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榮航太營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另外網站長榮航決議不發股利通過長榮航太釋股案 - JUSTYOU也說明:長榮航 去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干擾,客運航班停航影響,雖然貨運收入逆勢價量齊揚達500億元,創新高,也年增97%,但客運營收僅有245億元,年減76%;整 ...

南臺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系 盧筱筠所指導 劉宏雄的 疫情下航空業的競爭優勢-以中華航空與長榮航空為例 (2021),提出長榮航太營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疫情衝擊、航空產業、競爭優勢、資源基礎理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MBA學位學程) 鄭宇庭所指導 劉怡廷的 COVID-19疫情前後影響航空公司營收因素研究-以中華航空、長榮航空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新冠肺炎COVID-19、航空業、營收、貨運的重點而找出了 長榮航太營收的解答。

最後網站[問卦] 有沒有長榮航太的八卦? - Gossiping則補充:長榮航空去年營收1,799億元,細分結構來看,客運990.77億元、貨運276.42億元、其他收入531.86億元;其中其他收入很多來自於長榮航太近幾年的擴充發展。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長榮航太營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疫情下航空業的競爭優勢-以中華航空與長榮航空為例

為了解決長榮航太營收的問題,作者劉宏雄 這樣論述:

疫情下航空業的競爭優勢-以中華航空與長榮航空為例 摘要因疫情影響,全球受到此一疫情海嘯衝擊最嚴重的產業非航空旅遊業莫屬了。本研究以資源基礎理論為架構主軸,對此產業進行深入探討,了解本國航空業者在疫情期間如何利用自身資源優勢,從疫情困境中脫穎而出。本研究採專家訪談的方式進行,訪談對象為七位資深航空專家,並採用半結構性問卷題目來進行資料蒐集。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第一,航空業在資源價值性之黃金航線操作為客運包機、增加貨運營運、擴大載貨空間;在策略聯盟優勢

之實行以共掛班號、外籍旅客臺灣中轉、異業結盟等因應疫情之實務作為來延續企業競爭力。第二,在資源稀少性的部份是以生產技術與經營管理制度兩個方面來做策略管理。生產技術包含了疫苗冷鏈運輸與貨運電子化作業;經營管理制度則是加強飛航安全與實施員工無薪(專案)事假。第三,在資源不可模仿性方面,航空業在疫情防護與設備的策略為員工個人防護裝備的日常供應與全球各場站生物辨識系統的普及化。員工培訓策略方面則是提供員工的充電再訓練計劃。最後,資源不可替代性部份則是針對企業品牌形象的維護。這包含了疫苗運送、環保企業、企業社會責任等良好形象的創造與運用。

COVID-19疫情前後影響航空公司營收因素研究-以中華航空、長榮航空為例

為了解決長榮航太營收的問題,作者劉怡廷 這樣論述:

2020年對全球來說是不平靜的一年,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首先在中國湖北省武漢市被發現後,隨後迅速擴散至世界各國,並在2020年3月造成全球大爆發。截至2021年12月20日,全球確診人數已超過2億7千萬人,並且有超過500萬人因此死亡。各國為了防堵疫情的擴散與傳入,紛紛採取嚴格的入境管制措施,使得航空公司的載客率大幅下降,全球航空業面臨巨額的虧損,在2020年已有超過40家航空公司停止營運。班機的停駛也導致航空燃油的需求下降,石油價格開始下跌,加上沙烏地阿拉伯和俄羅斯間的石油價格戰,種種因素加總造成了2020年3月9日國際原油價格大跌30%,美股開盤隨即觸發熔斷機制,並在短短兩周內四

次熔斷,2020年4月20日西德克薩斯中間基原油 (West Texas Intermediate, WTI)期貨價格甚至出現負油價。而台灣的華航與長榮航空在這波疫情風暴中,雖然也受到重創,客運量剩不到過去的一成,但在貨運部分則是逆勢成長,彌補在客運營收的虧損。除了貨運部分影響了公司的營收,本文也另外探討了總體經濟環境相關變數,利用迴歸分析,找出各個自變數對航空公司營收是否有顯著的影響,並加以分析,提供實質上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