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主要成分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酸雨主要成分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中島春紫寫的 發酵的科學 和(美)FREDERICK K.LUTGENS,EDWARD J.TARBUCK的 氣象學與生活(原書第12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酸雨是哪種氣體形成的 - Pksubra也說明:酸雨 的形成可以分為自然形成與人為因素,人類隨著工業革命後的發展,產生大量影響空氣污染的氣體,其中SO2 與NOx 是造成酸雨的最主要成分,當他們存在於空氣之中,將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晨星 和電子工業所出版 。

中原大學 環境工程學系 游勝傑、王雅玢所指導 陳福幸緣的 應用碳量子點/ZnO的納米棒異質結構在可見光下驅動光催化降解一氧化氮 (2021),提出酸雨主要成分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一氧化氮、光催化、氧化鋅納米柱、碳量子點/氧化鋅納米柱、太陽光、可見光。

而第二篇論文嘉南藥理大學 環境工程與科學系 蔡瀛逸所指導 許偉綸的 行道樹修枝落葉燃燒及民生祭祀燃燒之細微粒污染 (2021),提出因為有 生質燃燒、木麻黃、樟木、小葉欖仁、金紙、排放係數、脫水葡萄糖、細懸浮微粒的重點而找出了 酸雨主要成分的解答。

最後網站酸雨的成分酸雨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生活经验 - 辣妈营則補充:本文核心内容:酸雨的成分的内容,关于酸雨的成分酸雨的主要成分有哪些,一起跟随小编看看吧! ... 1、硫酸,硝酸,水。引发气体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酸雨主要成分,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發酵的科學

為了解決酸雨主要成分的問題,作者中島春紫 這樣論述:

你喜歡發酵食物嗎? ── 食品科學家的熱門研究課題!美食狂熱者的最愛!養生保健者的必吃食物!──   日常生活中,我們熟悉的味增、醬油、清酒、醋、泡菜、優格、麵包等,   都是藉由微生物力量所製作而成的發酵食物。   不論是當成調味料使用,或者是稍微處理過再送入口中的美味食物,   只要事前經過發酵的程序,再平凡不過的食材,也能擁有豐富多變的美味。   那什麼是發酵?為什麼發酵食品可以讓食物變得更加美味呢?   所謂的「發酵」作用是指微生物為了確保自身的營養分,在經過分解食材蛋白質的過程,藉由胺基酸的游離產生出獨特的風味。而熟悉這樣的發酵轉化作用,不僅是一般民眾可以運用在各種料理或食物

工藝,也可以廣泛地應用在食品科學、生物、化學工業中。本書將由致力於食品微生物學研究的農學博士作者帶你從科學的角度,進入麴霉菌、酵母菌、乳酸菌所建構而成的發酵世界,重新認識由微生物所創造出來的美味!   ★微生物的生態與食品的安全性   ★世界各地的發酵食品&製作原理   ★用於發酵食品中的微生物特徵與用途   ★從食材保鮮概念因應而生的發酵技術 本書特色   以清楚易懂、圖文並茂的方式,全方位說明發酵的知識,包括從各種發酵食品的歷史、文化到現在生產技術等,是一本食品科學或從事發酵食品工作者的最佳參考書。

應用碳量子點/ZnO的納米棒異質結構在可見光下驅動光催化降解一氧化氮

為了解決酸雨主要成分的問題,作者陳福幸緣 這樣論述:

一氧化氮 (NO) 被認為是空氣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之一,目前已引發酸雨、光化學煙霧等環境問題,甚至可造成人類健康危害。在為解決這些問題而應用的各種技術之中,光催化技術因其能夠在低濃度下降解 NO,且具低處理成本、永續和環境友善性等特性而備受關注。近期的研究結果指出氧化鋅奈米柱(NRs)因其高傳輸電荷效率、高表面積與體積比和高性能等特性,被視為極具發展潛力之光催化劑。然而,目前關於其最佳合成方法的研究仍然甚少,因此本研究通過一步驟溶劑熱法成功合成高性能的氧化鋅納米柱光催化劑,並針對其合成方法參數與特性進行研究。透過X光繞射儀(XRD)、傅立葉轉換紅外光譜儀(FTIR)、掃描電子顯微鏡(SEM)、

穿透式電子顯微鏡(TEM)、比表面積與孔隙分布分析儀(BET)和漫反射光譜儀(DRS)等分析,研究生成時間和溫度對氧化鋅納米柱形態和表面積之影響。研究結果顯示在 100 ℃ 處理 6 小時合成的氧化鋅納米柱具最佳效能,其對 NO 的去除率最高(太陽光下為 78.8%,可見光下為 62.2%)。此外,附載在氧化鋅納米柱表面的碳量子點在太陽光和可見光照射下,可有效提升光吸收和 NO 降解效率,分別提高了 11.5% 和 7.7%。另外本研究經由活性物質捕獲實驗和ESR分析,提出光催化降解NO之機制。而在穩定性實驗中,結果亦指出碳量子點 /氧化鋅納米柱在可見光照射下,表現出高度穩定性,在重複使用 5

次後效能僅降低 7.7%。

氣象學與生活(原書第12版)

為了解決酸雨主要成分的問題,作者(美)FREDERICK K.LUTGENS,EDWARD J.TARBUCK 這樣論述:

本書從科學探索的角度和物理學原理出發,詳細介紹了氣象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地球主要組成圈層、大氣組成、物理性質、空間結構、要素變化;大氣運動各種過程的物理原因;地球上各種天氣和氣候現象、形形色色的雲和降水的形成原因;氣壓和風、氣團、氣旋和鋒面天氣的形成;強對流、雷暴、龍卷風和颶風(台風)等災害性天氣;人工影響天氣的各種途徑、天氣分析和預報的方法、衛星在天氣預報中的應用;空氣污染及其原因;氣候變化與氣候系統、人類對全球氣候的影響、全球變暖的可能后果、世界氣候和氣候分類及大氣中各種奇特的光學現象和形成的原理等。本書內容豐富、概念清楚、深入淺出、圖文並茂。可以作為對氣象學感興趣的人們學習了解大氣

變化奧秘的入門讀物,也可作為高等院校非大氣科學專業學生的通識課程參考教材,並可供氣象學相關專業人員作為參考書和工具書。陳星,博士,南京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於南京大學,主要從事氣候學和氣候變化相關的研究和教學工作。 第1章大氣概述1.1大氣——天氣和氣候1.1.1美國的天氣1.1.2氣象學、天氣和氣候1.2大氣災害:來自自然的襲擊1.3科學探索的本質知識窗1.1從外空看地球1.3.1假設1.3.2理論1.3.3科學方法1.4地球圈1.4.1地質圈1.4.2大氣圈1.4.3水圈1.4.4生物圈1.5地球是一個復雜系統1.5.1地球系統科學1.5.2地球系統知識

窗1.2地球的子系統之一的碳循環1.6大氣的組成1.6.1大氣的主要成分知識窗1.3地球大氣的形成與演變1.6.2二氧化碳1.6.3變化的大氣成分1.7臭氧減少——一個全球性問題1.7.1南極臭氧洞1.7.2臭氧減少的效應1.7.3蒙特利爾議定書1.8大氣層的垂直結構1.8.1氣壓變化1.8.2溫度變化1.9大氣成分的垂直變化1.9.1電離層1.9.2極光第2章地球表面和大氣加熱過程2.1日地關系2.1.1地球的運動2.1.2季節是怎樣形成的2.1.3地球的朝向2.1.4兩至點和兩分點知識窗2.1季節變化2.2能量、溫度和熱量2.2.1能量的形式2.2.2溫度2.2.3熱量2.3熱量傳輸機制2

.3.1傳導2.3.2對流2.3.3輻射2.3.4輻射定律知識窗2.2輻射定律極端災害性天氣2.1紫外線指數2.4太陽入射輻射2.4.1反射與散射2.4.2太陽輻射的吸收2.5大氣圈中各種氣體的作用2.5.1加熱大氣2.5.2溫室效應2.6地球的熱量收支2.6.1年能量平衡知識窗2.3太陽能2.6.2熱量平衡的緯度分布第3章溫度3.1氣溫記錄資料3.1.1基本計算方法3.1.2等溫線3.2影響氣溫的因素3.2.1海陸分布知識窗3.1北美最熱和最冷的地方3.2.2洋流3.2.3海拔高度3.2.4地理位置3.2.5雲量和反照率極端災害性天氣3.1熱浪3.3溫度的全球分布知識窗3.2緯度與溫度較差3

.4氣溫變化的周期3.4.1氣溫日變化知識窗3.3城市熱島效應:城市是如何影響溫度的?3.4.2溫度日變化幅度3.4.3溫度的年變化3.5氣溫的測量3.5.1機械式溫度計3.5.2電子溫度計3.5.3百葉箱3.6溫標知識窗3.4氣溫資料的用途3.7炎熱和風寒:人體不舒適指數3.7.1炎熱——高溫高濕3.7.2風寒——大風降溫作用第4章水分和大氣穩定度4.1大氣中水的運動4.2水:獨特的物質4.3水的相變4.3.1冰、液態水和水汽4.3.2潛熱4.3.3蒸發和凝結4.4濕度:空氣中的水汽4.5水汽壓與飽和4.6相對濕度知識窗4.1干空氣的相對濕度是100%嗎?4.6.1相對濕度如何變化?知識窗4

.2增濕器和除濕器4.6.2相對濕度的自然變化4.7露點溫度4.8如何測量濕度?4.9絕熱溫度變化4.9.1絕熱冷卻和凝結4.10空氣抬升過程4.10.1地形抬升知識窗4.3降水記錄和山地地形知識窗4.4山地效應:迎風坡降水和背風坡無雨帶4.10.2鋒面楔入4.10.3輻合4.10.4局地對流抬升4.11惡劣天氣的起因:大氣穩定度4.11.1穩定度類型4.11.2穩定度和每日天氣4.11.3穩定度如何變化?4.11.4溫度變化和穩定度4.11.5空氣垂直運動和穩定度第5章凝結和降水類型5.1雲的形成5.1.1高空凝結5.1.2雲滴的增長5.2雲的分類5.2.1高雲5.2.2中雲5.2.3低雲5

.2.4垂直發展型雲(直展雲)5.2.5雲的形態變化知識窗5.1飛機航跡和雲量5.3霧的類型5.3.1冷卻霧5.3.2蒸發霧5.4降水的形成知識窗5.2科學與意外發現5.4.1冷雲降水:伯傑龍過程5.4.2暖雲降水:碰並過程5.5降水的類型5.5.1雨5.5.2雪5.5.3雨夾雪和凍雨5.5.4冰雹5.5.5霧凇極端災害性天氣5.1最糟糕的冬天5.6降水的觀測5.6.1標准雨量計5.6.2降雪測量5.6.3天氣雷達測量降水5.7人工影響天氣5.7.1人工增雨(雪)5.7.2人工驅雲消霧5.7.3人工消雹5.7.4預防霜凍第6章氣壓和風6.1風和氣壓6.2氣壓的測量6.3氣壓隨海拔高度變化6.4

氣壓變化的原因6.4.1溫度對氣壓的影響知識窗6.1氣壓與航空6.4.2水汽對氣壓的影響6.4.3氣流和壓力6.5影響風的因素6.5.1氣壓梯度力6.5.2科里奧利力(地球自轉偏向力、科氏力)6.5.3摩擦力6.6高空風6.6.1地轉流6.6.2曲線流和梯度風知識窗6.2棒球在丹佛的庫爾斯球場真的會飛得更遠嗎?6.7地面風6.8風與空氣的垂直運動6.8.1氣旋和反氣旋的垂直氣流6.8.2影響垂直氣流的因子6.9風的觀測知識窗6.3風能:一種潛在的替代能源第7章大氣環流7.1大氣運動的尺度7.1.1小尺度環流和大尺度環流知識窗7.1塵卷風7.1.2風場結構7.2局地風7.2.1海陸風7.2.2山

谷風7.2.3欽諾克風(焚風)7.2.4下坡風(下降風)7.2.5鄉村風7.3全球環流7.3.1單圈環流模型極端災害性天氣7.1聖安娜風(干熱風)與山火7.3.2三圈環流模型7.4氣壓帶與風7.4.1理想的緯向氣壓帶7.4.2半永久性氣壓系統:真實大氣7.5季風7.5.1亞洲季風7.5.2北美季風7.6西風帶7.6.1為什麼存在西風帶?7.6.2西風帶的波動7.7急流7.7.1極地急流7.7.2副熱帶急流7.7.3急流和地球熱量收支7.8全球風場和洋流7.8.1洋流的重要性7.8.2洋流和涌升流7.9厄爾尼諾、拉尼娜和南方濤動7.9.1厄爾尼諾的影響7.9.2拉尼娜的影響7.9.3南方濤動7.

10全球降水分布7.10.1降水的緯向分布7.10.2陸地上的降水分布知識窗7.2假想大陸上的降水季節特征第8章氣團8.1什麼是氣團8.1.1氣團的源地8.1.2氣團的分類8.1.3氣團的變性8.2北美氣團的特征8.2.1極地大陸(cP)氣團和北極大陸(cA)氣團8.2.2湖泊效應降雪:暖水上的冷空氣極端災害性天氣8.1西伯利亞寒流8.2.3極地海洋(mP)氣團8.2.4熱帶海洋(mT)氣團極端災害性天氣8.2湖泊效應產生的暴風雪極端災害性天氣8.32011年1月12日,一次典型的東北風暴8.2.5熱帶大陸(cT)氣團第9章中緯度氣旋9.1鋒面天氣9.1.1暖鋒9.1.2冷鋒9.1.3靜止鋒9

.1.4錮囚鋒9.1.5干線9.2中緯度氣旋與極鋒理論9.3中緯度氣旋的生命周期9.3.1形成:兩個氣團的碰撞9.3.2氣旋流的發展9.3.3中緯度氣旋的成熟階段9.3.4錮囚:消亡的開始(消亡階段)9.4理想的中緯度氣旋天氣知識窗9.1預報的工具——風9.5高空氣流與氣旋形成9.5.1氣旋性和反氣旋性環流9.5.2高空輻散與輻合9.6中緯度氣旋的形成區域9.6.1氣旋移動類型9.6.2高空氣流與氣旋移動9.7反氣旋天氣與大氣阻塞9.8中緯度氣旋個例研究極端災害性天氣9.12008年和1993年美國中西部大洪澇9.9現代觀點:傳送帶模型第10章雷暴與龍卷風10.1名稱的含意10.2雷暴10.3

氣團雷暴10.3.1發展階段10.3.2發生區域10.4強雷暴10.5超級單體雷暴10.5.1颮線10.5.2中尺度對流復合體極端災害性天氣10.1突發洪水——雷暴雨的頭號殺手10.6閃電和雷聲極端災害性天氣10.2下擊暴流10.6.1閃電發生的原因10.6.2雷擊10.6.3雷聲10.7龍卷風10.7.1龍卷風的發生與形成10.7.2龍卷風氣候學極端災害性天氣10.3強龍卷風后的幸存10.7.3龍卷風的特征10.8龍卷風的破壞性10.8.1龍卷風強度10.8.2死亡率10.9龍卷風預報10.9.1龍卷風監視和警報10.9.2多普勒雷達第11章颶風11.1颶風概況知識窗11.1角動量守恆11.

2颶風的形成與消亡11.2.1颶風的形成11.2.2颶風消亡11.3颶風的破壞性11.3.1薩菲爾—辛普森分級11.3.2風暴潮11.3.3大風災害11.3.4強降雨和內陸洪水極端災害性天氣11.1氣旋納吉斯11.3.5颶風強度評估11.4颶風的探測、跟蹤和監控11.4.1衛星監測11.4.2飛機勘測11.4.3雷達和數據浮標11.4.4颶風監視和警報11.4.5颶風預報第12章天氣分析和預報12.1氣象業務概述12.2天氣分析12.2.1獲取數據12.2.2繪制天氣圖知識窗12.1制作天氣圖12.3計算機在天氣預報中的應用12.3.1數值天氣預報知識窗12.2數值天氣預報12.3.2集成預報

12.3.3預報員的作用12.4其他預報方法12.4.1持續性預報12.4.2氣候學預報12.4.3類比法12.4.4趨勢預報12.5高空環流和天氣預報12.5.1高空圖12.5.2高空氣流與地面天氣預報12.6長期天氣預報12.7預報准確率12.8衛星在天氣預報中的應用12.8.1氣象衛星圖像12.8.2衛星探測的其他內容第13章空氣污染13.1空氣污染的危害13.2空氣污染源和類型13.2.1一次污染物極端災害性天氣13.11952年倫敦大煙霧知識窗13.1污染正在改變氣候13.2.2二次污染物13.3空氣質量的變化趨勢13.3.1質量標准的建立13.3.2空氣質量指數13.4影響空氣污染

的氣象因素13.4.1風極端災害性天氣13.2從空中看空氣污染過程13.4.2大氣穩定度13.5酸雨13.5.1酸雨的范圍和強度13.5.2酸雨的危害第14章變化的氣候14.1氣候系統14.2氣候變化的檢測14.2.1海底沉積物——氣候資料的倉庫14.2.2氧同位素分析14.2.3冰川中的氣候變化記錄14.2.4樹輪——環境歷史檔案14.2.5其他類型的代用資料14.3氣候變化的自然原因14.3.1板塊構造與氣候變化14.3.2火山活動與氣候變化知識窗14.1地質時期的火山活動與氣候變化14.3.3地球軌道變化14.3.4太陽活動與氣候14.4人類對全球氣候的影響14.4.1二氧化碳、微量氣體

和氣候變化14.4.2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14.4.3大氣響應14.4.4微量氣體的作用14.5氣候反饋機制14.5.1氣候反饋機制的種類14.5.2氣候模式:重要但尚不完善的工具14.6氣溶膠對氣候的影響14.7全球變暖的可能后果14.7.1海平面上升14.7.2變化的北極14.7.3增大的海水酸性14.7.4意想不到的后果第15章世界氣候15.1氣候的分類知識窗15.1氣候圖15.2氣候控制因素:概述15.2.1緯度15.2.2海陸分布15.2.3地理位置與盛行風向15.2.4山脈高原15.2.5洋流15.2.6氣壓和風15.3世界氣候綜述15.4潮濕的熱帶氣候(Af,Am)知識窗15.

2熱帶雨林砍伐對土壤的影響15.4.1溫度特征15.4.2降水特征15.5熱帶干濕季氣候(Aw)15.5.1溫度特征15.5.2降水特征15.5.3季風15.5.4氣候類型的變型Cw15.6干旱氣候(B)15.6.1「干旱」意味着什麼?15.6.2副熱帶沙漠氣候(BWh)和草原氣候(BSh)15.6.3西海岸副熱帶沙漠氣候15.6.4中緯度沙漠(BWk)和草原氣候(BSk)15.7冬季溫和濕潤的中緯度氣候帶(C)15.7.1副熱帶濕潤氣候(Cfa)15.7.2西海岸海洋性氣候(Cfb)15.7.3副熱帶夏干(地中海)氣候(Csa,Csb)15.8冬季寒冷的濕潤大陸氣候(D)15.8.1濕潤的大

陸性氣候(Dfa)15.8.2副極地氣候(Dfc,Dfd)15.9極地氣候(E)15.9.1苔原氣候(ET)15.9.2冰原氣候(EF)15.10高原氣候極端災害性天氣15.1干旱——代價巨大的大氣災害第16章大氣的光學現象16.1光和物質的相互作用16.1.1反射16.1.2折射16.2海市蜃樓知識窗16.1高速公路海市蜃樓是真的嗎?16.3彩虹16.4光暈、幻日和日柱16.5光環16.6其他光學現象16.6.1華16.6.2彩虹雲 剛拿到「The Atmosphere:An Introduction to Meteorology」的第12版原版書,就急切地瀏覽了書的目錄

和全書各章內容。雖然這只是一本普通的、幾乎沒有任何數學公式的有關氣象學的概論性教材,卻一下就讓我愛不釋手。我從事氣象學相關教學30多年,見過國內外許多類似教科書,我自己也編寫過教材,然而這一本現譯名為《氣象學與生活》的書卻讓我耳目一新!

行道樹修枝落葉燃燒及民生祭祀燃燒之細微粒污染

為了解決酸雨主要成分的問題,作者許偉綸 這樣論述:

生質燃燒所產生的微粒是大氣微粒的主要貢獻來源之一,本研究選擇五類非稻梗農業廢棄物(non-rice straw agricultural waste, NRSAW)生質燃燒進行其微粒及氣體的排放係數與化學組成探討,其中三類型為行道樹葉及其修剪廢物燃燒,即小葉欖仁、樟樹與木麻黃,另兩類型為金紙燃燒,分別為家庭/商業用紙和宮廟用金紙。在半開放式燃燒室中進行燃燒,並收集生質燃燒後可過濾性懸浮微粒(filterable particulate matter, FPM2.5)及可凝結姓懸浮微粒(condensable particulate matter, CPM2.5),合算為總PM2.5(tota

l PM2.5, TPM2.5),蒐集TPM2.5及產生之氣體,可取得TPM2.5的排放係數(emission factor, EF),並確定其碳含量、金屬元素、水溶性離子、醣類和羧酸等化學成分,藉此得到生質燃燒的指標物種。樟木燃燒後產生的TPM2.5排放係數為最高,其值為2523±1673 mg/kg-NRSAW,而宮廟金紙燃燒後產生的TPM2.5排放係數最低,為1407±158 mg/kg-NRSAW。除了有機碳(organic carbon, OC)作為木麻黃燃燒後排放的TPM2.5主要的碳物種外,其餘四種生質燃燒以發現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 EC)為TPM2.5的主

要碳物種。五種生質燃燒後排放的TPM2.5之水溶性離子,Cl-和〖"SO" 〗_"4" ^"2-" 為主要的陰離子物種。木麻黃燃燒排放的微粒以Cl-排放係數為最高,其值為484.5±8.0 mg/kg-NRSAW,居商金紙燃燒排放的微粒以〖"SO" 〗_"4" ^"2-" 排放係數為最高,其值為113.1±7.5 mg/kg-NRSAW。K+和Na+為主要陽離子物種,樟木和小葉欖仁燃燒後排放的微粒以K+為主要排放,其排放係數分別為264.92±169.15 mg/kg-NRSAW和81.95±47.21 mg/kg-NRSAW,而木麻黃、宮廟金紙及居商金紙燃燒後排放的微粒以Na+為主要排放,其

排放係數分別為343.32±349.17 mg/kg-NRSAW、38.84±2.16 mg/kg-NRSAW及54.28±23.27 mg/kg-NRSAW。五種生質燃燒後排放的TPM2.5中總醣的主要物種為levoglucosan,以小葉欖仁燃燒後的微粒排放係數為最高,其值為264.54±125.25 mg/kg-NRSAW,樟樹燃燒後的微粒排放係數為最低12.27±4.83 mg/kg-NRSAW。三種行道樹葉及其修剪廢棄物生質燃燒後排放的TPM2.5,levolgucosan/mannosan的比值以木麻黃燃燒後排放的微粒為最高,其值為33.44±3.93,樟樹燃燒後的微粒為最低,其值

為17.49±7.83,表示本研究三種行道樹枝落葉皆為硬木,且其中纖維素含量較高。宮廟金紙燃燒後的微粒之levolgucosan/mannosan的比值較低,其值為16.08±12.07,而居商金紙燃燒後的微粒之levolgucosan/mannosan的比值則高達45.89±0.272,表示金紙材料的來源更加多樣化。在此研究的基礎上,TPM2.5的排放係數及其化學成分從行道樹葉及其修剪廢料和金紙的燃燒排放得到的顯著不同,因此它們可用於周圍環境PM的來源識別和貢獻。生質燃燒後灰燼殘餘量以小葉欖仁燃燒的灰分為最高,其值為102.70±28.46 g/kg-ash,金紙方面以宮廟金紙燃燒後的灰分較

高,其排放係數為58.52±4.00 g/kg-ash。在所有生質燃燒的灰分中,EC皆高於OC,由此推測OC在燃燒過程中容易被燃燒至大氣中。總金屬元素在生質燃燒後產生的灰分中佔比為最高,總金屬元素中的TPM2.5在生質燃燒後排放佔比為第二高。與樟木和小葉欖仁相比,木麻黃燃燒後排放的灰分所存在的Na與K較高,推測木麻黃長期在海岸邊鹽類吸收的影響。由於levoglucosan是透過燃燒纖維素所產生,因此原物料的樣品皆無檢測到levoglucosan,但生質燃燒後的灰分則有檢測到微量levogluco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