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大工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價格和評價等資訊懶人包

建大工業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經濟部工業局寫的 心南向 新成長 系列二:啟動鏈結新南向的創新模式 和柳林緯,趙如璽的 大人變了,孩子就會不一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智庫專訪KENDA 建大橡膠股份有限公司 - 地區產業整合發展計畫也說明:對於東南亞市場,早在1996年就已經看準在越南的商機,特別是當時與三陽工業維持良好合作關係,在越南政府開出良好的招商條件,又在政府強烈呼籲台商切莫過分仰賴大陸的前提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白象文化 和遠見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高階經理人碩士在職專班 紀信義所指導 陳弘毅的 輪胎產業之競爭優勢與經營績效之比較研究:以正新公司與建大公司為例 (2020),提出建大工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輪胎產業分析、競爭優勢、經營績效。

而第二篇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企業管理系 楊文華所指導 蕭世雄的 策略性職能導向培訓制度規劃與評估之探索性研究 —策略地圖與品質機能展開的整合模型 (2020),提出因為有 策略性職能導向式培訓系統的重點而找出了 建大工業的解答。

最後網站他早就看到!建大總裁楊銀明深耕海外20年,營收挑戰400億則補充:除了在中國大陸設廠外,建大對東南亞蘊藏的量產機會也時刻留意,早在1996年,建大便跟隨慶豐集團所屬的三陽工業前進越南。當時建大選在胡志明市北鄰的同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建大工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心南向 新成長 系列二:啟動鏈結新南向的創新模式

為了解決建大工業的問題,作者經濟部工業局 這樣論述:

  集結28個以創新模式開拓新南向市場的企業案例,引領企業往不同面向和創新角度思考佈局!!   本書中28篇新南向臺商成果案例展現了多種創新的經營策略與合作模式,包含策略創新、品牌及行銷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以及製程技術創新等層面。        舉例來說,明基透過策略性併購新南向國家同業,來完備集團醫療器材事業群的艦隊版圖;富強鑫改變臺商喜好獨資設廠的思考模式,與印度公司合資設廠進入印度市場,這些都是企業策略面創新的作法。在品牌及行銷創新方面,聚紡透過技術及產品雙品牌共同出擊,鞏固全球最大透濕防水布料地位;明達醫學採用體驗行銷的方式,找出新南向醫師的需求,提供因地制宜的儀器達到銷量激增

;訴諸天然營養的大漢酵素,將完整的品牌文宣和產品訓練按部就班地傳授給馬來西亞的經銷商,讓產品有效地推廣到當地通路店。        此外,力菱機電針對菲律賓市場特性研發高品質低耗能的冰水主機,是產品品質上的創新,而復盛公司祭出保證客戶生產不斷氣的空壓機831服務政策來贏得客戶的信賴,更是服務創新上的楷模。旭東環保取法過去在箱網累積的技術經驗和專利,跨足水上太陽能發電設備載具市場,擄獲新南向國家再生能源訂單,是技術創新的先驅者。   推薦序 經濟部沈榮津部長 推薦序 經濟部工業局局長呂正華 推薦序 全國工業總會王文淵理事長 一、    紡織產業 1.    宏遠興業:宏遠用

「短鏈革命」叩緊歐美,搶進東協,佈局全球 2.    南六企業: 兩階段挺進印度,南六用好品質拼做亞洲最大不織布王 3.    流亞科技: 紡織染整智慧化,流亞新南向「A Team」打天下 4.    國紡企業: 一分為二串連臺越,國紡用黏扣帶繞著地球跑10圈 5.    偉特企業:為客戶量身打造,偉特放眼緬甸成就「蕾絲王」帝國 6.    聚紡公司: G-TEX、GFun雙品牌出擊,聚紡叫我防水第一名 7.    儒鴻企業: 放諸四海皆準,儒鴻拼南向穩坐運動品牌代工王 二、    智慧製造產業 8.    力菱機電事業: 力菱機電高品質低耗能 站穩菲律賓 望眼東協 9.    復盛公司:

復盛南向831政策打造空壓機第一品牌 10.    富強鑫精密工業: 富強鑫結親新南向,共「塑」美好未來 11.    遠東機械: 因地制宜打造道地企業,遠東機械開創印度大市場 三、    食品生技與醫療器材產業 12.    大漢酵素: 大漢酵素深耕華人市場,引領大馬養生新機 13.    台東興業:鳳梨大王台東興業 在印尼打造食品多角化經營 14.    明達醫學: 明達醫學用體驗行銷,打通心南向關節 15.    佳世達科技: 明基醫療打造鄭和艦隊,引領資通訊產業航向新藍海   16.    南光化學製藥: 南光縱橫半世紀,投資研發佔鰲頭 17.    美德向邦: 南向先鋒 美德向邦從

菲出發 飛向世界各地 四、    電子與資訊服務產業 18.    宏正自動科技: 深耕印度20年,宏正是智慧城市數位化好幫手 19.    安勤科技: 安勤創新轉型,鏈結大馬智慧服務 20.    亞洲光學:未雨綢繆創造先行者優勢,亞光緬甸寫下傳奇新頁 21.    威強電工業電腦: AI技術X人類智慧,威強電南向延伸工業物聯網及智慧醫療事業版圖 22.    盛群半導體: 盛群複製中國大陸經驗,建立印度成功方程式 五、    民生產業 23.    凡事康流體科技: 看準龐大淨水內需,凡事康的印度夢啟航 24.    旭東環保: 師法箱網,旭東浮動式太陽能攻南向 25.    建大工業

: 直搗原廠,建大站穩越南、迎向印尼 六、    服務產業 26.    De Mart: 由代理走向通路,De Mart在緬甸打造臺灣之光 27.    世正開發: 世正在印度打造首座臺商科技產業聚落 28.    國泰金控: 注資百億,國泰攜手Mayapada開拓印尼金融商機   推薦序 呂正華/經濟部工業局局長   臺灣是出口導向的小型開放型經濟體,對國外直接投資是產業拓展海外市場重要的一環,經濟主要是靠外銷來維持,因此有必要在創新上更下功夫。在全球經濟體中,我們過去是以低成本的人工及成熟的製造技術為全球代工並以此模式佈局海外,賺取的是微薄的加工利潤。但在未來的世界舞台上,尤

其是在已成為全球「新金磚」的新南向國家市場,我們勢必要積極地推出更有價值的產品、製造、技術及客戶服務,並且行銷自有品牌進入各國的內需市場,才能創造更高的邊際利潤。在這一點上,臺商唯有透過創新的商業模式,才能在吸引全球企業目光的新南向新興市場,走出自己的藍海大道!!   宏遠用「短鏈革命」叩緊歐美,搶進東協,佈局全球 遊牧民族的生產模式正在褪色,生產不再是哪裡便宜、哪裡去,取而代之的「短鏈革命」正在悄悄發燒。什麼叫做短鏈革命?宏遠興業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高錦雀用很簡捷的一句話「local to local; time to market(接近市場,快速供貨)」,一語道破短鏈革命的玄機。 這個

最時興的管理名詞,今年才剛浮出檯面,但是宏遠興業卻已悄悄施行了20年,而且靠著時間的積累,宏遠還從中摸索出一套自有棋局,並於2016年啟動「放膽射月5+5全球佈局」的願景策略,勇於投資未來。 所謂5+5策略,第一個5指的是布廠佈局,後一個5指的則是成衣廠的佈局。現第一個5的佈局,宏遠已成功囊括了臺灣、上海、泰國、美國四個廠,另衣索比亞也在評估中,算是已經幾近大功告成,至於第二個5,則起步稍晚,現除了衣索比亞、海地廠外,即使將納入候選名單的美國廠也算進來,未來還有2至3個國家要佈局。 宏遠海外投資早在1997年就已經伸展開,首站規畫搶進泰國和上海,投資時點幾乎重疊,不過,中國大陸投資時點早了一年

,隔(1998)年剛好碰到金融海嘯,泰國匯率大貶,心想直直落的泰銖匯率對出口很有利,再加上當時很多國家對染整業都設限,必須有執照才能投資,正處於金融風暴暴風圈的泰國,為渡過風暴,不得不對外資大舉鬆綁,BOI(The Board of Investment of Thailand,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為了鼓勵外資赴泰投資,還特別提供了所得稅以及進口原料免稅等的優惠,即使到現在,宏遠也還享有進口原物料免關稅的優惠。 為了加快投資的腳步,宏遠選擇直接在泰國購併既有的染整廠,這麼一來就可以有現成的染整執照(license)可用,經過考察,宏遠決定買下一家設在萬磅(Ban Pong)的染整廠,之後又陸續

增設織布機、後加工設備,如印花、貼合等,產品以長纖布種為主。

建大工業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歡迎收看MONEYDJ財經新聞,橡膠輪胎是運輸業重要的工具,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橡膠製造廠,是在自行車胎有領先地位的(2106)輪胎廠建大工業。
而近年吹起環保樂活風,歐洲、北美的在都市中以單車代步的文化,也延續到亞洲,像是在北台灣隨處可見的的UBIKE、甲地租乙地還,提高在都市穿梭和休閒的便利性。
商業需求提升也帶動輪胎廠的建大產能大幅提升,輪胎大廠建大為什麼能在腳踏車胎具有領先地位,我們請MONEYDJ產業線記者 陳祈儒,先從輪胎產業的歷史沿革講起!

輪胎產業之競爭優勢與經營績效之比較研究:以正新公司與建大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建大工業的問題,作者陳弘毅 這樣論述:

台灣的輪胎產業歷經多次的轉型,最重要的是近年來台灣的輪胎業進行全球佈局,分散營運風險以及整合供應鍊使其具備供研發方面的競爭優勢,藉以提升公司競爭力,成為許多國際品牌大廠代工的合作對象。 本研究以個案公司正新與建大為研究對象,分析兩家公司的競爭優勢與經營績效。本研究以正新與建大公司為研究對象,採用SWOT分析及Porter五力分析為基本架構,並進行財務比率分析。本研究認為謹慎調控資本支出及持續研發高附加價值產品與技術是未來提升輪胎業競爭優勢的重要目標。

大人變了,孩子就會不一樣

為了解決建大工業的問題,作者柳林緯,趙如璽 這樣論述:

  或許有不少人覺得,年輕人只是「愛講話」,言不及義,總是「我想...」、「我要...」,自我感覺過於良好;相對地,大人嗎,就是愛說教,只會扣上一頂「我是為你好...」、「你以後長大就知道了...」之類的大帽子,就要孩子乖乖聽話。是這樣嗎?或許是,但也可以不是。   跨世代溝通的問題,沒有你以為的那麼難。大人拿出誠意先改變自己,這世代的年輕人並不上個世代傻,慢慢也會漸漸變得不一樣。   在許多學生、家長憂心「畢業即失業」、企業常嘆找不到可用人才的時代,這是一個由學校扮演橋樑的故事,讓學生、家長、老師、企業能夠彼此對話。透過書中的精彩案例,教你如何跨世代溝通,無論你是學生、家長、老師、企

業,都能學會如何跟不同世代的人和諧共處。   作者簡介 柳林緯   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技職教育電子科系出身,曾獲得臺灣區技藝競賽視聽電子組銀牌,主要經歷為資深電子資訊與科技類媒體新聞工作者,著有《OUTLOOK 97的使用藝術》(資訊人文化)等書,並譯有《計算機概論 2011》(培生教育出版)、《電子商務》(普林斯頓)、《計算機概論 2013》(高立圖書)等大專教科書,其報導、專欄與譯作等文章散見於各大相關專業媒體,亦曾多次受邀採訪全球各大資訊相關展覽以及世界知名科技廠商。 趙如璽   大學專攻歷史,碩士學習大眾傳播,曾任廣告、雜誌出版媒體產業,現任資深文字工作者。

  以編輯、企劃、採訪、撰文為職,以攝影、繪畫、設計、美食為志。   發表過的文章、出版過的書籍,跨足多元領域,如傳記、旅遊、美食、設計、藝術、產業等。   「藉著每一個採訪過的人、每一個親訪的地域、每一次體驗過的事件,成就一塊塊抽象圖案,拼組出眼底下的大千世界,以文字爬梳一則則人生的蒙太奇。」 序 我是當了校長以後,才開始學怎麼當校長的!/武東星・大葉大學校長 前言 把學生教好,事在人為/趙如璽 第一部:資深工作者給社會新鮮人的建議 台明將企業總經理林肇睢 不必以特別的眼光看待他們,而是要給年輕人舞台/柳林緯 奇想創造執行長謝榮雅 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年輕與資

深的最大分野/趙如璽 怡利電子副董事長陳錫堯 願意學習、願意接受挑戰,就不怕找不到工作/柳林緯 果舖創意創辦人林進昇 重視專業態度,讓自己成為喜歡付出喜歡學習的海綿/柳林緯 建大工業董事長楊銀明 把年輕人的創意和活力引導到適合他們發展的方向/柳林緯 第二部:當大人願意嘗試改變 危機處理 用相同的工具說話,積極回應才能逆轉勝/趙如璽 自我行銷 用自己的資源滿足對方想要的/趙如璽 正面衝突 發現有錯立刻改/趙如璽 錯誤管理 讓孩子在做中發現問題/柳林緯 臨場反應 以實際體驗取代口頭講解/柳林緯 國際視野 人文為主、語言為輔,年輕人才能看見世界大局/柳林緯 說

服改變 大人也需要激勵/趙如璽 行為管理 先交心,再教心/趙如璽 互動式領導 上課玩真的,下課跟學生一起玩/趙如璽 面對競爭 帶孩子提早上「戰場」/趙如璽 設定方向 相信他,他就能改變世界/趙如璽 承擔責任 教孩子認清自己的本分/趙如璽 心靈成長 以社團活動取代說教/趙如璽 第三部:夢的起點:寫給三十歲的自己 重新遇上十八歲的自己/邱雅韵 三十歲的你,記得我們有約!/高瑋鴻 年屆三十的我,可符合這名字的期許?/柯景昀 三十歲的妳,是否已實現對自己的承諾?/潘姿伶 三十歲的我,是否依然擁抱熱情如昔?/吳明興 選書緣起   大學不能只談生意經!學校是辦

教育的地方,但在教育制度中,大學老師卻是各級學校中,唯一不必修教育學分的人,但他們面對的學生,是半個大人、也是半個孩子。一般的觀念是,學校就是這個樣子,加上「教授大、學生小」的不對等關係,常會忽略學生的需求,遇到要改變時,學校的反應往往是「因為學生怎樣,所以不能這麼做!」跨世代的溝通,這樣可行嗎?   社會早已走向多元,大家從四面八方來到學校,背後都有不同的家庭、文化等因素,影響每個人的認知與行為;看似一對一的互動,其實是跨世代、族群的溝通,一些傳統的觀念或作法,都必須有所改變。透過大葉大學的經驗分享,希望可以提醒做為師長的「大人」們,在感嘆年輕人很難溝通的時候,也應該反求諸己,先嘗試改變

,就可以發現,原來孩子也會不一樣!大葉做到了,如何做到的? 前言 大學不能只談「生意經」   在台灣現行的教育制度下,各級學校老師中,只有大學老師不必修教育學分。當然,大學老師的角色,跟中、小學不同,但怎麼教學、怎麼跟學生相處,還是有方法可以做得更好,其中的關鍵就是「溝通」。   老師跟學生是這樣,學校與老師、家長、學生之間,也都是如此。尤其,當社會早已走向多元,大家從四面八方來到學校,背後都有不同的家庭、文化等因素,影響每個人的認知與行為;看似一對一的互動,其實是跨世代、族群的溝通,一些傳統的觀念或作法,都必須有所改變。   心中傳來改變的聲音   自從二○一○年十月接任

大葉大學校長、擔任第六任校長開始,武東星心中就有一股「要開始改變」的聲音,催促著向前。   武東星回顧自我的人生里程,幾乎與學校、教育脫不了關係。大學時期,擔任家教及補習班老師,研究所階段於五專任教,當年完成博士學位時,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會走上教職之路;然而,他的論文指導教授李明逵老師提醒,若是缺乏產業界的實質經驗,將來如何教導學生和產業接軌?   這番話,促使武東星先到工業技術研究院服務,再返回大學任教。一路歷任工業技術研究院光電所(與電子所合併後稱電光所)課長、虎尾科技大學電機資訊學院院長、中興大學材料系主任和工學院副院長、大葉大學董事會董事等職務,訓練出他在教育行政管理的完整資

歷。   不僅如此,在產業的經歷,也讓武東星觀察到,不論是研究中心或是學校,都有與業界脫節的情況。因此,接任大葉大學第六任校長後,他就把重心放在協助師生在產學交流與產品開發發展上。      或許是長久一直浸淫在教育中,讓武東星對於教育有著一種理念與期待。大學,是辦教育的地方,要發揮教育的功能,遇到學生的抱怨就要想辦法並予以改進,不能因噎廢食。一般的觀念是,學校就是這個樣子,加上「教授大、學生小」的不對等關係,常會忽略學生的需求,遇到要改變時,學校的反應往往是「因為學生怎樣,所以不能這麼做,」成為改變的種種阻礙。   大學不能只顧經營   雖然這是武東星第一次做校長,但他認為,一

所大學,不能只顧經營,大學的目的是把學生教好,一切「事在人為」。   所幸,在接任大葉大學校長之後,大葉的表現如同天蠶蛻變,於國內、國際都創造出許多傑出的成果。   在學術研究方面,據台灣ESI論文統計,大葉工程領域進入世界前百分之一(以論文被引用次數計算);而WOS論文統計,也顯示出大葉的機械學門、農學類、材料類、生物及免疫類等領域,已蓄積相當的研究能量。   學生的學習表現更是優異,國際比賽屢獲佳績:德國紅點(RedDot)設計、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展、莫斯科俄羅斯阿基米得國際發明展、義大利國際發明展、日本國際微機構競賽、韓國首爾女性影展殊榮,在在印證國際間的學術研究及專業表現,

備受肯定。   隨著台灣近年來努力推動大學國際化的潮流,大葉大學更拔得頭籌,榮登二○一一年全球綠色大學排行(GreenMetric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亞洲地區受評學校第一名、世界第十六名,在四十二個國家、一百七十八所大學的競逐中,脫穎而出。   歷年來,第一至十五名都是由歐、美高知名度學府,如:英國諾丁罕大學、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康乃爾大學等囊括,大葉大學能打敗眾多世界名校而名列十六,實屬不易。成為全台及全亞洲第一名的綠色大學,展現出大葉大學「綠色思維藍圖三部曲」:綠色生態營造、綠色生活經營、綠色生命教育。   近年來,大葉大學的辦學績效也展現非

凡氣勢。連續兩年的大學指考達到罕見的滿招記錄。在大學競爭激烈、少子化世代,學生人數由九千人成長為一萬一千多人,可說是逆勢成長。   大葉如同脫胎換骨,校務更是蒸蒸日上。日前獲教育部教學卓越計畫核定,一○二至一○三年補助經費高達新台幣一億元,最新揭曉的二○一三年西班牙Webometrics 世界大學網路排名(Webometrics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結果,大葉大學的全球排名又在大幅進步七十四名後,躍升至第一五三二名,在超過兩萬一千所參與評比的國際高等學府中,由二○一二年的「全球前百分之八」一舉向前跨進至「全球前百分之七」的領先地位。   在師生的

努力下,大葉的優異表現也讓武東星榮獲亞洲最佳商管學院獎「教育卓越貢獻獎」,成為第一位獲得獎項的台灣校長,讓師生皆引以為傲。   瞭解需求才知道該怎麼做   對一所大學來說,能夠有這樣的成果,不是校長自己一個人的貢獻,最主要還是來自於學校師生願意反映自己的需求,以及諸多同仁的配合。   當然,做為校長,必須採用一些方法,來達到改革的目的。像是自上任後,武東星一方面在校園中進行走動式管理,觀察思考師生需求,另一方面也透過學生的電子郵件(E-Mail),瞭解大家的問題與意見。   大葉的校長信箱不是虛設,學生可以直接寫信給我,透過跟學生的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接到信件後,武東星會排時間

跟學生面對面談話,也會問學生:「可不可以把電話留給我?」希望讓學生感受到校方對學生意見的重視。   「我不是校長,學生才是校長,」武東星常說,要「以學生為本體,讓學生一同治校。」學生勇於表達意見,學校則會依其建議來調整,這麼做會讓學生明白,找校長是有用的,也比較有成就感,而成就感是決定學生學習的重要因素。   其實,與同學的互動還有各種形形色色的作法。譬如說,有時武東星會在晚上去學生社團看他們練習,學生還會驚訝地說:「校長,你怎麼來了!」透過平日練習時給予他們鼓勵,比到了期末表演才出席更重要。   也因為與學生互動多,才有機會在生活中發現他們的需求。以宿舍來說,全面裝置Wi-Fi,

讓學生與時代接軌,住宿安全更通過教育部認證,未來,還將全面實施「住學合一」,每棟宿舍都將有一個書院空間。另外就是讓很多學校頭痛的交通問題,學校實施兩年且十分成功的525交通專案與五車共構,其實就是為了確保學生交通安全,更因此獲得一○一年度獲教育部評鑑為大專組唯一「金安獎」。   再則,在校園環境中,改造被戲稱為「好漢坡」的連續陡坡、建造戶外無障礙景觀電梯等,都是為了讓學生生活更便利。此外,大葉大學是山坡地形,各單位辦公室分處不同地方,學生要辦停車證、畢業證書等,得山上、山下跑。因此,學校決定將師生最常接觸的單位放在同一個地點,設置聯合辦公室,只要「One Stop」,學生就可以處理好所有程

序,並且透過「家戶聯防」相互監督,提升行政效率,讓員工提供有品質的行政服務。   當校長,百分之七十的時間都在處理小事,可是小事若不處理就會變成大事;學校的每件事都跟校長有關係,面對學生、家長的反應、教育部的訴求,腳步要很快,很快要予以回應。   辦一所值得感謝的大學   有些大學校長會問:「為什麼大葉可以做得到?是不是媒體曝光多、學校交通變好?」其實,這些只是有形的結果,而在武東星心中思索的,其實是「少子化時代,如何治校?」,也因此,設定了「唸大葉,好就業,就好業」的教學目標,「要辦一所讓家長感謝的大學!」   舉例來看,政府提出六大新興產業趨勢,如:生物科技、綠色能源、精緻農

業、觀光旅遊、醫療照護、文化創意,而大學要更貼近產業,學生畢業才更容易就業。當大學愈來愈普及,有些頂尖大學要專注在學術研究上,但大部分的大學還是要朝產業相關領域發展,像是大葉大學將成立的護理系,就反映出在地醫療體系「地域性缺人」的需求。   由於大學數量大增,若教學內容沒有與社會接軌,即使有多張證照卻沒有實務經驗,還是會讓企業老闆抱怨連連:「學生來,卻不能用!」以前大家迷信的證照、課程,是否真正符合業界的需要?看看那些有文憑卻沒法就業的大學生與日俱增,就知道學校必須要改變。因此,大葉大學盡可能提供學生進入社會所需的職能,像是聘請企業界人士來擔任業師,指導學生學習,希望訓練出將來可以好就業、

就好業的學生。目前,大葉大學就業輔導的媒合率在七、八成以上,也就有效減少了畢業生因工作不如意而躲在家中的狀況。   此外,針對六成大葉學生對外文能力缺乏自信的情況,校方改變以往以兼任方式聘請外文老師的做法──為了讓學生擁有如同在雙語學校的學習環境,外籍教師改聘為專任老師,透過長時間接觸外文的方式,慢慢培養學生的信心。相信一、兩年後,有外文能力自信的學生可以從現在的四成提升為六成。   老師、學校、學生的關係正在改變   時代在改變,老師、學校、學生三者的關係也要改變,三者是一體的。   回顧自己當學生的年代,武東星表示,當時社會只有單一價值觀,就是「用功讀書、考試,大學畢業再說」

。在那個年代,學生總是沈浸在學海裡苦讀。而大葉大學則是發展出一套極具本身特色的德國式師徒制,讓學生在專業課程中可以選擇自己的師徒導師,在日常生活中則有班級導師輔導,幫學生培養個人專長與健全的人格。   武東星認為,學校就是舞台、老師是導演、學生是演員,不會哭的要教他哭、不會演的要教他演,要設計很多活動讓學生站上舞台,要讓學生在舞台上發光發熱。   現在的大學老師,要面對的問題跟以往不同,而且他們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潛力,鼓勵他們參與各種活動,甚至在活動中學習一些課堂上無法教的東西。例如:參與各項競賽,舞台展演對於高年級學生尤其重要,有些作品必須借助團隊合作力量,就如同社

會,讓學生在其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透過準備過程,老師從旁善加誘導,如:汽車可以嘗試使用新材料,由此實踐如同國外用「計畫」,而非以「筆試」做學生成績的唯一衡量標準。   透過師徒導師制度,老師更需要做適性教學與多元評量的設計,將每個學生都拉起來。所以,武東星提倡「擁抱改變、熱情學習」,勉勵全校教職同仁,以樂觀積極態度為學生及學校打拼,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發揮更多效能與創意。   為了真正成為學生的後盾,學校還有一筆預備金,做為獎勵學生之用;例如:視覺傳播學系學系得到德國紅點設計大獎,學校就全額支付讓他們到德國領獎,讓他們體驗榮躍時刻。另外,學生的證照獎勵、上課做筆記評比獎勵、學生參與社團獎

勵等,都是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教學生一生受用的態度   在培養就業技能之外,態度決定一切,最為重要,也就是大葉一直強調的四肯精神:「肯學、肯做、肯付出、肯負責」。這些,不是只有在學校才用得到,出了社會、進入職場,更是企業主偏好的工作態度。   態度是可以培養的,心理學上有所謂的「畢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意指人在被賦予更高期望後,他們會表現更好的一種現象。也就是說,內心帶着負面期望的人會失敗,內心帶着正面期望的人將會成功。   每天跟學生說「你會飛」,剛開始學生會反映:「我怎麼可能會飛?」但是,若一直灌輸他們「你會飛」的觀念,有一天,學生會真的想辦

法運用工具飛起來了。教育應該就是要透過畢馬龍效應,教導不同年齡、不同個性的學生,灌輸、訓練他們建立起對自我的信任與信心。   不過,做好的事情也要選擇好的方法,這是武東星一直以來的信念,而讓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參加公益活動,就是培養出四肯精神最有效的方式,比不斷說教有用得多。   其實,為推動大學生參與志願服務,教育部原本就鼓勵各校規劃服務學習課程;在大葉大學,則是以服務學習時數要滿一百小時,做為畢業門檻。   以企業管理學系為例,學生融合課程所學,透過服務幫助大村在地葡萄農家做行銷、開創新的商機,提高農民經濟收益;或是英美語文學系透過營隊及課後輔導形式,協助弱勢家庭孩童學英語的「扶

英計畫」,獲得學童與家長的肯定。諸如此類,都是讓學生有機會運用所學與能力貢獻社會,一方面服務人群,一方面也讓大家感覺自己學到的東西是真正有用的,進而更願意自主努力學習。   在大學教育中,課堂上可以傳授專業知識,但正確的工作態度、責任感及付出的精神,則需要透過服務學習課程來培養。   另外,武東星也鼓勵學生加入社團,鼓勵學生跨領域學習,從中學習人際應對、團隊合作技巧,當社團幹部有助於訓練將來就業能力,開發個人潛能,讓自己具備多面向能力。   培養新時代所需人才   長江後浪推前浪,每年都會有大學新鮮人進來,也有學生畢業離開。在畢業典禮上,武東星會在畢業生的「夢想行囊」中準備「四肯

麵包」,要說的就是:「態度是人生的關鍵」,將來不論做什麼事,都要腳踏實地、虛心學習,把大葉人四肯精神發揚光大,為自己爭取更好的未來。   對於大葉大學,武東星期許,能夠成為一所「唸大葉,好就業,就好業」的特色大學;學生有特質、學校有特色,透過培養「肯學、肯做、肯付出、肯負責」四肯特質的大葉人,提供業界需要的人才,真正落實「企業夥伴型大學」的辦學目標。   透過這本書,希望讓大家先瞭解社會需要什麼樣的人才,再透過不同的案例,分享大葉的實際作法,也看看大學學生們對自己未來的期許。這並不表示我們的想法或作法就是最好的,只是希望可以幫助更多人注意到,教育需要改變,身處其中的學校、老師、家長也要

跟著改變;無論要把孩子帶到什麼方向,都不能單方面要求,必須用對方能夠聽懂、理解的方式,雙方溝通清楚,培養出來的能力、觀念或態度,才可以成為陪伴孩子一輩子的價值,不會一畢業就丟在腦後。 危機處理用相同的工具說話,積極回應才能逆轉勝 安迪沃荷(Andy Warhol)曾經說過:「在未來,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名十五分鐘。」美名或惡名,都是一輩子。 身處網路世界,很有必要把這句話記在心上。以前,我們說:「時間會沖淡一切」;現在,時間不會讓人淡忘,只會讓更多人知道。消極被動的態度,等來的不會是船過水無痕,而是遠在異國十年不見的朋友,都知道你某年某月某日幾時幾分,不小心跌到水溝裡,即使你明明只是在經過水溝邊

時扭了一下腳而已。 真相只有自己一人知道;傳播訊息的人卻何止千萬。假使置之不理,什麼也不說,只要有人在網路上貼出這樣一篇文,消息就這樣傳開了,﹁事實﹂也就這樣定了。危機1:造藝系畢業展的T台新聞報導事件 造型藝術學系二○一三年畢業展,因遭T台電視新聞記者受特定家長誤導而出現負面報導,經校方結合系上師長及同學力量,分別藉由不同網路管道發聲,最後促成T台高層主管道歉澄清,系上師長、同學及家長不僅把棘手的問題解決了,也因此更團結。 以往,廣播、電視已是我們心目中快速傳播的工具,甚至像怕大家會忘記般,一天重播數回,不斷加深印象。 那是電子媒體普及的年代,發言權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但當時網路還不發達,新聞

只要一天就不見了。 可是,到了網路世代,在新世代年輕人的世界裡,網路成為主流發聲管道,幾乎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今天的新聞到了明天就變成網路上的新聞,再經過轉載,轉貼在別人的部落格,永遠不會消失,每個人幾乎沒有機會挽回網路上流傳過的文字或照片。危機2:某位女畢業校友私密照片流傳網路事件 二○一一年末,某位女性畢業校友私密照片遭不名人士張貼於網路流傳,且網路搜尋校名即可發現。該案經校長武東星首先發現,啟動網路公關危機處理機制,有效快速壓制網路擴散風險,且聯合系上對女畢業校友心理輔導及協助報警,藉由公權力防止對當事人傷害擴大。

策略性職能導向培訓制度規劃與評估之探索性研究 —策略地圖與品質機能展開的整合模型

為了解決建大工業的問題,作者蕭世雄 這樣論述:

大多數企業或機構組織雖然多已建立人才培訓制度,然而真正能夠完整而有效連結至組織總體策略仍不多見,此等現象或許也體現在人才培訓之學術研究上;多數學術研究亦停留在個體操作層次,連結整體策略或跨層次的研究相對少見。企業或機構組織往往只提出以年度營收增長作為主要策略目標,對於如何達成營收成長的配套機制則相對欠缺。 透過文獻探討與分析,本文將策略地圖與品質機能展開予以整合,作為建立策略性職能導向式培訓規劃與評估機制之模型工具。期望企業或機構組織在導入之後不再將策略規劃與執行視為畏途,同時改變傳統由上而下單向式佈達的培訓機制,甚至進而透過360度制度回饋評量制度,兼顧多方利益關係人的心聲與

意見。 本文採取行動研究法進行質性多重個案研究。研究過程中,初步先經由訪談之九家獲獎之企業與機構,深入了解其培訓規劃與評估制度,發現實施策略地圖與平衡計分卡以建立公司或機構組織總體策略者,相對於尚未導入策略地圖之企業或機構組織而言,確實能夠更加具體而明確呈現制度措施與策略目標之間的因果關係。透過學習與成長構面而展開之職能導向式培訓機制,除可精準運用培訓資源之外,培訓績效亦可轉換為可量測之KPI績效指標。 最後透過U公司電源事業處所需特定職能,逐一從策略地圖展開,確立相關職能之落差與缺口。進一步運用品質屋矩陣,分別調查主管與工程師之培訓需求,彙總後得出培訓課程支柱要性與優先順序,以演

練本文所提出之整合模型。其結果確實得以將培訓課程與策略目標之間的連結具體呈現,同時也得以兼顧利害關係人需求之最大公約數。惟本文因屬探索式質性研究,針對研究成果,未來尚需進行更多個案的實踐與探討,以彌補廣度與深度之限制。