後掌握財政,成為精明的家庭管理者。本文試圖探討在晚清時期的「救亡圖存」與民國時期的「感時憂國」為基本旋律的時空背景下,從婦女的個人經驗與親身實踐,建立出晚清民初

女性的日常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